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睢鸿振)
陶瓷史话 TAOCI SHII-IIJA 2011.03 BRIEF ANALYSIS ON TH E SPIRITUAL WORLD REFLECTED IN STO N E SC U LPTU RES IN WU LIAN G S H RIN E O F EASTERN HAN DYNASTY 浅析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 张元媛 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 1 【摘要】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强大,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出现大量画像石祠堂,这些石祠用立体的建筑及绘画形式重现出汉代的精 神与物质的世界。其中,以山东的“武梁祠”颇具代表性,这座可完全复原A92世纪祠堂,在与同时期石祠具有相通共性的同时,还有其 独特之处,由此构建了一个极具个陛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武梁祠;东汉;画像石;思想i精神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Eastern Han Dynasty,as a result of the prosperity of economy and society,trends of holding elaborate and deluxe funerals for the dead prevailed among people.Therefore,a myriad of shrines with stone sculptures emerged which reproduced both of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world in Han Dynasty with fom]s 0f stereoscopic architecture and drawing.Among these shrines,Wu Liang Shr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especially representative.This ancient shrine was built in the second century and could be restored almost perfectly.Wu Liang Shrine carried not only the same common features with coeval shrines but also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established a spiritual world of idiosyncracy. Key words:Wu Liang Shrine;Eastern Han Dynasty;stone sculptures;thought transference;spirit 两 汉大时量期画像,社石会祠经堂济,实这力些强石大祠用,厚立葬体之的风建盛筑行及绘,因画此形出式现重 现出汉代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其中,以山东的“武梁祠”颇具 代表性,这座可完全复原的2世纪祠堂,在与同时期石祠具有相 通共性的同时,还有其独特之处,由此构建了一个极具个性的精 神世界。 扉。尽管年代久远,武梁祠内部的画像艺术的完美和主题的丰 富,可以称之为那个时代的典范。 另外,学术界对其非常重视,中国学者从宋代就开始研究这座 祠堂。而自1g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几 个世纪以来的连续著录和讨论,武梁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 这个小小祠堂本身所限定的范围。巫鸿先生就曾经说,对武梁 一、概说 祠的研究已经使它成为各种互相补充或对立的理论及方法论的 竞技场。 武梁祠,建于元嘉元年,是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南1 5公里处武 氏墓葬群中的一座祠堂。但是,武梁祠是武氏墓葬群中唯一可以 完整复原的祠堂,并且,它是唯一保存下来的2世纪祠堂,而 2世纪又是中国古代修筑祠堂的黄金年代。武梁祠为单开间悬山 顶房屋式建筑,由六块刻有画像的石板组成,前面开门,不设门 张道一先生说过研究汉代的画像石,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目 的。本文研究关于本座祠堂中画像石所反映的精神世界,所以 并不仅限于“图像志”的解读方法,力图将画像石中的画像作 为祠堂整体中的一个构件,将其恢复“原境”,结合时代背景 ■盈
等因素去分析本座祠堂所反映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须了解当 时的历史风貌。 首先,汉代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影 响甚至扩及境外。东汉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较之西汉都有了显 著的进步。人民在过上富裕生活之后,便开始追求物质财富所带 来的享受。在思想方面,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说: “说 到这一时代的文化思想,探本索源,不由我们不回想到秦代统治 者焚书坑儒的惨剧。因为我们知道,汉代所接受的文化遗产,只 是一堆古典文化的黑灰,要从这一堆黑灰中抓出中国的文化,那 是非常困难的。……可惜汉代的太高祖皇帝,是一位毫无教养的 小土豪。他一到成阳,只知搜阿房宫中的珍宝、美人和田赋、户 口的册籍,对于这唯一的一座古典文化的宝库,竟视若无睹。以 致后来项羽入关,再来一把大火,而这~库仅存的古典文献,也 就化为灰烬了。……自然,这也是我们多余的惋惜,我们不能以 文化上之存亡继绝的事业,希冀于一位 以儒冠为溺器’的‘长 者 。实际上,这位‘长者’之痛恨文化,并不减于他的前辈秦 始皇和李斯。”l 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文化的复兴难度是很 大的。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是不会那么轻易中断的 汉代社 会经济复苏后,社会走向安定,文化也必将“春草自绿”般的随 之发展起来。尽管出现了“古文经学”和“金文经学”的分歧, 但毫无疑问的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儒家哲学成为封建制度的最高 标准,也是衡量所有文化思想的准绳。儒家提倡孝道。《孝 经-开宗明义章》: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复坐,吾语 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同时,汉代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方法,是 地方推举。据记载,条件有二,一是“孝”,二是“廉”,即 “举孝廉”。“孝”便成了仕途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以上三 种条件:第一,社会富足、生活安逸;第二,儒家学说为主流 思想,提倡孝道;第三, “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办法。这就使 得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并且这也影响着汉代丧葬美术中的 艺术表现,换言之,我们可以说一个时代的美术遗存是回视这个 时代的最直观的资料。 其次,具体到武梁本人,根据墓碑记载,他是个儒生。从西汉 末到东汉初,在儒家思想中产生了一个怪胎,就是所谓的“谶 纬之学”。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于是凶吉的隐 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所谓谶纬,就是 谶书和纬书的结合。汉代的儒生,常用谶书干预政事。《韩诗 外传》中的两个主题一一洞察上天旨意之特权以及隐退之荣耀 给韩诗派学者的生活态度树立了榜样。 而武梁碑铭的记载, 也证实了他曾“辞疾不就,安横门之陋,乐朝闻之义”。另 外,包华石指出,尽管这些“隐土”赞美隐退之举,但实际上 他们中大多数人心怀入仕之愿。” 这种态度在武梁碑文中也 以“大位不济,为众所伤”流露出,这也正是儒生用谶书干预 政事的表现。另外,我们在前文中也提到了,汉代的“今文学 派”,武梁的碑文也证实了武梁正属于东汉的“今文学派”, 是一位隐居教书的儒生。而“天命论”是今文学派的重要理论 基础,此派学者认为他们能够借助谶纬之书发现儒家经典的奥 秘,借此预示未来。这也毫无疑问的影响着武梁祠中会出现的 画面。 二、武梁祠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 综合以上的背景,就不难理解武梁祠画像石中所反映出的独特的 精神世界,我将其分为永恒信念、处士情怀、政治抱负和期望嘱 托四大类来进行分析。 1、永恒信念 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仙 似乎是汉画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这 与汉代社会的富足是不无关系的。《汉武帝内传》中就记载了西 王母会见了汉武帝,并给了他几枚桃子。汉武帝将象征长寿的桃 子悄悄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被西王母看到了,告诉他说这仙桃三 千年开花结果,在人间无法成活。这则故事就可以看出,皇帝享 尽人间荣华却也期待长生不死。其实,正是因为体会到了人间的 美好富足,人们才更加迫切的希望长生不死。而不死是不可能 的,我们所看到的汉代美术作品中也有不少对于这种追求的表 现,特别是墓葬美术。而既然已经进入墓葬美术了,那就意外着 死亡已然发生,那么人们追求的似乎就不在是长生不死,而是羽 化升仙,汉代墓葬美术发达,并且有许多珍贵的财物作为随葬 品,这正是表明了,人们希望将生前享用的美好事物带走,已供 羽化升仙后继续享用。这是显然是受到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的驱 使,因此我将其称为“永恒信念”。 对于这种“永恒信念”的表达,往往是与神话故事相联结的。 在汉代画像石作品中,最常见的神话形象便是“伏羲女娲”和 “西王母”,这些形象在武梁祠中也得以表现。 根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本是住在“昆仑之丘”的一个神 仙,她“豹尾虎齿而善啸”,其职能是掌管刑罚。因为她能够决 定人的死,所以便能延长人的生,掌握着“长生不死之药”。而 我们在武梁祠西山墙画像石中所见到的西王母形象,已经变成了 “梯几而戴胜”的中年妇人形象,尽管周围的侍从还是三足乌、 九尾狐和捣着“长生不死之药 的玉兔,但是其形象已经明显的 被人化,变为显现了享尽人间富足生活的可以使人得以永恒的生 命之神。另外,由于汉人的对偶观念,东山墙上还出现了与之对 于的“东王公”形象。 团
陶瓷史话 TAo CI SillI-rU.& 2O11.O3 “伏羲女娲”形象在武梁祠画像石中也有表现,二者人首蛇身, 蛇尾交缠,手持规矩的他们创造了人文,保护人类并且预征着人 类繁衍后代,这也是对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信念的传达。 同时,武梁祠画像石中亦有对“车马出行”的表现。它代表着随 着“旅行”而来的时空转变,从一个生命的结束,到一个灵魂的 永生,正是对于永恒信念的追求。 2、处士情怀 前文中已经提及武梁是一位儒生,他的处士情怀在武梁祠画像石 中得到了极大的表现,并且常常与历史故事题材相结合。 1 9世纪末,沙畹(Edoua ̄Chavannes)注意到武梁祠东壁上 一处画像乃是表现死者的画面,所刻画的是一位“县功曹”,长 跪着向一位“处士”敬献匹绢。沙畹评论到: “这位由后人为他 立祠的人 毕生未仕,满足于做一个超越世俗的隐士。” 同时,武梁祠墙壁上的历史人物的组织很明显是以“三纲”为基 本结构。三纲是东汉时期儒家极为强调的学说,即“君为臣纲、 父为-7-! ̄、夫为妻纲”。其祠堂墙壁上的三组人物,忠臣、孝子 和烈女,很明显是与刘向编订的三部历史著作《说苑》、《孝子 传》和《列女传》有密切关系的。武梁本人作为“设计师”参加 了这所祠堂的设计(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不 是创作出新的故事,也不需要创作新的画像,而是根据自己的需 要对于主题进行选择和组合。我们可以看出武梁的选择标准是: 年代、儒家道德观念和对死者情怀的表达。而这三组画像故事中 的忠、孝、节也正是处士情怀的表现。 3、政治抱负 我们之前提到过武梁本人作为“设计师”参与自己祠堂的设计。 巫鸿先生也曾经指出,东汉丧葬建筑的装饰并不总是由死者的后 人或故交来决定,有的人在生前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 会参与其设计,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墓祠订做所钟爱的装饰主题与 画面。这种意义上讲,他们便是这类工程的“设计师”。 B么 作为“作品”的祠堂必然反映着“设计师”的意图和抱负,之前 我们说到武梁这类儒生常用谶书干预政事,在这座祠堂里最主要 的表现就是盖顶上的天象I嵩图,它们无不表现出武梁的政治观念 和抱负。 与之前我们说 ̄-1t9历史人物画像相同,这些瑞图并不是武梁自身 创造出来的,而是从来就有。武梁的工作只是根据自己想要表达 的意图去选择编排这些已有的“隐喻材料”。所以,这些祥瑞图 像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认真选取 的,并且对这些祥I 出现的条件作以注释。如“白虎,王者不暴 虐则白虎致,仁不害人”i “玉马,王者清明尊贤者则至”。 圈 很明显的是,武梁祠中出现的瑞图与当时的长生不死和羽化升 仙是不相关的,而是与政治意识相关的,这种意识恐怕也并不是 对当时贤明君主的颂扬。因为桓帝时期,一个国家应有的这些特 征其实均不具备,选择这些瑞图,其实正是武梁作为一介儒生对 现实政治进行批判,并对自己政治抱负的表达。 4、期望嘱托 这里所讨论的期望嘱托,是武梁对其在世的妻与子的期望嘱托, 对此的表达是通过画像故事的选择而直白的表达。我们之前已经 提及了武梁祠墙壁上的列女和孝子画像,它们就是这些期望嘱托 的载体。 武梁祠中19 ̄I女画像以梁高行的故事作为开篇。故事的主角是一 位极其美丽的女子,其丈夫死后,深得他人爱慕,为了避免再 婚,她自割鼻毁容。根据大量的汉代实例,女子一旦寡居,她的 父母常常会建议甚至强迫她再嫁。 这似乎足以造成丈夫的忧 心。同时,汉代的孝子故事主要强调父与子的关系,但是武梁祠 中采用的曾参的故事则着重表现(寡)母与子的关系。对于梁高 行画像故事和曾参画像故事的选择,不难看出,武梁的意图是用 这些故事教诲他的遗孀和孤儿要维护家庭的和睦,对死去的丈夫 或父亲尽忠尽孝。 这便是武梁对其妻子的期望嘱托。 结语 综上所述,武梁祠作为武氏墓葬群中的一所祠堂,它与其他的祠 堂有着许多的关联和共通之处,也与东汉各地祠堂有着相通的地 方。但是,具体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其独特之处,这便是在当时的 历史情境与武梁个人经历的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版, 485~486页 【2 长道一《画像石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版,5页 [3]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10版,118页 [4]M Powem,“Hybrid Omens and Public Issu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55. [Z],1983,P8 [5]w.Fairbank,“TheOfferingShrinesof‘WuUangTz’U一’,[Z],P9~10 [6]Wu Hung,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C],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 995,P225 [7]张道一《画像石鉴赏》,[M 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版,6页 [8]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版, 53~64页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睢鸿振)
陶瓷史话 TAOCI SHII-IIJA 2011.03 BRIEF ANALYSIS ON TH E SPIRITUAL WORLD REFLECTED IN STO N E SC U LPTU RES IN WU LIAN G S H RIN E O F EASTERN HAN DYNASTY 浅析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 张元媛 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33300 1 【摘要】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实力强大,厚葬之风盛行,因此出现大量画像石祠堂,这些石祠用立体的建筑及绘画形式重现出汉代的精 神与物质的世界。其中,以山东的“武梁祠”颇具代表性,这座可完全复原A92世纪祠堂,在与同时期石祠具有相通共性的同时,还有其 独特之处,由此构建了一个极具个陛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武梁祠;东汉;画像石;思想i精神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Western Han Dynasty and Eastern Han Dynasty,as a result of the prosperity of economy and society,trends of holding elaborate and deluxe funerals for the dead prevailed among people.Therefore,a myriad of shrines with stone sculptures emerged which reproduced both of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world in Han Dynasty with fom]s 0f stereoscopic architecture and drawing.Among these shrines,Wu Liang Shrine in Shandong Province iS especially representative.This ancient shrine was built in the second century and could be restored almost perfectly.Wu Liang Shrine carried not only the same common features with coeval shrines but also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established a spiritual world of idiosyncracy. Key words:Wu Liang Shrine;Eastern Han Dynasty;stone sculptures;thought transference;spirit 两 汉大时量期画像,社石会祠经堂济,实这力些强石大祠用,厚立葬体之的风建盛筑行及绘,因画此形出式现重 现出汉代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其中,以山东的“武梁祠”颇具 代表性,这座可完全复原的2世纪祠堂,在与同时期石祠具有相 通共性的同时,还有其独特之处,由此构建了一个极具个性的精 神世界。 扉。尽管年代久远,武梁祠内部的画像艺术的完美和主题的丰 富,可以称之为那个时代的典范。 另外,学术界对其非常重视,中国学者从宋代就开始研究这座 祠堂。而自1g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也加入了这个行列。通过几 个世纪以来的连续著录和讨论,武梁祠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 这个小小祠堂本身所限定的范围。巫鸿先生就曾经说,对武梁 一、概说 祠的研究已经使它成为各种互相补充或对立的理论及方法论的 竞技场。 武梁祠,建于元嘉元年,是位于山东省嘉祥县城南1 5公里处武 氏墓葬群中的一座祠堂。但是,武梁祠是武氏墓葬群中唯一可以 完整复原的祠堂,并且,它是唯一保存下来的2世纪祠堂,而 2世纪又是中国古代修筑祠堂的黄金年代。武梁祠为单开间悬山 顶房屋式建筑,由六块刻有画像的石板组成,前面开门,不设门 张道一先生说过研究汉代的画像石,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目 的。本文研究关于本座祠堂中画像石所反映的精神世界,所以 并不仅限于“图像志”的解读方法,力图将画像石中的画像作 为祠堂整体中的一个构件,将其恢复“原境”,结合时代背景 ■盈
等因素去分析本座祠堂所反映的精神世界。因此,必须了解当 时的历史风貌。 首先,汉代社会生产力有了长足的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影 响甚至扩及境外。东汉的农业、商业和手工业较之西汉都有了显 著的进步。人民在过上富裕生活之后,便开始追求物质财富所带 来的享受。在思想方面,史学家翦伯赞在《秦汉史》中说: “说 到这一时代的文化思想,探本索源,不由我们不回想到秦代统治 者焚书坑儒的惨剧。因为我们知道,汉代所接受的文化遗产,只 是一堆古典文化的黑灰,要从这一堆黑灰中抓出中国的文化,那 是非常困难的。……可惜汉代的太高祖皇帝,是一位毫无教养的 小土豪。他一到成阳,只知搜阿房宫中的珍宝、美人和田赋、户 口的册籍,对于这唯一的一座古典文化的宝库,竟视若无睹。以 致后来项羽入关,再来一把大火,而这~库仅存的古典文献,也 就化为灰烬了。……自然,这也是我们多余的惋惜,我们不能以 文化上之存亡继绝的事业,希冀于一位 以儒冠为溺器’的‘长 者 。实际上,这位‘长者’之痛恨文化,并不减于他的前辈秦 始皇和李斯。”l 经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文化的复兴难度是很 大的。然而一个民族的文化脉络是不会那么轻易中断的 汉代社 会经济复苏后,社会走向安定,文化也必将“春草自绿”般的随 之发展起来。尽管出现了“古文经学”和“金文经学”的分歧, 但毫无疑问的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 独尊儒 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正统。儒家哲学成为封建制度的最高 标准,也是衡量所有文化思想的准绳。儒家提倡孝道。《孝 经-开宗明义章》: “子日:夫孝,德之本也。复坐,吾语 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 君,终于立身。”同时,汉代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方法,是 地方推举。据记载,条件有二,一是“孝”,二是“廉”,即 “举孝廉”。“孝”便成了仕途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以上三 种条件:第一,社会富足、生活安逸;第二,儒家学说为主流 思想,提倡孝道;第三, “举孝廉”的人才选拔办法。这就使 得汉代“厚葬”之风盛行,并且这也影响着汉代丧葬美术中的 艺术表现,换言之,我们可以说一个时代的美术遗存是回视这个 时代的最直观的资料。 其次,具体到武梁本人,根据墓碑记载,他是个儒生。从西汉 末到东汉初,在儒家思想中产生了一个怪胎,就是所谓的“谶 纬之学”。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于是凶吉的隐 语;纬,是汉代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所谓谶纬,就是 谶书和纬书的结合。汉代的儒生,常用谶书干预政事。《韩诗 外传》中的两个主题一一洞察上天旨意之特权以及隐退之荣耀 给韩诗派学者的生活态度树立了榜样。 而武梁碑铭的记载, 也证实了他曾“辞疾不就,安横门之陋,乐朝闻之义”。另 外,包华石指出,尽管这些“隐土”赞美隐退之举,但实际上 他们中大多数人心怀入仕之愿。” 这种态度在武梁碑文中也 以“大位不济,为众所伤”流露出,这也正是儒生用谶书干预 政事的表现。另外,我们在前文中也提到了,汉代的“今文学 派”,武梁的碑文也证实了武梁正属于东汉的“今文学派”, 是一位隐居教书的儒生。而“天命论”是今文学派的重要理论 基础,此派学者认为他们能够借助谶纬之书发现儒家经典的奥 秘,借此预示未来。这也毫无疑问的影响着武梁祠中会出现的 画面。 二、武梁祠画像石中所反映的精神世界 综合以上的背景,就不难理解武梁祠画像石中所反映出的独特的 精神世界,我将其分为永恒信念、处士情怀、政治抱负和期望嘱 托四大类来进行分析。 1、永恒信念 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仙 似乎是汉画作品的一个共同主题,这 与汉代社会的富足是不无关系的。《汉武帝内传》中就记载了西 王母会见了汉武帝,并给了他几枚桃子。汉武帝将象征长寿的桃 子悄悄放在自己的口袋里,被西王母看到了,告诉他说这仙桃三 千年开花结果,在人间无法成活。这则故事就可以看出,皇帝享 尽人间荣华却也期待长生不死。其实,正是因为体会到了人间的 美好富足,人们才更加迫切的希望长生不死。而不死是不可能 的,我们所看到的汉代美术作品中也有不少对于这种追求的表 现,特别是墓葬美术。而既然已经进入墓葬美术了,那就意外着 死亡已然发生,那么人们追求的似乎就不在是长生不死,而是羽 化升仙,汉代墓葬美术发达,并且有许多珍贵的财物作为随葬 品,这正是表明了,人们希望将生前享用的美好事物带走,已供 羽化升仙后继续享用。这是显然是受到了灵魂不死的观念的驱 使,因此我将其称为“永恒信念”。 对于这种“永恒信念”的表达,往往是与神话故事相联结的。 在汉代画像石作品中,最常见的神话形象便是“伏羲女娲”和 “西王母”,这些形象在武梁祠中也得以表现。 根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本是住在“昆仑之丘”的一个神 仙,她“豹尾虎齿而善啸”,其职能是掌管刑罚。因为她能够决 定人的死,所以便能延长人的生,掌握着“长生不死之药”。而 我们在武梁祠西山墙画像石中所见到的西王母形象,已经变成了 “梯几而戴胜”的中年妇人形象,尽管周围的侍从还是三足乌、 九尾狐和捣着“长生不死之药 的玉兔,但是其形象已经明显的 被人化,变为显现了享尽人间富足生活的可以使人得以永恒的生 命之神。另外,由于汉人的对偶观念,东山墙上还出现了与之对 于的“东王公”形象。 团
陶瓷史话 TAo CI SillI-rU.& 2O11.O3 “伏羲女娲”形象在武梁祠画像石中也有表现,二者人首蛇身, 蛇尾交缠,手持规矩的他们创造了人文,保护人类并且预征着人 类繁衍后代,这也是对人类生生不息的永恒信念的传达。 同时,武梁祠画像石中亦有对“车马出行”的表现。它代表着随 着“旅行”而来的时空转变,从一个生命的结束,到一个灵魂的 永生,正是对于永恒信念的追求。 2、处士情怀 前文中已经提及武梁是一位儒生,他的处士情怀在武梁祠画像石 中得到了极大的表现,并且常常与历史故事题材相结合。 1 9世纪末,沙畹(Edoua ̄Chavannes)注意到武梁祠东壁上 一处画像乃是表现死者的画面,所刻画的是一位“县功曹”,长 跪着向一位“处士”敬献匹绢。沙畹评论到: “这位由后人为他 立祠的人 毕生未仕,满足于做一个超越世俗的隐士。” 同时,武梁祠墙壁上的历史人物的组织很明显是以“三纲”为基 本结构。三纲是东汉时期儒家极为强调的学说,即“君为臣纲、 父为-7-! ̄、夫为妻纲”。其祠堂墙壁上的三组人物,忠臣、孝子 和烈女,很明显是与刘向编订的三部历史著作《说苑》、《孝子 传》和《列女传》有密切关系的。武梁本人作为“设计师”参加 了这所祠堂的设计(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并不 是创作出新的故事,也不需要创作新的画像,而是根据自己的需 要对于主题进行选择和组合。我们可以看出武梁的选择标准是: 年代、儒家道德观念和对死者情怀的表达。而这三组画像故事中 的忠、孝、节也正是处士情怀的表现。 3、政治抱负 我们之前提到过武梁本人作为“设计师”参与自己祠堂的设计。 巫鸿先生也曾经指出,东汉丧葬建筑的装饰并不总是由死者的后 人或故交来决定,有的人在生前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也 会参与其设计,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墓祠订做所钟爱的装饰主题与 画面。这种意义上讲,他们便是这类工程的“设计师”。 B么 作为“作品”的祠堂必然反映着“设计师”的意图和抱负,之前 我们说到武梁这类儒生常用谶书干预政事,在这座祠堂里最主要 的表现就是盖顶上的天象I嵩图,它们无不表现出武梁的政治观念 和抱负。 与之前我们说 ̄-1t9历史人物画像相同,这些瑞图并不是武梁自身 创造出来的,而是从来就有。武梁的工作只是根据自己想要表达 的意图去选择编排这些已有的“隐喻材料”。所以,这些祥瑞图 像并不是随意出现的,而是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认真选取 的,并且对这些祥I 出现的条件作以注释。如“白虎,王者不暴 虐则白虎致,仁不害人”i “玉马,王者清明尊贤者则至”。 圈 很明显的是,武梁祠中出现的瑞图与当时的长生不死和羽化升 仙是不相关的,而是与政治意识相关的,这种意识恐怕也并不是 对当时贤明君主的颂扬。因为桓帝时期,一个国家应有的这些特 征其实均不具备,选择这些瑞图,其实正是武梁作为一介儒生对 现实政治进行批判,并对自己政治抱负的表达。 4、期望嘱托 这里所讨论的期望嘱托,是武梁对其在世的妻与子的期望嘱托, 对此的表达是通过画像故事的选择而直白的表达。我们之前已经 提及了武梁祠墙壁上的列女和孝子画像,它们就是这些期望嘱托 的载体。 武梁祠中19 ̄I女画像以梁高行的故事作为开篇。故事的主角是一 位极其美丽的女子,其丈夫死后,深得他人爱慕,为了避免再 婚,她自割鼻毁容。根据大量的汉代实例,女子一旦寡居,她的 父母常常会建议甚至强迫她再嫁。 这似乎足以造成丈夫的忧 心。同时,汉代的孝子故事主要强调父与子的关系,但是武梁祠 中采用的曾参的故事则着重表现(寡)母与子的关系。对于梁高 行画像故事和曾参画像故事的选择,不难看出,武梁的意图是用 这些故事教诲他的遗孀和孤儿要维护家庭的和睦,对死去的丈夫 或父亲尽忠尽孝。 这便是武梁对其妻子的期望嘱托。 结语 综上所述,武梁祠作为武氏墓葬群中的一所祠堂,它与其他的祠 堂有着许多的关联和共通之处,也与东汉各地祠堂有着相通的地 方。但是,具体分析之后就会发现其独特之处,这便是在当时的 历史情境与武梁个人经历的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翦伯赞《秦汉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版, 485~486页 【2 长道一《画像石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版,5页 [3]巫鸿《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10版,118页 [4]M Powem,“Hybrid Omens and Public Issues in Early Imperial China” 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55. [Z],1983,P8 [5]w.Fairbank,“TheOfferingShrinesof‘WuUangTz’U一’,[Z],P9~10 [6]Wu Hung, “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C],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 995,P225 [7]张道一《画像石鉴赏》,[M J】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版,6页 [8]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版, 53~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