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刁初晴)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使
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现有的Y染色体数据揭示,现代人出非洲后由东南亚
经多次迁徙进入东亚。在旧石器时代,现代人最初定居东亚或东南亚之后,紧接着不断北迁,
这奠定了中国人遗传结构的基础。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成分,绘制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
体只在父亲与儿子传代,呈严格的父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
的迁徙和发展。母系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
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
源之谜。
目录
单倍群
人类父系基因Y-DNA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Y-DNA与mtDNA的重合型
中国人起源
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
单倍群
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
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
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 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
法。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
(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
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
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人类父系基因Y-DNA
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
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
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
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
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上面的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
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的十八个字母作为索引。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
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们则把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男性
始祖称为Y染色体亚当。不同的研究推测的Y染色体亚当的时代也不同。人类Y染色体DNA
(Y-DNA)单倍型类群用大写字母A至T标记,以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则用数字和小写字母
标记。
见右图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图,按此谱系树,现今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
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征。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后裔,
包括棕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其Y染色体上都带有
M168的突变点。
此后在M168突变的基础上,又分别产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个子类型,
其中DE=YAP分为D=M174和E=M96两种;DE=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
基因,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达
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族、缅甸人、克钦
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F=M89则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现今大
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在F=M89的基础上,又产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几个
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类型,亚欧大陆上除西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其绝大部
分民族都共有这个变异点,现今中国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在K=M9的基础上,又产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
M=M4、NO=M214、P=M45=P*几个子类型,其中NO=M214又分为N=M231和O=M175
两个子类,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
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现今中国汉族的
主要类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础上,又产生了Q=P36和R=M207两个子类,其中R=M207分为
R1a=M17和R1b=M173两个子类。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亚的伊
朗、南亚的印度;而整个R=M173类型被认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欧洲大部和西亚、
南亚。
[1]
全球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及其依据海岸迁移模型的可能迁移路线
无M168突变族群
单倍群A(M91):非洲,特别是科伊桑人、埃塞俄比亚人及尼罗人
单倍群B(M60):非洲,特别是美拉尼西亚人及哈扎人
有M168突变族群
M168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5万年。
单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东亚、北美洲,仅略微存在于南美洲、南亚、西亚及欧
洲
单倍群F(M89):大洋洲、欧洲、亚洲、美洲
YAP+单倍群
单倍群E1b1a(V38):西非及邻近区域,从前称为E3a
单倍群E1b1b(M215):东非、北非、中东、地中海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前称为E3b
单倍群D(M174):西藏、日本及安达曼群岛
单倍群E(M96)
单倍群DE(M1, M145, M203)
有M89突变族群
M8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5千年。
单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兰卡、中国、韩国
单倍群G(M201):出现在欧亚大陆的许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见于高加索、伊朗高原
及安那托利亚;在欧洲主要分布于希腊、意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亚;在北欧则极为
罕见
单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中亚及阿拉伯
单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变族群
单倍群IJK(L15, L16)
单倍群J*:主要发现于索科特拉岛,少量发现于巴基斯坦、安曼、希腊、捷克及突厥人)
单倍群J1(M267):主要分布于中东、埃塞俄比亚及北非的闪米人地区、伊朗、巴基斯坦、
印度,以及达吉斯坦的东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则与东安那托利亚有关
单倍群J2(M172):主要发现于西亚、中亚、南欧及北非
单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欧
单倍群I2(S31):中欧、东南欧及萨丁尼亚
单倍群I(M170, P19, M258):广泛分布于欧洲,少量发现于部份中东地区,其他地区几乎
没有
单倍群J(M304):中东、土耳其、高加索、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北非及东北非
单倍群IJ(S2, S22)
单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变族群
M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年。
单倍群K
单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亚、中亚、西南亚、地中海地区
单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亚、地中海地
区、南亚,以往称为单倍群K2
单倍群LT(L298/P326)
单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变族群
单倍群R1a(M17):中亚、南亚、中欧、北欧、东欧
单倍群R1b(M343):欧洲、高加索、中亚、北非、中非
单倍群R1(M173)
单倍群R2(M124):南亚、高加索、中亚
单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单倍群Q-M242(M242):发生于约15,000-20,000年前。发现于亚洲及美洲
单倍群R(M207)
单倍群O1(MSY2.2)
单倍群O2(P31, M268)
单倍群O3(M122)
单倍群N(M231):欧亚大陆最北部,特别是乌拉尔人
单倍群O(M175):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南亚、中亚
单倍群M(P256):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单倍群NO(M214)
单倍群P-M45(M45):M45发生于约公元前3万5千年
单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人类粒线体DNA单倍体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遗传学上依据
粒线体DNA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单倍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遗传的人类起源,粒线体研究
显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地区。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来标记。单倍体夏
娃则是理论上一切女性的始祖。以下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单倍群分划:
【撒哈拉-非洲型】L0, L1, L2, L3, L4, L5, L6, L7
【西欧亚型】H,T,U,V,X,K,I,J,W
【东欧亚型】A, B, C, D, E, F, G,Y
【土著美洲人型】A,B,C,D,X
【澳大拉西亚型】O,P,Q,S
除男性精子细胞外,人身体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但只有女性的线粒体基因能随
其卵子遗传给后代。mtDNA是Mitochondrial DNA(线粒体DNA)的缩写,是承载线粒体
遗传密码的物质。男人线粒体只伴随此男人生活一生,然后终结,不能遗传给后代。mtDNA
表现为母系遗传。mtDNA结构类型是反映母系脉络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
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检测古尸线粒体,可弄清历史上各个民族间的
母系血缘关系、历史故事、迁徙路线、历史名人的民族、身份。
母亲给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古代
一夫多妻,有时抢掠战
败民族女性为妻为妾。胜族由于不适应败族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如华夏族不适应寒冷、
干燥、冻土的胡人族的漠北地域),一般打完胜仗带着抢来的妾返回祖籍并共同生活生育儿
女。异族妻妾生育的孩子虽有一半异族基因,但文化上被视作其父民族的人。儿子长大后继
续到异族领地抢掠妻妾,生育的孙子辈已有75%异族血统,但仍被视作属于其爷爷民族的人。
虽然孙子的Y染色体仍然和爷爷的一样类型,但其母系线粒体mtDNA,以及身体常染色体
已和其爷爷的大不相同。如此不断循环,导致民族的文化、语言虽然还是祖先的,但若干代
后民族人口的血统、基因已发生很大改变。
因此,一个民族、地区人群的母系线粒体mtDNA结构类型和构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
体更能反映其遗传和血统特性。
[2]
Y-DNA与mtDNA的重合型
以上两者的重合类型表示拥有两种单倍群的人群具有Y染色体和mtDNA单倍群的混合
基因。
以下是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和粒线体DNA单倍体群大约的相同之处:
Y染色体单倍群∣ mtDNA单倍群 ∣地理位置和人种
――――――――――――――――――――――――
A ∣L0 ∣东非及南非
B ∣L1,L4 ∣东非及中非
E1,E2,E3 ∣L2,L3 ∣撒哈拉非洲
O,N,C3 ∣CZ/C/Z,D,G,A,B,F ∣东亚,西伯利亚
K,M ∣R,P,Q,M ∣太平洋
R,I,E3B,J ∣HV/H/V, JT/J/T,U/K ∣欧洲,西亚
Q,C3 ∣A,X,Y,C,D ∣东西伯利亚
中国人起源
10万年前,C和D最先走出非洲,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接着东
继续东进,扩散至亚洲和大洋洲。单倍群C-M130的人群却极可能是最早到达东亚的人群。
单倍群C从阿拉伯半岛南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东亚、大洋洲到美洲
都有分布,尤其在远东和大洋洲高频分布,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没有被发现。C下游的分
支,例如C1-M8、C2-M38、C3-M217、C4-M347、C5-M356和C6-P55,都有着区域特异
性分布[24]。C3-M217是分布最广的支系,在蒙古和西伯利亚群体中最高频出现。单倍群
C1仅在日本人和琉球人中出现,但频率很低,还不足5%。单倍群C2出现在从印度尼西亚
东部到波利尼西亚的太平洋岛屿人群,尤其是在波利尼西亚的一些群体中,且由于连续的奠
基者效应和遗传漂变而成为了上述地方的特征单倍群。C4几乎仅局限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原住民中。C5在印度及其周边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地低频出现。C6则仅出现在新几内亚
高地上。
单倍群D-M174在安达曼尼格利陀人、北部藏缅群体和日本的阿伊努人中高频分布,在
其他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群体也有低频分布(图1)[17,19,29,30]。D下分D1-M15、D2-M55
和D3-P99三个主要支系,还有许多未明确定位的小支系。D1在藏族、羌语支和彝语支人群
中广泛分布,在东亚其他群体中也有低频分布[31,32]。D2仅分布于日本,占日本40%以
上,是上古绳文人的主要成分。D3在青藏高原东部(康区)、白马人及纳西族等群体中高频
[31]。D*多在安达曼群岛被发现[30],且已被隔离了至少2万年。其他一些被包含在D*中的
小支系也多分布于西藏周边藏缅语人群、东南亚人群,阿尔泰人中也有少量来源不明的D*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
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N、O沿着喜马拉雅山南,进入东南亚。4万年前,在
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CD棕色人种的
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取代了CD棕色人种。也就是说,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
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单倍群O分为O1、O2和O3三个子类。东亚和东南亚80-90%的人属于O类型,在西
伯利亚有一定比例的O1,在中亚有少量O1和一定比例的O3,在西亚有少量O3,在南亚
有一定比例的O2和O3,在大洋洲有少量O1、O2和一定比例的O3,O在美洲原住民中基
本不存在。
对于O1、O2和O3,除O1-MSY2.2和O3-M122各为一个单倍群外,O2-M268有
O2a-PK4、O2b-M176和O2*-M268(XPK4、M176)三个下游单倍群。除以上五个单倍群
外,O*-M175(xMSY2.2、M268、M122)构成单倍群O-M175下游的一个剩余单倍群。
◆O1-MSY2.2
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东亚和东南亚,在中亚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汉族、
回族、汉藏语系羌语支人群、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人
群和部分侗台语系人群。
◆ O2a-PK4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在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湖南汉族、岭南
汉族、孟-高棉语系人群、侗台语系人群和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于苗瑶语系人群、
孟-高棉语系人群。
◆O2b-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分布于日本人、朝鲜半岛人和印尼人中。
◆O2*-M268(XPK4、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主要分布于汉族。
O*-M175(xMSY2.2、M268、M122
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
传统黄色人种国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东亚黄色人种国家中出现频率都超过
了50%,日本为55.2%,韩国为67%。
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
最多的是O3—M122,与周围其他民族并不相同,而与云南地区的许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
[3]
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
黄河下流域先民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广泛分布在在山东、豫东、冀东、
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自从大汶口文化向中原地区扩张,使得仰韶彩陶文化退出历史舞台以
来,中原地区在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之下开始出现灰陶黑陶,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龙山文化,
被命名为当地二期、三期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以山
东龙山文化为典型代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本面貌清晰地显示出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深
刻影响,含有较多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趋向于东方化。
[4]
黄河下流域先民以鸟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东夷人创造了
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龙山骨刻文(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
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
和决定性作用,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古羌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文化后进入
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说明骨
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卜辞是现能确认的既是最早的汉语书面语,
又是商人的书面语。而先商又是东夷的一个主体部分,汉语也确是源于东夷语。羌族只有语
言没有文字,羌语与文化习俗的传承均依靠口口相传。羌语应该是周人古羌语的活化石,可
以作为考究对象。羌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羌语的语法结构是属于阿尔泰语
系类型的,和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大。汉语是孤立语或分析语,有丰富的声调系统,确实源于
东夷语言结构。如果影响周人语言的是东夷商语,那么商族人的语言才是现代汉语的根源,
单音节,多声调,孤立语,与现代汉语相似的语法结构,这些种种现代汉语的特征肯定不是
从古羌语继承过来,那么只有从商语继承过来汉语是周人语言和商人语言的综合体,汉语从
周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大量的古老的词汇和同源词,但是从商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特殊
的语言结构。
根据历史传说,太昊是著名的东夷集团首领,伏羲风姓氏后裔分支属于太昊集团西迁
的一支。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东夷故
里后建立的方国。太昊部落(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曲阜发展为太昊集团,西迁一支在淮阳发
展为伏羲风姓部族)一样,也分为山东与淮阳和两大系统,均以东夷语言为主,少昊部落是
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直属后裔,蚩尤出自于东夷少昊氏。太昊集团崇拜龙图腾,少昊蚩尤集
团以鸟为图腾崇拜。神农氏炎帝部落起源于陕西姜水流域,东迁到今豫东一带地区,与少昊
蚩尤集团交错分布,有时发生矛盾和冲突。神农氏炎帝部落被迫回迁姜水故乡与黄帝集团结
盟。
[5]
嬴姓始祖少昊,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
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
皋陶和伯夷,是东方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
华夏雏形开始产生于商周时代。商代赢姓诸侯国,传说嬴姓祖先是来自东夷首领少昊
氏,形成了华族集团。周代分封了姬姓诸侯国,统称夏族集团。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并
称华夏。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汉朝确立前后历400余年,随着
经济、文化及国家的大一统,泛称华夏的中原黄河流域居民,兼并了南方苗蛮百越集团,统
称为汉人,汉族的正式形成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东夷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新泰乌珠台人(距今5—2万年左右),后李文化(距今8400-7700
年左右),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左右),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岳石文化(距
今4000-3600年左右)和诸历史时期文化。其主干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时间跨度近4000年。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
区都有广泛分布,留下了东夷先民的活动遗迹。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
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
发展而来的,普遍采用大汶口文化发明的快轮制陶技术和占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均属
东夷人创造的典型父系社会文化。分子人类学证实龙山文化人骨Y-DNA均为O3-M122,含
有部分O3e,没有其它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
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人。无论五胡乱华和蒙元满清入侵中原,都改变不了汉族
以03-M122为主体的永久性格局。夏商周的起源与龙山文化有紧密联系。
[6]
龙山文化先民对华夏民族的诞生与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千年汉族父系基因
以03-M122为主体的稳固基础。
东夷人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中原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系统体系,
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在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夏人
出自西系,而又融合了东方少昊集团许多部落最早建立国家的一支。商人出自黄河流域东西
两大系部落集团中的东系,虽然与夏人一样是东西的两大系部落融合的复合型共同体。商朝
以玄鸟为图腾,与东夷有血缘同源关系,确对商朝与东夷的关系影响极为深刻。商代人殉、
人祭之风渊源于东夷,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看,用为人殉、人牲的主要是羌人。商朝分封了东
方赢姓诸国,建立广泛联盟关系,九夷之师作为商朝最精锐的部队,是居住在山东的东夷部
落组成的部队,一直支持商朝远征西羌,但商纣王腐败荒淫,不停地向赢姓诸国强征财物,
频繁征伐西边羌方,东方赢姓诸国已经厌倦了商纣无休止的穷兵黩武,拒绝了商朝让他们参
战的要求。东方诸族纷纷叛离商纣王,商朝不得不从西边调兵,去征伐东方赢姓诸国。周武
王坐收渔人之利,入主中原夺权。从西周初期东夷与商遗裔联合起来反对周王的情况看,商
与东夷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秦人原为东夷集团的一支,被周王室调到在西陲,长期与羌
戎作战,建立秦国。成王伐盍(葢)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
先人。而商奄即今山东曲阜包括莱芜一带的嬴姓大国,证实秦人最早的先人,是从山东迁来
的。秦人出自于少昊赢姓后裔,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
为汉族大一统做出决定性的历史贡献。汉朝继秦的统一之后,开创了大一统的局 面,继承
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
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表现为二里
头文化所包含的较多东方文化因素,考古学界一致认为龙山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来源。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文
中的很多文字直接继承了骨刻文的特点和风格,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
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
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含有较多的南
亚人种成分,在人种类型上与他们前身的仰韶文化居民非常接近,但和黄河下流域文化居民
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二里头文化四期是在
前三期基础上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二里头文化居民在人种类型上发生了变化,更加接近东
亚人种特征,可以说明该地区已经出现大量的人群交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报告表明:
山东龙山文化(诸城呈子II期)的人骨研究显示了与大汶口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与现代华北
人也较接近,因此认为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乃至近代,人种类型上是连续的而不是取代
的关系。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mtDNA分析显
示M系单倍群占85%,二里头文化母系M占64.3%(与以前相比,N系稍有增加),可以说
明古中原母系无疑是M系高频为特征。山东长岛7000年前人骨mtDNA分析显示N系单倍
群占70%,淄博地区距今 2500 和 2000 年前的人骨mtDNA均为N系,N系含有少量中
亚-欧洲基因。可见新石器时代东部西部母系mtDNA差别巨大。西安现代组mtDNA:N系
占37%,M占63%,;河南现代组mtDNA:N系占47%,M占53%;青岛现代组N系占40%,
M占60%(在山东地区属于例外,可能是因为青岛是开放城市,外地移民较多);山东淄博
现代组N系占57%,M占43%,但泰安、荣成地区N系高达60~67%,整个山东平均值N
系占51%,M占49%。由此看出,在黄河流域,母系mtDNA-N的含量及分布,显示它自东
往西扩散的趋势。从父系基因来看,根据龙山文化古人骨DNA的研究表明,龙山文化的居
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
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
山文化先民,也就是龙山人。O3-M122是汉族的绝对主体,根据2004年文波的数据,山东
汉族为59.5%、河南52%、陕西汉族56.7%,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可见黄河下流域
O3-M122比例居于北方首位,母系mtDNA-N比例也是在北方最高的。
研究父系基因,同时也要关注母系基因。老亚洲CD原来对应的是母系M,均属亚洲
旧石器人类。北方汉族母系基因M占绝多数,N非常低频。山东母系M和N各占一半,和
北方其他地区明显不一样。早期父系O3原来对应的是母系N。新亚洲人O单倍群是3~5
万年前起源于南亚的,分为O1、O2、O3。在旧石器时代1-2万年前,O1、O2先北上扩散,
考古证实红山文化人骨Y-DNA含有O1O2,最可能和日韩O2b有紧密联系。虽然O3比O1O2
起步晚,但北上爆发扩张取代了O1O2。古中原母系基因全是M,和藏缅族群相同,但当时
古东夷母系N高频。随着龙山文化大规模扩张,mtDNA-N扩散到中原。胶辽官话Y染色体
O3占66.70%,在全国各方言区居于首位。冀鲁官话Y染色体O3占64.90%,居于次位,并
且母系mtDNA-N是在北方中最高的。龙山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
文化区,O3大爆发扩张,彻底取代北亚通古斯C和羌藏D,获得母系M,并且把百越O1
和苗瑶O2a赶退至长江流域。O2b被迫北上逃到东北蛮荒地区,然后通过朝鲜半岛,扩散
到日本。龙山文化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区,终于形成了北方汉族父系O3配偶母系N、M
的格局现状。
黄河上游藏缅族群及其西北汉族特有的O3-M134高发频率,O3-M122比例低。而黄河
下游以O3-M122为最,O3-M134不多见。O3-M122是O3-M134的祖型,O3-M122最早进
入黄河中下领域成为东方主人,迫使O3向西迁徒,与羌藏D系共处融合,形成了藏缅族群。
有O3e-M134的地方一般都有O3-M122,但有O3-M122的地方不一定有O3-M134。从黄
河流域的整个趋势来看,O3-M134是西部比东部高,越往东越低。在黄河下流域,O3-M122
的含量显超过O3-M134,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在O3-M122的细分谱系中,
O3*-M122、O3a4-00261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流域,显然是东夷集团的主体类型,因为这
个单倍群在藏缅语人群中很稀少,但是在汉族里的比例却能占较大的比例。东夷人以
O3-M122为最,几乎没有羌藏D系,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按照现代最新的分
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上古时期(夏商周)中原地区是由两大族群混合:1、以父系为主的
陕西、山西、豫西的仰韶文化人群后裔(可能与炎黄系人群有关,主要代表就是周人);2、
以父系O3*-M122、O3a4-002611为主的山东一带、豫东、冀南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人群(可
能与太昊-少昊系人群有关,后期主要代表就是殷商东夷族);东夷O3-M122(O3*-M122、
O3a4-002611)与先夏O3e-M134(包含O3-M117)均属汉族父系祖先的两大来源。
[7]
参考资料
1. 蔡晓云.Y染色体揭示早期人类进入东亚和东亚人群特征形成过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0-18:20-34.
2. 姚永刚、张亚平.线粒体DNA和人类进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8:8-15.
3. 文波.Y染色体、mtDNA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01:50-108.
4. 张学海.龙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01-01:8-69.
5.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从原始到文明.山东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01:138-143.
6. Wei Deng. Baochen Shi. Xiaoli He.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German:Springer-Verlag,2004-06-02:2-10.
7. 兰海.Y染色体单倍群D在东亚的分布及其意义.苏州:现代人类学通讯社,2008-11-01:5-18.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刁初晴)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随着分子人类学数据的不断积累,父系Y染色体与母系mtDNA研究的一系列进展,使
得中国人群的多样性结构逐渐明晰。现有的Y染色体数据揭示,现代人出非洲后由东南亚
经多次迁徙进入东亚。在旧石器时代,现代人最初定居东亚或东南亚之后,紧接着不断北迁,
这奠定了中国人遗传结构的基础。通过了解人类基因的遗传成分,绘制中国人种基因图谱。
中国人种基因图谱: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
体只在父亲与儿子传代,呈严格的父系遗传,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父系关系上
的迁徙和发展。母系mtDNA表现为母系遗传。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能弄清各民族、
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研究Y-DNA与mtDNA的重合型,可以揭开中国人的祖先来
源之谜。
目录
单倍群
人类父系基因Y-DNA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Y-DNA与mtDNA的重合型
中国人起源
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
单倍群
在分子进化的研究中,单倍群或单倍型类群是一组类似的单倍型,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祖先。因为单倍群由相似的单倍型组成, 所以可以从
单倍型来预测单倍群.单核苷酸多态性试验被用来确认单倍型。单倍群以字母来标记,并且以
数字和一些字母来做补充,,例如O3a4。 Y染色体和线粒体单倍群有不同的单倍群标记方
法。单倍群用来标记数千年前的祖先来源。
在人类遗传学中, 最普遍被研究的单倍群是『人类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
(Y-DNA单倍群)』和『人类线粒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mtDNA单倍群)』,这两个都可以
被用来定义遗传群体。Y染色体脱氧核糖核酸单倍群仅仅被从父系线遗传,同时mtDNA仅
仅被从母系线遗传。
人类父系基因Y-DNA
在人类基因学里,人类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通过Y染色体遗传变异特性进行人
类学研究的一门科学,主要用于研究人类的“非洲起源论”及以后的种群分布的遗传学证
据。人类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44条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
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所以研究Y染色体,可以发现人群在
父系关系上的迁徙和发展。上面的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是根据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不同
把全部现代智人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的十八个字母作为索引。谱系树中的父节点代
表的对应基因突变是所有子节点共有的,但反之不然。研究者们则把理论上存在的所有男性
始祖称为Y染色体亚当。不同的研究推测的Y染色体亚当的时代也不同。人类Y染色体DNA
(Y-DNA)单倍型类群用大写字母A至T标记,以下还有更细的分类则用数字和小写字母
标记。
见右图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图,按此谱系树,现今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型类群的
根都能在非洲找到。A=M91和B=M60也是非洲居民的特征。而出走到非洲以外的居民后裔,
包括棕色人种、蒙古人种(黄色人种)和高加索人种(白色人种),其Y染色体上都带有
M168的突变点。
此后在M168突变的基础上,又分别产生了C=M130、DE=YAP和F=M89三个子类型,
其中DE=YAP分为D=M174和E=M96两种;DE=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Pigmy Negroid)
基因,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DE=YAP主要分布在印度安达曼群岛的安达曼人(达
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族、缅甸人、克钦
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F=M89则是所有其他人群共有的,现今大
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在F=M89的基础上,又产生G=M201、H=M52、I=M170、J=M304和K=M9=K*几个
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子类型,亚欧大陆上除西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其绝大部
分民族都共有这个变异点,现今中国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在K=M9的基础上,又产生了K1=M177、K2=M70、K3=M147、K4=M230、L=M11、
M=M4、NO=M214、P=M45=P*几个子类型,其中NO=M214又分为N=M231和O=M175
两个子类,N=M231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
人,而O=M175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现今中国汉族的
主要类型就是O=M175。
在P=M45的基础上,又产生了Q=P36和R=M207两个子类,其中R=M207分为
R1a=M17和R1b=M173两个子类。Q=P36包括美洲土著印地安人;R1a=M17包括西亚的伊
朗、南亚的印度;而整个R=M173类型被认为古雅利安人的基因,分布在欧洲大部和西亚、
南亚。
[1]
全球各族群主要的Y染色体单倍群及其依据海岸迁移模型的可能迁移路线
无M168突变族群
单倍群A(M91):非洲,特别是科伊桑人、埃塞俄比亚人及尼罗人
单倍群B(M60):非洲,特别是美拉尼西亚人及哈扎人
有M168突变族群
M168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5万年。
单倍群C(M130):大洋洲、北/中/东亚、北美洲,仅略微存在于南美洲、南亚、西亚及欧
洲
单倍群F(M89):大洋洲、欧洲、亚洲、美洲
YAP+单倍群
单倍群E1b1a(V38):西非及邻近区域,从前称为E3a
单倍群E1b1b(M215):东非、北非、中东、地中海地区、巴尔干地区,从前称为E3b
单倍群D(M174):西藏、日本及安达曼群岛
单倍群E(M96)
单倍群DE(M1, M145, M203)
有M89突变族群
M8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5千年。
单倍群F(P14, M213):南印度、斯里兰卡、中国、韩国
单倍群G(M201):出现在欧亚大陆的许多族群,但比率不高;最常见于高加索、伊朗高原
及安那托利亚;在欧洲主要分布于希腊、意大利、伊比利、提洛、波希米亚;在北欧则极为
罕见
单倍群H(M69):南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中亚及阿拉伯
单倍群IJK(L15, L16)
有L15及L16突变族群
单倍群IJK(L15, L16)
单倍群J*:主要发现于索科特拉岛,少量发现于巴基斯坦、安曼、希腊、捷克及突厥人)
单倍群J1(M267):主要分布于中东、埃塞俄比亚及北非的闪米人地区、伊朗、巴基斯坦、
印度,以及达吉斯坦的东北高加索人;具有DYS388=13的J1则与东安那托利亚有关
单倍群J2(M172):主要发现于西亚、中亚、南欧及北非
单倍群I1(M253, M307, P30, P40):北欧
单倍群I2(S31):中欧、东南欧及萨丁尼亚
单倍群I(M170, P19, M258):广泛分布于欧洲,少量发现于部份中东地区,其他地区几乎
没有
单倍群J(M304):中东、土耳其、高加索、意大利、希腊、巴尔干、北非及东北非
单倍群IJ(S2, S22)
单倍群K(M9, P128, P131, P132)
有M9突变族群
M9突变发生于约公元前4万年。
单倍群K
单倍群L(M11, M20, M22, M61, M185, M295):南亚、中亚、西南亚、地中海地区
单倍群T(M70, M184/USP9Y+3178, M193, M272):北非、非洲之角、西南亚、地中海地
区、南亚,以往称为单倍群K2
单倍群LT(L298/P326)
单倍群K(xLT)(rs2033003/M526)
有M526突变族群
单倍群R1a(M17):中亚、南亚、中欧、北欧、东欧
单倍群R1b(M343):欧洲、高加索、中亚、北非、中非
单倍群R1(M173)
单倍群R2(M124):南亚、高加索、中亚
单倍群Q-M3(M3):中美洲、北美洲、南美洲
单倍群Q-M242(M242):发生于约15,000-20,000年前。发现于亚洲及美洲
单倍群R(M207)
单倍群O1(MSY2.2)
单倍群O2(P31, M268)
单倍群O3(M122)
单倍群N(M231):欧亚大陆最北部,特别是乌拉尔人
单倍群O(M175):东亚、东南亚、南太平洋、南亚、中亚
单倍群M(P256):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单倍群NO(M214)
单倍群P-M45(M45):M45发生于约公元前3万5千年
单倍群S(M230, P202, P204):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东印尼
人类母系基因mtDNA
人类粒线体DNA单倍体群(Human mitochondrial DNA haplogroup)是遗传学上依据
粒线体DNA差异而定义出来的单倍群。可使研究者追溯母系遗传的人类起源,粒线体研究
显示人类是起源于非洲地区。
线粒体DNA单倍群用字母A, B, C, CZ, D, E, F, G, H, pre-HV, HV, I, J, pre-JT, JT, K, L0,
L1, L2, L3, L4, L5, L6, L7, M, N, O, P, Q, R, S, T, U, UK, V, W, X, Y和Z.来标记。单倍体夏
娃则是理论上一切女性的始祖。以下是最常见的线粒体DNA单倍群分划:
【撒哈拉-非洲型】L0, L1, L2, L3, L4, L5, L6, L7
【西欧亚型】H,T,U,V,X,K,I,J,W
【东欧亚型】A, B, C, D, E, F, G,Y
【土著美洲人型】A,B,C,D,X
【澳大拉西亚型】O,P,Q,S
除男性精子细胞外,人身体所有细胞里面都有线粒体,但只有女性的线粒体基因能随
其卵子遗传给后代。mtDNA是Mitochondrial DNA(线粒体DNA)的缩写,是承载线粒体
遗传密码的物质。男人线粒体只伴随此男人生活一生,然后终结,不能遗传给后代。mtDNA
表现为母系遗传。mtDNA结构类型是反映母系脉络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现代人mtDNA,
能弄清各民族、各地人的母系血缘关系。通过检测古尸线粒体,可弄清历史上各个民族间的
母系血缘关系、历史故事、迁徙路线、历史名人的民族、身份。
母亲给儿女贡献了50%的遗传基因,对儿女遗传特性有着和父亲一样的影响力。古代
一夫多妻,有时抢掠战
败民族女性为妻为妾。胜族由于不适应败族地区气候地理条件(如华夏族不适应寒冷、
干燥、冻土的胡人族的漠北地域),一般打完胜仗带着抢来的妾返回祖籍并共同生活生育儿
女。异族妻妾生育的孩子虽有一半异族基因,但文化上被视作其父民族的人。儿子长大后继
续到异族领地抢掠妻妾,生育的孙子辈已有75%异族血统,但仍被视作属于其爷爷民族的人。
虽然孙子的Y染色体仍然和爷爷的一样类型,但其母系线粒体mtDNA,以及身体常染色体
已和其爷爷的大不相同。如此不断循环,导致民族的文化、语言虽然还是祖先的,但若干代
后民族人口的血统、基因已发生很大改变。
因此,一个民族、地区人群的母系线粒体mtDNA结构类型和构成比例,比父系Y染色
体更能反映其遗传和血统特性。
[2]
Y-DNA与mtDNA的重合型
以上两者的重合类型表示拥有两种单倍群的人群具有Y染色体和mtDNA单倍群的混合
基因。
以下是Y染色体DNA单倍型类群和粒线体DNA单倍体群大约的相同之处:
Y染色体单倍群∣ mtDNA单倍群 ∣地理位置和人种
――――――――――――――――――――――――
A ∣L0 ∣东非及南非
B ∣L1,L4 ∣东非及中非
E1,E2,E3 ∣L2,L3 ∣撒哈拉非洲
O,N,C3 ∣CZ/C/Z,D,G,A,B,F ∣东亚,西伯利亚
K,M ∣R,P,Q,M ∣太平洋
R,I,E3B,J ∣HV/H/V, JT/J/T,U/K ∣欧洲,西亚
Q,C3 ∣A,X,Y,C,D ∣东西伯利亚
中国人起源
10万年前,C和D最先走出非洲,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扩展,来到了印度,接着东
继续东进,扩散至亚洲和大洋洲。单倍群C-M130的人群却极可能是最早到达东亚的人群。
单倍群C从阿拉伯半岛南部、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东亚、大洋洲到美洲
都有分布,尤其在远东和大洋洲高频分布,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没有被发现。C下游的分
支,例如C1-M8、C2-M38、C3-M217、C4-M347、C5-M356和C6-P55,都有着区域特异
性分布[24]。C3-M217是分布最广的支系,在蒙古和西伯利亚群体中最高频出现。单倍群
C1仅在日本人和琉球人中出现,但频率很低,还不足5%。单倍群C2出现在从印度尼西亚
东部到波利尼西亚的太平洋岛屿人群,尤其是在波利尼西亚的一些群体中,且由于连续的奠
基者效应和遗传漂变而成为了上述地方的特征单倍群。C4几乎仅局限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
原住民中。C5在印度及其周边的巴基斯坦和尼泊尔等地低频出现。C6则仅出现在新几内亚
高地上。
单倍群D-M174在安达曼尼格利陀人、北部藏缅群体和日本的阿伊努人中高频分布,在
其他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群体也有低频分布(图1)[17,19,29,30]。D下分D1-M15、D2-M55
和D3-P99三个主要支系,还有许多未明确定位的小支系。D1在藏族、羌语支和彝语支人群
中广泛分布,在东亚其他群体中也有低频分布[31,32]。D2仅分布于日本,占日本40%以
上,是上古绳文人的主要成分。D3在青藏高原东部(康区)、白马人及纳西族等群体中高频
[31]。D*多在安达曼群岛被发现[30],且已被隔离了至少2万年。其他一些被包含在D*中的
小支系也多分布于西藏周边藏缅语人群、东南亚人群,阿尔泰人中也有少量来源不明的D*
5万年前,K-M9中的L-M20(M11)、P-P27(M45)白人分离出去之后,剩余的人群染色
体突变为M214,接着又分为N、O。N、O沿着喜马拉雅山南,进入东南亚。4万年前,在
东南亚的密林里,N、O演变为黄种人。黄种人逐渐发展壮大了起来,在与CD棕色人种的
对比中,渐渐占据了优势,并最终取代了CD棕色人种。也就是说,随着黄种人的到来,Y
染色体发生了C、D被O的替换。
单倍群O分为O1、O2和O3三个子类。东亚和东南亚80-90%的人属于O类型,在西
伯利亚有一定比例的O1,在中亚有少量O1和一定比例的O3,在西亚有少量O3,在南亚
有一定比例的O2和O3,在大洋洲有少量O1、O2和一定比例的O3,O在美洲原住民中基
本不存在。
对于O1、O2和O3,除O1-MSY2.2和O3-M122各为一个单倍群外,O2-M268有
O2a-PK4、O2b-M176和O2*-M268(XPK4、M176)三个下游单倍群。除以上五个单倍群
外,O*-M175(xMSY2.2、M268、M122)构成单倍群O-M175下游的一个剩余单倍群。
◆O1-MSY2.2
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东亚和东南亚,在中亚和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汉族、
回族、汉藏语系羌语支人群、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人
群和部分侗台语系人群。
◆ O2a-PK4
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在大洋洲有少量分布,主要分布于湖南汉族、岭南
汉族、孟-高棉语系人群、侗台语系人群和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群,于苗瑶语系人群、
孟-高棉语系人群。
◆O2b-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分布于日本人、朝鲜半岛人和印尼人中。
◆O2*-M268(XPK4、M176)
广泛分布于东亚大陆,主要分布于汉族。
O*-M175(xMSY2.2、M268、M122
O—M17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人口超过15亿,
传统黄色人种国家中,O—M175在除外蒙以外的所有东亚黄色人种国家中出现频率都超过
了50%,日本为55.2%,韩国为67%。
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汉族人中超过80%。而且在汉族中O—M175类型中
最多的是O3—M122,与周围其他民族并不相同,而与云南地区的许多民族有相似的地方。
[3]
华夏族的起源与形成
黄河下流域先民创造了大汶口文化及其龙山文化,广泛分布在在山东、豫东、冀东、
辽东半岛和淮海地区。自从大汶口文化向中原地区扩张,使得仰韶彩陶文化退出历史舞台以
来,中原地区在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之下开始出现灰陶黑陶,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龙山文化,
被命名为当地二期、三期文化。典型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以山
东龙山文化为典型代表,中原龙山文化的基本面貌清晰地显示出大汶口文化对中原地区的深
刻影响,含有较多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趋向于东方化。
[4]
黄河下流域先民以鸟为祖图腾,繁衍为以各种鸟为子图腾的诸多部落。东夷人创造了
先进的海岱文化,发明了带羽毛弓箭、创造了龙山骨刻文(对汉字的诞生有启蒙作用)、制作
青铜器与冶铁、制造舟-车、发展农业与治水。为中原华夏文化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关键
和决定性作用,华夏文明就是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古羌夏族吸收先进的东部东夷文化后进入
文明社会进而在周朝超越东夷文化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说明骨
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卜辞是现能确认的既是最早的汉语书面语,
又是商人的书面语。而先商又是东夷的一个主体部分,汉语也确是源于东夷语。羌族只有语
言没有文字,羌语与文化习俗的传承均依靠口口相传。羌语应该是周人古羌语的活化石,可
以作为考究对象。羌语属于多音节语,无声调语,黏着语,羌语的语法结构是属于阿尔泰语
系类型的,和现代汉语差别非常大。汉语是孤立语或分析语,有丰富的声调系统,确实源于
东夷语言结构。如果影响周人语言的是东夷商语,那么商族人的语言才是现代汉语的根源,
单音节,多声调,孤立语,与现代汉语相似的语法结构,这些种种现代汉语的特征肯定不是
从古羌语继承过来,那么只有从商语继承过来汉语是周人语言和商人语言的综合体,汉语从
周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大量的古老的词汇和同源词,但是从商人的语言那里继承来了特殊
的语言结构。
根据历史传说,太昊是著名的东夷集团首领,伏羲风姓氏后裔分支属于太昊集团西迁
的一支。春秋时的任(济宁市)、宿-须句(东平县)、颛臾(费县西北)都是太昊后裔回到东夷故
里后建立的方国。太昊部落(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曲阜发展为太昊集团,西迁一支在淮阳发
展为伏羲风姓部族)一样,也分为山东与淮阳和两大系统,均以东夷语言为主,少昊部落是
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直属后裔,蚩尤出自于东夷少昊氏。太昊集团崇拜龙图腾,少昊蚩尤集
团以鸟为图腾崇拜。神农氏炎帝部落起源于陕西姜水流域,东迁到今豫东一带地区,与少昊
蚩尤集团交错分布,有时发生矛盾和冲突。神农氏炎帝部落被迫回迁姜水故乡与黄帝集团结
盟。
[5]
嬴姓始祖少昊,其后裔春秋时仍有徐、江、葛、黄、淮夷、费、郯、谭、锺离等国。
少昊嬴姓的一部分西迁在晋陕立国,成为秦国、赵国的祖先。。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
皋陶和伯夷,是东方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
华夏雏形开始产生于商周时代。商代赢姓诸侯国,传说嬴姓祖先是来自东夷首领少昊
氏,形成了华族集团。周代分封了姬姓诸侯国,统称夏族集团。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才开始并
称华夏。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汉朝确立前后历400余年,随着
经济、文化及国家的大一统,泛称华夏的中原黄河流域居民,兼并了南方苗蛮百越集团,统
称为汉人,汉族的正式形成就是从汉朝开始的。
东夷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新泰乌珠台人(距今5—2万年左右),后李文化(距今8400-7700
年左右),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左右),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左右),岳石文化(距
今4000-3600年左右)和诸历史时期文化。其主干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
时间跨度近4000年。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豫东、冀东、辽东半岛和淮海地
区都有广泛分布,留下了东夷先民的活动遗迹。到了距今5000年以后,一种新文化以压倒
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文化区,这就是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是继承大汶口文化
发展而来的,普遍采用大汶口文化发明的快轮制陶技术和占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均属
东夷人创造的典型父系社会文化。分子人类学证实龙山文化人骨Y-DNA均为O3-M122,含
有部分O3e,没有其它类型,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
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山人。无论五胡乱华和蒙元满清入侵中原,都改变不了汉族
以03-M122为主体的永久性格局。夏商周的起源与龙山文化有紧密联系。
[6]
龙山文化先民对华夏民族的诞生与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奠定了五千年汉族父系基因
以03-M122为主体的稳固基础。
东夷人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同中原文明一同构成了整个华夏文明的系统体系,
是黄河文明乃至整个华夏文明的主体和渊源之一。在黄河流域东西两大系部落集团中,夏人
出自西系,而又融合了东方少昊集团许多部落最早建立国家的一支。商人出自黄河流域东西
两大系部落集团中的东系,虽然与夏人一样是东西的两大系部落融合的复合型共同体。商朝
以玄鸟为图腾,与东夷有血缘同源关系,确对商朝与东夷的关系影响极为深刻。商代人殉、
人祭之风渊源于东夷,从甲骨卜辞的记录看,用为人殉、人牲的主要是羌人。商朝分封了东
方赢姓诸国,建立广泛联盟关系,九夷之师作为商朝最精锐的部队,是居住在山东的东夷部
落组成的部队,一直支持商朝远征西羌,但商纣王腐败荒淫,不停地向赢姓诸国强征财物,
频繁征伐西边羌方,东方赢姓诸国已经厌倦了商纣无休止的穷兵黩武,拒绝了商朝让他们参
战的要求。东方诸族纷纷叛离商纣王,商朝不得不从西边调兵,去征伐东方赢姓诸国。周武
王坐收渔人之利,入主中原夺权。从西周初期东夷与商遗裔联合起来反对周王的情况看,商
与东夷的关系还是比较亲近的。秦人原为东夷集团的一支,被周王室调到在西陲,长期与羌
戎作战,建立秦国。成王伐盍(葢)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
先人。而商奄即今山东曲阜包括莱芜一带的嬴姓大国,证实秦人最早的先人,是从山东迁来
的。秦人出自于少昊赢姓后裔,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
响,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汉朝开创人刘邦作为徐夷后裔,拜祭蚩尤为战神,
为汉族大一统做出决定性的历史贡献。汉朝继秦的统一之后,开创了大一统的局 面,继承
和巩固了秦朝开始的统一国家。
考古表明,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表现为二里
头文化所包含的较多东方文化因素,考古学界一致认为龙山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来源。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近2000件骨刻文,和商代甲骨文源流传承关系非常密切,甲骨文
中的很多文字直接继承了骨刻文的特点和风格,但二里头文化遗址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
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
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含有较多的南
亚人种成分,在人种类型上与他们前身的仰韶文化居民非常接近,但和黄河下流域文化居民
有较大的差距。随着中原文化与东方地文化有着长期的、频繁的往来,二里头文化四期是在
前三期基础上与东方文化交流融合,二里头文化居民在人种类型上发生了变化,更加接近东
亚人种特征,可以说明该地区已经出现大量的人群交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报告表明:
山东龙山文化(诸城呈子II期)的人骨研究显示了与大汶口文化的一致性同时与现代华北
人也较接近,因此认为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乃至近代,人种类型上是连续的而不是取代
的关系。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陶寺文化人群人骨mtDNA分析显
示M系单倍群占85%,二里头文化母系M占64.3%(与以前相比,N系稍有增加),可以说
明古中原母系无疑是M系高频为特征。山东长岛7000年前人骨mtDNA分析显示N系单倍
群占70%,淄博地区距今 2500 和 2000 年前的人骨mtDNA均为N系,N系含有少量中
亚-欧洲基因。可见新石器时代东部西部母系mtDNA差别巨大。西安现代组mtDNA:N系
占37%,M占63%,;河南现代组mtDNA:N系占47%,M占53%;青岛现代组N系占40%,
M占60%(在山东地区属于例外,可能是因为青岛是开放城市,外地移民较多);山东淄博
现代组N系占57%,M占43%,但泰安、荣成地区N系高达60~67%,整个山东平均值N
系占51%,M占49%。由此看出,在黄河流域,母系mtDNA-N的含量及分布,显示它自东
往西扩散的趋势。从父系基因来看,根据龙山文化古人骨DNA的研究表明,龙山文化的居
民,其Y染色体SNP单倍型是O3-M122,并且只含有O3和子类型O3e,没有其他类型,
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也就是说,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其父系远祖完全是来自龙
山文化先民,也就是龙山人。O3-M122是汉族的绝对主体,根据2004年文波的数据,山东
汉族为59.5%、河南52%、陕西汉族56.7%,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可见黄河下流域
O3-M122比例居于北方首位,母系mtDNA-N比例也是在北方最高的。
研究父系基因,同时也要关注母系基因。老亚洲CD原来对应的是母系M,均属亚洲
旧石器人类。北方汉族母系基因M占绝多数,N非常低频。山东母系M和N各占一半,和
北方其他地区明显不一样。早期父系O3原来对应的是母系N。新亚洲人O单倍群是3~5
万年前起源于南亚的,分为O1、O2、O3。在旧石器时代1-2万年前,O1、O2先北上扩散,
考古证实红山文化人骨Y-DNA含有O1O2,最可能和日韩O2b有紧密联系。虽然O3比O1O2
起步晚,但北上爆发扩张取代了O1O2。古中原母系基因全是M,和藏缅族群相同,但当时
古东夷母系N高频。随着龙山文化大规模扩张,mtDNA-N扩散到中原。胶辽官话Y染色体
O3占66.70%,在全国各方言区居于首位。冀鲁官话Y染色体O3占64.90%,居于次位,并
且母系mtDNA-N是在北方中最高的。龙山文化以压倒之势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早先的各个
文化区,O3大爆发扩张,彻底取代北亚通古斯C和羌藏D,获得母系M,并且把百越O1
和苗瑶O2a赶退至长江流域。O2b被迫北上逃到东北蛮荒地区,然后通过朝鲜半岛,扩散
到日本。龙山文化覆盖了中原及其南北地区,终于形成了北方汉族父系O3配偶母系N、M
的格局现状。
黄河上游藏缅族群及其西北汉族特有的O3-M134高发频率,O3-M122比例低。而黄河
下游以O3-M122为最,O3-M134不多见。O3-M122是O3-M134的祖型,O3-M122最早进
入黄河中下领域成为东方主人,迫使O3向西迁徒,与羌藏D系共处融合,形成了藏缅族群。
有O3e-M134的地方一般都有O3-M122,但有O3-M122的地方不一定有O3-M134。从黄
河流域的整个趋势来看,O3-M134是西部比东部高,越往东越低。在黄河下流域,O3-M122
的含量显超过O3-M134,显示它自东往西扩散的趋势。在O3-M122的细分谱系中,
O3*-M122、O3a4-002611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流域,显然是东夷集团的主体类型,因为这
个单倍群在藏缅语人群中很稀少,但是在汉族里的比例却能占较大的比例。东夷人以
O3-M122为最,几乎没有羌藏D系,和现代汉族的主体部分完全一致。按照现代最新的分
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上古时期(夏商周)中原地区是由两大族群混合:1、以父系为主的
陕西、山西、豫西的仰韶文化人群后裔(可能与炎黄系人群有关,主要代表就是周人);2、
以父系O3*-M122、O3a4-002611为主的山东一带、豫东、冀南的大汶口-龙山文化人群(可
能与太昊-少昊系人群有关,后期主要代表就是殷商东夷族);东夷O3-M122(O3*-M122、
O3a4-002611)与先夏O3e-M134(包含O3-M117)均属汉族父系祖先的两大来源。
[7]
参考资料
1. 蔡晓云.Y染色体揭示早期人类进入东亚和东亚人群特征形成过程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10-18:20-34.
2. 姚永刚、张亚平.线粒体DNA和人类进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8:8-15.
3. 文波.Y染色体、mtDNA多态性与东亚人群的遗传结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01:50-108.
4. 张学海.龙山文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01-01:8-69.
5. 栾丰实.大汶口文化-从原始到文明.山东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10-01:138-143.
6. Wei Deng. Baochen Shi. Xiaoli He.Evolution and migration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inferred from Chinese Y-chromosome evidence.German:Springer-Verlag,2004-06-02:2-10.
7. 兰海.Y染色体单倍群D在东亚的分布及其意义.苏州:现代人类学通讯社,2008-11-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