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受伤的父亲 失败的乡村——对刘鸿伏散文《父亲》情感价值的思考_

IT圈 admin 45浏览 0评论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生元瑶)

2011年6月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June.,2011 V01.634 No.6 第634卷第6期 ◆文艺评论 受伤的父亲失败的乡村 ——对刘鸿伏散文《父亲》情感价值的思考 颜敏 (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海安226600) 摘要:刘鸿伏散文《父亲》所表现的父爱是在多重对立关系中展开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入学之路、父 子的崇拜等“看点”折射出父权、乡村价值、文化选择隐在的演化过程,增厚了文本的情感价值内涵。文章对 往事真实的还原与描绘拓宽了阐释可能,而迎合集体趣味的同质化抒情取向却削弱了情感的张力。 关键词:情感价值集体趣味父权乡村价值 中图分类号:I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 1)06—0093—04 作者简介:颜敏(1966一),江苏海安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 员。 古今中外,表现“父亲”的散文作品可谓比比皆 是,其中不乏情真意切的妙构佳作。若单纯以情感 综观古今中外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父亲的形 象一般都以“高大”“健壮”“威严”“严肃”等充满雄 性与威权意味词汇为装饰。对于劳作于乡野的父亲, 文章开头部分有着一段诗意咏叹:“一双赤脚在山地 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 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 价值的独特性为基准,刘鸿伏的《父亲》(见苏教版 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恐难算翘楚之作。 然而,教学者几无例外地把刘氏父亲比附于朱自清 的“父亲”,止步于挖掘同质化“背影”所蕴涵的父爱 亲情,以泪水汪汪的泛道德煽情,培育学生们知恩 图报之心;对该文为数不多的评论也倾向于认同文 本的情感力量——“作者笔端饱蘸深情,将父爱之 情写得炽热深沉,哀婉动人,读来催人泪下”。笔者 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 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 的,那是父亲。”这组华彩排比句糅合往事碎片,诗化 生活苦难,从而在作者的早年记忆印象中定格了一 以为,本文的父爱是在父亲——我、乡村——城市、 土地——文化的多重对峙关系中展开的。作者在叙 述往事的过程中,有着篇幅不小的与渲染父子情深 无关的“闲笔”,从而增厚了文本的情意内涵并拓宽 了读者的阐释可能,如果我们细心爬梳并考察文本 有意味的语词与物象的隐性构成,也许能获得远不 止于“父爱”的主旨领悟。 一位高大刚强、孔武有力、带有农民英雄意味的父亲形 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故乡》中对少年英雄 闰土的想象与赞叹。这样一位替全家人遮风挡雨的 当家人、顶梁柱,当然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于是“父 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这是他人生经验 的总结和引领;于是“父亲黑红着脸在背后气咻咻地 数落着我对农事的愚笨”,这是他精于劳作的权威和 骄傲。 、分水岭:大学录取通知书——父权的瓦解 与崩塌 然而,李老师送过来的“薄薄的一张纸”——大 文学l93 c 

学录取通知书,却成为父权瓦解和崩塌的一道分水 岭。在知道自己的儿子将成为“文曲星”后,刚刚还声 色俱厉的父亲丢下负隅顽抗的一句“崽,你命好”,匆 匆远去。训诫儿子的气场涣然冰释,失去威风的父亲 自找台阶。当晚,“父亲喝得大醉,看我的时候,一脸 的愧色”。这一细节的捕捉很传神,却被大量教者误 读为父亲“严厉背后的温情”。在中国的人伦纲常中, 父亲教 ̄)mlJ L,子,天经地义,何愧之有?其实,此刻“子” 的身份因金榜题名、一步登天的荣耀而拔高了,“父” 一贯居高临下的地位动摇了。父亲的“愧色”,不是与 《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有着几分神似吗?胡屠户打 了因中举而犯迷糊的女婿范进一巴掌,却感慨“果然 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父亲因训诫了考上 大学的儿子,因而心生出懊恼与惭愧。 接下来,就是父亲送“我”报到入学。最终分手 时,父亲要给“我”钱,“我”不要,“父亲眼红红的,却 一副要发脾气的样子”。此情境绝非父亲当初责骂儿 子时得心应手的“包谷林”,而是让父亲信心、尊严遭 遇沉重打击的伤心地一都市大学府。于是,曾经 “黑红着脸”的盛气转化为“眼红红的”委屈,曾经“气 咻咻地数落”转化为“一副要发脾气的样子”,在儿子 面前,曾经“很严厉”“脾气很大”的父亲选择了低眉 顺眼。以后的许多年,儿子的文章成为父亲向“那些 耕地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夸耀的 资本,崇拜土地的父亲,终于在行动上背弃了“人是 土物,离不开泥土”的价值信条,视远离土地的儿子 的文字所代表的“文化”为精神的靠山,并把这份家 庭的荣耀炫示于与他同样贫贱的乡邻朋友面前。 大学录取通知书,这“薄薄的一张纸”竟有如此 魔力,既促成了个人命运的逆转,又完成了父-T-i ̄,语 权力的颠覆,这是怎样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薄薄一 张纸,漫漫几千年,中国草根阶层一直匍匐于这张纸 的威权之下,一直仰视着天上的“文曲星”。因此,父 亲的高大,只能在童年的视角和对美好亲隋的缅怀 中展现,现代都市处境中的父亲只得“佝偻”,只能 94I文学 “怏怏”,只有失语。作者的诗意抒写与真实描摹,让 我们在巨大的反差与断裂中,看到浓浓亲情背后此 消彼长的权力冷笑,看到轻重失衡的价值悖谬,看到 个体生命难以抗拒的精神枷锁,从而触碰到生命太 多的无奈与叹息。 二、路线图:从家乡到大学——乡村的退缩与失 败 本文的主要情节是父子俩从家乡出发赴武汉报 到入学的经过。出发前,父亲信心满满,“只想再做一 次保护神”,可奔波的结局却是对父亲初衷的无情嘲 弄。 作者以主观视角对父子俩从家乡到大学的路线 图,尤其是沿途城市的空间大小与交通工具、乘坐时 间作了不厌其烦的交待,似乎有着耐人寻味的用意。 简要梳理如下: 沿途城市及路径:乡村 县城(“其实很小,觉得 很大很大”)_÷省城长沙(“比县城大很多倍”)一武汉 (“比长沙还要大得多”)。 交通工具及耗时:乡村一县城,(坐乌篷船,大半 天);县城 长沙(长途汽车,一天);长沙一+武汉(火 车,整整一夜)。 考察入学报到路线图,不难发现,作者有意对因 快速路过而事实上无法观测的城市规模进行比较, 亦强调了交通工具不断升级的意味。数天的行程,不 停的转乘,越来越大的城市,越来越生猛的交通工 具,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父亲来说,太集中,太仓促, 太恐怖,太惊魂,“高大”的父亲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般,越走越受挫,越走越矮小。 初到县城,一直强悍的父亲就显露出其柔弱的 一面,在旅店服务员面前“一个人默默流泪”,担心 “儿子还小,又是乡里人,穷,怕将来受人欺侮”。对自 己根本无法预估的儿子的前程,父亲充满担忧与恐 惧。毕竟县城“其实很小”,毕竟乡音未改尚能交流, 此时坐“小小的乌篷船”来的父亲还未遭遇外部完全 陌生的巨大世界,但其能否完成“保护神”的使命已 

令人生疑了。 接下来的旅程给予父亲的则是近乎毁灭性的打 击。在长沙火车站“我和父亲疲惫不堪地坐在候车 室的长条椅上,不敢挪动半步,惟恐走失”;上车的时 候,“我和父亲随了奔跑的人群,抱着行李惶惑地向 前冲去”,“第一次看到了那钢铁的庞然大物,心中充 满惊惧和压抑感”;在车上,“我和父亲被挤在车厢的 尾部,将身体缩了又缩”。这一部分描写始终以并列 短语“我和父亲”作主语,说明父亲和我绝非保护神 和被保护者的关系,而是一同“自卑”,一同“茫然”, 一同“惊惧”,一同在城市现代化语境的压迫下,噤声 无语,蜷缩仓惶。 当青头巾、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 布衣”的父亲猝逢“辉煌而庄严的学府”门口“走出的 一群群风采翩翩、气宇轩昂的大学生”时,“陡然有了 一种巨大的自卑感,在他连做梦也想象不出的这偌 大的学府面前,父亲作为一个山里人几十年造就的 倔强和自信心,彻底崩溃了。”这里,父亲的“布衣草 履”与现代都市潮流扮相的格格不入仅仅是刺眼的 表象,老人——学子、乡村——城市、落后——时尚、 贫穷——富贵等多重关系的较量与所有关系中前者 的完败才是深刻沉痛的文化隐喻。父亲说:“崽,我不 图你有什么大出息,将来混得和他们一般人模人样 儿,我就满足了。”这分明是对自我价值和乡村价值 的绝望与否定,至此,护送儿子入学的行动异化为盼 子弃绝乡村、拥有与自己不同人生的热望。 以上情节显然不是父爱主题所能笼罩的,父亲 以乡村身份出场,以佝偻背影黯然离去收场,乡村渐 行渐远,“保护神”彻底踩空,沦为“我”融入城市的 “路碑99 0与其说这是父亲的失败,不如说是“土地”的 信仰在“文化”面前的失败,是传统乡村在现代城市 面前的失败,报到入学之路就是一条乡村价值逐步 崩塌的失败之路。 在此背景上,文章演绎的父爱情愫就应该有着 别样的酸涩与苦痛。从“保护神”到“路碑”,一个备受 打击、信念几乎崩溃的老人,该用什么挽回做父亲的 起码尊严呢?“父亲要走了。我去送他,父亲反反复复 地叮嘱着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我说我都背得 出了,父亲便努力笑一笑,用他粗糙的大手抚了抚我 的头,沉默了。”离开县城后,父亲就一直处于失语状 态。一方面是客观的语言不通,使得父亲虽想却无法 与朱老师交流;另一方面,父亲已被现代城市语境彻 底剥夺了话语权。父亲的人生智慧、生活经验效力全 无,保护儿子的能力基本丧失。父亲该说什么呢?又 能说什么呢?只剩下不断重播的“叮嘱”,只剩下尴尬 自嘲的“努力笑一笑”与无言以对的“沉默”,仅有的 话语也只是语言的空壳。除了天然的父子关系,儿子 的前方已不需要他哪怕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去指引。 在乡村价值崩盘与父权力量消解的双重阴影下,把 l6岁的儿子交给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世界, 这位父亲该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挣扎啊!失语 又无用的他只能以钱示爱,以泪洗面,低头转身而 去,只能用微薄的给予体现“有用”,并努力维护着作 为父亲身份的自尊。这一切既是父亲无路可走的困 境,也是乡村价值、传统人伦无可挽回的败局,是时 代之伤、文化之悲、精神之痛,亦是值得敏锐的散文 作家深入开掘的人性价值之熵。 三、参照点:土地、文化、文字(书本)——文化的 选择与从俗 本文叙事真实、精细,尤其是对父亲及报到入学 过程的描摹准确而传神,然而,抒隋部分则未免落人 窠臼,个眭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公共标准化抒情 冲淡了。作者在乡村——城市、土地一文化的语境 下所展示的凝萤情感在文末关节处遗憾地失去了应 有的张力。 文章以“我”的立场明确表达了对城市文化价值 的认同。以“父亲以及乡下伙伴”为参照,“我”庆幸自 己走上“完全不同的奋斗之路”;对武汉、对大学的诗 意描绘,对大学生、对“朱老师”不乏溢美的抒写,字 里行间充满惊羡和赞叹;最终“我”下决心“把所有翻 文学f95f 

开的日历都当做奋进的风帆”。对于乡村文化,作者 的态度倾向于怀想与铭记。一方面,乡村作为“养育 过我的故土”,“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的港湾,是审 美观照的对象,文中为此作了不少田园牧歌式的诗 性铺陈;另一方面,土地作为父亲的“命运”,象征父 亲“宽厚淳朴”“苦涩”“愁苦”的一生,令“我”感动, 催“我”奋进。作者既将精神的丝缕牵住已逝的“土 地”,又将生命的激情义无反顾地投向未来的“文 字”,将文本的情感价值引向迎合公众尺度和集体趣 味的标准化抒情,走的是感恩亲情、功成名就、回报 父母的老路子。 也许,作者对个体心灵在时代的裂变与“乡 村——城市”的强烈对撞中所受的煎熬、付出的代价 感悟不足,对时代、社会变迁的阵痛体味不透,结果, 把父亲受伤、乡村失败的悲歌逆转成自我励志的高 调,在公共化情怀——“离别情”“父子爱”“奋斗志” 上,了无新意、不厌其烦地一唱三叹。诸如“我的父亲 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啊,父 亲,他在流泪!”“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不是因为悲 哀”“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等概 念化的煽情、武断式的结论、自弹自唱的花腔,明显 与叙写部分父亲的形象、真实的境遇相抵牾。 作者在文末将自己的父亲与朱自清《背影》中的 “父亲”形象作了比较,表示自己读《背影》“感到一种 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理由是“朱先生虽然把父亲 的背影写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亲毕竟不如我父亲 苦难,活得比我那与泥土、风雨结缘的父亲轻松快 乐”。不少教师认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起衬托作 用,有助于本文升华父爱。笔者却觉得文章提供的理 由颇令人费解。难道对父爱的感动程度竟对应着父 亲所经受的“苦难”的多少?苦难父亲的爱就必然重 于衣食无忧的父亲?难道情感的力量竟是比较谁的 伤痕更深、谁的经历更惨?作者如此机械地看重不同 “命运”与“感动”的对应关系,只能说对父爱、对“苦 难”的理解与把握还仅仅停留在生活表层,文本触碰 l961文学 的“苦难”不过是提升情感浓度的重要砝码,“苦难” 自身的艺术价值与认识价值被异化、遮蔽和稀释了。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开头有些故弄玄虚的“父 亲的崇拜”(土地和文化)与“我的崇拜”(文字与父 亲)的涵义,就比较容易推断了。“父亲的崇拜”是从 “崇拜土地”到“崇拜文化”的屈从,这里的“文化”就 是儿子的“文字”,就是儿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 成就;“我的崇拜”是从“崇拜父亲”到“崇拜文字”的 选择,这里的“父亲”就是一份由苦难艰辛锻造成的 浓重亲情,是“我”独处异地“崇拜文字”时的感情慰 藉。作者将“土地、文化、文字(书本)”作为参照点, 对自身鲤鱼跳龙门的命运改变庆幸陶醉,对父亲逆 来顺受的土性人格大唱赞歌,虽不违常情常理,不 悖主流价值,却失去了好散文应有的深思、识见与 突破、出新。 当下苍白钎隋的散文作品泛滥成灾,作品传递 给我们的,骨子里往往是人云亦云的集体趣味,是路 数相似、语词雷同、情感老套的“催泪弹”。法国作家 福楼拜曾要求小说作者不要站在一个无所不知的立 场,模仿上帝的口吻说话,把自己的思想或倾向强加 给读者。散文的意义同样在于最大限度地描写真实, 再现真实,然而文字本身的主观I生往往导致叙述同 真实存在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有时,越渴望 还原真实,距离真实越为遥远。如果说,这是散文创 作难以规避的误区,那么,一味以集体趣味的“感动” 作为钥匙和公式图解文本,作为标杆和尺度评判课 堂得失的中学语文教学,除了收获那些没心没肺的 涕泪横流外,离真实人生、人文价值、精神成长,又隔 着怎样的干山万水呢?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讲解者, 我们语文教师或应反思,如何通过我们深刻的阅读 和努力的讲解,使学生抵达文学作品的内部,从中获 取真实的人生体验与价值熏陶。如能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方能算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 命。 (编辑:成向阳)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生元瑶)

2011年6月 语文教学通讯 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June.,2011 V01.634 No.6 第634卷第6期 ◆文艺评论 受伤的父亲失败的乡村 ——对刘鸿伏散文《父亲》情感价值的思考 颜敏 (江苏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江苏海安226600) 摘要:刘鸿伏散文《父亲》所表现的父爱是在多重对立关系中展开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入学之路、父 子的崇拜等“看点”折射出父权、乡村价值、文化选择隐在的演化过程,增厚了文本的情感价值内涵。文章对 往事真实的还原与描绘拓宽了阐释可能,而迎合集体趣味的同质化抒情取向却削弱了情感的张力。 关键词:情感价值集体趣味父权乡村价值 中图分类号:I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097(201 1)06—0093—04 作者简介:颜敏(1966一),江苏海安人,中学高级教师,现为江苏省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 员。 古今中外,表现“父亲”的散文作品可谓比比皆 是,其中不乏情真意切的妙构佳作。若单纯以情感 综观古今中外描写父亲的文学作品,父亲的形 象一般都以“高大”“健壮”“威严”“严肃”等充满雄 性与威权意味词汇为装饰。对于劳作于乡野的父亲, 文章开头部分有着一段诗意咏叹:“一双赤脚在山地 的大雪里跋涉,那是父亲;一把斧头舞出清寒的月色 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那是父亲;一支青篙逼 价值的独特性为基准,刘鸿伏的《父亲》(见苏教版 高中选修教材《现代散文选读》)恐难算翘楚之作。 然而,教学者几无例外地把刘氏父亲比附于朱自清 的“父亲”,止步于挖掘同质化“背影”所蕴涵的父爱 亲情,以泪水汪汪的泛道德煽情,培育学生们知恩 图报之心;对该文为数不多的评论也倾向于认同文 本的情感力量——“作者笔端饱蘸深情,将父爱之 情写得炽热深沉,哀婉动人,读来催人泪下”。笔者 开一条莽阔大江,那是父亲;一犁风雨阵阵野谣披蓑 戴笠的,那是父亲;一盏红薯酒就可以解脱一切愁苦 的,那是父亲。”这组华彩排比句糅合往事碎片,诗化 生活苦难,从而在作者的早年记忆印象中定格了一 以为,本文的父爱是在父亲——我、乡村——城市、 土地——文化的多重对峙关系中展开的。作者在叙 述往事的过程中,有着篇幅不小的与渲染父子情深 无关的“闲笔”,从而增厚了文本的情意内涵并拓宽 了读者的阐释可能,如果我们细心爬梳并考察文本 有意味的语词与物象的隐性构成,也许能获得远不 止于“父爱”的主旨领悟。 一位高大刚强、孔武有力、带有农民英雄意味的父亲形 象。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鲁迅《故乡》中对少年英雄 闰土的想象与赞叹。这样一位替全家人遮风挡雨的 当家人、顶梁柱,当然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于是“父 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这是他人生经验 的总结和引领;于是“父亲黑红着脸在背后气咻咻地 数落着我对农事的愚笨”,这是他精于劳作的权威和 骄傲。 、分水岭:大学录取通知书——父权的瓦解 与崩塌 然而,李老师送过来的“薄薄的一张纸”——大 文学l93 c 

学录取通知书,却成为父权瓦解和崩塌的一道分水 岭。在知道自己的儿子将成为“文曲星”后,刚刚还声 色俱厉的父亲丢下负隅顽抗的一句“崽,你命好”,匆 匆远去。训诫儿子的气场涣然冰释,失去威风的父亲 自找台阶。当晚,“父亲喝得大醉,看我的时候,一脸 的愧色”。这一细节的捕捉很传神,却被大量教者误 读为父亲“严厉背后的温情”。在中国的人伦纲常中, 父亲教 ̄)mlJ L,子,天经地义,何愧之有?其实,此刻“子” 的身份因金榜题名、一步登天的荣耀而拔高了,“父” 一贯居高临下的地位动摇了。父亲的“愧色”,不是与 《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有着几分神似吗?胡屠户打 了因中举而犯迷糊的女婿范进一巴掌,却感慨“果然 天上的‘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父亲因训诫了考上 大学的儿子,因而心生出懊恼与惭愧。 接下来,就是父亲送“我”报到入学。最终分手 时,父亲要给“我”钱,“我”不要,“父亲眼红红的,却 一副要发脾气的样子”。此情境绝非父亲当初责骂儿 子时得心应手的“包谷林”,而是让父亲信心、尊严遭 遇沉重打击的伤心地一都市大学府。于是,曾经 “黑红着脸”的盛气转化为“眼红红的”委屈,曾经“气 咻咻地数落”转化为“一副要发脾气的样子”,在儿子 面前,曾经“很严厉”“脾气很大”的父亲选择了低眉 顺眼。以后的许多年,儿子的文章成为父亲向“那些 耕地的农夫、打鱼虾的渔人或瓦匠、木匠们”夸耀的 资本,崇拜土地的父亲,终于在行动上背弃了“人是 土物,离不开泥土”的价值信条,视远离土地的儿子 的文字所代表的“文化”为精神的靠山,并把这份家 庭的荣耀炫示于与他同样贫贱的乡邻朋友面前。 大学录取通知书,这“薄薄的一张纸”竟有如此 魔力,既促成了个人命运的逆转,又完成了父-T-i ̄,语 权力的颠覆,这是怎样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薄薄一 张纸,漫漫几千年,中国草根阶层一直匍匐于这张纸 的威权之下,一直仰视着天上的“文曲星”。因此,父 亲的高大,只能在童年的视角和对美好亲隋的缅怀 中展现,现代都市处境中的父亲只得“佝偻”,只能 94I文学 “怏怏”,只有失语。作者的诗意抒写与真实描摹,让 我们在巨大的反差与断裂中,看到浓浓亲情背后此 消彼长的权力冷笑,看到轻重失衡的价值悖谬,看到 个体生命难以抗拒的精神枷锁,从而触碰到生命太 多的无奈与叹息。 二、路线图:从家乡到大学——乡村的退缩与失 败 本文的主要情节是父子俩从家乡出发赴武汉报 到入学的经过。出发前,父亲信心满满,“只想再做一 次保护神”,可奔波的结局却是对父亲初衷的无情嘲 弄。 作者以主观视角对父子俩从家乡到大学的路线 图,尤其是沿途城市的空间大小与交通工具、乘坐时 间作了不厌其烦的交待,似乎有着耐人寻味的用意。 简要梳理如下: 沿途城市及路径:乡村 县城(“其实很小,觉得 很大很大”)_÷省城长沙(“比县城大很多倍”)一武汉 (“比长沙还要大得多”)。 交通工具及耗时:乡村一县城,(坐乌篷船,大半 天);县城 长沙(长途汽车,一天);长沙一+武汉(火 车,整整一夜)。 考察入学报到路线图,不难发现,作者有意对因 快速路过而事实上无法观测的城市规模进行比较, 亦强调了交通工具不断升级的意味。数天的行程,不 停的转乘,越来越大的城市,越来越生猛的交通工 具,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父亲来说,太集中,太仓促, 太恐怖,太惊魂,“高大”的父亲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般,越走越受挫,越走越矮小。 初到县城,一直强悍的父亲就显露出其柔弱的 一面,在旅店服务员面前“一个人默默流泪”,担心 “儿子还小,又是乡里人,穷,怕将来受人欺侮”。对自 己根本无法预估的儿子的前程,父亲充满担忧与恐 惧。毕竟县城“其实很小”,毕竟乡音未改尚能交流, 此时坐“小小的乌篷船”来的父亲还未遭遇外部完全 陌生的巨大世界,但其能否完成“保护神”的使命已 

令人生疑了。 接下来的旅程给予父亲的则是近乎毁灭性的打 击。在长沙火车站“我和父亲疲惫不堪地坐在候车 室的长条椅上,不敢挪动半步,惟恐走失”;上车的时 候,“我和父亲随了奔跑的人群,抱着行李惶惑地向 前冲去”,“第一次看到了那钢铁的庞然大物,心中充 满惊惧和压抑感”;在车上,“我和父亲被挤在车厢的 尾部,将身体缩了又缩”。这一部分描写始终以并列 短语“我和父亲”作主语,说明父亲和我绝非保护神 和被保护者的关系,而是一同“自卑”,一同“茫然”, 一同“惊惧”,一同在城市现代化语境的压迫下,噤声 无语,蜷缩仓惶。 当青头巾、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 布衣”的父亲猝逢“辉煌而庄严的学府”门口“走出的 一群群风采翩翩、气宇轩昂的大学生”时,“陡然有了 一种巨大的自卑感,在他连做梦也想象不出的这偌 大的学府面前,父亲作为一个山里人几十年造就的 倔强和自信心,彻底崩溃了。”这里,父亲的“布衣草 履”与现代都市潮流扮相的格格不入仅仅是刺眼的 表象,老人——学子、乡村——城市、落后——时尚、 贫穷——富贵等多重关系的较量与所有关系中前者 的完败才是深刻沉痛的文化隐喻。父亲说:“崽,我不 图你有什么大出息,将来混得和他们一般人模人样 儿,我就满足了。”这分明是对自我价值和乡村价值 的绝望与否定,至此,护送儿子入学的行动异化为盼 子弃绝乡村、拥有与自己不同人生的热望。 以上情节显然不是父爱主题所能笼罩的,父亲 以乡村身份出场,以佝偻背影黯然离去收场,乡村渐 行渐远,“保护神”彻底踩空,沦为“我”融入城市的 “路碑99 0与其说这是父亲的失败,不如说是“土地”的 信仰在“文化”面前的失败,是传统乡村在现代城市 面前的失败,报到入学之路就是一条乡村价值逐步 崩塌的失败之路。 在此背景上,文章演绎的父爱情愫就应该有着 别样的酸涩与苦痛。从“保护神”到“路碑”,一个备受 打击、信念几乎崩溃的老人,该用什么挽回做父亲的 起码尊严呢?“父亲要走了。我去送他,父亲反反复复 地叮嘱着已经重复了无数遍的话语,我说我都背得 出了,父亲便努力笑一笑,用他粗糙的大手抚了抚我 的头,沉默了。”离开县城后,父亲就一直处于失语状 态。一方面是客观的语言不通,使得父亲虽想却无法 与朱老师交流;另一方面,父亲已被现代城市语境彻 底剥夺了话语权。父亲的人生智慧、生活经验效力全 无,保护儿子的能力基本丧失。父亲该说什么呢?又 能说什么呢?只剩下不断重播的“叮嘱”,只剩下尴尬 自嘲的“努力笑一笑”与无言以对的“沉默”,仅有的 话语也只是语言的空壳。除了天然的父子关系,儿子 的前方已不需要他哪怕是一个苍凉的手势去指引。 在乡村价值崩盘与父权力量消解的双重阴影下,把 l6岁的儿子交给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世界, 这位父亲该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与挣扎啊!失语 又无用的他只能以钱示爱,以泪洗面,低头转身而 去,只能用微薄的给予体现“有用”,并努力维护着作 为父亲身份的自尊。这一切既是父亲无路可走的困 境,也是乡村价值、传统人伦无可挽回的败局,是时 代之伤、文化之悲、精神之痛,亦是值得敏锐的散文 作家深入开掘的人性价值之熵。 三、参照点:土地、文化、文字(书本)——文化的 选择与从俗 本文叙事真实、精细,尤其是对父亲及报到入学 过程的描摹准确而传神,然而,抒隋部分则未免落人 窠臼,个眭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被公共标准化抒情 冲淡了。作者在乡村——城市、土地一文化的语境 下所展示的凝萤情感在文末关节处遗憾地失去了应 有的张力。 文章以“我”的立场明确表达了对城市文化价值 的认同。以“父亲以及乡下伙伴”为参照,“我”庆幸自 己走上“完全不同的奋斗之路”;对武汉、对大学的诗 意描绘,对大学生、对“朱老师”不乏溢美的抒写,字 里行间充满惊羡和赞叹;最终“我”下决心“把所有翻 文学f95f 

开的日历都当做奋进的风帆”。对于乡村文化,作者 的态度倾向于怀想与铭记。一方面,乡村作为“养育 过我的故土”,“至善至美的人间亲情”的港湾,是审 美观照的对象,文中为此作了不少田园牧歌式的诗 性铺陈;另一方面,土地作为父亲的“命运”,象征父 亲“宽厚淳朴”“苦涩”“愁苦”的一生,令“我”感动, 催“我”奋进。作者既将精神的丝缕牵住已逝的“土 地”,又将生命的激情义无反顾地投向未来的“文 字”,将文本的情感价值引向迎合公众尺度和集体趣 味的标准化抒情,走的是感恩亲情、功成名就、回报 父母的老路子。 也许,作者对个体心灵在时代的裂变与“乡 村——城市”的强烈对撞中所受的煎熬、付出的代价 感悟不足,对时代、社会变迁的阵痛体味不透,结果, 把父亲受伤、乡村失败的悲歌逆转成自我励志的高 调,在公共化情怀——“离别情”“父子爱”“奋斗志” 上,了无新意、不厌其烦地一唱三叹。诸如“我的父亲 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啊,父 亲,他在流泪!”“不流泪的父亲流泪了,不是因为悲 哀”“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等概 念化的煽情、武断式的结论、自弹自唱的花腔,明显 与叙写部分父亲的形象、真实的境遇相抵牾。 作者在文末将自己的父亲与朱自清《背影》中的 “父亲”形象作了比较,表示自己读《背影》“感到一种 震撼,但并不如何感动”,理由是“朱先生虽然把父亲 的背影写得沉重、深情,但他的父亲毕竟不如我父亲 苦难,活得比我那与泥土、风雨结缘的父亲轻松快 乐”。不少教师认为朱自清父亲的“背影”起衬托作 用,有助于本文升华父爱。笔者却觉得文章提供的理 由颇令人费解。难道对父爱的感动程度竟对应着父 亲所经受的“苦难”的多少?苦难父亲的爱就必然重 于衣食无忧的父亲?难道情感的力量竟是比较谁的 伤痕更深、谁的经历更惨?作者如此机械地看重不同 “命运”与“感动”的对应关系,只能说对父爱、对“苦 难”的理解与把握还仅仅停留在生活表层,文本触碰 l961文学 的“苦难”不过是提升情感浓度的重要砝码,“苦难” 自身的艺术价值与认识价值被异化、遮蔽和稀释了。 基于以上分析,文章开头有些故弄玄虚的“父 亲的崇拜”(土地和文化)与“我的崇拜”(文字与父 亲)的涵义,就比较容易推断了。“父亲的崇拜”是从 “崇拜土地”到“崇拜文化”的屈从,这里的“文化”就 是儿子的“文字”,就是儿子光宗耀祖、出人头地的 成就;“我的崇拜”是从“崇拜父亲”到“崇拜文字”的 选择,这里的“父亲”就是一份由苦难艰辛锻造成的 浓重亲情,是“我”独处异地“崇拜文字”时的感情慰 藉。作者将“土地、文化、文字(书本)”作为参照点, 对自身鲤鱼跳龙门的命运改变庆幸陶醉,对父亲逆 来顺受的土性人格大唱赞歌,虽不违常情常理,不 悖主流价值,却失去了好散文应有的深思、识见与 突破、出新。 当下苍白钎隋的散文作品泛滥成灾,作品传递 给我们的,骨子里往往是人云亦云的集体趣味,是路 数相似、语词雷同、情感老套的“催泪弹”。法国作家 福楼拜曾要求小说作者不要站在一个无所不知的立 场,模仿上帝的口吻说话,把自己的思想或倾向强加 给读者。散文的意义同样在于最大限度地描写真实, 再现真实,然而文字本身的主观I生往往导致叙述同 真实存在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有时,越渴望 还原真实,距离真实越为遥远。如果说,这是散文创 作难以规避的误区,那么,一味以集体趣味的“感动” 作为钥匙和公式图解文本,作为标杆和尺度评判课 堂得失的中学语文教学,除了收获那些没心没肺的 涕泪横流外,离真实人生、人文价值、精神成长,又隔 着怎样的干山万水呢?作为中学语文课本的讲解者, 我们语文教师或应反思,如何通过我们深刻的阅读 和努力的讲解,使学生抵达文学作品的内部,从中获 取真实的人生体验与价值熏陶。如能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方能算完成了时代赋予的使 命。 (编辑:成向阳)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