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丙山柳)
槐树岭学校教案 No:10
学 科
班 级
课 题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如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历 史 授 课 人
初一
王新华
授 课 时 间
课 型
NEW
第10课 光武中兴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衰败的原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 提问启发
教 学 过 程
教学教师活动
环节
一、导入:阅读投影史料“五莽改制”,一场导入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新课 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东汉都洛阳在西汉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洛邑在西周都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投影史料,了解东汉建立及面临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
以导入的内容为新课铺垫,设置情境。
二、过程与方法
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有意识的进行同类比较:过指导学生分析“光武中兴”与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东汉统治,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促成“光武中兴”的出现。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和社会政局混乱的根源。
1
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一、光武中兴:
1、光武帝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体措施。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
2、“中兴”局面的出现。
投影“水排”、东汉渔猎图,说说东汉经济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恢复发展?老师介绍人口增加的史料证明。
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情况和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样,形成封建社会前期的盛世。
3、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二、外戚、宦官擅权
1、解释什么是外戚、宦官:外戚是豪强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光武帝和明帝时,由于皇权的强大,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还有所约束。章帝以后,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愈来愈黑暗。
2、阅读史料:50页小字部分,分析外戚、宦官擅权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都疯狂掠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光武中兴的两个特征和五个内容。听老师讲《后汉书》中的故事。
观察史料和图片,分析东汉经济得到了哪些恢复和发展。
通过投影史料对比分析两个盛世的共同点,寻找封建社会稳定国家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设计意图
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对光武帝其人及改革措施有形象的认识。
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比分析。
2
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夺财富,欺压百姓,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二是下层豪学生活动
阅读后联系第二部分分析起义原因。
阅读预言诗
分析起义的历史作用
现群雄割据局面的设计意图
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发展各自的实力,
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
三、黄巾起义
阅读51页小字:自然灾害频繁,联系外戚、宦官擅权带来的政治黑暗混乱,农民起义多达百起。
1、黄巾起义的特点: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这一特点的表现:①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和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
②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统一了行动计划。③组织严密。这一特点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首创。(张角预言的传播)
2、瓦解了东汉政权。
3、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4、群雄割据原因:豪强地主战国出现,西汉后期有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其舅樊宏在南阳广占田庄,绿林、赤眉起义时“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刘秀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光武帝加强皇权,有一定约束力。汉元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
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装,设置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这是黄巾起义后出 缘由。
3
教学小结反
馈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腐朽,导致王莽改制和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史实,使学生对东汉政权建立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明确认识,从而将东汉建立的背景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分别讲述、分析东汉初的“光武中兴”,东汉中期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后期至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将东汉初、中、末三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贯穿起来,说明整个东汉统治是建立在豪强地主统治这一基础之上的。
指导学生课下阅读: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使其势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对结束群雄割据而过渡到三国鼎立起了推动作用。在分析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内容时,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在结束本课时,可点拨一下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关系,为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这一主题的展开留下伏笔。
作业 课堂练习册
第10课 光武中兴
一、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
2
二、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1
2
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四、东汉的名存实亡
1
2
3
4打下基础
基本达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如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能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提高了分析、比较能力及观察、想像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后自评
4
2024年2月24日发(作者:丙山柳)
槐树岭学校教案 No:10
学 科
班 级
课 题
一、知识与技能
1.基础知识:要求学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如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
2.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依据历史图片想像并手描述汉人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描述的能力。
历 史 授 课 人
初一
王新华
授 课 时 间
课 型
NEW
第10课 光武中兴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 东汉衰败的原因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媒体
教学方法 提问启发
教 学 过 程
教学教师活动
环节
一、导入:阅读投影史料“五莽改制”,一场导入失败的改革,它不但没有解决严重的社新课 会问题,反击了社会矛盾,以此作为“光武中兴”的铺垫。(东汉都洛阳在西汉城长安之东,如同东周的都洛邑在西周都镐京之东,因此历史上有西汉、东汉、西周、东周之称。史书将西汉称为前汉,东汉称为后汉则是从时间上指称。)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投影史料,了解东汉建立及面临的社会问题。
设计意图
以导入的内容为新课铺垫,设置情境。
二、过程与方法
从图文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有意识的进行同类比较:过指导学生分析“光武中兴”与西汉初年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关系,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巩固东汉统治,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经济,促成“光武中兴”的出现。外戚宦官专权的黑暗政治和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东汉后期阶级矛盾尖锐和社会政局混乱的根源。
1
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一、光武中兴:
1、光武帝采取安抚政策,以“柔道”治天下的原因和具体措施。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出两特征(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和五大内容(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废除捐税,减轻田租;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整顿吏治;兴办地方官学)。《后汉书》中的一些小故事,诸如:“寻找严子陵”、“奖赏闭门人”等,以突出光武帝重视人才、整顿吏治的中兴特色,加深学生对光武中兴的理解。
2、“中兴”局面的出现。
投影“水排”、东汉渔猎图,说说东汉经济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恢复发展?老师介绍人口增加的史料证明。
武帝的这些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因而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情况和西汉前期从高祖到“文景之治”一样,形成封建社会前期的盛世。
3、引导学生以讨论的形式比较“兴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盛世凹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即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统治者善于用人、纳谏;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行之有效政策的长期坚持,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等待。
二、外戚、宦官擅权
1、解释什么是外戚、宦官:外戚是豪强地主的代表之一,宦官是皇帝的贴身亲信,都是统治阶级中最腐朽的黑暗势力。光武帝和明帝时,由于皇权的强大,外戚与宦官的势力还有所约束。章帝以后,这两大势力交替专权,政治愈来愈黑暗。
2、阅读史料:50页小字部分,分析外戚、宦官擅权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时都疯狂掠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内容,总结光武中兴的两个特征和五个内容。听老师讲《后汉书》中的故事。
观察史料和图片,分析东汉经济得到了哪些恢复和发展。
通过投影史料对比分析两个盛世的共同点,寻找封建社会稳定国家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设计意图
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对光武帝其人及改革措施有形象的认识。
从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
对比分析。
2
教学环节
二、讲授新课
教师活动
夺财富,欺压百姓,激起了黄巾大起义;二是下层豪学生活动
阅读后联系第二部分分析起义原因。
阅读预言诗
分析起义的历史作用
现群雄割据局面的设计意图
综合分析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强地主借外戚和宦官的矛盾和斗争,发展各自的实力,
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最后导致东汉末年董卓之乱和各地军阀混战局面的出现。
三、黄巾起义
阅读51页小字:自然灾害频繁,联系外戚、宦官擅权带来的政治黑暗混乱,农民起义多达百起。
1、黄巾起义的特点:这是一次有准备、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这一特点的表现:①利用宗教形式。张角创立“太平道”,通过传教和行医进行号召,组织群众反抗。
②口号鲜明。明确了斗争目标和起义时间,统一了行动计划。③组织严密。这一特点是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首创。(张角预言的传播)
2、瓦解了东汉政权。
3、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地主势力因镇压农民起义而群雄并起,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裂取代了统一,地方的军阀割据取代了中央集权的皇朝。
4、群雄割据原因:豪强地主战国出现,西汉后期有较大发展,东汉时期势力迅速膨胀。东汉政权的基础就是豪强地主势力。刘秀本身是南阳大地主,其舅樊宏在南阳广占田庄,绿林、赤眉起义时“与宗家亲属作营堑自守”。刘秀的功臣大将多为豪强地主,帮助刘秀夺取了政权。以后,“累世公卿”集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就构成了豪强地主政治上把持大权的特点。东汉初光武帝加强皇权,有一定约束力。汉元帝后,朝廷逐渐对豪强失去控制能力。东汉后期皇权削弱,其原因就是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地方政权的结果。
经济上,豪强地主的田庄规模很大,能自给自足,且拥有大批“徒附”农民和奴婢,建立私人武装,设置坞堡壁垒,在地方形成强大势力。这是黄巾起义后出 缘由。
3
教学小结反
馈西汉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腐朽,导致王莽改制和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史实,使学生对东汉政权建立初期面临的社会问题有明确认识,从而将东汉建立的背景与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的原因有机联系在一起。然后,分别讲述、分析东汉初的“光武中兴”,东汉中期的黑暗政治与豪强地主势力发展,东汉后期至末年的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将东汉初、中、末三个时期发展的特点和相互关系贯穿起来,说明整个东汉统治是建立在豪强地主统治这一基础之上的。
指导学生课下阅读:曹操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恢复农业生产,使其势力不断壮大。官渡之战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这对结束群雄割据而过渡到三国鼎立起了推动作用。在分析东汉末年分裂混战的内容时,可指出其中存在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的趋势。在结束本课时,可点拨一下统一与分裂的辩证关系,为下面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这一主题的展开留下伏笔。
作业 课堂练习册
第10课 光武中兴
一、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
1
2
二、外戚宦官专权与党锢之祸
1
2
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四、东汉的名存实亡
1
2
3
4打下基础
基本达到了新课标的三维目标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光武中兴的主要内容以及东汉衰败的主要史实,如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能够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提高了分析、比较能力及观察、想像的能力。
板书设计
课后自评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