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胡密)
紫苏梗中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评价
沈奇; 徐静; 商志伟; 王仙萍; 陈士林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
【年(卷),期】2019(021)007
【总页数】5页(P920-924)
【关键词】紫苏梗; 营养成分; 药用成分; 矿物质元素
【作 者】沈奇; 徐静; 商志伟; 王仙萍; 陈士林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 贵州 贵阳550008;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药研究所 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82.71; R284.1
紫苏梗为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型紫苏属植物干燥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
紫苏梗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疗胸
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1-2]。紫苏梗中含有酚酸类、黄酮及其
苷类、挥发油类、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3-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紫苏
梗中以迷迭香酸为药用标志成分,其含量不少于0.10%可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标准[1]。
作为多用途、综合开发价值较高的植物,目前市场上紫苏多是以籽及叶应用于医药,
食品及保健领域。紫苏籽除少量入药,多用于收籽榨油及功能食品加工。其籽粒中
油脂a-亚麻酸含量超过60%,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紫苏叶一部分在解表类中成
药上使用,更多是作为蔬菜及香料食用[6-8]。目前紫苏栽培及育种材料选择也主
要以这两个为目标,油用类紫苏来自紫苏原变种,以获得籽粒产量高、含油高为收
获目标。药用及食叶类紫苏多来自回回苏变种,以叶丰产、挥发油含量高、香味口
感适宜为收获目标[9]。而紫苏梗作为油用类或药用类的副产物,在收获叶籽时可
同时采收。由于紫苏梗产量较大,作为药用市场容纳量有限,目前大部分紫苏梗直
接当做秸秆被处理,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10]。据报道,紫苏梗中有丰富的蛋白及
纤维素成分,可作为饲用添加物,或用于功能性成分的提取[3-5,10-13]。但目
前对紫苏梗的报道多集中在药用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化学成分分离,对其系统的营养
价值评价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油用及药用紫苏两类主要应用紫苏的梗为研
究对象,全面分析其主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成分,为紫苏梗的应用及紫苏综合开发
利用提供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紫苏材料为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收集资源材料。油用紫苏为紫苏原变种
Perilla frutescens cens 材料M84。药用紫苏为回回苏变种
cens 材料M424。材料于2017年种植于贵州省农科院长顺实
验基地,4月中旬播种,5月中旬定植,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正常水肥管
理。盛花期收获紫苏梗进行成分检测。
1.2 方法
总蛋白质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依照GB/T 5009.5—2010进行。氨基酸组分测
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依据GB/T 16631—2008进行。粗脂肪含量的测定采用
索式抽提法,依照GB/T5009.6—2003进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采用浓酸水解定
糖法,根据熊素敏等[14]的研究方法进行测定。总糖含量测定采用硫酸蒽酮法,根
据白雪媛等[15]的方法测定。叶绿素、花青素、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均采用紫外
分光光度法测定[16-18]。迷迭香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参考温春秀等[4]的
方法进行。总黄酮检测采用三氯化铝显色法测定,检测方法参考王芸等[19]的方法
进行。总挥发油含量测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参考魏长玲等[20]的方法进行。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苏梗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对两个材料紫苏梗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两个材料紫苏梗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
为27.485%、13.548%。M84梗中蛋白质含量比M424高一倍左右。两个材料
紫苏梗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2.070%、1.362%。M84粗脂肪含量也远高于
M424。两个材料紫苏梗粗纤维质量分数分别为21.983%、21.011%,含量基本
相当。两个材料紫苏梗总糖质量分数分别为2.352%、4.781%,M424总糖含量
比M84约高一倍。
%
材料总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纤维素质量分数总糖质量分数油(籽)用紫苏
M8427.485±0.7542.070±0.06721.983±0.7482.352±0.118药用紫苏
M42413.548±0.3211.362±0.05621.011±0.5164.781±0.104
紫苏梗中蛋白质含量及纤维素含量与玉米及燕麦青饲、花生秧及苜蓿等豆科类牧草
以及谷草及黄竹草等禾本科牧草比较[13,21-23],油用紫苏梗中蛋白含量显著高
于目前主要的青贮及牧草,其含量约高于蛋白含量丰富的苜蓿1倍,约为玉米青
储的2倍,超过谷草含量的5倍。药用紫苏中除略低于苜蓿外,均高于其他类型
牧草。两类紫苏梗中纤维素含量低于目前主要的青贮及牧草。
注:A.蛋白质;B.纤维素。图1 紫苏梗与青贮及牧草总蛋白及纤维素含量比较
2.2 紫苏梗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供试材料检测到1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包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两个紫苏
梗材料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39.63、85.328 mg·g-1,其中必需氨基酸分别为
65.085、38.333 mg·g-1。计算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值分别为
46.61%、44.93%,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值分别为87.31%、
81.57%,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规定的理想蛋白水
平[24]。其必需氨基酸中,色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综
上所述,紫苏梗中蛋白含量较高,氨基酸种类丰富,是一种优质蛋白的来源。两个
紫苏材料比较,油用紫苏梗中氨基酸含量、EAA/TAA及EAA/NEAA含量均高于
药用紫苏。
2.3 矿质元素分析
两个材料紫苏梗在矿质元素组成上,整体基本相似,含量最高为钙及钾,其次是磷、
镁、钠、铁、锌及铜,含量依次降低。两个材料还含有较高含量的硒。在油用紫苏
梗中,钙、锌、钾、铜、磷含量略高于药用紫苏材料。药用紫苏材料中铁及硒元素
高于油用紫苏。粮油食品中硒质量分数达到0.1~0.4 mg·kg-1,蔬菜中硒质量分
数达到0.03~0.25 mg·kg-1即为富硒类食品[25]。在两个材料的紫苏梗中,分别
检测到0.151、0.262 mg·kg-1的硒含量,天然硒含量较高,尤其是在药用紫苏梗
中,其营养价值应该获得重视。
表2 紫苏梗中氨基酸组成 mg·g-1名称油用紫苏M84药用紫苏M424名称油用
紫苏M84药用紫苏M424天冬氨酸(ASP)11.6826.518赖氨酸(LYS)18.5487.938
丝氨酸(SER)6.3224.391苯丙氨酸(PHE)1.4131.647谷氨酸(GLU)21.2249.439蛋
氨酸(MET)1.6601.752甘氨酸(GLY)1.8471.173苏氨酸(THR)1.6791.963组氨酸
(HIS)21.02116.157异亮氨酸(IIE)7.7364.012精氨酸(ARG)1.6212.243亮氨酸
(LEU)4.4294.081丙氨酸(ALA)1.1011.056缬氨酸(VAL)9.0044.858脯氨酸
(PRO)5.2693.099色氨酸(TRP)20.61512.082半胱氨酸(CYS)1.6691.564必需氨
基酸(EAA)65.08538.333酪氨酸(TYR)2.7921.355总氨基酸(TAA)139.63185.328
Ca/g·kg-1Fe/g·kg-1Zn/mg·kg-1K/g·kg-1Mg/g·kg-1Na/g·kg-1Cu/mg·kg-
1P/g·kg-1Se/mg·kg-1油用紫苏
M8423.340±1.2160.215±0.03460.341±1.25724.687±0.8853.771±0.3751.28
3±0.19413.27±0.95812.008±0.4760.151±0.012药用紫苏
M42423.141±2.3480.227±0.02941.468±0.98520.45±1.1253.022±0.4261.52
7±0.14510.486±0.8297.536±0.5310.262±0.019
2.4 紫苏食用特征性成分分析
在植物源蔬菜及食品中,叶绿素含量、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是主要关注的
营养成分。据报道,红色胡萝卜及黄色胡萝卜中含有β-胡萝卜素分别约为1.35、
3.62 mg·(100 g)-1[23]。两类紫苏梗中β-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红色胡萝卜,但低
于黄色胡萝卜。之前笔者分析两类油用紫苏种子中β-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分别为
0.36、0.34 mg·g-1[24],紫苏梗中β-胡萝卜素含量较种子中低约15倍左右。药
用紫苏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油用紫苏。
两个材料中紫苏梗中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大,油用紫苏M84显著高于回回苏变种。
对比几类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其中叶菜中油菜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26.33
mg·(100 g)-1,根菜类土豆为19.29 mg·(100 g)-1,茎菜类芹菜为2.41 mg·(100
g)-1,茄果类黄瓜为8.87 mg·(100 g)-1[25]。油用紫苏M84显著高于几类蔬菜
2~3倍。药用紫苏M424含量低于油菜及土豆,高于芹菜及黄瓜。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紫苏梗中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均较高,是营养价值较
高的食品原料。
表4 两个材料紫苏梗中食用特征成分含量分析 mg·(100 g)-1材料叶绿素β-胡萝
卜素维生素C油用紫苏M8419.334±1.4521.835±0.56762.946±2.993药用紫苏
M42418.145±2.5642.117±0.23611.007±1.035
2.5 紫苏药用成分分析
迷迭香酸广泛存在于唇形科植物中,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
肿瘤的活性,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迷迭香酸含量作为紫苏梗评价的特征
成分[3]。对两个材料紫苏梗的迷迭香酸进行分析,其质量分数分别为0.245%、
0.338%,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平,药用紫苏M424的梗中迷迭
香酸含量高于油用紫苏M84。总黄酮、花青素以及挥发油也是紫苏中主要的次生
代谢物质[4-5]。对紫苏梗中的总黄酮,花青素以及挥发油含量进行分析,发现药
用紫苏梗中M424中也高于油用紫苏M84。从药用特征性成分评价上来看,药用
紫苏M424的梗药用价值要高于油用紫苏M84。
3 讨论
紫苏梗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但对其功能成分报道目前还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其
药用成分报道中。温春秀等[4]对21个紫苏种质梗中迷迭香酸含量进行检测,发现
紫苏种质梗中的迷迭香酸质量分数为 0.04%~0.43%。王芸等[19]报道紫苏梗中迷
迪香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变幅为0.33~2.97%。除迷迪香酸外,紫苏梗中还检出
有其他酚酸、黄酮类及挥发油成分。如宋明明等[29]以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
酯部位中检出有胡萝卜苷、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芹菜素等物质。任淑清等[5]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紫苏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解析
紫苏挥发油中含有81种组分,包括侧柏醛、别香树烯、植醇、角鳖烯等。本研究
对油用紫苏及药用紫苏两类梗中迷迭香酸、总黄酮、花青素以及挥发油含量进行测
定,发现其迷迭香酸含量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平,可在采收叶或
籽时同时采收,综合利用。但本研究中两类紫苏梗中迷迭香酸含量尚未达到温春秀
等报道最高值。迷迭香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3],是紫苏梗中主要关注的药用指标。因此筛选高迷迭香酸含量的种质将是紫苏
品质育种中的主要方向。对于紫苏梗中黄酮含量,我们在药用紫苏M424中检出
的黄酮质量分数为3.215%,已高于王芸等人的报道。紫苏梗中花青素及挥发油含
量显著低于叶中,但仍有一定的含量。之前课题组王仙萍报道过紫苏叶中花青素质
量分数为0.179%~22.081%[16],魏长玲等[20]报道挥发油得率在0.08%~
0.96%。
表5 两个材料紫苏梗中药用特征成分含量分析(n=3) %材料迷迭香酸总黄酮花青素
挥发油提取率油用紫苏
M840.245±0.0161.546±0.0280.066±0.0090.097±0.098药用紫苏
M4240.338±0.253.215±0.5430.069±0.0070.143±0.054
目前,紫苏的利用多集中在紫苏籽及紫苏叶上。紫苏梗除少量入药外,大多被丢弃
或焚烧,综合利用率极低。因此本研究系统地对油用紫苏及药用紫苏中的紫苏梗蛋
白质、纤维素、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紫苏梗蛋白
含量丰富,尤其是油用紫苏类型,显著高于常见青饲及牧草。蛋白中氨基酸种类齐
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紫苏梗粗脂肪含量不高,但脂肪
酸种类丰富。紫苏梗矿质元素含量较高,尤其是硒含量丰富。紫苏梗中β-胡萝卜
素及维生素C含量均较高,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原料。对紫苏梗系统营养价值
评价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的结果对紫苏食品饲用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供试两种类型紫苏梗比较,油用紫苏梗中蛋白、纤维素、粗脂肪、矿质元素及维
生素C含量均较高于药用紫苏,更宜作为食用原料及饲用利用。而迷迭香酸、总
黄酮、花青素及挥发油含量在叶(药)用紫苏梗中高于油(籽)用紫苏梗,叶(药)用紫
苏梗作为药用要优于油用紫苏。尽管不同取样时间,取样部位以及不同材料间检测
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油用类紫苏均来自紫苏原变种,药用类紫苏多来自回
回苏变种,因此该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19.
[2]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39.
[3] 谷丽华,郝希民,赵森淼.紫苏梗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7):1308-1311.
[4] 温春秀,刘灵娣,胡彦,等.紫苏属植物药用成分含量比较[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9):
64-67.
[5] 任淑清,孙长海,方洪壮,等.紫苏梗挥发油的GC-MS定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9):
48.
[6] 沈奇,商志伟,杨森,等.紫苏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潜力[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9):
93-102.
[7] 谭美莲,严明芳,汪磊,等.国内外紫苏研究进展概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34(2):
225-230.
[8] 魏长玲,郭宝林,张琛武,等.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J].中国中医杂志,
2016,41(10):1823-1834.
[9] 陈士林.无公害中药材栽培生产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472-473.
[10] 赵莉娟,胥江河,王星敏,等.紫苏梗酶解糖化条件优化[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6):
1054-1061.
[11] 张文火,董国忠,吴永霞,等.紫苏籽提取物对育肥牛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
学报,2011,23(3):473-479.
[12] 潘存霞.紫苏籽提取物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2,6(10):80-82.
[13] 王艳菲.38种常规粗饲料分级指数(2009)的测定[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14] 熊素敏,左秀凤,朱永义.稻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5(8):40-41.
[15] 白雪媛,赵雨,刘海龙,等.不同产地人参中的总糖、还原糖和可溶性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1):39-42.
[16] 王仙萍,李敏,张敏琴,等.贵州紫苏资源收集以及叶色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
29(10):132-136.
[17] 王海佳.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维生素C的稳定性及蔬果和果汁中含量的测定[D].太原:山西医
科大学,2015.
[18] 关明,马小燕.分光光度法测定β-胡萝卜素胶囊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J].生命科学仪器,2007,
5(3):42-43.
[19] 王芸,张玥莉.不同产地紫苏梗中总黄酮含量比较及其提取工艺的考察[J].上海医药,2018,
39(13):76-79.
[20] 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等.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和组分影响因素探究Ⅰ-不同生长发育期[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4):712-718.
[21] 黄运青.材料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2] 张越利.燕麦生育时期,材料及与玉米的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2012.
[23] 吴宝华,王伟斌,孙连震,等.不同品种谷子秸草的营养成分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6):39-40.
[24] 朱圣陶,吴坤.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法[J].营养学报,1988,10(2):187-
190.
[25] 段亮亮.硒的生理功能和富硒保健食品开发[J].现代食品,2018:44-45.
[26] 吕爽.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纯化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7] 商志伟,朱秋劲,杨森,等.2个紫苏新材料籽粒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J].贵州农业科学,
2017,45(8):70-74.
[28] 李英丽,果秀敏,方正,等.15种蔬菜营养成分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98-
100.
[29] 宋明明,尚志春,付晓雪,等.紫苏梗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房,2014,25(31):2947-
2948.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胡密)
紫苏梗中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评价
沈奇; 徐静; 商志伟; 王仙萍; 陈士林
【期刊名称】《《中国现代中药》》
【年(卷),期】2019(021)007
【总页数】5页(P920-924)
【关键词】紫苏梗; 营养成分; 药用成分; 矿物质元素
【作 者】沈奇; 徐静; 商志伟; 王仙萍; 陈士林
【作者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 贵州 贵阳550008;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
药研究所 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282.71; R284.1
紫苏梗为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型紫苏属植物干燥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
紫苏梗性温,味辛,归肺、脾经。具有理气宽中、止痛、安胎的功效。用于治疗胸
膈痞闷、胃脘疼痛、嗳气呕吐、胎动不安[1-2]。紫苏梗中含有酚酸类、黄酮及其
苷类、挥发油类、萜类等多种化学成分[3-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紫苏
梗中以迷迭香酸为药用标志成分,其含量不少于0.10%可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典》标准[1]。
作为多用途、综合开发价值较高的植物,目前市场上紫苏多是以籽及叶应用于医药,
食品及保健领域。紫苏籽除少量入药,多用于收籽榨油及功能食品加工。其籽粒中
油脂a-亚麻酸含量超过60%,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紫苏叶一部分在解表类中成
药上使用,更多是作为蔬菜及香料食用[6-8]。目前紫苏栽培及育种材料选择也主
要以这两个为目标,油用类紫苏来自紫苏原变种,以获得籽粒产量高、含油高为收
获目标。药用及食叶类紫苏多来自回回苏变种,以叶丰产、挥发油含量高、香味口
感适宜为收获目标[9]。而紫苏梗作为油用类或药用类的副产物,在收获叶籽时可
同时采收。由于紫苏梗产量较大,作为药用市场容纳量有限,目前大部分紫苏梗直
接当做秸秆被处理,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10]。据报道,紫苏梗中有丰富的蛋白及
纤维素成分,可作为饲用添加物,或用于功能性成分的提取[3-5,10-13]。但目
前对紫苏梗的报道多集中在药用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化学成分分离,对其系统的营养
价值评价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以油用及药用紫苏两类主要应用紫苏的梗为研
究对象,全面分析其主要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成分,为紫苏梗的应用及紫苏综合开发
利用提供方向。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紫苏材料为贵州省农科院油菜研究所收集资源材料。油用紫苏为紫苏原变种
Perilla frutescens cens 材料M84。药用紫苏为回回苏变种
cens 材料M424。材料于2017年种植于贵州省农科院长顺实
验基地,4月中旬播种,5月中旬定植,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正常水肥管
理。盛花期收获紫苏梗进行成分检测。
1.2 方法
总蛋白质的测定采用凯氏定氮法,依照GB/T 5009.5—2010进行。氨基酸组分测
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依据GB/T 16631—2008进行。粗脂肪含量的测定采用
索式抽提法,依照GB/T5009.6—2003进行。纤维素含量的测定采用浓酸水解定
糖法,根据熊素敏等[14]的研究方法进行测定。总糖含量测定采用硫酸蒽酮法,根
据白雪媛等[15]的方法测定。叶绿素、花青素、维生素C及胡萝卜素均采用紫外
分光光度法测定[16-18]。迷迭香酸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参考温春秀等[4]的
方法进行。总黄酮检测采用三氯化铝显色法测定,检测方法参考王芸等[19]的方法
进行。总挥发油含量测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参考魏长玲等[20]的方法进行。
1.3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0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苏梗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对两个材料紫苏梗的主要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两个材料紫苏梗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
为27.485%、13.548%。M84梗中蛋白质含量比M424高一倍左右。两个材料
紫苏梗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2.070%、1.362%。M84粗脂肪含量也远高于
M424。两个材料紫苏梗粗纤维质量分数分别为21.983%、21.011%,含量基本
相当。两个材料紫苏梗总糖质量分数分别为2.352%、4.781%,M424总糖含量
比M84约高一倍。
%
材料总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纤维素质量分数总糖质量分数油(籽)用紫苏
M8427.485±0.7542.070±0.06721.983±0.7482.352±0.118药用紫苏
M42413.548±0.3211.362±0.05621.011±0.5164.781±0.104
紫苏梗中蛋白质含量及纤维素含量与玉米及燕麦青饲、花生秧及苜蓿等豆科类牧草
以及谷草及黄竹草等禾本科牧草比较[13,21-23],油用紫苏梗中蛋白含量显著高
于目前主要的青贮及牧草,其含量约高于蛋白含量丰富的苜蓿1倍,约为玉米青
储的2倍,超过谷草含量的5倍。药用紫苏中除略低于苜蓿外,均高于其他类型
牧草。两类紫苏梗中纤维素含量低于目前主要的青贮及牧草。
注:A.蛋白质;B.纤维素。图1 紫苏梗与青贮及牧草总蛋白及纤维素含量比较
2.2 紫苏梗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供试材料检测到18种氨基酸,种类齐全,包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两个紫苏
梗材料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39.63、85.328 mg·g-1,其中必需氨基酸分别为
65.085、38.333 mg·g-1。计算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值分别为
46.61%、44.93%,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值分别为87.31%、
81.57%,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规定的理想蛋白水
平[24]。其必需氨基酸中,色氨酸含量最高,其次是赖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综
上所述,紫苏梗中蛋白含量较高,氨基酸种类丰富,是一种优质蛋白的来源。两个
紫苏材料比较,油用紫苏梗中氨基酸含量、EAA/TAA及EAA/NEAA含量均高于
药用紫苏。
2.3 矿质元素分析
两个材料紫苏梗在矿质元素组成上,整体基本相似,含量最高为钙及钾,其次是磷、
镁、钠、铁、锌及铜,含量依次降低。两个材料还含有较高含量的硒。在油用紫苏
梗中,钙、锌、钾、铜、磷含量略高于药用紫苏材料。药用紫苏材料中铁及硒元素
高于油用紫苏。粮油食品中硒质量分数达到0.1~0.4 mg·kg-1,蔬菜中硒质量分
数达到0.03~0.25 mg·kg-1即为富硒类食品[25]。在两个材料的紫苏梗中,分别
检测到0.151、0.262 mg·kg-1的硒含量,天然硒含量较高,尤其是在药用紫苏梗
中,其营养价值应该获得重视。
表2 紫苏梗中氨基酸组成 mg·g-1名称油用紫苏M84药用紫苏M424名称油用
紫苏M84药用紫苏M424天冬氨酸(ASP)11.6826.518赖氨酸(LYS)18.5487.938
丝氨酸(SER)6.3224.391苯丙氨酸(PHE)1.4131.647谷氨酸(GLU)21.2249.439蛋
氨酸(MET)1.6601.752甘氨酸(GLY)1.8471.173苏氨酸(THR)1.6791.963组氨酸
(HIS)21.02116.157异亮氨酸(IIE)7.7364.012精氨酸(ARG)1.6212.243亮氨酸
(LEU)4.4294.081丙氨酸(ALA)1.1011.056缬氨酸(VAL)9.0044.858脯氨酸
(PRO)5.2693.099色氨酸(TRP)20.61512.082半胱氨酸(CYS)1.6691.564必需氨
基酸(EAA)65.08538.333酪氨酸(TYR)2.7921.355总氨基酸(TAA)139.63185.328
Ca/g·kg-1Fe/g·kg-1Zn/mg·kg-1K/g·kg-1Mg/g·kg-1Na/g·kg-1Cu/mg·kg-
1P/g·kg-1Se/mg·kg-1油用紫苏
M8423.340±1.2160.215±0.03460.341±1.25724.687±0.8853.771±0.3751.28
3±0.19413.27±0.95812.008±0.4760.151±0.012药用紫苏
M42423.141±2.3480.227±0.02941.468±0.98520.45±1.1253.022±0.4261.52
7±0.14510.486±0.8297.536±0.5310.262±0.019
2.4 紫苏食用特征性成分分析
在植物源蔬菜及食品中,叶绿素含量、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是主要关注的
营养成分。据报道,红色胡萝卜及黄色胡萝卜中含有β-胡萝卜素分别约为1.35、
3.62 mg·(100 g)-1[23]。两类紫苏梗中β-胡萝卜素含量均高于红色胡萝卜,但低
于黄色胡萝卜。之前笔者分析两类油用紫苏种子中β-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分别为
0.36、0.34 mg·g-1[24],紫苏梗中β-胡萝卜素含量较种子中低约15倍左右。药
用紫苏中β-胡萝卜素含量高于油用紫苏。
两个材料中紫苏梗中维生素C含量差异较大,油用紫苏M84显著高于回回苏变种。
对比几类蔬菜中维生素C含量,其中叶菜中油菜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26.33
mg·(100 g)-1,根菜类土豆为19.29 mg·(100 g)-1,茎菜类芹菜为2.41 mg·(100
g)-1,茄果类黄瓜为8.87 mg·(100 g)-1[25]。油用紫苏M84显著高于几类蔬菜
2~3倍。药用紫苏M424含量低于油菜及土豆,高于芹菜及黄瓜。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紫苏梗中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均较高,是营养价值较
高的食品原料。
表4 两个材料紫苏梗中食用特征成分含量分析 mg·(100 g)-1材料叶绿素β-胡萝
卜素维生素C油用紫苏M8419.334±1.4521.835±0.56762.946±2.993药用紫苏
M42418.145±2.5642.117±0.23611.007±1.035
2.5 紫苏药用成分分析
迷迭香酸广泛存在于唇形科植物中,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
肿瘤的活性,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迷迭香酸含量作为紫苏梗评价的特征
成分[3]。对两个材料紫苏梗的迷迭香酸进行分析,其质量分数分别为0.245%、
0.338%,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平,药用紫苏M424的梗中迷迭
香酸含量高于油用紫苏M84。总黄酮、花青素以及挥发油也是紫苏中主要的次生
代谢物质[4-5]。对紫苏梗中的总黄酮,花青素以及挥发油含量进行分析,发现药
用紫苏梗中M424中也高于油用紫苏M84。从药用特征性成分评价上来看,药用
紫苏M424的梗药用价值要高于油用紫苏M84。
3 讨论
紫苏梗是我国传统的中药,但对其功能成分报道目前还较少,而且主要集中在对其
药用成分报道中。温春秀等[4]对21个紫苏种质梗中迷迭香酸含量进行检测,发现
紫苏种质梗中的迷迭香酸质量分数为 0.04%~0.43%。王芸等[19]报道紫苏梗中迷
迪香酸含量有较大差异,变幅为0.33~2.97%。除迷迪香酸外,紫苏梗中还检出
有其他酚酸、黄酮类及挥发油成分。如宋明明等[29]以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
酯部位中检出有胡萝卜苷、齐墩果酸、常春藤皂苷元、芹菜素等物质。任淑清等[5]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萃取紫苏梗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离解析
紫苏挥发油中含有81种组分,包括侧柏醛、别香树烯、植醇、角鳖烯等。本研究
对油用紫苏及药用紫苏两类梗中迷迭香酸、总黄酮、花青素以及挥发油含量进行测
定,发现其迷迭香酸含量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平,可在采收叶或
籽时同时采收,综合利用。但本研究中两类紫苏梗中迷迭香酸含量尚未达到温春秀
等报道最高值。迷迭香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活性
[3],是紫苏梗中主要关注的药用指标。因此筛选高迷迭香酸含量的种质将是紫苏
品质育种中的主要方向。对于紫苏梗中黄酮含量,我们在药用紫苏M424中检出
的黄酮质量分数为3.215%,已高于王芸等人的报道。紫苏梗中花青素及挥发油含
量显著低于叶中,但仍有一定的含量。之前课题组王仙萍报道过紫苏叶中花青素质
量分数为0.179%~22.081%[16],魏长玲等[20]报道挥发油得率在0.08%~
0.96%。
表5 两个材料紫苏梗中药用特征成分含量分析(n=3) %材料迷迭香酸总黄酮花青素
挥发油提取率油用紫苏
M840.245±0.0161.546±0.0280.066±0.0090.097±0.098药用紫苏
M4240.338±0.253.215±0.5430.069±0.0070.143±0.054
目前,紫苏的利用多集中在紫苏籽及紫苏叶上。紫苏梗除少量入药外,大多被丢弃
或焚烧,综合利用率极低。因此本研究系统地对油用紫苏及药用紫苏中的紫苏梗蛋
白质、纤维素、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紫苏梗蛋白
含量丰富,尤其是油用紫苏类型,显著高于常见青饲及牧草。蛋白中氨基酸种类齐
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紫苏梗粗脂肪含量不高,但脂肪
酸种类丰富。紫苏梗矿质元素含量较高,尤其是硒含量丰富。紫苏梗中β-胡萝卜
素及维生素C含量均较高,是营养价值较高的食品原料。对紫苏梗系统营养价值
评价尚未见有报道,本研究的结果对紫苏食品饲用开发及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对供试两种类型紫苏梗比较,油用紫苏梗中蛋白、纤维素、粗脂肪、矿质元素及维
生素C含量均较高于药用紫苏,更宜作为食用原料及饲用利用。而迷迭香酸、总
黄酮、花青素及挥发油含量在叶(药)用紫苏梗中高于油(籽)用紫苏梗,叶(药)用紫
苏梗作为药用要优于油用紫苏。尽管不同取样时间,取样部位以及不同材料间检测
结果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油用类紫苏均来自紫苏原变种,药用类紫苏多来自回
回苏变种,因此该结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19.
[2] 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39.
[3] 谷丽华,郝希民,赵森淼.紫苏梗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7):1308-1311.
[4] 温春秀,刘灵娣,胡彦,等.紫苏属植物药用成分含量比较[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9):
64-67.
[5] 任淑清,孙长海,方洪壮,等.紫苏梗挥发油的GC-MS定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9):
48.
[6] 沈奇,商志伟,杨森,等.紫苏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潜力[J].贵州农业科学,2017,45(9):
93-102.
[7] 谭美莲,严明芳,汪磊,等.国内外紫苏研究进展概述[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2,34(2):
225-230.
[8] 魏长玲,郭宝林,张琛武,等.中国紫苏资源调查和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研究[J].中国中医杂志,
2016,41(10):1823-1834.
[9] 陈士林.无公害中药材栽培生产技术规范[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472-473.
[10] 赵莉娟,胥江河,王星敏,等.紫苏梗酶解糖化条件优化[J].南方农业学报,2017,48(6):
1054-1061.
[11] 张文火,董国忠,吴永霞,等.紫苏籽提取物对育肥牛生产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
学报,2011,23(3):473-479.
[12] 潘存霞.紫苏籽提取物对育肥猪生长性能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2,6(10):80-82.
[13] 王艳菲.38种常规粗饲料分级指数(2009)的测定[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14] 熊素敏,左秀凤,朱永义.稻壳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测定[J].粮食与饲料工业,
2005(8):40-41.
[15] 白雪媛,赵雨,刘海龙,等.不同产地人参中的总糖、还原糖和可溶性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2,29(1):39-42.
[16] 王仙萍,李敏,张敏琴,等.贵州紫苏资源收集以及叶色多样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
29(10):132-136.
[17] 王海佳.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维生素C的稳定性及蔬果和果汁中含量的测定[D].太原:山西医
科大学,2015.
[18] 关明,马小燕.分光光度法测定β-胡萝卜素胶囊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J].生命科学仪器,2007,
5(3):42-43.
[19] 王芸,张玥莉.不同产地紫苏梗中总黄酮含量比较及其提取工艺的考察[J].上海医药,2018,
39(13):76-79.
[20] 魏长玲,张琛武,郭宝林,等.紫苏叶挥发油化学型和组分影响因素探究Ⅰ-不同生长发育期[J].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4):712-718.
[21] 黄运青.材料及收获期对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2] 张越利.燕麦生育时期,材料及与玉米的混合比例对青贮品质的影响[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2012.
[23] 吴宝华,王伟斌,孙连震,等.不同品种谷子秸草的营养成分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5(6):39-40.
[24] 朱圣陶,吴坤.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氨基酸比值系数法[J].营养学报,1988,10(2):187-
190.
[25] 段亮亮.硒的生理功能和富硒保健食品开发[J].现代食品,2018:44-45.
[26] 吕爽.胡萝卜中β-胡萝卜素的提取、纯化及其稳定性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
[27] 商志伟,朱秋劲,杨森,等.2个紫苏新材料籽粒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J].贵州农业科学,
2017,45(8):70-74.
[28] 李英丽,果秀敏,方正,等.15种蔬菜营养成分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4):98-
100.
[29] 宋明明,尚志春,付晓雪,等.紫苏梗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房,2014,25(31):2947-
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