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IT圈 admin 66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邵和歌)

龙源期刊网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作者:张红 侯艳霞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

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生态翻译

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这为翻译注入了全新的指导方向。笔者以

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对该项目研究范例2014年英译版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以

证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译;中国特色词汇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49-02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政治和经济主要几大巨头之一。同时,越来越多

的外国人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而该项目研究的范例显

然就是世界了解中国当前形势的重要和权威的来源。该书中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

方面面,含有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这对于想要了解其深层含义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

难的。所以,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对话,扫除语言障碍,向世界传播文化和信

息,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现状

所谓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

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词语,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国外对

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

是从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概念和特点开始的。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主流媒体频繁地使用

中国特色词汇,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这些杂志报纸上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大

多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外宣文的翻译,研究视

角多是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顺应论、归化、异化策略等。本论文尝试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

理论-"翻译即适应和选择"为指导,通过"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对《 谈治国理政》英译本

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以证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

义。

2.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龙源期刊网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的研究。始于2001年,发展的全盛时期

为2009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迎合着翻译学的需求,生态翻译学在循序渐进的

发展和成熟,为翻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胡庚申(2004)认为生态翻译学就是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翻

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译者中心论"为核心,对翻译文本做出全新解释的翻译

理论模式。胡庚申(2008)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 在生态翻译学

的理论指导下,文本翻译就是译者对以原文为主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不断适应和以译者为主的生

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最终达到适应性

选择的转换。而相对应的翻译方法就是"三维"的转换,("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

维),语言维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语言的形式达到适应性选择的转变。文化维是译者需要关

注两种语言文化内涵间的表达和传递。同时,为了避免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扭曲原文。译者要

更加注意一定要在源语言进行转变时适应源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交际维是译者重视两种

语言交际的意图。这需要译者不仅仅传达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还要强调原文交际意图的传

递。

3.生态翻译学下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3.1语言维转换。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译者应该在短语、词汇、句子结构

和表达方式上的适应性选择。该项目研究范例中译英翻译要准确的表达其中的内容,绝对不能

出错,否则的话对我国的对外宣传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

例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译文: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in which everyone has in himself a little bit of others.

分析:原文短小精炼,易于理解。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原文、译文和译者三者应该统一

于一个生态环境,相互适应和融合。把汉语的简单句翻译成融合了定语从句的复合句,这符合

了译文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在语言维度上,原文和译文能够和谐统一,译文能够达到最大程

度的适应性选择的转变。

3.2文化维转换。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交流中最难的一部分。从文化角度看,源语言和

目标语言之间在如何创造性的表达文化内涵的内容和属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修辞、俗语和古

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构成原文内容的一部分,服务于表达论点和观点。因此,

该书中的一些重点论述和言论的表达上,广泛使用了修辞、俗语和古诗词等。这使得该书的论

述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如何流畅地表达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很重要的。所以好的译

文一定要把文化维度考虑在内。

龙源期刊网

例2:行百里者半九十。

译文:The last one tenth of the journey demands half the efforts.

分析:原文出自《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也。"是古诗词,字面意思是一百里路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分析原文的生态

环境,其涵义是做事情越接近成功越难,越需要加倍努力。为了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含义,译者

进行了相应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运用归化的策略,用合乎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词语更有益于目标

语读者的理解。

3.3交际维转换。作为外宣文,其翻译的重点是译者是否从交际的维度表达原文的真正含

义。作为政治性的文章,一般书面表达都有严格的规定,其译文也是由一些专家组翻译,不会

出现语法错误。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效果,也就

是说,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定要考虑词汇的搭配和读者的可接受性这些因素。

例3: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

译文:One must discipline oneself before disciplining others, and it takes good iron to make

good products.

分析:原文中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地道的中国俗语,它的意思主要是说铁匠自身技术过

硬。而译者发挥了主动性,结合 总书记说这句话时要表达的意思,对这句俗语的翻译进

行了创造性的适应性选择的转变,翻译成"铁本身要硬"。结合前面的一句话,读者就容易理解

这句俗语的真正涵义了,即强调选举干部时要知人善任。这样翻译才能达到译者和读者之间交

流的目的。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以译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整个生态环境中,译者发挥

自身的主动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适应性选择,在原文、原文作者、译文、译者以及读者之

间达到平衡。

4.结论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学说。它的理论在不断的丰富和完

善,它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全面的要求。要达到它的要求,译者需要在"三维"翻译方法的指

导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使这些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统一起来,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提高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度,增强译文的"生态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06):25-29.

龙源期刊网

作者简介:张红(1982.6),研究生,讲师,南昌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英

语教学。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邵和歌)

龙源期刊网

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研究

作者:张红 侯艳霞

来源:《读与写·中旬刊》2017年第12期

摘要: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

等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生态翻译

学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这为翻译注入了全新的指导方向。笔者以

生态翻译学为指导,对该项目研究范例2014年英译版本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以

证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英译;中国特色词汇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2-0249-02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政治和经济主要几大巨头之一。同时,越来越多

的外国人迫切的想要了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政策走向。而该项目研究的范例显

然就是世界了解中国当前形势的重要和权威的来源。该书中内容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

方面面,含有大量的中国特色词汇,这对于想要了解其深层含义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非常困

难的。所以,为了更好的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对话,扫除语言障碍,向世界传播文化和信

息,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现状

所谓中国特色词汇,就是那些表达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教育、伦理道德等

方面具有中国独特事物的词语,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文化内涵和传播中国特色的词语。国外对

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

是从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概念和特点开始的。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和主流媒体频繁地使用

中国特色词汇,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这些杂志报纸上的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大

多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式。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们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外宣文的翻译,研究视

角多是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顺应论、归化、异化策略等。本论文尝试以生态翻译学的核心

理论-"翻译即适应和选择"为指导,通过"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对《 谈治国理政》英译本

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进行案例分析。以证明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特色词汇英译具有适用性和指导意

义。

2.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

龙源期刊网

生态翻译学是一门涉及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的研究。始于2001年,发展的全盛时期

为2009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迎合着翻译学的需求,生态翻译学在循序渐进的

发展和成熟,为翻译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

胡庚申(2004)认为生态翻译学就是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翻

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题概念为基调,"译者中心论"为核心,对翻译文本做出全新解释的翻译

理论模式。胡庚申(2008)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 在生态翻译学

的理论指导下,文本翻译就是译者对以原文为主的翻译生态环境的不断适应和以译者为主的生

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的过程。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的原则是"多维度适应"和"适应性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对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最终达到适应性

选择的转换。而相对应的翻译方法就是"三维"的转换,("三维"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

维),语言维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语言的形式达到适应性选择的转变。文化维是译者需要关

注两种语言文化内涵间的表达和传递。同时,为了避免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扭曲原文。译者要

更加注意一定要在源语言进行转变时适应源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交际维是译者重视两种

语言交际的意图。这需要译者不仅仅传达语言信息和文化内涵,还要强调原文交际意图的传

递。

3.生态翻译学下的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3.1语言维转换。语言维度的适应性选择具体而言就是译者应该在短语、词汇、句子结构

和表达方式上的适应性选择。该项目研究范例中译英翻译要准确的表达其中的内容,绝对不能

出错,否则的话对我国的对外宣传有着非常消极的影响。

例1: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译文: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in which everyone has in himself a little bit of others.

分析:原文短小精炼,易于理解。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原文、译文和译者三者应该统一

于一个生态环境,相互适应和融合。把汉语的简单句翻译成融合了定语从句的复合句,这符合

了译文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在语言维度上,原文和译文能够和谐统一,译文能够达到最大程

度的适应性选择的转变。

3.2文化维转换。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交流中最难的一部分。从文化角度看,源语言和

目标语言之间在如何创造性的表达文化内涵的内容和属性上存在很大的差异。修辞、俗语和古

诗词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构成原文内容的一部分,服务于表达论点和观点。因此,

该书中的一些重点论述和言论的表达上,广泛使用了修辞、俗语和古诗词等。这使得该书的论

述更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如何流畅地表达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很重要的。所以好的译

文一定要把文化维度考虑在内。

龙源期刊网

例2:行百里者半九十。

译文:The last one tenth of the journey demands half the efforts.

分析:原文出自《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也。"是古诗词,字面意思是一百里路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分析原文的生态

环境,其涵义是做事情越接近成功越难,越需要加倍努力。为了准确的表达原文的含义,译者

进行了相应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运用归化的策略,用合乎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词语更有益于目标

语读者的理解。

3.3交际维转换。作为外宣文,其翻译的重点是译者是否从交际的维度表达原文的真正含

义。作为政治性的文章,一般书面表达都有严格的规定,其译文也是由一些专家组翻译,不会

出现语法错误。但是在翻译的时候必须考虑到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进行有效交流的效果,也就

是说,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一定要考虑词汇的搭配和读者的可接受性这些因素。

例3:先禁己身而后人,打铁还需自身硬。

译文:One must discipline oneself before disciplining others, and it takes good iron to make

good products.

分析:原文中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地道的中国俗语,它的意思主要是说铁匠自身技术过

硬。而译者发挥了主动性,结合 总书记说这句话时要表达的意思,对这句俗语的翻译进

行了创造性的适应性选择的转变,翻译成"铁本身要硬"。结合前面的一句话,读者就容易理解

这句俗语的真正涵义了,即强调选举干部时要知人善任。这样翻译才能达到译者和读者之间交

流的目的。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以译者为中心,在翻译过程整个生态环境中,译者发挥

自身的主动性,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适应性选择,在原文、原文作者、译文、译者以及读者之

间达到平衡。

4.结论

生态翻译学是生态学和翻译学相结合产生的一种新兴的学说。它的理论在不断的丰富和完

善,它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全面的要求。要达到它的要求,译者需要在"三维"翻译方法的指

导下灵活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使这些翻译策略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统一起来,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提高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可接受度,增强译文的"生态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 中国翻译,2008(06):25-29.

龙源期刊网

作者简介:张红(1982.6),研究生,讲师,南昌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英

语教学。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