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学科综合_百

IT圈 admin 37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丹华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初

发表时间:2019-08-30T11:11:12.6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作者: 李冬生

[导读]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2017年9月

由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发布。《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

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

程。基于以上思考,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100013)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2017年9月由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发布。《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

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实践活动,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

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管理

一、梳理反思,找准方向,顶层设计

自2007年学校在必修课程中设立研究性学习以来,先后于2011年成立综合实践教研组、2013年学校成为朝阳区首批“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建设特色校”,并于次年荣获“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特色校”。一路走来,学校的课程变了、学生走出了校园、活动的形式丰富

了、活动的内容多样了……这促使学校梳理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突显学科核心素养”为理念、以“实践教育课程”为中心、以

“探究与体验生活”为目标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

二、顺势而为,制度推进,高效管理

课改在即,意味着对固有的价值观、课程管理方式乃至学校领导教师的工作方式都需要改变。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

求,学校必须顺势而变,无论是在课程设计、教师课程意识、学生学习方式,还是学校课程制度和学校管理机制,均需适时适度更新调

整。学校初步构建了 “五个维度”的工作体系,以制度推进改革,促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运转。

(一)建立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工作体系

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的研究内容是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各学科的研究主题依据实践内容而确定;德育主题依研

究主题和活动形式确定;学习方式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京内延伸到京外,所有学科教师均是开放综合实践研究课的导师。

根据学校对“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的要求,学校构建了以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领导小组为核心的“五个维度”工作管

理体系,包括:课程管理、课程研发、课程科研、课程评价、队伍建设。课程管理由教学和德育两个部门负责,从活动组织和课程实施两

个方面制定管理制度;课程研发由课程中心负责,包括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主题教育特色课程三类。课

程科研有教科室负责,以真问题为导向,以朝阳区教研中心综合实践教研组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课程研究;课程评价由教学、德育、课程

中心、教科研四个部分负责,是根据“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从上报课题直至结题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的多元评价;队伍建设由

课程中心负责,主要在全员教师、综合实践教研组和校外基地指导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组织建设。五维体系中每个部门依照职责要求,组织

开展“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确保了学校“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

放研究课”顺利高效实施。

(二)建设和谐实干的教师队伍

2.1打造“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骨干团队

自2011年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教研组以来,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13年综合实践教研组被评为朝阳区优秀教研

组。经过多年的教研组建设,截至目前,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核心组成员8人,其中,任朝阳区兼职教研员2人、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4

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1人、区优青1人。这些教师分布在学校四个校区。此外,还有各学科核心教师成员近30人。学校在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实施一校多址“两个统一”“四个一致”的管理策略,来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评价奖励机制的建立

1.评价原则

学校对于“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评价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要和指导密切

结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2.奖励机制

结合学校岗位绩效考评方案,学校每年在教科研年会上对“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实施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教师的奖励与表彰也是基于其所指导学生成果的,学校会对教师指导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的过程性资料进行打分评价,

包括:《课题研究小组活动记录》、《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学习手册》及相关的学习档案等,这些材料也将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

依据。

(一)构建“两个内外”行走课程模式

“两个内外”之一就是“校内校外”。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丰富,学校越来越发现,要想扩大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学

校除了利用好校内资源,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丰富多彩的资源,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例如:在朝阳区德育

科课题项目的引领下,我校多名教师参与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的基地实践课程,北京陶瓷艺术馆、北京方志馆、北京税务博物馆、“索尼探

梦”科技馆、朝阳区公共安全馆都留下我校教师的身影,亲身参与、亲自实践、亲自开发出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的

知识和经验。

“两个内外”之二就是“京内京外”。特别是我校最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走出北京开展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在这些课程的设计

方面,学校秉承“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课程开发原则,将过去的活动育人彻彻底底地转变到课程育人。如2017年5月高二年

级的“英雄路,井岗情”红色研究课,初二年级的“印象绍兴”文化研究课等,拓展的课堂是立德树人最真实的课堂。

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

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的文明;在每晚的研讨中精进知识、提升自己;在真实的环境中,观

察,分析,尝试解决学习单中的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过程中老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不仅师生关系更加和

睦,教师的示范榜样与点滴指引均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与人相处能力。行程中所设的 “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

“小小导游”等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

总之,课程改革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个大大的舞台,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整合资源、丰富课程给我校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

放研究课”注入了新鲜活力。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沉淀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朴昌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杨静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化”建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16-20.

[3]陈言,林水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思路与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5):129-131.

作者简介:李冬生(1967.01-),男,北京市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

究。

2024年4月6日发(作者:丹华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研究——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初

发表时间:2019-08-30T11:11:12.63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0期 作者: 李冬生

[导读] 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2017年9月

由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发布。《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

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

程。基于以上思考,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100013)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国家实施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2017年9月由

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发布。《纲要》中明确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性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

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基于以上思考,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实践活动,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科

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管理

一、梳理反思,找准方向,顶层设计

自2007年学校在必修课程中设立研究性学习以来,先后于2011年成立综合实践教研组、2013年学校成为朝阳区首批“综合实践活动课

程建设特色校”,并于次年荣获“北京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特色校”。一路走来,学校的课程变了、学生走出了校园、活动的形式丰富

了、活动的内容多样了……这促使学校梳理过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突显学科核心素养”为理念、以“实践教育课程”为中心、以

“探究与体验生活”为目标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

二、顺势而为,制度推进,高效管理

课改在即,意味着对固有的价值观、课程管理方式乃至学校领导教师的工作方式都需要改变。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

求,学校必须顺势而变,无论是在课程设计、教师课程意识、学生学习方式,还是学校课程制度和学校管理机制,均需适时适度更新调

整。学校初步构建了 “五个维度”的工作体系,以制度推进改革,促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效运转。

(一)建立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工作体系

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的研究内容是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与拓展,各学科的研究主题依据实践内容而确定;德育主题依研

究主题和活动形式确定;学习方式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京内延伸到京外,所有学科教师均是开放综合实践研究课的导师。

根据学校对“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的要求,学校构建了以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领导小组为核心的“五个维度”工作管

理体系,包括:课程管理、课程研发、课程科研、课程评价、队伍建设。课程管理由教学和德育两个部门负责,从活动组织和课程实施两

个方面制定管理制度;课程研发由课程中心负责,包括研究性学习通识培训、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主题教育特色课程三类。课

程科研有教科室负责,以真问题为导向,以朝阳区教研中心综合实践教研组为平台组织教师开展课程研究;课程评价由教学、德育、课程

中心、教科研四个部分负责,是根据“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从上报课题直至结题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的多元评价;队伍建设由

课程中心负责,主要在全员教师、综合实践教研组和校外基地指导教师三个层面开展组织建设。五维体系中每个部门依照职责要求,组织

开展“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层层落实,确保了学校“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

放研究课”顺利高效实施。

(二)建设和谐实干的教师队伍

2.1打造“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骨干团队

自2011年学校成立综合实践教研组以来,学校在教研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13年综合实践教研组被评为朝阳区优秀教研

组。经过多年的教研组建设,截至目前,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核心组成员8人,其中,任朝阳区兼职教研员2人、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4

人,市级骨干教师1人、区级骨干教师1人、区优青1人。这些教师分布在学校四个校区。此外,还有各学科核心教师成员近30人。学校在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中实施一校多址“两个统一”“四个一致”的管理策略,来确保此项工作顺利进行。

(三)评价奖励机制的建立

1.评价原则

学校对于“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评价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强调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评价要和指导密切

结合;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强调评价的激励性,

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

2.奖励机制

结合学校岗位绩效考评方案,学校每年在教科研年会上对“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实施表现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

教师的奖励与表彰也是基于其所指导学生成果的,学校会对教师指导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开放研究课”的过程性资料进行打分评价,

包括:《课题研究小组活动记录》、《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学习手册》及相关的学习档案等,这些材料也将作为学生学分认定的

依据。

(一)构建“两个内外”行走课程模式

“两个内外”之一就是“校内校外”。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不断丰富,学校越来越发现,要想扩大实践活动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学

校除了利用好校内资源,还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丰富多彩的资源,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例如:在朝阳区德育

科课题项目的引领下,我校多名教师参与开发了社会大课堂的基地实践课程,北京陶瓷艺术馆、北京方志馆、北京税务博物馆、“索尼探

梦”科技馆、朝阳区公共安全馆都留下我校教师的身影,亲身参与、亲自实践、亲自开发出综合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的

知识和经验。

“两个内外”之二就是“京内京外”。特别是我校最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走出北京开展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放研究课。在这些课程的设计

方面,学校秉承“时时处处有课程,一事一物皆教育”的课程开发原则,将过去的活动育人彻彻底底地转变到课程育人。如2017年5月高二年

级的“英雄路,井岗情”红色研究课,初二年级的“印象绍兴”文化研究课等,拓展的课堂是立德树人最真实的课堂。

学生的游历过程,就是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的过程。学生在游历名山大川中,感受祖国的壮美;在聆听历史、触摸历史遗迹中感

悟曾经灿烂辉煌的古代史及屈辱的近代史;在飞驰的高铁上体会现代的文明;在每晚的研讨中精进知识、提升自己;在真实的环境中,观

察,分析,尝试解决学习单中的问题;在讨论交流中懂得真善美,假丑恶;过程中老师与孩子们同吃、同住、同行,不仅师生关系更加和

睦,教师的示范榜样与点滴指引均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和与人相处能力。行程中所设的 “生活服务组”,“信息报道组”,活动策划组”,

“小小导游”等等均是课程的再生成和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

总之,课程改革给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个大大的舞台,统筹规划、积极推进、整合资源、丰富课程给我校的“学科综合社会实践开

放研究课”注入了新鲜活力。学生在体验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在成长中沉淀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朴昌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

[2]杨静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校本化”建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1(16):16-20.

[3]陈言,林水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的思路与实施[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5):129-131.

作者简介:李冬生(1967.01-),男,北京市人,大学本科,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主要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研

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