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影视摄影创作中特殊镜头的功能与运用

IT圈 admin 32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狂诺)

影视摄影创作中特殊镜头的功能与运用

提要:摄影镜头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器材。在影视摄制工作中,除了基本摄影

镜头和变焦摄影镜头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用途的摄影镜头,成为影视中创造特殊

视觉效果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研究这些特殊摄影镜头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并

尝试分析其影像美学价值。

关键词:美学价值视,听震撼电影技术,超广角镜,头超长焦镜头

2009年底,美国影片《阿凡达》引爆了电影市场,也引发了电影界对“阿

凡达”现象的热烈探讨。

人们发现,这部影片在剧情上并没有超越以往的好莱坞影片,那是什么让观

众趋之若鹜地涌进电影院?答案是——由各种最新电影技术营造出来的极度壮

观和震撼的视听效果!

以往,电影过于强调叙事。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电影视听水准

需求的提高,技术之于电影艺术显得愈加重要。一部好的电影不但需要一个好的

故事,更是一门以视听为本体的艺术。《阿凡达》的震撼来自于制作者对视听层

面尤其是视觉层面煞费苦心的营造,它暗合了这个更加重视技术和视听表达的时

代,成为电影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电影视觉层面的创造,摄影镜头是其重要的手段。

随着电影艺术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胃口的提高,传统的摄影设备和摄影

技法已不能满足需求——观众希望看到有别于以往的视觉效果。要改善这种局

面,除了电脑特技,使用特殊摄影镜头也是一个办法。

一、影视摄影中特殊镜头的应用

特殊摄影镜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用途的摄影镜头,其种类较多,有些仅仅

是定焦镜头外加一些特定的功能,有些则包括一个能附装多种定焦镜头或变焦镜

头的光学系统,还有一些则是依靠使用反光镜或棱镜的折叠式光学系统。它们最

大的特点,是可以在常规镜头无法工作的环境中拍摄或实现常规镜头无法实现的

画面效果。

1.鱼眼摄影镜头(Fish-Eye)和超广角摄影镜头(SuperWideAngle)

定焦距摄影镜头按照焦距长短可以分为鱼眼镜头、短焦距镜头、标准镜头和

长焦距镜头四类。

鱼眼镜头有像水中鱼眼睛一样的广阔视角,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80°。鱼眼

镜头的焦距很短,以35mm电影摄影镜头为例,其鱼眼镜头的焦距一般小于9mm。

鱼眼镜头焦距短、视角大,拍摄的范围极其广阔,但却存在着严重的桶形畸

变。鱼眼镜头拍摄的画面,除通过视场中心的直线仍能保持为直线之外,其余直

线都变为了弧线,且离画面中心越远,畸变越为严重。

另外,鱼眼镜头可以极大的夸张景物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纵深透视关系,呈

现出强烈的空间感。拍摄距离越近,纵深透视变形和畸变效果越明显。

由于鱼眼镜头所摄影像变形非常严重,不适合还原景物真实形状,但可以用

于特殊需要及特殊视觉美感的画面拍摄。鱼眼镜头可以拍摄出奇特、新颖的画面,

可以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绪色彩。在影片《2001年太空漫游》

(2001:ASpaceOdyssey)中,导演库布里克表现了人与神秘的大自然以及高度发

达的智能机械之间的复杂关系,全片带有浓厚的神秘气息和超现实色彩。片中宇

航员戴夫和超级电脑哈尔对峙的一场戏,在表现电脑哈尔的主观视角时,使用了

鱼眼镜头。在鱼眼镜头夸张的视角下,宇航员戴夫的影像变得离奇、诡异。此处

使用鱼眼镜头,一方面符合电脑哈尔圆形的外观,另一方面也暗示出电脑哈尔的

叛逆、冷血和居心叵测。

短焦距镜头可以分为超广角镜头和普通广角镜头,前者的焦距接近鱼眼镜

头,后者的焦距则接近标准镜头。以35mm电影摄影镜头为例,焦距由9mm至14mm

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

超广角镜头与鱼眼镜头的最大区别,除了焦距的长短及视角的大小外,主要

在于画面畸变的校正程度。

鱼眼镜头的畸变像差未予校正,而超广角镜头的畸变则能严格加以控制,但

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超广角镜头的透视变形现象仍然明显。

超广角镜头由于焦距很短、视场角很大,可以在有限的距离上拍摄足够广阔

的空间,具有纵深感强、景深很大的特点。超广角镜头可以把狭窄的空间拍得广

阔、空旷,可以突出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使前后景物之间产生松散及疏

远之感。在使用超广角镜头近摄立体物体时,会产生明显的夸张透视变形。

在使用其拍摄运动物体时,还可以使沿纵深方向运动的物体产生强烈的速度

感。王家卫的影片《堕落天使》表现了都市浮华表象下人与人之间陌生疏离的关

系,影片气氛暧昧、阴暗、压抑。为了营造这种气氛,片中使用了大量的超广角

镜头。摄影师利用超广角镜头贴近人脸进行拍摄,造成人脸的变形和扭曲。这种

手法不但强化了影片的主观色彩和个人风格,也成为主人公扭曲内心世界的外

化,成为冷漠疏离的现代文明的隐喻。

2.超长焦镜头(SuperTelephoto)

长焦距镜头可以分为普通长焦镜头和超长焦镜头。仍以35mm电影摄影镜头为例,85mm焦

距以上的镜头就可称为长焦镜头,而焦距大于600mm的摄影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

超长焦镜头焦距很长、视场角很小,只能拍摄出极小的景物空间范围,但对表现局部却

非常有利,构图简洁、表现力强。超长焦镜头所摄画面景深很小,主体鲜明醒目,具有朦胧

的诗意效果。超长焦镜头可以使空间透视效果减弱,压缩空间纵深感和距离感,使空间显得

狭窄、拥挤、平坦。在使用其远摄立体物体时,会产生明显的压缩透视变形。在使用其拍摄

运动物体时,则可以使沿纵深方向运动的被摄体速度感明显减弱。

1983年的纪录影片《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编导将原始、壮丽且雄浑的大

自然之美与人工、宏大却苍白的人造景观之美并置,传达出人类社会的进步盲目且不择手段,

人类正在成为自己掘墓人的主题思想。在影片中,有几个用得非常出色的超长焦镜头段落。

一个是街头繁忙的场景——在颤动的热浪中,汽车在公路上穿梭,飞机在机场中升降。超长

焦镜头压缩了空间,造成强烈的大气透视效果,整个段落气氛压抑凝滞,观众仿佛听到了大

地的喘息。另一个是月升的画面——夜间的都市,楼群依旧灯火通明,街头依旧车水马龙,

在楼群之间,一轮巨大的圆月缓缓升起。这个段落,超长焦镜头使画面简洁、饱满,气势雄

浑,显示了大自然神秘博大的力量。

3.微距摄影镜头(Macro)

微距摄影镜头指同时具有微距摄影功能和普通摄影功能的特殊定焦距摄影镜头。它不需

要安装近摄镜或近摄接圈等附件,就可以在非常近的距离拍摄微小物体或物体细微局部的特

定画面。

微距镜头所摄画面影像放大率一般可达1:2甚至1:1,对展现微小物体的局部细节非

常有利。因此,微距镜头常用来拍摄微小物体或物体的细微局部,从而获得影像放大率较大

的特写画面,并获得人眼平时难以察觉的新颖、独特的视觉造型和景观。因为微距镜头的上

述特点,其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摄影(昆虫、花卉等)、翻拍(照片、书籍、文件等)、医学

摄影以及公安侦破摄影等领域。

电影中应用微距镜头拍摄并不鲜见。比如,靠缜密思路和超凡影像出奇制胜的影片《七

宗罪》(Seven),在开头用了大量凶案现场图片及资料的微距画面进行组接,这些细节的呈

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营造了阴暗、恐怖、神秘,甚至带有一丝神经质的影片氛围。

微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常常为特写镜头或大特写镜头,物体的细节被极度放大,重要性

被强烈凸显,极具视觉的震撼,也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量。影片《盗梦空间》(Inception),

导演诺兰既是导演、编剧,同时也是一名摄影师。他的影片剧情缜密、复杂,视觉效果也匠

心独运,两者高度融合。《盗梦空间》是一部表现梦境复杂层次的电影,也描述了梦境中的

时间延迟和外在作用加于梦境的效果。为了表现这种情境,在影片中有不少微距镜头的段落,

比如旋转的陀螺、倾斜的水杯、移动的表针等。这些微距画面既强化了紧张气氛,也极具视

觉美感和张力,流露出浓厚的视觉美学意味。

4.移轴摄影镜头(Tilt&Shift)

移轴摄影镜头又称为透视调整摄影镜头(PerspectiveControl),它可以在摄影机机身和

胶片平面位置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使摄影镜头的光轴进行平移,甚至进行倾斜或旋转,从

而达到调整所拍摄影像透视关系的目的。

在移轴镜头出现之前,只有大型专业照相机才能实现透视调整的功能,但其既笨重又操

作不便,而移轴镜头的出现,给摄影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迄今为止,在影视摄影领域,移

轴镜头在拍摄广告、MTV等领域较为多用,而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则不多见。

胶片时代,图片摄影设备和影视摄影设备曾井水不犯河水。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照

相机厂商也逐渐介入了视频拍摄领域。2008年9月,佳能5DMarkⅡ的推出,宣告了数字单

反相机视频时代的到来。该机器具有拍摄分辨率为1920×1080的高清视频功能,有很多专

业摄影师都使用它来拍摄短片,甚至有人认为其画面质量已经接近了胶片的标准。按照这个

趋势,用数字单反相机拍摄电影的日子也将为期不远。数字单反相机以其丰富的镜头群获得

了用户青睐,比如在佳能和尼康相机的镜头群中,各配有三只移轴镜头,为拍摄移轴画面创

造了条件。而数字单反相机在视频领域乐观的发展前景,也为移轴镜头画面在影视作品中的

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2010年初,美国摄影师山姆(SamO‟Hare)的《微型纽约的一天》(TheSandpit)吸引

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并引来了大批的追随者。短片采用延时移轴摄影的手法,使用数字单反

相机拍摄,由35,000张照片组接而成。虚实相间的画面,把纽约城拍摄得如同玩具模型,

极具陌生化效果和视觉美感。在观看这部短片时,观众在视点上仿佛获得了上帝般居高临下

的视角,而玩具模型般的视效似乎让观众又找回了自己失落的童趣和纯真。该片的推出,也

再度引发了人们对移轴镜头的关注。移轴镜头具有控制景物的透视变形(拍摄建筑等)、控

制景物的清晰范围(拍摄风景等)、调整前景与主体的位置关系、去除反光体中的有害影像

(拍摄镜面等)等几大功能,可以大大拓展画面视觉的表现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比如,阿莱公司(ARRI)也推出了移轴皮腔系统

(Shift&TiltBellowsSystem)及倾斜聚焦镜头(TiltFocus)],人们对移轴镜头视觉特性认识

的加深,未来影视作品中使用移轴镜头的例子想必会越来越多。

5.“滑行者”摄影镜头(SkaterScope/FrazierLens)

“滑行者”摄影镜头也被称为“弗雷泽”镜头、蛇形镜头、吸管式镜头,是以紧凑型潜望镜

原理为基础而制作的多角度拍摄设备。它是由摄影师吉姆•弗雷泽(JimFrazier)设计的,因

而得名。

“滑行者”镜头可以提供非常大的景深,使主体、前景和背景的物体都能同时保持清晰。

另外,“滑行者”摄影镜头体积较为小巧,应用更加灵活自如,摄影师可以将其置于多种位置

进行拍摄。由于其机械结构和光学特性,它可以完成很多传统镜头不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它可以以极低的角度和特殊角度拍摄,可以非常近距离地拍摄人物,可以聚焦到

极近的物体上,由于镜头筒很窄还可以伸入极其狭窄的空间进行拍摄。

“滑行者”镜头还可以和运动控制系统相结合,拍摄出绚烂多彩的视觉效果,广泛地应用

于电影、广告及MTV的拍摄。在表现历史上最悲壮海难的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

摄影师使用“滑行者”镜头拍摄了影片最后的段落。老年的罗丝在梦境中又回到了泰坦尼克

号:摄影机逐渐接近海底的泰坦尼克沉船,越过船头并移向舱口一侧,接着进入并穿过一条

走廊(这时走廊逐渐亮起灯光,残破的走廊也变成了当年的繁华容貌),镜头向左一拐,两

位侍者打开前面的门,摄影机推进门、上楼梯,杰克向镜头(罗丝)伸出手,镜头拉开,杰

克和罗丝拥抱,众人欢呼。欢呼声中,镜头推向穹顶,影片结束。依靠“滑行者”镜头的大景

深、影像旋转控制和指向功能,这个两分多钟的镜头一气呵成,其镜头语言如行云流水,使

影片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6.夜视摄影镜头(Nightscope)

在没有人工照明的夜间,只靠微弱的月光或星光照明,一般的摄影镜头是无法进行正常

摄影的,而夜视摄影镜头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夜视摄影镜头,是可以在月光或者星光微弱照明下进行正常摄影并获得曝光适宜、影像

清晰画面的特殊摄影镜头。它之所以能在夜间进行正常摄影,是因为其内部设有“电子影像

增强器”。目前,夜视摄影镜头广泛应用于军事、侦查、科研、新闻等摄影领域。

1999年上映的影片《战火实录》(BravoTwoZero)以半纪录片的方式描述了波湾战争时

期英国特种空降勤务队(SAS)执行一项代号为“BravoTwoZero”的真实故事。本片难得之处

在于忠实地描述了一项特战行动的始末,也成为近年来少有的对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及特种

作战完整呈现的电影。为了强调影片真实性,本片以半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并于夜间段落大

量应用夜视镜头画面。低反差、粗颗粒、泛着绿光的画面,让观众感觉自己置身于战火纷飞

的现场,产生紧张、恐惧的感受。

7.立体电影摄影镜头(StereoscopicPhotography)

人眼在观看同一景物时,两只眼睛的间距使两眼获得有水平视差的两个不同影像。而这

两个影像在经过大脑的处理后,便使人产生了立体的视觉。立体电影摄影镜头正是模拟了人

眼的这种生理现象来拍摄电影,并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戴着特殊的眼镜,从而产生身临其境

的现场感和纵深效果。

1953年立体电影在好莱坞首次出现,而其后很长时间,立体电影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

状态,直到200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影《阿凡达3D版的推出,才又掀

起了立体电影的热潮。很多观众感叹观影中的“真实”及“震撼”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时

而和主人公乘着巨兽在高空高速翱翔时而又与主人公一起进入神奇瑰丽的密林之中。

有人认为2009年是“3D电影元年”,更有人士指出《阿凡达》3D版带动了电影的“第四

次革命”不论这个观点是否准确,3D立体电影的扎堆制作却是不争的事实。立体电影的繁荣,

再次印证了电影新技术对于电影产业的巨大推动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二、影视摄影中特殊摄影镜头

的理论意义和美学功能

和常规摄影镜头相比,特殊摄影镜头不但可以拍摄出独特的视觉画面,还具有一系列不

同于以往的美学特点。对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从而利用不同

的摄影设备建构独具特色的影像美学。

1.由时间到空间:摄影师创作领域的拓展

在基本摄影镜头之外,特殊摄影镜头增加了摄影师的创作手段,扩大了摄影师工作的可

能性,这是特殊摄影镜头最基本的实践价值。

(1)扩大了影视拍摄的时间段

在传统影视制作中,拍摄时间受到了很大限制夜间的拍摄要使用大量的人工光源,很不

方便,在拍摄某些场合时还容易惊扰被摄对象。而现在使用夜视摄影镜头,这个问题便迎刃

而解,不但能够拍摄,还可以创造出比较强烈的现场气氛。

(2)扩大了影视拍摄的领域和空间范围

以往的影视拍摄也受到空间上的诸多限制,空间太狭小了不能拍,空间变化太复杂了不

好拍,摄影距离太近不能拍等等。如今几款特殊摄影镜头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滑行者”

摄影镜头可以以低角度和特殊角度、可以贴近被摄体、并可以进入狭小的空间进行拍摄。配

合运动控制系统,它还可以摄制出空间变化复杂的场景。微距镜头则可以在非常近的距离拍

摄微小物体,并获得和被摄体等大的影像。

可见,特殊摄影镜头的出现,成就了摄影工作时空上的突破,扩大了影视拍摄的领域和

范围。

2.由追寻到超越:对人眼视觉模拟的发展

在摄影镜头发展史上,对人眼视觉的仿生一直是个伟大的目标,虽然至今距这个目标仍

有很大的距离,但毋庸置疑,我们已在这个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

《阿凡达》3D版创造了票房奇迹,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成为俘获观众的最大法宝。在制

造体积感和空间感,创造现场气氛,从而营造真实幻觉方面,立体电影摄影镜头功不可没。

透过3D电影火爆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它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指出,3D电影的

电影语言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及有待完善之处。也有学者指出,“3D电影的危

险……恰恰在于它的„真实性‟。因为它以高度仿真的形式出现,在视听语言体系和表现手法

的发展上就有很多受限制之处。艺术作品越是与现实接近,或是在外在形式上体现出与现实

相似,就越是在表现手段上显得贫乏。……这种情况也造成了3D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的美学

倒退”。(1)

依据这位学者的观点,3D电影出现后,制作者在电影语言方面被束缚了手脚,以往的

双人过肩镜头、长焦距小景深镜头、蒙太奇镜头等手段的应用都受到了限制。这个问题不但

成为了3D电影制作者的阻碍,也造成了3D电影观众在情绪上的不适和思维逻辑上一定程

度的混乱。

这个实例其实正是一个反证,是对我们的警醒——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是独特的艺

术形态,具有自身的影像逻辑和美学风格,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模拟人眼的正常生理视觉。

其实,在传统电影时代(和立体电影时代相对而言),制作者早已对这个道理了然于心,

而多种特殊摄影镜头的使用,便符合了这种需求。

比如,鱼眼镜头的强烈畸变所造成的陌生效果;超广角镜头所造成的强烈的空间纵深感

和距离感;超长焦镜头所造成的对空间感的强烈压缩;微距镜头对平时容易忽略细节的细致

入微的观察;移轴镜头对景物透视关系的校正及对景物清晰范围的控制;“滑行者”摄影镜头

可以窥探我们难以进入的空间;夜视摄影镜头可以在黑暗中拍摄……如此等等,都体现了特

殊摄影镜头对人眼功能的某种超越。摄影术由追寻人眼的正常生理视觉到超越人眼的视觉极

限,正反映了摄影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和确认。

3.由物理真实到心理真实:对“真实”表现程度的深入

伴随着对人眼正常生理视觉由追寻到超越的过程,摄影术追寻的另一目标便是对真实物

质世界的把握和体现。从巴赞“电影是什么?”的追问到克拉考尔“电影——物质现实的复原”

的论断,电影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没有中断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各种摄影镜头的出现,人类距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滑行者”摄影

镜头可以平滑地拍摄符合人眼视觉的、具有时空连续性的画面(比如上文提到的《泰坦尼克

号》中的段落),而这类镜头以往需要依靠蒙太奇组接——这符合了现实世界中的时间性;

立体电影摄影镜头则可以拍摄出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空间感的画面。传统电影(和立体电影

相对而言)依靠光学手段在二维的银幕上实现三维空间的幻觉,而现在的立体电影摄影镜头

则可以直接营造出三维的空间效果(虽然技术仍有待成熟),可以说,这符合了现实世界中

的空间感。

在世界电影史上,随着对“物理真实”复原的努力,人们对“心理真实”表现的探索也很早

就展开了。

电影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探索人类心灵和灵魂的历史。当代特殊摄影镜头的出现,

使表现“心理真实”如虎添翼。超广角镜头拍摄景物所造成的开阔感,近拍人物所造成的空间

疏离感和扭曲变形;超长焦镜头拍摄景物所造成的空间压迫感及压抑气氛;微距镜头对微观

细节的锋利呈现;移轴镜头控制景物清晰范围造成的对纷繁事物中特定细节的突出和关注;

“滑行者”摄影镜头的流畅性和恍如梦幻的飘忽感;夜视摄影镜头画面给观众带来的不安和恐

惧感……这些设备的使用,不但协助电影艺术表现特定的物理真实,更为心理真实的深入表

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4.由“窥视”到“参与”:观众观影参与性的增强

在传统电影理论中,电影观众是作为“窥视者”存在的,他们静静地躲在暗处,对银幕上

发生的一切进行“事不关己”式的窥探[希区柯克的《后窗》(RearWindow)]巧妙地对这一现

象进行了嘲讽。这类影片是以不“惊动”观众为前提的,精心设计的剧情把观众很好地“缝合”

进影片情境中,做一场美好的“白日梦”。

现代电影则逐渐突破了这个模式,影片制作者的个性越来越强烈地体现在影片中,对观

众进行的引导也越来越多。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经典电影时代的幻觉机制,产生了观众与

剧情的“间离效果”。观众不能再像以往一样进行“从容”的窥探,而是要参与影片中,或者发

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行判断,甚至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做出反应。

有意思的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特殊摄影镜头,都或多或少具有“间离效果”或增强观众参

与性的特质,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鱼眼镜头、超广角镜头、超长焦镜头所造成的空间畸变,微距镜头对细节的精密呈现,

以及移轴镜头控制景物清晰范围所造成的“模型”效果,使它们拍摄的画面具有美妙的图案感

和陌生感,给观众创造了新奇的视觉感受。观众感到这个画面不一般,和以往的视觉经验不

同。这种感觉可能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关注,而把精力转向对画面的鉴赏和把玩之中。

夜视镜头则从另一方面造成“间离效果”。夜视镜头所拍摄的画面一般是主观性镜头,且

多在恐怖片、战争片中应用。这样,观众一下便从“窥视者”变成了“亲历者”,对画面中的细

节变得极度敏感,而“从容”也变成了“惊悚”。

“滑行者”摄影镜头所摄画面的平滑感和悬浮感,已使观众带有游戏般的“过山车”式的酣

畅淋漓的心理体验,这样的电影与以往电影的差异性已比较大了。

而到了立体电影时代,立体电影摄影镜头拍摄的影片使得观众的间离感和参与度更强。

比如3D电影中已成定势的“穿刺”镜头、“过山车”镜头及剧中人面向观众的镜头会时不时提

醒观众自身的存在,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迫使观众“参与”进剧情中。

虽然对于现代电影的这种变化电影界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正表明了电影作为视觉艺

术与其他艺术形态的区别。而这个艰难甚至有时鱼龙混杂的发展历程,也正是电影探索自身

美学特性的必由之路。

5.由沉迷到反思:对特殊摄影镜头的理性思考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

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进行消费,而是通过各种切身体验获得消费的满足。而动漫、

游戏、广告等视觉艺术也已经营造起一个注重视觉消费文化的后现代图景。这时的电影,已

经由“叙事电影”变为“景观电影”,其观影模式更像是“浸泡式”的,观众不是面对影像,而是

沉浸在影像之中。这个时期,很多影片更强调创造视觉“奇观”,在这里,感官刺激压倒了叙

事,娱乐压倒了信息。

本文提到,电影新设备和新技术给电影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电影发展的契机,

但以辩证的观点看,新技术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进

行深刻的反思。本雅明曾经指出:传统艺术形态属于有“韵味”的艺术形态,而机械复制时代

的艺术则逐渐失去了其“韵味”,观众对艺术品的接受也逐渐由凝神专注式的接受转为了消遣

性的接受。本雅明是把文学作为传统艺术而把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来论述的。其实,

电影内部也可以区分出类似的两种形态:传统电影倾向于“韵味”形态,允许观众不断思考,

体验作品的深刻涵义。

而当代高科技电影给观众一种“震惊体验”式的视觉奇观,剥夺了观众的思考,将其卷入

一个身临其境超现实的幻觉感。

特殊摄影镜头以其独特的机械结构和光学特性,成为拍摄特殊视觉效果的利器。它既可

以成为创造影像美学的手段,也可以拍摄大量色彩斑斓,甚至光怪陆离的影像,如果不加以

警觉,观影者很容易迷失在影像之中。大量沉浸式的影像观赏会使人产生幻觉,甚至会混淆

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而长期浸淫于这种超现实的幻觉感,观影者会逐渐厌恶深奥和崇高的观

念,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并最终成为“一个娱乐至

死的物种”(尼尔•波兹曼语)。

希望这些前辈哲人对大众媒介的论断,不要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的谶语。而为了避免这个结

果,我们应更加理性,在使用特殊摄影镜头及其他影像手段进行创作时,或者在观看由这些

技术手段拍摄的影像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狂诺)

影视摄影创作中特殊镜头的功能与运用

提要:摄影镜头是影视创作的重要器材。在影视摄制工作中,除了基本摄影

镜头和变焦摄影镜头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用途的摄影镜头,成为影视中创造特殊

视觉效果的重要工具。本文旨在研究这些特殊摄影镜头在影视创作中的应用,并

尝试分析其影像美学价值。

关键词:美学价值视,听震撼电影技术,超广角镜,头超长焦镜头

2009年底,美国影片《阿凡达》引爆了电影市场,也引发了电影界对“阿

凡达”现象的热烈探讨。

人们发现,这部影片在剧情上并没有超越以往的好莱坞影片,那是什么让观

众趋之若鹜地涌进电影院?答案是——由各种最新电影技术营造出来的极度壮

观和震撼的视听效果!

以往,电影过于强调叙事。如今,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电影视听水准

需求的提高,技术之于电影艺术显得愈加重要。一部好的电影不但需要一个好的

故事,更是一门以视听为本体的艺术。《阿凡达》的震撼来自于制作者对视听层

面尤其是视觉层面煞费苦心的营造,它暗合了这个更加重视技术和视听表达的时

代,成为电影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电影视觉层面的创造,摄影镜头是其重要的手段。

随着电影艺术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观众胃口的提高,传统的摄影设备和摄影

技法已不能满足需求——观众希望看到有别于以往的视觉效果。要改善这种局

面,除了电脑特技,使用特殊摄影镜头也是一个办法。

一、影视摄影中特殊镜头的应用

特殊摄影镜头是指具有特殊功能和用途的摄影镜头,其种类较多,有些仅仅

是定焦镜头外加一些特定的功能,有些则包括一个能附装多种定焦镜头或变焦镜

头的光学系统,还有一些则是依靠使用反光镜或棱镜的折叠式光学系统。它们最

大的特点,是可以在常规镜头无法工作的环境中拍摄或实现常规镜头无法实现的

画面效果。

1.鱼眼摄影镜头(Fish-Eye)和超广角摄影镜头(SuperWideAngle)

定焦距摄影镜头按照焦距长短可以分为鱼眼镜头、短焦距镜头、标准镜头和

长焦距镜头四类。

鱼眼镜头有像水中鱼眼睛一样的广阔视角,可以达到甚至超过180°。鱼眼

镜头的焦距很短,以35mm电影摄影镜头为例,其鱼眼镜头的焦距一般小于9mm。

鱼眼镜头焦距短、视角大,拍摄的范围极其广阔,但却存在着严重的桶形畸

变。鱼眼镜头拍摄的画面,除通过视场中心的直线仍能保持为直线之外,其余直

线都变为了弧线,且离画面中心越远,畸变越为严重。

另外,鱼眼镜头可以极大的夸张景物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纵深透视关系,呈

现出强烈的空间感。拍摄距离越近,纵深透视变形和畸变效果越明显。

由于鱼眼镜头所摄影像变形非常严重,不适合还原景物真实形状,但可以用

于特殊需要及特殊视觉美感的画面拍摄。鱼眼镜头可以拍摄出奇特、新颖的画面,

可以表达创作者强烈的情绪色彩。在影片《2001年太空漫游》

(2001:ASpaceOdyssey)中,导演库布里克表现了人与神秘的大自然以及高度发

达的智能机械之间的复杂关系,全片带有浓厚的神秘气息和超现实色彩。片中宇

航员戴夫和超级电脑哈尔对峙的一场戏,在表现电脑哈尔的主观视角时,使用了

鱼眼镜头。在鱼眼镜头夸张的视角下,宇航员戴夫的影像变得离奇、诡异。此处

使用鱼眼镜头,一方面符合电脑哈尔圆形的外观,另一方面也暗示出电脑哈尔的

叛逆、冷血和居心叵测。

短焦距镜头可以分为超广角镜头和普通广角镜头,前者的焦距接近鱼眼镜

头,后者的焦距则接近标准镜头。以35mm电影摄影镜头为例,焦距由9mm至14mm

的镜头,称为超广角镜头。

超广角镜头与鱼眼镜头的最大区别,除了焦距的长短及视角的大小外,主要

在于画面畸变的校正程度。

鱼眼镜头的畸变像差未予校正,而超广角镜头的畸变则能严格加以控制,但

由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超广角镜头的透视变形现象仍然明显。

超广角镜头由于焦距很短、视场角很大,可以在有限的距离上拍摄足够广阔

的空间,具有纵深感强、景深很大的特点。超广角镜头可以把狭窄的空间拍得广

阔、空旷,可以突出主体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可以使前后景物之间产生松散及疏

远之感。在使用超广角镜头近摄立体物体时,会产生明显的夸张透视变形。

在使用其拍摄运动物体时,还可以使沿纵深方向运动的物体产生强烈的速度

感。王家卫的影片《堕落天使》表现了都市浮华表象下人与人之间陌生疏离的关

系,影片气氛暧昧、阴暗、压抑。为了营造这种气氛,片中使用了大量的超广角

镜头。摄影师利用超广角镜头贴近人脸进行拍摄,造成人脸的变形和扭曲。这种

手法不但强化了影片的主观色彩和个人风格,也成为主人公扭曲内心世界的外

化,成为冷漠疏离的现代文明的隐喻。

2.超长焦镜头(SuperTelephoto)

长焦距镜头可以分为普通长焦镜头和超长焦镜头。仍以35mm电影摄影镜头为例,85mm焦

距以上的镜头就可称为长焦镜头,而焦距大于600mm的摄影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

超长焦镜头焦距很长、视场角很小,只能拍摄出极小的景物空间范围,但对表现局部却

非常有利,构图简洁、表现力强。超长焦镜头所摄画面景深很小,主体鲜明醒目,具有朦胧

的诗意效果。超长焦镜头可以使空间透视效果减弱,压缩空间纵深感和距离感,使空间显得

狭窄、拥挤、平坦。在使用其远摄立体物体时,会产生明显的压缩透视变形。在使用其拍摄

运动物体时,则可以使沿纵深方向运动的被摄体速度感明显减弱。

1983年的纪录影片《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编导将原始、壮丽且雄浑的大

自然之美与人工、宏大却苍白的人造景观之美并置,传达出人类社会的进步盲目且不择手段,

人类正在成为自己掘墓人的主题思想。在影片中,有几个用得非常出色的超长焦镜头段落。

一个是街头繁忙的场景——在颤动的热浪中,汽车在公路上穿梭,飞机在机场中升降。超长

焦镜头压缩了空间,造成强烈的大气透视效果,整个段落气氛压抑凝滞,观众仿佛听到了大

地的喘息。另一个是月升的画面——夜间的都市,楼群依旧灯火通明,街头依旧车水马龙,

在楼群之间,一轮巨大的圆月缓缓升起。这个段落,超长焦镜头使画面简洁、饱满,气势雄

浑,显示了大自然神秘博大的力量。

3.微距摄影镜头(Macro)

微距摄影镜头指同时具有微距摄影功能和普通摄影功能的特殊定焦距摄影镜头。它不需

要安装近摄镜或近摄接圈等附件,就可以在非常近的距离拍摄微小物体或物体细微局部的特

定画面。

微距镜头所摄画面影像放大率一般可达1:2甚至1:1,对展现微小物体的局部细节非

常有利。因此,微距镜头常用来拍摄微小物体或物体的细微局部,从而获得影像放大率较大

的特写画面,并获得人眼平时难以察觉的新颖、独特的视觉造型和景观。因为微距镜头的上

述特点,其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摄影(昆虫、花卉等)、翻拍(照片、书籍、文件等)、医学

摄影以及公安侦破摄影等领域。

电影中应用微距镜头拍摄并不鲜见。比如,靠缜密思路和超凡影像出奇制胜的影片《七

宗罪》(Seven),在开头用了大量凶案现场图片及资料的微距画面进行组接,这些细节的呈

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营造了阴暗、恐怖、神秘,甚至带有一丝神经质的影片氛围。

微距镜头拍摄的画面,常常为特写镜头或大特写镜头,物体的细节被极度放大,重要性

被强烈凸显,极具视觉的震撼,也具有强大的情绪感染力量。影片《盗梦空间》(Inception),

导演诺兰既是导演、编剧,同时也是一名摄影师。他的影片剧情缜密、复杂,视觉效果也匠

心独运,两者高度融合。《盗梦空间》是一部表现梦境复杂层次的电影,也描述了梦境中的

时间延迟和外在作用加于梦境的效果。为了表现这种情境,在影片中有不少微距镜头的段落,

比如旋转的陀螺、倾斜的水杯、移动的表针等。这些微距画面既强化了紧张气氛,也极具视

觉美感和张力,流露出浓厚的视觉美学意味。

4.移轴摄影镜头(Tilt&Shift)

移轴摄影镜头又称为透视调整摄影镜头(PerspectiveControl),它可以在摄影机机身和

胶片平面位置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使摄影镜头的光轴进行平移,甚至进行倾斜或旋转,从

而达到调整所拍摄影像透视关系的目的。

在移轴镜头出现之前,只有大型专业照相机才能实现透视调整的功能,但其既笨重又操

作不便,而移轴镜头的出现,给摄影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迄今为止,在影视摄影领域,移

轴镜头在拍摄广告、MTV等领域较为多用,而在电影领域的应用则不多见。

胶片时代,图片摄影设备和影视摄影设备曾井水不犯河水。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照

相机厂商也逐渐介入了视频拍摄领域。2008年9月,佳能5DMarkⅡ的推出,宣告了数字单

反相机视频时代的到来。该机器具有拍摄分辨率为1920×1080的高清视频功能,有很多专

业摄影师都使用它来拍摄短片,甚至有人认为其画面质量已经接近了胶片的标准。按照这个

趋势,用数字单反相机拍摄电影的日子也将为期不远。数字单反相机以其丰富的镜头群获得

了用户青睐,比如在佳能和尼康相机的镜头群中,各配有三只移轴镜头,为拍摄移轴画面创

造了条件。而数字单反相机在视频领域乐观的发展前景,也为移轴镜头画面在影视作品中的

大量出现奠定了基础。

2010年初,美国摄影师山姆(SamO‟Hare)的《微型纽约的一天》(TheSandpit)吸引

了不少观众的目光,并引来了大批的追随者。短片采用延时移轴摄影的手法,使用数字单反

相机拍摄,由35,000张照片组接而成。虚实相间的画面,把纽约城拍摄得如同玩具模型,

极具陌生化效果和视觉美感。在观看这部短片时,观众在视点上仿佛获得了上帝般居高临下

的视角,而玩具模型般的视效似乎让观众又找回了自己失落的童趣和纯真。该片的推出,也

再度引发了人们对移轴镜头的关注。移轴镜头具有控制景物的透视变形(拍摄建筑等)、控

制景物的清晰范围(拍摄风景等)、调整前景与主体的位置关系、去除反光体中的有害影像

(拍摄镜面等)等几大功能,可以大大拓展画面视觉的表现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比如,阿莱公司(ARRI)也推出了移轴皮腔系统

(Shift&TiltBellowsSystem)及倾斜聚焦镜头(TiltFocus)],人们对移轴镜头视觉特性认识

的加深,未来影视作品中使用移轴镜头的例子想必会越来越多。

5.“滑行者”摄影镜头(SkaterScope/FrazierLens)

“滑行者”摄影镜头也被称为“弗雷泽”镜头、蛇形镜头、吸管式镜头,是以紧凑型潜望镜

原理为基础而制作的多角度拍摄设备。它是由摄影师吉姆•弗雷泽(JimFrazier)设计的,因

而得名。

“滑行者”镜头可以提供非常大的景深,使主体、前景和背景的物体都能同时保持清晰。

另外,“滑行者”摄影镜头体积较为小巧,应用更加灵活自如,摄影师可以将其置于多种位置

进行拍摄。由于其机械结构和光学特性,它可以完成很多传统镜头不能完成的任务。

比如,它可以以极低的角度和特殊角度拍摄,可以非常近距离地拍摄人物,可以聚焦到

极近的物体上,由于镜头筒很窄还可以伸入极其狭窄的空间进行拍摄。

“滑行者”镜头还可以和运动控制系统相结合,拍摄出绚烂多彩的视觉效果,广泛地应用

于电影、广告及MTV的拍摄。在表现历史上最悲壮海难的影片《泰坦尼克号》(Titanic)中,

摄影师使用“滑行者”镜头拍摄了影片最后的段落。老年的罗丝在梦境中又回到了泰坦尼克

号:摄影机逐渐接近海底的泰坦尼克沉船,越过船头并移向舱口一侧,接着进入并穿过一条

走廊(这时走廊逐渐亮起灯光,残破的走廊也变成了当年的繁华容貌),镜头向左一拐,两

位侍者打开前面的门,摄影机推进门、上楼梯,杰克向镜头(罗丝)伸出手,镜头拉开,杰

克和罗丝拥抱,众人欢呼。欢呼声中,镜头推向穹顶,影片结束。依靠“滑行者”镜头的大景

深、影像旋转控制和指向功能,这个两分多钟的镜头一气呵成,其镜头语言如行云流水,使

影片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6.夜视摄影镜头(Nightscope)

在没有人工照明的夜间,只靠微弱的月光或星光照明,一般的摄影镜头是无法进行正常

摄影的,而夜视摄影镜头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夜视摄影镜头,是可以在月光或者星光微弱照明下进行正常摄影并获得曝光适宜、影像

清晰画面的特殊摄影镜头。它之所以能在夜间进行正常摄影,是因为其内部设有“电子影像

增强器”。目前,夜视摄影镜头广泛应用于军事、侦查、科研、新闻等摄影领域。

1999年上映的影片《战火实录》(BravoTwoZero)以半纪录片的方式描述了波湾战争时

期英国特种空降勤务队(SAS)执行一项代号为“BravoTwoZero”的真实故事。本片难得之处

在于忠实地描述了一项特战行动的始末,也成为近年来少有的对武器装备、战略战术及特种

作战完整呈现的电影。为了强调影片真实性,本片以半纪录片的方式拍摄,并于夜间段落大

量应用夜视镜头画面。低反差、粗颗粒、泛着绿光的画面,让观众感觉自己置身于战火纷飞

的现场,产生紧张、恐惧的感受。

7.立体电影摄影镜头(StereoscopicPhotography)

人眼在观看同一景物时,两只眼睛的间距使两眼获得有水平视差的两个不同影像。而这

两个影像在经过大脑的处理后,便使人产生了立体的视觉。立体电影摄影镜头正是模拟了人

眼的这种生理现象来拍摄电影,并使观众在观看影片时戴着特殊的眼镜,从而产生身临其境

的现场感和纵深效果。

1953年立体电影在好莱坞首次出现,而其后很长时间,立体电影一直处于不愠不火的

状态,直到200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电影《阿凡达3D版的推出,才又掀

起了立体电影的热潮。很多观众感叹观影中的“真实”及“震撼”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时

而和主人公乘着巨兽在高空高速翱翔时而又与主人公一起进入神奇瑰丽的密林之中。

有人认为2009年是“3D电影元年”,更有人士指出《阿凡达》3D版带动了电影的“第四

次革命”不论这个观点是否准确,3D立体电影的扎堆制作却是不争的事实。立体电影的繁荣,

再次印证了电影新技术对于电影产业的巨大推动力。对于其今后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二、影视摄影中特殊摄影镜头

的理论意义和美学功能

和常规摄影镜头相比,特殊摄影镜头不但可以拍摄出独特的视觉画面,还具有一系列不

同于以往的美学特点。对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总结经验举一反三,从而利用不同

的摄影设备建构独具特色的影像美学。

1.由时间到空间:摄影师创作领域的拓展

在基本摄影镜头之外,特殊摄影镜头增加了摄影师的创作手段,扩大了摄影师工作的可

能性,这是特殊摄影镜头最基本的实践价值。

(1)扩大了影视拍摄的时间段

在传统影视制作中,拍摄时间受到了很大限制夜间的拍摄要使用大量的人工光源,很不

方便,在拍摄某些场合时还容易惊扰被摄对象。而现在使用夜视摄影镜头,这个问题便迎刃

而解,不但能够拍摄,还可以创造出比较强烈的现场气氛。

(2)扩大了影视拍摄的领域和空间范围

以往的影视拍摄也受到空间上的诸多限制,空间太狭小了不能拍,空间变化太复杂了不

好拍,摄影距离太近不能拍等等。如今几款特殊摄影镜头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滑行者”

摄影镜头可以以低角度和特殊角度、可以贴近被摄体、并可以进入狭小的空间进行拍摄。配

合运动控制系统,它还可以摄制出空间变化复杂的场景。微距镜头则可以在非常近的距离拍

摄微小物体,并获得和被摄体等大的影像。

可见,特殊摄影镜头的出现,成就了摄影工作时空上的突破,扩大了影视拍摄的领域和

范围。

2.由追寻到超越:对人眼视觉模拟的发展

在摄影镜头发展史上,对人眼视觉的仿生一直是个伟大的目标,虽然至今距这个目标仍

有很大的距离,但毋庸置疑,我们已在这个领域收获了累累硕果。

《阿凡达》3D版创造了票房奇迹,扑面而来的真实感成为俘获观众的最大法宝。在制

造体积感和空间感,创造现场气氛,从而营造真实幻觉方面,立体电影摄影镜头功不可没。

透过3D电影火爆的表象,我们可以看到它仍存在不少问题。有学者指出,3D电影的

电影语言正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及有待完善之处。也有学者指出,“3D电影的危

险……恰恰在于它的„真实性‟。因为它以高度仿真的形式出现,在视听语言体系和表现手法

的发展上就有很多受限制之处。艺术作品越是与现实接近,或是在外在形式上体现出与现实

相似,就越是在表现手段上显得贫乏。……这种情况也造成了3D电影在一定程度上的美学

倒退”。(1)

依据这位学者的观点,3D电影出现后,制作者在电影语言方面被束缚了手脚,以往的

双人过肩镜头、长焦距小景深镜头、蒙太奇镜头等手段的应用都受到了限制。这个问题不但

成为了3D电影制作者的阻碍,也造成了3D电影观众在情绪上的不适和思维逻辑上一定程

度的混乱。

这个实例其实正是一个反证,是对我们的警醒——具有一百多年历史的电影是独特的艺

术形态,具有自身的影像逻辑和美学风格,并不能仅仅满足于模拟人眼的正常生理视觉。

其实,在传统电影时代(和立体电影时代相对而言),制作者早已对这个道理了然于心,

而多种特殊摄影镜头的使用,便符合了这种需求。

比如,鱼眼镜头的强烈畸变所造成的陌生效果;超广角镜头所造成的强烈的空间纵深感

和距离感;超长焦镜头所造成的对空间感的强烈压缩;微距镜头对平时容易忽略细节的细致

入微的观察;移轴镜头对景物透视关系的校正及对景物清晰范围的控制;“滑行者”摄影镜头

可以窥探我们难以进入的空间;夜视摄影镜头可以在黑暗中拍摄……如此等等,都体现了特

殊摄影镜头对人眼功能的某种超越。摄影术由追寻人眼的正常生理视觉到超越人眼的视觉极

限,正反映了摄影对自身价值的发现和确认。

3.由物理真实到心理真实:对“真实”表现程度的深入

伴随着对人眼正常生理视觉由追寻到超越的过程,摄影术追寻的另一目标便是对真实物

质世界的把握和体现。从巴赞“电影是什么?”的追问到克拉考尔“电影——物质现实的复原”

的论断,电影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一直没有中断对这个问题的探索。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各种摄影镜头的出现,人类距这个目标越来越近。“滑行者”摄影

镜头可以平滑地拍摄符合人眼视觉的、具有时空连续性的画面(比如上文提到的《泰坦尼克

号》中的段落),而这类镜头以往需要依靠蒙太奇组接——这符合了现实世界中的时间性;

立体电影摄影镜头则可以拍摄出符合人眼视觉的真实空间感的画面。传统电影(和立体电影

相对而言)依靠光学手段在二维的银幕上实现三维空间的幻觉,而现在的立体电影摄影镜头

则可以直接营造出三维的空间效果(虽然技术仍有待成熟),可以说,这符合了现实世界中

的空间感。

在世界电影史上,随着对“物理真实”复原的努力,人们对“心理真实”表现的探索也很早

就展开了。

电影艺术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探索人类心灵和灵魂的历史。当代特殊摄影镜头的出现,

使表现“心理真实”如虎添翼。超广角镜头拍摄景物所造成的开阔感,近拍人物所造成的空间

疏离感和扭曲变形;超长焦镜头拍摄景物所造成的空间压迫感及压抑气氛;微距镜头对微观

细节的锋利呈现;移轴镜头控制景物清晰范围造成的对纷繁事物中特定细节的突出和关注;

“滑行者”摄影镜头的流畅性和恍如梦幻的飘忽感;夜视摄影镜头画面给观众带来的不安和恐

惧感……这些设备的使用,不但协助电影艺术表现特定的物理真实,更为心理真实的深入表

达奠定了坚实基础。

4.由“窥视”到“参与”:观众观影参与性的增强

在传统电影理论中,电影观众是作为“窥视者”存在的,他们静静地躲在暗处,对银幕上

发生的一切进行“事不关己”式的窥探[希区柯克的《后窗》(RearWindow)]巧妙地对这一现

象进行了嘲讽。这类影片是以不“惊动”观众为前提的,精心设计的剧情把观众很好地“缝合”

进影片情境中,做一场美好的“白日梦”。

现代电影则逐渐突破了这个模式,影片制作者的个性越来越强烈地体现在影片中,对观

众进行的引导也越来越多。这样做的结果是破坏了经典电影时代的幻觉机制,产生了观众与

剧情的“间离效果”。观众不能再像以往一样进行“从容”的窥探,而是要参与影片中,或者发

挥自己的能动性进行判断,甚至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做出反应。

有意思的是,我们上文提到的特殊摄影镜头,都或多或少具有“间离效果”或增强观众参

与性的特质,我们简要进行分析。

鱼眼镜头、超广角镜头、超长焦镜头所造成的空间畸变,微距镜头对细节的精密呈现,

以及移轴镜头控制景物清晰范围所造成的“模型”效果,使它们拍摄的画面具有美妙的图案感

和陌生感,给观众创造了新奇的视觉感受。观众感到这个画面不一般,和以往的视觉经验不

同。这种感觉可能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关注,而把精力转向对画面的鉴赏和把玩之中。

夜视镜头则从另一方面造成“间离效果”。夜视镜头所拍摄的画面一般是主观性镜头,且

多在恐怖片、战争片中应用。这样,观众一下便从“窥视者”变成了“亲历者”,对画面中的细

节变得极度敏感,而“从容”也变成了“惊悚”。

“滑行者”摄影镜头所摄画面的平滑感和悬浮感,已使观众带有游戏般的“过山车”式的酣

畅淋漓的心理体验,这样的电影与以往电影的差异性已比较大了。

而到了立体电影时代,立体电影摄影镜头拍摄的影片使得观众的间离感和参与度更强。

比如3D电影中已成定势的“穿刺”镜头、“过山车”镜头及剧中人面向观众的镜头会时不时提

醒观众自身的存在,同时也更加深入地迫使观众“参与”进剧情中。

虽然对于现代电影的这种变化电影界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这正表明了电影作为视觉艺

术与其他艺术形态的区别。而这个艰难甚至有时鱼龙混杂的发展历程,也正是电影探索自身

美学特性的必由之路。

5.由沉迷到反思:对特殊摄影镜头的理性思考如今,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

时代,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地进行消费,而是通过各种切身体验获得消费的满足。而动漫、

游戏、广告等视觉艺术也已经营造起一个注重视觉消费文化的后现代图景。这时的电影,已

经由“叙事电影”变为“景观电影”,其观影模式更像是“浸泡式”的,观众不是面对影像,而是

沉浸在影像之中。这个时期,很多影片更强调创造视觉“奇观”,在这里,感官刺激压倒了叙

事,娱乐压倒了信息。

本文提到,电影新设备和新技术给电影发展补充了新鲜血液,带来了电影发展的契机,

但以辩证的观点看,新技术也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进

行深刻的反思。本雅明曾经指出:传统艺术形态属于有“韵味”的艺术形态,而机械复制时代

的艺术则逐渐失去了其“韵味”,观众对艺术品的接受也逐渐由凝神专注式的接受转为了消遣

性的接受。本雅明是把文学作为传统艺术而把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来论述的。其实,

电影内部也可以区分出类似的两种形态:传统电影倾向于“韵味”形态,允许观众不断思考,

体验作品的深刻涵义。

而当代高科技电影给观众一种“震惊体验”式的视觉奇观,剥夺了观众的思考,将其卷入

一个身临其境超现实的幻觉感。

特殊摄影镜头以其独特的机械结构和光学特性,成为拍摄特殊视觉效果的利器。它既可

以成为创造影像美学的手段,也可以拍摄大量色彩斑斓,甚至光怪陆离的影像,如果不加以

警觉,观影者很容易迷失在影像之中。大量沉浸式的影像观赏会使人产生幻觉,甚至会混淆

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而长期浸淫于这种超现实的幻觉感,观影者会逐渐厌恶深奥和崇高的观

念,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成为“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并最终成为“一个娱乐至

死的物种”(尼尔•波兹曼语)。

希望这些前辈哲人对大众媒介的论断,不要成为未来人类社会的谶语。而为了避免这个结

果,我们应更加理性,在使用特殊摄影镜头及其他影像手段进行创作时,或者在观看由这些

技术手段拍摄的影像时,应该时刻保持警惕!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