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在数字与银盐之间游走

IT圈 admin 28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闻人书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法国当代摄影系列访谈之一在银盐与数字之间游走

Image: From Silver Salt to Digital

文/高磊#

Text by Gao Lei

编者按:如今,越来越多摄影界的朋友到国外游学、访问,与国外摄影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

我们希望籍“海外现场”栏目,开辟一个窗口,让读者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

高磊先生,网名“背心”,曾活跃于互联网上的摄影论坛;有一段时间突然在网上消失,再

联系的时候,他的朋友发现他已经在巴黎学习摄影。2002年8月在曾璜先生的引见下,编者见

到了回国休假的高磊,他谈到了做一个法国当代摄影系列访谈的设想。回到法国之后,高磊一直

在通过互联网告诉我们访谈的进展情况,而且经过高磊与法国有关机构一系列复杂的商谈,我们

终于在本期杂志发稿之前得到了皮埃尔-伊夫·马埃、德芒日·弗朗西斯等摄影师以及Gamma图

片社授予的图片使用权,于是这篇关于最老与最新的摄影技术的访谈成为本栏目的开篇。

我的房东老太太是个退休的钢琴教师,一次到我的住处闲聊,饶有兴趣地走进我的暗房,拿

起一张试样片说:“这样的片子我建议你不要用涂塑相纸(RC),最好用纸基(FB)相纸,不然

可惜了。”我非常有兴趣地问她:“你也摄影吗?”她笑着回答我:“不,社区有一些喜欢摄影

的家庭妇女,我经常去看她们的照片。”类似这样的问答我遇到很多次,但没有一个对象是专业

摄影师。法国人对图片制作的质量,似乎一眼就能看出好坏来。

这不由使我想起在国内的时候,为了买到依尔福的黑白相纸我专门跑到杭州,没有选择尺寸

的余地,也没有选择可变反差或者不同纸基的机会,只有先抱能买到的相纸回家,然后在洗手间

印出一张张照片。终于有一天,一些在美国的摄影朋友带回来他们的片子,大家聚集杭州,比较

后惊讶地发现,同样的依尔福涂塑相纸却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在为了得到一卷柯达Tri-X胶片而

需要打无数电话预订的窘态下,摄影师相当部分的才华被禁锢住了;在向冲印店技师再三叮嘱图

片输出要求的时候,摄影师相当部分的创造力被剥夺了。在有限的物质空间寻找突破的过程中,

很多摄影师没有条件直接接触能延伸他们艺术发挥的技术方法,也没有机会亲身感受什么是高质

量制作的标准;在狭小的获奖通道中,按着“大师”的棋谱厮杀,中国的摄影师活着真累。

1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我选择了到巴黎学习摄影,因为这里是摄影术的发源地,也是现今各种流派、主义的集结地。

我要亲身接触这些在另外的时区同样拿着相机的人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

巴黎摄影学院(Speos, Paris Photographic Institute)是一所同时用英语和法语授课的

学校。对全日制的学生从传统银盐到高端数字,从新闻纪实到影棚摄影进行了全面系统化的训练。

巴黎市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和永不停顿的各类作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环境和艺术

氛围。从这些老师身上很容易地链接到一些在世的或去世的摄影大师的故事。我记得有段有趣的

对话,老师要我说出记忆最深的摄影家和他们的特点,我回答很干脆:卡蒂埃-布勒松,决定性

瞬间。老师回答更干脆:我们有过一个卡蒂埃-布勒松,不需要一百个。这句话在一秒钟内让我

懂得了对大师的尊重与不拘泥之间的关系。接着是每个学生入学的第一次作业,没有提示,没有

具体要求,拍摄一幅照片——苹果。这不是一次摄影水平的例行检查,而是对每个人观察表达方

式的摸底,这些上交的照片中表现了生命,性,死亡,环境,思索,运动,循环以及看不懂的一

切。老师肯定了每个人的自由表达方式,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对人个体的尊重,而是一种接受事

物多元论的哲学。评语很简单:在坚实的技术基础上自由表达,没有公式,大师就是你们自己。

开学时的这段插曲一下子让我用一种肆无忌惮的眼光开始重新打量摄影。乔治·费弗尔

(Georges Fevre)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暗房浸淫了一辈子,显然他不属于数字时代。他刚探望

过卡蒂埃-布勒松,告诉我们他的这位朋友真的老了。我们站在数字的坐标点上回头向他们那代

人留下的里程碑敬礼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难道时间真的能够把一段辉煌塞

到厚厚的书页里,让它渐渐布满灰尘?我问乔治:用电脑一次可以完成精确的后期制作,传统暗

房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我知道这是个很可能伤害他的一个问题,乔治告诉我:这是不同的方

法在做相同的光的游戏,在暗房里我感觉自己就是光。我们亲眼见到乔治用一双苍老的手,抓住

那一束光,把它扭转,挤压,然后放置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在我按住Photoshop的自动功能按钮

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双苍老而充满魔幻的双手,恍然明白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痴迷一直存在于

每张经典画面的背后,但人们没有记录它,电脑便捷的自动按钮使我们忽略了这种认真投入的过

程,失去了体验这种认真投入构建扎实基础的乐趣,而这种认真应该在摄影师的血液中浸透,溶

解。有趣的是,当今在巴黎当红的一些摄影师在使用了高端数字设备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头

来重新认识光,对他们进行培训的让·瓦瑟(Jean Vasseur)彻底地摧毁了人们对三原色构成色

彩的固有概念,把他们领回到黑白灰的世界,从头开始。乔治的那双手再次出现在我眼前。

222

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闻人书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法国当代摄影系列访谈之一在银盐与数字之间游走

Image: From Silver Salt to Digital

文/高磊#

Text by Gao Lei

编者按:如今,越来越多摄影界的朋友到国外游学、访问,与国外摄影界人士面对面地交流。

我们希望籍“海外现场”栏目,开辟一个窗口,让读者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所见所闻。

高磊先生,网名“背心”,曾活跃于互联网上的摄影论坛;有一段时间突然在网上消失,再

联系的时候,他的朋友发现他已经在巴黎学习摄影。2002年8月在曾璜先生的引见下,编者见

到了回国休假的高磊,他谈到了做一个法国当代摄影系列访谈的设想。回到法国之后,高磊一直

在通过互联网告诉我们访谈的进展情况,而且经过高磊与法国有关机构一系列复杂的商谈,我们

终于在本期杂志发稿之前得到了皮埃尔-伊夫·马埃、德芒日·弗朗西斯等摄影师以及Gamma图

片社授予的图片使用权,于是这篇关于最老与最新的摄影技术的访谈成为本栏目的开篇。

我的房东老太太是个退休的钢琴教师,一次到我的住处闲聊,饶有兴趣地走进我的暗房,拿

起一张试样片说:“这样的片子我建议你不要用涂塑相纸(RC),最好用纸基(FB)相纸,不然

可惜了。”我非常有兴趣地问她:“你也摄影吗?”她笑着回答我:“不,社区有一些喜欢摄影

的家庭妇女,我经常去看她们的照片。”类似这样的问答我遇到很多次,但没有一个对象是专业

摄影师。法国人对图片制作的质量,似乎一眼就能看出好坏来。

这不由使我想起在国内的时候,为了买到依尔福的黑白相纸我专门跑到杭州,没有选择尺寸

的余地,也没有选择可变反差或者不同纸基的机会,只有先抱能买到的相纸回家,然后在洗手间

印出一张张照片。终于有一天,一些在美国的摄影朋友带回来他们的片子,大家聚集杭州,比较

后惊讶地发现,同样的依尔福涂塑相纸却是完全不同的样子。在为了得到一卷柯达Tri-X胶片而

需要打无数电话预订的窘态下,摄影师相当部分的才华被禁锢住了;在向冲印店技师再三叮嘱图

片输出要求的时候,摄影师相当部分的创造力被剥夺了。在有限的物质空间寻找突破的过程中,

很多摄影师没有条件直接接触能延伸他们艺术发挥的技术方法,也没有机会亲身感受什么是高质

量制作的标准;在狭小的获奖通道中,按着“大师”的棋谱厮杀,中国的摄影师活着真累。

11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百度文库

我选择了到巴黎学习摄影,因为这里是摄影术的发源地,也是现今各种流派、主义的集结地。

我要亲身接触这些在另外的时区同样拿着相机的人们,看看他们在干什么,想什么。

巴黎摄影学院(Speos, Paris Photographic Institute)是一所同时用英语和法语授课的

学校。对全日制的学生从传统银盐到高端数字,从新闻纪实到影棚摄影进行了全面系统化的训练。

巴黎市众多的博物馆,展览馆和永不停顿的各类作品展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文环境和艺术

氛围。从这些老师身上很容易地链接到一些在世的或去世的摄影大师的故事。我记得有段有趣的

对话,老师要我说出记忆最深的摄影家和他们的特点,我回答很干脆:卡蒂埃-布勒松,决定性

瞬间。老师回答更干脆:我们有过一个卡蒂埃-布勒松,不需要一百个。这句话在一秒钟内让我

懂得了对大师的尊重与不拘泥之间的关系。接着是每个学生入学的第一次作业,没有提示,没有

具体要求,拍摄一幅照片——苹果。这不是一次摄影水平的例行检查,而是对每个人观察表达方

式的摸底,这些上交的照片中表现了生命,性,死亡,环境,思索,运动,循环以及看不懂的一

切。老师肯定了每个人的自由表达方式,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对人个体的尊重,而是一种接受事

物多元论的哲学。评语很简单:在坚实的技术基础上自由表达,没有公式,大师就是你们自己。

开学时的这段插曲一下子让我用一种肆无忌惮的眼光开始重新打量摄影。乔治·费弗尔

(Georges Fevre)已经七十多岁了,在暗房浸淫了一辈子,显然他不属于数字时代。他刚探望

过卡蒂埃-布勒松,告诉我们他的这位朋友真的老了。我们站在数字的坐标点上回头向他们那代

人留下的里程碑敬礼的时候,我突然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失落:难道时间真的能够把一段辉煌塞

到厚厚的书页里,让它渐渐布满灰尘?我问乔治:用电脑一次可以完成精确的后期制作,传统暗

房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我知道这是个很可能伤害他的一个问题,乔治告诉我:这是不同的方

法在做相同的光的游戏,在暗房里我感觉自己就是光。我们亲眼见到乔治用一双苍老的手,抓住

那一束光,把它扭转,挤压,然后放置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在我按住Photoshop的自动功能按钮

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双苍老而充满魔幻的双手,恍然明白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和痴迷一直存在于

每张经典画面的背后,但人们没有记录它,电脑便捷的自动按钮使我们忽略了这种认真投入的过

程,失去了体验这种认真投入构建扎实基础的乐趣,而这种认真应该在摄影师的血液中浸透,溶

解。有趣的是,当今在巴黎当红的一些摄影师在使用了高端数字设备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头

来重新认识光,对他们进行培训的让·瓦瑟(Jean Vasseur)彻底地摧毁了人们对三原色构成色

彩的固有概念,把他们领回到黑白灰的世界,从头开始。乔治的那双手再次出现在我眼前。

22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