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IT圈 admin 27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让艾)

维普资讯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1.8,No.4,Oct.2007 

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王永锋 一,高建华 ,一,张智先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河南 

省必须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来完善和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带动河南率先在 

中部实现中原崛起。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运用SPSS和ARCMAP等多元统计 

和技术分析软件,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加权和聚类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河南省城市的创新能力 

总体上偏弱且存在明显的层次分异;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梯度明显,且中原 

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各子 

系统等基本上都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各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空间一致性;河南省缺 

少4个子系统都具有优势特征的城市,郑州独具3项优势特征,但是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低。 

关键词:创新;城市创新能力;创新辐射中心;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79(2007)04—0385—05 

Analysis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 Henan 

WANG Yong—feng ,一.GAO Jian—hua I-, 

Zhang Zhi—xian2 

(1 Research('.enter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口咖ng 475004,China;2.College ofEnviron 

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Ka ng 475004,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the re— 

g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focuses on the large cities more and more.How to im— 

prove th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to consummate and develop the city fun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ity 

competitive ability is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rising of middle part and also the key of the rising of cen— 

tral China.By constructing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base on city in— 

novation system,this paper appraises th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 Henan using such methods as prin— 

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rcmap technology,etc.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City innovation 

ability appears obviously layered difference in Henan.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ach city in Henan 

Province is on the weak side generally,there are few cities whi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strong,and 

there are many cities with relative weaker innovation ability.So.it is remarkable that the city inno— 

vation ability among regions produce a polarization 

(2)At present,the level and the spatial differ 

ence of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of city group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is higher than other city in Henan 

收稿日期 

2007—-05—-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O4BJL05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JJO03);河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 

(0413020310)。 

作者简介 王永锋(1981一),男,河南沈丘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E—mail 

yfwhenu@yahoo corn cn 

维普资讯

386 河南理_l厂大学学报(什会科学版) 2007年第8卷 

(3)The overal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 ts subsystem such as knowledge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 

novation ability,innovative network and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each city have 

basically formed a structure of northwest regions and decreasing progressively to the southeast

(4) 

Zhengzhou takes the Henan Province key city and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radiation center of the Cen— 

tral China area in future,its ent 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nly to occupy Henan Province’S 

middle reaches level,this need to bring OUr attention. 

Key Word:innovation;city innovation ability;Innovation radiation center;entropy method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 

市,尤其是大城市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 

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更能适应新科技 

革命的要求及国际竞争中技术创新的特征:。。。因 

此,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区 

域核心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基础,并通过提高 

城市创新能力来完善和开发城市各项功能,增强城 

市竞争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自弗里曼于1987年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之 

后 ,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热 

潮 J。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_为,“把国家作 

为一个单位来分析一个技术体系的动态图象可能太 

大了,应该考虑一组特色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体 

系” J,从较小的空问尺度来研究创新体系。因 

此,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更加微观的尺度,探 

讨创新在区域 ’’ 】和城市一 , “ 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 

展期,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H愈发明显,特 

别是在国家明确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后,河南 

省城市更是担负着河南省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捐? 

波特教授认为,经济发展有三种不同的类型:要素 

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 。河南省绝 

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要素和投资驱动阶段,只有部分 

大中城市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 

河南省要率先在中部崛起,就必须对这些城市的创 

新能力和创新潜力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因此,调查 

河南省各城市的创新能力现状及潜力,建立一套指 

标体系以全面评估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 

分析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特征和原因,对 

于新时期河南省城市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战略的制 

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一)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自波特和斯特恩教授提出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 

指标框架以后,指标研究便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 

点。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测度国 

家[ 。 ]和区域l J等宏观层面创新能力的指标体 

系。可以说,目前测度宏观层面的创新能力的指标 

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中观和微观尺度创新能 

力测度,尤其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测度还没有一套完 

善的指标体系。已有的研究存在重总量轻均值、重 

技术轻知识的倾向,常把创新能力等同于综合科技 

能力或者科技竞争力 19。所谓创新,通常是指经 

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将创新设想转化为新产 

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据此我们认为,城市 

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将创新设想转化为新产品、新 

工艺和新服务的能力。城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 

力,是多种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察各 

城市在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和 

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差异,才能较为准 

确地反映各城市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 

基于以上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解,本文在指标 

选取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选指标要有明确的内涵, 

全面系统,力求能准确反映各城市创新能力的强 

度。 

(2)可比性原则。指标选取时应当注意可测 

性、可获取性,尽量选取可以量化的指标。 

(3)差异性原则。所选指标在城域层面上要有 

定的差异,这样才能显示城市创新能力的城际差 

异。 

(4)主成分性和独立性。评价指标要有一定的 

独立性,信息不能互相重叠。 

遵循以上原则,针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并参 

考有关研究战果[他 j,尤其是城市创新能力测度 

的研究成果20,21 J,选择前人研究采用频度较高的 

指标,设计出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如此建立的 

指标体系为一般指标体系,为我们以后的分析奠定 

了基础(见表1)。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永锋等: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387 

注:下划线指标表示被合并或者删除指标;括号内各级指标的权重由熵权法计算得到。 

为了满足指标的主成分性和独立性,我们对一 产出的延迟时间。创新从投入到产出需经过一定的 

般指标体系进行相关分析和独立性分析,选择内涵 时间延迟,一般假设该延迟时间为两年_2引。国内 

丰富而有相对独立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l2 。 

外许多报告一般也以两年为延迟时间。所以文中的 

定义真相关系数为0.95以上(包括0.95)的指标为 

原始数据除论文和高质量论文数量由作者自中国期 

重复指标并加以合并。方法如下:辨识真假相关, 

刊网搜索统计得出外,其余全部来自于2004年份 

对于同类型指标,相关系数为正,定义为真相关; 

的河南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河南城市统 

为负,则定义为假相关。合并真相关系数大于0.95 

计年鉴。若三者的统计数据不一致,则以河南统计 

的指标,合并时优先保留高层次指标和综合性指 

年鉴为准。通过对2003年数据的分析,来研究河 

标。因此,我们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南省2005年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 

(二)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模型的选取 

(一)城市创新能力总体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测度创新能力时一般采用多指 

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文章对河南省18个地级 

标综合评价方法,如因子分析法_】 、神经网络 

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 

法[ ]、数据包络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埔]、算 

术平均加权法 J、层次分析法_2¨等。为了克服人 

发现,总体上河南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以下特征。 

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文章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 

(1)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偏弱且呈现明显的层 

为区域单元,采用熵权法和层次聚类相结合的方法 

次分异。全省只有郑州的创新能力比较突出,s> 

对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类型划分。具体 

1;1>S>0.20的城市只有济源、三门峡、濮阳 

来说,首先对所有二级指标的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处 

和焦作4个城市;0.20>S>0的城市有许昌、漯 

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赋权,然后进行 

河、新乡、洛阳和安阳等5个城市;0>S的城市 

加权综合得到各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最后对结果 

则有鹤壁、平顶山、商丘、开封、周口、信阳、南 

进行层次聚类,以反映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 

阳、驻马店等8个城市,占总数的44.44%。城市 

差异。 

创新能力两极分化明显,极差(郑州和驻马店的差 

异)达2.22。 

二、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实证 

(2)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梯度 

分析 

明显。中原城市群中的9个城市创新能力平均得分 

为0.221,全省城市创新能力得分前9名的城市有 

在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时,应当考虑从投入到 7个集中在这里;豫北地区的3个城市平均得分为 

维普资讯

388 河南理工:火学学报(丰十会科学版) 2007年第8卷 

0.064;豫西和豫西南地区的三门峡和南阳2个城 

市平均得分为一0.17;黄淮地区4个城市平均得分 

仅为0.46。 

表2 2005年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得分 

阳处于第4集团;信阳、驻马店、周口、平顶山、 

许昌、南阳、商丘最弱。基本上呈西北强、东南弱 

的格局。 

城市 

蜮0 340 0.156 0 495 

蓑 

0 614 605 

济源 

三门峡

一O.005 

0,026 

0 119 

0.093 

0.oo8 

—0.0l8 

0 245 

0 i63 

0.366 

0 264 

甜 

. 

{{}概 

濮阳 

焦作 

许昌 

漯河

o.o33 

O.001 

一0.100 

0.018 

ol_3i9 一o 056 —0 076 o 220 

—0,030 

0 160 

0 045 

《笺勰簟一 

麟——I 

。 

0 121 

0.165 

—0 012 

0.122 

—0 050 

0 027 

0.214 

0 1 75 

, 。 

a城市知识创新能力指数 

0 079 

b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指数 

新乡

洛阳 

0.071 —0.叭7 

一0.024 0 014 

0.032 

0 022 

—0 O15 

0.04 

0.070 

0 053 

安阳

鹤壁

0 046 —0.025 

0.031 —0 083 

0.022 

0.073 

—0.056 

—0.039 0.005 

—0.054 ~0.034 

—0.087 ~0.276 平顶山 一0.076 —0.056 

商丘 

开封

周口 

一0.119 0.091 —0.121 

—0.050 

—0.088 

—0 138~0 286 

辫钙 瑚 

0.017 —0.201 

一0.069—0 090 

—0 066 ~0.299 

—0.137~0.384 

冀蠢濑—一 

々 

涮潮—一

; 

 

信阳 

南阳 

一0.038—0 181 

一0.11l 一0 119 

—0.128 

—0 190 

—0 219 

—0 202 —0 550 

—0 183 ~0 604 

—0 l63 0.618 

C城市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d城市创新绩效指数 

驻马店 一0.043—0.193 

(3)区域内部城市创新能力水平的空间差异, 

中原城市群地区远大于其他地区。中原城市群内部 

城市创新能力极差(郑州和平顶山)为1.90,其 

潮 

他地区极差(三门峡和驻马店)仅为0.98。 

潮—_

t 

 

 。

(二)城市创新能力空问差异特征 

为更好地反映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问差异 

特征,本文对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子系统得分进行了 

归一化处理,并将0~1均匀地分成5个区间:0~ 

0 2、0.2~0 4、0.4~0.6、0.6~0.8、0.8~1, 

e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数 

图1 2005年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指数 

空间分布状况 

对应城市创新能力及其要素特征强度分别为弱、较 

弱、中等、较强和强。然后运用GIS图象分析技 

术,用ARCMAP做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总指数 

以及4个子系统指数的专题地图,见图l。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空间差异。河南省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为东北部的濮阳;许昌、郑州 

和济源创新能力较强;三门峡、商丘、漯河和洛阳 

等4个城市处于中等水平;新乡、安阳、焦作、平 

顶山、鹤壁和周口创新能力较弱;东南部的南阳、 

具有以下空间特征: 

(1)知识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知识创新能力最 

强的城市为郑州;知识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没有, 

信阳、驻马店和开封创新能力最弱。 

(3)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空间差异。总体来说 

河南省城市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指数偏低。全省只 

知识创新能力处于中等强度的为新乡;安阳、濮 

阳、鹤壁、三门峡、漯河、开封、焦作、济源和洛 

有郑州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比较优越;许昌、焦作 

和鹤壁处于中等水平;东南部的周口、商丘、信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永锋等: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389 

阳、南阳和驻马店等5个城市创新网络和环境最 

差。就全省而言,基本上呈西北强、东南弱的格 

局。 

(4)城市创新绩效空间差异。河南省城市创新 

绩效普遍较差,且基本上也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 

的格局。具体来说,郑州最强;济源和三门峡处于 

中等强度水平;焦作、洛阳、漯河、新乡和安阳的 

创新绩效处于中下水平;其他城市创新绩效弱;东 

南部的周口、商丘、驻马店、南阳和信阳创新绩效 

最差。 

(5)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和创新网络与创 

新环境、创新绩效一样,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也呈 

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具体来说,郑州的创新能 

力最强;缺少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济源创新能力 

达到中等强度;三门峡、濮阳、焦作、许昌、漯 

河、新乡、洛阳、安阳和鹤壁市共同构成第4集 

团;东南部的平顶山、商丘、开封、周口、信阳、 

南阳和驻马店等7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弱。 

三、结 语 

综上对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我们得出 

以下结论: 

(1)就河南省整体而言,城市创新能力偏弱且 

呈现明显的层次分异。 

(2)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 

梯度明显,且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 

平的空间差异远远大于其他地区。 

(3)整体而言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各子系 

统等基本上都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各子 

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空间一致性。 

(4)河南省缺少4个子系统都具有优势特征的 

城市,郑州独具3项优势特征,但是其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水平较低,仅处在河南省的中上游水平。这 

与其作为河南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未来可能的 

创新辐射中心l 的地位极不相称,需要引起我们 

的注意。 

随着区域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城 

市竞争优势遵循其动态演进规律由要素阶段到投资 

阶段再到创新阶段的变迁,国内外出现了许多以学 

习、创新和网络为基础的“创新城市”甚至是“学 

习型城市”等,创新正引导着城市的发展。运用多 

指标的熵权法和层次聚类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能够 

比较准确地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并客观地反映 

其空间差异,因而更能突出城市作为国家和区域创 

新中心的相对地位,从而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合理 

的城市发展政策,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提高集聚和 

辐射能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J] 海经济研究, 

2002(2):42—49. 

[2]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or— 

mance:Lessons from Japan[M].New York:Pinter 

Publishers,1987.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 

告2003[M].北京:经理管理出版社,2004. 

[4] J S Metcalfe.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25—46. 

[5] Anna Lee Saxenian.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 28[M J.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 994. 

[6] Cooke P,Hans—Joachim Braczyk H J and Heidenreich 

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Cover— 

nances in the Globalize World[M].London:UCL 

Press,1996. 

[7]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韩振海,李国平.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评述 

[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2):24—27. 

[9] 赵黎明,李振华.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3,21(1):97—100. 

[10] 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 

津大学出版社,2002. 

[1 1]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1—2002[M].New York:Orford Uni— 

versity press,2002. 

[12] 孙议政,吴贵生.国家创新系统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1999(3):16—18. 

[13]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 

[J].科学学研究,2002,20(5):550—556. 

[14] 唐福国,陈光.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分 

析:框架、指标与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1,13(5):32—37. 

[15]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6):5-8. 

[16] 刘国新,冯德雄,姚汉军,等.区域创新创业能力 

的综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 

工程版,2003,25(1):84—88. 

[17]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 

[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1):75—78. 

(下转第409页) 

维普资讯

第4期 林武平:我国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简要评估 409 

有出入的,如东北三省的黑龙江排名靠后,地处中 

原的河南也排名靠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 

的。一般说来,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的相 

对排名,这两省的相对靠后可能与此两省的国企改 

革、经济政策的市场化取向相对滞后有关。 

要说明的是,采用因子分析,只能说是得到粗 

浅的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原因是很多政策层 

面难以量化。如上面提到的市场化发达地区的政府 

管理经济的方式更多的是由市场来说话,大力取消 

各种行政性审批,消除各种人为的管制,这都让市 

场化更多地表现为政策制度层面的市场化取向。制 

度层面的难以量化性就决定了对市场化的研究只能 

以定性为主,辅之以定量。把难以定量的定性问题 

定量化处理,会有许多问题值得商讨。所以上面尽 

管选取了7个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也只是在一定 

程度上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要全面评价各地区 

(上接第389页) 

[18] 刘友金,李洪铭,叶俊杰.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创 

新能力差异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 

(2):24—29. 

[19] 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中国 

工业经济,2004(5):15—22. 

[20] 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 

(6):63—68. 

[21] 薛风平.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测评及实证分析[J]. 

的市场化水平,还得结合各种因素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 

[2]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1999. 

[3]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0. 

[4] 陈宗胜,吴浙.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 

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文清]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6—19. 

[22] 林道辉,杨坤,周荣美,等.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 

价与限制因子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1,28(1):76—81. 

[23] 秦宝庭,吴景曾.知识与经济增长[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杨玉东] 

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让艾)

维普资讯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8卷,第4期,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1.8,No.4,Oct.2007 

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王永锋 一,高建华 ,一,张智先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河南 

省必须通过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来完善和开发城市的各项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带动河南率先在 

中部实现中原崛起。本文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基本单元,运用SPSS和ARCMAP等多元统计 

和技术分析软件,进行多指标的综合加权和聚类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河南省城市的创新能力 

总体上偏弱且存在明显的层次分异;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梯度明显,且中原 

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远远大于其他地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各子 

系统等基本上都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各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空间一致性;河南省缺 

少4个子系统都具有优势特征的城市,郑州独具3项优势特征,但是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偏低。 

关键词:创新;城市创新能力;创新辐射中心;熵权法 

中图分类号:F 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79(2007)04—0385—05 

Analysis on Spatial Difference of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 Henan 

WANG Yong—feng ,一.GAO Jian—hua I-, 

Zhang Zhi—xian2 

(1 Research('.enter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口咖ng 475004,China;2.College ofEnviron 

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Ka ng 475004,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y integration,the re— 

gional competition and 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focuses on the large cities more and more.How to im— 

prove th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to consummate and develop the city fun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ity 

competitive ability is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rising of middle part and also the key of the rising of cen— 

tral China.By constructing an index system for evaluating th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base on city in— 

novation system,this paper appraises the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in Henan using such methods as prin— 

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rcmap technology,etc.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City innovation 

ability appears obviously layered difference in Henan.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each city in Henan 

Province is on the weak side generally,there are few cities whi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strong,and 

there are many cities with relative weaker innovation ability.So.it is remarkable that the city inno— 

vation ability among regions produce a polarization 

(2)At present,the level and the spatial differ 

ence of city innovation ability of city groups located in central China is higher than other city in Henan 

收稿日期 

2007—-05—-2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O4BJL059);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4BJJO03);河南省软科学基金项目 

(0413020310)。 

作者简介 王永锋(1981一),男,河南沈丘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E—mail 

yfwhenu@yahoo corn cn 

维普资讯

386 河南理_l厂大学学报(什会科学版) 2007年第8卷 

(3)The overall innovation ability and i ts subsystem such as knowledge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 

novation ability,innovative network and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each city have 

basically formed a structure of northwest regions and decreasing progressively to the southeast

(4) 

Zhengzhou takes the Henan Province key city and the possible innovation radiation center of the Cen— 

tral China area in future,its ent 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bility only to occupy Henan Province’S 

middle reaches level,this need to bring OUr attention. 

Key Word:innovation;city innovation ability;Innovation radiation center;entropy method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城 

市,尤其是大城市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技术集成 

创新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也更能适应新科技 

革命的要求及国际竞争中技术创新的特征:。。。因 

此,区域竞争与技术创新日益聚焦于大中城市。区 

域核心城市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基础,并通过提高 

城市创新能力来完善和开发城市各项功能,增强城 

市竞争力,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自弗里曼于1987年提出国家创新体系概念之 

后 ,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热 

潮 J。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认_为,“把国家作 

为一个单位来分析一个技术体系的动态图象可能太 

大了,应该考虑一组特色的,以技术为基础的体 

系” J,从较小的空问尺度来研究创新体系。因 

此,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更加微观的尺度,探 

讨创新在区域 ’’ 】和城市一 , “ 发展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进入城市化的快速发 

展期,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H愈发明显,特 

别是在国家明确提出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后,河南 

省城市更是担负着河南省在中部率先崛起的重捐? 

波特教授认为,经济发展有三种不同的类型:要素 

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创新驱动型 。河南省绝 

大部分地区都处于要素和投资驱动阶段,只有部分 

大中城市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过渡的阶段。 

河南省要率先在中部崛起,就必须对这些城市的创 

新能力和创新潜力有一个科学的评估。因此,调查 

河南省各城市的创新能力现状及潜力,建立一套指 

标体系以全面评估各城市的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 

分析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特征和原因,对 

于新时期河南省城市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战略的制 

定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方法 

(一)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 

自波特和斯特恩教授提出分析国家创新体系的 

指标框架以后,指标研究便成为各国学者的研究热 

点。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测度国 

家[ 。 ]和区域l J等宏观层面创新能力的指标体 

系。可以说,目前测度宏观层面的创新能力的指标 

体系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中观和微观尺度创新能 

力测度,尤其是城市创新能力的测度还没有一套完 

善的指标体系。已有的研究存在重总量轻均值、重 

技术轻知识的倾向,常把创新能力等同于综合科技 

能力或者科技竞争力 19。所谓创新,通常是指经 

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将创新设想转化为新产 

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过程。据此我们认为,城市 

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将创新设想转化为新产品、新 

工艺和新服务的能力。城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 

力,是多种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综合考察各 

城市在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网络和 

创新环境以及创新绩效等方面的差异,才能较为准 

确地反映各城市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 

基于以上对城市创新能力的理解,本文在指标 

选取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所选指标要有明确的内涵, 

全面系统,力求能准确反映各城市创新能力的强 

度。 

(2)可比性原则。指标选取时应当注意可测 

性、可获取性,尽量选取可以量化的指标。 

(3)差异性原则。所选指标在城域层面上要有 

定的差异,这样才能显示城市创新能力的城际差 

异。 

(4)主成分性和独立性。评价指标要有一定的 

独立性,信息不能互相重叠。 

遵循以上原则,针对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并参 

考有关研究战果[他 j,尤其是城市创新能力测度 

的研究成果20,21 J,选择前人研究采用频度较高的 

指标,设计出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如此建立的 

指标体系为一般指标体系,为我们以后的分析奠定 

了基础(见表1)。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永锋等: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387 

注:下划线指标表示被合并或者删除指标;括号内各级指标的权重由熵权法计算得到。 

为了满足指标的主成分性和独立性,我们对一 产出的延迟时间。创新从投入到产出需经过一定的 

般指标体系进行相关分析和独立性分析,选择内涵 时间延迟,一般假设该延迟时间为两年_2引。国内 

丰富而有相对独立的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l2 。 

外许多报告一般也以两年为延迟时间。所以文中的 

定义真相关系数为0.95以上(包括0.95)的指标为 

原始数据除论文和高质量论文数量由作者自中国期 

重复指标并加以合并。方法如下:辨识真假相关, 

刊网搜索统计得出外,其余全部来自于2004年份 

对于同类型指标,相关系数为正,定义为真相关; 

的河南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河南城市统 

为负,则定义为假相关。合并真相关系数大于0.95 

计年鉴。若三者的统计数据不一致,则以河南统计 

的指标,合并时优先保留高层次指标和综合性指 

年鉴为准。通过对2003年数据的分析,来研究河 

标。因此,我们得到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南省2005年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特征。 

(二)城市创新能力测度模型的选取 

(一)城市创新能力总体特征 

目前国内外学者测度创新能力时一般采用多指 

运用上述研究方法,文章对河南省18个地级 

标综合评价方法,如因子分析法_】 、神经网络 

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 

法[ ]、数据包络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埔]、算 

术平均加权法 J、层次分析法_2¨等。为了克服人 

发现,总体上河南城市创新能力表现出以下特征。 

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文章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 

(1)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偏弱且呈现明显的层 

为区域单元,采用熵权法和层次聚类相结合的方法 

次分异。全省只有郑州的创新能力比较突出,s> 

对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估和类型划分。具体 

1;1>S>0.20的城市只有济源、三门峡、濮阳 

来说,首先对所有二级指标的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处 

和焦作4个城市;0.20>S>0的城市有许昌、漯 

理,在此基础上运用熵权法对指标赋权,然后进行 

河、新乡、洛阳和安阳等5个城市;0>S的城市 

加权综合得到各城市的城市创新能力,最后对结果 

则有鹤壁、平顶山、商丘、开封、周口、信阳、南 

进行层次聚类,以反映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间 

阳、驻马店等8个城市,占总数的44.44%。城市 

差异。 

创新能力两极分化明显,极差(郑州和驻马店的差 

异)达2.22。 

二、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实证 

(2)中原城市群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梯度 

分析 

明显。中原城市群中的9个城市创新能力平均得分 

为0.221,全省城市创新能力得分前9名的城市有 

在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时,应当考虑从投入到 7个集中在这里;豫北地区的3个城市平均得分为 

维普资讯

388 河南理工:火学学报(丰十会科学版) 2007年第8卷 

0.064;豫西和豫西南地区的三门峡和南阳2个城 

市平均得分为一0.17;黄淮地区4个城市平均得分 

仅为0.46。 

表2 2005年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得分 

阳处于第4集团;信阳、驻马店、周口、平顶山、 

许昌、南阳、商丘最弱。基本上呈西北强、东南弱 

的格局。 

城市 

蜮0 340 0.156 0 495 

蓑 

0 614 605 

济源 

三门峡

一O.005 

0,026 

0 119 

0.093 

0.oo8 

—0.0l8 

0 245 

0 i63 

0.366 

0 264 

甜 

. 

{{}概 

濮阳 

焦作 

许昌 

漯河

o.o33 

O.001 

一0.100 

0.018 

ol_3i9 一o 056 —0 076 o 220 

—0,030 

0 160 

0 045 

《笺勰簟一 

麟——I 

。 

0 121 

0.165 

—0 012 

0.122 

—0 050 

0 027 

0.214 

0 1 75 

, 。 

a城市知识创新能力指数 

0 079 

b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指数 

新乡

洛阳 

0.071 —0.叭7 

一0.024 0 014 

0.032 

0 022 

—0 O15 

0.04 

0.070 

0 053 

安阳

鹤壁

0 046 —0.025 

0.031 —0 083 

0.022 

0.073 

—0.056 

—0.039 0.005 

—0.054 ~0.034 

—0.087 ~0.276 平顶山 一0.076 —0.056 

商丘 

开封

周口 

一0.119 0.091 —0.121 

—0.050 

—0.088 

—0 138~0 286 

辫钙 瑚 

0.017 —0.201 

一0.069—0 090 

—0 066 ~0.299 

—0.137~0.384 

冀蠢濑—一 

々 

涮潮—一

; 

 

信阳 

南阳 

一0.038—0 181 

一0.11l 一0 119 

—0.128 

—0 190 

—0 219 

—0 202 —0 550 

—0 183 ~0 604 

—0 l63 0.618 

C城市创新网络与创新环境d城市创新绩效指数 

驻马店 一0.043—0.193 

(3)区域内部城市创新能力水平的空间差异, 

中原城市群地区远大于其他地区。中原城市群内部 

城市创新能力极差(郑州和平顶山)为1.90,其 

潮 

他地区极差(三门峡和驻马店)仅为0.98。 

潮—_

t 

 

 。

(二)城市创新能力空问差异特征 

为更好地反映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空问差异 

特征,本文对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子系统得分进行了 

归一化处理,并将0~1均匀地分成5个区间:0~ 

0 2、0.2~0 4、0.4~0.6、0.6~0.8、0.8~1, 

e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数 

图1 2005年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指数 

空间分布状况 

对应城市创新能力及其要素特征强度分别为弱、较 

弱、中等、较强和强。然后运用GIS图象分析技 

术,用ARCMAP做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总指数 

以及4个子系统指数的专题地图,见图l。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出,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空间差异。河南省企业技术 

创新能力最强的城市为东北部的濮阳;许昌、郑州 

和济源创新能力较强;三门峡、商丘、漯河和洛阳 

等4个城市处于中等水平;新乡、安阳、焦作、平 

顶山、鹤壁和周口创新能力较弱;东南部的南阳、 

具有以下空间特征: 

(1)知识创新能力空间差异。知识创新能力最 

强的城市为郑州;知识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没有, 

信阳、驻马店和开封创新能力最弱。 

(3)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空间差异。总体来说 

河南省城市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指数偏低。全省只 

知识创新能力处于中等强度的为新乡;安阳、濮 

阳、鹤壁、三门峡、漯河、开封、焦作、济源和洛 

有郑州创新网络和创新环境比较优越;许昌、焦作 

和鹤壁处于中等水平;东南部的周口、商丘、信 

维普资讯

第4期 王永锋等: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分析 389 

阳、南阳和驻马店等5个城市创新网络和环境最 

差。就全省而言,基本上呈西北强、东南弱的格 

局。 

(4)城市创新绩效空间差异。河南省城市创新 

绩效普遍较差,且基本上也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 

的格局。具体来说,郑州最强;济源和三门峡处于 

中等强度水平;焦作、洛阳、漯河、新乡和安阳的 

创新绩效处于中下水平;其他城市创新绩效弱;东 

南部的周口、商丘、驻马店、南阳和信阳创新绩效 

最差。 

(5)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差异。和创新网络与创 

新环境、创新绩效一样,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也呈 

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具体来说,郑州的创新能 

力最强;缺少创新能力较强的城市;济源创新能力 

达到中等强度;三门峡、濮阳、焦作、许昌、漯 

河、新乡、洛阳、安阳和鹤壁市共同构成第4集 

团;东南部的平顶山、商丘、开封、周口、信阳、 

南阳和驻马店等7个城市创新能力最弱。 

三、结 语 

综上对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的分析,我们得出 

以下结论: 

(1)就河南省整体而言,城市创新能力偏弱且 

呈现明显的层次分异。 

(2)中原城市群地区与其他地区城市创新能力 

梯度明显,且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创新能力发展水 

平的空间差异远远大于其他地区。 

(3)整体而言河南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各子系 

统等基本上都呈现出西北强、东南弱的格局,各子 

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空间一致性。 

(4)河南省缺少4个子系统都具有优势特征的 

城市,郑州独具3项优势特征,但是其企业技术创 

新能力水平较低,仅处在河南省的中上游水平。这 

与其作为河南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未来可能的 

创新辐射中心l 的地位极不相称,需要引起我们 

的注意。 

随着区域竞争尤其是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城 

市竞争优势遵循其动态演进规律由要素阶段到投资 

阶段再到创新阶段的变迁,国内外出现了许多以学 

习、创新和网络为基础的“创新城市”甚至是“学 

习型城市”等,创新正引导着城市的发展。运用多 

指标的熵权法和层次聚类相结合的综合方法,能够 

比较准确地反映城市创新能力的内涵并客观地反映 

其空间差异,因而更能突出城市作为国家和区域创 

新中心的相对地位,从而有目的地制定和实施合理 

的城市发展政策,完善城市各项功能,提高集聚和 

辐射能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振华.论城市综合创新能力[J] 海经济研究, 

2002(2):42—49. 

[2] Freeman C.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or— 

mance:Lessons from Japan[M].New York:Pinter 

Publishers,1987. 

[3]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 

告2003[M].北京:经理管理出版社,2004. 

[4] J S Metcalfe.Technological System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 an Evolutionary Framework【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9):25—46. 

[5] Anna Lee Saxenian.Regional Advantage:Culture and 

Competi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Route 1 28[M J.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 994. 

[6] Cooke P,Hans—Joachim Braczyk H J and Heidenreich 

M.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The Role of Cover— 

nances in the Globalize World[M].London:UCL 

Press,1996. 

[7] 王辑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 韩振海,李国平.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演变评述 

[J].科学管理研究,2004,22(2):24—27. 

[9] 赵黎明,李振华.城市创新系统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3,21(1):97—100. 

[10] 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 

津大学出版社,2002. 

[1 1] World Economic Forum.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2001—2002[M].New York:Orford Uni— 

versity press,2002. 

[12] 孙议政,吴贵生.国家创新系统的界定与研究方法 

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1999(3):16—18. 

[13] 柳卸林,胡志坚.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分布与成因 

[J].科学学研究,2002,20(5):550—556. 

[14] 唐福国,陈光.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分 

析:框架、指标与评价[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1,13(5):32—37. 

[15] 甄峰,黄朝永,罗守贵.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6):5-8. 

[16] 刘国新,冯德雄,姚汉军,等.区域创新创业能力 

的综合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 

工程版,2003,25(1):84—88. 

[17] 刘顺忠,官建成.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的评价 

[J].中国管理科学,2002,10(1):75—78. 

(下转第409页) 

维普资讯

第4期 林武平:我国地区经济市场化进程的简要评估 409 

有出入的,如东北三省的黑龙江排名靠后,地处中 

原的河南也排名靠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值得深思 

的。一般说来,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的相 

对排名,这两省的相对靠后可能与此两省的国企改 

革、经济政策的市场化取向相对滞后有关。 

要说明的是,采用因子分析,只能说是得到粗 

浅的我国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原因是很多政策层 

面难以量化。如上面提到的市场化发达地区的政府 

管理经济的方式更多的是由市场来说话,大力取消 

各种行政性审批,消除各种人为的管制,这都让市 

场化更多地表现为政策制度层面的市场化取向。制 

度层面的难以量化性就决定了对市场化的研究只能 

以定性为主,辅之以定量。把难以定量的定性问题 

定量化处理,会有许多问题值得商讨。所以上面尽 

管选取了7个指标进行了量化分析,也只是在一定 

程度上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要全面评价各地区 

(上接第389页) 

[18] 刘友金,李洪铭,叶俊杰.基于聚类分析的区域创 

新能力差异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2 

(2):24—29. 

[19] 魏后凯.我国地区工业技术创新力评价[J].中国 

工业经济,2004(5):15—22. 

[20] 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 

(6):63—68. 

[21] 薛风平.城市技术创新能力测评及实证分析[J]. 

的市场化水平,还得结合各种因素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 

[2]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 

统计出版社,1999. 

[3] 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00. 

[4] 陈宗胜,吴浙.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 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 

纪的回顾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李文清]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5(2): 

16—19. 

[22] 林道辉,杨坤,周荣美,等.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 

价与限制因子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2001,28(1):76—81. 

[23] 秦宝庭,吴景曾.知识与经济增长[M].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杨玉东]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