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鲍含海)
★中原姓氏★
江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据大量的文史资料
记载和专家的进一步考证,江姓起源于河南省正阳县。
一、江国在河南省正阳县
江姓人是以国为姓,江国是以始祖恩成(元仲,伯
益之子)的封地“江”为国。江国所在位置,是在今河南
省正阳县东南部大林乡涂店村附近。
正阳县位于淮河北岸,地势平坦,与伯
益避住地较近。北邻古蔡国汝南(汝
阳道或汝宁),东邻古光州的息国(今
为息县),东南与“黄”国(今潢川)相
邻,南邻淮水,西邻道国(今确山县)。
南是楚国,东北是齐国,正好介于楚齐
之间,与很多史书记载的相印证。《正
阳县志》载,正阳县在西汉年间为“安
阳”,直到清雍正年间,先后改为“真
阳”、“慎阳”、“正阳县”。史书《春秋》、
《左传》经注明“秋九月,齐侯、宋公、江
人、黄人盟于贯”,江人即指江国国君。
顾东高《大事表》载,“江,国名,嬴姓,
故城在今息县西南”。清王国维《水经
注校淮水》记“淮水又东经安阳县故
城南,江国也”。杜预注“江国,在汝南
安阳县”。吕思勉《先秦史》载:“江,在
正阳县,嬴姓。”清《春秋大事记》记“江
国在汝宁府真阳县”,“江国距县东
南”。最有说服力的是谭其骧的《中国
历史地图集》中注明“江国城,位在正
阳县东南方涂店”。《春秋列国势图》
也具体标明了江国城池在今正阳县东
南大林乡涂店附近。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文物工作者
考察发掘,古江国的都城遗址确实在
河南省正阳县东南方大林乡涂店东北
角,距正阳县城40公里,南距淮河1
公里,往东不远处为息县境。城址总
面积约2.4平方公里,地势较高,当地
人称为“凤凰台”或“烽火台”。江国的国境东达息县
西,北至正阳县城南吕河,西至确山的顺山店乡,南到
淮河,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在江国城西南发掘有
新石器时代的“卧牛堆文化遗址”,都城西北遗有高8
米、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圆锥状土堆,就是古“江亭”
遗址,其亭在西汉时尚存。
二、江姓源于古老的嬴姓
在远古时代,人类本无国度姓氏之别,或散居,或
各部族聚结而居,随着人类的发展,才产生了姓氏和国
家之别。江姓的来历,《史记》记载,唐人林宝的《元和
姓纂》记载的尤为确切:“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
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康熙字典》载:“江姓,
本伯益之后,子爵,封于江,后以国为氏。”“氏”即是现
在说的姓氏。《南洋江氏总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记述,在距今4670年前,黄帝轩辕氏成为
天下的共主后,为区别子孙与其它部落,把
自己有威望的贤德的后裔,加以分封,各部
族则以所分封的爵号为姓,于是产生了姓
氏。颛顼,系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为人贤
江
姓
源
于
河
南
省
正
阳
德,相传为五帝之一,黄帝赐姓为商阳氏,
后封姓成习俗。至舜时,颛顼的玄孙伯益
(也称柏翳,号大费),是舜帝进攻东夷部落
的首领,佐帝驯服鸟兽。禹时,又佐禹治水
有功,夏禹要将帝位禅让给伯益,伯益不接
受,避到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之
北,因该地濒临瀛水,被帝赐姓为嬴姓,伯
益的后代均应属嬴姓。在夏商周三代,嬴
姓人世代为诸侯,子孙因功受命为别氏者
很多,《史记》、《潜天论》、《路史》等书记载:
嬴姓得十四姓,即有江氏、黄氏、徐氏、秦
氏、赵氏等。郭沫若《中国史稿》论述,大约
在三千年前,伯益的幼子元仲(讳恩成)“事
夏帝启为大理(掌管刑罚之官),爵封于江,
其后裔均袭爵位”,为江氏传代始祖。“江”
国在商代是一个独立小国,位于淮夷。公
元前1121年,周武王兴师伐纣,天下归周,
江氏济公及子孙佐武王伐纣有功,又爵封
东京。公元前1101年,正式赐封河南省百
里之“江”地为“江”国。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江国介于楚、宋、
齐大国之间,常受大国兵力骚扰,战事常发
生,江氏先民为生息计,与其它嬴姓后裔以
联姻、结盟等方式,团结交往,力图强国御
敌,但到公元前624年,终于被楚所灭。江
国共繁衍发展了477年。江国被灭亡后,
国人纷纷向外奔走,流落到外地的江国人按当时的习
俗纪念故国,纷纷以国为姓氏,即以故国名“江”而姓
“江”,这就是江氏起源史实。
三、江姓随地而居,繁衍旺盛
江姓先民在“国”亡后,大部分公族被迫逃往他处,
一支在国君江贞的率领下迁往淮阳,后又北迁至陈留
圉县(今河南省杞县)、考城。另一支流落到齐(今山东
省临淄一带),还有的散落于西北等地定居。又很快繁
衍壮大,在汉代时就形成了有名的“淮阳郡”、“济阳郡”
◆
江
正
国
雷
云
春
《1998
中州统战
》
年第
5
期
33
★中原姓氏★
两大郡望,成了名门望族。唐初,河南陈政、陈元光父
子入福建开辟漳州郡,随行军校90人中就有河南的江
姓,这就是江姓最早入闽者,现在江姓在此地繁衍,人
丁广多。宋代,金兵攻战宋都开封,中原人大规模南
迁,江姓一支由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另
外有江确率领的迁至江西都昌。宋恭宗时,江万载兄
弟的子孙携江万里的一部分后裔由江西迁至福建宁化
石壁村开基,下传至江百八郎,又迁到永定高头乡开基,
在此又繁衍分出东山、北山、南山三大房。江肇元迁至平
和葛布大溪村开基。明清之际,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姓氏
族有人跟随入台定居,在台北、高雄、嘉义等地形成望族。
还有漂海居住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马六甲、美
国南加州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江姓现均已繁衍壮大,如
新加坡南洋江氏总会的会员就已达200人之多。江姓已
生息繁衍成为我国百家大姓之一。
四、江姓后裔留念故国
江姓繁衍生息的历史证明了江姓人自强不息的精
神,人人念念不忘故国的强盛发达。江国在中原地区,
该地地势低洼,面水无山,历史上淮水经常泛滥,农业
种不保收,所以江国一直未强盛起来。为使江国发展
强大,宋代时期,江梅、江榜兄弟二人首回江国,住在河
南省正阳县东南40公里的淮河转弯处开基,以耕种为
主,又开设渡船,因此,人称该处为“江湾”,也称“江埠”
(江家渡)。江梅、江榜自生自种,又繁衍分出三支,现
人口达三千多人,这无疑是“江”国史上一个新发展。
1997年人民政府集资,在江国遗址附近兴建淮河钢筋
混凝土大桥。最近,新加坡南洋江氏总会会长江启逢
回“国”祭祖后,愿出资修建江氏宗祠,立始祖碑,引更
多的江姓后裔祭拜。1997年南洋江氏总会成立三十
一周年纪念大会召开,正阳县长组团祝贺,激发了新加
坡江姓宗长和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江氏宗长
的热情,表示愿捐资300万元修葺江氏宗祠和建一所
江氏小学,并达成三项意向协议:一是皮箱制造;二是
正阳球铁制造;三是水面养鱼。
申,古国名,姜姓,在史料中有不少记载,如:《国语
郑语》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左传隐
公元年》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庄公六年》云:
“楚文王伐申,过邓。”《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
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
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
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
于申姓姜氏。”《竹书纪年》载
曰:“幽王九年,申侯聘西戎
及
曾阝
。”《元和郡县图志》邓州
南阳条下记:“本周之申伯国
也,平王母申后之家。汉置
宛县,属南阳郡。”申国是一
个古老的姜姓方国,西周初
封在与西戎国相接壤的陕西省眉县,到周宣王时,为回
避日益强大的西戎国,同时又为了控制南方楚国向北
发展,于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把舅父申伯迁封于
周南近楚地,即今南阳市北20里的地方。《诗经大雅
嵩高》作为民歌详叙了这次迁徙活动:“于邑于谢,南
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
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有
亻叔
其城,寝庙既成。”这些说明了申伯定国都,占土
地,修城池,建寝庙的繁忙建都活动,也说明了申国方
位在周南部,邓国北部,今南阳市一带。东汉《潜夫论
志氏姓篇》载:“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1975年在
南阳市西关煤场出土了一件铜簋,其上铭文有:“十又
一月子 公彭宇……”1981年又在南阳市东郊出土了
两件铜簋,其铭文分别有:“中再父大宰南 厥司
34
……”和“南 伯大宰中再父……”字样,三件器物上的
“ ”字,经古文字学专家认定为今“申”字。这从实物上
证明春秋古申国在今南阳市一带确定无疑。根据《左传
庄公六年》的记载,申国在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攻伐
灭都,申又迁国于本土谢城
(在今新野县、唐河县、宛城区
交界处)立国,又被楚灭。
申国被灭以后,子孙后
代以国为氏,《姓氏考略》中
说:“系出姜姓,神农之后。
有申吕封于申,后以国为
氏。”《姓氏词典》申条说:“以
国名为姓氏,源于姜姓。”随
着历史的沧桑,申姓分迁到
异国他乡,后又析分衍化出许多支姓,如:申徙、申都、
申公、申句、申屠、申裴、申叔、申鲜、申章等等,其万流
归宗,都与申姓祖先姜姓是一脉相承的。
申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战国时的法家、郑国
人申不害,春秋楚国贵族、为抗吴救楚跪哭于秦、终救
楚国的楚人申包胥,新莽末年绿林军起义军领袖申屠
建,西汉大臣申屠嘉,西汉今文诗学开创者申公,汉代
著名博士申章,以及《姓氏英贤传》中的汉代申屠刚,唐
代申屠思恭,宋代申屠有涯等等。申屠姓在宋代《百家
姓》中有其位,说明申姓在我国宋代已是名门望族了。
申姓经过2685年的繁衍发展,如今已遍布全国和
海内外,时常有申姓孝子贤孙来南阳故申都和故谢城
寻根祭祖,念怀先祖开创基业之功德,但愿此情此根永
系遍及全国和海内外的申姓后人。
申 姓 之 根
植
南 阳
肖华锟
《1998
中州统战
》
年第
5
期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鲍含海)
★中原姓氏★
江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据大量的文史资料
记载和专家的进一步考证,江姓起源于河南省正阳县。
一、江国在河南省正阳县
江姓人是以国为姓,江国是以始祖恩成(元仲,伯
益之子)的封地“江”为国。江国所在位置,是在今河南
省正阳县东南部大林乡涂店村附近。
正阳县位于淮河北岸,地势平坦,与伯
益避住地较近。北邻古蔡国汝南(汝
阳道或汝宁),东邻古光州的息国(今
为息县),东南与“黄”国(今潢川)相
邻,南邻淮水,西邻道国(今确山县)。
南是楚国,东北是齐国,正好介于楚齐
之间,与很多史书记载的相印证。《正
阳县志》载,正阳县在西汉年间为“安
阳”,直到清雍正年间,先后改为“真
阳”、“慎阳”、“正阳县”。史书《春秋》、
《左传》经注明“秋九月,齐侯、宋公、江
人、黄人盟于贯”,江人即指江国国君。
顾东高《大事表》载,“江,国名,嬴姓,
故城在今息县西南”。清王国维《水经
注校淮水》记“淮水又东经安阳县故
城南,江国也”。杜预注“江国,在汝南
安阳县”。吕思勉《先秦史》载:“江,在
正阳县,嬴姓。”清《春秋大事记》记“江
国在汝宁府真阳县”,“江国距县东
南”。最有说服力的是谭其骧的《中国
历史地图集》中注明“江国城,位在正
阳县东南方涂店”。《春秋列国势图》
也具体标明了江国城池在今正阳县东
南大林乡涂店附近。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文物工作者
考察发掘,古江国的都城遗址确实在
河南省正阳县东南方大林乡涂店东北
角,距正阳县城40公里,南距淮河1
公里,往东不远处为息县境。城址总
面积约2.4平方公里,地势较高,当地
人称为“凤凰台”或“烽火台”。江国的国境东达息县
西,北至正阳县城南吕河,西至确山的顺山店乡,南到
淮河,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在江国城西南发掘有
新石器时代的“卧牛堆文化遗址”,都城西北遗有高8
米、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圆锥状土堆,就是古“江亭”
遗址,其亭在西汉时尚存。
二、江姓源于古老的嬴姓
在远古时代,人类本无国度姓氏之别,或散居,或
各部族聚结而居,随着人类的发展,才产生了姓氏和国
家之别。江姓的来历,《史记》记载,唐人林宝的《元和
姓纂》记载的尤为确切:“嬴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
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康熙字典》载:“江姓,
本伯益之后,子爵,封于江,后以国为氏。”“氏”即是现
在说的姓氏。《南洋江氏总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记述,在距今4670年前,黄帝轩辕氏成为
天下的共主后,为区别子孙与其它部落,把
自己有威望的贤德的后裔,加以分封,各部
族则以所分封的爵号为姓,于是产生了姓
氏。颛顼,系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为人贤
江
姓
源
于
河
南
省
正
阳
德,相传为五帝之一,黄帝赐姓为商阳氏,
后封姓成习俗。至舜时,颛顼的玄孙伯益
(也称柏翳,号大费),是舜帝进攻东夷部落
的首领,佐帝驯服鸟兽。禹时,又佐禹治水
有功,夏禹要将帝位禅让给伯益,伯益不接
受,避到箕山(在今河南省登封县东南)之
北,因该地濒临瀛水,被帝赐姓为嬴姓,伯
益的后代均应属嬴姓。在夏商周三代,嬴
姓人世代为诸侯,子孙因功受命为别氏者
很多,《史记》、《潜天论》、《路史》等书记载:
嬴姓得十四姓,即有江氏、黄氏、徐氏、秦
氏、赵氏等。郭沫若《中国史稿》论述,大约
在三千年前,伯益的幼子元仲(讳恩成)“事
夏帝启为大理(掌管刑罚之官),爵封于江,
其后裔均袭爵位”,为江氏传代始祖。“江”
国在商代是一个独立小国,位于淮夷。公
元前1121年,周武王兴师伐纣,天下归周,
江氏济公及子孙佐武王伐纣有功,又爵封
东京。公元前1101年,正式赐封河南省百
里之“江”地为“江”国。
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江国介于楚、宋、
齐大国之间,常受大国兵力骚扰,战事常发
生,江氏先民为生息计,与其它嬴姓后裔以
联姻、结盟等方式,团结交往,力图强国御
敌,但到公元前624年,终于被楚所灭。江
国共繁衍发展了477年。江国被灭亡后,
国人纷纷向外奔走,流落到外地的江国人按当时的习
俗纪念故国,纷纷以国为姓氏,即以故国名“江”而姓
“江”,这就是江氏起源史实。
三、江姓随地而居,繁衍旺盛
江姓先民在“国”亡后,大部分公族被迫逃往他处,
一支在国君江贞的率领下迁往淮阳,后又北迁至陈留
圉县(今河南省杞县)、考城。另一支流落到齐(今山东
省临淄一带),还有的散落于西北等地定居。又很快繁
衍壮大,在汉代时就形成了有名的“淮阳郡”、“济阳郡”
◆
江
正
国
雷
云
春
《1998
中州统战
》
年第
5
期
33
★中原姓氏★
两大郡望,成了名门望族。唐初,河南陈政、陈元光父
子入福建开辟漳州郡,随行军校90人中就有河南的江
姓,这就是江姓最早入闽者,现在江姓在此地繁衍,人
丁广多。宋代,金兵攻战宋都开封,中原人大规模南
迁,江姓一支由汴京迁至杭之仁和(今浙江杭州市),另
外有江确率领的迁至江西都昌。宋恭宗时,江万载兄
弟的子孙携江万里的一部分后裔由江西迁至福建宁化
石壁村开基,下传至江百八郎,又迁到永定高头乡开基,
在此又繁衍分出东山、北山、南山三大房。江肇元迁至平
和葛布大溪村开基。明清之际,郑成功收复台湾,江姓氏
族有人跟随入台定居,在台北、高雄、嘉义等地形成望族。
还有漂海居住于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马六甲、美
国南加州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江姓现均已繁衍壮大,如
新加坡南洋江氏总会的会员就已达200人之多。江姓已
生息繁衍成为我国百家大姓之一。
四、江姓后裔留念故国
江姓繁衍生息的历史证明了江姓人自强不息的精
神,人人念念不忘故国的强盛发达。江国在中原地区,
该地地势低洼,面水无山,历史上淮水经常泛滥,农业
种不保收,所以江国一直未强盛起来。为使江国发展
强大,宋代时期,江梅、江榜兄弟二人首回江国,住在河
南省正阳县东南40公里的淮河转弯处开基,以耕种为
主,又开设渡船,因此,人称该处为“江湾”,也称“江埠”
(江家渡)。江梅、江榜自生自种,又繁衍分出三支,现
人口达三千多人,这无疑是“江”国史上一个新发展。
1997年人民政府集资,在江国遗址附近兴建淮河钢筋
混凝土大桥。最近,新加坡南洋江氏总会会长江启逢
回“国”祭祖后,愿出资修建江氏宗祠,立始祖碑,引更
多的江姓后裔祭拜。1997年南洋江氏总会成立三十
一周年纪念大会召开,正阳县长组团祝贺,激发了新加
坡江姓宗长和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江氏宗长
的热情,表示愿捐资300万元修葺江氏宗祠和建一所
江氏小学,并达成三项意向协议:一是皮箱制造;二是
正阳球铁制造;三是水面养鱼。
申,古国名,姜姓,在史料中有不少记载,如:《国语
郑语》载:“申,缯,西戎方强,王室方骚……”《左传隐
公元年》载:“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庄公六年》云:
“楚文王伐申,过邓。”《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
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
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
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
于申姓姜氏。”《竹书纪年》载
曰:“幽王九年,申侯聘西戎
及
曾阝
。”《元和郡县图志》邓州
南阳条下记:“本周之申伯国
也,平王母申后之家。汉置
宛县,属南阳郡。”申国是一
个古老的姜姓方国,西周初
封在与西戎国相接壤的陕西省眉县,到周宣王时,为回
避日益强大的西戎国,同时又为了控制南方楚国向北
发展,于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把舅父申伯迁封于
周南近楚地,即今南阳市北20里的地方。《诗经大雅
嵩高》作为民歌详叙了这次迁徙活动:“于邑于谢,南
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
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有
亻叔
其城,寝庙既成。”这些说明了申伯定国都,占土
地,修城池,建寝庙的繁忙建都活动,也说明了申国方
位在周南部,邓国北部,今南阳市一带。东汉《潜夫论
志氏姓篇》载:“申城在南阳宛北序山之下。”1975年在
南阳市西关煤场出土了一件铜簋,其上铭文有:“十又
一月子 公彭宇……”1981年又在南阳市东郊出土了
两件铜簋,其铭文分别有:“中再父大宰南 厥司
34
……”和“南 伯大宰中再父……”字样,三件器物上的
“ ”字,经古文字学专家认定为今“申”字。这从实物上
证明春秋古申国在今南阳市一带确定无疑。根据《左传
庄公六年》的记载,申国在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攻伐
灭都,申又迁国于本土谢城
(在今新野县、唐河县、宛城区
交界处)立国,又被楚灭。
申国被灭以后,子孙后
代以国为氏,《姓氏考略》中
说:“系出姜姓,神农之后。
有申吕封于申,后以国为
氏。”《姓氏词典》申条说:“以
国名为姓氏,源于姜姓。”随
着历史的沧桑,申姓分迁到
异国他乡,后又析分衍化出许多支姓,如:申徙、申都、
申公、申句、申屠、申裴、申叔、申鲜、申章等等,其万流
归宗,都与申姓祖先姜姓是一脉相承的。
申姓在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有:战国时的法家、郑国
人申不害,春秋楚国贵族、为抗吴救楚跪哭于秦、终救
楚国的楚人申包胥,新莽末年绿林军起义军领袖申屠
建,西汉大臣申屠嘉,西汉今文诗学开创者申公,汉代
著名博士申章,以及《姓氏英贤传》中的汉代申屠刚,唐
代申屠思恭,宋代申屠有涯等等。申屠姓在宋代《百家
姓》中有其位,说明申姓在我国宋代已是名门望族了。
申姓经过2685年的繁衍发展,如今已遍布全国和
海内外,时常有申姓孝子贤孙来南阳故申都和故谢城
寻根祭祖,念怀先祖开创基业之功德,但愿此情此根永
系遍及全国和海内外的申姓后人。
申 姓 之 根
植
南 阳
肖华锟
《1998
中州统战
》
年第
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