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易堂九子与江苏遗民交游考述

IT圈 admin 58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程筠)

第8卷第5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8 

NO.5 

2009年1O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0ct. 

20O9 

易堂九子与江苏遗民交游考述 

马将伟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 

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 

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关键词]易堂九子;江苏遗民;交游;历史意蕴 

[中图分类号]K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09)05—0066—05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NineWriters in Yi Tang and 

Anhui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MA J iang—w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dong,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the Nine Writers of the School of Yi Tang 

made a name for their works and personal integrity.Besides writing and teaching,they 

undertook to fight for their cause which is to make acquaintance of various persons as many as 

possible across the country,the adherents of the collapsed Ming Dynasty in particular.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was a cultural centre of the then China, 

the Nine Writers of the Yitang School used to frequent this piece of land after the overthrow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refore made many friends among those Jiangsu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which resulted from their feeling towards the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ir 

consciousness of saving the then society.Their emotions and thinking revealed a rich historical 

awareness and thus had a typical meani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Nine Writers of the School of Yi Tang;Jiangsu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Acquaintance;Historical Meaning 

“易堂九子”是甲申之变后隐居于江西赣南宁 与谢文涛为首的程山诸子、宋未有为首的髻山诸子 

都翠微峰上的一个著名的文人团体,以清初散文三 

并峙江右,号为“江右三山学派”。近人胡思敬云: 

大家之一的魏禧为首,还包括其兄际瑞、弟礼(号为 “明季吾乡学派略分为三,一日易堂,朋俦最盛;一 

“宁都三魏”)、姊婿邱维屏、同邑李腾蛟、彭任、曾 

日程山,南丰谢约斋主之;一日髻山,星子宋未有主 

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九人。易堂诸子以文章、 

之。”l1 他们讲学论道,切剧读书,并开馆授徒,影响 

气节名显天下,是清初遗民文人团体①的典范。时 

非常之大,其中又以“易堂声气特盛”_2j4胛。 

[收稿日期]2009—05—27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明清之际经世文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为2009045088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将伟(1976一),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入,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 

66 

除著述、授徒外,交游造士也是易堂诸子所苦 

心经营的“事业”,所交之友中,又以遗民为主,这固 

殁,痛不忍言。道兄为之疾呼,经理其归榇,此亦何 

异裴行立之于子厚也!”_6] 

与其遗民情怀有关,也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 

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国变后,易堂诸子频繁 

往来于此,与吴中诸遗民缔结良谊,故考其交游之 

始末,以见清初遗民的生存状态及其心志所在。 

易堂其他人得交顾祖禹,亦是缘于魏禧之荐 

引。其游吴越归后,向易堂同志亟称祖禹,诸子皆 

心慕之。如彭士望当时虽未与顾祖禹识面,然心中 

已以他为挚友,其于给岭南陈恭尹的信中难掩自己 

对顾氏的钦服:“今有从未相见,因吾友之言遂信为 

顾徂禹 

数十年旧识,南越则吾元孝,东吴则虞山顾景范祖 

禹二人而已。景范从未一为诸生,潜心纂述,著十 

五国《方舆纪要》,为之论,读之令人鼓舞兴发,虽顽 

顾祖禹(1631—1692),字景范,一字复初,号廊 

下,世居宛溪,故人称宛溪先生,无锡人。祖禹幼即 

沈敏聪慧,受父教习读诗史,并好地理之学,其廉介 

而不求于名,遍游天下,所至之处,借书而钞之,学 

殖日富;归而闭门著书,成《读史方舆纪要》皇皇一 

百三十卷之巨制。《清儒学案小传・宛溪学案》评 

价云:“宛溪学术萃于《方舆纪要》一编,尤重山川形 

势,古今战守攻取之宜,得失嘹如指掌,为兵家不可 

不读之书。”l2l4 此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 

北史合钞》被称为“三大奇书”。时徐乾学奉旨修撰 

《一统志》,欲荐起顾祖禹,祖禹力辞,后卒于家。 

《清史列传》、《清史稿》、《无锡金匮县志》(光绪七年 

刻本)等载有其传。 

顾祖禹为易堂诸子之畏友,尤其与易堂之首魏 

禧堪称金石之谊,另与彭士望、魏礼、彭任等均为至 

交。其著《方舆纪要》,魏禧与彭士望均为之作序, 

称其为“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也!”[3 J4∞魏禧 

与祖禹之始交当在康熙元年(1662年)魏禧出游吴 

越之时。魏氏于《常熟顾耕石先生墓志铭》中云: 

“祖禹博学,善著书。宁都魏禧客吴门,……既交其 

人,深沉廉介,可属大事,相与为齿序,弟畜之。”l_3l9“ 

二人遂为生死不易之友。当时顾祖禹属魏禧为其 

父作墓志铭。又据易堂彭士望述魏禧生平云:“比 

懦,可为豪杰。”[43 与陈元孝书 对于顾氏《方舆纪要》 

书,彭氏给予极高的评价:“禹之为是书也,以史 

为主,以志证之;形势为主,以理通 

之。”[ ] 方舆纪要序 士望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 

八月客吴门,顾祖禹迎居其家。是年之秋,士望再 

至昆山,得晤祖禹。士望云其“晚最笃服虞山顾景 

范祖禹之人,自忘其穷且耄,行数千里,领儿子厚本 

师事之”,[ ]卷 硕耕石诗集序 盖在此时无疑。由此也可 

以看出士望是何其服膺祖禹。 

魏礼于顾祖禹则以兄礼事之,祖禹六十岁时, 

魏礼作寿序赠之,云:“宛溪与先叔氏成兄弟交,视 

其嗣子为犹子,代之谋靡弗至。故予见宛溪若见先 

叔氏也,而宛溪辱不外予,相关为身 

命”,[ ] 顾景范六十序 由此可知二人之交如同姓兄弟, 

毫无芥蒂。彭任则似与祖禹并未谋面,然这并不碍 

于二人书信往来,得为神交。彭任寓书于祖禹,倾 

其仰慕之情,“十年之前,敝友兄魏叔子南旋指数 

人,首称景范,弟神往而心仪之者久矣。及读《方舆 

纪要》诸序,私心窃喜,以为于今世而有如此实用之 

人,此天之所以笃于斯民而不弃之于涂炭也。每开 

卷循览一二,不惟如闻謦咳,而志意指顾,画然如 

家落,(叔子)恒破产出游,不交州府,惟身造幽隐荒 

僻,或老病穷饿几死士,远必至之与定交,共忧恤。 

故每出得士,多独行奇才。中吴顾景范至,为之执 

盖,追随大道中如昆弟,语离或流涕,引决生 

死。”[ ]卷 魏叔子五十一序 又与友人书中云:“少魏叔子数 

见。”[ ] 与顾景范书 后当事者聘彭任讲学白鹿洞,彭氏坚 

辞之,祖禹曾写信表达自己对彭任志节之洁的钦 

佩,“一时同乡髻山宋未有、浙中秦开地、李中孚、吴 

中顾景范、粤中北田陶苦子、闽中李元仲、黎娩曾诸 

先生寓书致景仰之思。” 另,顾祖禹也曾为易堂九 

子之一的曾灿诗集作序,称其诗“意指雄沈,音律朗 

润”[引。 

岁,以兄事叔子之为执伞,捧溺器,居然与昆弟相 

似。”[ ]卷 与陈元朝康熙十九年(I680年)十一月,魏禧 

意外卒于仪真,“远近友人咸走哭于殡所,而常熟顾 

祖禹景范独先至。祖禹少先生七岁,先生与为兄 

弟,交比易堂。”[ ]卷 先叔兄纪略 二人之交挚厚至若此 

者,从中也可见出顾氏之为人。对于两人之交厚, 

二、归庄 

归庄(1613—1673),字玄恭,一字尔礼,号恒 

轩,昆山人,归有光曾孙。明诸生,人清后更名祚 

明,或称归藏、归妹、归乎来;字或称元功、园公、悬 易堂彭任感叹道:“叔子有经世之才,遂竞赍志而 

①易堂九子中,魏际瑞曾参加清廷之试,故非“遗民”,各种遗民录也未将其列入其中,然考其生平,魏氏参加清廷之试实非其愿,而为境遇 

所迫,因此他一直具有十分强烈的遗民情怀。故从整体上来看,易堂九子是一个遗民性质的文人团体。 

67 

弓等,亦号普明头陀、鏖鏊钷山人。晚岁居僧舍,又 

号园照。庄负才使气,性嗜酒,善骂人。少年即人 

复社。与同里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目。 

趣过予。予方畏暑未之报,元公则四五至不为谦。 

每至,挟其文,余亦出新旧文,二人者相攻谪其不 

足。})E3 ̄556-5 57魏禧此次吴门之行并没有告知归庄,但 

顺治乙酉(1645年)五月,南都陷落,归庄参加了昆 

山地区的反薤发斗争,因鼓动当地群众杀死降清县 

臣阎茂才,事败而亡命。之后,奉母隐居,佯狂玩 

世,穷困而终。庄于书无所不窥,落笔数千言不止, 

得有光古文家法,并工于诗,近人邓之诚先生称“其 

文胎息深厚,不务纡徐有致,可谓善于学有光者;诗 

归庄闻讯冒暑前来拜访,可知他在此之前也早已得 

闻魏禧之名,因此慕名而来,凡四五次。据魏禧所 

记,归氏曾自刻“乾坤一布衣”石印,“印草稿上,墨 

注其下曰:‘吾往年刻此,今见江西魏叔子,当转手 

赠矣。’) ̄[31678可见归庄对魏禧敬重。二人均以善文 

名于当世,故而相见必相互出其所为文而切磋,互 

述家难,意酸辞苦;至于登临游览,神气飞腾,奇乃 

在骨”_9]9,堪为好评。有《归庄集》行于世。《清史列 

指不足而不溢美,二人性情之契合从此也可以看 

出。归庄于是年也作有《赠魏叔子》诗,可惜已散 

佚,不见收于其传世集中。又据邓之诚先生推断, 

魏禧能击鼓而歌《万古愁》,“或庄亲授-[9]9,此曲今 

收入《归庄集》中。魏禧将归,归庄“持羊羹、脯鱼、 

酒一尊过禧南楼”,二人“饮不尽欢,若不胜情者”, 

及别,归氏“棹小舟,独送禧于浒墅关上,握手再拜, 

传》、《道光昆新两县志》(道光六年刻本)、孙静庵 

《明遗民录》等载有其传。 

归庄与易堂魏禧友善。早在识面之先,魏禧就 

闻归庄“狂”名,“吾年未三十时,闻归震川先生有曾 

孙庄,抱高节,负才使气,善骂人”,及至后来,“既有 

传长歌至山中者,凡三千余言,上溯鸿漾,下及季 

世,驱使神仙鬼怪之物,呵帝王,笞卿相,践籍古之 

文人,恣睢佯狂,若屈平、李白沈冤醉愤无聊之语。 

客日:‘此归元恭庄所作。’予惊怖其人,疑不可 

近。’ ̄/31 5S6此歌即为著名的《万古愁》。据全祖望《题 

归恒轩万古愁曲子》载:“世传《万古愁》曲子,瑰环 

恣肆,于古之圣贤君相,无不诋诃,而独痛哭流涕于 

桑海之际,盖《离骚》、《天问》一种手笔,但不能定其 

为何人所作。近人或以为谑翁,或以为道隐,或以 

为石霞,皆鲜证据。惟魏勺庭征君及其事于《恒轩 

寿序》,予始取而跋之。”[1。。由是可知,当时《万古愁》 

曲子流传甚广,然鲜有知其作者者,而根据魏禧此 

序可断该曲实为归庄所作。《恒轩寿言》当指《归元 

公六十序》。陈祺康《郎潜二笔》亦云:“《万古愁》曲 

子,沈郁诡环,于自古圣贤君相,信笔诋诃,而独痛 

哭流涕于桑海之际,盖明遗民归庄玄恭所作,魏叔 

子《玄恭寿序》及之……今约计此曲字数,与叔子言 

合,洵为归作无疑。”魏禧在山中闻得此曲,始慕其 

人。此后,禧又常游于吴越间,更闻其狂名,然未得 

痛哭久之。”l_3J6 由此可见二人交谊之笃。 

康熙十一年(1673年)十二月,魏禧头风病复 

发,得归庄长逝的消息。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 

月,魏禧居于水庄,其“捷瀑轩”落成,时莱阳姜学在 

亦稍先于归庄卒世,魏氏为二人设灵位号哭,并作 

《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以悼,述昔日交往之由, 

其情甚悲。 

三、徐枋附徐柯 

徐枋(1622~1694),字昭法,号俟斋,一号涧 

上,又号秦馀山人①、雪林庵主人等,长洲人。弱冠 

通十三经,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南都破后遂 

隐居,足不入城市,往来于灵岩、支硎间,构屋于天 

平山麓,颜日“涧上草堂”。家甚贫,至于至日不食, 

甚至衣不蔽体,然不改其节操,不轻受别人一丝一 

粟。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并称为“海内三遗 

民”,又与杨无咎、朱用纯有“吴中三高士”②之目。 

终以贫困卒,年七十三岁,友人戴易葬之。著有《居 

易堂集》二十卷。又有《二十一史文汇》、《通鉴记事 

见,心甚憾之,“及数游吴、越,人颇名其狂,予愿 

魏禧与归庄之识面是在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 

类聚》、《读史稗语》等。《清史列传》、《清史稿》、《大 

清一统志》、《江南通志》、《长洲县志》(乾隆十八年 

交之,而动辄相失。”E33 

刻本)、孙静庵《明遗民录》等均有其传。 

徐枋束身谨慎,友不滥交,观其往来者,宣城沈 

寿民、莱阳姜实节、昆山朱用纯、同里杨无咎、山阴 

年)仲夏,时魏禧至吴门,归庄慕名而访。对于此次 

相见,魏禧纪之甚详:“壬子夏,侨吴门,元公闻之, 

①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云徐枋“署秦望山人”(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页),《清史稿・徐枋传》则曰“自署秦馀山人”。今考《居易堂 

集》(康熙刻本)卷首《自序》及《凡例十一则》后分别自署为“秦馀山人俟斋徐枋自题”、“秦馀山人俟斋氏又识”,则邓之诚先生之“秦望山人”为 

误。 

②《江南通志・人物志》(卷163)载:“杨无咎,字震伯,廷枢子。痛父罹难,杜门隐居雁八十年,与徐枋、朱用纯称吴中三高士。”又明初亦 

有所谓“吴中三高士”之目,《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卷181)“(韩)奕与王宾、王履齐名。称吴中三高士”。 

68 

戴易、吴江门人潘末、南岳僧洪储、宁都魏禧等,皆 

为高洁坚贞之士。早在识面之前,禧从友人处闻得 

枋之高风亮节,心甚慕之,“五年前获交两日公,知 

歌扇之间。临死,以藏墨一函寄尤侗,嘱其作传,尤 

侗比其昆季为首阳之清、柳下惠之和。著有《一老 

庵诗文集》。《长洲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有传。 

徐柯与易堂曾灿友善。曾灿长年客游吴地,时 

与柯诗酒流连,诗集中有数首纪其事,如《同身壹坐 

贯时蕴真馆,欲雪限韵,得弹乾残看四字》云:“瑟瑟 

足下高风峻节,为古人所难能”。E31261此时虽未识面, 

然魏禧对徐枋非常敬仰,尝语人云:“武林汪魏美飞 

鸿千仞;吴门徐昭法寒冰百尺,人不可得近,况得而 

狎玩之乎?,,[31261这封信虽未有明确的写作时间,但 

亦可推定。信中云其“顷游武林,与魏美为昆弟交; 

来吴门独不见昭法,诚大恨也”。考魏禧集中有《与 

庭初静,寒窗纸夜弹。云随苔影合,风过竹声乾。 

未冷衣先薄,言归岁已残。重将今夜酒,且作故园 

看”,述游子伤怀。徐柯曾为曾灿《三度岭南诗》作 

杭州汪魏美书》后有《自记》一则,叙及他与汪讽(字 

魏美)之交,其云:“癸卯,予游湖上,魏美既得书,辄 

走逆旅中相见。自是常出就余,卧谈至鸡鸣,或更 

起坐不肯休,遂与余为兄弟交。),[31294据此可知,此信 

写于康熙二年(1663年)魏禧再游吴浙之时无疑。 

此次过吴门,魏禧曾游灵岩,作有《灵岩杂咏》十首 

纪之;并遇徐枋之子,魏禧口占绝句一首赠之,表达 

的仍然是对枋坚贞之节的钦佩,其云:“冻死不穿赵 

氏衣,尊公严冷久相知。过庭他日如相问,只道斯 

人住翠微。”并诗后自注云:“昭法非义不食,非其人 

不食,常绝粮,有馈米数石至门者,峻却之。”康熙十 

年壬子(1672年),魏禧再访徐氏于山中。二人平 

时亦有书信往来,谈学论道,砥砺气节。邓之诚先 

生认为,“枋杜门绝人,匪以鸣高,阳若无所世事,而 

实有大谋,用心良苦,, ̄9129,而魏禧后半生之屡游吴 

地,与徐枋相接,其“志在经营山左,山东绾觳南北, 

东达海,西通中原,南抵淮泗之间,天下有事,可以 

断运道,为形势必争之地”,“禧与枋相结,必预其 

事”[g]2 ;此虽不无可能,但仍为推断之语,尚待证 

实。 

魏禧之外,徐枋与易堂交游者还有曾灿。曾灿 

曾指出徐枋诗之瑕疵,枋寓书于灿,“弟于诗学本未 

深造,偶然感触,援笔写怀,真所谓候虫时鸟自鸣自 

止而已,乃重辱奖诩过当,不胜愧汗。至承指谪一 

二处,谓有字句之疵,尤荷直谅,益我弘多。第亦有 

鄙见,须细论者。)'[11168观全文所涉,大抵是对曾灿所 

指出的“字句之疵”进行辩驳解释,其中涉及很多诗 

学问题,并认为朋友间的相互切蒯,“此既古人之所 

有取,且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L1 

徐柯(1627—1700),字贯时,号东海,徐枋之 

弟。柯生而风流爽朗,有翩翩之概,与枋异质。年 

十五补诸生,工书画,善属诗文。顺治乙酉(1645 

年),父淠殉节以死,柯弃去诸生服,浮沉于城市。 

常年贫困,箪瓢屡空,以瓦盆煎糜煨芋,并日而食, 

名所居日“二株园”。益都孙文定、静海高文端二相 

国本出徐、淠之门,屡招而不往,逍遥于山水与酒旗 

序,对曾诗甚为推崇,“诗至今日为极盛,几于家李 

白而户杜甫矣,而予独得三人焉。三人者何?日益 

都孙仲愚宝侗也、同郡杨潜夫烙也、暨吾宁都止山 

曾先生也”Ll ,并言其曾经受元次山《箧中集》的启 

发,编选三人之诗,“择其尤高者各百篇,撰为《箧中 

后集》”[ 引。 

四、冷士嵋 

冷士嵋(1626—1711),字又湄,号秋江,丹徒 

人。明诸生,甲申之变后,弃去举子业,绝意进取, 

终身不入城府,以图书诗史自娱,教授自给。因居 

傍大江,故名其读书之处日“江泠阁”。好古诗文, 

著有《江泠阁诗集》十二卷、《江泠阁文集》四卷、《续 

集》二卷等。《丹徒县志》(光绪五年刻本)、孙静庵 

《明遗民录》等有传。 

冷士嵋与易堂魏禧为至交。二人相识于康熙 

二年癸卯(1663年),时禧客游吴越,二人识于江上, 

士嵋叙及此事甚确:“余自癸卯岁,识其(指魏礼,引 

者注)兄冰叔江上,一见洒然,自后凡出山,莫不余 

顾。”[133 之后,二人往来频繁。康熙十六年丁巳 

(1677年)秋,魏禧再度客吴,士嵋渡江而访,魏氏 

《冷又湄江泠阁集序》云:“丁巳秋,又湄同宗子子发 

渡江访予扬州,予适病卧不能谈,留两日去。既而 

读赠予诗,病已,读《江泠集》。逾月,则又湄以书 

来,洒洒千余言,道向往之意”,并称其诗文“高清绝 

俗,朴而不雕,澹而能远”。E3]433今观《江泠阁诗集》及 

《文集》中,寄怀魏禧诗文达二十余首(篇),这在魏 

氏诸多师友中尚不多见,由此也可以看出两人交情 

之挚厚。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十七日,魏禧 

不幸客死于真州。士嵋得讣,悲痛欲绝,具果羞往 

真州,恸哭于叔子灵前,并作文以祭之。又于《书魏 

冰叔祭文后》悲其死境凄凉:“叔子以哀暮年,一身 

去家四千里外,死于客,而又无功期强壮之亲在其 

侧,殡履寺中,茕茕惟一慊守其亲,萧然风雨,颓屋 

寂寥。”[1。 心痛之意溢于言表。 

通过魏禧,冷士嵋闻得其弟魏礼之名,又得读 

魏礼诗文集,心向往之。其《魏季子六十序》云:魏 

69 

禧每“顾余则必言其弟季子有志之士,而读书穷谷 

用,遂遁海上,改披缁服,号为“蹈东和尚”。继而奔 

中……时一见其诗文,读其诗若文,可知吾季子之 命于天下,年七十始居而不出,然还是以未一至闽 

为人。”礼五十岁时,士嵋“曾作长歌寄季子山中,尔 

粤滇黔等东南地区为憾。著有《白耷山人诗集》十 

时尚未谋面也 ̄[131481。考士嵋《江泠阁诗集》,有长 

卷、《文集》二卷。《清史稿》、《江南通志》、孙静庵 

诗《赋得归鹿门歌赠魏和公五十》一首,盖系此作无 《明遗民录》等有传。 

疑,内容大抵咏季子其人其性,报钦慕之意。直到 易堂曾灿与阎尔梅有交。曾灿客游之时,曾与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夏,二人才得以识面, 

友访尔梅于杨将军庙,并作诗《乙巳九日淝水同左 

“戊辰夏,(季子)忽出山访余江上',[1 3 ̄481。对于魏礼 

子直、张公上、沈馨闻、杜苍略携尊登杨将军庙访阎 

来访,士嵋难掩其欣喜之意,作《喜魏和公出山见 古古,而袁箨巷亦移酒肴至,限重阳登高四韵》(共 

访》二首,其二云:“闻君未见十年时,此日相逢惬所 

四首)以纪之,其二云:“日暮高台起大荒,四围秋色 

思。无限胸怀说不尽,悠悠谁许别人知。”魏礼别 望苍凉。地连江楚开淮甸,天护风云接帝乡。名士 

时,士嵋又作诗《送和公归翠微峰吾庐》四首送之, 

床应分上下,将军庙久识兴亡。此番尽是东南客, 

中有“眼见送君头白尽,不知重会在何年”之句,以 烂醉同来看夕阳。”龚鼎孳与曾灿父应遴乃旧时同 

道其别离惆怅之意。时礼年六十岁,在其归翠微之 榜进士,灿以长辈奉鼎孳。而龚氏又与阎尔梅友 

后,士嵋又作寿序,托人转交魏礼。士嵋之笃友谊 

善,故时常在一起集宴,诗酒流连,相互唱和。如灿 

至此,亦可见出其人其性。 《龚宗伯初度,阎古古用少陵<秋兴八首>韵为寿, 

此外,冷士嵋与易堂后学、魏礼之子魏世效亦 同人共和诗,十一月十七日》等诗乃纪其事。阎尔 

为忘年之交。世效字昭士,号耕庑,著有《耕庑文 梅北上之时,龚鼎孳招同纪映钟、曾灿等为之饯行, 

稿》。时魏世效从其叔魏禧客游广陵,得与士嵋相 曾灿作诗二首送之,其二云:“苍然白发出人间,那 

识,士嵋作《赠魏昭士》一诗,题下自注云:“冰叔犹 有丹砂可驻颜。自历沧桑成大梦,不辞杖履试诸 

子也,时从冰叔广陵。”诗中以“妙论悬秋水,高怀出 艰。一身老去空填海,五岳归来未买山。壮心难消 

远峰”之句以赞昭士。别时,士嵋又作诗二首送之, 今古泪,春风直过雁门关。”[1 ]盖写尔梅之生平,亦 

中有“江上十年才一见,不知何事又言归”之句,道 抒发自己心中的悒郁之情,同志相别,竟是满眼沧 

其依依惜别之情。而且二人亦常有书信往来。康 

桑之泪。 

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后,冷氏还写信给魏昭士, 易堂九子与江苏遗民之交游具有丰富且复杂 

自伤往昔。其时,冷氏“近有高贤手泽之谋”,向昭 的历史文化蕴涵,除了藉此以发舒遗民情怀之外, 

士乞之,其中涉及易堂诸人及诸友:“窃计足下高贤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们以“交游造士”作为其经世 

家世,多有往来手笔之存,如丘邦士、林确斋、宋未 

济民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的体 

有、谢秋水、陈元孝,暨尊大人先生,诸凡逸民高士 

现。明清易代之后,迫使一些怀抱真才实学者逃于 

者,片纸只字,足以为重……倘蒙颁惠一二,因之汇 草野,隐遁山林,才能不得施展,在积极倡导经世济 

类成轴,用畀后人作传世之珍”l】3_ 似。考士嵋《江泠 

民思想的易堂诸子来讲,这实是痛心之事。由是, 

阁文集》,有《跋高贤手泽卷》,其中道此事甚详,“余 

复古之师友之道,出游以结交天下怀抱真才之友, 

不禄,既莫谐于时,每欲效谢阜羽、陶九成、吴立夫 就成为易堂诸子等清初士人“造士”以救世的重要 

辈,访求丧乱以来遗民剩夫作一书,所谓《西台痛哭 

方式之一。 

记》、《草莽私乘》、《桑海遗录》者,以补殿于 易堂诸子的交友之道还是以其经世理念为准 

后。,,[1 3 ̄51 5从此也可以见出士嵋生平之志。 

绳,彭士望云:“今日人才如龟毛兔角,遍究当世,得 

逾不易,吾辈见到处,切莫放过。最上表章之,次交 

五、阎尔梅 

连之,又次造就之;要当成其所长,去其所短,知其 

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一字调鼎,号古 

长中之短,用其短中之长,而后天下无弃才,各器其 

古,又号白耷山人,沛县人。崇祯三年(1630年)举 

使其成其务,此古今圣哲御世之大略 

人。曾入复社,享有重名,与二张(张溥、张采)相 

也。”[ ]卷 , 与顾景范手简 “吾辈见处,切莫放过”,从此言 

埒。甲、乙间,入阁部史可法之幕,献以奇计而不 

能够体会得到彭氏对于人才的极度渴求。彭氏之 

用①。可法殉节以亡,赴淮安就刘泽清,亦不为所 

论亦即易堂诸人的交友原则。 (下转第78页) 

①阎尔梅长诗《惜扬州》引子曰:“予劝阁部西征,徇河南,不听;劝之渡河北征,徇山东,又不昕,一以退保扬州为上策,盖公左右用事诸人, 

家悉在南中故也。”见《白耷山人诗集》卷2。 

70 

也得益于其特有的家族文化。薛福成正是因为受 

了家族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才会有对近代中国民 

主思想兴起有重要影响的改良主张,才得以最终走 

业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一系列贡献,可以说也是得益 

于家族教育传统的熏陶,汲取了家族文化沃土所提 

供的养分。 

总之,薛福成家族颇具个性的文化传统值得珍 

视,堪称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一个鲜活范例,对家 

族乃至近代中国的多方面贡献是一笔值得铭记的 

向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革之路,也才会形成 

其务实灵活、具有独特价值的“和战观”与外交思 

想。还有,他和孙女薛秀群关于普及教育、学习西 

学文化的主张和探索,以及薛寿萱等在引进西方企 

重要历史遗产。 

[参 考 文 献] 

[1]徐武.薛福成——清朝改革维新的思想家、外交家[M].无锡:苏出准印. 

[2]冯丽蓉,林本梓.吴地实业家[M].北京:中央编译81版社,1996:47. 

[3]薛锦堂.无锡《薛氏族谱采遗》[M].光绪五年木活字本。 

[41蒋明宏.变迁与互动:清代苏南家族教育研究——以苏、松、常、太为中心[DI.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申请博士学位论文, 

2004. 

E5]薛福成.庸庵随笔[M].邓亦兵编选、校点.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52. 

[6]严钊.薛恭人传六首[M].光绪三十年铅印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7]薛学谦.薛公慈明哀启[M].民国间石印本,南京博物馆藏. 

[8]薛福成.薛福成选集[M].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薛学海,薛学潜,薛学濂.先慈吴太夫人哀启[M].光绪年间石印本,南京博物馆藏. 

[101薛福成.庸盒文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40. 

[11]丁凤麟.薛福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责任编辑:闰卫平) 

(上接第70页)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广交天下之友遂成为他们 

命”_5]卷 ' 饶磊庵荔支诗 ,彭士望也说:“望自童幼性成, 

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甚至最终上升到以“朋友为 

即以朋友为命”[ ]卷4. 复张一衡 ,这不能不说是在明清 

性命”的高度,如魏禧“生平以朋友为性命饥 之际“人才消歇,朋友道废”的历史情境之下出现的 

渴'':[31269,其所交“若徐枋、金俊明、汪讽、李天植、顾 

个饶有意味的人生命题。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语 

祖禹、恽日初、杨踽,皆遗民不忘当世之事 境中,江苏各遗民遂成为易堂九子之金石之友,由 

者。 ̄[9]1 99 200魏礼则自称:“予生平以朋友为性 此亦可见出清初遗民交友之志。 

[参 考 文 献] 

[1]胡思敬.髻山文钞跋[M]//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7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479. 

[2]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M]//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⑤.台北:明文书局,1986. 

[3]魏禧.魏叔子文集[M1.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彭士望.耻躬堂文钞[M1.咸丰二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魏礼.宁都三魏全集・魏季子文集[M].道光二十五年宁都谢庭绶绂园书塾重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彭任.与、顾景范书.草亭文集:不分卷.清刻本. 

[7]彭兆泰等.彭中叔行略[M1//彭任草亭文集:卷首.清刻本. 

[8]顾祖禹.六松堂集序[M1//曾灿.六松堂集:卷首. 

[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O]全祖望.题归恒轩万古愁曲子[M]//归庄集・附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89. 

[11]徐枋.与曾青藜书[M].黄曙辉、印晓峰点校《居易堂集》卷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徐柯.六松堂集序[M]l/曾灿.六松堂集:卷首.清钞本. 

[13]冷士嵋.江泠阁文集[M]//中国古籍整理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23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4]曾灿.龚宗伯移尊真空寺为阎古古作饯[M]//时同纪伯紫、何昭侯、顾遥集即席限韵・其二.六松堂集:卷7.清抄本. 

(责任编辑:闫卫平) 

78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程筠)

第8卷第5期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o1.8 

NO.5 

2009年1O月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0ct. 

20O9 

易堂九子与江苏遗民交游考述 

马将伟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摘 要]清初,易堂九子以文章、气节声震天下,除惮力著述授徒之外,遍交天下之友也是他们所苦心经营的一项 

重要“事业”,其中主要以遗民为主。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易堂九子于国变后频繁往来于吴地,与其地诸遗民 

缔结良谊,这既与其遗民情怀有关,又是其经世思想的体现,具有丰富的历史意蕴,在清初具有典范意义。 

[关键词]易堂九子;江苏遗民;交游;历史意蕴 

[中图分类号]K 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73(2009)05—0066—05 

The Friendship between the NineWriters in Yi Tang and 

Anhui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MA J iang—wei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nan University,Guangdong,Guangzhou 510632,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the Nine Writers of the School of Yi Tang 

made a name for their works and personal integrity.Besides writing and teaching,they 

undertook to fight for their cause which is to make acquaintance of various persons as many as 

possible across the country,the adherents of the collapsed Ming Dynasty in particular.Due to 

the fact that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Jiangsu Province was a cultural centre of the then China, 

the Nine Writers of the Yitang School used to frequent this piece of land after the overthrow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refore made many friends among those Jiangsu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which resulted from their feeling towards the Ming Dynasty as well as their 

consciousness of saving the then society.Their emotions and thinking revealed a rich historical 

awareness and thus had a typical meaning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Key words:the Nine Writers of the School of Yi Tang;Jiangsu Adherents of the Ming Dynasty; 

Acquaintance;Historical Meaning 

“易堂九子”是甲申之变后隐居于江西赣南宁 与谢文涛为首的程山诸子、宋未有为首的髻山诸子 

都翠微峰上的一个著名的文人团体,以清初散文三 

并峙江右,号为“江右三山学派”。近人胡思敬云: 

大家之一的魏禧为首,还包括其兄际瑞、弟礼(号为 “明季吾乡学派略分为三,一日易堂,朋俦最盛;一 

“宁都三魏”)、姊婿邱维屏、同邑李腾蛟、彭任、曾 

日程山,南丰谢约斋主之;一日髻山,星子宋未有主 

灿、南昌彭士望、林时益等九人。易堂诸子以文章、 

之。”l1 他们讲学论道,切剧读书,并开馆授徒,影响 

气节名显天下,是清初遗民文人团体①的典范。时 

非常之大,其中又以“易堂声气特盛”_2j4胛。 

[收稿日期]2009—05—27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明清之际经世文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为2009045088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马将伟(1976一),男,内蒙古呼和浩特入,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与文学批评 

66 

除著述、授徒外,交游造士也是易堂诸子所苦 

心经营的“事业”,所交之友中,又以遗民为主,这固 

殁,痛不忍言。道兄为之疾呼,经理其归榇,此亦何 

异裴行立之于子厚也!”_6] 

与其遗民情怀有关,也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体现。 

吴中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地,国变后,易堂诸子频繁 

往来于此,与吴中诸遗民缔结良谊,故考其交游之 

始末,以见清初遗民的生存状态及其心志所在。 

易堂其他人得交顾祖禹,亦是缘于魏禧之荐 

引。其游吴越归后,向易堂同志亟称祖禹,诸子皆 

心慕之。如彭士望当时虽未与顾祖禹识面,然心中 

已以他为挚友,其于给岭南陈恭尹的信中难掩自己 

对顾氏的钦服:“今有从未相见,因吾友之言遂信为 

顾徂禹 

数十年旧识,南越则吾元孝,东吴则虞山顾景范祖 

禹二人而已。景范从未一为诸生,潜心纂述,著十 

五国《方舆纪要》,为之论,读之令人鼓舞兴发,虽顽 

顾祖禹(1631—1692),字景范,一字复初,号廊 

下,世居宛溪,故人称宛溪先生,无锡人。祖禹幼即 

沈敏聪慧,受父教习读诗史,并好地理之学,其廉介 

而不求于名,遍游天下,所至之处,借书而钞之,学 

殖日富;归而闭门著书,成《读史方舆纪要》皇皇一 

百三十卷之巨制。《清儒学案小传・宛溪学案》评 

价云:“宛溪学术萃于《方舆纪要》一编,尤重山川形 

势,古今战守攻取之宜,得失嘹如指掌,为兵家不可 

不读之书。”l2l4 此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 

北史合钞》被称为“三大奇书”。时徐乾学奉旨修撰 

《一统志》,欲荐起顾祖禹,祖禹力辞,后卒于家。 

《清史列传》、《清史稿》、《无锡金匮县志》(光绪七年 

刻本)等载有其传。 

顾祖禹为易堂诸子之畏友,尤其与易堂之首魏 

禧堪称金石之谊,另与彭士望、魏礼、彭任等均为至 

交。其著《方舆纪要》,魏禧与彭士望均为之作序, 

称其为“数千百年所绝无而仅有之书也!”[3 J4∞魏禧 

与祖禹之始交当在康熙元年(1662年)魏禧出游吴 

越之时。魏氏于《常熟顾耕石先生墓志铭》中云: 

“祖禹博学,善著书。宁都魏禧客吴门,……既交其 

人,深沉廉介,可属大事,相与为齿序,弟畜之。”l_3l9“ 

二人遂为生死不易之友。当时顾祖禹属魏禧为其 

父作墓志铭。又据易堂彭士望述魏禧生平云:“比 

懦,可为豪杰。”[43 与陈元孝书 对于顾氏《方舆纪要》 

书,彭氏给予极高的评价:“禹之为是书也,以史 

为主,以志证之;形势为主,以理通 

之。”[ ] 方舆纪要序 士望于康熙十九年庚申(1680年) 

八月客吴门,顾祖禹迎居其家。是年之秋,士望再 

至昆山,得晤祖禹。士望云其“晚最笃服虞山顾景 

范祖禹之人,自忘其穷且耄,行数千里,领儿子厚本 

师事之”,[ ]卷 硕耕石诗集序 盖在此时无疑。由此也可 

以看出士望是何其服膺祖禹。 

魏礼于顾祖禹则以兄礼事之,祖禹六十岁时, 

魏礼作寿序赠之,云:“宛溪与先叔氏成兄弟交,视 

其嗣子为犹子,代之谋靡弗至。故予见宛溪若见先 

叔氏也,而宛溪辱不外予,相关为身 

命”,[ ] 顾景范六十序 由此可知二人之交如同姓兄弟, 

毫无芥蒂。彭任则似与祖禹并未谋面,然这并不碍 

于二人书信往来,得为神交。彭任寓书于祖禹,倾 

其仰慕之情,“十年之前,敝友兄魏叔子南旋指数 

人,首称景范,弟神往而心仪之者久矣。及读《方舆 

纪要》诸序,私心窃喜,以为于今世而有如此实用之 

人,此天之所以笃于斯民而不弃之于涂炭也。每开 

卷循览一二,不惟如闻謦咳,而志意指顾,画然如 

家落,(叔子)恒破产出游,不交州府,惟身造幽隐荒 

僻,或老病穷饿几死士,远必至之与定交,共忧恤。 

故每出得士,多独行奇才。中吴顾景范至,为之执 

盖,追随大道中如昆弟,语离或流涕,引决生 

死。”[ ]卷 魏叔子五十一序 又与友人书中云:“少魏叔子数 

见。”[ ] 与顾景范书 后当事者聘彭任讲学白鹿洞,彭氏坚 

辞之,祖禹曾写信表达自己对彭任志节之洁的钦 

佩,“一时同乡髻山宋未有、浙中秦开地、李中孚、吴 

中顾景范、粤中北田陶苦子、闽中李元仲、黎娩曾诸 

先生寓书致景仰之思。” 另,顾祖禹也曾为易堂九 

子之一的曾灿诗集作序,称其诗“意指雄沈,音律朗 

润”[引。 

岁,以兄事叔子之为执伞,捧溺器,居然与昆弟相 

似。”[ ]卷 与陈元朝康熙十九年(I680年)十一月,魏禧 

意外卒于仪真,“远近友人咸走哭于殡所,而常熟顾 

祖禹景范独先至。祖禹少先生七岁,先生与为兄 

弟,交比易堂。”[ ]卷 先叔兄纪略 二人之交挚厚至若此 

者,从中也可见出顾氏之为人。对于两人之交厚, 

二、归庄 

归庄(1613—1673),字玄恭,一字尔礼,号恒 

轩,昆山人,归有光曾孙。明诸生,人清后更名祚 

明,或称归藏、归妹、归乎来;字或称元功、园公、悬 易堂彭任感叹道:“叔子有经世之才,遂竞赍志而 

①易堂九子中,魏际瑞曾参加清廷之试,故非“遗民”,各种遗民录也未将其列入其中,然考其生平,魏氏参加清廷之试实非其愿,而为境遇 

所迫,因此他一直具有十分强烈的遗民情怀。故从整体上来看,易堂九子是一个遗民性质的文人团体。 

67 

弓等,亦号普明头陀、鏖鏊钷山人。晚岁居僧舍,又 

号园照。庄负才使气,性嗜酒,善骂人。少年即人 

复社。与同里顾炎武相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目。 

趣过予。予方畏暑未之报,元公则四五至不为谦。 

每至,挟其文,余亦出新旧文,二人者相攻谪其不 

足。})E3 ̄556-5 57魏禧此次吴门之行并没有告知归庄,但 

顺治乙酉(1645年)五月,南都陷落,归庄参加了昆 

山地区的反薤发斗争,因鼓动当地群众杀死降清县 

臣阎茂才,事败而亡命。之后,奉母隐居,佯狂玩 

世,穷困而终。庄于书无所不窥,落笔数千言不止, 

得有光古文家法,并工于诗,近人邓之诚先生称“其 

文胎息深厚,不务纡徐有致,可谓善于学有光者;诗 

归庄闻讯冒暑前来拜访,可知他在此之前也早已得 

闻魏禧之名,因此慕名而来,凡四五次。据魏禧所 

记,归氏曾自刻“乾坤一布衣”石印,“印草稿上,墨 

注其下曰:‘吾往年刻此,今见江西魏叔子,当转手 

赠矣。’) ̄[31678可见归庄对魏禧敬重。二人均以善文 

名于当世,故而相见必相互出其所为文而切磋,互 

述家难,意酸辞苦;至于登临游览,神气飞腾,奇乃 

在骨”_9]9,堪为好评。有《归庄集》行于世。《清史列 

指不足而不溢美,二人性情之契合从此也可以看 

出。归庄于是年也作有《赠魏叔子》诗,可惜已散 

佚,不见收于其传世集中。又据邓之诚先生推断, 

魏禧能击鼓而歌《万古愁》,“或庄亲授-[9]9,此曲今 

收入《归庄集》中。魏禧将归,归庄“持羊羹、脯鱼、 

酒一尊过禧南楼”,二人“饮不尽欢,若不胜情者”, 

及别,归氏“棹小舟,独送禧于浒墅关上,握手再拜, 

传》、《道光昆新两县志》(道光六年刻本)、孙静庵 

《明遗民录》等载有其传。 

归庄与易堂魏禧友善。早在识面之先,魏禧就 

闻归庄“狂”名,“吾年未三十时,闻归震川先生有曾 

孙庄,抱高节,负才使气,善骂人”,及至后来,“既有 

传长歌至山中者,凡三千余言,上溯鸿漾,下及季 

世,驱使神仙鬼怪之物,呵帝王,笞卿相,践籍古之 

文人,恣睢佯狂,若屈平、李白沈冤醉愤无聊之语。 

客日:‘此归元恭庄所作。’予惊怖其人,疑不可 

近。’ ̄/31 5S6此歌即为著名的《万古愁》。据全祖望《题 

归恒轩万古愁曲子》载:“世传《万古愁》曲子,瑰环 

恣肆,于古之圣贤君相,无不诋诃,而独痛哭流涕于 

桑海之际,盖《离骚》、《天问》一种手笔,但不能定其 

为何人所作。近人或以为谑翁,或以为道隐,或以 

为石霞,皆鲜证据。惟魏勺庭征君及其事于《恒轩 

寿序》,予始取而跋之。”[1。。由是可知,当时《万古愁》 

曲子流传甚广,然鲜有知其作者者,而根据魏禧此 

序可断该曲实为归庄所作。《恒轩寿言》当指《归元 

公六十序》。陈祺康《郎潜二笔》亦云:“《万古愁》曲 

子,沈郁诡环,于自古圣贤君相,信笔诋诃,而独痛 

哭流涕于桑海之际,盖明遗民归庄玄恭所作,魏叔 

子《玄恭寿序》及之……今约计此曲字数,与叔子言 

合,洵为归作无疑。”魏禧在山中闻得此曲,始慕其 

人。此后,禧又常游于吴越间,更闻其狂名,然未得 

痛哭久之。”l_3J6 由此可见二人交谊之笃。 

康熙十一年(1673年)十二月,魏禧头风病复 

发,得归庄长逝的消息。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 

月,魏禧居于水庄,其“捷瀑轩”落成,时莱阳姜学在 

亦稍先于归庄卒世,魏氏为二人设灵位号哭,并作 

《哭莱阳姜公、昆山归君文》以悼,述昔日交往之由, 

其情甚悲。 

三、徐枋附徐柯 

徐枋(1622~1694),字昭法,号俟斋,一号涧 

上,又号秦馀山人①、雪林庵主人等,长洲人。弱冠 

通十三经,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南都破后遂 

隐居,足不入城市,往来于灵岩、支硎间,构屋于天 

平山麓,颜日“涧上草堂”。家甚贫,至于至日不食, 

甚至衣不蔽体,然不改其节操,不轻受别人一丝一 

粟。与宣城沈寿民、嘉兴巢鸣盛并称为“海内三遗 

民”,又与杨无咎、朱用纯有“吴中三高士”②之目。 

终以贫困卒,年七十三岁,友人戴易葬之。著有《居 

易堂集》二十卷。又有《二十一史文汇》、《通鉴记事 

见,心甚憾之,“及数游吴、越,人颇名其狂,予愿 

魏禧与归庄之识面是在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 

类聚》、《读史稗语》等。《清史列传》、《清史稿》、《大 

清一统志》、《江南通志》、《长洲县志》(乾隆十八年 

交之,而动辄相失。”E33 

刻本)、孙静庵《明遗民录》等均有其传。 

徐枋束身谨慎,友不滥交,观其往来者,宣城沈 

寿民、莱阳姜实节、昆山朱用纯、同里杨无咎、山阴 

年)仲夏,时魏禧至吴门,归庄慕名而访。对于此次 

相见,魏禧纪之甚详:“壬子夏,侨吴门,元公闻之, 

①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云徐枋“署秦望山人”(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25页),《清史稿・徐枋传》则曰“自署秦馀山人”。今考《居易堂 

集》(康熙刻本)卷首《自序》及《凡例十一则》后分别自署为“秦馀山人俟斋徐枋自题”、“秦馀山人俟斋氏又识”,则邓之诚先生之“秦望山人”为 

误。 

②《江南通志・人物志》(卷163)载:“杨无咎,字震伯,廷枢子。痛父罹难,杜门隐居雁八十年,与徐枋、朱用纯称吴中三高士。”又明初亦 

有所谓“吴中三高士”之目,《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卷181)“(韩)奕与王宾、王履齐名。称吴中三高士”。 

68 

戴易、吴江门人潘末、南岳僧洪储、宁都魏禧等,皆 

为高洁坚贞之士。早在识面之前,禧从友人处闻得 

枋之高风亮节,心甚慕之,“五年前获交两日公,知 

歌扇之间。临死,以藏墨一函寄尤侗,嘱其作传,尤 

侗比其昆季为首阳之清、柳下惠之和。著有《一老 

庵诗文集》。《长洲县志》(乾隆十八年刻本)有传。 

徐柯与易堂曾灿友善。曾灿长年客游吴地,时 

与柯诗酒流连,诗集中有数首纪其事,如《同身壹坐 

贯时蕴真馆,欲雪限韵,得弹乾残看四字》云:“瑟瑟 

足下高风峻节,为古人所难能”。E31261此时虽未识面, 

然魏禧对徐枋非常敬仰,尝语人云:“武林汪魏美飞 

鸿千仞;吴门徐昭法寒冰百尺,人不可得近,况得而 

狎玩之乎?,,[31261这封信虽未有明确的写作时间,但 

亦可推定。信中云其“顷游武林,与魏美为昆弟交; 

来吴门独不见昭法,诚大恨也”。考魏禧集中有《与 

庭初静,寒窗纸夜弹。云随苔影合,风过竹声乾。 

未冷衣先薄,言归岁已残。重将今夜酒,且作故园 

看”,述游子伤怀。徐柯曾为曾灿《三度岭南诗》作 

杭州汪魏美书》后有《自记》一则,叙及他与汪讽(字 

魏美)之交,其云:“癸卯,予游湖上,魏美既得书,辄 

走逆旅中相见。自是常出就余,卧谈至鸡鸣,或更 

起坐不肯休,遂与余为兄弟交。),[31294据此可知,此信 

写于康熙二年(1663年)魏禧再游吴浙之时无疑。 

此次过吴门,魏禧曾游灵岩,作有《灵岩杂咏》十首 

纪之;并遇徐枋之子,魏禧口占绝句一首赠之,表达 

的仍然是对枋坚贞之节的钦佩,其云:“冻死不穿赵 

氏衣,尊公严冷久相知。过庭他日如相问,只道斯 

人住翠微。”并诗后自注云:“昭法非义不食,非其人 

不食,常绝粮,有馈米数石至门者,峻却之。”康熙十 

年壬子(1672年),魏禧再访徐氏于山中。二人平 

时亦有书信往来,谈学论道,砥砺气节。邓之诚先 

生认为,“枋杜门绝人,匪以鸣高,阳若无所世事,而 

实有大谋,用心良苦,, ̄9129,而魏禧后半生之屡游吴 

地,与徐枋相接,其“志在经营山左,山东绾觳南北, 

东达海,西通中原,南抵淮泗之间,天下有事,可以 

断运道,为形势必争之地”,“禧与枋相结,必预其 

事”[g]2 ;此虽不无可能,但仍为推断之语,尚待证 

实。 

魏禧之外,徐枋与易堂交游者还有曾灿。曾灿 

曾指出徐枋诗之瑕疵,枋寓书于灿,“弟于诗学本未 

深造,偶然感触,援笔写怀,真所谓候虫时鸟自鸣自 

止而已,乃重辱奖诩过当,不胜愧汗。至承指谪一 

二处,谓有字句之疵,尤荷直谅,益我弘多。第亦有 

鄙见,须细论者。)'[11168观全文所涉,大抵是对曾灿所 

指出的“字句之疵”进行辩驳解释,其中涉及很多诗 

学问题,并认为朋友间的相互切蒯,“此既古人之所 

有取,且亦友朋质疑问难之一乐也。”L1 

徐柯(1627—1700),字贯时,号东海,徐枋之 

弟。柯生而风流爽朗,有翩翩之概,与枋异质。年 

十五补诸生,工书画,善属诗文。顺治乙酉(1645 

年),父淠殉节以死,柯弃去诸生服,浮沉于城市。 

常年贫困,箪瓢屡空,以瓦盆煎糜煨芋,并日而食, 

名所居日“二株园”。益都孙文定、静海高文端二相 

国本出徐、淠之门,屡招而不往,逍遥于山水与酒旗 

序,对曾诗甚为推崇,“诗至今日为极盛,几于家李 

白而户杜甫矣,而予独得三人焉。三人者何?日益 

都孙仲愚宝侗也、同郡杨潜夫烙也、暨吾宁都止山 

曾先生也”Ll ,并言其曾经受元次山《箧中集》的启 

发,编选三人之诗,“择其尤高者各百篇,撰为《箧中 

后集》”[ 引。 

四、冷士嵋 

冷士嵋(1626—1711),字又湄,号秋江,丹徒 

人。明诸生,甲申之变后,弃去举子业,绝意进取, 

终身不入城府,以图书诗史自娱,教授自给。因居 

傍大江,故名其读书之处日“江泠阁”。好古诗文, 

著有《江泠阁诗集》十二卷、《江泠阁文集》四卷、《续 

集》二卷等。《丹徒县志》(光绪五年刻本)、孙静庵 

《明遗民录》等有传。 

冷士嵋与易堂魏禧为至交。二人相识于康熙 

二年癸卯(1663年),时禧客游吴越,二人识于江上, 

士嵋叙及此事甚确:“余自癸卯岁,识其(指魏礼,引 

者注)兄冰叔江上,一见洒然,自后凡出山,莫不余 

顾。”[133 之后,二人往来频繁。康熙十六年丁巳 

(1677年)秋,魏禧再度客吴,士嵋渡江而访,魏氏 

《冷又湄江泠阁集序》云:“丁巳秋,又湄同宗子子发 

渡江访予扬州,予适病卧不能谈,留两日去。既而 

读赠予诗,病已,读《江泠集》。逾月,则又湄以书 

来,洒洒千余言,道向往之意”,并称其诗文“高清绝 

俗,朴而不雕,澹而能远”。E3]433今观《江泠阁诗集》及 

《文集》中,寄怀魏禧诗文达二十余首(篇),这在魏 

氏诸多师友中尚不多见,由此也可以看出两人交情 

之挚厚。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一月十七日,魏禧 

不幸客死于真州。士嵋得讣,悲痛欲绝,具果羞往 

真州,恸哭于叔子灵前,并作文以祭之。又于《书魏 

冰叔祭文后》悲其死境凄凉:“叔子以哀暮年,一身 

去家四千里外,死于客,而又无功期强壮之亲在其 

侧,殡履寺中,茕茕惟一慊守其亲,萧然风雨,颓屋 

寂寥。”[1。 心痛之意溢于言表。 

通过魏禧,冷士嵋闻得其弟魏礼之名,又得读 

魏礼诗文集,心向往之。其《魏季子六十序》云:魏 

69 

禧每“顾余则必言其弟季子有志之士,而读书穷谷 

用,遂遁海上,改披缁服,号为“蹈东和尚”。继而奔 

中……时一见其诗文,读其诗若文,可知吾季子之 命于天下,年七十始居而不出,然还是以未一至闽 

为人。”礼五十岁时,士嵋“曾作长歌寄季子山中,尔 

粤滇黔等东南地区为憾。著有《白耷山人诗集》十 

时尚未谋面也 ̄[131481。考士嵋《江泠阁诗集》,有长 

卷、《文集》二卷。《清史稿》、《江南通志》、孙静庵 

诗《赋得归鹿门歌赠魏和公五十》一首,盖系此作无 《明遗民录》等有传。 

疑,内容大抵咏季子其人其性,报钦慕之意。直到 易堂曾灿与阎尔梅有交。曾灿客游之时,曾与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1688年)夏,二人才得以识面, 

友访尔梅于杨将军庙,并作诗《乙巳九日淝水同左 

“戊辰夏,(季子)忽出山访余江上',[1 3 ̄481。对于魏礼 

子直、张公上、沈馨闻、杜苍略携尊登杨将军庙访阎 

来访,士嵋难掩其欣喜之意,作《喜魏和公出山见 古古,而袁箨巷亦移酒肴至,限重阳登高四韵》(共 

访》二首,其二云:“闻君未见十年时,此日相逢惬所 

四首)以纪之,其二云:“日暮高台起大荒,四围秋色 

思。无限胸怀说不尽,悠悠谁许别人知。”魏礼别 望苍凉。地连江楚开淮甸,天护风云接帝乡。名士 

时,士嵋又作诗《送和公归翠微峰吾庐》四首送之, 

床应分上下,将军庙久识兴亡。此番尽是东南客, 

中有“眼见送君头白尽,不知重会在何年”之句,以 烂醉同来看夕阳。”龚鼎孳与曾灿父应遴乃旧时同 

道其别离惆怅之意。时礼年六十岁,在其归翠微之 榜进士,灿以长辈奉鼎孳。而龚氏又与阎尔梅友 

后,士嵋又作寿序,托人转交魏礼。士嵋之笃友谊 

善,故时常在一起集宴,诗酒流连,相互唱和。如灿 

至此,亦可见出其人其性。 《龚宗伯初度,阎古古用少陵<秋兴八首>韵为寿, 

此外,冷士嵋与易堂后学、魏礼之子魏世效亦 同人共和诗,十一月十七日》等诗乃纪其事。阎尔 

为忘年之交。世效字昭士,号耕庑,著有《耕庑文 梅北上之时,龚鼎孳招同纪映钟、曾灿等为之饯行, 

稿》。时魏世效从其叔魏禧客游广陵,得与士嵋相 曾灿作诗二首送之,其二云:“苍然白发出人间,那 

识,士嵋作《赠魏昭士》一诗,题下自注云:“冰叔犹 有丹砂可驻颜。自历沧桑成大梦,不辞杖履试诸 

子也,时从冰叔广陵。”诗中以“妙论悬秋水,高怀出 艰。一身老去空填海,五岳归来未买山。壮心难消 

远峰”之句以赞昭士。别时,士嵋又作诗二首送之, 今古泪,春风直过雁门关。”[1 ]盖写尔梅之生平,亦 

中有“江上十年才一见,不知何事又言归”之句,道 抒发自己心中的悒郁之情,同志相别,竟是满眼沧 

其依依惜别之情。而且二人亦常有书信往来。康 

桑之泪。 

熙四十五年(1706年)前后,冷氏还写信给魏昭士, 易堂九子与江苏遗民之交游具有丰富且复杂 

自伤往昔。其时,冷氏“近有高贤手泽之谋”,向昭 的历史文化蕴涵,除了藉此以发舒遗民情怀之外, 

士乞之,其中涉及易堂诸人及诸友:“窃计足下高贤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他们以“交游造士”作为其经世 

家世,多有往来手笔之存,如丘邦士、林确斋、宋未 

济民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其经世思想的集中的体 

有、谢秋水、陈元孝,暨尊大人先生,诸凡逸民高士 

现。明清易代之后,迫使一些怀抱真才实学者逃于 

者,片纸只字,足以为重……倘蒙颁惠一二,因之汇 草野,隐遁山林,才能不得施展,在积极倡导经世济 

类成轴,用畀后人作传世之珍”l】3_ 似。考士嵋《江泠 

民思想的易堂诸子来讲,这实是痛心之事。由是, 

阁文集》,有《跋高贤手泽卷》,其中道此事甚详,“余 

复古之师友之道,出游以结交天下怀抱真才之友, 

不禄,既莫谐于时,每欲效谢阜羽、陶九成、吴立夫 就成为易堂诸子等清初士人“造士”以救世的重要 

辈,访求丧乱以来遗民剩夫作一书,所谓《西台痛哭 

方式之一。 

记》、《草莽私乘》、《桑海遗录》者,以补殿于 易堂诸子的交友之道还是以其经世理念为准 

后。,,[1 3 ̄51 5从此也可以见出士嵋生平之志。 

绳,彭士望云:“今日人才如龟毛兔角,遍究当世,得 

逾不易,吾辈见到处,切莫放过。最上表章之,次交 

五、阎尔梅 

连之,又次造就之;要当成其所长,去其所短,知其 

阎尔梅(1603—1679),字用卿,一字调鼎,号古 

长中之短,用其短中之长,而后天下无弃才,各器其 

古,又号白耷山人,沛县人。崇祯三年(1630年)举 

使其成其务,此古今圣哲御世之大略 

人。曾入复社,享有重名,与二张(张溥、张采)相 

也。”[ ]卷 , 与顾景范手简 “吾辈见处,切莫放过”,从此言 

埒。甲、乙间,入阁部史可法之幕,献以奇计而不 

能够体会得到彭氏对于人才的极度渴求。彭氏之 

用①。可法殉节以亡,赴淮安就刘泽清,亦不为所 

论亦即易堂诸人的交友原则。 (下转第78页) 

①阎尔梅长诗《惜扬州》引子曰:“予劝阁部西征,徇河南,不听;劝之渡河北征,徇山东,又不昕,一以退保扬州为上策,盖公左右用事诸人, 

家悉在南中故也。”见《白耷山人诗集》卷2。 

70 

也得益于其特有的家族文化。薛福成正是因为受 

了家族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才会有对近代中国民 

主思想兴起有重要影响的改良主张,才得以最终走 

业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一系列贡献,可以说也是得益 

于家族教育传统的熏陶,汲取了家族文化沃土所提 

供的养分。 

总之,薛福成家族颇具个性的文化传统值得珍 

视,堪称明清以来江南文化的一个鲜活范例,对家 

族乃至近代中国的多方面贡献是一笔值得铭记的 

向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革之路,也才会形成 

其务实灵活、具有独特价值的“和战观”与外交思 

想。还有,他和孙女薛秀群关于普及教育、学习西 

学文化的主张和探索,以及薛寿萱等在引进西方企 

重要历史遗产。 

[参 考 文 献] 

[1]徐武.薛福成——清朝改革维新的思想家、外交家[M].无锡:苏出准印. 

[2]冯丽蓉,林本梓.吴地实业家[M].北京:中央编译81版社,1996:47. 

[3]薛锦堂.无锡《薛氏族谱采遗》[M].光绪五年木活字本。 

[41蒋明宏.变迁与互动:清代苏南家族教育研究——以苏、松、常、太为中心[DI.南京:南京大学历史系申请博士学位论文, 

2004. 

E5]薛福成.庸庵随笔[M].邓亦兵编选、校点.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152. 

[6]严钊.薛恭人传六首[M].光绪三十年铅印本,无锡市图书馆藏. 

[7]薛学谦.薛公慈明哀启[M].民国间石印本,南京博物馆藏. 

[8]薛福成.薛福成选集[M].丁凤麟,王欣之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9]薛学海,薛学潜,薛学濂.先慈吴太夫人哀启[M].光绪年间石印本,南京博物馆藏. 

[101薛福成.庸盒文别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40. 

[11]丁凤麟.薛福成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 

(责任编辑:闰卫平) 

(上接第70页)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广交天下之友遂成为他们 

命”_5]卷 ' 饶磊庵荔支诗 ,彭士望也说:“望自童幼性成, 

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甚至最终上升到以“朋友为 

即以朋友为命”[ ]卷4. 复张一衡 ,这不能不说是在明清 

性命”的高度,如魏禧“生平以朋友为性命饥 之际“人才消歇,朋友道废”的历史情境之下出现的 

渴'':[31269,其所交“若徐枋、金俊明、汪讽、李天植、顾 

个饶有意味的人生命题。于是,在这样的历史语 

祖禹、恽日初、杨踽,皆遗民不忘当世之事 境中,江苏各遗民遂成为易堂九子之金石之友,由 

者。 ̄[9]1 99 200魏礼则自称:“予生平以朋友为性 此亦可见出清初遗民交友之志。 

[参 考 文 献] 

[1]胡思敬.髻山文钞跋[M]//上海书店出版社.丛书集成续编:集部第177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479. 

[2]徐世昌.清儒学案小传[M]//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学林类⑤.台北:明文书局,1986. 

[3]魏禧.魏叔子文集[M1.胡守仁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3. 

[4]彭士望.耻躬堂文钞[M1.咸丰二年刻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5]魏礼.宁都三魏全集・魏季子文集[M].道光二十五年宁都谢庭绶绂园书塾重刻本.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彭任.与、顾景范书.草亭文集:不分卷.清刻本. 

[7]彭兆泰等.彭中叔行略[M1//彭任草亭文集:卷首.清刻本. 

[8]顾祖禹.六松堂集序[M1//曾灿.六松堂集:卷首. 

[9]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O]全祖望.题归恒轩万古愁曲子[M]//归庄集・附录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589. 

[11]徐枋.与曾青藜书[M].黄曙辉、印晓峰点校《居易堂集》卷3.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2]徐柯.六松堂集序[M]l/曾灿.六松堂集:卷首.清钞本. 

[13]冷士嵋.江泠阁文集[M]//中国古籍整理委员会.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集部第236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14]曾灿.龚宗伯移尊真空寺为阎古古作饯[M]//时同纪伯紫、何昭侯、顾遥集即席限韵・其二.六松堂集:卷7.清抄本. 

(责任编辑:闫卫平) 

78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