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IT圈 admin 29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庄金)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钱旭升/靳玉乐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和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状的

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

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

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

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发展/群体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践主体来看,势必涉及教师个体的和教师群体的两个层面。其中

教师个体的层面主要是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教师个人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

群体的专业发展则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视我们探讨的立场和具体问题而定:从国家和社会

的立场出发,我们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是指向于整个教师队伍;从学校层面看,教

师群体也可以是特定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教师团

体(如学科组、教研组等),或者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

师群体专业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可以认为等同于教师集体专业发展;二是认为等

同于教师小团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集体或者小团体的支撑,而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建立在

每个个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上。然而,传统的“技术熟练型”的教师集体培养和培训模

式很大程度上是指向教师集体的,当我们论及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多是从教师集体的层面来

加以探讨的,对于其中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则缺乏深入的

关注。以强调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熟练型”培养模式往往容易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色彩,

难以反映和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主体价值。另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

是,教师职后的专业生活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孤立倾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

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隔阂与封闭、

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师职后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就如研究者指出的,“学校

中目前普遍弥漫着的专业孤立、个人主义、技术心态及专业意识模糊等现象,皆可谓教师

专业成长之基本障碍。”

就当前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一方面,“技术熟练型”

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象较为普遍。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

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

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

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

系。

一、超越“集体主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内涵

随着个体理论的兴起,如波兰尼(Polanv)的“个人知识”理论、康纳利(Connellv)的

“个人实践知识”学说、格列弗斯和坦恩(Griffith&Tann)的“个人理论”以及高德逊

fGoodson)的“个人自传”假设等理论的出现,教师个体在其专业生活及其成长发展过程

中“个人知识”(另称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等)以及“个人理论”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人

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和“特殊的专业认知”之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

从国内研究来看,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也着眼于教师个体的关怀视角,进一步提出了“教师

个体的生存方式”、“教师个体的教育学”、“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等观点。同时,近年

来我们国家关于“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理念的倡导,实质

上也反映了我们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意义的认识。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集体受训”的统一培养模式和发展模式,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

展愿望和实际发展状况,因此,这种“外烁式”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

有研究者认为,“集体受训”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顶多只能成为一个‘能干的学

徒’(capableapprentice),虽拥有一双‘有能力的手’fcompetenthands),却无法弹性

和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相对于“外烁式”的培训模式,人们认为要真正尊重教师个

体的专业意向和主体能动性,应当帮助教师形成“内发式”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模式,这是

因为“教师之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的”。

由此,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意义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教

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

师“自造”和“再生”的重要过程。对于前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立足于其专业生活中

自身的发展需求、愿望,基于其本身原有的基础(包括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并在其日常

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对于其专业活动更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更为切实

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后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自造”进一步改进

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实现专业生活的“再生”,保持健康、合理的教师

专业生活方式。

联系上述有关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意义的讨论,我们认为,较之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

个体专业发展在其内涵上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在要素:

1.个体发展的愿望与动机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动机来看,促进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动机主要有:生活生存

需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以及由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等。具体而言,生活生存

需要主要表现为经济收入、生活便利、环境感受、职称评定等方面。其中环境感受是指教

师对学校整体氛围(包括工作条件、人际氛围等方面)的感受,较之于经济收入、福利待遇

和生活便利等直接的生活需求来说,此种需要显然属于更高层次。这里把职称评定列人生

活生存需要是考虑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相对较高的职称无疑为改变自己处境(如调动工

作、进城等),并进而满足生活生存需要提供了一个砝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主要来自

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问题与困境,而主动提

升教学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成就感增强个人威望的切身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

教育教学改革外部环境的影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都会在一定程

度上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是指教

师由于受到教育职业特殊的意义规定,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情感、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切身体认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发展自身专业

水平的自觉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

展动机的发展变化受到其自身的从教经历,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及其命运、国家教育改

革和发展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在“站稳讲台”时期表现较为明显;随着教学

逐渐成熟以及成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生活生存需要占据主要地位;生活生存需要基本得

到满足,生活较为稳定之后,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再次凸显:随着职业情感的进一步形成,

由职业责任感而产生的发展动机开始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2.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来看,自主是专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专业自主是

达到完全专业地位的关键之一,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专业人员

在被认可的条件下,能依据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使其专业判断,执行其专业

任务,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有研究者认为,由此,教师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教学、学校

参与或教师组织决策等专业领域内,能依其专业知能,执行专业任务,以维持专业品质,

及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简单地说,自主的教师能够享有专业自由、参与组织决策、免于

外力干涉、以及维持专业品质。

我们认为专业自主既是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

自主同时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力图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相对于“他主”,教

师专业自主不仅是对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抗,更为重要的表现是教师在其自身发展中能以主

体的身份,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愿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能够自我调节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状态,从个人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教师个体

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为了取得教师专业自主必须建立并发

展一个全面连贯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来增强教师完成各种复杂角色的能力。”[句为此,相

应地,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较为明晰的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自身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

思和调节,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合理的自我决定以

及采取行动等。

3.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

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

和实践,也就是说通过接受专门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及职后有关教

育改革理念的学习等;实践则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经验的不断获得和提升,这里指的经验可

以来自旁观其他教师而习得的,也可以是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甚至可以是

对自己以往学生时代教师经验的继承等。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受到教

师个人的性格特征、专业基础、学习方式、个人喜好、社交背景、生活史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而存在差异。例如:

“大学里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定义上的、概念上的,比如什么是典型、什么是形象,

或者像《现代汉语》则讲如何去分析字词。现在不是说淡化基础,强调阅读能力,强调写

作、语言运用吗?所以大学学的现在真的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如果真的确确实实要教好的话,

还得需要起码两三年的努力。即使你在大学里学得再好,都有可能脱节。”

“一开始的时候,不是有教案吗?还有优秀教师的教案集,我也买过来看看。其他老师

的课呢,也偶尔去听一下。其实这都流于一种形式,那些老师也不可能刻意教你些什么。

至于你能否从他们那里学到些什么,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在于你能否听出他们的精髓来。

我觉得那时真正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就是让要好的朋友听自己的课,再让他们评一下。

自己也就这样慢慢走过来了。”

对于上述个案中的老师来说,师范院校时通过理论学习接受的知识很多并不能对其专

业成长产生直接作用,而向他人借鉴式的学习方式其收效也未必明显,他的专业发展方式

更是建基于其现实教学的土壤,更多的是其在独立的学习和摸索中形成的,而远非从理论

学习和经验模仿中形成的。

二、超越“个人主义”: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策略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认为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

教师的个人主义。研究者罗狄亚(Lortie)认为教师典型的工作方式有:现实主义(realism)、

保守主义(conservation)、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是指“教师把精力集中于完成自己班级的

短期计划,而不管教育的长期效果”;保守主义是指“教师避免讨论和思考教学的脉络背

景以及提出教什么和为何教的实质性问题,不愿意做根本的变革,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

细枝末叶的修改”,个人主义则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教

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从这些表述来看,无论是现实主义、保守主义还

是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联系前文的论述,我

们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其中“个人主义”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群

体专业发展的问题。

哈格里夫斯fHargreaves)在其所著的《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代的教师

工作与文化》(Chan~ng teachers, chan~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 modemage),也提到了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课

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学,缺少相互间的反馈和沟通,它虽然部分体现

了教师个人特质中的独创性和原则性,但从整体上却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相互汲取教学经

验,积极促进的教学环境的形成。可见,个人主义的典型表征是教师之间相互孤立、专业

隔阂、缺乏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较之于上述国外研究者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表述,国内研究者提出了“隔离型教

师文化”,隔离型教师文化是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的特定

联接方式和习惯表征,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总是

彰显其个性。这为教师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疏

于合作,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

封闭性特征,不愿意接受新理论、新事物而墨守成规,缺乏冒险精神,趋于保守。

就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而言,目前在教育领域个人孤立的、相互隔离的教师文化是普

遍存在的。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取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人及

其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传统文化中倡导个人的内敛和自修的

内在修为方式,对个人的对外交往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其消极的影响容易造成个人

的自我封闭,而难以以开放的心态向外界和他人进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如“文

人相轻”等观念,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方式。还有,人们在社会生产活

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相互提防、难以信任他人等不良心态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

作。

然而,从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属性来看,我们认为教师个体不可避免地具有

群体属性,教师显然是无法独立于他人或文化情境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学校教师群体成

员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从而清理和建构自己的教学看法与教学观念,同时在他人的协助

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我们强调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并不等同

于“个人主义”,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需要其与所处教师群体中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与

协作而实现的,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强调教师群体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

良好的“群体”(或者说共同体),为教师个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平台。为此,要实现教

师群体对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功能以及促进教师整体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应当

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构建良好的教师群体,以更好地联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

的专业发展。

1.在教师群体发展中引入“社群”思想

在前文我们曾述及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从深层的文化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

素养和专业活动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这里的“群

体”概念主要指称的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以及部分教师之间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小

“群体”。无论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还是部分教师构成的“小群体”;无论这种群体

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带有社会、文化的印记,以及富含人际交往关系及其意义。桑

德尔(Sandel,1982)和麦金太尔(MacInivre,1984)认为,要理解个人的行为,必须把个人置

放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来考察,把个人放在社群和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社

群的互动才能导致共享意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个人就会被切断与供参与和交流的社

群的联系,惟有这种社群才能促进个体的真正发展”。教师个体必须走出孤立和自我封闭

的境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教师孤独的个体的一种自我修为或者自然成熟而实

现的,而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以及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因

此,着眼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无论是个体的专业发展还是群体的专业发展,引入“社群”

思想,以“社群”与“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来审视和思考教师群体专业发

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视角。

2.构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隔离型教师文化明显的弊端,我们在思考促成教师专业发展

时,自然地就将解决方案指向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范型。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按照某种

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一定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

同发展的关系方式。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公开课等都可以视为教师之

间具体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形式联系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方便可行,具有实际意

义和较强的操作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形式作为学校教师之间的例行活动,存

在着为合作而合作的一些倾向,这必然会削弱合作的意义。那么,何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

作文化?如何构建这样的文化?Johnson和Johnson(1999)关于合作性活动的观点能给我

们一定的启示,他们指出一个合作性活动必须具备的五项基本元素,这五项基本元素分别

是:1.积极的相互依赖;2.个别责任;3.具助长性的面对面互动;4.社会技能;5.团

体运转。其中,所谓积极的相互依赖意指社群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社群所有成员的合作,

这一实施策略包括共同奖赏(iointrewards)、个别资源的提供,以及互补性角色的使用。个

别责任是指每一个成员都须分担社群工作的个别责任。面对面的互动是指每一个成员必须

用言语去解释如何解决问题、讨论学习概念的本质、和同侪之间学习经验的分享,这些都

是具助长性的互动。社会技能是教师合作的必备条件,因此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必须

培养教师具备领导、作决定、信任的建立、沟通与冲突处理等能力。团体运作的目的在于

使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如何达成团体目标,与维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我们所指的结构良好的

教师文化应当具备上述五个基本元素,除此以外,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的任务、合作成

效的评价等都是建构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应当注意的主要特征和因素。

2024年4月24日发(作者:庄金)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

钱旭升/靳玉乐

摘自:《天津教研网》

摘要:“技术熟练型”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和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状的

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系,既要反

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和发展模式,

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的专业发展方

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个体发展/群体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从实践主体来看,势必涉及教师个体的和教师群体的两个层面。其中

教师个体的层面主要是指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教师个人其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而教师

群体的专业发展则有更为丰富的内涵,视我们探讨的立场和具体问题而定:从国家和社会

的立场出发,我们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往往是指向于整个教师队伍;从学校层面看,教

师群体也可以是特定学校内部的教师队伍,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或需要而组织起来的教师团

体(如学科组、教研组等),或者教师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小群体等。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教

师群体专业发展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可以认为等同于教师集体专业发展;二是认为等

同于教师小团体的专业发展。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离不开集体或者小团体的支撑,而教师集体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建立在

每个个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基础上。然而,传统的“技术熟练型”的教师集体培养和培训模

式很大程度上是指向教师集体的,当我们论及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多是从教师集体的层面来

加以探讨的,对于其中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及其内在机制则缺乏深入的

关注。以强调效率为特征的“技术熟练型”培养模式往往容易忽略教师个体的个性色彩,

难以反映和实现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和主体价值。另一个突出的实际问题

是,教师职后的专业生活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孤立倾向,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

乏与其他教师以及教师群体的必要沟通和相互交流,教师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互隔阂与封闭、

乃至防备与排斥等现象势必影响教师职后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就如研究者指出的,“学校

中目前普遍弥漫着的专业孤立、个人主义、技术心态及专业意识模糊等现象,皆可谓教师

专业成长之基本障碍。”

就当前我们国家教师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一方面,“技术熟练型”

的集体受训模式的消极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教师个人职后的专业孤立现象较为普遍。

这两个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厘清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关

系,既要反对忽视教师个体主体意向和价值的笼统的、缺乏个性化的“集体主义”的培养

和发展模式,也要反对教师实际成长过程中教师个体各自为伍、个人孤立的“个人主义”

的专业发展方式,注意在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之间构建起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合理的关

系。

一、超越“集体主义”: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内涵

随着个体理论的兴起,如波兰尼(Polanv)的“个人知识”理论、康纳利(Connellv)的

“个人实践知识”学说、格列弗斯和坦恩(Griffith&Tann)的“个人理论”以及高德逊

fGoodson)的“个人自传”假设等理论的出现,教师个体在其专业生活及其成长发展过程

中“个人知识”(另称内隐知识、默会知识等)以及“个人理论”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人

们开始关注和研究教师个体的“主体性”和“特殊的专业认知”之于教育教学的实际意义。

从国内研究来看,近年来不少研究者也着眼于教师个体的关怀视角,进一步提出了“教师

个体的生存方式”、“教师个体的教育学”、“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等观点。同时,近年

来我们国家关于“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理念的倡导,实质

上也反映了我们对教师个体专业成长和发展意义的认识。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集体受训”的统一培养模式和发展模式,忽略了教师个体的发

展愿望和实际发展状况,因此,这种“外烁式”的发展模式日益受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

有研究者认为,“集体受训”培养模式下的教师,“顶多只能成为一个‘能干的学

徒’(capableapprentice),虽拥有一双‘有能力的手’fcompetenthands),却无法弹性

和灵活地采取各种教学策略。相对于“外烁式”的培训模式,人们认为要真正尊重教师个

体的专业意向和主体能动性,应当帮助教师形成“内发式”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模式,这是

因为“教师之成为教师,更多的是‘自造’(self-made),而不是‘被造’(bemade)的”。

由此,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意义我们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第一,教

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的重要手段;第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

师“自造”和“再生”的重要过程。对于前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立足于其专业生活中

自身的发展需求、愿望,基于其本身原有的基础(包括专业认知和专业能力),并在其日常

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对于其专业活动更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更为切实

和有效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后者,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通过“自造”进一步改进

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生活方式,从而不断实现专业生活的“再生”,保持健康、合理的教师

专业生活方式。

联系上述有关教师个体专业成长意义的讨论,我们认为,较之群体的专业发展,教师

个体专业发展在其内涵上的“个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内在要素:

1.个体发展的愿望与动机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动机来看,促进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动机主要有:生活生存

需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以及由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等。具体而言,生活生存

需要主要表现为经济收入、生活便利、环境感受、职称评定等方面。其中环境感受是指教

师对学校整体氛围(包括工作条件、人际氛围等方面)的感受,较之于经济收入、福利待遇

和生活便利等直接的生活需求来说,此种需要显然属于更高层次。这里把职称评定列人生

活生存需要是考虑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相对较高的职称无疑为改变自己处境(如调动工

作、进城等),并进而满足生活生存需要提供了一个砝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主要来自

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解决自己面临的教学问题与困境,而主动提

升教学水平,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成就感增强个人威望的切身需要;另一方面则来自

教育教学改革外部环境的影响,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都会在一定程

度上促使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职业责任感所产生的发展需要,是指教

师由于受到教育职业特殊的意义规定,文化传统、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逐渐形成的职业情感、对职业价值和意义的切身体认的基础上,而产生的发展自身专业

水平的自觉需求。

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是一个动态生成、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专业发

展动机的发展变化受到其自身的从教经历,以及学校整体教育环境及其命运、国家教育改

革和发展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整体而言,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机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在“站稳讲台”时期表现较为明显;随着教学

逐渐成熟以及成家等其它因素的影响,生活生存需要占据主要地位;生活生存需要基本得

到满足,生活较为稳定之后,专业素养发展的需要再次凸显:随着职业情感的进一步形成,

由职业责任感而产生的发展动机开始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2.专业发展的自主权

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自主权来看,自主是专业工作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专业自主是

达到完全专业地位的关键之一,专业发展自主是专业人员的必然要求,主要是指专业人员

在被认可的条件下,能依据本身所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行使其专业判断,执行其专业

任务,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有研究者认为,由此,教师专业自主是指教师在教学、学校

参与或教师组织决策等专业领域内,能依其专业知能,执行专业任务,以维持专业品质,

及不受外力干预的特性。简单地说,自主的教师能够享有专业自由、参与组织决策、免于

外力干涉、以及维持专业品质。

我们认为专业自主既是教师个体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专业

自主同时是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力图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相对于“他主”,教

师专业自主不仅是对外部力量的一种反抗,更为重要的表现是教师在其自身发展中能以主

体的身份,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愿望,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探究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能够自我调节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状态,从个人实现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教师个体

的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的发展过程,“为了取得教师专业自主必须建立并发

展一个全面连贯的教师专业发展系统来增强教师完成各种复杂角色的能力。”[句为此,相

应地,教师首先应当树立较为明晰的自身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对自身专业发展过程进行反

思和调节,能够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合理的自我决定以

及采取行动等。

3.专业成长和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

教师个人实现专业发展的独特途径和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途径主要是通过学习

和实践,也就是说通过接受专门的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理论学习,以及职后有关教

育改革理念的学习等;实践则主要是指教师专业经验的不断获得和提升,这里指的经验可

以来自旁观其他教师而习得的,也可以是在自己的专业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的,甚至可以是

对自己以往学生时代教师经验的继承等。就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而言,受到教

师个人的性格特征、专业基础、学习方式、个人喜好、社交背景、生活史等多种因素的影

响而存在差异。例如:

“大学里学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定义上的、概念上的,比如什么是典型、什么是形象,

或者像《现代汉语》则讲如何去分析字词。现在不是说淡化基础,强调阅读能力,强调写

作、语言运用吗?所以大学学的现在真的感觉作用不是很大。如果真的确确实实要教好的话,

还得需要起码两三年的努力。即使你在大学里学得再好,都有可能脱节。”

“一开始的时候,不是有教案吗?还有优秀教师的教案集,我也买过来看看。其他老师

的课呢,也偶尔去听一下。其实这都流于一种形式,那些老师也不可能刻意教你些什么。

至于你能否从他们那里学到些什么,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在于你能否听出他们的精髓来。

我觉得那时真正对自己帮助比较大的,就是让要好的朋友听自己的课,再让他们评一下。

自己也就这样慢慢走过来了。”

对于上述个案中的老师来说,师范院校时通过理论学习接受的知识很多并不能对其专

业成长产生直接作用,而向他人借鉴式的学习方式其收效也未必明显,他的专业发展方式

更是建基于其现实教学的土壤,更多的是其在独立的学习和摸索中形成的,而远非从理论

学习和经验模仿中形成的。

二、超越“个人主义”:教师群体专业发展的意义及其策略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认为教师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

教师的个人主义。研究者罗狄亚(Lortie)认为教师典型的工作方式有:现实主义(realism)、

保守主义(conservation)、个人主义。现实主义是指“教师把精力集中于完成自己班级的

短期计划,而不管教育的长期效果”;保守主义是指“教师避免讨论和思考教学的脉络背

景以及提出教什么和为何教的实质性问题,不愿意做根本的变革,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做些

细枝末叶的修改”,个人主义则是指“教师羞于与同事合作和不乐于接受同事的批评,教

师之间并没有合作共事的要求与习惯”。从这些表述来看,无论是现实主义、保守主义还

是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都是非常不利的。联系前文的论述,我

们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其中“个人主义”的问题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和群

体专业发展的问题。

哈格里夫斯fHargreaves)在其所著的《变化的时代,变化的教师:后现代时代的教师

工作与文化》(Chan~ng teachers, chan~ng times: teachers work and culture in the

post modemage),也提到了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个人主义的教师文化主要表现为以课

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造成的教师孤立的教学,缺少相互间的反馈和沟通,它虽然部分体现

了教师个人特质中的独创性和原则性,但从整体上却阻碍了教师的发展和相互汲取教学经

验,积极促进的教学环境的形成。可见,个人主义的典型表征是教师之间相互孤立、专业

隔阂、缺乏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较之于上述国外研究者教师“个人主义文化”的表述,国内研究者提出了“隔离型教

师文化”,隔离型教师文化是教师之间疏于合作、羞于评定、信奉独立、相互隔离的特定

联接方式和习惯表征,其主要特征是独立性、封闭性和保守性。教师个体的行为方式总是

彰显其个性。这为教师开发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教师疏

于合作,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不可避免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

封闭性特征,不愿意接受新理论、新事物而墨守成规,缺乏冒险精神,趋于保守。

就我们国家的实际状况而言,目前在教育领域个人孤立的、相互隔离的教师文化是普

遍存在的。这是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取向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对教师个人及

其与其他教师的相互关系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比如,传统文化中倡导个人的内敛和自修的

内在修为方式,对个人的对外交往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其消极的影响容易造成个人

的自我封闭,而难以以开放的心态向外界和他人进行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如“文

人相轻”等观念,也会影响到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往方式。还有,人们在社会生产活

动和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相互提防、难以信任他人等不良心态也会影响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

作。

然而,从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职业的社会属性来看,我们认为教师个体不可避免地具有

群体属性,教师显然是无法独立于他人或文化情境的。教师有必要通过与学校教师群体成

员的沟通、互动与合作,从而清理和建构自己的教学看法与教学观念,同时在他人的协助

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需要指出的是,前面我们强调的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并不等同

于“个人主义”,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需要其与所处教师群体中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与

协作而实现的,而且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强调教师群体发展的意义在于通过构建

良好的“群体”(或者说共同体),为教师个体发展提供有益的发展平台。为此,要实现教

师群体对教师个体专业的发展功能以及促进教师整体队伍专业水平的提高,我们认为应当

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来构建良好的教师群体,以更好地联结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与教师群体

的专业发展。

1.在教师群体发展中引入“社群”思想

在前文我们曾述及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意义,从深层的文化结构来看,教师的专业

素养和专业活动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社会群体的文化特征及其组织结构的影响。这里的“群

体”概念主要指称的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以及部分教师之间形成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小

“群体”。无论是学校层面的教师集体,还是部分教师构成的“小群体”;无论这种群体

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带有社会、文化的印记,以及富含人际交往关系及其意义。桑

德尔(Sandel,1982)和麦金太尔(MacInivre,1984)认为,要理解个人的行为,必须把个人置

放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背景中来考察,把个人放在社群和与他人的关系中来研究。“社

群的互动才能导致共享意义的交流。没有这种交流,个人就会被切断与供参与和交流的社

群的联系,惟有这种社群才能促进个体的真正发展”。教师个体必须走出孤立和自我封闭

的境地,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不是通过教师孤独的个体的一种自我修为或者自然成熟而实

现的,而是在教师群体中与其他教师充分的互动、沟通以及协作、分享中逐渐实现的。因

此,着眼于教师专业的发展,无论是个体的专业发展还是群体的专业发展,引入“社群”

思想,以“社群”与“成员”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机制来审视和思考教师群体专业发

展和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视角。

2.构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

针对个人主义教师文化和隔离型教师文化明显的弊端,我们在思考促成教师专业发展

时,自然地就将解决方案指向构建合作的教师文化范型。合作型教师文化是教师按照某种

合作方式,在互动过程中相互开放、信赖、协作、支持以达成一定目标,从而促进教师共

同发展的关系方式。学校教学实践中的集体备课、教研活动、公开课等都可以视为教师之

间具体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形式联系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方便可行,具有实际意

义和较强的操作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形式作为学校教师之间的例行活动,存

在着为合作而合作的一些倾向,这必然会削弱合作的意义。那么,何为结构良好的教师合

作文化?如何构建这样的文化?Johnson和Johnson(1999)关于合作性活动的观点能给我

们一定的启示,他们指出一个合作性活动必须具备的五项基本元素,这五项基本元素分别

是:1.积极的相互依赖;2.个别责任;3.具助长性的面对面互动;4.社会技能;5.团

体运转。其中,所谓积极的相互依赖意指社群目标的完成必须依赖社群所有成员的合作,

这一实施策略包括共同奖赏(iointrewards)、个别资源的提供,以及互补性角色的使用。个

别责任是指每一个成员都须分担社群工作的个别责任。面对面的互动是指每一个成员必须

用言语去解释如何解决问题、讨论学习概念的本质、和同侪之间学习经验的分享,这些都

是具助长性的互动。社会技能是教师合作的必备条件,因此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就必须

培养教师具备领导、作决定、信任的建立、沟通与冲突处理等能力。团体运作的目的在于

使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如何达成团体目标,与维持有效的工作关系。我们所指的结构良好的

教师文化应当具备上述五个基本元素,除此以外,共同的发展目标、明确的任务、合作成

效的评价等都是建构结构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应当注意的主要特征和因素。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