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礼琼)
2016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要点解析(重要概念+重要问题)
重点概念:
1、 思想库(第二章P34)
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题非常重要的构
成因素。
2、 复杂动态性(三 P42)
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
式与方向。
3、 志愿失灵(五 P62)
由于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
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使其效
率和效力大打折扣。
4、 公共政策终止( 九,P180)
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
的一种行为。
5、 公共政策主体(二、P26)
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
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队或组织。
6、 目标群体(三、P43)
指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月的社会成员。
7、 精英决策模型(七、P116)
是由托马斯戴伊和汤姆逊等人提出。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
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公众对于公共政策 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
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
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8、 利益选择(一、P7)
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
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鱼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
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9、公民(二、P32)
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
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10、立法机关(二、P27)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题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11、社会问题(三、P39)
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
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
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国内政策环境(四、P50)
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
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总称为基本国情。
13、全体一致规则(七、P118)
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
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14、公共政策(一、P5)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
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15、补贴 (五,P65)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
形式的财政转移。
16、文化环境(四、P51)
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其主要包括传统习俗文化、政治文
化和教育文化水平三个层面。
17、政府管制(五、P64)
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
的一个过程。
18、大众传媒(二、P33)
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
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
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二、重点问题:
1、公共政策的内涵。(一、P5)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
共事务;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
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2、如何理解全球化。(四、P52)
首先,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其次,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
程;再次,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最后,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
的过程。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六、P88)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系统议程一般
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
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
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或陈述的阶段。问题经
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得奖时候,系统
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是这样的:某一社会问题进入系统议程,然
后再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
4、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六、P91)
(1)政治领导人的作用。政治领导人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政治组织的作用。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3)政府体制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民主程度和开放程度,从制度上
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用。
(4)利益集团的作用。在问题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游说、
宣传、助选、抗议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提出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
政策建议,或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团体成
员的利益。
(5)专家学者的作用。专家学者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某些重要问题,并能凭
借专业优势和特长,运用科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晋城进行科学预测。
(6)公民个人的作用。公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某些影响或损害其权益的问题感到
不满,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并扩大规模,向政府或以正
式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
(7)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
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策议程的建立。
(8)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5、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六、P77)
第一, 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
着不同的社会价值。
第二,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
的偏好。
第三,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
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第四,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
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
第五,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6、政策执行的特征。(八、P131)
(1)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行动者。
(2)政府规模的膨胀与公共计划的繁复性
(3)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含糊的目标与期望
(4)政策执行包括太多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
7、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十、P209)
第一,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
第二,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
第三,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
第四,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
第五,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第六, 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8、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四、P54)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
功能,居主导地位。
(一) 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性质,
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发展变化。具体来说,每一类别对公共政策环
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1)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和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
(2) 经济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始
终。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 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
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4)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
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
(5) 国际政策环境。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
际化,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收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反作用。公共政
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
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的功能耦合,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来
影响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达成既定目标。
当然,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的反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能达到改
善政策环境的目的;反之,就会使政策环境不断恶化,成为政策环境健康发展的羁绊。
9、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四、P52)
当前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个,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1) 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
全球化深入发展不但改变了全球经济结构,而且在深层次上对国际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产
生重大影响。
(2) 信息化。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的资产和社会的财富。信息化
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神话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
局。
(3) 知识化。知识化,是指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并转化利用,
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
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0、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五、P63)
(1) 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
(2) 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
(3) 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
(4) 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
11、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六、P93)
(1) 政治原则的偏离
(2) 价值体系的排斥
(3) 政府体系的封闭
(4) 承受能力的超重
(5) 表达方式失当
12、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七,P107)
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操作性是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最重要
因素。
13、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八、P153)
首先,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
其次,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
14、 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九、P182)
(1) 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 政策资源的匮乏
(3) 政策环境的变化
(4) 触发机制的影响
15、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P9)
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性
16、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二,P29)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
的政策规定。
17、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二、P26)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利益集
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18、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六、P90)
(1) 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入,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2) 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3) 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
(4) 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19、 利益的内涵。(十,P188)
(1) 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性。
(2) 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具有主观需求性。
(3) 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因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
(4) 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似乎有人
不想涉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5) 条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20、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三、P43)
(1) 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 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 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21、 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八、P150)
(1)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
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做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 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 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 对任何一个政策来说,对政策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
多的过程。
22、 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P9)
(1) 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
(2) 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
(3) 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
(4) 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
(5) 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
(6) 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3、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P49)
系统性、互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联动性与定向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24、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P62)
(1) 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2) 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 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
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
(4) 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窦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
业知识。
25、 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P153)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26、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P69)
(一)新政策工具在我国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民社会的逐步壮大、行政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政府职
能的持续转变,我国政府管理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引入“新政策工具”,
转变管理方式,将成为我国21世纪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1) 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某些部门和领域已尝试引入市
场竞争机制;同时,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合同聘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
等工商管理技术也逐步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得到推行。
(2) 第三领域兴起。积极培育第三领域,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新政策工具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效应
首先,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其次,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活力,打跑了政府独家提
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
最后,培育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力所能及地分担部分政府职能,以减轻政府的负
担。
(三)新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立足国情选择使用。
其次,要弄清每种新政策工具的应用机制、条件和范围。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监管职能。
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礼琼)
2016秋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要点解析(重要概念+重要问题)
重点概念:
1、 思想库(第二章P34)
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题非常重要的构
成因素。
2、 复杂动态性(三 P42)
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
式与方向。
3、 志愿失灵(五 P62)
由于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
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使其效
率和效力大打折扣。
4、 公共政策终止( 九,P180)
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
的一种行为。
5、 公共政策主体(二、P26)
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
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队或组织。
6、 目标群体(三、P43)
指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月的社会成员。
7、 精英决策模型(七、P116)
是由托马斯戴伊和汤姆逊等人提出。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
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公众对于公共政策 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
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
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8、 利益选择(一、P7)
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
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鱼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
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9、公民(二、P32)
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
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10、立法机关(二、P27)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题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11、社会问题(三、P39)
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
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
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国内政策环境(四、P50)
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
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总称为基本国情。
13、全体一致规则(七、P118)
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
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14、公共政策(一、P5)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
实的过程中所指定的行为准则。
15、补贴 (五,P65)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
形式的财政转移。
16、文化环境(四、P51)
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其主要包括传统习俗文化、政治文
化和教育文化水平三个层面。
17、政府管制(五、P64)
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
的一个过程。
18、大众传媒(二、P33)
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
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
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二、重点问题:
1、公共政策的内涵。(一、P5)
公共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
共事务;公共政策是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
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2、如何理解全球化。(四、P52)
首先,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其次,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
程;再次,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最后,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
的过程。
3、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六、P88)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系统议程一般
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
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
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或陈述的阶段。问题经
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得奖时候,系统
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
在一般情况下,一个政策问题提出的过程是这样的:某一社会问题进入系统议程,然
后再进入政府议程,最后成为政策问题。
4、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素。(六、P91)
(1)政治领导人的作用。政治领导人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问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
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2)政治组织的作用。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
(3)政府体制的作用。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民主程度和开放程度,从制度上
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用。
(4)利益集团的作用。在问题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游说、
宣传、助选、抗议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提出的问题列入政策议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
政策建议,或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害的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团体成
员的利益。
(5)专家学者的作用。专家学者通过对课题的分析,能够发现某些重要问题,并能凭
借专业优势和特长,运用科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晋城进行科学预测。
(6)公民个人的作用。公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于某些影响或损害其权益的问题感到
不满,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并扩大规模,向政府或以正
式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
(7)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
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策议程的建立。
(8)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5、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六、P77)
第一, 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
着不同的社会价值。
第二,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
的偏好。
第三,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
解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第四,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
结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
第五,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6、政策执行的特征。(八、P131)
(1)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行动者。
(2)政府规模的膨胀与公共计划的繁复性
(3)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含糊的目标与期望
(4)政策执行包括太多无法控制的外在因素
7、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十、P209)
第一,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
第二,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
第三,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
第四,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
第五,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第六, 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8、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四、P54)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
功能,居主导地位。
(一) 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性质,
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发展变化。具体来说,每一类别对公共政策环
境都有很大的影响。
(1) 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和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
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
(2) 经济社会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始
终。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 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
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
(4)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
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
(5) 国际政策环境。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
际化,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收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反作用。公共政
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境、
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来实现与环境的功能耦合,同时通过自身的特性来
影响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抑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达成既定目标。
当然,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的反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能达到改
善政策环境的目的;反之,就会使政策环境不断恶化,成为政策环境健康发展的羁绊。
9、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四、P52)
当前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个,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1) 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
全球化深入发展不但改变了全球经济结构,而且在深层次上对国际政治结构与公共政策产
生重大影响。
(2) 信息化。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的资产和社会的财富。信息化
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神话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
局。
(3) 知识化。知识化,是指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并转化利用,
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
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0、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五、P63)
(1) 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
(2) 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
(3) 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
(4) 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
11、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六、P93)
(1) 政治原则的偏离
(2) 价值体系的排斥
(3) 政府体系的封闭
(4) 承受能力的超重
(5) 表达方式失当
12、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七,P107)
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和行政可操作性是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最重要
因素。
13、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八、P153)
首先,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
其次,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
14、 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九、P182)
(1) 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 政策资源的匮乏
(3) 政策环境的变化
(4) 触发机制的影响
15、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一、P9)
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合法性、公共性
16、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两大特征。(二,P29)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
的政策规定。
17、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二、P26)
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利益集
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
18、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六、P90)
(1) 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入,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2) 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3) 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
(4) 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19、 利益的内涵。(十,P188)
(1) 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性。
(2) 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具有主观需求性。
(3) 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因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
(4) 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言而喻的,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似乎有人
不想涉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5) 条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人们的足够关注。
20、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三、P43)
(1) 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 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 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21、 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八、P150)
(1) 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
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做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 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 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 对任何一个政策来说,对政策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
多的过程。
22、 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P9)
(1) 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
(2) 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
(3) 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
(4) 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
(5) 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
(6) 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3、 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P49)
系统性、互动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联动性与定向性、稳定性与突发性
24、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P62)
(1) 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2) 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 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
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
(4) 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窦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
业知识。
25、 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P153)
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
26、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P69)
(一)新政策工具在我国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民社会的逐步壮大、行政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政府职
能的持续转变,我国政府管理实践模式和理论体系都亟待进一步创新。引入“新政策工具”,
转变管理方式,将成为我国21世纪行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1) 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某些部门和领域已尝试引入市
场竞争机制;同时,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合同聘任制、社会服务承诺制
等工商管理技术也逐步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得到推行。
(2) 第三领域兴起。积极培育第三领域,并发挥他们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新政策工具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效应
首先,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其次,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活力,打跑了政府独家提
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
最后,培育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力所能及地分担部分政府职能,以减轻政府的负
担。
(三)新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立足国情选择使用。
其次,要弄清每种新政策工具的应用机制、条件和范围。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监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