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候访波)
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重要地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
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
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
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
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
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
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
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
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
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
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
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
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
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
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
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
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
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
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
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
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
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中的汾
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
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
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
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
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本区流域周
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
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
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
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
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鲁中丘陵由泰山、鲁
山和沂蒙山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
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
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
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本流域冬
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
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
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
465mm(包括内流区)。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
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
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
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
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候访波)
黄河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重要地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
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
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
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
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
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
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
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
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
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
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
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
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
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
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
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
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
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
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
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
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
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
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中的汾
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
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
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
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
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本区流域周
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
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
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
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
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
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鲁中丘陵由泰山、鲁
山和沂蒙山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
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
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
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本流域冬
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热
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
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
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
465mm(包括内流区)。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
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
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
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