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连宛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
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单元共
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
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
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
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
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
也是碎片化的。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
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
和“趣”。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1.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
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
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
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
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
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
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教材中
虽然没有提到“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所渗透。
3.开展科学探究,规范科学表述。本单元的实验涉及一些科学仪器,如酒精灯、过滤装置等。其中
个别实验耗时较长,在指导实验操作时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节省课堂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和研讨
的时间。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表述,可以借助一些汇报格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述习惯。本单元涉及一些科学
词汇,如“融化”“溶解”“凝结”“过滤”等,学生在书写时容易混淆,在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引导。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 混合与分离
(教材P17~18)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教学
目标
2.能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能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
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水和沙,利用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混合与分离
课
型
新授
课
重难点
难点:理解分离食盐和水的原理。
为学生准备:食盐、清洗干净的细沙、食盐与沙的混合物、玻璃棒、清水、石
教学
准备
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放大镜、滤纸、漏斗、铁架台、烧杯、学生活动手
册。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1.引入:出示红豆和小米,并将它们混在一起。
2.提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将红豆和小米分离开吗?(预设:用手
将红豆挑出来;用筛子将小米筛去。)
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海水晒盐的视频。)海水在日晒条件下,
水蒸发后就留下了食盐,千百年来盐场的工人们就是利用这种方法
聚焦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但是用这种方法生产出的食盐总是掺杂着一
些细沙,能用筛子将食盐与细沙分离吗?(预设:不能。)有什么办法
能将它们分离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混合与分离。(板书:混合与分
离)
聚焦活动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让学生先思考如何
分离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红豆和小米,再思考如何分离颗粒大小相
近的食盐和沙,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探究的兴趣。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食盐和沙
1.活动:(教学提示:出示食盐和沙。)指导学生观察食盐和沙,并分
组讨论食盐和沙的特征,完成活动帮助卡。
二次备课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连宛妙)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水
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也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本单元共
有8课,以“水”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探究物质状态之间的变化。
第1~4课从观察水的蒸发现象开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探究水的沸腾、结冰以及冰融化现象,比
较三种形态的水的特点。
第5、6课引导学生探究一杯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以及怎样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认识水与其他
物质混合后发生的变化以及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
第7课引导学生探究分离混合物,从而知道某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8课引导学生探究与水的三态变化类似的一些物质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变化只是物质的状态发
生了变化,但组成物质的成分并没有改变,总结并提升学生对变化和水这种特殊物质的认识。
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与水相关的认知经验,他们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可以喝,可以用来
清洗物品,可以溶解一些物质,在加热时会冒气泡……这些知识生动有趣且与生活情境直接相关,但同时
也是碎片化的。学生刚进入三年级学习,思维还处于以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为主的阶段,需要教师引
导学生经历“现象解释”“寻找证据”“数据采集”“比较分析”等理性科学学习过程,同时要兼顾“理”
和“趣”。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与水相关的感性认识向科学概念转化。
1.围绕科学概念,强化基础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计者“必须将事实性知识置于学
习者的概念框架中”,科学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围绕科学概念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层理
解和迁移应用,有助于他们用概念完善认识框架。在本单元中,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
化、蒸发、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概念;通过对食盐和沙混
合物的分离实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界“物质循环”和“变化可逆”的概念。
2.组织科学活动,注重方法教学。本单元各课都有大量的观察活动和实验活动,活动材料的准备是
关键,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引导学生交流研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实验得到的数
据合理地迁移,形成相应概念。第5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教材中
虽然没有提到“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但在实验过程中要有所渗透。
3.开展科学探究,规范科学表述。本单元的实验涉及一些科学仪器,如酒精灯、过滤装置等。其中
个别实验耗时较长,在指导实验操作时可以借助微视频教学节省课堂时间,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和研讨
的时间。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表述,可以借助一些汇报格式来培养学生的表述习惯。本单元涉及一些科学
词汇,如“融化”“溶解”“凝结”“过滤”等,学生在书写时容易混淆,在教学时还需要注意引导。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7课 混合与分离
(教材P17~18)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 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沙和水的混合物。
教学
目标
2.能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物体,有积极的探究兴趣。
2.能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了解使用简单工具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
教学
重点:利用过滤装置分离食盐水和沙,利用蒸发装置分离食盐和水。
混合与分离
课
型
新授
课
重难点
难点:理解分离食盐和水的原理。
为学生准备:食盐、清洗干净的细沙、食盐与沙的混合物、玻璃棒、清水、石
教学
准备
棉网、酒精灯、三脚架、火柴、放大镜、滤纸、漏斗、铁架台、烧杯、学生活动手
册。
教师准备:过滤过程微视频、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1.引入:出示红豆和小米,并将它们混在一起。
2.提问:大家有什么办法将红豆和小米分离开吗?(预设:用手
将红豆挑出来;用筛子将小米筛去。)
3.揭题:(教学提示:出示海水晒盐的视频。)海水在日晒条件下,
水蒸发后就留下了食盐,千百年来盐场的工人们就是利用这种方法
聚焦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但是用这种方法生产出的食盐总是掺杂着一
些细沙,能用筛子将食盐与细沙分离吗?(预设:不能。)有什么办法
能将它们分离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混合与分离。(板书:混合与分
离)
聚焦活动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会比较感兴趣。让学生先思考如何
分离颗粒大小差异较大的红豆和小米,再思考如何分离颗粒大小相
近的食盐和沙,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探究的兴趣。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观察食盐和沙
1.活动:(教学提示:出示食盐和沙。)指导学生观察食盐和沙,并分
组讨论食盐和沙的特征,完成活动帮助卡。
二次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