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IT圈 admin 34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5日发(作者:节哲彦)

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潍坊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

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

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

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

“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

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

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

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鹤鹤忽双起,

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

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

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

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

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

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蓼杖去寻诗”(《游

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

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

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

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

“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

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

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

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

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

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

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唐宋诗中诗人自我的呈现》)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

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

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

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

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

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

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

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

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

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

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

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

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

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

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

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

不满梳。

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

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

“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

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

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

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现实我"——高位在身("综绶转惭龟钮印");

"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

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

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

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

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塑

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写作行为本身受到诗人观照后,才有可能作为书写对象呈

现在诗歌文本中。

B.“成诗”过程的实时性特点导致诗人有时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

内心感知的诗意。

C.诗人记录“寻诗”实时景象,看似未交待结果,其实所寻诗意

已在眼前所见中。

D.览镜诗不以镜子为吟咏重心,而重在关注览镜行为及由此引发

的人物心理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诗人没有“题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诗作,就说

明其缺少对自我诗人身份的清晰认识。

B.陈与义在《对酒》中感叹“新诗满眼不能裁”,暴露出他长于

感知生活诗意却拙于语言表达的窘迫。

C.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中“咏

诗”与材料一中“成诗”

内涵相近。

D.览镜诗中宋人勾连“镜中像”与“现实我”,让“幻象”与“真

我”对话,从而超越了琐碎的现实。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对览镜诗理解的一项是(3分)

A.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

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B.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李益

《立秋前一日览镜》)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

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D.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刘克庄《贺

新郎(国脉微如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引入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作用。(4分)

5.有人认为"一旦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他的日常生活便成了其

呈现自我的诗歌资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春之声 王蒙

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

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

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

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一个猛子扎出十几米,谁知道谁在哪里露出头

来呢?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连清之上,不也是这样

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却了的和没有失却的童年和故乡,欢

迎我么?

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

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

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

轨之间的缝隙。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这真有趣。在德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他怎么也没想到要坐两

个小时零四十七分钟的闷罐子车呀。三个小时以前,他还坐在从北京

开往X城的三叉戟客机的宽敞、舒适的座位上。现在呢,他和那些风

尘仆仆的,在黑暗中看不清面容的旅客们挤在一起,就像沙丁鱼挤在

罐头盒子里。甚至于他辨别不出火车到底是在向哪个方向行走。

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

肺针灸。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汗味就柔和得多了。方言的浓度

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还有南瓜的香味哩!谁在吃南

瓜?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别的小吃和土特

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花子、柿饼、酸枣、绿豆糕、山药、蕨

麻.....全有卖的。

有人叫苦了:“这个箱子不能压!”一个包着头巾抱着孩子的妇女

试探着能不能坐到一只箱子上。"您到这边来,您到这边来。"岳之峰

连忙站起身,把自己的靠边的位置让了出来。坐在靠边的地方,身子

就能倚在车壁上,这就是最优越的"雅座"了。那女人有点不好意思,

但终于抱着小孩子挪动了过来,她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不踩着别人。

"谢谢您!"妇女用流利的北京话说。她抬起头,岳之峰好像看到一幅

炭笔的素描。

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简》。羊

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收购大葱。差额选举。

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

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幸好人有两条腿,要不然,无依

无靠地站立在人和物的密集之中,可真不好受。但他给一个女同志让

了"座位"。不,没有座,只有位。想不到她讲一口北京话,这使岳之

峰兴致似乎高了一些。“谢谢”“对不起",在国外到处是这种礼貌的

用语。

“给这种车坐,可真缺德!”

“你凑合着吧,过去,还没有铁路哩!”

“要赶上拉肚子的就麻烦了,这种车上没有厕所。”

“并没有一个人拉到裤子里嘛!”

“有什么办法呢?每逢春节,有一亿多人要坐火车......”

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

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农民挑着一千

五百个鸡蛋,从早晨天不亮出发,越过无数的丘陵和河谷,黄昏时候

才能赶到X城。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

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忘却吧?

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呼——咣喊咣喊………

喀哪喀哪………沿着菜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

流。飞速旋转。

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

睛,追逐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那友爱

的动人的呐喊。

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

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摘下

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

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

那是他青年时代的初恋,是第一次吹动他心扉的和煦的风。春节刚过,

忽然,他觉察到了,风已经不那么冰冷,不那么严厉了。二月的风就

带来了和暖的希望,带来了早春的消息。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

他再定了定神,再揉了揉眼睛,分明是在从X城到N地的闷罐

子车上。什么?一台录音机。在这个地方听起了录音。一支歌以后又

是一支歌,然后是一个成人的歌。顽强的,低哑的,不熟练的女声盖

过了一切喧嚣。

“这是……什么牌子的?”岳之峰盯着录音机问。

“日本的三洋牌,这里人们开玩笑地叫它’小山羊’。”妇女抬起

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岳之峰仿佛看到了她的经历过风霜,却仍然

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

“你在学外国歌吗?”岳之峰又问。

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

又高贵。

2024年5月5日发(作者:节哲彦)

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潍坊市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二语文

注意事项: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

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

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

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1~5题。

材料一:

唐宋时期,不少诗人对诗歌写作行为本身进行观照,并将其呈现

在诗歌文本中,诗歌写作行为本身成了被书写的对象。在陈与义、陆

游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对于诗歌写作本身更细致、频繁的书写,

“题诗”“成诗”“寻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表达大量出现,

有意寻诗、出声吟哦的诗人形象也越发明晰,这表明:宋诗对诗歌写

作本身的呈现更为深细,写作者对自我作为诗人的身份有了更清晰的

意识。

“题诗”“成诗”在陈与义的诗中承载了丰富内涵。“鹤鹤忽双起,

吾诗还欲成”“洒面风吹作飞雨,老夫诗到此间成"两例清晰展示出外

部环境怎样激起了诗人内心的波澜,眼前转瞬即逝的景致如何被诗人

捕捉到进而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成诗”的过程往往具有实时性、

不可复制性。有道是“有诗还忘记”“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

难寻”,诗人内心感知到的诗意、诗人在语言表达上的疏离,都清晰

呈现在诗中。他在《对酒》中的“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同样感叹着自己在语言表达上的窘迫。

诗人也常常自发外出“寻诗”。“柳林横绝野,蓼杖去寻诗”(《游

八关寺后池上》),诗人专门拄着藜杖寻诗;"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

峥嵘明月中"(《寻诗两绝句》),半夜从酒醉中醒来的诗人特意推开门,

在明月乔木中寻诗。场景本身就是诗意的来源,诗人在呈现出诗意产

生的特定情境之后便结束了诗篇,不再述说此刻的感受。这类似前引

“鹳鹤忽双起,吾诗还欲成":诗人看似只是记录实时景象,然而诗

情恰恰渗透在眼前所见之中,诗歌写作也在此刻完成。不同的是,“寻

诗”更能体现寻找、访求的过程性和目的性,在这一表达中,"诗"仿

佛成了触手可及的实体;作者自认与读者对何为"诗"有着高度默契,

只需呈现特定场景,读者便可心领神会。这种将“诗”客体化的过程,

体现出诗歌已成为诗人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的一部分,同时,诗人的

主体身份在诗歌中也呈现得愈发明晰。

(摘编自刘晓旭《赋诗与寻诗:唐宋诗中诗人自我的呈现》)

材料二:

“镜”在中国文化中有复杂的意涵。本文所言“览镜诗”,不是

泛指含有“镜”意象的诗,也不是指专门吟咏镜子的诗,而是指书写

览镜行为与感想的诗作。览镜诗的关注点,是

这个行为本身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心理情感。换言之,览镜诗中,

作为物品的镜,只是触发某种心理的媒介,并非诗歌吟咏的重心所在。

作者对览镜行为有更充分的自觉,把更多的笔墨着眼于"镜中像"所引

起的一系列内心反应和情感状态。审视览镜诗的嬗变脉络,我们可以

再次确认中唐至宋代诗学的一脉相承,也能感受到日常化题材在宋代

诗人手中有更繁复的艺术表达和更丰赡的文化内涵。宋人的自我形象

在览镜诗中得以再造,新的审美趣味随之形成。

由镜中像来认知自我,是人们览镜自照的重要目的。按法国心理

学家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人们通过观看镜中影像而建立"自我"的

观念,并由镜中自我逐渐进入"社会中的我"乃至"理想中的我"。人在

镜前凝视,建构对自身形象的认识。"镜中像"与"现实我"存在距离,

这就促使照镜人通过想象去完成两者的合一,建构自我形象。诗人照

镜,由人而镜,由镜而像,由像返观人,故心有所感。解读览镜诗,

是观察作者自我形象建构的有效途径。

试看宋庠《因览镜照见衰年状貌有感》:

拂槛清晨念老余,只堪丘壑便悬车。暗围廓落频移眼,坐况苍华

不满梳。

绶转惭龟钮印,土膏空负鹤头锄。人生出处真难决,羡杀贤哉汉

二疏。

宋庠仕宦显达,遣词造句典丽奥博,全诗意脉从“镜中像”指向

“现实我”。镜中老态让他联想到现实官场,是致仕退隐,还是不负

官位?他内心纠结。宋庠没有白居易的乐天顺命,镜中像刺激他要在

现实和理想间选择,所以他最后欣羡汉代的疏广、疏受,能主动功成

身退。我们可从中提炼出诗人的三层形象:

“镜中像”——颓然老者(“坐况苍华不满梳”);

"现实我"——高位在身("综绶转惭龟钮印");

"理想我"——致仕归田("羡杀贤哉汉二疏")。

正是三者间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让作者“难决”,整首诗也因三层

形象的复杂关系而充满张力。览镜诗是表达日常生活细节的诗。日常

不能径直变为诗,但诗可以表现日常,让日常经验走向美学自觉。宋

人将“镜中像”与“现实我”勾连在一起,让“幻象”与“真我”对

话,试图超越琐碎凡庸的现实,直指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

(摘编自侯体健《幻象与真我:宋代览镜诗与诗人自我形象的塑

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写作行为本身受到诗人观照后,才有可能作为书写对象呈

现在诗歌文本中。

B.“成诗”过程的实时性特点导致诗人有时难以用语言清晰表达

内心感知的诗意。

C.诗人记录“寻诗”实时景象,看似未交待结果,其实所寻诗意

已在眼前所见中。

D.览镜诗不以镜子为吟咏重心,而重在关注览镜行为及由此引发

的人物心理情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诗人没有“题诗”“哦诗”等有关诗歌写作的诗作,就说

明其缺少对自我诗人身份的清晰认识。

B.陈与义在《对酒》中感叹“新诗满眼不能裁”,暴露出他长于

感知生活诗意却拙于语言表达的窘迫。

C.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中“咏

诗”与材料一中“成诗”

内涵相近。

D.览镜诗中宋人勾连“镜中像”与“现实我”,让“幻象”与“真

我”对话,从而超越了琐碎的现实。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对览镜诗理解的一项是(3分)

A.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

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B.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李益

《立秋前一日览镜》)

C.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

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D.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刘克庄《贺

新郎(国脉微如缕)》)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引入拉康“镜像阶段”理论的作用。(4分)

5.有人认为"一旦诗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他的日常生活便成了其

呈现自我的诗歌资源"。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6~9题。

春之声 王蒙

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岳之峰的心紧缩了一下,又舒张开了。

车身在轻轻地颤抖,人们在轻轻地摇摆。多么甜蜜的童年的摇篮啊!

夏天的时候,把衣服放在大柳树下,脱光了屁股的小伙伴们一跃跳进

故乡的清凉的小河里,一个猛子扎出十几米,谁知道谁在哪里露出头

来呢?闭上眼睛,熟睡在闪耀着阳光和树影的连清之上,不也是这样

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着的吗?失却了的和没有失却的童年和故乡,欢

迎我么?

那愈来愈响的声音是下起了冰雹吗?是铁锤砸在铁砧上?在黄

土高原的乡下,到处还靠人打铁,我们祖国的胳膊有多么发达的肌肉!

呵,当然,那只是车轮撞击铁轨的声音,来自这一节铁轨与那一节铁

轨之间的缝隙。反正火车开动以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

这真有趣。在德国考察三个月回来之后,他怎么也没想到要坐两

个小时零四十七分钟的闷罐子车呀。三个小时以前,他还坐在从北京

开往X城的三叉戟客机的宽敞、舒适的座位上。现在呢,他和那些风

尘仆仆的,在黑暗中看不清面容的旅客们挤在一起,就像沙丁鱼挤在

罐头盒子里。甚至于他辨别不出火车到底是在向哪个方向行走。

尘土和纸烟的雾气中出现了旱烟叶发出的辣味,像是在给气管和

肺针灸。梅花针大概扎在肺叶上了。汗味就柔和得多了。方言的浓度

在旱烟与汗味之间,既刺激,又亲切。还有南瓜的香味哩!谁在吃南

瓜?X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没有见卖熟南瓜的呀。别的小吃和土特

产倒是都有。花生、核桃、葵花子、柿饼、酸枣、绿豆糕、山药、蕨

麻.....全有卖的。

有人叫苦了:“这个箱子不能压!”一个包着头巾抱着孩子的妇女

试探着能不能坐到一只箱子上。"您到这边来,您到这边来。"岳之峰

连忙站起身,把自己的靠边的位置让了出来。坐在靠边的地方,身子

就能倚在车壁上,这就是最优越的"雅座"了。那女人有点不好意思,

但终于抱着小孩子挪动了过来,她要费好大的力气才能不踩着别人。

"谢谢您!"妇女用流利的北京话说。她抬起头,岳之峰好像看到一幅

炭笔的素描。

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简》。羊

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包产到组。收购大葱。差额选举。

结婚筵席......在这些温暖的闲言碎语之中,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

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幸好人有两条腿,要不然,无依

无靠地站立在人和物的密集之中,可真不好受。但他给一个女同志让

了"座位"。不,没有座,只有位。想不到她讲一口北京话,这使岳之

峰兴致似乎高了一些。“谢谢”“对不起",在国外到处是这种礼貌的

用语。

“给这种车坐,可真缺德!”

“你凑合着吧,过去,还没有铁路哩!”

“要赶上拉肚子的就麻烦了,这种车上没有厕所。”

“并没有一个人拉到裤子里嘛!”

“有什么办法呢?每逢春节,有一亿多人要坐火车......”

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

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农民挑着一千

五百个鸡蛋,从早晨天不亮出发,越过无数的丘陵和河谷,黄昏时候

才能赶到X城。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

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但总不会被彻底忘却吧?

历史,历史;现实,现实;理想,理想;哞——呼——咣喊咣喊………

喀哪喀哪………沿着菜茵河的高速公路。山坡上的葡萄。暗绿色的河

流。飞速旋转。

这不就是法兰克福的孩子们吗?男孩子和女孩子,黄眼睛和蓝眼

睛,追逐着的,跳跃着的,欢呼着的。那欢乐的生命的声音。那友爱

的动人的呐喊。

不。那不是法兰克福。那是西北高原的故乡。一株巨大的白丁香

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摘下

一条碧绿的柳叶,卷成一个小筒,仰望着蓝天白云。

不,那不是西北高原。那是解放了的、飘扬着五星红旗的首都。

那是他青年时代的初恋,是第一次吹动他心扉的和煦的风。春节刚过,

忽然,他觉察到了,风已经不那么冰冷,不那么严厉了。二月的风就

带来了和暖的希望,带来了早春的消息。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

他再定了定神,再揉了揉眼睛,分明是在从X城到N地的闷罐

子车上。什么?一台录音机。在这个地方听起了录音。一支歌以后又

是一支歌,然后是一个成人的歌。顽强的,低哑的,不熟练的女声盖

过了一切喧嚣。

“这是……什么牌子的?”岳之峰盯着录音机问。

“日本的三洋牌,这里人们开玩笑地叫它’小山羊’。”妇女抬起

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岳之峰仿佛看到了她的经历过风霜,却仍然

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

“你在学外国歌吗?”岳之峰又问。

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

又高贵。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