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巩春岚)
第十六卷第四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6,No.4 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CHNIQUE COLLEGE
2011年l2月
December 2011
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张泽鸿
(合肥学院 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22)
摘 要: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富于艺术情怀的哲学家,宗白华则是最接近新儒家生命哲学
的美学家,二人在“艺术意境”中得以相遇。作为长期共事并互相影响的现代中国两大“诗
哲”,方、宗在文化理念、哲学思想、艺术精神与人文主义路径等方面有诸多相契之处。方、宗
生命本体论美学的问题与方法旨在彰显和复兴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人哲学家;生命哲学;艺术精神;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 B8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11)04-0070-07
CompariIson of Life Aesthetic Ideology of Fang Dongmei and Zong Baihua
I
1
ZHANG Ze-h。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Fang Dongmei is most rich in art feelings in the modern Neo-Confucian philosophers,and Zong
Baihua is the esthetician the most closing to the Neo—Confucian life philosophy.which two are in the”ar—
tistic conception”to meet.As two poets and philosophers worked and influenced with each other for a
long—term in modern China,Fang and Zong have many concordant place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culture,1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the art spirit and the humanism path,etc.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of Fang I
and Zong life ontology aesthetic are aimed at highlighting and reviving 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e spiirt. 1
Key words:poet and philosopher;philosophy of life;artistic spirit;humanism I
l
方东美(1899—1977),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享有“民
国以来,我国在哲学上真正学贯中西之第一人”…之誉。方东美自小在“儒家的家庭气氛中长大” ,
1913年入桐城中学,与后来成为著名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同学。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1年赴美
留学,1924年于威斯康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职于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1926年应聘东
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哲学系教授,与宗白华成为同事。方氏撰有《科学哲学与人生》、《哲学三慧》、
①方东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1964年6月至8月主办的第四届东西哲学家大会上宣读英语论文《中国形上学中的宇
宙与 人》,该文引起各国哲学家对方氏的高度评价,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查理・摩尔教授说:“我今天才知道谁真正是中
国最伟大的哲学家”;牛津大学思想史专家麦克慕兰教授说:“真未想到一位东方人,以英文著述,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
思想,其英文之造诣如此优美典雅,求之于当世之英美学者亦不多见。”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评价方文“冠绝一时,允
称独步,不愧精心结撰,压卷之作。”参看方门弟子孙智粜的《言有尽,愿无穷》一文。见:杨士毅编.方东美先生纪念集
[M].台北:正中书局,1982:83.
收稿Et期:2011—11.0l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
2009sk246);安徽省高校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09SQRS132)
作者简介:张泽鸿(1977一),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美学与艺
术学。
・
70・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等著作,被誉为世界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另外,方东
美在艺术上也具极高的才情,尤工于诗,有《坚白精舍诗集》流布,时享“诗人哲学家”之美誉,其诗兼有
“清刚鲜妍之美”(朱光潜语)。方东美艺术思想与美学观念深邃丰赡,值得探究。
从相关史料看,宗、方二人既同为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且有很深的交谊。作为艺术形上学的积
极倡导者,宗白华与方东美都深受德国哲学家尼采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找到了阐释
的空间。艺术(审美)形上学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建构起来的。尼采的悲剧理论是植根于叔本华
式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基础上的。尼采认为人生如此悲惨,只有艺术能实现对人生痛苦的解脱,因此艺
术就不只是对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
旁的” ””。他提出艺术形上学命题:“对于艺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来说,我们已是图画和艺术投影,我
们的最高尊严就在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 之中——因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足
理由的。” 并且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这就是尼采的人生艺术
化、审美化的经典宣言。
方东美与宗白华的艺术形上学有三个维度:宇宙、生命、美感,三者是同一的。艺术恰能体现宇宙的
生命精神与美感的三位一体。宇宙的本体和精神在于生命之创化,艺术的本体和价值也在生命创造精
神(生机、气韵生动),具有生机活力和生命创造精神的宇宙万物和艺术,才显示出“美感”;不仅如此,艺
术还显示了人的生命境界和存在的深度 方、宗二人都积极倡导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美学。从人生与
宇宙的生命精神的角度看,艺术之具有形上学意义。正是在于对生命本体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方东美
的艺术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要探本溯源,追问本体;仅仅停留在外观,未
免有悖形而上学的本义。所以艺术形而上学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生命精神。
一
、
互相影响的两个“诗哲”
方东美与宗白华两位都是“诗人哲学家”(Philosopher—poet),都善于从诗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从生命
的视角来看待诗(艺术),将诗与生命、艺:术与人生看做是一体化的境界。宗白华有《流云》小诗,方东美
有《坚白精舍诗集》 。与宗白华一样,方东美倡导“艺哲相间”的艺术精神。方东美认为,世界各大文
化体系,宗教、哲学与诗在精神内涵上是一脉相通的,三者同具崇高性,而且必借生命创造的奇迹才能宣
泄发挥出来。这是受到怀特海“哲学与诗境相接”观念的影响。方东美长子方天华曾说:“父亲的诗词
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
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方东美常说:“诗的功能在
作生命之梦。” 诗是“生命之律动”。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宗、方二人的诗歌创作,一为古典、一为
现代,但都堪称“静观世相之定理,参悟生命之妙智”情理浑融的诗作,它集中体现了宗、方二人“诗哲相
兼”的境界特色。一位学者从美学角度指出:“方东美与宗白华两人同是生命化艺术论和生命美学的倡
导者,他们都受过西方哲学的严格训练,又深谙中国传统的哲性诗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近代以来的美
学理论了然于心,另一方面他们又重视从中国古典美学中,去发掘美和审美的奥秘,揭示审美活动的生
命意味。进而将美学理论的现代建构奠基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之上。” 因此,宗、方二人同被视为
20世纪“生命美学”的典型代表。 。
毋庸置疑,方东美与宗白华都是秉持艺术化人生观与诗化哲学观的。二人都以生命思想作为中国
哲学的主流,认为儒家思想是一大发挥生命创造、广大和谐的哲学体系,它表现了一种饱满酣畅的生命
情调与创造精神。以周易为代表的生生之德是中国哲学的主流精神,他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始
终在西方哲学的参照中弘扬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智慧、激发传统哲学的生生精神。
方东美与宗白华的生命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诗化哲学,一种艺术化的哲学。因为“任何哲学,尤其
②《坚白精舍诗集》中存诗(包括词、对联)一千余首,其中涉及自然、时令、风月、亲友、情感、抗战、入川、赴台、贺喜
吊丧、谈玄论道等等诸多题材,几乎是一部浓缩的“生命史诗”。就诗人与友人的交往唱和来看,涉及当时的诸多名流学
者,如宗白华、李证刚、熊子贞(十力)、胡小石、朱希祖(遢先)、黄荃垒、蔡元培、伍叔傥、汪辟疆、余光琅、俞大维、唐君毅
等。就诗歌主题来看,比重最多、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主要有这样几类:情与理、春与秋、生命、思乡、恋京、家国、咏梅、友
人唱和、谈玄论理等。从诗歌体裁上看,作者运用最多的是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其次是词。
・
71・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六卷第四期
是中国的哲学,必须落实于文化领域,配合着文学、艺术、宗教、音乐各方面来谈,此可以显出它的势用,
展现它的生机” 。方、宗二人的艺术哲学主张宇宙与诗情的统一,艺术精神与哲学智慧的融合。在他
们看来,“哲学智慧的形成并非单独成就的,哲学的高度发展总是与艺术上的高度精神配合,与审美的
态度、求真的态度贯串成为一体不可分割,将哲学精神处处安排在艺术境界中。” 方东美认为,每一文
化体系都有其决定因素,在希伯来与伊斯兰文化体系中,宗教决定一切;现代欧美文化,科学居主导地
位,其他一切唯科学马首是瞻。而只有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体系是以“哲学与艺术为其主要枢纽”的。
因此在诗歌兴盛数千年之久的中国,诗歌艺术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在方东美看来,诗与中国文
化有密切关联,应当“就生命之诗,或诗之生命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儒家的主张是“志于
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化总体须有高度的形上学智慧和道德精神,还有艺术能力贯穿其中,以
成就整体文化。庄子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中国人总以文学为媒介来表现哲学,以优美的诗
歌或造形艺术或绘画,把真理世界用艺术手腕点化,所以思想体系的成立同时又是艺术精神的结晶。”
方东美说:“中国人之灵性,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术神思。”方东美认为诗词是他“真情的寄托”,是
展示非严肃的人生另一面,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活泼呈现。
总的来说,在将艺术、人生、宇宙做三位一体的观照时,方、宗二人生命本体的诗化哲学在基本内涵
上相近的。但是在诗化哲学的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宗白华是要以诗来对抗文化的现代性,而方东美以
诗来宣畅哲学的理趣。
二、“哲学三慧”与“文化三型”
方东美和宗白华都重视从比较哲学、比较美学视域来进行艺术学理论的建构。方东美关注的世界
四大文化(包括哲学与美学)体系之间的比较——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近代欧洲文化。这
种比较在《哲学三慧》一文中有具体展现,体现出方东美这一代学者对东西方文明与审美文化的差异作
出的深刻比较眼光与反省意识。这种四大文化的比较,是建构中国比较美学(学科)的一种有益探索,
方东美、宗白华等哲学一美学家也见证了比较美学在现代中国的演进历程。
方东美在《哲学三慧》中说:“哲学智慧生于寄于全民族之文化精神” 。在方东美看来,人类
文化哲学分为希腊、欧洲、中国三种智慧形态,这三种哲学智慧各有特色:“希腊如实慧演为契理文化,
要在援理证真。欧洲方便巧演为尚能文化,要在驰情人幻。中国平等慧演为妙性文化,要在挈幻归
真。” 希腊民族生命之特征可以狄奥尼索斯、阿波罗、奥林匹斯三种精神为代表。欧洲民族生命之特
征可以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三种精神为代表,兼此三者而为浮士德精神。中国民族生命之特征可
以老、孔、墨为代表,贯通老墨而能得“中庸之道”的是孔子。方东美在《生命情调与美感》②一文也阐述
了古希腊文化、近代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三种不同形态,从比较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人秉持的生命
化的宇宙观、中国文化的生命情调与和谐精神。在他看来,“生命凭恃宇宙,宇宙衣被人生,宇宙定位而
心灵得养,心灵缘虑而宇宙谐和,智慧之积所以称宇宙之名理也,意绪之流所以畅人生之美感也。” 。
宇宙、生命、美感是三位一体的大和谐结构。
方东美认为,每个民族创制出独特的文化来宣扬其“精神生活之内美”,而“各民族之美感,常系于
生命情调,而生命情调又规抚其民族所托身之宇宙,斯三者如神之于影,影之于形,盖交相感应。得其一
即可推知其余者也。今之所论,准宇宙之形象以测生命之内蕴,更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
法。”[9"’在他看来,古希腊人、近代西洋人与中国人的三种“生命情调”是截然不同的,每一种文化都呈
现出特殊美感,方东美以“戏场”为喻来说明彼此的区别。
③该文刊于1931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一期,后收入文集《哲学三慧》、《生生之德》。
・
72・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方东美具体阐述了希腊、西洋与中国三种文化形态在宇宙观、时空观念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不同
点。希腊人的宇宙观是“有限之形体”,可称之为“拟物宇宙观”。这种“形体有限”的宇宙观以亚理士
多德的物理学为代表。与古代希腊宇宙为有限之形体不同,近代西洋人的宇宙则为“无穷之境界”。希
腊文化与欧洲文化都倾向于“科学之理趣”,因此“科学家”是希腊人与欧洲人的典型。由此返观中国,
可以发现中国人“生活之理想,均非遵循:亍二科学之一途”,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
术意境”,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是“胎息于宇宙之妙悟而略露其朕兆” 的,是直观天地、妙悟自然的宇宙
观,不是遵循西方式的“科学”之道。中国人是“播艺术之神思以经纶宇宙”,因此其宇宙景象显现出“芳
菲蓊勃之意境” 。。方东美认为,中国人崇尚“艺术神思之通性”,中国文化以艺术的“空灵胜境”来观
照天地、安顿人生。在方东美看来,中国人从来不执迷于“宇宙实体”,而视空间为一种“冲虚绵渺之意
境”。中国艺术中的空间就是一种“渊然而深、幽然而远”的虚无缥缈之景象。而宗白华也认为,中国文
化最善于化实为虚,以灵性来玄览万象,中国艺术中的“空间”都是艺术家“萦情寄意之所”。宗、方二人
在关于中国的艺术空间和文化特色上保持了同调,具有相同观点。
另外,在中国哲学智慧上,宗白华、方东美对《周易》哲学、历律哲学都有一致的推崇。不同的是,宗
白华重视《周易》的空间哲学,而方东美强调《周易》的时间观念。方东美认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
命思想都来自易经。他说:“天地演化之道,生命创进之理,必取象于易。” 另外,宗白华重视历律哲
学,而方东美也认为中国人测度时间绵延都是依据律吕之数的推衍变化。
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尚象”,西洋文化“崇数”。方东美也持此这一观点,他认为:“希腊与近代西
洋人宇宙之基础,舍数学观念,即未由确立。” 由此返观中国宇宙观则有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之宇
宙,其底蕴多属虚象灵境”,这是由于“中国人之灵性,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术神思。科学之精义,
贵在几微密察,必有数焉以为之阶梯,而后宇宙之奥妙,乃可得而详说也。艺术之妙机,常托之冥想,冥
想行径,窗然空纵,苟有浓情,顿成深解,‘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毋劳推步演算以求迹象之极际。而其
中蕴蓄之理致,已盎然充满,所谓‘虚伫神素,脱然畦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也。” 因此,
中国文化与艺术主要是以“意象”为中心的。
方东美的“哲学三慧”和“文化三型”论对宗白华的启发无疑是深刻的。《生命情调与美感》(1931)
一
文可谓是方东美精心结撰的一篇名文,他对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这一
点我们可以从宗白华在1932年10月1日发表的《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一文中
看出方文比较哲学思路与艺术哲学观对宗氏的影响,该文与方东美的《生命情调与美感》堪称姊妹篇,
将方氏“文化三型”与“哲学三慧”论推演到中国艺术的理论阐释中,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宗白华在这篇文章中也是从希腊、西洋与中国三种文化比较出发来展开议论,将方氏的哲学美学观
念推演和发挥到中国画学中,并有新的理论创获。宗白华说:“古代希腊人心灵所反映的世界是一个
Cosmos(宇宙)。这就是一个圆满的、完成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这宇宙是有限而宁静。人体是
这大宇宙中的小宇宙。他的和谐、他的秩序,是这宇宙精神的反映。所以希腊大艺术家雕刻人体石像以
为神的象征。他的哲学以‘和谐’为美的原理。文艺复兴以来,近代人生则视宇宙为无限的空间与无限
的活动。人生是向着这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努力。所以他们的艺术如‘哥特式’的教堂高耸入太空,意
向无尽。大画家伦勃朗所写画像皆是每一个心灵活跃的面貌,背负着苍茫无底的空间。歌德的《浮士
德》是永不停息的前进追求。近代西洋文明心灵的符号可以说是‘向着无尽的宇宙作无止境的奋
勉’。”¨ 从这段话可以明显见出方东美的《生命情调与美感》、《哲学三慧》等论著中阐发的三种文化
形态比较的思想印痕。
宗白华还指出,中国画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
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它所表:现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
化,体合为一”的艺术精神。画家默契自然,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象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
中,意境旷邈幽深。中国山水画以超脱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去描写千里山川,整个浑茫的太空、无边
・
73・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六卷第四期
宇宙就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真空,而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
流动之处。无画的空白处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是生生不已的
创造力。中国画中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不见人迹,恍如原始的天地、自然的本体。中国人不是象浮
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
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同时又是自然本
身㈨ 。
方东美认为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与文化理念主要体现于“艺术意境”与艺术精神上面,而宗白华则强
调中国艺术的“心灵”与“境界”昭示着中国形上学的智慧(道禅哲学)。相比较而言,方氏是“从哲学看
艺境”,宗氏是“从艺境看哲学”,在文化理想、哲学智慧与艺术精神的汇通上,二者是殊途同归的。
三、“中国艺术精神”比较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是现代中国生命哲学的倡导者,他们都标举“广大和谐”的生命哲学思想,其美
学思想与艺术观念也是建立在中国生命哲学智慧基础上的。方、宗二人都擅长从比较哲学的立场来寻
求东西文化汇通和互补。生命本体论的提出,是他们综合易经哲学、柏格森与怀特海生命哲学的结晶。
在方东美看来,“宇宙自身便是情理的连续体,人生实质便是情理的集团。”¨ 宇宙既是一个“沛然的道
德园地”,也是一个“盎然的艺术意境”。宇宙、人生与艺术,都是情理(生命)的共同彰显。他说:“天地
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变化,创造不息。……宇宙之美寄于生命,生命之美形于创造。” 宗白华
也说,宇宙万物都是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其中的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毫无隔绝。生命之所
以伟大,是因为我们可以参赞化育,与时偕行,纵浪大化,与物推移。而人的小我生命一旦融入宇宙的大
我生命,两者同情交感一体俱化,便浑然同体浩然同流,绝无敌对与矛盾。
综合方、宗二人的生命哲学观可以发现:宇宙并不只是一个机械物质活动的场合,而是普遍生命流
行的境界,一切现象里都蕴藏着生意,方东美称之为“万物有生论”。
(一)生命与美感的统一: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并创造了丰富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与宗白华一样,
方东美对中国艺术及其精神有着极为精深的研究。他在英文版《中国人生观》一著中专辟一章论述“中
国艺术理想”,对中国艺术精神做了精彩绝伦的发挥。方氏认为:“中国艺术的精神贵在勾深致远、气韵
生动,尤贵透过神思妙运来表现一个灿烂光明的雄奇新世界,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干枯的世界,而是一
切万物含生、浩荡不竭,全体生机焕发、耀露不已,形成交光相网、流衍互润的一个‘大生机’世界,所以
尽可洗涤所有污浊,提升一切低俗,促使一切个体生命深契大化生命而浩然同流、共体至美。这确为人
类哲学与诗境中至高无上的胜义谛。”
在方、宗二位看来,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创造理想,也体现
了中国人的生命智慧。中国艺术精神主要是“生生之德”——生命创造精神。宇宙即生命,生命即美
感,艺术以表现宇宙人生的雄奇奔放的生命为旨趣,因此,宇宙、人生、艺术都统一于生命之美。他们都
认为:“宇宙,心之鉴也,生命,情之府也。鉴能照映,府贵藏收,托心身于宇宙,寓美感于人生”。世界上
各民族之美感常与生命情调相联系,而生命情调又寄存于民族宇宙观,这三者如神、影、形的交相感应。
因此“准宇宙之形象以测生命之内蕴,更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法。”宇宙、生命、美感(艺术)是三
位一体的体现,三者是形——影——神的关系,宇宙的生命情调终归要通过艺术与美感来显现。
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理想、艺术精神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艺术学和美学的三大问题:无言之美、美的
本质以及中国艺术的特色。这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对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强调。这与宗白华
的中国艺术意境论及艺术精神论是相一致的。稍有不同的是:宗白华在早年认为“动”体现了中国艺术
的生命情调,后来将“气韵生动”代表中国艺术的最高意境,而方东美的艺术精神关键词是“春”,认为中
国艺术具有“与物为春”的生命精神。他在《台北望月》一诗中说:“海国寄闲身,大明坎作瞵。东西南北
住,上下古今巡。运化繁星拱,扬精万象宾。撄宁不争所,逻物自为春。”所谓“逻物自为春”来自庄子的
“与物为春”,它是指因交感和谐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生命体验。庄子与物为春的生命体验,启发了方
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方东美提出“春”的概念在宗白华论著中也出现过,他主要用来指中国文
化的“青春理想”。
方、宗二人虽然都推举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对决定中国艺术精神(艺术意志)走向的的主导思想
・
74・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的理解不同,宗白华认为老庄简淡玄远的思想资源决定了中国艺术意志,方东美则认为是《周易》的广
大和谐之道激发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宗白华将老庄思想当做决定中国艺术发展的“艺术意志”看待。他曾说:“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
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
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趋向。” ” 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运动源于晋末,而且一开始就
具有“澄怀观道”的意趣。画家宗炳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
媚道而仁者乐。”在宗白华看来,宗炳所谓的“道”,就是指“宇宙里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沦万物的生命本
体”¨ 。东晋画家顾恺之也说绘画的手段和目的是“迁想妙得”,“妙得”的对象也就是那“深远的生
命”,就是“道”。老庄哲学通过魏晋玄学的改造从而对中国艺术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奠定了中国
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富于“玄学意味”的千年基调,使其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而且
对其他艺术门类如书法、园林建筑等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宗白华指出老子哲学思想被“形象化”于自
然美、建筑美,为后世山水画与建筑美之:卷识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空间意识比较
作为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在文化意义上说,它们也构成了各民族文化与艺术象征的
原型。从时空观切入不同民族之文化精神与艺术特色,成为近代以来许多中国学者进行比较哲学、比较
美学与比较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 ,其中尤以宗白华和方东美为典型。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善于从比较哲学 与文化类型学视角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艺术中的具体问题。在方
东美看来,每种民族各有其文化,每种文化又各有其形态。由于时空差异,若想考察一种民族文化内容,
往往不能“尽窥其间所蕴蓄之生命活动及其意向”。因此,只有通过考核这种文化的代表符号的性质来
推测该种文化的意义。斯宾格勒的文化空间学说对宗白华、方东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宗白华借其来阐
发中西艺术的空间意识,并在空间意识的启发下重新发现了中国“以大观小”的空间建构理论。而同样
是在斯宾格勒文化史观的启发下,方东美指出“空间”是文化的基本符号,他曾说:“吾人苟于一民族之
空间观念彻底了悟,则其文化之意义可思过半矣。此种基本符号,贯注于各个人、各社会、各时代而为之
矩蠖,一切生命表现之风格,悉于是取决焉。政治之体制、宗教之仪文、道德之理想、艺术(括图画、音
乐、诗歌而言)之格调,推而至于各种科学之规范,无一不附丽于此” J8。。从空间概念出发,方东美将中
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与艺术观进行三位一体的观照,建构了他的艺术形上学。从空间观念看,宗白华
比方东美更加自觉地将其纳人艺术本体诠释学的建构之中,深化了中国艺术学的内涵。与宗白华相比,
方东美的艺术空间阐释颇显空疏。
四、方、宗的人文主义路径比较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极为重视艺术哲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的致思路径与“直透”(直觉)的体验方法。
作为新儒家的方东美曾认为现代世界因高度物质化而丧失了宗教精神和哲学智慧,主张落实儒家的人
生价值,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拯救现代人类的目的。这就是中国文化哲学的人文主义
传统。
宗白华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有三种途径:科学的认知、道德实践的认知和艺术(直觉)化的认
知。他比较推崇艺术化的认知方式,艺术化的认知方式取感性直观和形象呈现来洞彻世界的境相和本
质,这是一种“由美返真”的人文主义致思路径。
与宗白华相近的是,方东美也曾指出,人类哲学思考有三种途径;一是宗教的途径,透过信仰启示而
达哲学;二是科学的途径,透过知识能力而达哲学;三是人文的途径,透过生命创进而达哲学。[】 他认
为,只有人文主义形成哲学思想中唯一可以“积健为雄”的途径,因为在中国人文主义者看来,整个宇宙
都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它明确宣称“人”是宇宙间各种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其生命气象顶天立
地,足以与宇宙同流,进而参赞化育,止于至善。因此中国的人文主义是超越性的(transcendenta1),而不
是超绝性的(transcendent)。循着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路径,在美感体验方式上,便是方东美提出的“直
透”的方法:即“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方法。他认为中国艺术妙契人文主义的精神,充满生香
活意。
方东美有一段话可以作为他与宗自华两人在艺术哲学研究上的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方东美说:
“希腊人之宇宙,一有限之体质也;近代西洋人之宇宙,一无穷之体统也;中国人之宇宙,一有限之体质
・
75・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六卷第四期
而兼无穷之“势用”也。体质寓于形迹,体统寄于玄象,势用融于神思。科学立论,造端乎形迹,归依乎
玄象,希腊人与欧洲人之窥探宇宙,盖准形迹以求其玄象者也,前者创始而后者圆成之,固犹属于相似之
理境。艺术造诣,践迹乎形象,贯通乎神功,中国人之观察宇宙,盖材官万物,以穷其妙用也。准此以言,
希腊人与近代西洋人之宇宙,科学之理境也;中国人之宇宙,艺术之意境也。科学理趣之完成,不必违碍
艺术之意境;艺术意趣之具足,亦不必损削科学之理境,特各民族心性殊异,故其视科学与艺术有畸重畸
轻之别耳。” 由此看来,“中国人之宇宙是艺术之意境”就表明了两位诗哲在文化心灵上的息息相通。
在比较哲学的视域下,方东美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了本质的区分,进而认为中国人的宇宙观是
一
种“艺术之意境”,充满妙悟的美感、浩瀚的生命。因此,我们只有从人文主义的方法人手,才能找到
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在审美主义与艺术形上学的探寻中,才能洞彻中国文化的本质。由此看来,
方东美、宗白华的艺术哲学研究,其目的在于彰显和复兴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许逖.方东美先生小传[G]//天一出版社.方东美传记资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29.
[2]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1.
[3]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4]方东关.坚白精舍诗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
[5]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9.
[6]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90.
[7]罗义俊.评新儒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03.
[8]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24.
[9]方东美.哲学三慧[M].台北:三民书局,2007.
[10]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1]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24.
[12]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概要[M].台北:垦丁文物供应社,1976:68.
[13]Thome H.Fang.The Chinese View of Life[M].Hong Kong:The Union Press,1957:222.
[14]蒋国保,周亚洲.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58.
【责任编辑:朱子】
・
76・
2024年5月13日发(作者:巩春岚)
第十六卷第四期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6,No.4 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ECHNIQUE COLLEGE
2011年l2月
December 2011
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张泽鸿
(合肥学院 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22)
摘 要:方东美是现代新儒家中最富于艺术情怀的哲学家,宗白华则是最接近新儒家生命哲学
的美学家,二人在“艺术意境”中得以相遇。作为长期共事并互相影响的现代中国两大“诗
哲”,方、宗在文化理念、哲学思想、艺术精神与人文主义路径等方面有诸多相契之处。方、宗
生命本体论美学的问题与方法旨在彰显和复兴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人哲学家;生命哲学;艺术精神;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 B83—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9706(2011)04-0070-07
CompariIson of Life Aesthetic Ideology of Fang Dongmei and Zong Baihua
I
1
ZHANG Ze-h。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022,China)
Abstract:Fang Dongmei is most rich in art feelings in the modern Neo-Confucian philosophers,and Zong
Baihua is the esthetician the most closing to the Neo—Confucian life philosophy.which two are in the”ar—
tistic conception”to meet.As two poets and philosophers worked and influenced with each other for a
long—term in modern China,Fang and Zong have many concordant places such as the concept of culture,1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the art spirit and the humanism path,etc.The problems and methods of Fang I
and Zong life ontology aesthetic are aimed at highlighting and reviving the unique Chinese culture spiirt. 1
Key words:poet and philosopher;philosophy of life;artistic spirit;humanism I
l
方东美(1899—1977),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享有“民
国以来,我国在哲学上真正学贯中西之第一人”…之誉。方东美自小在“儒家的家庭气氛中长大” ,
1913年入桐城中学,与后来成为著名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同学。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21年赴美
留学,1924年于威斯康辛大学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职于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1926年应聘东
南大学(中央大学前身)哲学系教授,与宗白华成为同事。方氏撰有《科学哲学与人生》、《哲学三慧》、
①方东美在美国夏威夷大学1964年6月至8月主办的第四届东西哲学家大会上宣读英语论文《中国形上学中的宇
宙与 人》,该文引起各国哲学家对方氏的高度评价,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查理・摩尔教授说:“我今天才知道谁真正是中
国最伟大的哲学家”;牛津大学思想史专家麦克慕兰教授说:“真未想到一位东方人,以英文著述,向西方介绍中国哲学
思想,其英文之造诣如此优美典雅,求之于当世之英美学者亦不多见。”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评价方文“冠绝一时,允
称独步,不愧精心结撰,压卷之作。”参看方门弟子孙智粜的《言有尽,愿无穷》一文。见:杨士毅编.方东美先生纪念集
[M].台北:正中书局,1982:83.
收稿Et期:2011—11.0l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广大和谐的生命精神——方东美生命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
2009sk246);安徽省高校青年人才基金项目:方东美的生命本体论美学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09SQRS132)
作者简介:张泽鸿(1977一),男,安徽桐城人,合肥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美学与艺
术学。
・
70・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等著作,被誉为世界级的中国现代哲学家 。另外,方东
美在艺术上也具极高的才情,尤工于诗,有《坚白精舍诗集》流布,时享“诗人哲学家”之美誉,其诗兼有
“清刚鲜妍之美”(朱光潜语)。方东美艺术思想与美学观念深邃丰赡,值得探究。
从相关史料看,宗、方二人既同为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并且有很深的交谊。作为艺术形上学的积
极倡导者,宗白华与方东美都深受德国哲学家尼采思想的影响,并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找到了阐释
的空间。艺术(审美)形上学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建构起来的。尼采的悲剧理论是植根于叔本华
式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基础上的。尼采认为人生如此悲惨,只有艺术能实现对人生痛苦的解脱,因此艺
术就不只是对现实的模仿,“而且是对自然现实的一种形而上补充,是作为对自然现实的征服而置于其
旁的” ””。他提出艺术形上学命题:“对于艺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来说,我们已是图画和艺术投影,我
们的最高尊严就在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 之中——因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足
理由的。” 并且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 这就是尼采的人生艺术
化、审美化的经典宣言。
方东美与宗白华的艺术形上学有三个维度:宇宙、生命、美感,三者是同一的。艺术恰能体现宇宙的
生命精神与美感的三位一体。宇宙的本体和精神在于生命之创化,艺术的本体和价值也在生命创造精
神(生机、气韵生动),具有生机活力和生命创造精神的宇宙万物和艺术,才显示出“美感”;不仅如此,艺
术还显示了人的生命境界和存在的深度 方、宗二人都积极倡导内在超越的人生境界美学。从人生与
宇宙的生命精神的角度看,艺术之具有形上学意义。正是在于对生命本体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方东美
的艺术形而上学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要探本溯源,追问本体;仅仅停留在外观,未
免有悖形而上学的本义。所以艺术形而上学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生命精神。
一
、
互相影响的两个“诗哲”
方东美与宗白华两位都是“诗人哲学家”(Philosopher—poet),都善于从诗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从生命
的视角来看待诗(艺术),将诗与生命、艺:术与人生看做是一体化的境界。宗白华有《流云》小诗,方东美
有《坚白精舍诗集》 。与宗白华一样,方东美倡导“艺哲相间”的艺术精神。方东美认为,世界各大文
化体系,宗教、哲学与诗在精神内涵上是一脉相通的,三者同具崇高性,而且必借生命创造的奇迹才能宣
泄发挥出来。这是受到怀特海“哲学与诗境相接”观念的影响。方东美长子方天华曾说:“父亲的诗词
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
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方东美常说:“诗的功能在
作生命之梦。” 诗是“生命之律动”。从艺术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宗、方二人的诗歌创作,一为古典、一为
现代,但都堪称“静观世相之定理,参悟生命之妙智”情理浑融的诗作,它集中体现了宗、方二人“诗哲相
兼”的境界特色。一位学者从美学角度指出:“方东美与宗白华两人同是生命化艺术论和生命美学的倡
导者,他们都受过西方哲学的严格训练,又深谙中国传统的哲性诗学。一方面他们对西方近代以来的美
学理论了然于心,另一方面他们又重视从中国古典美学中,去发掘美和审美的奥秘,揭示审美活动的生
命意味。进而将美学理论的现代建构奠基于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之上。” 因此,宗、方二人同被视为
20世纪“生命美学”的典型代表。 。
毋庸置疑,方东美与宗白华都是秉持艺术化人生观与诗化哲学观的。二人都以生命思想作为中国
哲学的主流,认为儒家思想是一大发挥生命创造、广大和谐的哲学体系,它表现了一种饱满酣畅的生命
情调与创造精神。以周易为代表的生生之德是中国哲学的主流精神,他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本位立场,始
终在西方哲学的参照中弘扬和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智慧、激发传统哲学的生生精神。
方东美与宗白华的生命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诗化哲学,一种艺术化的哲学。因为“任何哲学,尤其
②《坚白精舍诗集》中存诗(包括词、对联)一千余首,其中涉及自然、时令、风月、亲友、情感、抗战、入川、赴台、贺喜
吊丧、谈玄论道等等诸多题材,几乎是一部浓缩的“生命史诗”。就诗人与友人的交往唱和来看,涉及当时的诸多名流学
者,如宗白华、李证刚、熊子贞(十力)、胡小石、朱希祖(遢先)、黄荃垒、蔡元培、伍叔傥、汪辟疆、余光琅、俞大维、唐君毅
等。就诗歌主题来看,比重最多、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主要有这样几类:情与理、春与秋、生命、思乡、恋京、家国、咏梅、友
人唱和、谈玄论理等。从诗歌体裁上看,作者运用最多的是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其次是词。
・
71・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六卷第四期
是中国的哲学,必须落实于文化领域,配合着文学、艺术、宗教、音乐各方面来谈,此可以显出它的势用,
展现它的生机” 。方、宗二人的艺术哲学主张宇宙与诗情的统一,艺术精神与哲学智慧的融合。在他
们看来,“哲学智慧的形成并非单独成就的,哲学的高度发展总是与艺术上的高度精神配合,与审美的
态度、求真的态度贯串成为一体不可分割,将哲学精神处处安排在艺术境界中。” 方东美认为,每一文
化体系都有其决定因素,在希伯来与伊斯兰文化体系中,宗教决定一切;现代欧美文化,科学居主导地
位,其他一切唯科学马首是瞻。而只有希腊文化与中国文化体系是以“哲学与艺术为其主要枢纽”的。
因此在诗歌兴盛数千年之久的中国,诗歌艺术能体现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在方东美看来,诗与中国文
化有密切关联,应当“就生命之诗,或诗之生命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儒家的主张是“志于
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文化总体须有高度的形上学智慧和道德精神,还有艺术能力贯穿其中,以
成就整体文化。庄子说“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中国人总以文学为媒介来表现哲学,以优美的诗
歌或造形艺术或绘画,把真理世界用艺术手腕点化,所以思想体系的成立同时又是艺术精神的结晶。”
方东美说:“中国人之灵性,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术神思。”方东美认为诗词是他“真情的寄托”,是
展示非严肃的人生另一面,是作者心灵世界的活泼呈现。
总的来说,在将艺术、人生、宇宙做三位一体的观照时,方、宗二人生命本体的诗化哲学在基本内涵
上相近的。但是在诗化哲学的价值取向上有所不同,宗白华是要以诗来对抗文化的现代性,而方东美以
诗来宣畅哲学的理趣。
二、“哲学三慧”与“文化三型”
方东美和宗白华都重视从比较哲学、比较美学视域来进行艺术学理论的建构。方东美关注的世界
四大文化(包括哲学与美学)体系之间的比较——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古希腊文化、近代欧洲文化。这
种比较在《哲学三慧》一文中有具体展现,体现出方东美这一代学者对东西方文明与审美文化的差异作
出的深刻比较眼光与反省意识。这种四大文化的比较,是建构中国比较美学(学科)的一种有益探索,
方东美、宗白华等哲学一美学家也见证了比较美学在现代中国的演进历程。
方东美在《哲学三慧》中说:“哲学智慧生于寄于全民族之文化精神” 。在方东美看来,人类
文化哲学分为希腊、欧洲、中国三种智慧形态,这三种哲学智慧各有特色:“希腊如实慧演为契理文化,
要在援理证真。欧洲方便巧演为尚能文化,要在驰情人幻。中国平等慧演为妙性文化,要在挈幻归
真。” 希腊民族生命之特征可以狄奥尼索斯、阿波罗、奥林匹斯三种精神为代表。欧洲民族生命之特
征可以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三种精神为代表,兼此三者而为浮士德精神。中国民族生命之特征可
以老、孔、墨为代表,贯通老墨而能得“中庸之道”的是孔子。方东美在《生命情调与美感》②一文也阐述
了古希腊文化、近代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三种不同形态,从比较哲学的角度论证了中国人秉持的生命
化的宇宙观、中国文化的生命情调与和谐精神。在他看来,“生命凭恃宇宙,宇宙衣被人生,宇宙定位而
心灵得养,心灵缘虑而宇宙谐和,智慧之积所以称宇宙之名理也,意绪之流所以畅人生之美感也。” 。
宇宙、生命、美感是三位一体的大和谐结构。
方东美认为,每个民族创制出独特的文化来宣扬其“精神生活之内美”,而“各民族之美感,常系于
生命情调,而生命情调又规抚其民族所托身之宇宙,斯三者如神之于影,影之于形,盖交相感应。得其一
即可推知其余者也。今之所论,准宇宙之形象以测生命之内蕴,更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
法。”[9"’在他看来,古希腊人、近代西洋人与中国人的三种“生命情调”是截然不同的,每一种文化都呈
现出特殊美感,方东美以“戏场”为喻来说明彼此的区别。
③该文刊于1931年中央大学《文艺丛刊》一期,后收入文集《哲学三慧》、《生生之德》。
・
72・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方东美具体阐述了希腊、西洋与中国三种文化形态在宇宙观、时空观念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不同
点。希腊人的宇宙观是“有限之形体”,可称之为“拟物宇宙观”。这种“形体有限”的宇宙观以亚理士
多德的物理学为代表。与古代希腊宇宙为有限之形体不同,近代西洋人的宇宙则为“无穷之境界”。希
腊文化与欧洲文化都倾向于“科学之理趣”,因此“科学家”是希腊人与欧洲人的典型。由此返观中国,
可以发现中国人“生活之理想,均非遵循:亍二科学之一途”,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
术意境”,中国人的宇宙观念是“胎息于宇宙之妙悟而略露其朕兆” 的,是直观天地、妙悟自然的宇宙
观,不是遵循西方式的“科学”之道。中国人是“播艺术之神思以经纶宇宙”,因此其宇宙景象显现出“芳
菲蓊勃之意境” 。。方东美认为,中国人崇尚“艺术神思之通性”,中国文化以艺术的“空灵胜境”来观
照天地、安顿人生。在方东美看来,中国人从来不执迷于“宇宙实体”,而视空间为一种“冲虚绵渺之意
境”。中国艺术中的空间就是一种“渊然而深、幽然而远”的虚无缥缈之景象。而宗白华也认为,中国文
化最善于化实为虚,以灵性来玄览万象,中国艺术中的“空间”都是艺术家“萦情寄意之所”。宗、方二人
在关于中国的艺术空间和文化特色上保持了同调,具有相同观点。
另外,在中国哲学智慧上,宗白华、方东美对《周易》哲学、历律哲学都有一致的推崇。不同的是,宗
白华重视《周易》的空间哲学,而方东美强调《周易》的时间观念。方东美认为,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与生
命思想都来自易经。他说:“天地演化之道,生命创进之理,必取象于易。” 另外,宗白华重视历律哲
学,而方东美也认为中国人测度时间绵延都是依据律吕之数的推衍变化。
宗白华认为中国文化“尚象”,西洋文化“崇数”。方东美也持此这一观点,他认为:“希腊与近代西
洋人宇宙之基础,舍数学观念,即未由确立。” 由此返观中国宇宙观则有本质的不同,“中国人之宇
宙,其底蕴多属虚象灵境”,这是由于“中国人之灵性,不寄于科学理趣,而寓诸艺术神思。科学之精义,
贵在几微密察,必有数焉以为之阶梯,而后宇宙之奥妙,乃可得而详说也。艺术之妙机,常托之冥想,冥
想行径,窗然空纵,苟有浓情,顿成深解,‘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毋劳推步演算以求迹象之极际。而其
中蕴蓄之理致,已盎然充满,所谓‘虚伫神素,脱然畦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也。” 因此,
中国文化与艺术主要是以“意象”为中心的。
方东美的“哲学三慧”和“文化三型”论对宗白华的启发无疑是深刻的。《生命情调与美感》(1931)
一
文可谓是方东美精心结撰的一篇名文,他对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这一
点我们可以从宗白华在1932年10月1日发表的《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一文中
看出方文比较哲学思路与艺术哲学观对宗氏的影响,该文与方东美的《生命情调与美感》堪称姊妹篇,
将方氏“文化三型”与“哲学三慧”论推演到中国艺术的理论阐释中,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
宗白华在这篇文章中也是从希腊、西洋与中国三种文化比较出发来展开议论,将方氏的哲学美学观
念推演和发挥到中国画学中,并有新的理论创获。宗白华说:“古代希腊人心灵所反映的世界是一个
Cosmos(宇宙)。这就是一个圆满的、完成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宇宙。这宇宙是有限而宁静。人体是
这大宇宙中的小宇宙。他的和谐、他的秩序,是这宇宙精神的反映。所以希腊大艺术家雕刻人体石像以
为神的象征。他的哲学以‘和谐’为美的原理。文艺复兴以来,近代人生则视宇宙为无限的空间与无限
的活动。人生是向着这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努力。所以他们的艺术如‘哥特式’的教堂高耸入太空,意
向无尽。大画家伦勃朗所写画像皆是每一个心灵活跃的面貌,背负着苍茫无底的空间。歌德的《浮士
德》是永不停息的前进追求。近代西洋文明心灵的符号可以说是‘向着无尽的宇宙作无止境的奋
勉’。”¨ 从这段话可以明显见出方东美的《生命情调与美感》、《哲学三慧》等论著中阐发的三种文化
形态比较的思想印痕。
宗白华还指出,中国画所表现的“最深心灵”,既不是以世界为有限的圆满的现实而崇拜模仿,也不
是向一无尽的世界作无尽的追求,它所表:现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
化,体合为一”的艺术精神。画家默契自然,尺幅里的花鸟、虫鱼,也都象是沉落遗忘于宇宙悠渺的太空
中,意境旷邈幽深。中国山水画以超脱小己主观地位的远近法去描写千里山川,整个浑茫的太空、无边
・
73・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六卷第四期
宇宙就是这一片云山的背景。“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画的空白并不是真空,而是宇宙灵气往来、生命
流动之处。无画的空白处正是老、庄宇宙观中的“虚无”,它是万象的源泉、万动的根本,是生生不已的
创造力。中国画中的山水往往是一片荒寒,不见人迹,恍如原始的天地、自然的本体。中国人不是象浮
士德“追求”着“无限”,乃是在一邱一壑、一花一鸟中发现了无限,表现了无限,所以他的态度是悠然意
远而又怡然自足的。他是最超越自然而又最切近自然,是世界上最“心灵化的艺术”,同时又是自然本
身㈨ 。
方东美认为中国人的哲学智慧与文化理念主要体现于“艺术意境”与艺术精神上面,而宗白华则强
调中国艺术的“心灵”与“境界”昭示着中国形上学的智慧(道禅哲学)。相比较而言,方氏是“从哲学看
艺境”,宗氏是“从艺境看哲学”,在文化理想、哲学智慧与艺术精神的汇通上,二者是殊途同归的。
三、“中国艺术精神”比较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是现代中国生命哲学的倡导者,他们都标举“广大和谐”的生命哲学思想,其美
学思想与艺术观念也是建立在中国生命哲学智慧基础上的。方、宗二人都擅长从比较哲学的立场来寻
求东西文化汇通和互补。生命本体论的提出,是他们综合易经哲学、柏格森与怀特海生命哲学的结晶。
在方东美看来,“宇宙自身便是情理的连续体,人生实质便是情理的集团。”¨ 宇宙既是一个“沛然的道
德园地”,也是一个“盎然的艺术意境”。宇宙、人生与艺术,都是情理(生命)的共同彰显。他说:“天地
之大美即在普遍生命之流行变化,创造不息。……宇宙之美寄于生命,生命之美形于创造。” 宗白华
也说,宇宙万物都是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其中的物质条件与精神现象融会贯通,毫无隔绝。生命之所
以伟大,是因为我们可以参赞化育,与时偕行,纵浪大化,与物推移。而人的小我生命一旦融入宇宙的大
我生命,两者同情交感一体俱化,便浑然同体浩然同流,绝无敌对与矛盾。
综合方、宗二人的生命哲学观可以发现:宇宙并不只是一个机械物质活动的场合,而是普遍生命流
行的境界,一切现象里都蕴藏着生意,方东美称之为“万物有生论”。
(一)生命与美感的统一: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生命精神,并创造了丰富的美学与艺术思想。与宗白华一样,
方东美对中国艺术及其精神有着极为精深的研究。他在英文版《中国人生观》一著中专辟一章论述“中
国艺术理想”,对中国艺术精神做了精彩绝伦的发挥。方氏认为:“中国艺术的精神贵在勾深致远、气韵
生动,尤贵透过神思妙运来表现一个灿烂光明的雄奇新世界,这个世界绝不是一个干枯的世界,而是一
切万物含生、浩荡不竭,全体生机焕发、耀露不已,形成交光相网、流衍互润的一个‘大生机’世界,所以
尽可洗涤所有污浊,提升一切低俗,促使一切个体生命深契大化生命而浩然同流、共体至美。这确为人
类哲学与诗境中至高无上的胜义谛。”
在方、宗二位看来,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艺术创造理想,也体现
了中国人的生命智慧。中国艺术精神主要是“生生之德”——生命创造精神。宇宙即生命,生命即美
感,艺术以表现宇宙人生的雄奇奔放的生命为旨趣,因此,宇宙、人生、艺术都统一于生命之美。他们都
认为:“宇宙,心之鉴也,生命,情之府也。鉴能照映,府贵藏收,托心身于宇宙,寓美感于人生”。世界上
各民族之美感常与生命情调相联系,而生命情调又寄存于民族宇宙观,这三者如神、影、形的交相感应。
因此“准宇宙之形象以测生命之内蕴,更依生命之表现,以括艺术之理法。”宇宙、生命、美感(艺术)是三
位一体的体现,三者是形——影——神的关系,宇宙的生命情调终归要通过艺术与美感来显现。
方东美对中国艺术理想、艺术精神的研究主要涉及中国艺术学和美学的三大问题:无言之美、美的
本质以及中国艺术的特色。这三个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对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强调。这与宗白华
的中国艺术意境论及艺术精神论是相一致的。稍有不同的是:宗白华在早年认为“动”体现了中国艺术
的生命情调,后来将“气韵生动”代表中国艺术的最高意境,而方东美的艺术精神关键词是“春”,认为中
国艺术具有“与物为春”的生命精神。他在《台北望月》一诗中说:“海国寄闲身,大明坎作瞵。东西南北
住,上下古今巡。运化繁星拱,扬精万象宾。撄宁不争所,逻物自为春。”所谓“逻物自为春”来自庄子的
“与物为春”,它是指因交感和谐的物我关系所引发的生命体验。庄子与物为春的生命体验,启发了方
东美对中国艺术精神的理解。方东美提出“春”的概念在宗白华论著中也出现过,他主要用来指中国文
化的“青春理想”。
方、宗二人虽然都推举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对决定中国艺术精神(艺术意志)走向的的主导思想
・
74・
张泽鸿:方东美与宗白华生命美学思想之比较
的理解不同,宗白华认为老庄简淡玄远的思想资源决定了中国艺术意志,方东美则认为是《周易》的广
大和谐之道激发了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
宗白华将老庄思想当做决定中国艺术发展的“艺术意志”看待。他曾说:“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
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
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趋向。” ” 中国山水画的独立运动源于晋末,而且一开始就
具有“澄怀观道”的意趣。画家宗炳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
媚道而仁者乐。”在宗白华看来,宗炳所谓的“道”,就是指“宇宙里最幽深最玄远却又弥沦万物的生命本
体”¨ 。东晋画家顾恺之也说绘画的手段和目的是“迁想妙得”,“妙得”的对象也就是那“深远的生
命”,就是“道”。老庄哲学通过魏晋玄学的改造从而对中国艺术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它不仅奠定了中国
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富于“玄学意味”的千年基调,使其在世界艺术史上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而且
对其他艺术门类如书法、园林建筑等也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宗白华指出老子哲学思想被“形象化”于自
然美、建筑美,为后世山水画与建筑美之:卷识奠定了基础。
(二)艺术空间意识比较
作为世界存在的基本形式的时间与空间,在文化意义上说,它们也构成了各民族文化与艺术象征的
原型。从时空观切入不同民族之文化精神与艺术特色,成为近代以来许多中国学者进行比较哲学、比较
美学与比较艺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路径 ,其中尤以宗白华和方东美为典型。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善于从比较哲学 与文化类型学视角来分析中国文化与艺术中的具体问题。在方
东美看来,每种民族各有其文化,每种文化又各有其形态。由于时空差异,若想考察一种民族文化内容,
往往不能“尽窥其间所蕴蓄之生命活动及其意向”。因此,只有通过考核这种文化的代表符号的性质来
推测该种文化的意义。斯宾格勒的文化空间学说对宗白华、方东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宗白华借其来阐
发中西艺术的空间意识,并在空间意识的启发下重新发现了中国“以大观小”的空间建构理论。而同样
是在斯宾格勒文化史观的启发下,方东美指出“空间”是文化的基本符号,他曾说:“吾人苟于一民族之
空间观念彻底了悟,则其文化之意义可思过半矣。此种基本符号,贯注于各个人、各社会、各时代而为之
矩蠖,一切生命表现之风格,悉于是取决焉。政治之体制、宗教之仪文、道德之理想、艺术(括图画、音
乐、诗歌而言)之格调,推而至于各种科学之规范,无一不附丽于此” J8。。从空间概念出发,方东美将中
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与艺术观进行三位一体的观照,建构了他的艺术形上学。从空间观念看,宗白华
比方东美更加自觉地将其纳人艺术本体诠释学的建构之中,深化了中国艺术学的内涵。与宗白华相比,
方东美的艺术空间阐释颇显空疏。
四、方、宗的人文主义路径比较
方东美与宗白华都极为重视艺术哲学研究中的人文主义的致思路径与“直透”(直觉)的体验方法。
作为新儒家的方东美曾认为现代世界因高度物质化而丧失了宗教精神和哲学智慧,主张落实儒家的人
生价值,以不断提升生命的意义,从而达到拯救现代人类的目的。这就是中国文化哲学的人文主义
传统。
宗白华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有三种途径:科学的认知、道德实践的认知和艺术(直觉)化的认
知。他比较推崇艺术化的认知方式,艺术化的认知方式取感性直观和形象呈现来洞彻世界的境相和本
质,这是一种“由美返真”的人文主义致思路径。
与宗白华相近的是,方东美也曾指出,人类哲学思考有三种途径;一是宗教的途径,透过信仰启示而
达哲学;二是科学的途径,透过知识能力而达哲学;三是人文的途径,透过生命创进而达哲学。[】 他认
为,只有人文主义形成哲学思想中唯一可以“积健为雄”的途径,因为在中国人文主义者看来,整个宇宙
都是普遍生命流行的境界,它明确宣称“人”是宇宙间各种活动的创造者与参与者,其生命气象顶天立
地,足以与宇宙同流,进而参赞化育,止于至善。因此中国的人文主义是超越性的(transcendenta1),而不
是超绝性的(transcendent)。循着人文主义的内在超越路径,在美感体验方式上,便是方东美提出的“直
透”的方法:即“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的方法。他认为中国艺术妙契人文主义的精神,充满生香
活意。
方东美有一段话可以作为他与宗自华两人在艺术哲学研究上的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方东美说:
“希腊人之宇宙,一有限之体质也;近代西洋人之宇宙,一无穷之体统也;中国人之宇宙,一有限之体质
・
75・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十六卷第四期
而兼无穷之“势用”也。体质寓于形迹,体统寄于玄象,势用融于神思。科学立论,造端乎形迹,归依乎
玄象,希腊人与欧洲人之窥探宇宙,盖准形迹以求其玄象者也,前者创始而后者圆成之,固犹属于相似之
理境。艺术造诣,践迹乎形象,贯通乎神功,中国人之观察宇宙,盖材官万物,以穷其妙用也。准此以言,
希腊人与近代西洋人之宇宙,科学之理境也;中国人之宇宙,艺术之意境也。科学理趣之完成,不必违碍
艺术之意境;艺术意趣之具足,亦不必损削科学之理境,特各民族心性殊异,故其视科学与艺术有畸重畸
轻之别耳。” 由此看来,“中国人之宇宙是艺术之意境”就表明了两位诗哲在文化心灵上的息息相通。
在比较哲学的视域下,方东美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做了本质的区分,进而认为中国人的宇宙观是
一
种“艺术之意境”,充满妙悟的美感、浩瀚的生命。因此,我们只有从人文主义的方法人手,才能找到
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只有在审美主义与艺术形上学的探寻中,才能洞彻中国文化的本质。由此看来,
方东美、宗白华的艺术哲学研究,其目的在于彰显和复兴独特的中国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许逖.方东美先生小传[G]//天一出版社.方东美传记资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85:29.
[2]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1.
[3]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4]方东关.坚白精舍诗集[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78.
[5]侯敏.有根的诗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诗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79.
[6]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290.
[7]罗义俊.评新儒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03.
[8]方东美.原始儒家道家哲学[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24.
[9]方东美.哲学三慧[M].台北:三民书局,2007.
[10]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11]方东美.科学哲学与人生[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93:24.
[12]方东美.中国人生哲学概要[M].台北:垦丁文物供应社,1976:68.
[13]Thome H.Fang.The Chinese View of Life[M].Hong Kong:The Union Press,1957:222.
[14]蒋国保,周亚洲.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158.
【责任编辑:朱子】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