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竹玑)
对南昌起义成败评价的历史考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对南昌起义的结局做了如下叙
述:“由于缺乏经验,没有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结合,起义部队在南下途
中,于9月底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武装,一
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粤赣边界地
区打游击。”P34这里只是讲到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不再提及南昌起义是否失败,同时
还介绍了起义军余部的情况。这种说法与以前“南昌起义失败说”有明显区别。
四、对南昌起义成败的评述
南昌起义的成败,应该从宏大的历史角度来考察,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起义过程本身。
特別是对于南昌起义成败的早期评价应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客观分析。肖克将军曾在谈宣传
南昌起义时说:“不要唯上、唯权威、唯定论,更不要颠倒是非。这是我们在宣传八一起
义时应持的态度。”P255评价南昌起义也应持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
(一)受历史局限性影响,早期对南昌起义的评价不够全面
早期中共中央文件曾经对南昌起义作过失败的评语,这是历史事实。由于历史的局限
性,这些文件所依据的是不完整的历史信息。比如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有关南昌
起义文件时,并不知晓朱德正率领从三河坝突围的起义军余部在转战途中,更不知道这支
部队最后成功转战上井冈山。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前文提到的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评
价的4份文件都是在“八七会议”之后党内复仇情绪高涨、“左”倾盲动主义占统治地位
时发出的。它们对南昌起义的评价受到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左”倾路线影响,不可避免地
带有鲜明的“左”倾色彩。今天回头审视,报告中的批评或评价并非是全面客观、实事求
是的。
中共六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但是“中共六大虽然批评了‘左’倾盲动
错误,但没有彻底清除‘左’倾错误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左’倾错误的发展方向,
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左’的错误。”P91我们认为中共六大对南昌起义的
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对起义领导人认为南昌起义失败的说法,则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具体加以分析。
李立三在报告中把南昌起义定性为机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左”倾色彩,这是因为当
时党内“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占主导地位,任何人想要对南昌起义做出公正的评价都很困
难。李立三此时断言八一革命被机会主义断送,更有一种作为当事人的激愤情绪在里面。
张太雷对南昌起义的评价也受到当时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他指责南昌起义是“单纯
军事的投机”。
作为领导南昌起义的前委书记,周恩来在评论当年南昌起义历史时更多的是总结教训。
他以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服从全党的大局,维持党的政治纪律角度,多次把南昌起义同
秋收起义对比,赞扬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在农村创建根据地方面做出的贡献,有助
于维护党的团结和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周恩来对南昌起义
的评论,简单地得出南昌起义失败的结论。
(二)衡量南昌起义成败,要综合南昌起义全过程加以评判
衡量起义成败标准,要结合起义整体计划、战斗过程、战役结果(如歼敌人数,自身
伤亡)等多重因素。南昌起义的成败评价也要综合南昌起义全过程各因素加以判断。
1.将起义军潮汕军事失利等同于南昌起义失败不够全面
南昌起义整个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首先在南昌举行起义,占领南昌城。二是南征广
东,占领东江地区,以期重新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因此,南昌起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在南昌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周
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几位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按照中共中央的计划,领导在南
昌的贺、叶军队共两万余人,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经过数小时战斗,歼灭
守军三千余人,占领了南昌城,取得了圆满胜利。次日,起义领导者按照中央原定部署成
立政权机构,组建军队。狭义的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是没有任何疑问也没有任何争议的历
史事实。
广义的南昌起义则还包括起义军南下广东,以及起义军主力潮汕失利后,余部转战上
井冈的全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起义军主力潮汕失利后,队伍并没有溃散,朱德率领
南昌起义军余部突出重围,经过艰苦转战,把这支部队带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
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据史料记载,井冈山会师的时候,“朱部2000余人,湘南农军8000
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300人”。P200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
会师后,开辟了井冈山斗争的新时期,共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因而,关于南昌起义成败的评价,忽略南昌城的胜利及起义军余部成功转战上井冈的
这两段历史不提,仅仅把潮汕失利作为南昌起义的结局,这种角度显然不够全面。对此有
研究者指出:“南征行动的失败,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南征行动是南昌起义胜利之后所
采取的作战行动,而不是南昌起义的本身,这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因为起义胜利之
后的一个大的作战行动失败了,而把本来已经取得了胜利的南昌起义也说成失败了,显然
不合乎逻辑。”
2.避开南昌起义南征军事失利,只谈南昌起义胜利也不够客观
既然南昌起义不是失败的起义,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反过来说南昌起义是一次胜利
的起义呢?对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如果把白与黑比喻为
胜利与失败,那么正如从全白到全黑之间存在无数个过渡色阶、无法划出一条鲜明的界限
一样,评价某些历史事件胜利与失败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截然分明的。8月1日的南昌
起义取得了胜利,但是起义军主力南下潮汕后遭遇失败也是不必讳言的事实。而朱德率领
二十五师突出重围,经过“赣南三整”、湘南暴动,到井冈山会师,又使得起义军从失败
走向胜利。可见南昌起义胜利中亦有失败,失败考验着英雄,英雄们艰苦奋斗后又争取到
胜利的结局。前面的分析指出南昌起义失败的结论显然不对,但另一方面根本否认南昌起
义中的失误和失败亦非科学客观的态度。
倘若一定要对南昌起义是胜利还是失败做出判断,我们认为只要不把视角局限于潮汕
失利,而是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那么应该说胜利的色彩要比失败的色彩更加浓厚一些。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南昌起义是形败实胜、小败大胜、短败长胜。
毛泽东在1937年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就讲到:“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
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
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P535-536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南昌
起义在建军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是对南昌起义历史地位的最好定论。南昌起义
距今已有90载了,重新分析和评价南昌起义的成败是为了更客观公正反映那段历史,铭记
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弘扬和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珍惜南昌起义留下
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2024年5月15日发(作者:竹玑)
对南昌起义成败评价的历史考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对南昌起义的结局做了如下叙
述:“由于缺乏经验,没有与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农民运动结合,起义部队在南下途
中,于9月底10月初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而失败,保存下来的武装,一
部分转移到海陆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率领下转移到粤赣边界地
区打游击。”P34这里只是讲到起义部队在潮汕失败,不再提及南昌起义是否失败,同时
还介绍了起义军余部的情况。这种说法与以前“南昌起义失败说”有明显区别。
四、对南昌起义成败的评述
南昌起义的成败,应该从宏大的历史角度来考察,而不应仅仅局限于起义过程本身。
特別是对于南昌起义成败的早期评价应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客观分析。肖克将军曾在谈宣传
南昌起义时说:“不要唯上、唯权威、唯定论,更不要颠倒是非。这是我们在宣传八一起
义时应持的态度。”P255评价南昌起义也应持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
(一)受历史局限性影响,早期对南昌起义的评价不够全面
早期中共中央文件曾经对南昌起义作过失败的评语,这是历史事实。由于历史的局限
性,这些文件所依据的是不完整的历史信息。比如192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有关南昌
起义文件时,并不知晓朱德正率领从三河坝突围的起义军余部在转战途中,更不知道这支
部队最后成功转战上井冈山。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前文提到的中共中央对南昌起义评
价的4份文件都是在“八七会议”之后党内复仇情绪高涨、“左”倾盲动主义占统治地位
时发出的。它们对南昌起义的评价受到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左”倾路线影响,不可避免地
带有鲜明的“左”倾色彩。今天回头审视,报告中的批评或评价并非是全面客观、实事求
是的。
中共六大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会议,但是“中共六大虽然批评了‘左’倾盲动
错误,但没有彻底清除‘左’倾错误的影响,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左’倾错误的发展方向,
在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识上还存在‘左’的错误。”P91我们认为中共六大对南昌起义的
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对起义领导人认为南昌起义失败的说法,则应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具体加以分析。
李立三在报告中把南昌起义定性为机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左”倾色彩,这是因为当
时党内“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占主导地位,任何人想要对南昌起义做出公正的评价都很困
难。李立三此时断言八一革命被机会主义断送,更有一种作为当事人的激愤情绪在里面。
张太雷对南昌起义的评价也受到当时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他指责南昌起义是“单纯
军事的投机”。
作为领导南昌起义的前委书记,周恩来在评论当年南昌起义历史时更多的是总结教训。
他以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服从全党的大局,维持党的政治纪律角度,多次把南昌起义同
秋收起义对比,赞扬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在农村创建根据地方面做出的贡献,有助
于维护党的团结和毛泽东同志的领袖地位。因此,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周恩来对南昌起义
的评论,简单地得出南昌起义失败的结论。
(二)衡量南昌起义成败,要综合南昌起义全过程加以评判
衡量起义成败标准,要结合起义整体计划、战斗过程、战役结果(如歼敌人数,自身
伤亡)等多重因素。南昌起义的成败评价也要综合南昌起义全过程各因素加以判断。
1.将起义军潮汕军事失利等同于南昌起义失败不够全面
南昌起义整个计划分为两部分,一是首先在南昌举行起义,占领南昌城。二是南征广
东,占领东江地区,以期重新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因此,南昌起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在南昌领导发动的武装起义。周
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几位起义的主要领导者按照中共中央的计划,领导在南
昌的贺、叶军队共两万余人,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起进攻,经过数小时战斗,歼灭
守军三千余人,占领了南昌城,取得了圆满胜利。次日,起义领导者按照中央原定部署成
立政权机构,组建军队。狭义的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是没有任何疑问也没有任何争议的历
史事实。
广义的南昌起义则还包括起义军南下广东,以及起义军主力潮汕失利后,余部转战上
井冈的全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起义军主力潮汕失利后,队伍并没有溃散,朱德率领
南昌起义军余部突出重围,经过艰苦转战,把这支部队带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
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据史料记载,井冈山会师的时候,“朱部2000余人,湘南农军8000
余人,毛部千余人,袁王各300人”。P200南昌起义余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
会师后,开辟了井冈山斗争的新时期,共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因而,关于南昌起义成败的评价,忽略南昌城的胜利及起义军余部成功转战上井冈的
这两段历史不提,仅仅把潮汕失利作为南昌起义的结局,这种角度显然不够全面。对此有
研究者指出:“南征行动的失败,是确定无疑的。然而,南征行动是南昌起义胜利之后所
采取的作战行动,而不是南昌起义的本身,这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如果因为起义胜利之
后的一个大的作战行动失败了,而把本来已经取得了胜利的南昌起义也说成失败了,显然
不合乎逻辑。”
2.避开南昌起义南征军事失利,只谈南昌起义胜利也不够客观
既然南昌起义不是失败的起义,那么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反过来说南昌起义是一次胜利
的起义呢?对这个问题恐怕不能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如果把白与黑比喻为
胜利与失败,那么正如从全白到全黑之间存在无数个过渡色阶、无法划出一条鲜明的界限
一样,评价某些历史事件胜利与失败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截然分明的。8月1日的南昌
起义取得了胜利,但是起义军主力南下潮汕后遭遇失败也是不必讳言的事实。而朱德率领
二十五师突出重围,经过“赣南三整”、湘南暴动,到井冈山会师,又使得起义军从失败
走向胜利。可见南昌起义胜利中亦有失败,失败考验着英雄,英雄们艰苦奋斗后又争取到
胜利的结局。前面的分析指出南昌起义失败的结论显然不对,但另一方面根本否认南昌起
义中的失误和失败亦非科学客观的态度。
倘若一定要对南昌起义是胜利还是失败做出判断,我们认为只要不把视角局限于潮汕
失利,而是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那么应该说胜利的色彩要比失败的色彩更加浓厚一些。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南昌起义是形败实胜、小败大胜、短败长胜。
毛泽东在1937年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的经验教训时就讲到:“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
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
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P535-536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南昌
起义在建军历史上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是对南昌起义历史地位的最好定论。南昌起义
距今已有90载了,重新分析和评价南昌起义的成败是为了更客观公正反映那段历史,铭记
南昌起义的历史功绩,弘扬和传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风范,珍惜南昌起义留下
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