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苏教版二年级下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一)教案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苦芳蕙)
课题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一)(1) 上课时间:( )
教学目标
教科书第1——3页 总第(1)课时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
正确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经验,感受除法意义
的发展和延伸,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况的能力。
3.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分辨平均分
○○○○ ○○ ○○○ ○○○
提问:把6个圆分一分,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什么叫平
均分?
2.平均分
○○○○○○○○
谈话:把8个梨平均分,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先分
一分,再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每组准备10根小棒。老师准备8个梨,10根小棒
自主先学
口算练习
56÷8= 32÷8= 40÷8= 8×3=
8×8= 56+7= 7×4= 7×8=
教 学 过 程
一、先学探究
1.分辨平均分
○○○○ ○○ ○○○ ○○○
提问:把6个圆分一分,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什么叫平均分?
小结:是的,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平均分
○○○○○○○○
谈话:把8个梨平均分,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
谁来分?
提问:这是怎么分的?你能根据这种分法,列出怎样的
算式呢?
板书算式。
谈话:是啊,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我们用除法计
算。
1 / 12
二次调整
二、探究交流
(一)教学例1
1.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梨进行了平均分,现在老师这里
有10支铅笔,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
多,可以怎么分?
板书: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可以怎么分?
提问:每人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小结:就是把10支铅笔平均分。
谈话:要知道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几个同学,就要知
道每人分几支。
提问:每人可以分几支?
2.分一分
出示表格。
谈话:为了准确记录下我们分的过程,可以按照这张表
格来分。
介绍表格。
谈话:我们先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
老师示范分。
提问:还有的剩吗?也就是全都分完了。那,每人分3
支,4支,5支,你能和同桌一起分一分吗?我们把分得的
情况记录在书本第1页的表格里。
3.说一说
提问:谁来把自己分得的情况填写在黑板上的?从这张
表格里,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有哪些情况是正好分完的?又有哪些情况是有剩
余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不
能正好分完。
4.正好分完
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分给5人。根据这种分
法,我们可以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就是,10÷2=5。这道
算式表示,把10支铅笔,每份2支,平均分成5份。
5.有余数的除法
谈话:10支铅笔,每人3支,分给了3人,还剩1
支。这种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用算式来表
示。
板书:10÷3=3(人)……1(支)
2 / 12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苦芳蕙)
课题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一)(1) 上课时间:( )
教学目标
教科书第1——3页 总第(1)课时
1.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及余数的含义。能根据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
正确写出相应的算式,能正确读、写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进一步积累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的经验,感受除法意义
的发展和延伸,培养比较、分析、抽象、概况的能力。
3.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愿,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初步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1.分辨平均分
○○○○ ○○ ○○○ ○○○
提问:把6个圆分一分,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什么叫平
均分?
2.平均分
○○○○○○○○
谈话:把8个梨平均分,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先分
一分,再列式计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每组准备10根小棒。老师准备8个梨,10根小棒
自主先学
口算练习
56÷8= 32÷8= 40÷8= 8×3=
8×8= 56+7= 7×4= 7×8=
教 学 过 程
一、先学探究
1.分辨平均分
○○○○ ○○ ○○○ ○○○
提问:把6个圆分一分,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什么叫平均分?
小结:是的,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平均分
○○○○○○○○
谈话:把8个梨平均分,每人分2个,可以分给几人?
谁来分?
提问:这是怎么分的?你能根据这种分法,列出怎样的
算式呢?
板书算式。
谈话:是啊,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我们用除法计
算。
1 / 12
二次调整
二、探究交流
(一)教学例1
1.读一读
谈话:刚才我们把8个梨进行了平均分,现在老师这里
有10支铅笔,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
多,可以怎么分?
板书:把10支铅笔分给几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可以怎么分?
提问:每人分得同样多,是什么意思?
小结:就是把10支铅笔平均分。
谈话:要知道把10支铅笔平均分给几个同学,就要知
道每人分几支。
提问:每人可以分几支?
2.分一分
出示表格。
谈话:为了准确记录下我们分的过程,可以按照这张表
格来分。
介绍表格。
谈话:我们先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
老师示范分。
提问:还有的剩吗?也就是全都分完了。那,每人分3
支,4支,5支,你能和同桌一起分一分吗?我们把分得的
情况记录在书本第1页的表格里。
3.说一说
提问:谁来把自己分得的情况填写在黑板上的?从这张
表格里,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有哪些情况是正好分完的?又有哪些情况是有剩
余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不
能正好分完。
4.正好分完
谈话: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分给5人。根据这种分
法,我们可以用一道算式来表示。就是,10÷2=5。这道
算式表示,把10支铅笔,每份2支,平均分成5份。
5.有余数的除法
谈话:10支铅笔,每人3支,分给了3人,还剩1
支。这种不能正好分完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用算式来表
示。
板书:10÷3=3(人)……1(支)
2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