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宾德庸)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 除法》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第1~3页)
1.让学生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能正确表达商和余数,能正确读出有
余数的除法算式。
3.让学生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小棒。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课件
出示:教材第1页情景图)
师: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们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
10支铅笔。豆豆想:这10支铅笔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
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
师: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支、5支呢?……
让我们来分一分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具有亲切感,从
而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渗透“生活数学”的意识】
1.教学例1。
师: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来分一
分。
1
学生演示分法,展示分的结果。
师: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后有没有分完?现在我们一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课件出示:
教材第1页记录表)
师:如果每人分3支、4支、5支,分别可以分给几人呢?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
分,并把分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每人分几支 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
2 5 —
3 3 1
4 2 2
5 2 —
师:观察以上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师: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该怎么列式计算?
生:10÷2=5(人),铅笔正好分完了。
师: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该怎么列式计算?
生:也正好分完了,算式是10÷5=2(人)。
师: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被除数÷除数=商。
师: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
生:每人分3支,只够分给3人,还剩下1支,剩下的这1支不够再分给1人了。
师:那剩下的这1支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我
们把这个平均分时分不完或剩余的数叫作余数。算式应该写成10÷3=3(人)……1(支),在3人
的后面加6个小圆点之后写下剩余的数,并写上这个数的单位。
带领学生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师:你能把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生:10÷4=2(人)……2(支)。
师:比较上面的几道算式,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
数表示什么?
生:在分不完的情况下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分不完但是又不能再分的、剩余
的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概念的形成需借助操作活动。通过把10支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理解,为余数的抽象概念打下基础。“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
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和交流等
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从而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
活动经验】
2.教学例2。
师:下面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我们可以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摆2个正方形。
(边讲解边演示)像这样继续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先摆一摆,
再写出除法算式,并把教材第2页的表格填完整。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棒、写算式、填表格,并交流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填写表格的结果。
小棒根数 12 13 14 15 16
正方形个数 3 3 3 3 4
余下的根数 0 1 2 3 0
2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宾德庸)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余数的 除法》教案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材第1~3页)
1.让学生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让学生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能正确表达商和余数,能正确读出有
余数的除法算式。
3.让学生通过操作、思维和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的能力。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课件、小棒。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课件
出示:教材第1页情景图)
师: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们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
10支铅笔。豆豆想:这10支铅笔可不是靠我一个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和我一起分
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每人分2支、每人分3支、每人分4支……)
师: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支、5支呢?……
让我们来分一分吧!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情境,把数学问题置于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具有亲切感,从
而感受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渗透“生活数学”的意识】
1.教学例1。
师: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请一个小组上台来分一
分。
1
学生演示分法,展示分的结果。
师: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后有没有分完?现在我们一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课件出示:
教材第1页记录表)
师:如果每人分3支、4支、5支,分别可以分给几人呢?你能用上面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
分,并把分的不同结果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每人分几支 分给几人 还剩几支
2 5 —
3 3 1
4 2 2
5 2 —
师:观察以上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把10支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
师:10支铅笔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该怎么列式计算?
生:10÷2=5(人),铅笔正好分完了。
师:10支铅笔每人分5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该怎么列式计算?
生:也正好分完了,算式是10÷5=2(人)。
师: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生:被除数÷除数=商。
师:10支铅笔每人分3支,可以分给几人?有没有分完?
生:每人分3支,只够分给3人,还剩下1支,剩下的这1支不够再分给1人了。
师:那剩下的这1支该怎样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我
们把这个平均分时分不完或剩余的数叫作余数。算式应该写成10÷3=3(人)……1(支),在3人
的后面加6个小圆点之后写下剩余的数,并写上这个数的单位。
带领学生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师:你能把每人分4支的结果用除法算式表示吗?
生:10÷4=2(人)……2(支)。
师:比较上面的几道算式,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
数表示什么?
生:在分不完的情况下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分不完但是又不能再分的、剩余
的数。
【设计意图:小学生概念的形成需借助操作活动。通过把10支铅笔平均分的操作活动,
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象理解,为余数的抽象概念打下基础。“写算式”是把学生的具体感
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思考和交流等
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从而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发展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
活动经验】
2.教学例2。
师:下面我们来用小棒摆正方形。我们可以用4根小棒摆1个正方形,8根摆2个正方形。
(边讲解边演示)像这样继续用12、13、14、15、16根小棒摆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先摆一摆,
再写出除法算式,并把教材第2页的表格填完整。
学生在小组内摆小棒、写算式、填表格,并交流结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展示填写表格的结果。
小棒根数 12 13 14 15 16
正方形个数 3 3 3 3 4
余下的根数 0 1 2 3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