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IT圈 admin 28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波琼芳)

第2 6卷第4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6,NO.4 

2 0 0 9年7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July,2 0 0 9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汪芝泉 

(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安徽马鞍山243002) 

摘 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针对目前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制约因素, 

解决的主要对策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浓厚 

的创新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09)04—0131-02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and its Countermeasllres 

、 G Zhi-quan 

(Students’Office,AHUT,Ma’anshan 243002,Anhui,Chih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Due tO some restrictive fac— 

tots which influenc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university shcIuld transfortn educational concept,reforlTl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laerning and research,constru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create strong creative atmosphere. ,・、、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restrictive factors;countermeasures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有的高校在观念 

第一,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政策仍需完 

上对创新教育认识不足,尚未将实施创新教育纳入学 

善。我国在1997年就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党的十七大 

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尚未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 

正式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作为国 

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中;三是对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创新 

家创新体系“三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l工程、知识 

精神的师生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这就可能影响其创 

创新工程)的有关政策也在制定和完善中。纵观过去 

新积极性。 

半个世纪,世界各国为建立创新体系先后出台了科技 

第四,有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方式与创 

投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财税政策、促进科 

新精神要求不相适应。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师和 

技创新的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引 

书本为中心,主要表现为“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不注 

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蔡元培先生反对这种教学方 

的相关政策、科技人才政策、促进军民结合政策等一系 

法。他指出,“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 

列政策oD]与之相比,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政 

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的, 

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oEZ3主要是政策不健全,同时有的 

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 

在实践中推行乏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 

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是不 

创新素质的培养。 

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o ̄[3]106传统的 

第二,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师资培养方式也与创新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究其原 

侧重群体发展,重视人的共性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 

因:一是有些高校长期以来教师的来源相对单一。教 

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需要,以 

师从当学生到为人师,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门对 

共性来铸造个性。这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良好的一 

门”培养出来的,与社会接触较少,实践经验不足,加上 

面,但它降低了个体的价值,使人们忽视了自主性和独 

受教学条件等方面限制,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不同程 

立性,影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发展。而人的自主 

度地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 

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体创 

培养。二是有的高校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近亲 

造力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要 

繁殖”现象,理论上虽一脉相承,学术上却鲜有新意,自 

鼓励个人创造,努力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有的教师进行继续 

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o[33n0 

教育时强调深化专业学习有余,却对相关学科或专业 

第三,有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观念是行动的 

的交叉与渗透的发展动向重视不够,不利于自身综合 

先导。目前有些高校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速度相对滞 

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是部分教师尚未将创新 

第五,有些教学评价制度不科学。教学评价制度 

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习惯于从文献中 

是高校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导 

寻找课题,对社会和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有的科 

向。有的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仍然侧重于知识评价, 

收稿日期:2008—12—21 

作者简介:汪芝泉(1982一),男,安徽枞阳人.安徽1:业大学学生下作部助教.安徽T.Jk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 

忽视对学科教学中的学科能力和一般能力发展的评 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和多元的评 

价,对学生认识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特殊能力 价标准,并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在 

的评价也较薄弱。 

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 

五是要营造创新环境与氛围。首先要加快建立国 

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高校要通过深入开展教育 

家创新体系的步伐。我国在2O世纪8O年代后期开始 

较系统地研究创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 

技大会上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 

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 

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 

思想大讨论,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的关系,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不断提高人才 

质量。要将创新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渗透到 

每个教育教学工作的环节中去,逐渐自觉地成为师生 

工作和学习的行为准则。在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要教育学生要做剑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 

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 

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 

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二是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一要改革课程体系 

与教学计划,增加基础与通识课程。大学学习期间,由 

于有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薄弱,对 

国情和历史了解不多,尤其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知 

识;而有些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知之不够,导致就业后的社会适应期延长。这 

就要求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既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育,又要加强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通”的基础上有 

所“专”,要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又能融汇贯通。二要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课堂是创新教学的重 

要场所,应当采取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 

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随机 

访问教学等多种方式教学。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 

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 

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可见,实践教 

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掌握科学方法与培养 

学生能力都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培养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让 

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 

三是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教育学认为,知 

识经济中的大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生产知 

识,并对知识进行物化,也就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 

道路。美国“硅谷”就是产学研集合成功的一大典型。 

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谷地中,围绕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 

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分布着3 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 

多研发机构。以斯坦福大学为主的科学工业园区与产 

业部门能够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协 

调发展。硅谷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的 

有机融合使得科技经济超常发展,被誉为美国高新技 

术的摇篮和知识经济的策源地。事实证明,高校走产 

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仅可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还可 

以提升科研能力,使大学科研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 

紧密衔接,还有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 

四是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一要树立以学生全 

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要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育观念,树立在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 

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 

的评价观。二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改 

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13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根本取决于其技术 

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二者有机结合的程度。 

方面,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有机结合是国家 

创新体系目标最重要而且最直接的实现途径;另一方 

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内容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 

新,又是在现有的国家创新体系中进行,它们的绩效受 

制于现有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在推动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促进技术创新、制度 

创新以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关键任务。 

其次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文化氛 

围。江泽民同志曾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 

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 

种宽松的环境o ̄E43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先全社 

会要培养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敢于攀登世界 

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 

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 

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 

败的精神。再次高校要大力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创 

新能力培养呼唤开放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在 

动态中不断发展的文化系统。这就要求学校要经常请 

社会名流、知名学者来校讲座,并经常派员到国内外其 

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创新能力培养呼唤整体优 

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多个方面,高校要统筹 

兼顾,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培养还呼唤具有浓郁创新 

气息的校园文化。充满创新精神的校园氛围,有助于 

促进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态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EJ]. 

科技与对策,2006(1):22—28. 

E2]:F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8—239. 

E31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EMI.北京:人民 

邮电出版社,2004. 

E4]N立钦,等.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9. 

(责任编辑王旭东)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波琼芳)

第2 6卷第4期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1.26,NO.4 

2 0 0 9年7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July,2 0 0 9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汪芝泉 

(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工作部,安徽马鞍山243002) 

摘 要: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针对目前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制约因素, 

解决的主要对策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营造浓厚 

的创新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47(2009)04—0131-02 

Analysis of the Restrictive Factors’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and its Countermeasllres 

、 G Zhi-quan 

(Students’Office,AHUT,Ma’anshan 243002,Anhui,Chih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 is the key tO cultivate creative talents.Due tO some restrictive fac— 

tots which influenc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university shcIuld transfortn educational concept,reforlTl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methods,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production,laerning and research,construct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create strong creative atmosphere. ,・、、 

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creative ability;restrictive factors;countermeasures 

}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有的高校在观念 

第一,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些政策仍需完 

上对创新教育认识不足,尚未将实施创新教育纳入学 

善。我国在1997年就提出国家创新体系。党的十七大 

校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尚未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 

正式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目前作为国 

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中;三是对工作和学习中具有创新 

家创新体系“三大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l工程、知识 

精神的师生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这就可能影响其创 

创新工程)的有关政策也在制定和完善中。纵观过去 

新积极性。 

半个世纪,世界各国为建立创新体系先后出台了科技 

第四,有些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方式与创 

投入政策、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财税政策、促进科 

新精神要求不相适应。传统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师和 

技创新的金融政策、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引 

书本为中心,主要表现为“注入式”、“填鸭式”教学,不注 

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政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蔡元培先生反对这种教学方 

的相关政策、科技人才政策、促进军民结合政策等一系 

法。他指出,“我们教书,并不像注水瓶一样,注满了就 

列政策oD]与之相比,我国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相关政 

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做教员的, 

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oEZ3主要是政策不健全,同时有的 

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 

在实践中推行乏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大学生 

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是不 

创新素质的培养。 

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o ̄[3]106传统的 

第二,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中国传统文化 

师资培养方式也与创新教育要求不相适应。究其原 

侧重群体发展,重视人的共性培养,要求人们把群体价 

因:一是有些高校长期以来教师的来源相对单一。教 

值置于个体价值之上,个体的需要服从于群体需要,以 

师从当学生到为人师,基本上是从高校到高校“门对 

共性来铸造个性。这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良好的一 

门”培养出来的,与社会接触较少,实践经验不足,加上 

面,但它降低了个体的价值,使人们忽视了自主性和独 

受教学条件等方面限制,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不同程 

立性,影响了个性的自由与多样化发展。而人的自主 

度地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 

性和独立性、个性自由和多样化的发展恰恰是个体创 

培养。二是有的高校教师队伍不同程度地存在“近亲 

造力发展的基础。现代社会越来越迫切地要求我们要 

繁殖”现象,理论上虽一脉相承,学术上却鲜有新意,自 

鼓励个人创造,努力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 

身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三是有的教师进行继续 

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o[33n0 

教育时强调深化专业学习有余,却对相关学科或专业 

第三,有些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观念是行动的 

的交叉与渗透的发展动向重视不够,不利于自身综合 

先导。目前有些高校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速度相对滞 

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一是部分教师尚未将创新 

第五,有些教学评价制度不科学。教学评价制度 

精神渗透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习惯于从文献中 

是高校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导 

寻找课题,对社会和市场缺乏必要的了解,导致有的科 

向。有的高校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仍然侧重于知识评价, 

收稿日期:2008—12—21 

作者简介:汪芝泉(1982一),男,安徽枞阳人.安徽1:业大学学生下作部助教.安徽T.Jk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 

忽视对学科教学中的学科能力和一般能力发展的评 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和多元的评 

价,对学生认识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特殊能力 价标准,并改变单纯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在 

的评价也较薄弱。 

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 

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 

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 

五是要营造创新环境与氛围。首先要加快建立国 

是要转变教育观念。高校要通过深入开展教育 

家创新体系的步伐。我国在2O世纪8O年代后期开始 

较系统地研究创新问题。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全国科 

技大会上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 

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 

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 

是:分析形势,统一思想,总结经验,明确任务,部署实施 

思想大讨论,引导师生正确认识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 

的关系,牢固树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意识,不断提高人才 

质量。要将创新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渗透到 

每个教育教学工作的环节中去,逐渐自觉地成为师生 

工作和学习的行为准则。在推进创新教育的过程中, 

要教育学生要做剑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 

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 

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 

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二是要改革教学内容与方式。一要改革课程体系 

与教学计划,增加基础与通识课程。大学学习期间,由 

于有些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薄弱,对 

国情和历史了解不多,尤其缺乏经济、法律等方面知 

识;而有些文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 

的发展知之不够,导致就业后的社会适应期延长。这 

就要求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既要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 

教育,又要加强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在“通”的基础上有 

所“专”,要掌握一定的专门知识又能融汇贯通。二要 

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课堂是创新教学的重 

要场所,应当采取发现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情境式教 

学、支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随机 

访问教学等多种方式教学。法国诺贝尔奖获得者贝尔 

纳曾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必须在实践中让学生动 

手,有机会把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施。”可见,实践教 

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掌握科学方法与培养 

学生能力都必须依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培养学生科技 

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让 

学生尽早参与科研活动。 

三是要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教育学认为,知 

识经济中的大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生产知 

识,并对知识进行物化,也就是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 

道路。美国“硅谷”就是产学研集合成功的一大典型。 

在方圆几十公里的谷地中,围绕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 

主要的研究型大学,分布着3 000多家高科技产业和许 

多研发机构。以斯坦福大学为主的科学工业园区与产 

业部门能够互相依托、互相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协 

调发展。硅谷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与应用的 

有机融合使得科技经济超常发展,被誉为美国高新技 

术的摇篮和知识经济的策源地。事实证明,高校走产 

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仅可以壮大自身经济实力,还可 

以提升科研能力,使大学科研的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 

紧密衔接,还有最大的好处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 

四是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一要树立以学生全 

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要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 

教育观念,树立在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习者 

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 

的评价观。二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要改 

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 

13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 

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高低,根本取决于其技术 

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以及二者有机结合的程度。 

方面,促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其有机结合是国家 

创新体系目标最重要而且最直接的实现途径;另一方 

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内容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 

新,又是在现有的国家创新体系中进行,它们的绩效受 

制于现有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在推动国家创新体 

系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促进技术创新、制度 

创新以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作为关键任务。 

其次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文化氛 

围。江泽民同志曾明确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 

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 

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智力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 

种宽松的环境o ̄E43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首先全社 

会要培养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 

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不懈奋斗、敢于攀登世界 

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 

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 

冒风险的精神,大力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 

败的精神。再次高校要大力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创 

新能力培养呼唤开放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在 

动态中不断发展的文化系统。这就要求学校要经常请 

社会名流、知名学者来校讲座,并经常派员到国内外其 

他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同时创新能力培养呼唤整体优 

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多个方面,高校要统筹 

兼顾,协调发展。创新能力培养还呼唤具有浓郁创新 

气息的校园文化。充满创新精神的校园氛围,有助于 

促进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态坚.冯楚健.国外促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有关政策EJ]. 

科技与对策,2006(1):22—28. 

E2]:F永生.创新方略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8—239. 

E31游敏惠,刘秀伦.大学生创造力培养与开发EMI.北京:人民 

邮电出版社,2004. 

E4]N立钦,等.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9. 

(责任编辑王旭东)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