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以生为本原则的五个要点_图文
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宝豫)
第4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NO.4
2015年7月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dition
Ju1.2015
以生为本原则的五个要点
刘博菱,张继平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摘 要]大学应该以促进学生本性的、本能的高度发展为目的,并围绕学生来制定教育目标和开展
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主体性的人。在现代大学里,以生为本的原则及其实现应从5个方面着力:一是以
学生的生命为本,塑造学生的主体价值;二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提升学生的主体人格;三是以学生的幸
福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五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
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以生为本 学生 原则 着力点
[中圈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4—0001一O4
学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也是大学教育的对象 竖立在一个真实的基础之上,学生的主体价值屹立
和大学发展的中心。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没有
生命的形迹之上。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就在于
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大学的发展。大学应该以促进
它关注生命的价值,能把学生引渡到生命的彼岸。
学生本性的、本能的高度发展为目的,并以学生为 在现代大学里,学生的生命意义并没有得到完
中心来制定教育目标和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
全的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放逐。
有主体价值、主体人格、主体精神、主体地位和主
一
方面,学生自身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性,自杀、
体意识的人,这是以生为本的质的规定性,而以生 吸毒、堕胎、暴力等情形并不罕见,为学校、社会
为本的实现,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在
和家庭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社会环境挤压学生
现代大学里,以生为本的实现应从这5个方面着力。
的生命空间,主要体现为现代科技的发展销蚀青年
学生的生命活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青年学生心
一
、
以学生的生命为本。塑造学生的主体价值
灵空虚,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青年学生疲惫不
生命是人存在的唯一形迹,教育的本质就是促
堪,教育的工具化使青年学生孤独无助,学生的童
进生命的发展。法国教育家雅克・马里坦认为:
真和乐趣被剥夺,学生的独立价值被抹杀;此外,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导使人
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对生命关怀的深层
成为人的那种活生生的动力。”Eli人不仅像云雀和熊
思考,没有建构起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和
猫一样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动物,还是一种具有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命关怀之树难以在贫瘠的土
价值的社会化动物。恰如每一个虚幻的上层建筑都
地上生长。大学培养的不应只是具有高学历而缺乏
[收稿日期]2015--01—16
[作者简介]刘博菱(1992一),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评估、高等教育社会
学。张继平(1972一),男,湖北来凤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管
理与评估、高等教育社会学。
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道德的人。一个人对自
己生命的漠视,不只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否定,也
是对其家庭乃至亲友心灵造成的伤害;一个社会对
学生生命的漠视,所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命,
更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一所学校对学生生命的漠
事实上,古往今来的教育家也曾致力于人本化
的教育,并把一切教育的目的看作是形成人格。杜
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
验的改组、改造”,不仅蕴含着人本教育的思想,
也充分体现出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遗憾的
是,教育的实践者们与理论家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
视,不仅使一群人缺少主体价值,也会影响到一个
民族的主体精神。
关怀学生的生命就是关怀一个民族的未来。然
路子。在现代大学里,学校管理者任务多、要求
高、压力大,很少能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安排学生活
动和学业计划。一方面,单调的学年评估考核机制
折射的是教师对学生成绩和奖项的关注度,学生只
而,人的发展不能驻足于生命关怀的认知中,而应
是在生命认知基础上走向现实的生命关怀。每个学
生都是有着主体价值的生命体,教育必须以学生为
归依,既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也关怀学生的精神
生命;既关怀学生未来的生命,也关怀学生当下的
生命;既关怀学生群体的生命,也关怀学生个体的
生命。康德认为,“个体生命是自然性、文化性和
能成为老师要求的应声虫;一方面,繁重的科研压
力让老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辅,以科研成绩为主,
学生在课堂内外找不到可以探讨成长问题的知心老
师。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教育的第一大任务就是
育人,建设人本身,从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认识人
生,建设人生。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创新思维、自
道德性的统一,人的生命即是自己行为目的本身,
而非供人任意使用的工具或手段”[2]。要把生命关
怀从理想变为现实,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生命
主意识、公民的权力观和义务观的人,使教育具有
了人类的意义。
大学是招揽人才的港湾,也是培养人才的摇
的生物性认知,形成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正确
认知,树立牢固的、稳定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篮。大学的文化底蕴,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修
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决定了学生的身心素质。
这些优秀的素养只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着感化
作用。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就是要将科学文化知识
在此基础上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接纳生命、热爱
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的价值,追求有意义的生命。
社会、学校作为学生生命的他者,要为学生的发展
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
被人爱护的快乐,更多地体验到被人理解、被人尊
重的愉悦,从而将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
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成为一个个大写的“人”。
二、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提升学生的主体人格
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当做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而应
成为一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应成为一种智
慧的启迪,一种对知识的欲望,一种探索的冲动,
一
种思考的快乐,一种经验的分享,一种心智的敞
亮和一种进步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尊重
学生内在的意愿、兴趣、个性特点,便构成了道德
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精神陶冶的重要方面。质言
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启迪和素养的拓展,而非知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需要、动机、兴趣、
态度、价值观念、气质等都有不同于其他个体之
处,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体人格。教育的使命
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造就有特色的个体和社会
识的堆积;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
术,是教人们拥有快乐生活的技能_4]。
化的个体的过程。因为教育的过程“不是上学,不
是读书,而是一个获得成长的过程。教师的教育实
三、以学生的幸福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幸福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 践则要求培养和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奔放性格的学
生。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教师要用
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用
行动感染学生的习惯”口]。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实
际上就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心
就培养有幸福感的人。卢梭在《爱弥儿》中批评那
个时代的教育是“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
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接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的
愚蠢做法。他反对为获取未来幸福而牺牲当前幸福
的野蛮教育。这种做法在现实的教育中仍屡见不
鲜。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教育
应该培养有主体精神和幸福感的人,让学生过一种
幸福完满的生活,幸福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大
灵,洞察学生的变化,倾听学生的愿望,尊重学生
的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主体性人格。这样的
教育不只是人本化的教育、人格化的教育,更是生
活化的教育,因而是一种完满的教育。
学的校园,这种以学生幸福为本的教育理念犹如一
四、以学生的个性为本,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匙鸡汤正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育实践中,人的不幸就在于想使自己变成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
非人或他人,就在于违背自己的本性。人既可以受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抹平学生
惠于教育,也可以受制于教育。教育的本意就在于
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个个毫无个性的教育产品,
发展人的本性,为人造福,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几
而在于寻求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
乎成了许多人的不幸的主要根源和幸福的屠宰场。
点,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
学习是学生的核心生活,教育能否给他们幸福就成
鲜明地发掘他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
了他们整个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准,教育能否培
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使他在为
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也是关系到他们以后能否
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快乐的那条“含
幸福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r5]。然而,过一种完满
金的矿脉”L6]。教育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即开展个
幸福的大学生活对多数大学生来讲,仍是一种遥远
性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
的追求。大学生活存在着三类极端的现象,一类是
展。大学是人才荟萃之所,高等教育因为学生丰富
高端学霸,他们每天处在寝室、图书馆、食堂的三
多彩的个性而美,高等教育的真谛就是个性的解
点一线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不
放,而非高深知识的堆积。个性的解放就是高等教
参加任何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只是沉浸在书的海
育要关注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引导学生在
洋中,这种与生活割裂的学习方式,虽然能造就一
认同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在摆脱奴性的基础上
批学习佼佼者,却无法使他们成为生活的能手;另
完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对教师权威
一
类是功利主义者,他们为了将来能拥有一份好工
作,奋力考证,找单位实习,大学4年脚步匆忙,
的服从和遵守规范,学生大多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独
来不及欣赏窗边美景,来不及促进身心的全面发
到见解,做事千篇一律。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之
展,来不及陶冶精神世界,丰富生活情趣、生活态
下,才形成了我国千所大学一个样、千个学生一个
度,更来不及提升人生观、世界观,便慌忙踏进了
样的教育局面。心理学家曾做实验,小学一年级的
学生大多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哪怕答案并不正
更加繁忙的工作当中;还有一类是消极散漫者,他
确,而经过了6年小学学习,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再
们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只是机械化、模式化地完
也不敢勇敢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经常见到
成老师的学习任务,而对未来毫无规划。我们不能
的大学课堂是沉默的,是教师的独白;我们经常见
单纯地评价他们的大学过的快不快乐,但终究算不
到的活动策划、演讲稿、考卷答案大多是百度的,
上完满幸福的大学生活。大学要教会学生的不应是
是雷同的。钱学森曾经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
如何解出一道题,写出一篇文章,而是拥抱生活的
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
信心和主宰幸福的能力。
中国的大学并不缺乏高高耸立的大厦、汗牛充栋的
教育是本着学生幸福、向着学生幸福、为着学
藏书和科学精密的仪器,甚至也不缺乏声名远扬的
生幸福的推进器,在这方面,人类文明至今尚未设
院士、德高望重的教授,缺少的是个性化的教育方
计出一种可与教育相媲美的机构。无论过去、现在
式[7]。现代大学功利化、标准化的价值取向,一味
还是将来,在人类创造的独特的学校教育这一生命
的注重高校排名和就业率,一方面摧毁了教师积极
活动样式中,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
探究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一方面也磨灭了学
是其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在
生个性化发展的意识。在“标准件生产车间”的大
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就是帮助学生成
学里,学生呼唤个性的解放,但学校强调行为的服
为充分成型的完美无缺的人,而不是只有职业技能
从;学生渴望思想的自由,但学校强调思想的统
的单面人。幸福能力是指人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
一;学生期望被欣赏,但学校对学生有过多的挤
的能力。未来教育的走向要从情感出发,启迪学生
压,学校用课程把学生的时间填满,用道德律令把
的智慧,提高学生发现幸福的能力;要从活动出
学生的思想塞满。
发,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从生活出发,观
我国长期以来对共性教育的重视和对个性教育
照学生享受幸福的能力。 的忽视,才培养了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标准件”。
~
3一
加强个性教育的比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才能强大和成熟,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充分发
展。为了改变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的状况,高等
分为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致使每名学生
在细分的专业背景下只能学习每个小方向的专业知
识,造成学生无法拥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和牢固的专
业基础。近年来推崇的创新教育被国家和社会热
教育必须突破一些过分僵化的陈规,使高等教育本
身具有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做学生的
倾听者,努力发现学生思想最深处的想法;教师要
起庆祝成功时的喜悦;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
捧,因为围绕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
条新的道路。然而,在创新教育的旗帜下,却仍沿
考试标重点,让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上课成了
任务、成了累赘。学生对学术失去了兴趣,因为得
不到老师的指导和意见;学生对考试失去了敬畏,
因为考试早已不能检验人真实的水平。
学生的需要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没有需要,就
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并 袭着传统教育的路线。教师满堂灌,作业无反馈,
一
考、自主学习、重视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着急等待答
案、寻求结果;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自己所爱
与不得不爱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时间和目
标;教师要善于爱才、育才、用才、树才,给学生
最大程度的学习自由。
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中,把学生
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
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现代化教学管理与改善
服务质量兼顾,教师要转变自身情感角色,由专制
五、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
识,强调学生在教学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
独裁者转向指导帮助者,由专门学问者转身心灵引
学生的主体作用,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为
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
学活动,充分彰显“学”的第一性。老师应该听取
学生的呼声,急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目前,大
学生对学校教学的需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
课程教学,二是师生互动,三是课程设置,四是创
渡者;优化落后的课程结构,培养通识人才与塑造
专门人才并重,教师要克服为“应试”而死守课本
的狭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分界和专业壁垒,力图
打开学生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同时也要搭建创新
创业平台,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通融,积极
搭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促进大
学生全面完整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新训练。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各项需要,才能对症下
药,找到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
然而,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还存在与学生需
要相悖的种种情况。虽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已多
[1][法]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骼口EM].高
旭平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o10.4.
年,但应试教育的模式仍根深蒂固在老师和学生的
心中。在此种环境下,考试成了老师检验学生是否
获取专业知识、是否充实大学生活的标准,而学生
为了获取奖学金、保研机会、同学欣赏,只能编织
[2]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E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
[3]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
育出版社,2004.10.
各种社会关系,变得人情世故,同时还要为考试拿
高分而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复习专业知识。部分高校
虽然早已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却仍按教师为
本的固有思维来开展各项教学任务。以生为本的教
[4]方红萍,张继平.论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价
值取向I-M].继续教育研究,2013,(9).
[5]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5.12.
育理念不能落到实处,长期下去,学生学习的是老
师喜爱的内容,接受的是老师喜爱的方式,说老师
爱听的话,做老师爱管的事。学生按老师的需求出
牌,只能一步步丧失天性,成为一个模子里的、没
有主体意识的人。我国开展通识教育以来,强调不
[6]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EJ3.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
E73张继平.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探析
EJ3.学术论坛,2013,(9).
[8]王宏甲.新教育风暴F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2.9.
仅要拓宽知识面,更要培养大学生的通识能力,即
将各类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众多高校却将
专业越分越细,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逐步被细
(下转16页)
——
4——
83——103.
[17][EB/OL].http://x]tunews.xitu.edu.cn/zhxw/
[13]朱剑.美国的五校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
2009—10/1255091987d24517.shtml
教研究,2006,(2):58—60.
[18]罗大贵等.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大学与政府之间
[143[美]戴维・沃森.高等院校战略管理[M].南京:江
的关系调整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中):21—23.
苏教育出版社,2010.51.
[193苏竣等.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中国大学知识创
[15]谢和平.开放合作:现代大学崛起的必由之路[J].
新及科技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2.
中国高等教育,2007,(3/4):43—45.
[2o3胡守忠等.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互动发展
[16]吴军.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运作机制和发展取向
模式的探索口].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5):101—106.
[J].理论月刊,2010,(12):149—151.
Exploring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the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Hu Rendo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is a kind of voluntary 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other
organizations,main with the feature of sociality building. It S signiifcances display lessening transac—
tion cost,improv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executive ability.
Its realizati0n paths embody social network,contractual agreement and resource exchange. With horn一
0geneous organization and heterogeneous organization"alliance,the university gives full play to itself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 by means of the three paths. Under the alliance,the university attains
the chance and heightens strength without adding tangible resources.It uses for reference from homo—
geneOUS organization,and translates potential resources to realistic resources from heterogeneous or—
ganization for itself.
Key words: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value;realization paths
(责任编辑:刘新才)
(上接4页)
Five main points of the“student--oriented”
Liu Boling,Zhang Jiping
(Hig}Ler EdMcation Institution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 aim should b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height of nature and
instincts and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formulate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ltl
around the students to make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In modern unlversl—
tie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taking students as basis should be focused on five re—
sDects:the students life and shape students subj ect value;the growth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lm—
Drovement 0f student s main body personality;the happines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ma n
sDirit s cuhivation;the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the subj 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restoring;the n 。d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subj ect consciousness・
Key words:taking students as basis;students;principle;points
(责任编辑:刘爽)
一
16—
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宝豫)
第4期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NO.4
2015年7月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dition
Ju1.2015
以生为本原则的五个要点
刘博菱,张继平
(三峡大学,湖北宜昌443002)
[摘 要]大学应该以促进学生本性的、本能的高度发展为目的,并围绕学生来制定教育目标和开展
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主体性的人。在现代大学里,以生为本的原则及其实现应从5个方面着力:一是以
学生的生命为本,塑造学生的主体价值;二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提升学生的主体人格;三是以学生的幸
福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是以学生的个性为本,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五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
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关键词]以生为本 学生 原则 着力点
[中圈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4—0001一O4
学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也是大学教育的对象 竖立在一个真实的基础之上,学生的主体价值屹立
和大学发展的中心。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没有
生命的形迹之上。教育之所以崇高和神圣,就在于
学生的发展,就没有大学的发展。大学应该以促进
它关注生命的价值,能把学生引渡到生命的彼岸。
学生本性的、本能的高度发展为目的,并以学生为 在现代大学里,学生的生命意义并没有得到完
中心来制定教育目标和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
全的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被放逐。
有主体价值、主体人格、主体精神、主体地位和主
一
方面,学生自身认识不到生命的可贵性,自杀、
体意识的人,这是以生为本的质的规定性,而以生 吸毒、堕胎、暴力等情形并不罕见,为学校、社会
为本的实现,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巨大动力。在
和家庭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社会环境挤压学生
现代大学里,以生为本的实现应从这5个方面着力。
的生命空间,主要体现为现代科技的发展销蚀青年
学生的生命活力,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青年学生心
一
、
以学生的生命为本。塑造学生的主体价值
灵空虚,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使青年学生疲惫不
生命是人存在的唯一形迹,教育的本质就是促
堪,教育的工具化使青年学生孤独无助,学生的童
进生命的发展。法国教育家雅克・马里坦认为:
真和乐趣被剥夺,学生的独立价值被抹杀;此外,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塑造人,或者是去指导使人
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对生命关怀的深层
成为人的那种活生生的动力。”Eli人不仅像云雀和熊
思考,没有建构起以生命关怀为核心的德育模式和
猫一样是具有生命的自然动物,还是一种具有主体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命关怀之树难以在贫瘠的土
价值的社会化动物。恰如每一个虚幻的上层建筑都
地上生长。大学培养的不应只是具有高学历而缺乏
[收稿日期]2015--01—16
[作者简介]刘博菱(1992一),女,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评估、高等教育社会
学。张继平(1972一),男,湖北来凤人,三峡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高校管
理与评估、高等教育社会学。
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道德的人。一个人对自
己生命的漠视,不只是对自身存在价值的否定,也
是对其家庭乃至亲友心灵造成的伤害;一个社会对
学生生命的漠视,所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体的生命,
更丧失了其存在的意义;一所学校对学生生命的漠
事实上,古往今来的教育家也曾致力于人本化
的教育,并把一切教育的目的看作是形成人格。杜
威所提出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
验的改组、改造”,不仅蕴含着人本教育的思想,
也充分体现出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遗憾的
是,教育的实践者们与理论家们走的是完全不同的
视,不仅使一群人缺少主体价值,也会影响到一个
民族的主体精神。
关怀学生的生命就是关怀一个民族的未来。然
路子。在现代大学里,学校管理者任务多、要求
高、压力大,很少能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安排学生活
动和学业计划。一方面,单调的学年评估考核机制
折射的是教师对学生成绩和奖项的关注度,学生只
而,人的发展不能驻足于生命关怀的认知中,而应
是在生命认知基础上走向现实的生命关怀。每个学
生都是有着主体价值的生命体,教育必须以学生为
归依,既关怀学生的自然生命,也关怀学生的精神
生命;既关怀学生未来的生命,也关怀学生当下的
生命;既关怀学生群体的生命,也关怀学生个体的
生命。康德认为,“个体生命是自然性、文化性和
能成为老师要求的应声虫;一方面,繁重的科研压
力让老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辅,以科研成绩为主,
学生在课堂内外找不到可以探讨成长问题的知心老
师。成人永远比成才重要,教育的第一大任务就是
育人,建设人本身,从学生的角度说,就是认识人
生,建设人生。培养具有高尚人格、创新思维、自
道德性的统一,人的生命即是自己行为目的本身,
而非供人任意使用的工具或手段”[2]。要把生命关
怀从理想变为现实,最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对生命
主意识、公民的权力观和义务观的人,使教育具有
了人类的意义。
大学是招揽人才的港湾,也是培养人才的摇
的生物性认知,形成对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正确
认知,树立牢固的、稳定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篮。大学的文化底蕴,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修
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决定了学生的身心素质。
这些优秀的素养只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着感化
作用。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就是要将科学文化知识
在此基础上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接纳生命、热爱
生命,进而提升生命的价值,追求有意义的生命。
社会、学校作为学生生命的他者,要为学生的发展
提供机会和空间,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
被人爱护的快乐,更多地体验到被人理解、被人尊
重的愉悦,从而将学生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
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成为一个个大写的“人”。
二、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提升学生的主体人格
的教育不是简单地当做信息传递和接受过程,而应
成为一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应成为一种智
慧的启迪,一种对知识的欲望,一种探索的冲动,
一
种思考的快乐,一种经验的分享,一种心智的敞
亮和一种进步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把握、尊重
学生内在的意愿、兴趣、个性特点,便构成了道德
教育、科学文化教育、精神陶冶的重要方面。质言
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启迪和素养的拓展,而非知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其需要、动机、兴趣、
态度、价值观念、气质等都有不同于其他个体之
处,即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主体人格。教育的使命
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造就有特色的个体和社会
识的堆积;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
术,是教人们拥有快乐生活的技能_4]。
化的个体的过程。因为教育的过程“不是上学,不
是读书,而是一个获得成长的过程。教师的教育实
三、以学生的幸福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
幸福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教育的终极目标 践则要求培养和形成活泼开朗、热情奔放性格的学
生。教育工作是培养人、教育人的事业,教师要用
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用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用
行动感染学生的习惯”口]。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实
际上就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心
就培养有幸福感的人。卢梭在《爱弥儿》中批评那
个时代的教育是“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
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接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的
愚蠢做法。他反对为获取未来幸福而牺牲当前幸福
的野蛮教育。这种做法在现实的教育中仍屡见不
鲜。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地注意到教育
应该培养有主体精神和幸福感的人,让学生过一种
幸福完满的生活,幸福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走进了大
灵,洞察学生的变化,倾听学生的愿望,尊重学生
的兴趣,以此培养学生健全的主体性人格。这样的
教育不只是人本化的教育、人格化的教育,更是生
活化的教育,因而是一种完满的教育。
学的校园,这种以学生幸福为本的教育理念犹如一
四、以学生的个性为本,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匙鸡汤正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育实践中,人的不幸就在于想使自己变成
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
非人或他人,就在于违背自己的本性。人既可以受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抹平学生
惠于教育,也可以受制于教育。教育的本意就在于
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个个毫无个性的教育产品,
发展人的本性,为人造福,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几
而在于寻求每一个学生身上个性的最强点和闪光
乎成了许多人的不幸的主要根源和幸福的屠宰场。
点,帮助学生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条最能
学习是学生的核心生活,教育能否给他们幸福就成
鲜明地发掘他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道路,帮助
了他们整个生活是否幸福的主要标准,教育能否培
每一个学生发现和找到他自身潜藏的、能使他在为
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也是关系到他们以后能否
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快乐的那条“含
幸福生活的非常重要的因素r5]。然而,过一种完满
金的矿脉”L6]。教育以学生的个性为本,即开展个
幸福的大学生活对多数大学生来讲,仍是一种遥远
性化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
的追求。大学生活存在着三类极端的现象,一类是
展。大学是人才荟萃之所,高等教育因为学生丰富
高端学霸,他们每天处在寝室、图书馆、食堂的三
多彩的个性而美,高等教育的真谛就是个性的解
点一线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不
放,而非高深知识的堆积。个性的解放就是高等教
参加任何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只是沉浸在书的海
育要关注个性、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引导学生在
洋中,这种与生活割裂的学习方式,虽然能造就一
认同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在摆脱奴性的基础上
批学习佼佼者,却无法使他们成为生活的能手;另
完善个性。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对教师权威
一
类是功利主义者,他们为了将来能拥有一份好工
作,奋力考证,找单位实习,大学4年脚步匆忙,
的服从和遵守规范,学生大多不擅长表达自己的独
来不及欣赏窗边美景,来不及促进身心的全面发
到见解,做事千篇一律。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之
展,来不及陶冶精神世界,丰富生活情趣、生活态
下,才形成了我国千所大学一个样、千个学生一个
度,更来不及提升人生观、世界观,便慌忙踏进了
样的教育局面。心理学家曾做实验,小学一年级的
学生大多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哪怕答案并不正
更加繁忙的工作当中;还有一类是消极散漫者,他
确,而经过了6年小学学习,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再
们没有目标,没有兴趣,只是机械化、模式化地完
也不敢勇敢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想法。我们经常见到
成老师的学习任务,而对未来毫无规划。我们不能
的大学课堂是沉默的,是教师的独白;我们经常见
单纯地评价他们的大学过的快不快乐,但终究算不
到的活动策划、演讲稿、考卷答案大多是百度的,
上完满幸福的大学生活。大学要教会学生的不应是
是雷同的。钱学森曾经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
如何解出一道题,写出一篇文章,而是拥抱生活的
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
信心和主宰幸福的能力。
中国的大学并不缺乏高高耸立的大厦、汗牛充栋的
教育是本着学生幸福、向着学生幸福、为着学
藏书和科学精密的仪器,甚至也不缺乏声名远扬的
生幸福的推进器,在这方面,人类文明至今尚未设
院士、德高望重的教授,缺少的是个性化的教育方
计出一种可与教育相媲美的机构。无论过去、现在
式[7]。现代大学功利化、标准化的价值取向,一味
还是将来,在人类创造的独特的学校教育这一生命
的注重高校排名和就业率,一方面摧毁了教师积极
活动样式中,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满的教育生活,
探究个性化教学方法的积极性,一方面也磨灭了学
是其生命价值的最高体现。高等教育存在的价值在
生个性化发展的意识。在“标准件生产车间”的大
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就是帮助学生成
学里,学生呼唤个性的解放,但学校强调行为的服
为充分成型的完美无缺的人,而不是只有职业技能
从;学生渴望思想的自由,但学校强调思想的统
的单面人。幸福能力是指人发现、创造和享受幸福
一;学生期望被欣赏,但学校对学生有过多的挤
的能力。未来教育的走向要从情感出发,启迪学生
压,学校用课程把学生的时间填满,用道德律令把
的智慧,提高学生发现幸福的能力;要从活动出
学生的思想塞满。
发,培养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要从生活出发,观
我国长期以来对共性教育的重视和对个性教育
照学生享受幸福的能力。 的忽视,才培养了缺乏活力和创造力的“标准件”。
~
3一
加强个性教育的比重,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才能强大和成熟,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才能充分发
展。为了改变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的状况,高等
分为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致使每名学生
在细分的专业背景下只能学习每个小方向的专业知
识,造成学生无法拥有广阔的知识储备和牢固的专
业基础。近年来推崇的创新教育被国家和社会热
教育必须突破一些过分僵化的陈规,使高等教育本
身具有自信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教师要做学生的
倾听者,努力发现学生思想最深处的想法;教师要
起庆祝成功时的喜悦;教师要教会学生独立思
捧,因为围绕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
条新的道路。然而,在创新教育的旗帜下,却仍沿
考试标重点,让学生对课堂失去了兴趣,上课成了
任务、成了累赘。学生对学术失去了兴趣,因为得
不到老师的指导和意见;学生对考试失去了敬畏,
因为考试早已不能检验人真实的水平。
学生的需要是大学发展的根本,没有需要,就
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学生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并 袭着传统教育的路线。教师满堂灌,作业无反馈,
一
考、自主学习、重视探索的过程而不是着急等待答
案、寻求结果;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处理自己所爱
与不得不爱二者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时间和目
标;教师要善于爱才、育才、用才、树才,给学生
最大程度的学习自由。
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高等教育改革中,把学生
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
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加强现代化教学管理与改善
服务质量兼顾,教师要转变自身情感角色,由专制
五、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以学生的需要为本就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
识,强调学生在教学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
独裁者转向指导帮助者,由专门学问者转身心灵引
学生的主体作用,保障和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为
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
学活动,充分彰显“学”的第一性。老师应该听取
学生的呼声,急学生所需,想学生所想。目前,大
学生对学校教学的需求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
课程教学,二是师生互动,三是课程设置,四是创
渡者;优化落后的课程结构,培养通识人才与塑造
专门人才并重,教师要克服为“应试”而死守课本
的狭窄教学模式,打破学科分界和专业壁垒,力图
打开学生的眼界和宽广的胸怀;同时也要搭建创新
创业平台,将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通融,积极
搭建学生获取综合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平台,促进大
学生全面完整地发展。
参考文献:
新训练。只有明确了学生的各项需要,才能对症下
药,找到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
然而,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还存在与学生需
要相悖的种种情况。虽然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已多
[1][法]雅克・马里坦.教育在十字骼口EM].高
旭平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o10.4.
年,但应试教育的模式仍根深蒂固在老师和学生的
心中。在此种环境下,考试成了老师检验学生是否
获取专业知识、是否充实大学生活的标准,而学生
为了获取奖学金、保研机会、同学欣赏,只能编织
[2]刘济良等.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EM].北
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9.
[3]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M].天津:天津教
育出版社,2004.10.
各种社会关系,变得人情世故,同时还要为考试拿
高分而花大量的时间用于复习专业知识。部分高校
虽然早已推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却仍按教师为
本的固有思维来开展各项教学任务。以生为本的教
[4]方红萍,张继平.论学生本位的高等教育目的价
值取向I-M].继续教育研究,2013,(9).
[5]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5.12.
育理念不能落到实处,长期下去,学生学习的是老
师喜爱的内容,接受的是老师喜爱的方式,说老师
爱听的话,做老师爱管的事。学生按老师的需求出
牌,只能一步步丧失天性,成为一个模子里的、没
有主体意识的人。我国开展通识教育以来,强调不
[6]刘文霞.完整地理解个性教育EJ3.内蒙古师范
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2).
E73张继平.以生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探析
EJ3.学术论坛,2013,(9).
[8]王宏甲.新教育风暴F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12.9.
仅要拓宽知识面,更要培养大学生的通识能力,即
将各类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众多高校却将
专业越分越细,例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逐步被细
(下转16页)
——
4——
83——103.
[17][EB/OL].http://x]tunews.xitu.edu.cn/zhxw/
[13]朱剑.美国的五校联盟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
2009—10/1255091987d24517.shtml
教研究,2006,(2):58—60.
[18]罗大贵等.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下大学与政府之间
[143[美]戴维・沃森.高等院校战略管理[M].南京:江
的关系调整口].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1中):21—23.
苏教育出版社,2010.51.
[193苏竣等.大学与产业合作关系——中国大学知识创
[15]谢和平.开放合作:现代大学崛起的必由之路[J].
新及科技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2.
中国高等教育,2007,(3/4):43—45.
[2o3胡守忠等.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与地区产学互动发展
[16]吴军.社会组织:功能定位、运作机制和发展取向
模式的探索口].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5):101—106.
[J].理论月刊,2010,(12):149—151.
Exploring the Value and Realization Paths of the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Hu Rendong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Abstract:The 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 is a kind of voluntary ac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other
organizations,main with the feature of sociality building. It S signiifcances display lessening transac—
tion cost,improving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executive ability.
Its realizati0n paths embody social network,contractual agreement and resource exchange. With horn一
0geneous organization and heterogeneous organization"alliance,the university gives full play to itself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 by means of the three paths. Under the alliance,the university attains
the chance and heightens strength without adding tangible resources.It uses for reference from homo—
geneOUS organization,and translates potential resources to realistic resources from heterogeneous or—
ganization for itself.
Key words:university strategic alliance;value;realization paths
(责任编辑:刘新才)
(上接4页)
Five main points of the“student--oriented”
Liu Boling,Zhang Jiping
(Hig}Ler EdMcation Institution of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Yichang 443002,China)
Abstract: The universitie aim should b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height of nature and
instincts and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formulate educational purpose and carry out educational activltl
around the students to make the students become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eople・ In modern unlversl—
ties,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of taking students as basis should be focused on five re—
sDects:the students life and shape students subj ect value;the growth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lm—
Drovement 0f student s main body personality;the happines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students ma n
sDirit s cuhivation;the students"personality and the subj 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restoring;the n 。d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subj ect consciousness・
Key words:taking students as basis;students;principle;points
(责任编辑:刘爽)
一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