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首页
>
IT圈
>
在教育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Microsoft1 Word 文档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光白卉)
在教育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汤 爱 菊
2015.9
在教育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日常工作的疲惫,回家后繁琐的家务,孩子的学习督促,尤其是上学期接手语文教研
工作后工作量的增加(当时几乎每天都要回家打开电脑加班。因为上班时间只能勉强应付
完成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多余的工作只能带回家完成。当时真的是感觉身心疲惫,
心情烦恼!
有一天晚上,终于暂时没有着急需要完成的工作需要加班,早早地吃完晚饭,孩子在
学习,我就打开了《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本书。除了小说书籍外,第一次被这样一本
关于心灵休行的书籍深深地吸引。当晚我发了这样一条微信“能悠闲地,安安心心地看会
书,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感觉真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确,忙碌的
工作使我好久都没这么享受生活了。在我极度烦恼,迷茫的时候,看见了一扇窗。
不知是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还是自己情商太低,工作或生活中总是为了某些事
情而烦心,为了某些状态而纠结,为了某些烦恼而歇斯底里,总是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控
制左右。有时,课堂上一点小状态就会引发自己歇斯底里;回家孩子做事动作慢一些也会
大发雷霆……事过之后又是深深地自责。审视自己,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
在《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本书里面,我找到一些答案。张德芬在这里没有说教,
并非心灵鸡汤,而像是一个未曾蒙面的朋友,与我们静静坐下来,促膝谈心。她用故事的
形式将人生的哲理娓娓道来。
怪罪别人,首先还是要审视自己。说到底,是我们不懂得怎么和自己相处,怎么和他
人相处。我们总是很轻易的,让情绪去左右自己的各种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身边的普通朋友、同事、不熟悉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性和距离,
但是对自己爱的人,尤其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习惯性的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生活的一
部分,很难割舍那份牵缠、纠结的感受和情结,同时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套在他
们身上,用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判断他们的行为对错,而常用的借口就是“以爱为名”—
“我是为你好”,“我是替你着想才这么做的”。事实上,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为我们所爱的
人在着想,并不是单纯因为爱他们,而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内在的那种焦心、揪心的担忧
和心疼,我们自己的脆弱,使得我们无法承受内在的情绪冲击。这就像是生活中我们的关
系出现裂痕时,与对方发生争执,我们都会很烦恼,也很容易把责任和问题的根源归结到
对方身上,却很少面对自己的内在负面情绪,因为它让我们很不舒服,很难静下心来去觉
知,所以我们总是在逃避自己,而理性的大脑却不会放过我们,它总胁逼我们找出问题的
根源,于是很自然地在两个人中间,我们选择所有问题的责任归结到对方身上。
总有一个人,需要去改变自己的态度,要求不了别人,只好先要求自己。书中有一段
话让我印象深刻“除非对方真的愿意,否则你是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你只能创造一个环
境,让他有空间去探索改变。我们都试过,用胁迫、利诱、拐骗、鼓励等方式,来让我们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光白卉)
在教育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汤 爱 菊
2015.9
在教育的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
——读《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有感
日常工作的疲惫,回家后繁琐的家务,孩子的学习督促,尤其是上学期接手语文教研
工作后工作量的增加(当时几乎每天都要回家打开电脑加班。因为上班时间只能勉强应付
完成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学工作,多余的工作只能带回家完成。当时真的是感觉身心疲惫,
心情烦恼!
有一天晚上,终于暂时没有着急需要完成的工作需要加班,早早地吃完晚饭,孩子在
学习,我就打开了《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本书。除了小说书籍外,第一次被这样一本
关于心灵休行的书籍深深地吸引。当晚我发了这样一条微信“能悠闲地,安安心心地看会
书,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感觉真是“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确,忙碌的
工作使我好久都没这么享受生活了。在我极度烦恼,迷茫的时候,看见了一扇窗。
不知是长期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还是自己情商太低,工作或生活中总是为了某些事
情而烦心,为了某些状态而纠结,为了某些烦恼而歇斯底里,总是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控
制左右。有时,课堂上一点小状态就会引发自己歇斯底里;回家孩子做事动作慢一些也会
大发雷霆……事过之后又是深深地自责。审视自己,我自己都不喜欢自己了。
在《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本书里面,我找到一些答案。张德芬在这里没有说教,
并非心灵鸡汤,而像是一个未曾蒙面的朋友,与我们静静坐下来,促膝谈心。她用故事的
形式将人生的哲理娓娓道来。
怪罪别人,首先还是要审视自己。说到底,是我们不懂得怎么和自己相处,怎么和他
人相处。我们总是很轻易的,让情绪去左右自己的各种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身边的普通朋友、同事、不熟悉的人很容易保持理性和距离,
但是对自己爱的人,尤其跟自己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习惯性的把他们当做是自己生活的一
部分,很难割舍那份牵缠、纠结的感受和情结,同时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套在他
们身上,用自己的喜好和标准来判断他们的行为对错,而常用的借口就是“以爱为名”—
“我是为你好”,“我是替你着想才这么做的”。事实上,这样做并不是真正的为我们所爱的
人在着想,并不是单纯因为爱他们,而是因为无法忍受自己内在的那种焦心、揪心的担忧
和心疼,我们自己的脆弱,使得我们无法承受内在的情绪冲击。这就像是生活中我们的关
系出现裂痕时,与对方发生争执,我们都会很烦恼,也很容易把责任和问题的根源归结到
对方身上,却很少面对自己的内在负面情绪,因为它让我们很不舒服,很难静下心来去觉
知,所以我们总是在逃避自己,而理性的大脑却不会放过我们,它总胁逼我们找出问题的
根源,于是很自然地在两个人中间,我们选择所有问题的责任归结到对方身上。
总有一个人,需要去改变自己的态度,要求不了别人,只好先要求自己。书中有一段
话让我印象深刻“除非对方真的愿意,否则你是不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你只能创造一个环
境,让他有空间去探索改变。我们都试过,用胁迫、利诱、拐骗、鼓励等方式,来让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