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高校组织结构与学风建设困境之关系初探

IT圈 admin 25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公冶春海)

・哆《 豇 纠 ・ 

●2011年第l0期(管理研究)●

-__

】 

C= 

同 

校组织结构与学风建设困境之关系初探木 

秦韶华 

[摘要】高校体制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揆诸历史,我们发现体制改革一直在前行,高校科层制组织 

结构却呈现出粘滞固化的现象。而这与学风建设本身具有的多棱镜效应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 中突。劳动分 

工细化及严格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僵化体制、自上而下的命令——执行模式无法调动底层的积极性、非人格 

化的倾向导致高校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激情、考核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建构等是其主要表征。这就迫切要求 

学校层面的统一筹划,或者谋求组织结构的改变,后者应是治本之策。 

[关键词]组织结构;学风建设 

近年来,对于高校改革的探索,又成为社会舆论 

关注的热点,高校青年教师即所谓“青椒”们的现实 

纵观近年来的高校结构变化进程,我们发现,除了个 

别高水平大学在实行事业部制与矩阵制之外,其他高 

校的组织结构鲜有变化。 

二、学风建设的“多棱镜”效应与科层制之间的 

潜在矛盾冲突 

生活现状是重要起因。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在 

工资收入、课题申报、层次晋升、决策权利等方面, 

青年教师都无法与‘红椒’——老资历教师相提并论, 

他们担子重、贡献大,收入却不能与之匹配。”此外, 

“大学教学和科研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更让他们受尽煎 

熬”,甚至有“青椒”痛心疾首地认为“高校真是国企 

最后的堡垒啊。”这与日渐高涨的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 

遥相呼应,更让人感觉高校体制存在重要问题。而这 

与需要通过组织管理去实现目标的学风建设息息相关。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 

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学风状况堪忧,学风建设 

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侧重点,是改善学风状况,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庞 

杂的工程,涉及到学校各个层面,呈现“多棱镜”一 

般多侧面的效应特点。 

学风建设作为一个体系,包括课堂教育、管理教 

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典型教育四个大块,包涵 

思政教育(价值观、学业观、劳动观、实践观)、四个 

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评价考核机制、 

警示帮扶机制)。见图1: 

一 

不断前行的体制改革与粘滞固化的组织结构 

揆诸历史,我们发现,高校的体制改革一直没有 

中断,甚至可以说改革是全方面和深入的。办学体制 

上,允许高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国家、自身办学条件, 

自主设立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专业,发挥教育、科 

研、社会服务等职能;毕业分配体制上,毕业生早已 

由国家包分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内部管 

理体制上,已经开始试点实行全员聘任制及行政人员 

职员制,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学生管理上,实行 

素质教育、学分制,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给予大学 

生在校转专业的机会;后勤管理上,全国大部分高校 

已经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外部资源,搞活创新。 

现在部分地区,开始试行校董会制度,进行改制的积 

极探索,如温州大学等。 

但与绵延不断的高校体制改革进程相比,高校的 

结构则呈现出粘滞固化的特点。高校一直以来因其社 

会管理和教育管理的特点,采用经典的“科层制”管 

理体制。校、院、系、教研室组成了二级管理三级组 

织的模式;另外,校、职能部门(教务处、学生处 

等)、院系行政部门构成了另外一条线的行政体制。每 

层都有特定的权利范围,必须执行上级的命令。学 

院与学院之间不存在协调与协作的关系。按照管理学 

的理论来观测,现行高校体制大多采用的直线职能制。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课题编号:2010sJD880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秦韶华,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南京 

210046) 

・教育管理研究・ 

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生参与这些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 

学生管理中的学风。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 

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部门。与学风相关的 

部门之外的事情,往往充耳不闻,尤其对于多面性的 

学风建设而言,各部门都有关,各部门又都会认为与 

己无关。所以,学风建设的“齐抓共管”口号震天响, 

但实际上大多是“共管不齐抓”,相互推诿。 

2.自上而下的命令——执行体制无法调动底层的积 

内容更是庞杂:一是奖学金评定体系(激励机制)。评 

定体系能够做到科学、公平、公正,事关调动广大学 

子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惩处体系(警示机制)。对于考 

试作弊、违纪的学生如何处理,事关考风、考级。三 

极性。对于上级权威和下级服从的强调,导致学院的 

积极性往往无法切实得到提升。他们习惯于执行命令,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与学生群体接触最密切 

而不是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另外,对于学生,学院 

囵/一 

的高校工作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至关重 

要,队伍建设制度是否健全,激励有力,直接关切到 

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力度与成效。 

团学工作中的学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团学工 

作的重中之重。与学风有关的活动有:一是各种学习 

型社团的组织与管理。目前高校文娱类社团大行其道, 

而学习、学术型社团则日趋式微,如何组织管理好这 

些社团,事关学校浓郁学习氛围的营造。二是各种思 

政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成效如何,事关学生能否以端正 

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感恩的心态去投入学习。三是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学业进步密切相关,如何 

有效应对因心理健康导致的学业困难或者因学业困难 

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大课题。 

其他比如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寝室管理、食 

堂管理等,分别与学风建设的学习环境、读书氛围、 

就寝环境、食品安全等面向相关。因此,学风建设的 

“多棱镜”效应非常明显,涉及学校所有部门的,很难 

把学风建设单独归纳到某一部门。 (见图2)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学风建设是学校层面而不是 

某一个部门的问题,学风建设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 

统一谋划,调动各部门、学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 

成合力。见图2: 

1 'J画 

\ 

但科层制的先天性缺陷导致了学风建设不可避免 

地陷于窘境之中。马克思・韦伯在《社会与经济组织理 

论》一书中,指出科层制具有六大特征:组织内部的 

各单位和个人都有固定不变、明确规定的工作范围; 

存在一个等级制的权力体系,上级监督下级工作;通 

过书面文件来施行严格的现代化管理;经过专业培训 

的职员,这些人懂得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掺杂个人 

情感;职员们的工作时间是有限定的,但工作要求他 

们贡献出全部力量;职员们的位置由上级官员任命。 

与之对应的,科层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1.劳动分工细化及严格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僵化体 

制。每个高校对于部门之间的权责利都有非常明晰的 

规定。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另外一方面。对于 

马上要转换成上级的身份,以下达命令的方式进行学 

风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有着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90 

后大学生对此很难做出有效回应,因此,学生的话语 

系统往往对官方话语系统充斥着反讽与消解。 

3.非人格化的倾向导致高校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 

激情。科层制先天具有“非人格化”的趋向,强调的是 

按部就班与效率优先,由此导致职能部门及学院的工作 

人员缺乏创新的动力。现行高校晋升机制更加重了这一 

点。比如任课教师的晋升教授系列,必须有过硬的科研 

指标为后盾,导致他们对于教学的投入明显不够,重科 

研轻教学的倾向,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直接导致课堂 

效果受到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如此,虽然党中央 

国务院下发了16号、24号文件,凸显辅导员工作的重 

要性,但现实生活中,辅导员工作繁杂,忙于处理繁杂 

的日常事务,并且核心工作依然是维稳,学生不出问题 

即万事大吉,学风建设往往忙于应付。 

4.考核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建构。学院的工作积极 

性与创造性是学风建设取得实际进展的主要动力,但 

学风建设的多棱镜效应,导致考核机制难以有效构建。 

就国内目前高校而言,学风建设的领导机构大多设于 

教务或者学生两大职能部门。他们职责权限决定了考 

核激励机制只能部分约束到教师或者辅导员群体,而 

这两个群体往往又难以对学风之好坏负全责。另外, 

学院党政两条线、两张皮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学风建设 

处于两线作战,各顾各的状态之中。 

结语:在高校科层制管理组织结构粘滞不前的情 

况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多棱镜效应不可避免的与之发 

生了多个层面的摩擦与碰撞,导致倡导多年的“齐抓 

共管”学风建设的局面始终难以形成,学风建设往往 

靠教务或学生部门单打独斗,根本形不成合力。基于 

此,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探索从学校的层面统一谋划, 

以整体推进学风建设深入持久的开展,这些尝试,为 

打破这种僵局提供可供参考的有益探索。此外,基于 

高等教育学与组织管理学的组织结构改变应是改变这 

种局面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周凯.“青椒”期待大学“去行政化”改革【N】.中 

国青年报,201l一4—12. 

【责任骗辑:郭雅洁] 

■ 

2024年5月27日发(作者:公冶春海)

・哆《 豇 纠 ・ 

●2011年第l0期(管理研究)●

-__

】 

C= 

同 

校组织结构与学风建设困境之关系初探木 

秦韶华 

[摘要】高校体制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揆诸历史,我们发现体制改革一直在前行,高校科层制组织 

结构却呈现出粘滞固化的现象。而这与学风建设本身具有的多棱镜效应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 中突。劳动分 

工细化及严格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僵化体制、自上而下的命令——执行模式无法调动底层的积极性、非人格 

化的倾向导致高校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激情、考核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建构等是其主要表征。这就迫切要求 

学校层面的统一筹划,或者谋求组织结构的改变,后者应是治本之策。 

[关键词]组织结构;学风建设 

近年来,对于高校改革的探索,又成为社会舆论 

关注的热点,高校青年教师即所谓“青椒”们的现实 

纵观近年来的高校结构变化进程,我们发现,除了个 

别高水平大学在实行事业部制与矩阵制之外,其他高 

校的组织结构鲜有变化。 

二、学风建设的“多棱镜”效应与科层制之间的 

潜在矛盾冲突 

生活现状是重要起因。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在 

工资收入、课题申报、层次晋升、决策权利等方面, 

青年教师都无法与‘红椒’——老资历教师相提并论, 

他们担子重、贡献大,收入却不能与之匹配。”此外, 

“大学教学和科研管理的行政化问题,更让他们受尽煎 

熬”,甚至有“青椒”痛心疾首地认为“高校真是国企 

最后的堡垒啊。”这与日渐高涨的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 

遥相呼应,更让人感觉高校体制存在重要问题。而这 

与需要通过组织管理去实现目标的学风建设息息相关。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张, 

以及市场经济的影响,高校学风状况堪忧,学风建设 

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侧重点,是改善学风状况,提 

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庞 

杂的工程,涉及到学校各个层面,呈现“多棱镜”一 

般多侧面的效应特点。 

学风建设作为一个体系,包括课堂教育、管理教 

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典型教育四个大块,包涵 

思政教育(价值观、学业观、劳动观、实践观)、四个 

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评价考核机制、 

警示帮扶机制)。见图1: 

一 

不断前行的体制改革与粘滞固化的组织结构 

揆诸历史,我们发现,高校的体制改革一直没有 

中断,甚至可以说改革是全方面和深入的。办学体制 

上,允许高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国家、自身办学条件, 

自主设立招生比例,设置和调整专业,发挥教育、科 

研、社会服务等职能;毕业分配体制上,毕业生早已 

由国家包分配,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内部管 

理体制上,已经开始试点实行全员聘任制及行政人员 

职员制,以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学生管理上,实行 

素质教育、学分制,并在满足一定条件下,给予大学 

生在校转专业的机会;后勤管理上,全国大部分高校 

已经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引入外部资源,搞活创新。 

现在部分地区,开始试行校董会制度,进行改制的积 

极探索,如温州大学等。 

但与绵延不断的高校体制改革进程相比,高校的 

结构则呈现出粘滞固化的特点。高校一直以来因其社 

会管理和教育管理的特点,采用经典的“科层制”管 

理体制。校、院、系、教研室组成了二级管理三级组 

织的模式;另外,校、职能部门(教务处、学生处 

等)、院系行政部门构成了另外一条线的行政体制。每 

层都有特定的权利范围,必须执行上级的命令。学 

院与学院之间不存在协调与协作的关系。按照管理学 

的理论来观测,现行高校体制大多采用的直线职能制。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课题编号:2010sJD880081)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秦韶华,南京财经大学学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南京 

210046) 

・教育管理研究・ 

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生参与这些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 

学生管理中的学风。学生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 

贯彻“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部门。与学风相关的 

部门之外的事情,往往充耳不闻,尤其对于多面性的 

学风建设而言,各部门都有关,各部门又都会认为与 

己无关。所以,学风建设的“齐抓共管”口号震天响, 

但实际上大多是“共管不齐抓”,相互推诿。 

2.自上而下的命令——执行体制无法调动底层的积 

内容更是庞杂:一是奖学金评定体系(激励机制)。评 

定体系能够做到科学、公平、公正,事关调动广大学 

子的学习积极性。二是惩处体系(警示机制)。对于考 

试作弊、违纪的学生如何处理,事关考风、考级。三 

极性。对于上级权威和下级服从的强调,导致学院的 

积极性往往无法切实得到提升。他们习惯于执行命令, 

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是与学生群体接触最密切 

而不是创造性地去开展工作。另外,对于学生,学院 

囵/一 

的高校工作人员,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至关重 

要,队伍建设制度是否健全,激励有力,直接关切到 

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间接影响学生管理的力度与成效。 

团学工作中的学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团学工 

作的重中之重。与学风有关的活动有:一是各种学习 

型社团的组织与管理。目前高校文娱类社团大行其道, 

而学习、学术型社团则日趋式微,如何组织管理好这 

些社团,事关学校浓郁学习氛围的营造。二是各种思 

政教育主题活动开展成效如何,事关学生能否以端正 

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和感恩的心态去投入学习。三是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与学业进步密切相关,如何 

有效应对因心理健康导致的学业困难或者因学业困难 

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重大课题。 

其他比如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寝室管理、食 

堂管理等,分别与学风建设的学习环境、读书氛围、 

就寝环境、食品安全等面向相关。因此,学风建设的 

“多棱镜”效应非常明显,涉及学校所有部门的,很难 

把学风建设单独归纳到某一部门。 (见图2) 

以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学风建设是学校层面而不是 

某一个部门的问题,学风建设要取得实际成效,必须 

统一谋划,调动各部门、学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形 

成合力。见图2: 

1 'J画 

\ 

但科层制的先天性缺陷导致了学风建设不可避免 

地陷于窘境之中。马克思・韦伯在《社会与经济组织理 

论》一书中,指出科层制具有六大特征:组织内部的 

各单位和个人都有固定不变、明确规定的工作范围; 

存在一个等级制的权力体系,上级监督下级工作;通 

过书面文件来施行严格的现代化管理;经过专业培训 

的职员,这些人懂得规章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掺杂个人 

情感;职员们的工作时间是有限定的,但工作要求他 

们贡献出全部力量;职员们的位置由上级官员任命。 

与之对应的,科层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问题: 

1.劳动分工细化及严格的规章制度带来的僵化体 

制。每个高校对于部门之间的权责利都有非常明晰的 

规定。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另外一方面。对于 

马上要转换成上级的身份,以下达命令的方式进行学 

风教育,结果可想而知。有着自己独立判断能力的90 

后大学生对此很难做出有效回应,因此,学生的话语 

系统往往对官方话语系统充斥着反讽与消解。 

3.非人格化的倾向导致高校工作人员对工作缺乏 

激情。科层制先天具有“非人格化”的趋向,强调的是 

按部就班与效率优先,由此导致职能部门及学院的工作 

人员缺乏创新的动力。现行高校晋升机制更加重了这一 

点。比如任课教师的晋升教授系列,必须有过硬的科研 

指标为后盾,导致他们对于教学的投入明显不够,重科 

研轻教学的倾向,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这直接导致课堂 

效果受到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也是如此,虽然党中央 

国务院下发了16号、24号文件,凸显辅导员工作的重 

要性,但现实生活中,辅导员工作繁杂,忙于处理繁杂 

的日常事务,并且核心工作依然是维稳,学生不出问题 

即万事大吉,学风建设往往忙于应付。 

4.考核激励机制难以有效建构。学院的工作积极 

性与创造性是学风建设取得实际进展的主要动力,但 

学风建设的多棱镜效应,导致考核机制难以有效构建。 

就国内目前高校而言,学风建设的领导机构大多设于 

教务或者学生两大职能部门。他们职责权限决定了考 

核激励机制只能部分约束到教师或者辅导员群体,而 

这两个群体往往又难以对学风之好坏负全责。另外, 

学院党政两条线、两张皮现象的存在也使得学风建设 

处于两线作战,各顾各的状态之中。 

结语:在高校科层制管理组织结构粘滞不前的情 

况下,高校学风建设的多棱镜效应不可避免的与之发 

生了多个层面的摩擦与碰撞,导致倡导多年的“齐抓 

共管”学风建设的局面始终难以形成,学风建设往往 

靠教务或学生部门单打独斗,根本形不成合力。基于 

此,国内部分高校开始探索从学校的层面统一谋划, 

以整体推进学风建设深入持久的开展,这些尝试,为 

打破这种僵局提供可供参考的有益探索。此外,基于 

高等教育学与组织管理学的组织结构改变应是改变这 

种局面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周凯.“青椒”期待大学“去行政化”改革【N】.中 

国青年报,201l一4—12. 

【责任骗辑:郭雅洁] 

■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