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公叔又青)
龙的由来
篇一:关于龙的来历
关于龙的来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古代原始部落的图腾,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关于这个图腾
形象的由来其实非常简单,非常单纯。
在中华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分布着很多部落,各个部落都有自已崇拜的图腾,
这些图腾基本上都是动物,比如:鹰、马、蛇、鹿等等,各个部落为了生存资源经常发生
战争,最后黄帝部落在战争中统一了各个部落,当时黄帝部落为了让统一后的其他部落人
都能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了生存与自然而战,不让被统一的部落人有一种被打败、被统治、
被吞并的感觉,因此,黄帝下令,废除各个部落原有的图腾,包括黄帝部落的图腾也一并
废除,重新创造一种新的图腾,这种图腾包括所有原来被统一的部落图腾的一部分,让所
有人认为这是新创建的部落,不是谁吞并了谁的部落,因此新的图腾就包括了马脸、鹿角、
鹰爪、蛇身等,因此龙图腾诞生了。
篇二:龙的起源
龙的起源
一、 蟒蛇说
有一种大蛇名为“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
页 第 1
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二、 鳄鱼说
扬子鳄除了没有角之外,面容酷似龙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
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处在不同
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
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
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
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
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
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
活着许多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
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
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龙的幻化形象
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
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
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
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
页 第 2
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
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
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
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
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
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的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
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有角
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
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
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
的模拟音。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
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
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章炳麟在《说龙》一文中声称:他考察古书,稽按地域和音讯,并且参考马来人的捕
鳄实况,认为龙就是扬子鳄。
王笠荃《龙神之谜》一文认为龙的原型是扬子鳄、湾鳄。
尚民杰《中国古代龙形探源》
页 第 3
三、 蜥蜴说
四、 恐龙说
五、 马说
六、 河马说
七、 闪电说
厦门大学教授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说:
“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
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
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关于龙的神话和迷信中,就其自然作用来看,主要跟降雨和洪水有关系。春、夏、
秋之间,晴空中电闪雷鸣之后就一阵大雨,这种现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雨是雷电带来的,
并促使人们去幻想带来雨的闪电,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样,人们就依据闪电的作用和形状,
把它幻想为一条行素很快,身子很长,曲折前进的动物。”
1、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空中变幻莫测的闪电,他们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动物,而
闪电带来的风雨交加,和人们的农业耕种息息相关,所以古人把闪电造字为“龙”,并顶
礼膜拜。
页 第 4
2、“龙”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有好几种,所谓“龙无常形”,都有“头”有“爪”,
但如果把“头”和“爪”去掉,就会发现剩余的形状和天空中的闪电形状非常相似,“头”
和“爪”不过是古人误认为“闪电”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而人为添加上去的。
3、“龙”的读音一直是“隆”,闪电过后,通常都是“隆隆”的雷声,古人雷电不分,
想当然地把“隆隆”的雷声认为是“龙”飞过而发出的声音,所以“龙”读为“隆”。甲
骨文的“电”本字为“申”,字形为中间一个“S”型,象征“电弧”,“S”的两个开口
处各有一个“口”型,大概象征“云”。
4、平常的天空中是看不见闪电的,只有下雨天才有机会看见。所以古人也想当然地认
为龙和水有关,认为龙是平常住在水里,下雨天才飞上天空行云布雨的。
5、古人认为龙会喷火,而闪电会点燃森林。
6、古人总是以“龙”指代“真命天子”,地下的“爬行动物”是无法享受这份殊荣的,
只有那飞扬跋扈、神威莫测的闪电,才有机会享受这份待遇。闪电,本来就是“天”之“子”。
7、“图腾”,指的是一种原始崇拜,是古人对某种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却又无法战胜
的自然力的敬畏。草原民族主业是畜牧,无法战胜的天敌是草原上的狼群,所以产生了“狼
图腾”;而中原的华夏族主业是农耕,无法战胜的天敌是自然界的风雨,而自然界的风雨
中最神威莫测的是闪电,所以闪电被幻化为“龙”,并被顶礼膜拜,这就是“龙图腾”的
由来。
甲骨文中的“虹”字,是一条“两头龙”的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都是“两
头龙”形象。
页 第 5
甲骨文“虹”字左右各一个“龙头”,中间是个拱桥状的“龙身”。“虹”字中的“龙
头”形状,和“龙”字中的“龙头”形状完全一致,可见古人认为“龙”和天空中的彩虹
是密切相关的。把“虹”字的“龙头”去掉,剩下的拱桥状的“龙身”和天空中的彩虹完
全象形;把“龙”字的“龙头”和“龙爪”去掉,剩下的弯弯曲曲的形状也和天空中的闪
电完全象形。
为何古人把“两头龙”定义为彩虹?《字源字典》里没有现成答案,我的看法是,彩
虹是暴雨之后才会产生的,而暴雨中闪电的次数也不止一次,所以“虹”字中的两个“龙
头”象征的是“多次闪电”,即古人认为“多次闪电”是彩虹产生的必要条件。“两
头龙”的“虹”字,间接证明了“龙”的字源含义是“闪电之神”!
汉代王充《论衡·感虚篇》“盛夏之时,雷电击折破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
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
以升天。”
为什么崇拜雷电
第一,雷电的一个重要的功绩是制造化肥
第二,雷电还能促进生物生长。
第三,雷电能制造负氧离子。在雷雨后,空气中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使得空气格外清
新,人们感觉心旷神怡。
赵天吏在《说龙》一文中认为龙常见于雷电发时,其声如雷,光为电,行为龙,三位
页 第 6
一体。
周国荣在《释“龙”》一文中推断认为龙之原型是电闪
胡学琛《谈龙说凤》一文认为龙是先民根据闪电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自然神
李炳海《楚辞与东夷族的龙凤图腾》一文认为龙蛇图腾源自于雷图腾
八、 云神说
九、 自然景观说
十、 树神说
十一、 大鲵说
十二、 星象说
闻一多先生在考证《周易?乾卦》六龙时,得出了一个十分新颖而又富有说服力的结论,
他说:《乾卦》言龙者六,(内九四“或跃在渊”虽未明言龙,而实指龙)皆谓东方苍龙
之星,故《彖传》曰“时乘六龙而御天”也。《史记封禅书正义》引《汉旧仪》“龙星右
角为天田。”九二“见龙在田”田即天田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日潜渊,”
亦谓龙星。九五“飞龙在天”,春分之龙也,初九“潜龙勿用”,九四“或跃在渊”,秋
分之龙也。(《璞堂杂识?龙(乾)》,《闻一多全集》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冯时
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将此观点加以发挥,使之更加具体、严密:
页 第 7
苍龙星宿在完成了回天运动的过程之后,又会重新走到太阳附近,此时它的主体星宿
与太阳同出同入,这在古代叫“日躔”。由于太阳的亮度太强,此时人们看不到龙星,于
是古人将这种天象称为“潜龙”,意思是潜伏在深渊中的龙。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浮之后,
龙星重新升上天空,这时人们最先看到的是龙角与天田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古
人就把这种天象叫做“见龙在田”。此后龙星继续升高,终于有一天,苍龙星宿全部现出
了地平线,这时古人则形象地称之为“或跃在渊”。重新升起的龙星在天空中运行,逐渐
处于横跨南中天的位置,古人称这种天象为“飞龙在天”。苍龙运行过中天,龙体开始西
斜,这时的天象又叫做“亢龙”。(《中国天文考古学》,第3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9)。
冯时先生进一步认为,“甲骨文及金文的?龙?字本身就是一幅星图”,即认为古文字
中“龙”字的形体来源于天上的苍龙星宿。他说:
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时代最早的发现于不同地点的龙都表现了某种实物,但形象并不
一致,而甲骨文及金文“龙”字所反映的龙的特征又无法归结,甚至联想到某一种事
物,这些都意味着简单地类比龙为何物其实并不切实际。我们理解,龙的世俗形象,
也可以说它的艺术形象乃是多种形象逐渐杂糅的综合体,而它原始的真实形象则来源于星
象。殷周古文字的“龙”字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我们把殷周古文字中龙形象与东宫七宿星图比较之后发现,如果我们以房宿距星(π
Scorpio)作为连接点而把七宿诸星依次连缀的话,那么,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连缀方式,所
呈现的形象都与甲骨文及金文“龙”字的形象完全相同。这种一致性所暗示的事实是清楚
的,不仅商周古文字的“龙”字取象于东宫七宿,甚至龙的形象也源自于此。(《中国天
文考古学》第415页“四象起源考?龙星原始”)
页 第 8
下面是冯时先生所依据的甲骨文字形:
此说则似是而非。
冯氏对甲骨文“龙”字甚至龙的形象取象于东宫七宿之说,有以下疑点:
其一,其他三宫白虎、朱雀、玄武(据考证最早为鹿)均取象于人们熟悉的动物,那
么东宫苍龙也应该如此,即,古人心目中一定是先有了这些动物的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
天上的某些恒星的连线想象成这些动物,而不可能像冯先生认为的那样正好相反(古今中
外的所有类似的想象都是这个道理)。可以设想,如果古人心中一点“龙”的影子都没有,
一点“龙”的概念都没有,他们怎么可能凭空杜撰出“龙”这一神奇的动物呢?试问古今
中外的天文学里,有哪一个星座的命名不是以人类已知事物的形状作为依据的呢?我们总
不能说汉字中“虎”“雀”“龟”“蛇”等也来源于天上的星宿吧。
其二,冯氏引用的古文字形体并不完备,换句话说,他只引用了对自己论点有利的字
形,而对不能说明其论点的字形则视而不见。而“龙”字在甲骨文中至少有以下几种写法:
1.铁一六三四河六三○ 铁一○五?三
前四?五三?四
2. 后二?六?一四
3. 甲一六二三佚?二三四前五?三八?三
冯先生在其著作中只引用了与第一组形体相近的写法,四象的东宫,以房宿距星(π
页 第 9
Scorpio)作为连接点而把七宿诸星依次连缀所得到图形确实与这些甲骨文的写法有些相
似。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充分说明冯先生的观点,因为这既可以说明甲骨文的字形可
能是受苍龙七宿的影响,但也可以解释为苍龙七宿的连线恰巧与古人心目中龙的形体极为
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第三组的写法就不能用冯先生的观点去解释了。
第二组字形“龙”的写法中有明显的鳞甲(《说文》:“龙,鳞虫之长。”),且首
尾蜷曲,其状如环。闻一多《璞堂杂识?龙(乾)》释《周易》“群龙无首”曰:“群读为
卷,群龙即卷龙,《诗九?传》?衮衣,卷龙也。?《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
下幅,一龙蟠阿上乡。?卜辞龙字或尾交于首,屈身如环,殆所谓卷龙欤?卷龙其状如环无
端,不辩首尾,故曰无首,言不见首耳。”此与苍龙七宿殊为不类。
第三组则既有鳞又有足,甚至足上有爪。至于冯先生说“无足是商周古文字中龙的形
象与红山文化玉龙的共同特征”,看来也是站不住的,特别是《殷虚文字甲编》一册著录
的?龙?字,龙足的形象非常完整、逼真。罗振玉也认为龙字的形体有足:“……但为首角全
身之形,或又增足。”《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1758页)
冯时先生说:“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时代最早的发现于不同地点的龙都表现了某种实
物,但形象并不一致,而甲骨文及金文?龙?字所反映的龙的特征又无法归结,甚至联想到
某一种事物,这些都意味着简单地类比龙为何物其实并不切实际。”但事实并非如此。叶
玉森在分析了若干甲骨文“龙”字的形体后总结说:“据上各形,乃断定龙顶有肉
冠,有两角,两耳,口阔,有髯,有胡,有四肢,有掌爪,身有甲或斑纹,无翼,尾
秃,其形蜿蜒,能飞能行,与近儒学说略合。”(《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1758页)而
页 第 10
这些东西都是中国人理解的“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却在东宫苍龙七宿的图象中一点
影子也找不到。有了这些实例作为证据,我们就不得不去怀疑冯先生假说的真实性了。
其三,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蚌塑龙,形像鳄鱼(图见下
页),也像考古学根据化石复原的恐龙形象(图见下页)。
濮阳古称帝丘,《春秋?僖公三十一年》杜预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
丘,故曰帝丘。”可见其地为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活动的主要领域。“据文
献记载,濮阳到山东省的巨野一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型沼泽地,名曰?雷泽?、?
雷下泽?。对于该处遗址考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经钻探知道,该遗址是中间高四周低的丘
岗,最低处有泽泥存在,沼泽地盛产贝类动物,所以这里蚌壳丰富,是蚌塑图案取之不尽
的材料。”(原丰,《星象图还是颛顼墓》,《中国考古谜案》39页,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9)由此可以推断,西水坡45号墓蚌塑龙的原形一定是栖息在沼泽地的某种爬行动物,
如果不是早已灭绝的恐龙,便是古人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鳄鱼。
因此,这一蚌塑龙的形象是有实物依据的。经考古学分析和碳同位素测定,并经树轮
校正,濮阳西水坡45号墓蚌塑图案的年代距今6460±135年,即公元前第四千纪中叶。
也就是说,早在商周甲骨文以前的三千多年,中原人们心中理解的龙,和虎、鸟等一样,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而据冯时先生本人考证,西水坡45号墓蚌塑龙具有天文学含义,
即为东宫苍龙,合理的推论只能是,古人在对天上的龙星进行观测时,和虎星一样,将其
与地上的某种动物联系起来,命名为“龙”。其后文字发生,“龙”字的形体只能来源于
实物的龙而非天上的龙星,因为后者也来源于前者,这是好理解的。当然,闻一多、冯时
先生的研究对于解读中国龙的起源与演变仍然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无论龙的原形是何种
动物(这因时因地而异),后世中国人理解的龙都与天上的龙星有关,“因此,中华民族
对巨龙的崇拜,实际就是对东方星宿的崇拜,而这一崇拜的缘起则在于这些星宿所具有的
页 第 11
对于远古先民的授时意义。”(《中国天文考古学》第421页)由于二十八宿在古代天文
学乃至在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东宫苍龙又居二十八宿之首,人们逐渐地把龙星运
行的特点移植在龙这种动物身上,从而赋予了它神秘、变化的内涵。
正像闻一多先生考证的那样,《周易?乾卦》的六爻亦是古人“观象于天”的产物,苍
龙星宿在天空中呈周期性运行的特征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典型形式,而居于六十四卦之首的
乾卦,其六爻正是旨在揭示一般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普遍规律。因此,乾卦六爻取
象于龙也绝非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天文学有二十八星宿之说。说龙是由星象演变而来也是没有道理的,星象在
天体中虽然是运动的,但在人们的视觉中则是相对固定的,根本不会产生突如其来的风雨
雷电变化,龙的形象特征与星象没有任何关系,星象的名称是由天文学家根据地球上的生
物现象决定命名的,在没有天文知识的普通人眼里根本就认不出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在哪里,
怎么会由星象联想到龙呢?
十三、 龙卷风说
篇三: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That's one of the mysteries of Dragon or similar giant serpent's symbolism and
mythology found in ancient human cultures. Why such a creature is almost
页 第 12
universally found in the myths and ancient art work of the world's ancient
civilizations? Were did the idea of the great serpent come from and why did it
become such long lasting symbol in human civilization? 古代人类文化中,龙或者说
是巨蛇及其神话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个谜。为何世界各大古文明的神话和古代艺术品中都
普遍存在着“龙”这种生物?这一意象起源于何处?它为何能在人类文明中经久不衰?
Dragons or very similar creatures can be found in many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I don’t think it can be claimed to have come from any one source, but more
an archetypal creature that can be found in myths and legends of many different
peoples, that varies in appearance, nature, and abilities, but is usually a large
serpentine creature often with wings, or at least the ability to fly.
龙以及各种酷似龙的生物可以在全世界许多文化中找到,我认为“龙”这一形象的发
源是多样的,许多民族的神话和传说中都存在“龙”的形象,它们虽被赋予了不同的外表、
本性和能力,但大多是形似蛇类的生物,并且往往生着硕大的翅膀,或者至少有着飞行的
能力。
Western mythology
西方神话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The Western dragon has only recently become a particular shape of beast, that
being a big lizard that flies with wings, of the sort you might see in fantasy
页 第 13
medieval times, "dragon" could refer to things of many different shapes, including
both lizard-like dragons and serpentine dragons; that is to say, the snake-like
dragon is hardly unknown in Western mythology. 西方的龙直到近现代才有了固定
的形态,也就是我们通过魔幻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的那种长着大翅膀的大蜥蜴。在中世纪,
“dragon”一个词可以指代许多天差地别的东西,蜥蜴状的龙、蛇形的龙都行;也就是说,
西方还是有蛇形龙的。
The western Dragon originated with the Chinese dragon, but was transported
west by nomadic people such as the Alani. The Alani using the image to head up
their raids would be putting forward an attacking creature. Hence the somewhat
bad name of the western dragon in comparison to its eastern counterpart. I love
the picture by the way of the Chinese dragon, a picture which seems to add weight
to the suggestion of a creature made up of many symbols from many people
brought together by an emperor or leader. Note the head and the antlers, an
emblem of nomadic peoples over a considerable area.
西方的龙起源于中国,后来由诸如阿兰人这样的游牧民族传入西方。阿兰人往往在作
战时使用龙的形象,并可能据此创造出了一种凶猛的怪兽与之对应。久而久之,西方的龙
就开始声名狼藉了。我很喜欢那张图中的中国龙,一位君主或领袖将各族的象征组合在一
起,使龙的形象平添了许多重量感。注意看这龙的头部,它长了一对鹿角,这就是驰骋于
大陆之上的游牧民族的象征啊。
Greek mythology
希腊神话
页 第 14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The association of the serpent with a monstrous opponent overcome by a
heroic deity has its roots in the mytholog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cluding
Canaanite (Hebrew, Ugaritic), Hittite and Mesopotamian. The Chaoskampf motif
entered Greek mythology and ultimately Christian mythology, although the
serpent motif may already be part of prehistoric Indo-European mythology as well,
based on comparative evidence of Indic and Germanic material.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accounts of spitting cobras may be the origin of the myths of
fire-breathing dragons.[4]”
将蛇演化成硕大无朋的怪物,并最终被赋予神秘色彩最早起源于古代近东神话中,这
包括了迦南人(希伯来人、乌加里特人)、赫梯人还有美索不达米亚神话。这一形象被传
入希腊,并最终于基督教神化混合。实际上,通过将印度与日耳曼史料的对比分析,蛇这
一意象很可能是史前印欧神话的一部分。据推测,对喷射毒汁的眼镜蛇的记载可能正是喷
火巨龙神话的起源。
Japanese mythology
日本神话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Japanese dragon myths amalgamate native legends with imported stories
about dragons from China, Korea and India. 日本有关龙的形象是日本本土与周边如
页 第 15
中国、韩国及印度的结合的产物。
Like these other Asian dragons, most Japanese ones are water deities
associated with rainfall and bodies of water, and are typically depicted as large,
wingless, serpentine creatures with clawed feet.
与其他亚洲国家对龙的描述一样,日本龙被人们视作可以上天入地的水神和龙神,进
而受到大众的崇拜。日本人认为龙是巨大的蜿蜒的像长蛇一样的生物,长有爪子但是没有
翅膀。日本文化中固有的用来祈祷风调雨顺的蛇神并未因龙的出现而销声匿迹,因此在日
本人的观念中龙是相当复杂的形象,它是蛇与龙的混合体,蛇的身上有龙的特征,而龙的
精神里又有蛇的性格。
India mythology
印度神话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In the early Vedic religion, Vritra or "the enveloper", was an Asura and also a
"naga" or possibly dragon-like creature, the personification of drought and enemy
of Indra. Vritra was also known in the Vedas as Ahi and he is said to have had three
Life of Apollonius of Tyana by Flavius Philostratus contains a long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India heavily infested with dragons, but this does not
correspond with modern Indian belief, and likely not with Indian belief as it was in
his time, whether Apollonius invented this story, or whether he believed someone
页 第 16
else who told him it.
在梵文中“那伽”被一致的译为“龙”。据记载,那伽长身无足,能在大海及其他水
域中称王为尊。其原型当为生活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蟒蛇,。佛经中云:“那伽,秦(指
中国)言龙”。它类似中国龙,变幻莫测;风云际会;升天潜水;兴云布雨。Naga居于
海中,多宝藏,能呼风唤雨,佛、儒、道合一后,Naga与中国的龙渐渐同化,所以造成
中国的龙皆喷水的感觉。佛经中的龙一般是指“那迦”,英译是Naga,是古代印度一种
眼镜蛇崇拜的神化产物。“那迦”与中国的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迦”的天敌是金翅
鸟,在中国又称大鹏,金翅鸟是“那迦”同父异母的弟弟,但金翅鸟每一天要吃一条大“那
迦”与五百条小“那迦”,此后“那迦”皈依佛陀,得袈裟护体,才免金翅鸟吞噬。
页 第 17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公叔又青)
龙的由来
篇一:关于龙的来历
关于龙的来历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古代原始部落的图腾,是黄帝部落的图腾,关于这个图腾
形象的由来其实非常简单,非常单纯。
在中华民族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分布着很多部落,各个部落都有自已崇拜的图腾,
这些图腾基本上都是动物,比如:鹰、马、蛇、鹿等等,各个部落为了生存资源经常发生
战争,最后黄帝部落在战争中统一了各个部落,当时黄帝部落为了让统一后的其他部落人
都能团结在一起,共同为了生存与自然而战,不让被统一的部落人有一种被打败、被统治、
被吞并的感觉,因此,黄帝下令,废除各个部落原有的图腾,包括黄帝部落的图腾也一并
废除,重新创造一种新的图腾,这种图腾包括所有原来被统一的部落图腾的一部分,让所
有人认为这是新创建的部落,不是谁吞并了谁的部落,因此新的图腾就包括了马脸、鹿角、
鹰爪、蛇身等,因此龙图腾诞生了。
篇二:龙的起源
龙的起源
一、 蟒蛇说
有一种大蛇名为“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
页 第 1
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接受了兽类的脚、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
二、 鳄鱼说
扬子鳄除了没有角之外,面容酷似龙
在华夏民族的发祥地黄河流域,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洪涝灾害对人威胁极大,所以
渴求有一种能主宰雨水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神灵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愿望。处在不同
地域和环境中的古代人类,由于受到身边不同自然物的益处和害处,因此,人们心目中代
表自然物精华和灵气的对象各不相同,某种生活在身边的动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于
是我们的祖先便创造出一种以我国特有的鼍属鳄科爬行动物扬子鳄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
灵形象--龙。
扬子鳄这种曾与恐龙共同生活了一亿多年延续至今仍奇迹般保持了原始形态的“活化
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龙呢?夏商朝以前黄河流域的环境像《水经注》记载的“杂树交荫,
云垂烟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丰富的地方,古气象学表明气候还相当温暖潮湿,因此生
活着许多扬子鳄。由于扬子鳄狰狞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陆地两栖生活的奇特习性以及经常
半潜水中似隐似现的诡秘行踪,引发古人对它产生了既恐惧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众人眼
中具有威严和神秘感的动物--扬子鳄便成了主水神灵形象的必然选择对象。龙的幻化形象
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
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
7、有横条纹的腹部。
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发挥了充分的想象力,给它添加
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
页 第 2
渲染气势,充实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描绘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
的龙形象了。虽然经过艺术夸张后,想象中的龙与现实中的扬子鳄有了许多不同之处,但
对比之下,仍可看到扬子鳄--长颚、尖牙、披鳞、利爪等主要特征。后来黄河流域由于人
为破坏生态,刀耕火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气候变冷,适宜于暖湿环
境的扬子鳄难以生存便逐渐绝迹了(现仅存于我国安徽省南部)。因为扬子鳄在现实生活
中不复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们创造的龙形象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结果龙与扬子鳄成了两种不同的概念,龙形象的来历开始变的扑朔迷离。
早期的龙是无角的,1987年河南濮阳发掘出土的一个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发现用
蚌壳摆的龙(扬子鳄)图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龙形象也是大头长尾的爬行动物。有角
龙的形象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青铜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个商代青铜器龙纹觥的造型翘鼻、
张口、利齿毕现,器身两侧纹饰与扬子鳄的体纹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云龙石刻雕塑
则更是一个无角无须、蹩眉瞪目、活灵活现的扬子鳄形象。
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龙字便是大口、曲体的动物形象。龙字的读音则是雷声
的模拟音。古人视龙为雷雨之神,《山海经》中就有“雷泽有神,龙身而人头。”的记载,
每当风雨欲来时的电闪雷鸣启发了古人,认定雷电与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隆隆”的
雷声成了龙字的读音。时至今日,扬子鳄在我国南方民间的俗称仍是“土龙”、“猪婆龙”。
章炳麟在《说龙》一文中声称:他考察古书,稽按地域和音讯,并且参考马来人的捕
鳄实况,认为龙就是扬子鳄。
王笠荃《龙神之谜》一文认为龙的原型是扬子鳄、湾鳄。
尚民杰《中国古代龙形探源》
页 第 3
三、 蜥蜴说
四、 恐龙说
五、 马说
六、 河马说
七、 闪电说
厦门大学教授朱天顺在《中国古代宗教初探》中说:
“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
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
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关于龙的神话和迷信中,就其自然作用来看,主要跟降雨和洪水有关系。春、夏、
秋之间,晴空中电闪雷鸣之后就一阵大雨,这种现象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雨是雷电带来的,
并促使人们去幻想带来雨的闪电,究竟是什么东西。这样,人们就依据闪电的作用和形状,
把它幻想为一条行素很快,身子很长,曲折前进的动物。”
1、古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空中变幻莫测的闪电,他们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动物,而
闪电带来的风雨交加,和人们的农业耕种息息相关,所以古人把闪电造字为“龙”,并顶
礼膜拜。
页 第 4
2、“龙”在甲骨文中的字形,有好几种,所谓“龙无常形”,都有“头”有“爪”,
但如果把“头”和“爪”去掉,就会发现剩余的形状和天空中的闪电形状非常相似,“头”
和“爪”不过是古人误认为“闪电”是一种神奇的动物而人为添加上去的。
3、“龙”的读音一直是“隆”,闪电过后,通常都是“隆隆”的雷声,古人雷电不分,
想当然地把“隆隆”的雷声认为是“龙”飞过而发出的声音,所以“龙”读为“隆”。甲
骨文的“电”本字为“申”,字形为中间一个“S”型,象征“电弧”,“S”的两个开口
处各有一个“口”型,大概象征“云”。
4、平常的天空中是看不见闪电的,只有下雨天才有机会看见。所以古人也想当然地认
为龙和水有关,认为龙是平常住在水里,下雨天才飞上天空行云布雨的。
5、古人认为龙会喷火,而闪电会点燃森林。
6、古人总是以“龙”指代“真命天子”,地下的“爬行动物”是无法享受这份殊荣的,
只有那飞扬跋扈、神威莫测的闪电,才有机会享受这份待遇。闪电,本来就是“天”之“子”。
7、“图腾”,指的是一种原始崇拜,是古人对某种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却又无法战胜
的自然力的敬畏。草原民族主业是畜牧,无法战胜的天敌是草原上的狼群,所以产生了“狼
图腾”;而中原的华夏族主业是农耕,无法战胜的天敌是自然界的风雨,而自然界的风雨
中最神威莫测的是闪电,所以闪电被幻化为“龙”,并被顶礼膜拜,这就是“龙图腾”的
由来。
甲骨文中的“虹”字,是一条“两头龙”的形状,铜器和石刻中的“虹神”也都是“两
头龙”形象。
页 第 5
甲骨文“虹”字左右各一个“龙头”,中间是个拱桥状的“龙身”。“虹”字中的“龙
头”形状,和“龙”字中的“龙头”形状完全一致,可见古人认为“龙”和天空中的彩虹
是密切相关的。把“虹”字的“龙头”去掉,剩下的拱桥状的“龙身”和天空中的彩虹完
全象形;把“龙”字的“龙头”和“龙爪”去掉,剩下的弯弯曲曲的形状也和天空中的闪
电完全象形。
为何古人把“两头龙”定义为彩虹?《字源字典》里没有现成答案,我的看法是,彩
虹是暴雨之后才会产生的,而暴雨中闪电的次数也不止一次,所以“虹”字中的两个“龙
头”象征的是“多次闪电”,即古人认为“多次闪电”是彩虹产生的必要条件。“两
头龙”的“虹”字,间接证明了“龙”的字源含义是“闪电之神”!
汉代王充《论衡·感虚篇》“盛夏之时,雷电击折破树木,发坏室屋,俗谓天取龙,谓
龙藏于树木之中,匿于屋室之间也。雷电击折树木,发坏屋室,则龙见于外。龙见,雷取
以升天。”
为什么崇拜雷电
第一,雷电的一个重要的功绩是制造化肥
第二,雷电还能促进生物生长。
第三,雷电能制造负氧离子。在雷雨后,空气中高浓度的负氧离子,使得空气格外清
新,人们感觉心旷神怡。
赵天吏在《说龙》一文中认为龙常见于雷电发时,其声如雷,光为电,行为龙,三位
页 第 6
一体。
周国荣在《释“龙”》一文中推断认为龙之原型是电闪
胡学琛《谈龙说凤》一文认为龙是先民根据闪电的形象创造出来的自然神
李炳海《楚辞与东夷族的龙凤图腾》一文认为龙蛇图腾源自于雷图腾
八、 云神说
九、 自然景观说
十、 树神说
十一、 大鲵说
十二、 星象说
闻一多先生在考证《周易?乾卦》六龙时,得出了一个十分新颖而又富有说服力的结论,
他说:《乾卦》言龙者六,(内九四“或跃在渊”虽未明言龙,而实指龙)皆谓东方苍龙
之星,故《彖传》曰“时乘六龙而御天”也。《史记封禅书正义》引《汉旧仪》“龙星右
角为天田。”九二“见龙在田”田即天田也。《说文》“龙……春分而登天,秋分日潜渊,”
亦谓龙星。九五“飞龙在天”,春分之龙也,初九“潜龙勿用”,九四“或跃在渊”,秋
分之龙也。(《璞堂杂识?龙(乾)》,《闻一多全集》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冯时
在《中国天文考古学》中将此观点加以发挥,使之更加具体、严密:
页 第 7
苍龙星宿在完成了回天运动的过程之后,又会重新走到太阳附近,此时它的主体星宿
与太阳同出同入,这在古代叫“日躔”。由于太阳的亮度太强,此时人们看不到龙星,于
是古人将这种天象称为“潜龙”,意思是潜伏在深渊中的龙。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浮之后,
龙星重新升上天空,这时人们最先看到的是龙角与天田星同时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古
人就把这种天象叫做“见龙在田”。此后龙星继续升高,终于有一天,苍龙星宿全部现出
了地平线,这时古人则形象地称之为“或跃在渊”。重新升起的龙星在天空中运行,逐渐
处于横跨南中天的位置,古人称这种天象为“飞龙在天”。苍龙运行过中天,龙体开始西
斜,这时的天象又叫做“亢龙”。(《中国天文考古学》,第38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9)。
冯时先生进一步认为,“甲骨文及金文的?龙?字本身就是一幅星图”,即认为古文字
中“龙”字的形体来源于天上的苍龙星宿。他说:
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时代最早的发现于不同地点的龙都表现了某种实物,但形象并不
一致,而甲骨文及金文“龙”字所反映的龙的特征又无法归结,甚至联想到某一种事
物,这些都意味着简单地类比龙为何物其实并不切实际。我们理解,龙的世俗形象,
也可以说它的艺术形象乃是多种形象逐渐杂糅的综合体,而它原始的真实形象则来源于星
象。殷周古文字的“龙”字真实地体现了这一点。
当我们把殷周古文字中龙形象与东宫七宿星图比较之后发现,如果我们以房宿距星(π
Scorpio)作为连接点而把七宿诸星依次连缀的话,那么,无论选用什么样的连缀方式,所
呈现的形象都与甲骨文及金文“龙”字的形象完全相同。这种一致性所暗示的事实是清楚
的,不仅商周古文字的“龙”字取象于东宫七宿,甚至龙的形象也源自于此。(《中国天
文考古学》第415页“四象起源考?龙星原始”)
页 第 8
下面是冯时先生所依据的甲骨文字形:
此说则似是而非。
冯氏对甲骨文“龙”字甚至龙的形象取象于东宫七宿之说,有以下疑点:
其一,其他三宫白虎、朱雀、玄武(据考证最早为鹿)均取象于人们熟悉的动物,那
么东宫苍龙也应该如此,即,古人心目中一定是先有了这些动物的形象,然后才有可能将
天上的某些恒星的连线想象成这些动物,而不可能像冯先生认为的那样正好相反(古今中
外的所有类似的想象都是这个道理)。可以设想,如果古人心中一点“龙”的影子都没有,
一点“龙”的概念都没有,他们怎么可能凭空杜撰出“龙”这一神奇的动物呢?试问古今
中外的天文学里,有哪一个星座的命名不是以人类已知事物的形状作为依据的呢?我们总
不能说汉字中“虎”“雀”“龟”“蛇”等也来源于天上的星宿吧。
其二,冯氏引用的古文字形体并不完备,换句话说,他只引用了对自己论点有利的字
形,而对不能说明其论点的字形则视而不见。而“龙”字在甲骨文中至少有以下几种写法:
1.铁一六三四河六三○ 铁一○五?三
前四?五三?四
2. 后二?六?一四
3. 甲一六二三佚?二三四前五?三八?三
冯先生在其著作中只引用了与第一组形体相近的写法,四象的东宫,以房宿距星(π
页 第 9
Scorpio)作为连接点而把七宿诸星依次连缀所得到图形确实与这些甲骨文的写法有些相
似。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够充分说明冯先生的观点,因为这既可以说明甲骨文的字形可
能是受苍龙七宿的影响,但也可以解释为苍龙七宿的连线恰巧与古人心目中龙的形体极为
相似。
更为重要的是,第二、第三组的写法就不能用冯先生的观点去解释了。
第二组字形“龙”的写法中有明显的鳞甲(《说文》:“龙,鳞虫之长。”),且首
尾蜷曲,其状如环。闻一多《璞堂杂识?龙(乾)》释《周易》“群龙无首”曰:“群读为
卷,群龙即卷龙,《诗九?传》?衮衣,卷龙也。?《说文》:?衮,天子享先王,卷龙绣于
下幅,一龙蟠阿上乡。?卜辞龙字或尾交于首,屈身如环,殆所谓卷龙欤?卷龙其状如环无
端,不辩首尾,故曰无首,言不见首耳。”此与苍龙七宿殊为不类。
第三组则既有鳞又有足,甚至足上有爪。至于冯先生说“无足是商周古文字中龙的形
象与红山文化玉龙的共同特征”,看来也是站不住的,特别是《殷虚文字甲编》一册著录
的?龙?字,龙足的形象非常完整、逼真。罗振玉也认为龙字的形体有足:“……但为首角全
身之形,或又增足。”《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1758页)
冯时先生说:“虽然我们目前看到的时代最早的发现于不同地点的龙都表现了某种实
物,但形象并不一致,而甲骨文及金文?龙?字所反映的龙的特征又无法归结,甚至联想到
某一种事物,这些都意味着简单地类比龙为何物其实并不切实际。”但事实并非如此。叶
玉森在分析了若干甲骨文“龙”字的形体后总结说:“据上各形,乃断定龙顶有肉
冠,有两角,两耳,口阔,有髯,有胡,有四肢,有掌爪,身有甲或斑纹,无翼,尾
秃,其形蜿蜒,能飞能行,与近儒学说略合。”(《甲骨文字诂林》第二册,1758页)而
页 第 10
这些东西都是中国人理解的“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却在东宫苍龙七宿的图象中一点
影子也找不到。有了这些实例作为证据,我们就不得不去怀疑冯先生假说的真实性了。
其三,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蚌塑龙,形像鳄鱼(图见下
页),也像考古学根据化石复原的恐龙形象(图见下页)。
濮阳古称帝丘,《春秋?僖公三十一年》杜预注:“帝丘,今东郡濮阳县,故帝颛顼之
丘,故曰帝丘。”可见其地为上古时代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活动的主要领域。“据文
献记载,濮阳到山东省的巨野一带,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型沼泽地,名曰?雷泽?、?
雷下泽?。对于该处遗址考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经钻探知道,该遗址是中间高四周低的丘
岗,最低处有泽泥存在,沼泽地盛产贝类动物,所以这里蚌壳丰富,是蚌塑图案取之不尽
的材料。”(原丰,《星象图还是颛顼墓》,《中国考古谜案》39页,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9)由此可以推断,西水坡45号墓蚌塑龙的原形一定是栖息在沼泽地的某种爬行动物,
如果不是早已灭绝的恐龙,便是古人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鳄鱼。
因此,这一蚌塑龙的形象是有实物依据的。经考古学分析和碳同位素测定,并经树轮
校正,濮阳西水坡45号墓蚌塑图案的年代距今6460±135年,即公元前第四千纪中叶。
也就是说,早在商周甲骨文以前的三千多年,中原人们心中理解的龙,和虎、鸟等一样,
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动物。而据冯时先生本人考证,西水坡45号墓蚌塑龙具有天文学含义,
即为东宫苍龙,合理的推论只能是,古人在对天上的龙星进行观测时,和虎星一样,将其
与地上的某种动物联系起来,命名为“龙”。其后文字发生,“龙”字的形体只能来源于
实物的龙而非天上的龙星,因为后者也来源于前者,这是好理解的。当然,闻一多、冯时
先生的研究对于解读中国龙的起源与演变仍然具有十分巨大的意义。无论龙的原形是何种
动物(这因时因地而异),后世中国人理解的龙都与天上的龙星有关,“因此,中华民族
对巨龙的崇拜,实际就是对东方星宿的崇拜,而这一崇拜的缘起则在于这些星宿所具有的
页 第 11
对于远古先民的授时意义。”(《中国天文考古学》第421页)由于二十八宿在古代天文
学乃至在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崇高地位,东宫苍龙又居二十八宿之首,人们逐渐地把龙星运
行的特点移植在龙这种动物身上,从而赋予了它神秘、变化的内涵。
正像闻一多先生考证的那样,《周易?乾卦》的六爻亦是古人“观象于天”的产物,苍
龙星宿在天空中呈周期性运行的特征是事物矛盾运动的典型形式,而居于六十四卦之首的
乾卦,其六爻正是旨在揭示一般事物的发生、发展、消亡的普遍规律。因此,乾卦六爻取
象于龙也绝非是偶然的。
我国古代天文学有二十八星宿之说。说龙是由星象演变而来也是没有道理的,星象在
天体中虽然是运动的,但在人们的视觉中则是相对固定的,根本不会产生突如其来的风雨
雷电变化,龙的形象特征与星象没有任何关系,星象的名称是由天文学家根据地球上的生
物现象决定命名的,在没有天文知识的普通人眼里根本就认不出二十八星宿的位置在哪里,
怎么会由星象联想到龙呢?
十三、 龙卷风说
篇三: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That's one of the mysteries of Dragon or similar giant serpent's symbolism and
mythology found in ancient human cultures. Why such a creature is almost
页 第 12
universally found in the myths and ancient art work of the world's ancient
civilizations? Were did the idea of the great serpent come from and why did it
become such long lasting symbol in human civilization? 古代人类文化中,龙或者说
是巨蛇及其神话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个谜。为何世界各大古文明的神话和古代艺术品中都
普遍存在着“龙”这种生物?这一意象起源于何处?它为何能在人类文明中经久不衰?
Dragons or very similar creatures can be found in many cultures around the
world, I don’t think it can be claimed to have come from any one source, but more
an archetypal creature that can be found in myths and legends of many different
peoples, that varies in appearance, nature, and abilities, but is usually a large
serpentine creature often with wings, or at least the ability to fly.
龙以及各种酷似龙的生物可以在全世界许多文化中找到,我认为“龙”这一形象的发
源是多样的,许多民族的神话和传说中都存在“龙”的形象,它们虽被赋予了不同的外表、
本性和能力,但大多是形似蛇类的生物,并且往往生着硕大的翅膀,或者至少有着飞行的
能力。
Western mythology
西方神话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The Western dragon has only recently become a particular shape of beast, that
being a big lizard that flies with wings, of the sort you might see in fantasy
页 第 13
medieval times, "dragon" could refer to things of many different shapes, including
both lizard-like dragons and serpentine dragons; that is to say, the snake-like
dragon is hardly unknown in Western mythology. 西方的龙直到近现代才有了固定
的形态,也就是我们通过魔幻作品中常常能看到的那种长着大翅膀的大蜥蜴。在中世纪,
“dragon”一个词可以指代许多天差地别的东西,蜥蜴状的龙、蛇形的龙都行;也就是说,
西方还是有蛇形龙的。
The western Dragon originated with the Chinese dragon, but was transported
west by nomadic people such as the Alani. The Alani using the image to head up
their raids would be putting forward an attacking creature. Hence the somewhat
bad name of the western dragon in comparison to its eastern counterpart. I love
the picture by the way of the Chinese dragon, a picture which seems to add weight
to the suggestion of a creature made up of many symbols from many people
brought together by an emperor or leader. Note the head and the antlers, an
emblem of nomadic peoples over a considerable area.
西方的龙起源于中国,后来由诸如阿兰人这样的游牧民族传入西方。阿兰人往往在作
战时使用龙的形象,并可能据此创造出了一种凶猛的怪兽与之对应。久而久之,西方的龙
就开始声名狼藉了。我很喜欢那张图中的中国龙,一位君主或领袖将各族的象征组合在一
起,使龙的形象平添了许多重量感。注意看这龙的头部,它长了一对鹿角,这就是驰骋于
大陆之上的游牧民族的象征啊。
Greek mythology
希腊神话
页 第 14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The association of the serpent with a monstrous opponent overcome by a
heroic deity has its roots in the mytholog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including
Canaanite (Hebrew, Ugaritic), Hittite and Mesopotamian. The Chaoskampf motif
entered Greek mythology and ultimately Christian mythology, although the
serpent motif may already be part of prehistoric Indo-European mythology as well,
based on comparative evidence of Indic and Germanic material.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accounts of spitting cobras may be the origin of the myths of
fire-breathing dragons.[4]”
将蛇演化成硕大无朋的怪物,并最终被赋予神秘色彩最早起源于古代近东神话中,这
包括了迦南人(希伯来人、乌加里特人)、赫梯人还有美索不达米亚神话。这一形象被传
入希腊,并最终于基督教神化混合。实际上,通过将印度与日耳曼史料的对比分析,蛇这
一意象很可能是史前印欧神话的一部分。据推测,对喷射毒汁的眼镜蛇的记载可能正是喷
火巨龙神话的起源。
Japanese mythology
日本神话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Japanese dragon myths amalgamate native legends with imported stories
about dragons from China, Korea and India. 日本有关龙的形象是日本本土与周边如
页 第 15
中国、韩国及印度的结合的产物。
Like these other Asian dragons, most Japanese ones are water deities
associated with rainfall and bodies of water, and are typically depicted as large,
wingless, serpentine creatures with clawed feet.
与其他亚洲国家对龙的描述一样,日本龙被人们视作可以上天入地的水神和龙神,进
而受到大众的崇拜。日本人认为龙是巨大的蜿蜒的像长蛇一样的生物,长有爪子但是没有
翅膀。日本文化中固有的用来祈祷风调雨顺的蛇神并未因龙的出现而销声匿迹,因此在日
本人的观念中龙是相当复杂的形象,它是蛇与龙的混合体,蛇的身上有龙的特征,而龙的
精神里又有蛇的性格。
India mythology
印度神话
世界各地关于龙的起源
In the early Vedic religion, Vritra or "the enveloper", was an Asura and also a
"naga" or possibly dragon-like creature, the personification of drought and enemy
of Indra. Vritra was also known in the Vedas as Ahi and he is said to have had three
Life of Apollonius of Tyana by Flavius Philostratus contains a long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India heavily infested with dragons, but this does not
correspond with modern Indian belief, and likely not with Indian belief as it was in
his time, whether Apollonius invented this story, or whether he believed someone
页 第 16
else who told him it.
在梵文中“那伽”被一致的译为“龙”。据记载,那伽长身无足,能在大海及其他水
域中称王为尊。其原型当为生活于南亚次大陆的一种蟒蛇,。佛经中云:“那伽,秦(指
中国)言龙”。它类似中国龙,变幻莫测;风云际会;升天潜水;兴云布雨。Naga居于
海中,多宝藏,能呼风唤雨,佛、儒、道合一后,Naga与中国的龙渐渐同化,所以造成
中国的龙皆喷水的感觉。佛经中的龙一般是指“那迦”,英译是Naga,是古代印度一种
眼镜蛇崇拜的神化产物。“那迦”与中国的龙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那迦”的天敌是金翅
鸟,在中国又称大鹏,金翅鸟是“那迦”同父异母的弟弟,但金翅鸟每一天要吃一条大“那
迦”与五百条小“那迦”,此后“那迦”皈依佛陀,得袈裟护体,才免金翅鸟吞噬。
页 第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