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彤爰美)
2018年第6期(总第276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1004-6917.2018.06.007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刘家凯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坚持以人民中心,既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此,应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创造更多参与发展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保障人民
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人民幸福感,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8)06-003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
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
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
[1]
。坚持以人民中心,既是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必须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眼于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开放创新、文明法
治、团结和谐、民主自信的美丽中国,让改革发展成
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创造更多参与发展机会
(一)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教育是提高人民
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
国教育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
高收入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
高收入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
[2]
,区域和城乡教育发
展还不平衡,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后备人才
等方面结构性缺口仍然很大。这直接导致我国对知
收稿日期:2018-02-14
作者简介:刘家凯(1966—),男,广西资源人,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研究员。
- 35 -
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强烈,人力资源素质
偏低与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要坚持
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推动绝大多数城乡新增
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不断满足科技迅速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多
样化人力资源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
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
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提高新增劳动
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办好继续教育,加强对城
乡低文化水平人群教育帮扶,借助互联网技术普及
就业创业网络教育,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起
来,提高群众再就业能力。
(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
是最大的民生,我国已连续5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
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9
%
以下的
较低水平,但2018年,又有820万高校毕业生和500万
中职毕业生
[3]
,加上去产能需安置的几十万转岗职工
等,就业压力依然非常大。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
发展阶段迈进,存在着就业总量扩大乏力和结构性
矛盾突出的双重压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千方百
计增加就业岗位,尤其要鼓励城乡中小企业就近吸
纳劳动力,解决普通劳动者多渠道就业难题。着力
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人力资源与产业升级不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相适应的问题,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就
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方位公共就
业服务体系,推行政府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责任制
度,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
更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
[4]
。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鼓励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的家政护
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中低技能劳动者
转岗就业,努力让更多人有事情可做、有机会提升。
(三)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推动“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人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有力体
现。2014年以来,我国每年有500万新登记企业,企
业活跃度保持在70
%
左右,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
名也从2013年的第35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7位
[5]
,
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要进一步鼓励创业创新,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
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推动更多社会主体向个体经营
者、企业家转变,发挥好企业家创新创业对就业的
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发展市场
化、专业化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指导和提升创业服
务水平,给予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政府担保、财政补
贴、金融信贷支持等支持政策。优化创业服务,健全
均等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建立保护创业的法制环境,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就
业、大胆创业。
二、提高收入水平,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一)促进人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收入水平
的提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条件,是提升人民
生活质量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党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
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
报酬同步提高
[6]
。1978年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了
29倍,人均GDP增长了20倍。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
费水平提高了16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6.7倍
[7]
,但
依然存在居民收入增长跟不上经济增长、劳动报酬
提高滞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要鼓励勤劳守
法致富,保护合法性收入,建立起崇尚劳动、保护劳
动所得的价值体系,让劳动成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
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
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
动报酬同步提高,推行同工同酬,消除就业歧视,破
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
No.6.2018(Cumulatively,No.276)
得中低收入群体有提高工资收入的均等化机会。扩
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
是用来炒的定位,遏制房子的投机属性,重视中低收
入者与高收入者在财产性收入的普惠性与公平性。
(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单纯居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并不必然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需要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更多人
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便利。2016年,我国城乡收入
差距缩小到2.36,基尼系数为0.465,虽近年来有所下
降,但仍高于0.4的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初次分配并
不能完全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政府再分配职能不
可或缺。要增强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之间的协调性,初
次分配更加注重机会均等,不断提高一线劳动者的
劳动报酬,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
机制,同时在再分配领域更好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等手段为主的再分配机制。用好财税等调节功
能,对富人多征税,对中等收入者少征税,对低收入
群体不征税,甚至进行补贴,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
负担
[8]
。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大再分配力度,努力做到
既调节过高收入,又保护高收入群体的劳动积极性。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中等收入群体是
社会的“稳定嚣”、分配的“晴雨表”,中等收入群
体的比例越大,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强,收入分配的
公平性也越高,产生矛盾的概率就越小。目前我国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尽管中等收入人群数
量庞大,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一场大病就返
贫、一旦失业就经济拮据的案例并不少见。要稳定
中等收入群体结构,努力扩大高技术人群、创新性
人才以及白领阶层比例,平衡工资收入,做到“提
低、稳中、限高”。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配合
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工具,合理化阶层收入。促进
人才社会流动,消除以户籍、行业、区域和所有制性
质形成的体制障碍,增进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培育
体系的公平性
[9]
,鼓励人人在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
同时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推动更多潜在人群向中
等收入群体转变。
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
(一)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重
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明确提出推动城乡
- 36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
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0]
。2016年,
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4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
%
,教育普及程度超
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
教育资源不均衡、东西部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大等问
题。要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以农村
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
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
常态化,将教育公共服务差距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推
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扩大普惠性
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解决大中城
市普通百姓“公立幼儿园进不去私立幼儿园读不起”
的难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
展。财政经费要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支持
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阻
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1]
。
(二)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去五年,我
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显著,覆盖城乡的基层医
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
覆盖4.3亿人,80
%
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
近的医疗点,90
%
公立医院参加医联体改革,县域内
就诊率已经达到了82.5
%
,个人卫生支出总费用下
降到30
%
以下
[12]
,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未彻
底解决,人民对医疗服务需求更高,健康中国建设
仍须付出不断努力。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
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卫生与健康
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
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医联体
建设,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调整。实施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加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对接,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抓好全民医保制度
建设,加快完善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好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六统一”政策,建立异地就医
直接结算机制,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服务供
给。实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理顺药品价格,挤
压虚高药价水分,完善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三)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
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党的十八
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0
%
,文
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0.4
%
,全国已
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
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进一步增强文
化自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
政投入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文化服务
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关系人民
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和活动等倾斜。扩大公共文化
覆盖面,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公益性文
化设施广泛覆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建立
惠及普通群众、困难群体以及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
服务保障机制,实现文化惠民。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
度,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
的统筹和利用,引导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将文化
设施向群众低偿或无偿开放,形成文化设施齐备、文
化产品丰富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已进入人口
老龄化社会,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1990—2020
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
%
,同期我国老
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
%
,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从1995年的6.6
%
上升至2020年9.3
%
,同期我
国由6.1
%
上升至11.5
%
。我国呈现未富先老的人口老
龄化特征。如何确保“老有所养”,不仅考验着传统
的养老模式,还考验着全社会的承受能力。要完善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构建基本
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
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发展职
业(企业)年金,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
业养老保险。进一步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同省
同待遇同费率,清理规范养老保险缴费政策,统一
社保费征缴主体等配套改革
[13]
。
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是,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要贯彻落实好 总书
记提出的“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发展要求,形成绿色
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宜居环境,推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
(一)推进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
- 37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绿色之路——中国经济绿色发
展报告2018》指出,我国绿色发展不平衡突出,经济
发展与可持续性不协调,约20
%
的城市和省区经济
发展和可持续性严重失衡,面临环境质量退化、可
持续性下降的挑战。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
用,与时俱进地提高节水、节能、节地、节材、节矿标
准,建立促进水耗、能耗、物耗降低的制度和政策
体系,强化约束性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通生
产与生活环节,实现生产和生活之间实现资源、能
源和废弃物统筹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培养绿色文化自觉,鼓励绿色消费,支持共享经济
发展,构建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高层次、系统化推
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环
境保护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相比,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仍是突出短板。要打
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严格落实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推动“散
乱污”企业整治、重点行业污染源治理。深化重点区
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
控制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
清洁高效利用,让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白云。加快水
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推
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
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实行“湖长制”“湾
长制”,实行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抓好流
域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
理,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
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提升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
施运行效果,加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固体
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普遍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制度,
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
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
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
饮用水水源,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14]
。
五、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一)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国家
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
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 总书记强调,
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
No.6.2018(Cumulatively,No.276)
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
公共安全网
[15]
。公共安全需要公众参与,要鼓励和
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全领域、全流
程的各项活动,动员社会公众依托社区、乡村等基
层组织投身公共安全治理,打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构建风险、安全与应急一
体化、全面融合的公共安全治理新机制,强化公共
安全的源头治理,加大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各类
重大风险隐患的治理力度。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
的能力,打造突发事件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风险防
范和应急准备先期处置能力、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
力、应急平台和应急通信系统等综合保障能力、社
会力量参与的协同能力等能力,确保安全事件第一
时间得到有效处理。
(二)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食品安全
关系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最关心
的问题之一。2017年,我国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为
97.6
%
,比2016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但同时,2017
年,国家食药监局检查了食品、保健食品的生产经营
单位87万家,查处违法案件1.2万余件,涉案金额3.6
亿元,食品安全还存在较大隐患
[16]
。要加快建立科
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
程,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全力保障人
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
构建质优安全的食品供给体系,推动食品产业转型
升级。强化全程严管,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健
全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对接机制、风险闭环管控体
系。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用互联网、大数据等
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真
正做到“全程透明监管”。
(三)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互联网技术发展
迅猛,大数据在给人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
个人信息泄露带来了安全风险。特别是一些非法获
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给违法犯罪活动提供
了可乘之机,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据中国网民权
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有37
%
的网民因各类
诈骗信息而遭受经济损失,84
%
的网民受到个人信息
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要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严格限
制政府、企业部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完善
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加大对个人
信息泄漏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推动全社会
普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敏
- 38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感性,提高群众应对普通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
六、提高人民幸福感,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
需要
(一)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群众对政府的最直观
印象,来源于一线行政部门的服务水平,推进“放管
服”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感受。近年来,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是政府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推进的重要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模式为企
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奠定坚实
基础。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
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减少行政审
批事项,完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
最大限度精简优化审批事项,给人民办事提供实实
在在的便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监管体制,创
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
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17]
。严格依
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好
地监督政府,特别是要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
督,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
的重要保证。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牵住司法责任制
牛鼻子,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
责,以责任倒逼公正、保障公平。2016年,全国法院
一审95
%
的案件当场立案,一审服判息诉率创纪录
地达到了89.2
%
,审判质量明显提高,更加高效透明
的法治环境逐步形成。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
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
有力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
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深入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
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司法质量、效
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着力解决司法不公、司法不廉
等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动
法治文化建设,引导人民逐步形成法治观念、法治思
维、法治习惯,努力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
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8]
。通过制度
建设,构筑民生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让全体人
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更加
幸福、更加有尊严地生活。
参考文献:
[1][6][1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28.
[2]张力.全面开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N].
中国教育报,2017-11-27.
[3]年均1300万人,人口大国实现“就业奇迹”[EB/
OL].(2018-02-10)[2018-05-14].http://www.
/xinwen/2018-02/10/content_.
[4]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
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43.
[5]王俊秀.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
告(2017)[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蔡
昉
.十九大报告中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N].
光明日报,2017-11-01.
[8][11][13][14][17][18]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
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1;337;349;
379;302;297.
[9]蔡
昉
.推动形成稳定的橄榄形社会结构[N].21
世纪经济报道,2017-11-13.
[12]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答记者问[EB/
OL].(2017-10-22)[2018-02-03].http://www.
/video/2017-03/11/c_.
[15]“平语”近人—— 这样诠释“平
安”[EB/OL].(2015-09-25)[2018-02-03].http:
///politics/2015-09/25/
c_.
[16]2017年我国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97.6% 食
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EB/OL].(2018-01-
24)[2018-02-03].http:///
n1/2018/0124/.
责任编辑:韦凤
- 39 -
2024年5月30日发(作者:彤爰美)
2018年第6期(总第276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1004-6917.2018.06.007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刘家凯
(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西 南宁 530022)
摘要:坚持以人民中心,既是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对此,应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创造更多参与发展机会;提高收入水平,保障人民
生活质量稳步提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
谐共生;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提高人民幸福感,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需要。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8)06-0035-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
央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
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
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
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
[1]
。坚持以人民中心,既是 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我们必须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眼于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
分的问题,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开放创新、文明法
治、团结和谐、民主自信的美丽中国,让改革发展成
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一、提高人民综合素质,创造更多参与发展机会
(一)提高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教育是提高人民
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
国教育规模稳居世界首位,但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比
高收入国家约低10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比
高收入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
[2]
,区域和城乡教育发
展还不平衡,技术技能型人才、大国工匠后备人才
等方面结构性缺口仍然很大。这直接导致我国对知
收稿日期:2018-02-14
作者简介:刘家凯(1966—),男,广西资源人,广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研究员。
- 35 -
识型人才、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强烈,人力资源素质
偏低与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之间的矛盾突出。要坚持
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推动绝大多数城乡新增
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不断满足科技迅速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多
样化人力资源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
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创新型、复合型、应用
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努力提高新增劳动
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办好继续教育,加强对城
乡低文化水平人群教育帮扶,借助互联网技术普及
就业创业网络教育,让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活跃起
来,提高群众再就业能力。
(二)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就业
是最大的民生,我国已连续5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
13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9
%
以下的
较低水平,但2018年,又有820万高校毕业生和500万
中职毕业生
[3]
,加上去产能需安置的几十万转岗职工
等,就业压力依然非常大。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
发展阶段迈进,存在着就业总量扩大乏力和结构性
矛盾突出的双重压力。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千方百
计增加就业岗位,尤其要鼓励城乡中小企业就近吸
纳劳动力,解决普通劳动者多渠道就业难题。着力
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人力资源与产业升级不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相适应的问题,在提高就业质量、提高劳动人口就
业能力、改善创业环境上下功夫。建立全方位公共就
业服务体系,推行政府帮扶困难群体就业的责任制
度,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
更多吸纳困难群体就业
[4]
。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鼓励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的家政护
理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中低技能劳动者
转岗就业,努力让更多人有事情可做、有机会提升。
(三)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推动“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人民实现自我价值的最有力体
现。2014年以来,我国每年有500万新登记企业,企
业活跃度保持在70
%
左右,我国的全球创新指数排
名也从2013年的第35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17位
[5]
,
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要进一步鼓励创业创新,
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
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推动更多社会主体向个体经营
者、企业家转变,发挥好企业家创新创业对就业的
带动作用。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发展市场
化、专业化创业载体,加强创业指导和提升创业服
务水平,给予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政府担保、财政补
贴、金融信贷支持等支持政策。优化创业服务,健全
均等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建立保护创业的法制环境,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就
业、大胆创业。
二、提高收入水平,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一)促进人民收入水平稳定增长。收入水平
的提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条件,是提升人民
生活质量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党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
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
报酬同步提高
[6]
。1978年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了
29倍,人均GDP增长了20倍。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消
费水平提高了16倍,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6.7倍
[7]
,但
依然存在居民收入增长跟不上经济增长、劳动报酬
提高滞后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要鼓励勤劳守
法致富,保护合法性收入,建立起崇尚劳动、保护劳
动所得的价值体系,让劳动成为人民实现对美好生
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
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
动报酬同步提高,推行同工同酬,消除就业歧视,破
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
No.6.2018(Cumulatively,No.276)
得中低收入群体有提高工资收入的均等化机会。扩
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
是用来炒的定位,遏制房子的投机属性,重视中低收
入者与高收入者在财产性收入的普惠性与公平性。
(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机制。单纯居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并不必然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还需要推进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让更多人
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便利。2016年,我国城乡收入
差距缩小到2.36,基尼系数为0.465,虽近年来有所下
降,但仍高于0.4的国际贫富差距警戒线。初次分配并
不能完全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政府再分配职能不
可或缺。要增强再分配与初次分配之间的协调性,初
次分配更加注重机会均等,不断提高一线劳动者的
劳动报酬,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
机制,同时在再分配领域更好发挥政府的调节作用,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和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等手段为主的再分配机制。用好财税等调节功
能,对富人多征税,对中等收入者少征税,对低收入
群体不征税,甚至进行补贴,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收
负担
[8]
。兼顾公平与效率,加大再分配力度,努力做到
既调节过高收入,又保护高收入群体的劳动积极性。
(三)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中等收入群体是
社会的“稳定嚣”、分配的“晴雨表”,中等收入群
体的比例越大,社会的稳定性就越强,收入分配的
公平性也越高,产生矛盾的概率就越小。目前我国
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尽管中等收入人群数
量庞大,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但是,一场大病就返
贫、一旦失业就经济拮据的案例并不少见。要稳定
中等收入群体结构,努力扩大高技术人群、创新性
人才以及白领阶层比例,平衡工资收入,做到“提
低、稳中、限高”。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政策,配合
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工具,合理化阶层收入。促进
人才社会流动,消除以户籍、行业、区域和所有制性
质形成的体制障碍,增进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培育
体系的公平性
[9]
,鼓励人人在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
同时增加收入和积累财富,推动更多潜在人群向中
等收入群体转变。
三、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
等化
(一)推进基础教育均等化。党的十九大报告重
申推进教育公平、保障学有所教,明确提出推动城乡
- 36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
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10]
。2016年,
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7.4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3.4
%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5
%
,教育普及程度超
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
教育资源不均衡、东西部教育办学条件差距大等问
题。要坚持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以农村
义务教育为重点,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
校标准化建设,实现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
常态化,将教育公共服务差距控制在可承受范围,推
动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全覆盖。扩大普惠性
学前教育资源,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解决大中城
市普通百姓“公立幼儿园进不去私立幼儿园读不起”
的难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
展。财政经费要向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支持
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阻
断贫困代际传递,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1]
。
(二)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过去五年,我
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成果显著,覆盖城乡的基层医
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经
覆盖4.3亿人,80
%
以上的居民15分钟内就能到达最
近的医疗点,90
%
公立医院参加医联体改革,县域内
就诊率已经达到了82.5
%
,个人卫生支出总费用下
降到30
%
以下
[12]
,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未彻
底解决,人民对医疗服务需求更高,健康中国建设
仍须付出不断努力。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
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坚持卫生与健康
事业的公益性,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
业的旗帜上,不能走全盘市场化、商业化的路子。深
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分级诊疗,加强医联体
建设,推进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调整。实施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加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
对接,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抓好全民医保制度
建设,加快完善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施好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六统一”政策,建立异地就医
直接结算机制,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基本医保服务供
给。实施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理顺药品价格,挤
压虚高药价水分,完善监测预警和清单管理制度,切
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三)推进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
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党的十八
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速每年都超过10.0
%
,文
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0.4
%
,全国已
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
区在内的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要进一步增强文
化自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
标准化均等化,深入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
政投入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推动文化服务
资源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薄弱环节、关系人民
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和活动等倾斜。扩大公共文化
覆盖面,推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中心等公益性文
化设施广泛覆盖,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建立
惠及普通群众、困难群体以及特殊人群的基本文化
服务保障机制,实现文化惠民。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
度,创新文化服务供给,加强对辖区内公共文化设施
的统筹和利用,引导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等将文化
设施向群众低偿或无偿开放,形成文化设施齐备、文
化产品丰富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四)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我国已进入人口
老龄化社会,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1990—2020
年世界老龄人口平均年增速度为2.5
%
,同期我国老
龄人口的递增速度为3.3
%
,世界老龄人口占总人口
的比重从1995年的6.6
%
上升至2020年9.3
%
,同期我
国由6.1
%
上升至11.5
%
。我国呈现未富先老的人口老
龄化特征。如何确保“老有所养”,不仅考验着传统
的养老模式,还考验着全社会的承受能力。要完善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积极构建基本
养老保险、职业(企业)年金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
险、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发展职
业(企业)年金,鼓励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
业养老保险。进一步巩固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同省
同待遇同费率,清理规范养老保险缴费政策,统一
社保费征缴主体等配套改革
[13]
。
四、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但是,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要贯彻落实好 总书
记提出的“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发展要求,形成绿色
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宜居环境,推进人与自
然和谐共生。
(一)推进绿色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
- 37 -
GUANGXI SOCIAL SCIENCES
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绿色之路——中国经济绿色发
展报告2018》指出,我国绿色发展不平衡突出,经济
发展与可持续性不协调,约20
%
的城市和省区经济
发展和可持续性严重失衡,面临环境质量退化、可
持续性下降的挑战。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
用,与时俱进地提高节水、节能、节地、节材、节矿标
准,建立促进水耗、能耗、物耗降低的制度和政策
体系,强化约束性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通生
产与生活环节,实现生产和生活之间实现资源、能
源和废弃物统筹利用。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培养绿色文化自觉,鼓励绿色消费,支持共享经济
发展,构建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高层次、系统化推
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二)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环
境保护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
相比,环境污染重、生态受损大仍是突出短板。要打
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严格落实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约束性指标,推动“散
乱污”企业整治、重点行业污染源治理。深化重点区
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
控制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
清洁高效利用,让群众享有更多蓝天白云。加快水
污染防治,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系统推
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
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探索实行“湖长制”“湾
长制”,实行从水源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抓好流
域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实施流域污染综合治
理,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大力整治不达标水体、
黑臭水体和纳污坑塘,提升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
施运行效果,加强地下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固体
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普遍推行垃圾强制分类制度,
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
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实施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
处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严格保护良好水体和
饮用水水源,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14]
。
五、提高安全保障水平,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
(一)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国家
安全的重要体现,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
着千家万户,是最基本的民生。 总书记强调,
要自觉把维护公共安全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中来把握,努力为人民安居乐业、社
No.6.2018(Cumulatively,No.276)
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
公共安全网
[15]
。公共安全需要公众参与,要鼓励和
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安全治理全领域、全流
程的各项活动,动员社会公众依托社区、乡村等基
层组织投身公共安全治理,打通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构建风险、安全与应急一
体化、全面融合的公共安全治理新机制,强化公共
安全的源头治理,加大对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各类
重大风险隐患的治理力度。着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
的能力,打造突发事件风险防控体系,强化风险防
范和应急准备先期处置能力、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能
力、应急平台和应急通信系统等综合保障能力、社
会力量参与的协同能力等能力,确保安全事件第一
时间得到有效处理。
(二)全面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食品安全
关系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人民最关心
的问题之一。2017年,我国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为
97.6
%
,比2016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但同时,2017
年,国家食药监局检查了食品、保健食品的生产经营
单位87万家,查处违法案件1.2万余件,涉案金额3.6
亿元,食品安全还存在较大隐患
[16]
。要加快建立科
学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
程,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防线,全力保障人
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聚焦高质量发展,进一步
构建质优安全的食品供给体系,推动食品产业转型
升级。强化全程严管,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健
全食用农产品准出准入对接机制、风险闭环管控体
系。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用互联网、大数据等
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真
正做到“全程透明监管”。
(三)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互联网技术发展
迅猛,大数据在给人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
个人信息泄露带来了安全风险。特别是一些非法获
取、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给违法犯罪活动提供
了可乘之机,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据中国网民权
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有37
%
的网民因各类
诈骗信息而遭受经济损失,84
%
的网民受到个人信息
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要规范个人信息采集,严格限
制政府、企业部门对公民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完善
信息公开披露机制,立法保护个人信息,加大对个人
信息泄漏行为的责任追究和处罚力度。推动全社会
普及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对网络安全威胁的敏
- 38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感性,提高群众应对普通网络安全事件的能力。
六、提高人民幸福感,满足人民多样化美好生活
需要
(一)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群众对政府的最直观
印象,来源于一线行政部门的服务水平,推进“放管
服”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感受。近年来,行政审批
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是政府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推进的重要改革,“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模式为企
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奠定坚实
基础。要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
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减少行政审
批事项,完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
最大限度精简优化审批事项,给人民办事提供实实
在在的便利。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改革监管体制,创
新监管方式,强化监管手段,加强对市场主体、市场
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政府服务效能
[17]
。严格依
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更好
地监督政府,特别是要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
督,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到社会治理中。
(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
的重要保证。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牵住司法责任制
牛鼻子,明确要求法官、检察官要对案件质量终身负
责,以责任倒逼公正、保障公平。2016年,全国法院
一审95
%
的案件当场立案,一审服判息诉率创纪录
地达到了89.2
%
,审判质量明显提高,更加高效透明
的法治环境逐步形成。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
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行政等各方面采取
有力措施,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
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深入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战
略,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推动司法质量、效
率和公信力持续提升,着力解决司法不公、司法不廉
等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推动
法治文化建设,引导人民逐步形成法治观念、法治思
维、法治习惯,努力使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
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8]
。通过制度
建设,构筑民生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让全体人
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享有更多获得感,让人民更加
幸福、更加有尊严地生活。
参考文献:
[1][6][10]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10-28.
[2]张力.全面开启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N].
中国教育报,2017-11-27.
[3]年均1300万人,人口大国实现“就业奇迹”[EB/
OL].(2018-02-10)[2018-05-14].http://www.
/xinwen/2018-02/10/content_.
[4]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
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43.
[5]王俊秀.社会心态蓝皮书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
告(2017)[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7]蔡
昉
.十九大报告中的提高人民收入水平[N].
光明日报,2017-11-01.
[8][11][13][14][17][18]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
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31;337;349;
379;302;297.
[9]蔡
昉
.推动形成稳定的橄榄形社会结构[N].21
世纪经济报道,2017-11-13.
[12]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等答记者问[EB/
OL].(2017-10-22)[2018-02-03].http://www.
/video/2017-03/11/c_.
[15]“平语”近人—— 这样诠释“平
安”[EB/OL].(2015-09-25)[2018-02-03].http:
///politics/2015-09/25/
c_.
[16]2017年我国食品平均抽检合格率97.6% 食
品安全状况持续稳中向好[EB/OL].(2018-01-
24)[2018-02-03].http:///
n1/2018/0124/.
责任编辑:韦凤
-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