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第十二章第一节 露天矿测量

IT圈 admin 28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日发(作者:文小夏)

第十二章 露天矿测量

露天采矿工程和其他工程一样,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工程各部分之间存在着

严格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了满足露天采矿工程及各工程之间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所进行的测

量工作,称为露天矿测量。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场验收测量、生产测量、工程测量、矿图

绘制与资料管理。

第一节 露天矿控制测量

露天矿与相邻厂矿、露天矿内部各项工程以及同一工程的不同区段之间,都有一个相

互位置的问题。为此,这些需要对照期相互位置关系的工程,都必须采用同一的坐标系统来

确定它们的位置。露天矿控制测量就是在某一坐标系统下,建立各级控制点作为各项工程位

置的放样和测图的控制。露天矿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和工作控制两类。

一、露天矿基本控制测量

天矿基本控制网是露天矿一切测量工作的基础,它分为基本平面控制网和基本高程控

制网。

根据露天矿生产建设对测量工作的要求,地面三四等三角网、边角网、侧边网或导线网、

一级小三角网、一级小边测网或一级导线网均可作为露天矿的基本控制。小型露天矿可采用

二级小三角网、二级小侧边网或二级导线网作为矿区的基本控制。基本高程控制一般采用地

面三四等水准网(点),小型露天矿亦可用等外水准作为基本高程控制。

露天矿坑根据生产需要,允许采用与矿体走向垂直和平行的独立面坐标系统,但必须与

矿区坐标系统连测,以便进行坐标换算。高程一般采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

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相应的GPS网点作为露天矿的基本控制。

布设露天矿基本控制网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露天矿坑四周的边帮上,以便为设置露天工作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选点时须注意采矿场轮廓和露天边坡坡度。尽量使较多的基本控制点能够在矿坑

内看到。

(3)设点时应考虑采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边坡滑(移)动的影响,使控制点能够在较

长的时间内不被破坏,一般应尽可能设在固定帮一侧,并且位于矿坑境界外的未定地区。

(4)平面控制网的大部分点应测定高程,所以露天矿的平面控制网,在一般的情况下

同时又是高程控制网。

二、露天平面工作控制测量

露天矿建立了基本控制网以后,还不能满足采剥生产和工程施工的要求,必须在基本

控制的基础上,在采场、排土场建立平面工作控制点。露天矿的平面工作控制网(点),一

般分为两级:Ⅰ级工作控制是在基本平面控制的基础上加密,测角中误差为±10";Ⅱ级工

作控制是在Ⅰ级工作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基础上加密,测角中误差为±20"。

为满足露天采矿场内验收测量及其他测量工作的需要,工作控制点应有一定的密度和精

度。点的密度依图的比例尺而异,当测图比例尺为1:1000时,工作控制点的距离不应大于

200m;当测图比例尺为1:500时,测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工作控制点的精度,以成

图精度为依据,要求工作控制点的点位误差不大于图上的0.2m。

在采场、排土场以外,需要长期保存的工作控制点,应埋设永久点,并建立觇标;采场

场内的工作控制点,可埋设临时点,用木桩或铁棒固定在采剥平盘上,也可用红色铅油在暂

时不被采动的岩石上标出其位置。

露天矿工作控制网(点)的布设方法要根据采场的地形条件、煤层的轮廓、开采深度及

方向,以及所采用的碎部测量方法来确定,采用极坐标法、断面线法、交会法、小三角网(锁)

法、导线法和方格网法等方法测定。

(一)极坐标法

用光电测距仪测边的极坐标法布设工作控制点,具有布点灵活、施测方便、计算简单、

精度可靠等优点。图12-1中A、B为基本控制点,1、2、3…等点为欲布设的工作控制点,

在B点安置测距仪,后视A点,依次瞄准1、2、3…等点的反射镜,测出斜距s

1

、s

2

、s

3

倾角δ

1

、δ

2

、δ

3

…,水平角β

1

、β

2

、β

3

…。工作控制点的坐标为:

第i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M

i

cos

i

m

s

R

i

222

(12-1)

2

m

2

(12-2)

式中,m

1

为测距仪的测距中误差为im

β

为测角中误差;R

i

为测站点B至第i点的连线长度。

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布设工作控制点,则更为简单、方便。在图12-1中的B点安置全站

仪,后视A点,依次瞄准1、2、3…等点的反射镜,直接测出各点的坐标即可。

(二)导线法

当采场、排土场的走向较长且平盘较宽时,宜采用导线法建立工作控制网。导线路线应尽可

能以直伸形状敷设在同一个阶段工作平盘上,在采场端帮也可布设跨阶段的闭合导线。图

12-2为以导线形式布设的露天采场工作控制网。图中A

1

、B

2

、A

3

、B

3

及A

x

点为用极坐标

法建立的露天Ⅰ级工作控制点。A

i

-1-2-3-4-B

i

和A

3

-1-2-3-4-B

3

为布设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上的

直伸形附合导线。A

n

-1-2-3-4是随着掘(拉)沟工程进展向前敷设的复测支导线。A

3

Ⅰ—Ⅱ

—…—A

2

为采场西端帮跨第二第三阶段的闭合导线。这4条导线均属于露天Ⅰ极工作控制

点。

有条件的露天矿,尽可能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导线布设工作控制网,也可采用传统的经纬

仪钢尺导线,光电测距导线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2-1。

表12-1 光电测距导线施测要求

级别 附合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

/m

Ⅰ级

Ⅱ级

2400

1500

/m

200

150

±10

n

±20

n

±20

n

n

±40

n

n

1/10000

1/6000

测角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注:n为附合导线的总测站数。

(三)断面线法

在露天采场的采剥平盘(即工作线长度)较长,开采深度较深的情况下,宜采用断面线法,

断面线法的优点是:在采场内根据断面线上的工作点,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某一点的坐标值,

从而有利于生产工程管理和测量工作的进行。

各条断面线应大致垂直于矿床走向,并且相互平行、间距相等。断面线的间距通常同勘

探线间距一致,一般可在40~250m之间。

每条断面线上有基点和工作点。基点起着固定该断面线位置的作用,基点应是基本控制

点或Ⅰ极工作控制点。基点应设置在露天采场两帮的稳定地带,当只能设在一帮时,其数目

不得少于2个。点间距应大于40m,并随着采剥工程的进展,及时将基点移设到非工作帮的

下部阶段平盘上,以提高露天采场深部工作控制点的精度。

图12-3为采用断面线法布设工作控制点的平面示意图。断面线间距为200m,主断面线

EW0与矿床走向垂直,与露天矿假定坐标系统x轴重合,往东各断面线上各点的横坐标分

别为E200、E400、…;往西各断面线上各点的横坐标分别为W200、W400、…。

为了实施标定出断面线的位置,首先应在采场四周(境界线外)布置露天矿基本控制网,

如图12-3中的Ⅰ、Ⅱ、Ⅲ…、Ⅷ等点,然后根据这些基本控制点再标定出各断面线。由于

各断面线上基点的设计坐标是已知的,就可根据这些设计坐标值算出各基点相对于有关基本

控制点的标定要素,从而采用极坐标法用全站仪或光测距仪标定出这些基点。然后利用这些

基点标定出各断面线上的工作点,其方法有:

1、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法标定

在断面线的一端基点上安置测距仪,后视另一端基点上的觇标,此时的仪器实现就处在该

断面线的方向上,然后依次照准立在各平盘上的反射镜。测出斜距s

1

倾角δ

i

,利用基点的

已知坐标,便可求出各工作点的平面坐标,或者在断面线一端基点上安置全站仪,用同样地

方法直接测出各工作点的平面坐标。

2、导线法的标定

从断面线的基点开始,一直伸形导线测至矿坑最下部的一个工作点,并与相邻断面线最下部

的工作点连测并返测上去,形成闭合导线或导线网,经导线平差后算出各工作点坐标。

3、断面线交会法标定

如图12-3在E3000断面线的5豪点上安置经纬仪,测出水平角β

1

和β

2

,由于5号点到Ⅴ

和Ⅶ的坐标增量△y为已知,故可求出其纵坐标增量△x:

x

5Ⅴ

y

5Ⅴ

co

t

2

x

5Ⅷ

y

5Ⅷ

co

t

1

进而可求得5号工作点的纵坐标为:

x

5

x

v

x

Ⅴ5

x

x

5Ⅷ

2

(四)交会法

在形状复杂=开采深度较深、阶段平盘较窄的露天矿和阶段平盘较多的排土场,可采用交会

法测设露天Ⅱ极工作控制点,采用这种方法时,在采场四周必须有足够的基本控制点和露天

Ⅰ极工作点。

如图12-4所示,A、B、…、G、H为露天矿基控制点,P

1

、P

2

、P

3

、P

4

为交会点。图形ABP

1

CDEP

2

、EFGP

3

和GHP

4

分别表示侧方位交会、后方交会、前方交会。

1、基本要求

(1)前方、侧方交会不得少于3个基点,后方交会不得少于4个基点,当用2个基点

作前方交会时,必须测出的3个内角。

(2)前方、侧方交会的交会角,均应小于30°和不大于150°。

(3)后方交会点应尽可能设置在三个已知点构成的三角形中。当交会点可能位于3个

已知点的外接圆的圆周附近时,则应特别注意,交会点与圆周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外接圆半

径的1/5,或交会角α、β和固定角D之和不应在160°~300°之间。

(4)观测交会角的经纬仪精度应不低于DJ

i

级。当采用后方交会时应尽可能提高测角

精度。

(5)对交会点,一般应独立解算两组坐标。两组坐标不符值不超过0.4m时,取其算数

平均值作为计算结果。在特殊情况下,如后方交会点只解算一组坐标,则必须进行点位精度

估算,并用多余观测方向作验核,计算机和观测角之差应小于Mρn/5000S(其中:S为多

余方向边的边长,单位取m

i

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2、侧边交会法

当采场太深、视线倾角太大时,采用侧边交会法在精度上比较可靠。一般是采用侧边后

方交会,即将光电测距仪安置在采场内交会点上,观测立于3个基本控制点上的反射镜,测

得3条边长,解算出交会点坐标。

三、露天矿高程工作控制量

露天矿高程工作控制分为Ⅰ、Ⅱ两级。一般情况下,Ⅰ、Ⅱ级平面工作控制点也是Ⅰ、

Ⅱ级高程点,如果Ⅰ、Ⅱ级高程点尚不能满足采矿工程和基地工程的需要,可增设独立高程

点。

露天矿Ⅰ级高程点应在三四等水准点的基础上加密;Ⅱ级高程点应在三四等水准点或Ⅰ

级高程点的基础上加密。Ⅰ级高程点一般设在露天采场(或排土场)周围、采场固定帮和地

面工业广场上,其点位应设在不受采动影响、便于使用和不致被破坏的地方。高程点应统一

编号,并设置明显标志,哭天矿高程工作控制可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布设。

(一)露天Ⅰ、Ⅱ级水准测量

露天Ⅰ、Ⅱ级水准路线,应以露天矿基本高程控制网、点为基础,敷设或附合路线、结

点路线、环线或支线。

露天Ⅰ、Ⅱ级水准测量主要沿露天Ⅰ、Ⅱ级工作点进行。当组成闭合环或附近路线时,

可采用单程观测;当以Ⅰ级水准路线作为露天矿基本高程控制或施测支线水准时,应进行往

返观测或单程双侧。单程双侧法即用4个尺合,布置成左、右水准路线,在每一测站上测完

左(或右)路线后,再测右(或左)路线。

露天矿工作高程网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2-2的规定。

表12-2 露天矿工作高程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每公里高

差中数中

环线或附

合路线长

仪器级别 水准标尺 观测次数 往返互差、环线或附

合路线闭合差/mm

与已知点

联测

±15

±25

10

4

DS

10

木质单或

双面

往返各一

环线或附

往一次

±30

L

±50

L

注:计算两水准点往返测互差时,L为水准点间路线长度(km);计算环线或附合路线

闭合差时,L为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km)。

露天矿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12-3。当高程闭合差不超限时,可按测站数进行

分配或往返观测的平均值。

表12-3 露天矿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识别 视线长度

/m

100

100

前后视距

差/m

10

前后视

距累积

差/m

50

视线离地面

累积高度/m

0.1

基本分划、辅助分

划(黑红面)读数

差/mm

4

5

基本分划、辅助分

划(黑红面)高差

之差/mm

6

7

DS10

注:用单面水准标尺进行露天矿Ⅰ、Ⅱ级水准测量时,应变动仪器观测,所测高差之差

与黑红面所测高度之差的限差相同。

(二)三角高程测量

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露天Ⅰ级高程点的高程时,应以三四等水准点为起、闭点组

成三角高程路线。对于露天Ⅱ级高程点,可在高一级高程点的基础上组成三角高程路线或用

独立交会法测定其高程。

三角高程的倾斜角观测,通常与水平观测角一并进行。组成三角高程路线的各边,均应

进行双向观测。仪器高和觇标高需要丈量两次,两次丈量误差应小于10mm。

相邻两点间往返测的不符值或交会点由各个方向算得的高程不符值,不超过限差规定

时,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露天矿三角高程测量的施测规格和限差要求见表12-4。

表12-4 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级别

测回数

中丝法 三丝法

1

2

1

1

倾斜角互差

l”

25

指标差互差 对象观测高环线或附合路

l” 差互差/mm 线闭合差/mm

15

25

25 0.8l

±100

L

0.4l

±70

L

注:l为相邻两点间的水平边长(m)

i

L为环线或附合路线总长度(km)。

独立交会点由各方向推算的高程互差不得超过0.2m。当交会边长超过400m

时,必须进行地球曲率和大气垂直折光差改正。

露天Ⅰ、Ⅱ级三角高程闭合差,不超过限差规定时,可按边长比例进行分配。

2024年6月1日发(作者:文小夏)

第十二章 露天矿测量

露天采矿工程和其他工程一样,都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工程各部分之间存在着

严格的相对位置关系。为了满足露天采矿工程及各工程之间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所进行的测

量工作,称为露天矿测量。内容包括控制测量、采场验收测量、生产测量、工程测量、矿图

绘制与资料管理。

第一节 露天矿控制测量

露天矿与相邻厂矿、露天矿内部各项工程以及同一工程的不同区段之间,都有一个相

互位置的问题。为此,这些需要对照期相互位置关系的工程,都必须采用同一的坐标系统来

确定它们的位置。露天矿控制测量就是在某一坐标系统下,建立各级控制点作为各项工程位

置的放样和测图的控制。露天矿控制测量分为基本控制和工作控制两类。

一、露天矿基本控制测量

天矿基本控制网是露天矿一切测量工作的基础,它分为基本平面控制网和基本高程控

制网。

根据露天矿生产建设对测量工作的要求,地面三四等三角网、边角网、侧边网或导线网、

一级小三角网、一级小边测网或一级导线网均可作为露天矿的基本控制。小型露天矿可采用

二级小三角网、二级小侧边网或二级导线网作为矿区的基本控制。基本高程控制一般采用地

面三四等水准网(点),小型露天矿亦可用等外水准作为基本高程控制。

露天矿坑根据生产需要,允许采用与矿体走向垂直和平行的独立面坐标系统,但必须与

矿区坐标系统连测,以便进行坐标换算。高程一般采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

有条件时,亦可采用相应的GPS网点作为露天矿的基本控制。

布设露天矿基本控制网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1)露天矿坑四周的边帮上,以便为设置露天工作控制创造良好的条件。

(2)选点时须注意采矿场轮廓和露天边坡坡度。尽量使较多的基本控制点能够在矿坑

内看到。

(3)设点时应考虑采矿工作的发展方向和边坡滑(移)动的影响,使控制点能够在较

长的时间内不被破坏,一般应尽可能设在固定帮一侧,并且位于矿坑境界外的未定地区。

(4)平面控制网的大部分点应测定高程,所以露天矿的平面控制网,在一般的情况下

同时又是高程控制网。

二、露天平面工作控制测量

露天矿建立了基本控制网以后,还不能满足采剥生产和工程施工的要求,必须在基本

控制的基础上,在采场、排土场建立平面工作控制点。露天矿的平面工作控制网(点),一

般分为两级:Ⅰ级工作控制是在基本平面控制的基础上加密,测角中误差为±10";Ⅱ级工

作控制是在Ⅰ级工作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基础上加密,测角中误差为±20"。

为满足露天采矿场内验收测量及其他测量工作的需要,工作控制点应有一定的密度和精

度。点的密度依图的比例尺而异,当测图比例尺为1:1000时,工作控制点的距离不应大于

200m;当测图比例尺为1:500时,测点间的距离不应大于150m。工作控制点的精度,以成

图精度为依据,要求工作控制点的点位误差不大于图上的0.2m。

在采场、排土场以外,需要长期保存的工作控制点,应埋设永久点,并建立觇标;采场

场内的工作控制点,可埋设临时点,用木桩或铁棒固定在采剥平盘上,也可用红色铅油在暂

时不被采动的岩石上标出其位置。

露天矿工作控制网(点)的布设方法要根据采场的地形条件、煤层的轮廓、开采深度及

方向,以及所采用的碎部测量方法来确定,采用极坐标法、断面线法、交会法、小三角网(锁)

法、导线法和方格网法等方法测定。

(一)极坐标法

用光电测距仪测边的极坐标法布设工作控制点,具有布点灵活、施测方便、计算简单、

精度可靠等优点。图12-1中A、B为基本控制点,1、2、3…等点为欲布设的工作控制点,

在B点安置测距仪,后视A点,依次瞄准1、2、3…等点的反射镜,测出斜距s

1

、s

2

、s

3

倾角δ

1

、δ

2

、δ

3

…,水平角β

1

、β

2

、β

3

…。工作控制点的坐标为:

第i点的点位中误差为:

M

i

cos

i

m

s

R

i

222

(12-1)

2

m

2

(12-2)

式中,m

1

为测距仪的测距中误差为im

β

为测角中误差;R

i

为测站点B至第i点的连线长度。

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布设工作控制点,则更为简单、方便。在图12-1中的B点安置全站

仪,后视A点,依次瞄准1、2、3…等点的反射镜,直接测出各点的坐标即可。

(二)导线法

当采场、排土场的走向较长且平盘较宽时,宜采用导线法建立工作控制网。导线路线应尽可

能以直伸形状敷设在同一个阶段工作平盘上,在采场端帮也可布设跨阶段的闭合导线。图

12-2为以导线形式布设的露天采场工作控制网。图中A

1

、B

2

、A

3

、B

3

及A

x

点为用极坐标

法建立的露天Ⅰ级工作控制点。A

i

-1-2-3-4-B

i

和A

3

-1-2-3-4-B

3

为布设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上的

直伸形附合导线。A

n

-1-2-3-4是随着掘(拉)沟工程进展向前敷设的复测支导线。A

3

Ⅰ—Ⅱ

—…—A

2

为采场西端帮跨第二第三阶段的闭合导线。这4条导线均属于露天Ⅰ极工作控制

点。

有条件的露天矿,尽可能采用全站仪或光电测距导线布设工作控制网,也可采用传统的经纬

仪钢尺导线,光电测距导线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2-1。

表12-1 光电测距导线施测要求

级别 附合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

/m

Ⅰ级

Ⅱ级

2400

1500

/m

200

150

±10

n

±20

n

±20

n

n

±40

n

n

1/10000

1/6000

测角中误差 方位角闭合差 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注:n为附合导线的总测站数。

(三)断面线法

在露天采场的采剥平盘(即工作线长度)较长,开采深度较深的情况下,宜采用断面线法,

断面线法的优点是:在采场内根据断面线上的工作点,可以很容易地确定某一点的坐标值,

从而有利于生产工程管理和测量工作的进行。

各条断面线应大致垂直于矿床走向,并且相互平行、间距相等。断面线的间距通常同勘

探线间距一致,一般可在40~250m之间。

每条断面线上有基点和工作点。基点起着固定该断面线位置的作用,基点应是基本控制

点或Ⅰ极工作控制点。基点应设置在露天采场两帮的稳定地带,当只能设在一帮时,其数目

不得少于2个。点间距应大于40m,并随着采剥工程的进展,及时将基点移设到非工作帮的

下部阶段平盘上,以提高露天采场深部工作控制点的精度。

图12-3为采用断面线法布设工作控制点的平面示意图。断面线间距为200m,主断面线

EW0与矿床走向垂直,与露天矿假定坐标系统x轴重合,往东各断面线上各点的横坐标分

别为E200、E400、…;往西各断面线上各点的横坐标分别为W200、W400、…。

为了实施标定出断面线的位置,首先应在采场四周(境界线外)布置露天矿基本控制网,

如图12-3中的Ⅰ、Ⅱ、Ⅲ…、Ⅷ等点,然后根据这些基本控制点再标定出各断面线。由于

各断面线上基点的设计坐标是已知的,就可根据这些设计坐标值算出各基点相对于有关基本

控制点的标定要素,从而采用极坐标法用全站仪或光测距仪标定出这些基点。然后利用这些

基点标定出各断面线上的工作点,其方法有:

1、全站仪或光电测距仪法标定

在断面线的一端基点上安置测距仪,后视另一端基点上的觇标,此时的仪器实现就处在该

断面线的方向上,然后依次照准立在各平盘上的反射镜。测出斜距s

1

倾角δ

i

,利用基点的

已知坐标,便可求出各工作点的平面坐标,或者在断面线一端基点上安置全站仪,用同样地

方法直接测出各工作点的平面坐标。

2、导线法的标定

从断面线的基点开始,一直伸形导线测至矿坑最下部的一个工作点,并与相邻断面线最下部

的工作点连测并返测上去,形成闭合导线或导线网,经导线平差后算出各工作点坐标。

3、断面线交会法标定

如图12-3在E3000断面线的5豪点上安置经纬仪,测出水平角β

1

和β

2

,由于5号点到Ⅴ

和Ⅶ的坐标增量△y为已知,故可求出其纵坐标增量△x:

x

5Ⅴ

y

5Ⅴ

co

t

2

x

5Ⅷ

y

5Ⅷ

co

t

1

进而可求得5号工作点的纵坐标为:

x

5

x

v

x

Ⅴ5

x

x

5Ⅷ

2

(四)交会法

在形状复杂=开采深度较深、阶段平盘较窄的露天矿和阶段平盘较多的排土场,可采用交会

法测设露天Ⅱ极工作控制点,采用这种方法时,在采场四周必须有足够的基本控制点和露天

Ⅰ极工作点。

如图12-4所示,A、B、…、G、H为露天矿基控制点,P

1

、P

2

、P

3

、P

4

为交会点。图形ABP

1

CDEP

2

、EFGP

3

和GHP

4

分别表示侧方位交会、后方交会、前方交会。

1、基本要求

(1)前方、侧方交会不得少于3个基点,后方交会不得少于4个基点,当用2个基点

作前方交会时,必须测出的3个内角。

(2)前方、侧方交会的交会角,均应小于30°和不大于150°。

(3)后方交会点应尽可能设置在三个已知点构成的三角形中。当交会点可能位于3个

已知点的外接圆的圆周附近时,则应特别注意,交会点与圆周的距离一般不应小于外接圆半

径的1/5,或交会角α、β和固定角D之和不应在160°~300°之间。

(4)观测交会角的经纬仪精度应不低于DJ

i

级。当采用后方交会时应尽可能提高测角

精度。

(5)对交会点,一般应独立解算两组坐标。两组坐标不符值不超过0.4m时,取其算数

平均值作为计算结果。在特殊情况下,如后方交会点只解算一组坐标,则必须进行点位精度

估算,并用多余观测方向作验核,计算机和观测角之差应小于Mρn/5000S(其中:S为多

余方向边的边长,单位取m

i

M为测图比例尺分母)。

2、侧边交会法

当采场太深、视线倾角太大时,采用侧边交会法在精度上比较可靠。一般是采用侧边后

方交会,即将光电测距仪安置在采场内交会点上,观测立于3个基本控制点上的反射镜,测

得3条边长,解算出交会点坐标。

三、露天矿高程工作控制量

露天矿高程工作控制分为Ⅰ、Ⅱ两级。一般情况下,Ⅰ、Ⅱ级平面工作控制点也是Ⅰ、

Ⅱ级高程点,如果Ⅰ、Ⅱ级高程点尚不能满足采矿工程和基地工程的需要,可增设独立高程

点。

露天矿Ⅰ级高程点应在三四等水准点的基础上加密;Ⅱ级高程点应在三四等水准点或Ⅰ

级高程点的基础上加密。Ⅰ级高程点一般设在露天采场(或排土场)周围、采场固定帮和地

面工业广场上,其点位应设在不受采动影响、便于使用和不致被破坏的地方。高程点应统一

编号,并设置明显标志,哭天矿高程工作控制可采用水准测量或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布设。

(一)露天Ⅰ、Ⅱ级水准测量

露天Ⅰ、Ⅱ级水准路线,应以露天矿基本高程控制网、点为基础,敷设或附合路线、结

点路线、环线或支线。

露天Ⅰ、Ⅱ级水准测量主要沿露天Ⅰ、Ⅱ级工作点进行。当组成闭合环或附近路线时,

可采用单程观测;当以Ⅰ级水准路线作为露天矿基本高程控制或施测支线水准时,应进行往

返观测或单程双侧。单程双侧法即用4个尺合,布置成左、右水准路线,在每一测站上测完

左(或右)路线后,再测右(或左)路线。

露天矿工作高程网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12-2的规定。

表12-2 露天矿工作高程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等级 每公里高

差中数中

环线或附

合路线长

仪器级别 水准标尺 观测次数 往返互差、环线或附

合路线闭合差/mm

与已知点

联测

±15

±25

10

4

DS

10

木质单或

双面

往返各一

环线或附

往一次

±30

L

±50

L

注:计算两水准点往返测互差时,L为水准点间路线长度(km);计算环线或附合路线

闭合差时,L为环线或附合路线长度(km)。

露天矿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见表12-3。当高程闭合差不超限时,可按测站数进行

分配或往返观测的平均值。

表12-3 露天矿水准测量观测的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识别 视线长度

/m

100

100

前后视距

差/m

10

前后视

距累积

差/m

50

视线离地面

累积高度/m

0.1

基本分划、辅助分

划(黑红面)读数

差/mm

4

5

基本分划、辅助分

划(黑红面)高差

之差/mm

6

7

DS10

注:用单面水准标尺进行露天矿Ⅰ、Ⅱ级水准测量时,应变动仪器观测,所测高差之差

与黑红面所测高度之差的限差相同。

(二)三角高程测量

采用三角高程测量方法测定露天Ⅰ级高程点的高程时,应以三四等水准点为起、闭点组

成三角高程路线。对于露天Ⅱ级高程点,可在高一级高程点的基础上组成三角高程路线或用

独立交会法测定其高程。

三角高程的倾斜角观测,通常与水平观测角一并进行。组成三角高程路线的各边,均应

进行双向观测。仪器高和觇标高需要丈量两次,两次丈量误差应小于10mm。

相邻两点间往返测的不符值或交会点由各个方向算得的高程不符值,不超过限差规定

时,可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露天矿三角高程测量的施测规格和限差要求见表12-4。

表12-4 三角高程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仪器级别

测回数

中丝法 三丝法

1

2

1

1

倾斜角互差

l”

25

指标差互差 对象观测高环线或附合路

l” 差互差/mm 线闭合差/mm

15

25

25 0.8l

±100

L

0.4l

±70

L

注:l为相邻两点间的水平边长(m)

i

L为环线或附合路线总长度(km)。

独立交会点由各方向推算的高程互差不得超过0.2m。当交会边长超过400m

时,必须进行地球曲率和大气垂直折光差改正。

露天Ⅰ、Ⅱ级三角高程闭合差,不超过限差规定时,可按边长比例进行分配。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