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3日发(作者:在娟丽)
2021
年
34
卷
5
期
!"
农业学&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34
No.
5
1073
文章编号
:
1001
-4829
(
2021
)
5
-1073
-07
DOI
:
10.
16213/j.
enki.
sejas.
2021.5.
024
辣椒
品种
(
组合
)
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裴卫华
1
,
施竹凤打王
会
2
,
毕云青打张
庆
1
,
杨佩文
1
,
吴贵宏
J
杨明英
1
(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云南昆明
650205
;
2-
丘北县温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
云南丘北
663208
;
3-
瑞丽
海关综合技术中心
,
云南瑞丽
678600
)
摘
要
:
!
目的
】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进行种植及抗病性鉴定试验
,
筛
选出具有抗病水平的辣椒品种
(
组合
)
。
[
方法
】
根据
疫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和病毒病的病害特点和病原菌特性
,
结合
1
种和
W
蘊发病综合分析
,
评价辣椒品种组合材料的抗性水平
。
[
结果
】
15
个辣椒
>种
(
组合
)
抗感性水平表现有较大差异
,
辣椒
>种
(
组合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椒
13
号
、
组合
1-1
和
5-1
等对疫
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和病毒病综合抗病性较强
;
其次是艳椒
435
、艳椒
465
、
渝椒
15
号
、
组合
3A
、
4-1
、
6A
和
7-1
等综合抗病性中上水
平;组合
2-1
综合抗病性水平一般;感病品种小米辣和朝天椒均表现感病
,
抗病品种云干椒
7
号表现抗病
。
【
结
'
】
综合抗病性在
中抗以上的辣椒品种可在辣椒生产中轮换种植,抗病以上的辣椒组合可在育种中资源利用
,
为抗病辣椒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
'依据
$
关键词
:
辣椒;疫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
;
病毒病
;
抗病性
中图分类号
:
S641.3
文献标识码
:
A
Difference
of
Disease
Resistance
Level
of
Peeper
Varieties
(
Combinations
)
PEI
WeiAuv
1
%
SHI
ZhuAeng
1
,
WANG
Hui
2
%
BI
Yun-qing
1
%
ZHANG
Qing
1
%
YANG
Pedaen
1
%
WU
Gui-hong
3
%
YANG
Ming-ying
1
*
(1.
Ag/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
Yunnan
Academy
of
Ag/cultural
Sciences
,
Yunnan
Kunming
650205
,
China
;
2.
Wenliu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Qiubei
County
,
Yunnan
Qiubei
663208
,
China
;
3
-
Rudi
Customs
Comprehensive
TechnoaogyCentee
,
Yunnan
Ru
a678600
,
Ch1na
)
Abstract
:
【
Objective
]
DiOerent
Pepper
vv/eties
(
combinaSons
)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were
screened
through
field
planting
and
disease
re
sistance
identification-
【
Method
]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chaccteCsOcs
and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hthora
blight
,
powdeg
mil
dew
,
anthracnose
and
vics
disease,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oculation
and
natural
occurrence,
tie
resistance
level
of
pepper
varieties
(
combinations
)
was
evaluated-
【
Resul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sisOnces
of
15
pepper
vv/eties
(
combinations
)
were
signidcantly
diOecnt
,
and
the
pepper
varieties
(
combinations
)
Hongtai
664
,
Hongtai
668
,
Yujiao
13
,
and
combinations
1
-1
and
5-1
had
steongeecompeehensieeeesistancetoPhytophthoeacapsici
,
Powdeeymiadew
,
Peppeeantheacnoseand
,
thecompeehen-
sive
disease
resistance
levels
of
Yanjiao
435
,
YanjiaO65
,
Yujiao
15
,
combination
3-1
,
4-1
,
6-1
and
7-1
were
in
the
mibdle
and
upper
lev
el-
The
comprehensive
disease
resistance
level
of
combination
2-1
was
general.
The
susceptible
cultivars
millet
pepper
and
Chaotan
pepper
were
susceptible
,
and
the
resistant
vasety
Yungan
Pepper
No.
7
showed
disease resistance-
【
Conclusion
]
Varieties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or
above
could
be
used
in
rotation
cultivation-
Varieties
with
general
resistance
cout
be
used
as
resources
in
breeding.
The
results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Or
the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resistant
varieties
-
Key
wordt
:
Peppee
;
Phytophthoeacapsici
;
Powdeeymiadew
;
Peppeeantheacnose
;
Vieusdisease
;
Diseaseeesistance
【
研究意义
]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进行
椒品种
(
组合
)
,
为辣
椒
育种和生产应用推广提供理
论依据
。
【
前人研究进展
]
辣椒
(
CapsPum
annuum
L
)
是茄科辣椒
属
1
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
是一
种植及抗病性鉴定试验
,
筛选出具有抗病水平的辣
收稿日期
:
2020
-
04
-28
基金项目
: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2019ZG001
)
;
云南省重大科技
专项
(
202002AE320005
)
作者简介
:
裴卫华
(
1982
-
),
男
,
助理研究员
,
在读博士
,
山西平
遥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研究
,
:
117654899
@
qq.
com
;
*
为通讯作者,杨明英
,
:
455836785E
qq.
com
。
种重要的蔬菜
,
全球广泛种植
。
危害辣椒的真菌病
害超过
15
种
,
因真菌病害造成的减产每年可达
20
%
~50
%
[
1
"
2
]
o
其中主要真菌病害有:辣椒白粉病
[
Leve
—
lula
taurica
(
Lav.
)
Arn
]
主要危害辣椒叶片
,
影响辣
椒
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减产
[
3
]
。
辣
椒
疫病
1074
西"#业学&
34
是辣椒疫霉菌
(
Phytophora
capsff
导致的一种土
表
1
分
级
标准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传病害
,
发生危害比较严重
,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
严
重的
会
导致绝收
[
4_5
]
。
炭疽菌
(
Colletotruhum
spp.
)
级别
(
级
)
Levels
症状描述
Symptom
desciption
引起的炭疽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
,
主要危害辣
椒果实
,
造成采收前后果实的腐烂
、
减产从而造成经
济损失⑷
。
黄瓜花叶病毒
(
Cucumber
mosaic
vivs
,
CMV
)
,
侵染辣椒产生花叶
、
环斑
、
坏死条斑或全株
0
1
全株无病,根系正常生长
、
根茎部没有病状
植株根茎部具有水渍状
,
稍有变黑
,
但植株健康不萎蔦
植株的根茎部变黑
1
〜
2
cm
,
叶片逐渐萎蔦
,
但不脱落
3
矮化等症
[
7
]
;
番茄斑萎病毒
(
Tomata
spotted
will
vi
rus
,
TSWV
)
,
引起辣椒短缩
,
叶片坏死
,
植株矮化
、
黄
5
植株根茎部变黑超过
2
cm
,
植株叶片萎蔦明显,下部叶有脱落
7
9
植株根茎部变黑缢缩
,
植株除生长点外许多落叶或整株萎蔦
植株全株枯死
化明显
,
成熟果实黄化
,
伴有同心环或坏死条纹&病
毒病对辣椒生产造成
20
%
~30
%
减产
【
本研
究切入点
】
辣椒由于种植面积大
,
病害发生普遍
,
病
害综合防控措施及关键药剂施用技术的操作要求较
高
,
田间措施又往往延后,造成辣椒病害难以控制和
产量损失
。
因此
,
筛选和选用辣椒抗病性强的优质
品种是预防和控制重要病害的有效途径
[
9
'
10]
0
【
拟
解决的关键问题
】
本研究针对不同辣椒品种和组合
材料进行辣椒突出病害
(
疫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
、
番
茄斑萎病
、
黄瓜花叶病)
的抗性水平差异测定试验,
以期筛选出抗性强
、
品种优的品种和组合应用于生
产种植或品种选育工作
,
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
进程
,
为辣椒绿色栽培及优质产品生产提供支撑
。
1
材料与方法
1
-1
鉴定材料
鉴定材料共
16
个
:
艳
椒
465
、
艳
椒
43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椒
13
号
、
渝
椒
15
号
、
1-1
、
2-1
、
3-1
、
1
4-
、
5X
、
6X
、
7X
、
小米辣
(
疫病和病毒病感病品种
)
、
朝天椒
(
白粉病和炭疽病感病品种
)
、
云干椒
7
号
(
抗病品种
)
,
每个品种
(
组合
)
设置空白对照
。
1
-2
种植材料
鉴定材料用
650
cm
X
410
cm
J
155
cm
栽培筐
采用茄果类育苗基质进行种植,常规水肥管理
,
不施
用农药&
1
-3
辣椒疫病鉴定
1.3.1
鉴定菌株采集晋宁县和文山县等地的田
间辣椒疫病标样进行分离及菌株保存
&
1.3.2
接种时间和方法接种时间
:
播种后
85
d
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采用
1-3.1
中病原菌制
备成的抱子悬浮液接种
,
其浓度为
1
X10
3
~2
X10
3
个-
mf
1
,
配制完成后放入
4
°C
冰箱
2
h
后进行辣
椒根茎及土表喷淋接种
,
接种后用大号透明保鲜袋
罩好保湿
48
h
&
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
,
温度
18
~28
C
,
湿度
65
%
~90
%
&
1.3.3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
:
接种后
3~5d
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
椒
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
程
[
11
]
&
1.3.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1
所示
,
抗性评价标
准:以病情指数
(
DI
)
为评价标准&免疫
(
I
)
:
DI
=
0.
00
;
高抗
!
HR
)
:
0.00
' 10.00 ; 抗病 ! R ) : 10 < D/ W 30.00 ; 中抗 ( MR ) : 30 ' 50.00 ; 感病 ! S ) : 50 ' 70.00 ; 高感 ! HS ) : DI >70.00 & 1 -4 辣椒白粉病鉴定 1-4.1 鉴定菌株采集田间辣椒白粉病标样& 1.4.2 接种时间和方法接种时间 : 播种后 75 d 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用白粉病抱子悬浮液 ( 5 X10 4 个 • mL- 1 "对辣椒茎叶喷雾 、 在植株间散放置 辣椒白粉进行接种 , 设空白对照 , 接种后每天喷 1 次 少量清水补充湿度&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 , 温 度 18 ~28 C , 湿度 65 % ~80 % & 1.4.3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接种后 30 d 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椒抗白粉病室内鉴定技术 规程 ) 12 * & 1.4.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2~3 所示& 1 -5 辣椒炭疽病鉴定 1.5.1 鉴定菌株 采集 2~3 地的田间辣椒炭疽病 标样分离及菌株保存& 1.5.2 接种时间和方法 果实接种:采用成熟初期 的辣 椒 果实 , 放置在底部有 吸 水纸的塑料盘加灭菌 水后 , 采集成熟度一致的果实分品种整齐放置 , 每个 品种接种果实在 30 ~54 个 , 每个果实接种备好的炭 表 2 分 级标 Table 2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级别 ( 级 ) 叶片病斑大小 Leeeas Thesieeoeaeaespot 0 叶片无病斑 1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0 % 以下 2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0 % ~40 % 3 面 面 40 % ~60 % 4 面 面 60 % 上 5 裴卫华等:辣椒品种 ( 组合 ) 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1075 表 3抗性评价标准 : 以病情指数 ( @A ) 作为评价标准 Table 3 Resistance evaluation criteOa : Used disease index ( DI) as evaluation standard 抗感性表现 病情指数 Resistance to sensibility Disease index 免疫! I ) DI =0.00 ( HR ) 0 < DI <10 ( R ) 10 'DI <20 中 ( MR ) 20 'DI <30 ( S ) 30 'DI <50 ( HS ) D/&50.00 疽病菌块 1 ~2 块 ( 直径 0- cm ) , 菌丝面贴紧辣椒, 然后用保鲜膜密封保湿 , 放入光照培养箱里面培养 。 鉴定条件 : 光照培养箱 , 相对湿度 70 % ~90 % , 温 度 18~26 °C 。 1.5.3 调查时间和依据调查时间 : 果实接种后 10-20 d 进行调查 。 * 鉴定依据:辣椒炭疽病室内抗 性鉴定技术规程 ) 13 。 1.5.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4 所示 , 辣椒炭疽病 抗性评价标准参见辣椒白粉病评价标准 。 1 -6 辣椒病毒病鉴定 1.6.1 鉴定菌株田间采集辣椒斑萎病毒病和黄 瓜花叶病毒病标样低温保存带回接种 & 1.6.2 缓冲液配制 接种缓冲液 ( 0.03 mod L" 磷酸缓冲液 , 3 mmol Na 2 SO 3 ) ; KH 2 PO 4 ( 1.3473 y ) + K 2 HPO 4 ( 4.5872 y ) + Na 2 SO 3 ( 0.3781 y ) + H 2 O ( 灭菌水 ) ; 定容至 300 mL ( pH 值 7- ) 后备用 。 1.6.3 接种时间和方法接种时间 : 播种后 70 d 部分叶片在部分植株自然发病基础上进行人工摩擦 接种 。 接种方法:将病毒样本放入研钵中 , 加入接种 的缓冲液研磨直到汁液溢出 ( 即用即配 ); 将辣椒植 株生长顶部叶片的叶面洒少量金刚砂 , 用棉签或刷 子蘸取少量病样汁液 , 在洒了少量金刚砂的叶面上 轻轻反复摩擦 3 次 , 以磷酸缓冲液磨擦接种健康辣 椒为空白对照 。 接种后 35 m3 再喷施清水冲洗叶 片 。 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 , 温度 18 ~29 C , 相 表 4 分 级 标准 Table 4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别( ) 果实病斑大小 Levees The size of fmit spot 0 果实没有症状 1 果实病斑直径 ' 0.5 cm 2 果实病斑直径 0. 5 ~ 1.0 cm 3 果实病斑直径 1.0 〜 2.0 cm ,有少量霉层或抱子 4 果实病斑直径 2.0-3. 0 cm ,有大量霉层或抱子 表 5 分 级 标准 Table 5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级别 ( 级 ) 症状 Levees Symptom 0 症 1 心叶的叶脉为明脉,或接种叶片出现急性 小枯斑 3 少数叶片轻花叶 , 或接种叶片脱落 , 茎部 产生小坏死斑点 5 多数叶片花叶 , 少数叶片畸形 、 皱缩 , 或茎 部产生坏死条斑 7 多数叶片为重花叶 、 畸形 、 皱缩 , 植株矮 化 , 或茎 、 枝和叶脉有系统坏死斑 9 绝大多数叶片为重花叶 、 畸形 、 皱缩 , 植株 矮化明显;或植株严重系统坏死 对湿度 50 % ~80 % 。 1.6.4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 : 接种后 30 d 进行调查 。 鉴定依据 : * 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鉴定 技术规程 ) 14 。 1.6.5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5 ~6 所示 &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品种 ( 组合 ) 对 辣椒疫 病的抗性测定 采用疫霉菌游动抱子悬浮液 ( 1 ~2 J10 3 个 • mL- 1 ) 喷淋接种辣椒根茎部及土表试验,接种后 3 ~ 5 d 调查,记载发病情况 , 计算出病情指数 。 结果显示 , 各辣椒品种 ( 组合 ) 接种辣椒疫病菌 后均可感染发病 , 品种 ( 组合 ) 间发病程度差异明 显 。 由图 1 可见 , 15 个品种 ( 组合 ) 平均病株率在 2.87 % -50.1 % , 总平均 17. 12 % ; 平均病情指数 在 0. 89 ~ 38. 17 , 总平均 8 - 5 ; 而对照品种小米辣平 均病株率 86.88 % , 平均病情指数 56.46 , 云干椒 7 号平均病株率 1-72 % , 平均病情指数 0.57 。 表现高抗 ( HR ) 水平有艳椒 465 、 艳椒 43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 椒 13 号、 2-1 、 3-1 、 4-1 、 5-1 和 6-1 ; 组合 19 表现抗病 ( R ) 水平;渝椒 15 号和 79 表现 中 ( MR ) 水 。 照 种 ( S ) 水 表 6 抗性评价标准 : 以病情指数 ( @A ) 作为评价标准 Table 6 Resistance evaluation criteOa : used disease index ( DI ) as evaluaCon s/ndard 抗感性表现 病情指数 Resistance to sensibility Disease index 免疫! I ) DI =0.00 ( HR ) 0 < D <10 ( R ) 10 ' D <30 中 ( MR ) 30 ' D <40 ( S ) 40 ' D <60 ( HS ) 60 ' D ' 100 1076 西 " # $ 学& 34 卷 品种及组合 Pepper varieties 图 1 不同 辣椒 品种 ( 组合 ) 对疫病抗性水平 Fip 1 Resistance ta phytophthov blighi of dVere/i pepper varietiac ( combi/atio/c) 平,云干椒 7 2.2 不同品种 ( ( HR ) 水平 。 ) 对辣椒 白粉 病的抗性测定 云干椒 7 2.3 不同品种 ( ( HR ) 水& ) 果 实 对辣椒炭疽病的抗性测 采用白 子 液 ( 5 X10 4 个 • mL- 1 ) - 定 采集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成熟期初期果实 ,进 行 个 椒果 接 2 个 , 果 接种 10 ~20 d 雾辣椒 接种和 碎片植株 接种后 30 d 行调查发 , 计 接种结合 , & 结果显 I ,各辣椒品种 ( 组合 ) 接种辣椒白 行调查, 分别记 载 果实发 均有发 % , 18.5 & , 计 & 菌后均有发 93. 83 % , , 发 普遍 &由 2 可 均 43. 71 % ; 结果显示 , 辣椒品种 ( 组合 ) 果实接种辣椒炭疽 , 15 个 种 ( 组合 ) 平均 株率在 14. 76 % ~ , 发 普遍 &由 3 11.3 -26.07 , 总平均 在 4. 68 ~ 可见 , 15 个品种 ( 组合 ) 平均病果率 35 % -89. 81 均 60. 5 % ; 51.09 , 均 16.63 。 对照 种朝天椒平均病株率 92.68 % , 平均 52.44 , 干椒 7 均 照品种朝天椒平均病株率 83.33 % 、 平均 37.96 , 干椒 7 均 株率 34.29 % 、 株率 16.8 % , 平均 6.8 。 664 、 红泰 668 、 渝椒 13 号对 种艳椒 465 、 均 9.52 。 白 均 为 ( HR ) 水 ; 品种椒 435 、 椒品种艳椒 465 、 艳椒 43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组合 1-1 、 4-1 和 5-1 椒 15 、 组合 1X 、 4-1 、 5X 和 6-1 对白 均 , 为抗病 ( R ) 水平;组合 3X 、 7X 对白 均 为中 均 为 i ( R ) 水 ; 种 椒 13 1 、 6X 和 7-1 照 种朝 椒 93.83 、 椒 15 、 组合 2-1 、 3 ( MR ) 水 ; 组合 2-1 对白 均 为 5 ( HS ) 水 ; 照 种 朝 椒 ( S ) 水 , 100 SS 平均病株率 (% ) 均 为中抗 ( MR ) 水平 。 对 ( S ) 水 , 干椒 7 92.68 80 ・ 平均病情指数 品种及组合 Pepper varieties 图 2不同 辣椒 品种(组合)对 白 粉病抗性测定 Fip 2 Resistance 2 powdery mildew of dUSre/i pepper varietiac ( combinations ) 5 期 裴 卫 华等:辣椒品 种 ( 组合 ) 抗病性 水平 差异测定 0o 9 o 8 o 7 o 1 6 o 5 o 4 5. 00 4 o 3 o 2 o 1 o o 63 1077 89K8 s 82 6.2 8 7 0.7 6 83 3.3 1 . 43 § .4 § § & 3 § § s 00 4 4 59 70 < 迂 < 、 、 、 o .7 6 3 1 5.0 〉 3 ■ 2 78 00 .5 33 M o I .07 ^ ^ 1 11 _ ^ i .3 1 C 9 ^ ■ 1.2 § § 5 2 s I § A Pepper varieties 图 3 不同 辣椒 品种(组 合) 对炭疽病抗性测定 Fig. 3 Resistance -v anhiracnose of dbferent pepper vaoeties ( combinCions ) 表 7 辣椒 品种( 组合 ) 病毒病抗性鉴定结果 Table 7 Results of virus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pepper vaoeties ( combinations ) 斑萎病毒病 Spotted wilt virus 黄瓜花叶病 Cucumber mosaic vims 种 ( 组合) Vaoeties ( combinations ) 抗感性表现 均病株率 ( % ) 均 Average diseased plant rate 37.84 30.44 Average disease index 抗感性表现 Resistance ta sensibility 均病株率 ( % ) Average diseased plant rate 均 AvBeg disease index Resistance / sensibility 艳椒 465 艳椒 435 664 8.39 HR HR 7.53 22.92 8.49 1.08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R ) 5.79 3.64 1.69 0.36 0.65 2.67 43.04 12.51 6.47 9.29 R HR HR 红泰 668 31.81 3.27 5.84 渝椒 13 号 渝椒 15 号 19 39.67 59.06 30.78 36.43 17.53 35.94 27.40 34.00 22.00 15.03 R R R HR 12.44 17.97 12.36 10.35 14.46 4-0 4.04 2.41 2.78 29 39 49 14.10 10.5812.68 8.50 R HR HR 1.79 59 69 79 13.40 3.34 7.77 9. 17 6.77 1. 13 1.84 28.24 6.58 14.30 38.65 8.67 R MR 种( ) 47.22 52.46 20.32 抗病品种 ( 云干椒 7 号 ) 36.45 HR ( HR )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 & HR , 高抗; MR , 中抗 ; R , 抗病 。 下同 。 Noto : The data in the tabic were average value. HR, high resistance $ MR , moderate resistance $ R , disease-resistant. The same as below. 高抗 ( HR ) 水平& 2.4 不同品种 ( 组合 ) 对辣椒病毒病抗性测定 果显示 , 辣 椒 种 ( 组合 ) 普遍 、 发 发生较 , 黄瓜 发生 &芳 鉴定试验 椒 、 烟 、 马 ) 病样 和 作 平均病株率 17 - 53 % ~ 59 - 06 % , 总平均 34. 3 % ; 物种植 , 星 发生 。 通过采集田 在 4.8-15.03 , 总平均 10.0 ; 黄瓜花叶病 平均病株率 3.27 % - 22. 92 % , 总平均 11. 14 % ; ( 和 藏带回室内并试 纸 测定 , 用摩 擦接种 在辣 椒 植株生长顶部 接种 。 鉴定试验以自然发 接种 合 ( 即在自然发病 在 0.36 ~4. 04 , 总平均 2.1 。 辣椒品种 ( 组合 ) 中艳椒 465 、 艳椒 435 、 红泰 668 、 椒 13 的基础上进行 摩擦接种 ), 接种后 30 d 调查发 、 3 淀 、 5 淀 和 69 兎 病情况 。 为 ( HR ) 水平;红泰 664 、 品种渝 椒 15 、 19 、 2- 1078 西"#业学& 34 表 8 不同辣椒 品种 综 合抗感性水平 Table 8 The comprehensive sensitivity level of diOecnt pepper varie/es 白粉病 疫病 Ph-ytopht-ora capssi 炭疽病 P — pp — ianthiacnos — 斑萎病毒病 Spotted wilt virus 品种(组合) Vaeieties ( combinations) Powdery milde — 病指 抗性 病指 抗性 病指 抗性 病指 抗性 Diseaseindei R esistance Diseaseindei R esistance 0.89 0.89 2.21 Diseaseindei R esistance Diseaseindei R esisance 艳椒 465 艳椒 435 664 668 7.82 HR HR HR HR HR HR 28.89 24.07 13.70 15.00 16.20 16.77 6.67 MR MR R R R R HR 8.39 5.79 HR HR 10.94 7.86 4.68 8.91 R HR HR HR 12.51 6.47 9.29 R HR HR 1.11 4.39 渝椒 13 号 渝椒 15 号 1-1 2-1 3-1 17.89 10.68 R R HS 38.17 12.48 6.81 MR 15.03 10.35 R R R HR R HR HR HR HR HR 51.09 21.90 18.52 18.00 26.07 11.85 MR R 14.46 4.8 MR 4.28 0.86 1.57 4-1 5-1 6-1 7-1 R R R MR - HS HR 25.93 12.78 MR R 12.68R HR HR 8.5 7.77 14.3 45.19 17.82 5.53 25.31 5.71 MR HR 20.08 31.34 56.46 - MR R 种( ) - S - -- S - 感病品种 ( 朝天椒 ) 52.44 6.8 37.96 9.52 S HR - 抗病品种 ( 云干椒 7 号 ) 0.57 HR 22.94 R 1 + 4-1 和 7A 对斑萎病毒病表现为抗病! R ) 水平 & 病和斑萎病毒病 ) 采用自然发病和接种液 ( 新鲜病 品种艳椒 465 、 艳椒 435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 椒 13 号 、 渝椒 15 号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和 7 A 样 + 磷酸缓冲液 ) 摩擦接种相结合& 根据多年经验 , 辣椒苗种植及病菌接种测定在 60 d 以内的辣椒苗对病害抗性较弱 , 感病性较高, 对黄瓜花叶病毒病均表现为高抗 ( ( HR ) 水平& 2 .5 辣椒品种 ( 组合 ) 综合抗病性水平 不能真实反映品种间抗感性水平&因此该试验在辣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病害进行人工接 椒苗生长 85 d 接种 , 在具有菌源和适宜发病条件情 种鉴定试验 , 综合评价其抗感性水平 。 结果显示 , 不 同品种 ( 组合 ) 对不同病害的抗感性水平有一定差 况下 , 大多数辣椒品种均有疫病的发生 , 但不同品种 之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 病情指数高说明抗性水平低 , 其抗性高低顺序 异 。 13 个辣椒品种 ( 组合 ) 对白粉病除组合 2-1 外 其余表现均为中抗以上水平;对疫病表现为中抗以 上水平;对炭疽病中抗以上水平;对花叶病毒病均表 为红泰 668 ( 6. 82 ) 、 艳椒 465 ( 7. 93 ) 、 艳椒 435 ( 8.8 ) 、 红泰 664 ( 9.07 ) 、 5-1 ( 10.21 ) 、 渝椒 13 号 ( 11. 09 ) + 1-1 ( 11.2 ) + 4-1 ( 12. 32 ) + 3-1 ( 13. 02 ) 、 6-1 现为高抗水平 , 对斑萎病毒病表现为抗病以上水平 & 3 通过 16 个辣椒品种 ( 组合 ) 对疫病+白粉病 、 炭 疽病 、 病毒病的抗病性测定 , 试验设置感病和抗病品 种对照&试验均以自然发病与接种鉴定相结合来综 ( 14. 11 " + 7-1 ( 21.79 ) 、 渝椒 15 号 ( 23. 41 ) + 2-1 ( 24.61 ) 。 通 接种 和 发生 况,分析不同品种 ( 组合 ) 的抗感性水平及差异性 , 其抗病性水平受种植年限 、 气候及农事操作关系密 合分析 。 切 , 接种鉴定试验弥补了田间试验受条件限制造成 鉴定结果不稳定的缺陷 。 鉴定试验根据病害田间发生特点和病原菌特 性 , 接种技术均采用本研究团队制定的地方标准和 相关文献等 , 采用科学的接种方法和时间综合分析 及评价&辣椒疫病采用病原菌抱子悬浮液喷淋根茎 部及土表接种;辣椒白粉病采用病原菌抱子悬浮液 4 结论 16 个品种 ( 组合 ) 对辣椒 4 种病害的抗感性水 平表现有一定差异 , 组合 2-1 对疫病表现高抗 、 斑萎 病毒病表现抗病+炭疽病表现中抗+白粉病表现高 感&渝椒 15 号和 7A 对疫病表现中抗水平& 喷雾接种和白粉病叶片散放接种相结合;辣椒炭疽 病采用辣椒果实菌块接种;辣椒病毒病 ( 黄瓜花叶 5 裴卫华等:辣椒品 种 ( 组合 ) 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性鉴定及评价 ) J ] •中国蔬菜 , 2019 ( 7 ) : 56 -61. 1079 辣椒品种 ( 组合 ) 艳椒 435 、 艳椒 46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的综合抗病性较强;其次是渝椒 13 号 、 1 葡 和 3 -1 + 4-1 + 5 -1 + 6-1 等综合抗病性中上水平 ; 渝椒 15 号 、 2A 和 7A 综合抗病性水平一般 。 中抗以上辣椒 品种可在辣椒生产中轮换种植 , 抗病以上的辣椒组 [ 6 ] 孙春英•辣椒抗炭疽病 QTL 定位及分析) D ] •北京 : 中国农业科 学院 , 2013. [ 7 ] 杨永林 , 梁训生,田茹燕 , 等•我国辣椒上黄瓜花叶病毒株系分化 研究 ) J ] •病毒学报 , 1992 ( 1 ) : 100. [ 8 ] 张竹青•辣椒病毒病检测技术和抗性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 J ] •辣 椒杂志, 2018 ( 4 ) : 36 -39- 合可在育种工作中进行选择 , 为抗病辣椒品种的选 育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生产上提供品种轮换种植 , 种植过程中结合田 [ 9 ] 毛爱军, 耿三省 , 胡 洽 •甜 ( 辣 )椒病毒病 、 疫病和炭疽病的单 抗、 多抗性接种鉴定技术 ) J ] •中国辣椒, 2001 ( 2 ) : 14-17. 间湿度控制 、 病害源头预防及关键药剂防控等措施, 可减轻病害发生危害 。 [ 10 ] 丁自立 , 郭 英,姚明华 , 等•辣椒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评 价 ) J ] •中国 园艺文 载 , 2010 ( 12 ) : 45 -46. [ 11 ] 杨明英 , 曹继芬,裴卫华 , 等•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S]. 参考文献 : [ 1 ] 刁永朝•辣椒病原真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A * - 中国菌 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 2017 年学术年会摘要集 [ C ] •中国菌物学会 , 2017 : 230- [ 2 ] 王 昆 , 张宝玺,张正海 , 等•辣椒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研究进展及 展望 ) J ] •中国蔬菜 , 2019 ( 12 ) : 18 -24. [ 3 ] 王 萱 , 王立浩,石延霞 , 等•辣椒抗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 究 ) J ] •中国蔬菜 , 2009 ( 12 ) : 24 - 27. [ 4 ] 沈会芳 , 蒲小明,周佳暖 , 等•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 J ] •广 东 农业科学 , 2012 , 39 ( 1 ) : 46 -47- [ 5 ] 韩 帅,张河 庆 , 吴 婕 , 等•四川主要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646-2014. [ 12 ] 张竹青 , 郑井元 , 刘 峰 , 等•辣椒抗白粉病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 S ] -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984-2015. [ 13 ] 刘 勇 , 张 卓,张德咏 , 等•辣椒炭疽病室内抗性鉴定技术规 程 ) S ] -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954-2014- [ 14 ] 杨宇红 , 谢 丙炎,冯兰香 , 等•辣椒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第 4 部 分: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程 [ S ] - NY/T2060. 4 - 2011. ( 责任编辑赵丹丹 ) 2024年6月3日发(作者:在娟丽)
2021
年
34
卷
5
期
!"
农业学&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Vol.
34
No.
5
1073
文章编号
:
1001
-4829
(
2021
)
5
-1073
-07
DOI
:
10.
16213/j.
enki.
sejas.
2021.5.
024
辣椒
品种
(
组合
)
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裴卫华
1
,
施竹凤打王
会
2
,
毕云青打张
庆
1
,
杨佩文
1
,
吴贵宏
J
杨明英
1
(
1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
云南昆明
650205
;
2-
丘北县温浏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
云南丘北
663208
;
3-
瑞丽
海关综合技术中心
,
云南瑞丽
678600
)
摘
要
:
!
目的
】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进行种植及抗病性鉴定试验
,
筛
选出具有抗病水平的辣椒品种
(
组合
)
。
[
方法
】
根据
疫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和病毒病的病害特点和病原菌特性
,
结合
1
种和
W
蘊发病综合分析
,
评价辣椒品种组合材料的抗性水平
。
[
结果
】
15
个辣椒
>种
(
组合
)
抗感性水平表现有较大差异
,
辣椒
>种
(
组合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椒
13
号
、
组合
1-1
和
5-1
等对疫
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和病毒病综合抗病性较强
;
其次是艳椒
435
、艳椒
465
、
渝椒
15
号
、
组合
3A
、
4-1
、
6A
和
7-1
等综合抗病性中上水
平;组合
2-1
综合抗病性水平一般;感病品种小米辣和朝天椒均表现感病
,
抗病品种云干椒
7
号表现抗病
。
【
结
'
】
综合抗病性在
中抗以上的辣椒品种可在辣椒生产中轮换种植,抗病以上的辣椒组合可在育种中资源利用
,
为抗病辣椒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理
'依据
$
关键词
:
辣椒;疫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
;
病毒病
;
抗病性
中图分类号
:
S641.3
文献标识码
:
A
Difference
of
Disease
Resistance
Level
of
Peeper
Varieties
(
Combinations
)
PEI
WeiAuv
1
%
SHI
ZhuAeng
1
,
WANG
Hui
2
%
BI
Yun-qing
1
%
ZHANG
Qing
1
%
YANG
Pedaen
1
%
WU
Gui-hong
3
%
YANG
Ming-ying
1
*
(1.
Ag/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Institute
,
Yunnan
Academy
of
Ag/cultural
Sciences
,
Yunnan
Kunming
650205
,
China
;
2.
Wenliu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Qiubei
County
,
Yunnan
Qiubei
663208
,
China
;
3
-
Rudi
Customs
Comprehensive
TechnoaogyCentee
,
Yunnan
Ru
a678600
,
Ch1na
)
Abstract
:
【
Objective
]
DiOerent
Pepper
vv/eties
(
combinaSons
)
with
disease
resistance
were
screened
through
field
planting
and
disease
re
sistance
identification-
【
Method
]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chaccteCsOcs
and
pathogen
characteristics
of
phytophthora
blight
,
powdeg
mil
dew
,
anthracnose
and
vics
disease,
combined
with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inoculation
and
natural
occurrence,
tie
resistance
level
of
pepper
varieties
(
combinations
)
was
evaluated-
【
Result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sisOnces
of
15
pepper
vv/eties
(
combinations
)
were
signidcantly
diOecnt
,
and
the
pepper
varieties
(
combinations
)
Hongtai
664
,
Hongtai
668
,
Yujiao
13
,
and
combinations
1
-1
and
5-1
had
steongeecompeehensieeeesistancetoPhytophthoeacapsici
,
Powdeeymiadew
,
Peppeeantheacnoseand
,
thecompeehen-
sive
disease
resistance
levels
of
Yanjiao
435
,
YanjiaO65
,
Yujiao
15
,
combination
3-1
,
4-1
,
6-1
and
7-1
were
in
the
mibdle
and
upper
lev
el-
The
comprehensive
disease
resistance
level
of
combination
2-1
was
general.
The
susceptible
cultivars
millet
pepper
and
Chaotan
pepper
were
susceptible
,
and
the
resistant
vasety
Yungan
Pepper
No.
7
showed
disease resistance-
【
Conclusion
]
Varieties
with
moderate
resistance
or
above
could
be
used
in
rotation
cultivation-
Varieties
with
general
resistance
cout
be
used
as
resources
in
breeding.
The
results
provided
a
theoretical
basis
Or
the
breeding
and
application
of
resistant
varieties
-
Key
wordt
:
Peppee
;
Phytophthoeacapsici
;
Powdeeymiadew
;
Peppeeantheacnose
;
Vieusdisease
;
Diseaseeesistance
【
研究意义
]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进行
椒品种
(
组合
)
,
为辣
椒
育种和生产应用推广提供理
论依据
。
【
前人研究进展
]
辣椒
(
CapsPum
annuum
L
)
是茄科辣椒
属
1
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
是一
种植及抗病性鉴定试验
,
筛选出具有抗病水平的辣
收稿日期
:
2020
-
04
-28
基金项目
: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
2019ZG001
)
;
云南省重大科技
专项
(
202002AE320005
)
作者简介
:
裴卫华
(
1982
-
),
男
,
助理研究员
,
在读博士
,
山西平
遥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病理学研究
,
:
117654899
@
qq.
com
;
*
为通讯作者,杨明英
,
:
455836785E
qq.
com
。
种重要的蔬菜
,
全球广泛种植
。
危害辣椒的真菌病
害超过
15
种
,
因真菌病害造成的减产每年可达
20
%
~50
%
[
1
"
2
]
o
其中主要真菌病害有:辣椒白粉病
[
Leve
—
lula
taurica
(
Lav.
)
Arn
]
主要危害辣椒叶片
,
影响辣
椒
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减产
[
3
]
。
辣
椒
疫病
1074
西"#业学&
34
是辣椒疫霉菌
(
Phytophora
capsff
导致的一种土
表
1
分
级
标准
Table
1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传病害
,
发生危害比较严重
,
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
严
重的
会
导致绝收
[
4_5
]
。
炭疽菌
(
Colletotruhum
spp.
)
级别
(
级
)
Levels
症状描述
Symptom
desciption
引起的炭疽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之一
,
主要危害辣
椒果实
,
造成采收前后果实的腐烂
、
减产从而造成经
济损失⑷
。
黄瓜花叶病毒
(
Cucumber
mosaic
vivs
,
CMV
)
,
侵染辣椒产生花叶
、
环斑
、
坏死条斑或全株
0
1
全株无病,根系正常生长
、
根茎部没有病状
植株根茎部具有水渍状
,
稍有变黑
,
但植株健康不萎蔦
植株的根茎部变黑
1
〜
2
cm
,
叶片逐渐萎蔦
,
但不脱落
3
矮化等症
[
7
]
;
番茄斑萎病毒
(
Tomata
spotted
will
vi
rus
,
TSWV
)
,
引起辣椒短缩
,
叶片坏死
,
植株矮化
、
黄
5
植株根茎部变黑超过
2
cm
,
植株叶片萎蔦明显,下部叶有脱落
7
9
植株根茎部变黑缢缩
,
植株除生长点外许多落叶或整株萎蔦
植株全株枯死
化明显
,
成熟果实黄化
,
伴有同心环或坏死条纹&病
毒病对辣椒生产造成
20
%
~30
%
减产
【
本研
究切入点
】
辣椒由于种植面积大
,
病害发生普遍
,
病
害综合防控措施及关键药剂施用技术的操作要求较
高
,
田间措施又往往延后,造成辣椒病害难以控制和
产量损失
。
因此
,
筛选和选用辣椒抗病性强的优质
品种是预防和控制重要病害的有效途径
[
9
'
10]
0
【
拟
解决的关键问题
】
本研究针对不同辣椒品种和组合
材料进行辣椒突出病害
(
疫病
、
白粉病
、
炭疽病
、
番
茄斑萎病
、
黄瓜花叶病)
的抗性水平差异测定试验,
以期筛选出抗性强
、
品种优的品种和组合应用于生
产种植或品种选育工作
,
加快抗病品种选育和推广
进程
,
为辣椒绿色栽培及优质产品生产提供支撑
。
1
材料与方法
1
-1
鉴定材料
鉴定材料共
16
个
:
艳
椒
465
、
艳
椒
43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椒
13
号
、
渝
椒
15
号
、
1-1
、
2-1
、
3-1
、
1
4-
、
5X
、
6X
、
7X
、
小米辣
(
疫病和病毒病感病品种
)
、
朝天椒
(
白粉病和炭疽病感病品种
)
、
云干椒
7
号
(
抗病品种
)
,
每个品种
(
组合
)
设置空白对照
。
1
-2
种植材料
鉴定材料用
650
cm
X
410
cm
J
155
cm
栽培筐
采用茄果类育苗基质进行种植,常规水肥管理
,
不施
用农药&
1
-3
辣椒疫病鉴定
1.3.1
鉴定菌株采集晋宁县和文山县等地的田
间辣椒疫病标样进行分离及菌株保存
&
1.3.2
接种时间和方法接种时间
:
播种后
85
d
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采用
1-3.1
中病原菌制
备成的抱子悬浮液接种
,
其浓度为
1
X10
3
~2
X10
3
个-
mf
1
,
配制完成后放入
4
°C
冰箱
2
h
后进行辣
椒根茎及土表喷淋接种
,
接种后用大号透明保鲜袋
罩好保湿
48
h
&
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
,
温度
18
~28
C
,
湿度
65
%
~90
%
&
1.3.3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
:
接种后
3~5d
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
椒
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
程
[
11
]
&
1.3.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1
所示
,
抗性评价标
准:以病情指数
(
DI
)
为评价标准&免疫
(
I
)
:
DI
=
0.
00
;
高抗
!
HR
)
:
0.00
' 10.00 ; 抗病 ! R ) : 10 < D/ W 30.00 ; 中抗 ( MR ) : 30 ' 50.00 ; 感病 ! S ) : 50 ' 70.00 ; 高感 ! HS ) : DI >70.00 & 1 -4 辣椒白粉病鉴定 1-4.1 鉴定菌株采集田间辣椒白粉病标样& 1.4.2 接种时间和方法接种时间 : 播种后 75 d 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用白粉病抱子悬浮液 ( 5 X10 4 个 • mL- 1 "对辣椒茎叶喷雾 、 在植株间散放置 辣椒白粉进行接种 , 设空白对照 , 接种后每天喷 1 次 少量清水补充湿度&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 , 温 度 18 ~28 C , 湿度 65 % ~80 % & 1.4.3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接种后 30 d 进行调查&鉴定依据:辣椒抗白粉病室内鉴定技术 规程 ) 12 * & 1.4.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2~3 所示& 1 -5 辣椒炭疽病鉴定 1.5.1 鉴定菌株 采集 2~3 地的田间辣椒炭疽病 标样分离及菌株保存& 1.5.2 接种时间和方法 果实接种:采用成熟初期 的辣 椒 果实 , 放置在底部有 吸 水纸的塑料盘加灭菌 水后 , 采集成熟度一致的果实分品种整齐放置 , 每个 品种接种果实在 30 ~54 个 , 每个果实接种备好的炭 表 2 分 级标 Table 2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级别 ( 级 ) 叶片病斑大小 Leeeas Thesieeoeaeaespot 0 叶片无病斑 1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0 % 以下 2 病斑面积占叶面积 20 % ~40 % 3 面 面 40 % ~60 % 4 面 面 60 % 上 5 裴卫华等:辣椒品种 ( 组合 ) 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1075 表 3抗性评价标准 : 以病情指数 ( @A ) 作为评价标准 Table 3 Resistance evaluation criteOa : Used disease index ( DI) as evaluation standard 抗感性表现 病情指数 Resistance to sensibility Disease index 免疫! I ) DI =0.00 ( HR ) 0 < DI <10 ( R ) 10 'DI <20 中 ( MR ) 20 'DI <30 ( S ) 30 'DI <50 ( HS ) D/&50.00 疽病菌块 1 ~2 块 ( 直径 0- cm ) , 菌丝面贴紧辣椒, 然后用保鲜膜密封保湿 , 放入光照培养箱里面培养 。 鉴定条件 : 光照培养箱 , 相对湿度 70 % ~90 % , 温 度 18~26 °C 。 1.5.3 调查时间和依据调查时间 : 果实接种后 10-20 d 进行调查 。 * 鉴定依据:辣椒炭疽病室内抗 性鉴定技术规程 ) 13 。 1.5.4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4 所示 , 辣椒炭疽病 抗性评价标准参见辣椒白粉病评价标准 。 1 -6 辣椒病毒病鉴定 1.6.1 鉴定菌株田间采集辣椒斑萎病毒病和黄 瓜花叶病毒病标样低温保存带回接种 & 1.6.2 缓冲液配制 接种缓冲液 ( 0.03 mod L" 磷酸缓冲液 , 3 mmol Na 2 SO 3 ) ; KH 2 PO 4 ( 1.3473 y ) + K 2 HPO 4 ( 4.5872 y ) + Na 2 SO 3 ( 0.3781 y ) + H 2 O ( 灭菌水 ) ; 定容至 300 mL ( pH 值 7- ) 后备用 。 1.6.3 接种时间和方法接种时间 : 播种后 70 d 部分叶片在部分植株自然发病基础上进行人工摩擦 接种 。 接种方法:将病毒样本放入研钵中 , 加入接种 的缓冲液研磨直到汁液溢出 ( 即用即配 ); 将辣椒植 株生长顶部叶片的叶面洒少量金刚砂 , 用棉签或刷 子蘸取少量病样汁液 , 在洒了少量金刚砂的叶面上 轻轻反复摩擦 3 次 , 以磷酸缓冲液磨擦接种健康辣 椒为空白对照 。 接种后 35 m3 再喷施清水冲洗叶 片 。 鉴定条件:温室光照条件好 , 温度 18 ~29 C , 相 表 4 分 级 标准 Table 4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别( ) 果实病斑大小 Levees The size of fmit spot 0 果实没有症状 1 果实病斑直径 ' 0.5 cm 2 果实病斑直径 0. 5 ~ 1.0 cm 3 果实病斑直径 1.0 〜 2.0 cm ,有少量霉层或抱子 4 果实病斑直径 2.0-3. 0 cm ,有大量霉层或抱子 表 5 分 级 标准 Table 5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级别 ( 级 ) 症状 Levees Symptom 0 症 1 心叶的叶脉为明脉,或接种叶片出现急性 小枯斑 3 少数叶片轻花叶 , 或接种叶片脱落 , 茎部 产生小坏死斑点 5 多数叶片花叶 , 少数叶片畸形 、 皱缩 , 或茎 部产生坏死条斑 7 多数叶片为重花叶 、 畸形 、 皱缩 , 植株矮 化 , 或茎 、 枝和叶脉有系统坏死斑 9 绝大多数叶片为重花叶 、 畸形 、 皱缩 , 植株 矮化明显;或植株严重系统坏死 对湿度 50 % ~80 % 。 1.6.4 调查时间及依据 调查时间 : 接种后 30 d 进行调查 。 鉴定依据 : * 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鉴定 技术规程 ) 14 。 1.6.5 分级及评价标准 如表 5 ~6 所示 &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不同品种 ( 组合 ) 对 辣椒疫 病的抗性测定 采用疫霉菌游动抱子悬浮液 ( 1 ~2 J10 3 个 • mL- 1 ) 喷淋接种辣椒根茎部及土表试验,接种后 3 ~ 5 d 调查,记载发病情况 , 计算出病情指数 。 结果显示 , 各辣椒品种 ( 组合 ) 接种辣椒疫病菌 后均可感染发病 , 品种 ( 组合 ) 间发病程度差异明 显 。 由图 1 可见 , 15 个品种 ( 组合 ) 平均病株率在 2.87 % -50.1 % , 总平均 17. 12 % ; 平均病情指数 在 0. 89 ~ 38. 17 , 总平均 8 - 5 ; 而对照品种小米辣平 均病株率 86.88 % , 平均病情指数 56.46 , 云干椒 7 号平均病株率 1-72 % , 平均病情指数 0.57 。 表现高抗 ( HR ) 水平有艳椒 465 、 艳椒 43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 椒 13 号、 2-1 、 3-1 、 4-1 、 5-1 和 6-1 ; 组合 19 表现抗病 ( R ) 水平;渝椒 15 号和 79 表现 中 ( MR ) 水 。 照 种 ( S ) 水 表 6 抗性评价标准 : 以病情指数 ( @A ) 作为评价标准 Table 6 Resistance evaluation criteOa : used disease index ( DI ) as evaluaCon s/ndard 抗感性表现 病情指数 Resistance to sensibility Disease index 免疫! I ) DI =0.00 ( HR ) 0 < D <10 ( R ) 10 ' D <30 中 ( MR ) 30 ' D <40 ( S ) 40 ' D <60 ( HS ) 60 ' D ' 100 1076 西 " # $ 学& 34 卷 品种及组合 Pepper varieties 图 1 不同 辣椒 品种 ( 组合 ) 对疫病抗性水平 Fip 1 Resistance ta phytophthov blighi of dVere/i pepper varietiac ( combi/atio/c) 平,云干椒 7 2.2 不同品种 ( ( HR ) 水平 。 ) 对辣椒 白粉 病的抗性测定 云干椒 7 2.3 不同品种 ( ( HR ) 水& ) 果 实 对辣椒炭疽病的抗性测 采用白 子 液 ( 5 X10 4 个 • mL- 1 ) - 定 采集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成熟期初期果实 ,进 行 个 椒果 接 2 个 , 果 接种 10 ~20 d 雾辣椒 接种和 碎片植株 接种后 30 d 行调查发 , 计 接种结合 , & 结果显 I ,各辣椒品种 ( 组合 ) 接种辣椒白 行调查, 分别记 载 果实发 均有发 % , 18.5 & , 计 & 菌后均有发 93. 83 % , , 发 普遍 &由 2 可 均 43. 71 % ; 结果显示 , 辣椒品种 ( 组合 ) 果实接种辣椒炭疽 , 15 个 种 ( 组合 ) 平均 株率在 14. 76 % ~ , 发 普遍 &由 3 11.3 -26.07 , 总平均 在 4. 68 ~ 可见 , 15 个品种 ( 组合 ) 平均病果率 35 % -89. 81 均 60. 5 % ; 51.09 , 均 16.63 。 对照 种朝天椒平均病株率 92.68 % , 平均 52.44 , 干椒 7 均 照品种朝天椒平均病株率 83.33 % 、 平均 37.96 , 干椒 7 均 株率 34.29 % 、 株率 16.8 % , 平均 6.8 。 664 、 红泰 668 、 渝椒 13 号对 种艳椒 465 、 均 9.52 。 白 均 为 ( HR ) 水 ; 品种椒 435 、 椒品种艳椒 465 、 艳椒 43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组合 1-1 、 4-1 和 5-1 椒 15 、 组合 1X 、 4-1 、 5X 和 6-1 对白 均 , 为抗病 ( R ) 水平;组合 3X 、 7X 对白 均 为中 均 为 i ( R ) 水 ; 种 椒 13 1 、 6X 和 7-1 照 种朝 椒 93.83 、 椒 15 、 组合 2-1 、 3 ( MR ) 水 ; 组合 2-1 对白 均 为 5 ( HS ) 水 ; 照 种 朝 椒 ( S ) 水 , 100 SS 平均病株率 (% ) 均 为中抗 ( MR ) 水平 。 对 ( S ) 水 , 干椒 7 92.68 80 ・ 平均病情指数 品种及组合 Pepper varieties 图 2不同 辣椒 品种(组合)对 白 粉病抗性测定 Fip 2 Resistance 2 powdery mildew of dUSre/i pepper varietiac ( combinations ) 5 期 裴 卫 华等:辣椒品 种 ( 组合 ) 抗病性 水平 差异测定 0o 9 o 8 o 7 o 1 6 o 5 o 4 5. 00 4 o 3 o 2 o 1 o o 63 1077 89K8 s 82 6.2 8 7 0.7 6 83 3.3 1 . 43 § .4 § § & 3 § § s 00 4 4 59 70 < 迂 < 、 、 、 o .7 6 3 1 5.0 〉 3 ■ 2 78 00 .5 33 M o I .07 ^ ^ 1 11 _ ^ i .3 1 C 9 ^ ■ 1.2 § § 5 2 s I § A Pepper varieties 图 3 不同 辣椒 品种(组 合) 对炭疽病抗性测定 Fig. 3 Resistance -v anhiracnose of dbferent pepper vaoeties ( combinCions ) 表 7 辣椒 品种( 组合 ) 病毒病抗性鉴定结果 Table 7 Results of virus disease resistance identification of pepper vaoeties ( combinations ) 斑萎病毒病 Spotted wilt virus 黄瓜花叶病 Cucumber mosaic vims 种 ( 组合) Vaoeties ( combinations ) 抗感性表现 均病株率 ( % ) 均 Average diseased plant rate 37.84 30.44 Average disease index 抗感性表现 Resistance ta sensibility 均病株率 ( % ) Average diseased plant rate 均 AvBeg disease index Resistance / sensibility 艳椒 465 艳椒 435 664 8.39 HR HR 7.53 22.92 8.49 1.08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HR ) ( R ) 5.79 3.64 1.69 0.36 0.65 2.67 43.04 12.51 6.47 9.29 R HR HR 红泰 668 31.81 3.27 5.84 渝椒 13 号 渝椒 15 号 19 39.67 59.06 30.78 36.43 17.53 35.94 27.40 34.00 22.00 15.03 R R R HR 12.44 17.97 12.36 10.35 14.46 4-0 4.04 2.41 2.78 29 39 49 14.10 10.5812.68 8.50 R HR HR 1.79 59 69 79 13.40 3.34 7.77 9. 17 6.77 1. 13 1.84 28.24 6.58 14.30 38.65 8.67 R MR 种( ) 47.22 52.46 20.32 抗病品种 ( 云干椒 7 号 ) 36.45 HR ( HR )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数 & HR , 高抗; MR , 中抗 ; R , 抗病 。 下同 。 Noto : The data in the tabic were average value. HR, high resistance $ MR , moderate resistance $ R , disease-resistant. The same as below. 高抗 ( HR ) 水平& 2.4 不同品种 ( 组合 ) 对辣椒病毒病抗性测定 果显示 , 辣 椒 种 ( 组合 ) 普遍 、 发 发生较 , 黄瓜 发生 &芳 鉴定试验 椒 、 烟 、 马 ) 病样 和 作 平均病株率 17 - 53 % ~ 59 - 06 % , 总平均 34. 3 % ; 物种植 , 星 发生 。 通过采集田 在 4.8-15.03 , 总平均 10.0 ; 黄瓜花叶病 平均病株率 3.27 % - 22. 92 % , 总平均 11. 14 % ; ( 和 藏带回室内并试 纸 测定 , 用摩 擦接种 在辣 椒 植株生长顶部 接种 。 鉴定试验以自然发 接种 合 ( 即在自然发病 在 0.36 ~4. 04 , 总平均 2.1 。 辣椒品种 ( 组合 ) 中艳椒 465 、 艳椒 435 、 红泰 668 、 椒 13 的基础上进行 摩擦接种 ), 接种后 30 d 调查发 、 3 淀 、 5 淀 和 69 兎 病情况 。 为 ( HR ) 水平;红泰 664 、 品种渝 椒 15 、 19 、 2- 1078 西"#业学& 34 表 8 不同辣椒 品种 综 合抗感性水平 Table 8 The comprehensive sensitivity level of diOecnt pepper varie/es 白粉病 疫病 Ph-ytopht-ora capssi 炭疽病 P — pp — ianthiacnos — 斑萎病毒病 Spotted wilt virus 品种(组合) Vaeieties ( combinations) Powdery milde — 病指 抗性 病指 抗性 病指 抗性 病指 抗性 Diseaseindei R esistance Diseaseindei R esistance 0.89 0.89 2.21 Diseaseindei R esistance Diseaseindei R esisance 艳椒 465 艳椒 435 664 668 7.82 HR HR HR HR HR HR 28.89 24.07 13.70 15.00 16.20 16.77 6.67 MR MR R R R R HR 8.39 5.79 HR HR 10.94 7.86 4.68 8.91 R HR HR HR 12.51 6.47 9.29 R HR HR 1.11 4.39 渝椒 13 号 渝椒 15 号 1-1 2-1 3-1 17.89 10.68 R R HS 38.17 12.48 6.81 MR 15.03 10.35 R R R HR R HR HR HR HR HR 51.09 21.90 18.52 18.00 26.07 11.85 MR R 14.46 4.8 MR 4.28 0.86 1.57 4-1 5-1 6-1 7-1 R R R MR - HS HR 25.93 12.78 MR R 12.68R HR HR 8.5 7.77 14.3 45.19 17.82 5.53 25.31 5.71 MR HR 20.08 31.34 56.46 - MR R 种( ) - S - -- S - 感病品种 ( 朝天椒 ) 52.44 6.8 37.96 9.52 S HR - 抗病品种 ( 云干椒 7 号 ) 0.57 HR 22.94 R 1 + 4-1 和 7A 对斑萎病毒病表现为抗病! R ) 水平 & 病和斑萎病毒病 ) 采用自然发病和接种液 ( 新鲜病 品种艳椒 465 、 艳椒 435 +红泰 664 、 红泰 668 、 渝 椒 13 号 、 渝椒 15 号 + 1-1 + 2-1 + 3-1 + 4-1 + 5-1 + 6-1 和 7 A 样 + 磷酸缓冲液 ) 摩擦接种相结合& 根据多年经验 , 辣椒苗种植及病菌接种测定在 60 d 以内的辣椒苗对病害抗性较弱 , 感病性较高, 对黄瓜花叶病毒病均表现为高抗 ( ( HR ) 水平& 2 .5 辣椒品种 ( 组合 ) 综合抗病性水平 不能真实反映品种间抗感性水平&因此该试验在辣 通过对不同辣椒品种 ( 组合 ) 病害进行人工接 椒苗生长 85 d 接种 , 在具有菌源和适宜发病条件情 种鉴定试验 , 综合评价其抗感性水平 。 结果显示 , 不 同品种 ( 组合 ) 对不同病害的抗感性水平有一定差 况下 , 大多数辣椒品种均有疫病的发生 , 但不同品种 之间发生程度差异较大& 病情指数高说明抗性水平低 , 其抗性高低顺序 异 。 13 个辣椒品种 ( 组合 ) 对白粉病除组合 2-1 外 其余表现均为中抗以上水平;对疫病表现为中抗以 上水平;对炭疽病中抗以上水平;对花叶病毒病均表 为红泰 668 ( 6. 82 ) 、 艳椒 465 ( 7. 93 ) 、 艳椒 435 ( 8.8 ) 、 红泰 664 ( 9.07 ) 、 5-1 ( 10.21 ) 、 渝椒 13 号 ( 11. 09 ) + 1-1 ( 11.2 ) + 4-1 ( 12. 32 ) + 3-1 ( 13. 02 ) 、 6-1 现为高抗水平 , 对斑萎病毒病表现为抗病以上水平 & 3 通过 16 个辣椒品种 ( 组合 ) 对疫病+白粉病 、 炭 疽病 、 病毒病的抗病性测定 , 试验设置感病和抗病品 种对照&试验均以自然发病与接种鉴定相结合来综 ( 14. 11 " + 7-1 ( 21.79 ) 、 渝椒 15 号 ( 23. 41 ) + 2-1 ( 24.61 ) 。 通 接种 和 发生 况,分析不同品种 ( 组合 ) 的抗感性水平及差异性 , 其抗病性水平受种植年限 、 气候及农事操作关系密 合分析 。 切 , 接种鉴定试验弥补了田间试验受条件限制造成 鉴定结果不稳定的缺陷 。 鉴定试验根据病害田间发生特点和病原菌特 性 , 接种技术均采用本研究团队制定的地方标准和 相关文献等 , 采用科学的接种方法和时间综合分析 及评价&辣椒疫病采用病原菌抱子悬浮液喷淋根茎 部及土表接种;辣椒白粉病采用病原菌抱子悬浮液 4 结论 16 个品种 ( 组合 ) 对辣椒 4 种病害的抗感性水 平表现有一定差异 , 组合 2-1 对疫病表现高抗 、 斑萎 病毒病表现抗病+炭疽病表现中抗+白粉病表现高 感&渝椒 15 号和 7A 对疫病表现中抗水平& 喷雾接种和白粉病叶片散放接种相结合;辣椒炭疽 病采用辣椒果实菌块接种;辣椒病毒病 ( 黄瓜花叶 5 裴卫华等:辣椒品 种 ( 组合 ) 抗病性水平差异测定 性鉴定及评价 ) J ] •中国蔬菜 , 2019 ( 7 ) : 56 -61. 1079 辣椒品种 ( 组合 ) 艳椒 435 、 艳椒 465 、 红泰 664 、 红泰 668 的综合抗病性较强;其次是渝椒 13 号 、 1 葡 和 3 -1 + 4-1 + 5 -1 + 6-1 等综合抗病性中上水平 ; 渝椒 15 号 、 2A 和 7A 综合抗病性水平一般 。 中抗以上辣椒 品种可在辣椒生产中轮换种植 , 抗病以上的辣椒组 [ 6 ] 孙春英•辣椒抗炭疽病 QTL 定位及分析) D ] •北京 : 中国农业科 学院 , 2013. [ 7 ] 杨永林 , 梁训生,田茹燕 , 等•我国辣椒上黄瓜花叶病毒株系分化 研究 ) J ] •病毒学报 , 1992 ( 1 ) : 100. [ 8 ] 张竹青•辣椒病毒病检测技术和抗性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 J ] •辣 椒杂志, 2018 ( 4 ) : 36 -39- 合可在育种工作中进行选择 , 为抗病辣椒品种的选 育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 生产上提供品种轮换种植 , 种植过程中结合田 [ 9 ] 毛爱军, 耿三省 , 胡 洽 •甜 ( 辣 )椒病毒病 、 疫病和炭疽病的单 抗、 多抗性接种鉴定技术 ) J ] •中国辣椒, 2001 ( 2 ) : 14-17. 间湿度控制 、 病害源头预防及关键药剂防控等措施, 可减轻病害发生危害 。 [ 10 ] 丁自立 , 郭 英,姚明华 , 等•辣椒种质资源的抗病性鉴定与评 价 ) J ] •中国 园艺文 载 , 2010 ( 12 ) : 45 -46. [ 11 ] 杨明英 , 曹继芬,裴卫华 , 等•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 S]. 参考文献 : [ 1 ] 刁永朝•辣椒病原真菌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A * - 中国菌 物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 2017 年学术年会摘要集 [ C ] •中国菌物学会 , 2017 : 230- [ 2 ] 王 昆 , 张宝玺,张正海 , 等•辣椒抗番茄斑萎病毒病研究进展及 展望 ) J ] •中国蔬菜 , 2019 ( 12 ) : 18 -24. [ 3 ] 王 萱 , 王立浩,石延霞 , 等•辣椒抗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研 究 ) J ] •中国蔬菜 , 2009 ( 12 ) : 24 - 27. [ 4 ] 沈会芳 , 蒲小明,周佳暖 , 等•辣椒品种对疫病的抗性鉴定 [ J ] •广 东 农业科学 , 2012 , 39 ( 1 ) : 46 -47- [ 5 ] 韩 帅,张河 庆 , 吴 婕 , 等•四川主要辣椒栽培品种对疫病的抗 云南省地方标准. DB53/T646-2014. [ 12 ] 张竹青 , 郑井元 , 刘 峰 , 等•辣椒抗白粉病室内鉴定技术规程 [ S ] -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984-2015. [ 13 ] 刘 勇 , 张 卓,张德咏 , 等•辣椒炭疽病室内抗性鉴定技术规 程 ) S ] - 湖南省地方标准. DB43/T954-2014- [ 14 ] 杨宇红 , 谢 丙炎,冯兰香 , 等•辣椒抗病性鉴定技术规程第 4 部 分:辣椒抗黄瓜花叶病毒病鉴定技术规程 [ S ] - NY/T2060. 4 - 2011. ( 责任编辑赵丹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