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5日发(作者:焉曼珍)
逐差法的原理与应用
逐差法作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在高中大部分资料里并没有被深入阐释,从而导致
学生理解和应用困难;本文从逐差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和应用实例、误差分析等多个角度对逐差法进
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有望突破这一难点。
高中物理中,在用纸带法测量加速度时,很多资料介绍了逐差法,但是从考试和练习情况来看,学生
对逐差法掌握得并不好,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对逐差法的操作过程不理解不熟悉所致;而很多
资料中,出现了在测量弹簧劲度系数、测量定值电阻、测量磁感应强度等问题中逐差法的应用的题目,更
是对学生提出了深入理解、灵活迁移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把逐差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减小误差
等诸方面搞清楚,是完全必要的。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已知的逐差法适用题型,并对逐差法进行理论分析,
从而得到了本篇文章研究的结果,现发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逐差法的适用条件——等差数列求公差
从理论上讲,一个物理量(因变量)随另一个物理量(自变量)成线性规律变化时,如果自变量的变
化采用等差递增方式,则理论上讲,因变量也应该是等差递增的,也就是说因变量数列应该是一个等差数
列;但由于实验测量时误差的不可避免,实际测量得到的因变量的数列并不是严格的等差数列,在有的情
况下,为了得到理论上需要的公差,就需要采用一种计算操作,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标,从而求得
误差较小的公差值。这时,我们往往采用所谓的“逐差法”。
二、逐差法求公差的操作过程
设一个物理量b随另一个物理量a理论上讲成线性规律变化,实验时让a等差递增,从而得到一个b
的数列
b
i
,理论上讲,该数列是公差确定的等差数列,即
b
2
b
1
b
3
b
2
b
4
b
3
b
5
b
4
...d
则理论上讲,就应该有
b
m
b
n
(
m
n
)
d
,比如
b
4
b
1
3d
、
b
5
b
2
3d
、
b
6
b
3
3d
。但实际
上,实验测量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因此实验计算的结果是
b
4
b
1
3d
1
b
5
b
2
3d
2
b
6
b
3
3d
3
我们就可以通过将这几个
d
i
取平均值,从而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该数列的公差
最后可以得到
1
d
(
d
1
d
2
d
3
)
3
(
b
b
b
)
(
b
3
b
2
b
1
)
1
b
b
b
bb
b
d
(
41
52
63
)
654
33333
3
上述求公差的计算方法,就叫做逐差法。
如果数据不是偶数个,则通常采用去掉中间一个值或者最小的值的方式,将数据变成偶数个,然后进
行如上计算操作,进而得出实验公差值,比如实验测量数据有七个数据(
b
1
、b
2
、b
3
、b
4
、b
5
、b
6
、b
7
),
如果去掉
b
4
,则有
b
5
b
1
4d
1
、
b
6
b
2
4d
2
、
b
7
b
3
4d
3
,得
(
b
b
b
)
(
b
3
b
2
b
1
)
1
b
bb
bb
b
d
(
51
62
73
)
765
34443
4
如果去掉
b
1
,则有
b
5
b
2
3d
1
、
b
6
b
3
3d
2
、
b
7
b
4
3d
3
,得
(
b
b
b
)
(
b
4
b
3
b
2
)
1
b
bb
bb
b
d
(
52
63
74
)
765
33333
3
三、高中物理中逐差法的应用示例
1、纸带法测物体的加速度
【例1】(2015·全国卷Ⅱ,22)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
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m/s
2
,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m/s
2
[解析]物块沿斜面下滑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理论上讲有
x
DE
x
CD
x
CD
x
BC
x
BC
x
AB
x
aT
,
因此满足逐差法适用条件,则按逐差法操作程序,有
x
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
C
=
BD
=1.79m/s。
2T
2、悬挂法测弹簧的劲度系数
【例
2
】某同学用悬挂法测弹簧的劲度系数。
(
1
)将弹簧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竖直固定在弹簧一侧。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静止时,长度记为L
0
;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
记为L
x
;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
1
至L
6
。数据如下表:
代表符号
数值(cm)
L
0
25.35
L
x
27.35
L
1
29.35
L
2
31.30
L
3
33.40
L
4
35.35
L
5
x
DE
x
BC
2
x
2a
1
T
2
,
x
CD
x
AB
2
x
2a
2
T
2
a
a
2
(
x
DE
x
CD
)
(
x
BC
x
AB
)
两式联立,得
a
1
,代入T=0.02s,解得加速度a=3.25m/s
2
。
2
22
2T
L
6
39.3037.40
(3)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m/s
2
)
[解析]只挂砝码盘时,由平衡条件,有
kx
0
m
0
g
0
,即
k(L
x
L
0
)m
0
g0
;再加砝码个数为n
时,由平衡条件,有
kx(nmgm
0
g)0
,即
k(L
n
L
0
)(nmgm
0
g)0
,联立得
L
n
L
x
由此可知,L
n
随n应该是均匀增加,是一个等差数列,满足逐差法适用条件,则按逐差法操作程序,有
L
6
L
3
3x
1
,
L
5
L
2
3x
2
,
L
4
L
1
3x
3
则每增加一个砝码,弹簧长度的平均增加量为
nmg
,
k
3、伏安法测定值电阻
【例3】(2016·浙江理综,22)某同学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现有量程为3V、内阻约为3kΩ的
电压表和量程为0.6A、内阻约为0.1Ω的电流表。采用分压电路接线,图7是实
物的部分连线图,待测电阻为图8中的R
1
,其阻值约为5Ω。
(1)测R
1
阻值的最优连接方式为导线①连接______(填a或b)、导线②连接
________(填c或d)。
(2)正确接线测得实验数据如表,用作图法求得R
1
的阻值为________Ω。
U/V
I/A
0.40
0.09
0.80
0.19
1.20
0.27
1.60
0.35
2.00
0.44
2.40
0.53
x
1
x
2
x
3
(
L
6
L
5
L
4
)
(
L
3
L
2
L
1
)
2cm
33
3
Fmg
4.9N/m
。
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
x
x
x
[解析](1)ad;
(2)原题要求用作图法求R
1
的阻值,本题还可以用逐差法求解,从考场操作角度来讲,逐差法其实还
简单一些。
U
可知,当电阻R
1
两端电压U按等差数列均匀变化时,通过R
1
的电流I也应是按等
R
1
差数列均匀变化的,则按逐差法操作程序,有
I
6
I
3
3I
1
,
I
5
I
2
3I
2
,
I
4
I
1
3I
1
由欧姆定律
I
则R
1
两端电压U每增加0.4V,通过R
1
的电流I的平均增加量为
4、伏安法测电源内阻
【例4】(2014·福建理综,19(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伏安法测定某一电池组
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虚线框内为用灵敏电流计G改装
的电流表A,V为标准电压表,E为待测电池组,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R
0
是标称值为4.0Ω的定值电阻。
③某次试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该小组借鉴“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试验中计算
加速度的方法(逐差法),计算出电池组的内阻r=Ω(保留两位小数);为减小偶
然误差,逐差法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的主要优点是。
测量次数
电压表V读数U/V
改装表A读数I/mA
1
5.26
20
2
5.16
40
3
5.04
60
4
4.94
80
5
4.83
100
6
I
1
I
2
I
3
(
I
6
I
5
I
4
)
(
I
3
I
2
I
1
)
0.08555A
33
3
U
则R
1
的阻值为
R
1
4.68
。
I
I
7
4.59
140
8
4.46
160
4.71
120
[解析](3)将电源E和R
0
打包作为等效电源(
E
,r
),则有
E
E
,
r
rR
0
,由
UEIr
可
知,当通过等效电源的电流I按等差数列均匀增加时,等效电源两端的路端电压U也应该时按等差数列均
匀减小,则由逐差法的操作程序,有
U
5
U
1
4U
1
,
U
6
U
2
4U
2
,
U
7
U
3
4U
3
,
U
8
U
4
4U
4
则通过等效电源的电流I每增加20mA时,等效电源两端的路端电压U也的变化量平均值为
U
1
U
2
U
3
U
4
(
U
8
U
7
U
6
U
5
)
(
U
4
U
3
U
2
U
1
)
0.113V
44
4
U
5.66
,则
r1.66
。
则等效电源内阻为
r
I
U
用逐差法的优点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四、逐差法在减小实验误差中的作用
下面以纸带法测量加速度为例,说明逐差法对减小实验误差的
意义。
如右图所示,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量AB、BC、CD...各段长
度时,并不是逐段分别测量,而是将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A点后,
一次性将AB、AC、AD...读完,也就是图中的d
1
、d
2
、d
3
...
从逐差法的最终计算式
x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x
(
x
x
x
4
)
(
x
3
x
2
x
1
)(
d
6
d
3
)
d
3
d
6
2
d
3
1
x
x
x
x
x
(
41
52
63
)
65
33333
33
33
3
可以看出,逐差法利用的实际是前后两大段纸带的长度,设每个d
i
测量的平均误差为
d
,则按误差
3
dd
理论,逐差法得到的
x
的误差为。
93
如果采用逐段相减的方法,即
x
1
x
2
x
1
,
x
2
x
3
x
2
,
x
3
x
4
x
3
,
x
4
x
5
x
4
,
x
5
x
6
x
5
则最终的计算式为
x
x
(
d
d
5
)
d
1
d
6
d
5
d
1
1
x
(
x
1
x
2
x
3
x
4
x
5
)
61
6
5555
3d
按误差理论,这种算法得到的
x
的误差为,显然,后一种算法引起的误差要大一些。
5
所以,逐差法可以起到减小实验误差的作用。
在这里要顺便说一下的是,很多资料在谈及逐差法的优点时,说逐差法能够利用每一组数据,也就是
如下理解:
逐差法
逐段法
x
x
(
x
x
x
4
)
(
x
3
x
2
x
1
)
1
x
x
x
x
x
(
41
52
63
)
65
33333
3
x
x
1
x
(
x
1
x
2
x
3
x
4
x
5
)
61
55
6
d
2
d
,逐段
93
以为逐差法用到了更多的数据,数据越多,偏大偏小的概率越接近相等,从而相加可以更好的消除误
差。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其错在两点:其一,不知道实际测量应该是从起点一次性将各点数据读出,
其二,若真是逐段分别测量,按上述算法,恰恰是逐差法误差更大——逐差法误差为
法误差为
2
d
2
d
,2014年福建高考题第23题第(3)问,当年给的参考答案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53
2024年6月5日发(作者:焉曼珍)
逐差法的原理与应用
逐差法作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在高中大部分资料里并没有被深入阐释,从而导致
学生理解和应用困难;本文从逐差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和应用实例、误差分析等多个角度对逐差法进
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有望突破这一难点。
高中物理中,在用纸带法测量加速度时,很多资料介绍了逐差法,但是从考试和练习情况来看,学生
对逐差法掌握得并不好,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对逐差法的操作过程不理解不熟悉所致;而很多
资料中,出现了在测量弹簧劲度系数、测量定值电阻、测量磁感应强度等问题中逐差法的应用的题目,更
是对学生提出了深入理解、灵活迁移的要求。因此,从根本上把逐差法的适用条件、操作过程、减小误差
等诸方面搞清楚,是完全必要的。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已知的逐差法适用题型,并对逐差法进行理论分析,
从而得到了本篇文章研究的结果,现发出来与大家分享,同时欢迎大家的批评指正。
一、逐差法的适用条件——等差数列求公差
从理论上讲,一个物理量(因变量)随另一个物理量(自变量)成线性规律变化时,如果自变量的变
化采用等差递增方式,则理论上讲,因变量也应该是等差递增的,也就是说因变量数列应该是一个等差数
列;但由于实验测量时误差的不可避免,实际测量得到的因变量的数列并不是严格的等差数列,在有的情
况下,为了得到理论上需要的公差,就需要采用一种计算操作,实现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标,从而求得
误差较小的公差值。这时,我们往往采用所谓的“逐差法”。
二、逐差法求公差的操作过程
设一个物理量b随另一个物理量a理论上讲成线性规律变化,实验时让a等差递增,从而得到一个b
的数列
b
i
,理论上讲,该数列是公差确定的等差数列,即
b
2
b
1
b
3
b
2
b
4
b
3
b
5
b
4
...d
则理论上讲,就应该有
b
m
b
n
(
m
n
)
d
,比如
b
4
b
1
3d
、
b
5
b
2
3d
、
b
6
b
3
3d
。但实际
上,实验测量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因此实验计算的结果是
b
4
b
1
3d
1
b
5
b
2
3d
2
b
6
b
3
3d
3
我们就可以通过将这几个
d
i
取平均值,从而计算出实验测得的该数列的公差
最后可以得到
1
d
(
d
1
d
2
d
3
)
3
(
b
b
b
)
(
b
3
b
2
b
1
)
1
b
b
b
bb
b
d
(
41
52
63
)
654
33333
3
上述求公差的计算方法,就叫做逐差法。
如果数据不是偶数个,则通常采用去掉中间一个值或者最小的值的方式,将数据变成偶数个,然后进
行如上计算操作,进而得出实验公差值,比如实验测量数据有七个数据(
b
1
、b
2
、b
3
、b
4
、b
5
、b
6
、b
7
),
如果去掉
b
4
,则有
b
5
b
1
4d
1
、
b
6
b
2
4d
2
、
b
7
b
3
4d
3
,得
(
b
b
b
)
(
b
3
b
2
b
1
)
1
b
bb
bb
b
d
(
51
62
73
)
765
34443
4
如果去掉
b
1
,则有
b
5
b
2
3d
1
、
b
6
b
3
3d
2
、
b
7
b
4
3d
3
,得
(
b
b
b
)
(
b
4
b
3
b
2
)
1
b
bb
bb
b
d
(
52
63
74
)
765
33333
3
三、高中物理中逐差法的应用示例
1、纸带法测物体的加速度
【例1】(2015·全国卷Ⅱ,22)某同学用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物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已知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Hz,物块下滑过程中所得到的纸带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图中标
出了五个连续点之间的距离。
(1)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a=m/s
2
,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m/s
2
[解析]物块沿斜面下滑是匀加速直线运动,理论上讲有
x
DE
x
CD
x
CD
x
BC
x
BC
x
AB
x
aT
,
因此满足逐差法适用条件,则按逐差法操作程序,有
x
打C点时物块的速度v
C
=
BD
=1.79m/s。
2T
2、悬挂法测弹簧的劲度系数
【例
2
】某同学用悬挂法测弹簧的劲度系数。
(
1
)将弹簧竖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刻度尺竖直固定在弹簧一侧。
(2)弹簧自然悬挂,待弹簧静止时,长度记为L
0
;弹簧下端挂上砝码盘时,长度
记为L
x
;在砝码盘中每次增加10g砝码,弹簧长度依次记为L
1
至L
6
。数据如下表:
代表符号
数值(cm)
L
0
25.35
L
x
27.35
L
1
29.35
L
2
31.30
L
3
33.40
L
4
35.35
L
5
x
DE
x
BC
2
x
2a
1
T
2
,
x
CD
x
AB
2
x
2a
2
T
2
a
a
2
(
x
DE
x
CD
)
(
x
BC
x
AB
)
两式联立,得
a
1
,代入T=0.02s,解得加速度a=3.25m/s
2
。
2
22
2T
L
6
39.3037.40
(3)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重力加速度取9.8m/s
2
)
[解析]只挂砝码盘时,由平衡条件,有
kx
0
m
0
g
0
,即
k(L
x
L
0
)m
0
g0
;再加砝码个数为n
时,由平衡条件,有
kx(nmgm
0
g)0
,即
k(L
n
L
0
)(nmgm
0
g)0
,联立得
L
n
L
x
由此可知,L
n
随n应该是均匀增加,是一个等差数列,满足逐差法适用条件,则按逐差法操作程序,有
L
6
L
3
3x
1
,
L
5
L
2
3x
2
,
L
4
L
1
3x
3
则每增加一个砝码,弹簧长度的平均增加量为
nmg
,
k
3、伏安法测定值电阻
【例3】(2016·浙江理综,22)某同学用伏安法测量导体的电阻,现有量程为3V、内阻约为3kΩ的
电压表和量程为0.6A、内阻约为0.1Ω的电流表。采用分压电路接线,图7是实
物的部分连线图,待测电阻为图8中的R
1
,其阻值约为5Ω。
(1)测R
1
阻值的最优连接方式为导线①连接______(填a或b)、导线②连接
________(填c或d)。
(2)正确接线测得实验数据如表,用作图法求得R
1
的阻值为________Ω。
U/V
I/A
0.40
0.09
0.80
0.19
1.20
0.27
1.60
0.35
2.00
0.44
2.40
0.53
x
1
x
2
x
3
(
L
6
L
5
L
4
)
(
L
3
L
2
L
1
)
2cm
33
3
Fmg
4.9N/m
。
则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
x
x
x
[解析](1)ad;
(2)原题要求用作图法求R
1
的阻值,本题还可以用逐差法求解,从考场操作角度来讲,逐差法其实还
简单一些。
U
可知,当电阻R
1
两端电压U按等差数列均匀变化时,通过R
1
的电流I也应是按等
R
1
差数列均匀变化的,则按逐差法操作程序,有
I
6
I
3
3I
1
,
I
5
I
2
3I
2
,
I
4
I
1
3I
1
由欧姆定律
I
则R
1
两端电压U每增加0.4V,通过R
1
的电流I的平均增加量为
4、伏安法测电源内阻
【例4】(2014·福建理综,19(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伏安法测定某一电池组
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原理如图甲所示,其中,虚线框内为用灵敏电流计G改装
的电流表A,V为标准电压表,E为待测电池组,S为开关,R为滑动变阻器,R
0
是标称值为4.0Ω的定值电阻。
③某次试验的数据如下表所示:该小组借鉴“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试验中计算
加速度的方法(逐差法),计算出电池组的内阻r=Ω(保留两位小数);为减小偶
然误差,逐差法在数据处理方面体现出的主要优点是。
测量次数
电压表V读数U/V
改装表A读数I/mA
1
5.26
20
2
5.16
40
3
5.04
60
4
4.94
80
5
4.83
100
6
I
1
I
2
I
3
(
I
6
I
5
I
4
)
(
I
3
I
2
I
1
)
0.08555A
33
3
U
则R
1
的阻值为
R
1
4.68
。
I
I
7
4.59
140
8
4.46
160
4.71
120
[解析](3)将电源E和R
0
打包作为等效电源(
E
,r
),则有
E
E
,
r
rR
0
,由
UEIr
可
知,当通过等效电源的电流I按等差数列均匀增加时,等效电源两端的路端电压U也应该时按等差数列均
匀减小,则由逐差法的操作程序,有
U
5
U
1
4U
1
,
U
6
U
2
4U
2
,
U
7
U
3
4U
3
,
U
8
U
4
4U
4
则通过等效电源的电流I每增加20mA时,等效电源两端的路端电压U也的变化量平均值为
U
1
U
2
U
3
U
4
(
U
8
U
7
U
6
U
5
)
(
U
4
U
3
U
2
U
1
)
0.113V
44
4
U
5.66
,则
r1.66
。
则等效电源内阻为
r
I
U
用逐差法的优点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四、逐差法在减小实验误差中的作用
下面以纸带法测量加速度为例,说明逐差法对减小实验误差的
意义。
如右图所示,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测量AB、BC、CD...各段长
度时,并不是逐段分别测量,而是将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A点后,
一次性将AB、AC、AD...读完,也就是图中的d
1
、d
2
、d
3
...
从逐差法的最终计算式
x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x
(
x
x
x
4
)
(
x
3
x
2
x
1
)(
d
6
d
3
)
d
3
d
6
2
d
3
1
x
x
x
x
x
(
41
52
63
)
65
33333
33
33
3
可以看出,逐差法利用的实际是前后两大段纸带的长度,设每个d
i
测量的平均误差为
d
,则按误差
3
dd
理论,逐差法得到的
x
的误差为。
93
如果采用逐段相减的方法,即
x
1
x
2
x
1
,
x
2
x
3
x
2
,
x
3
x
4
x
3
,
x
4
x
5
x
4
,
x
5
x
6
x
5
则最终的计算式为
x
x
(
d
d
5
)
d
1
d
6
d
5
d
1
1
x
(
x
1
x
2
x
3
x
4
x
5
)
61
6
5555
3d
按误差理论,这种算法得到的
x
的误差为,显然,后一种算法引起的误差要大一些。
5
所以,逐差法可以起到减小实验误差的作用。
在这里要顺便说一下的是,很多资料在谈及逐差法的优点时,说逐差法能够利用每一组数据,也就是
如下理解:
逐差法
逐段法
x
x
(
x
x
x
4
)
(
x
3
x
2
x
1
)
1
x
x
x
x
x
(
41
52
63
)
65
33333
3
x
x
1
x
(
x
1
x
2
x
3
x
4
x
5
)
61
55
6
d
2
d
,逐段
93
以为逐差法用到了更多的数据,数据越多,偏大偏小的概率越接近相等,从而相加可以更好的消除误
差。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其错在两点:其一,不知道实际测量应该是从起点一次性将各点数据读出,
其二,若真是逐段分别测量,按上述算法,恰恰是逐差法误差更大——逐差法误差为
法误差为
2
d
2
d
,2014年福建高考题第23题第(3)问,当年给的参考答案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