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张简泰河)
2007
年第
5
期
(
总第
205
期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
子监下的国子学和太学最为典型。
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唤醒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以一段“少年智则国智
,
的兴趣不及考试中举浓烈。太学设立主要是用作延纳下
宗室子孙受教育而设的贵 学校有宗学、诸王宫学及内
小学三种。直属于中央各局的有算学
(
属太史局
)
、书学
学生参与救国运动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虽然在封建制
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两宋太学制度的发展促使了太
七品以上子孙为之
,
但许多家庭背景较低的学生也要求
但在一开始就十分明显的是
,
学生在国子学内真正读书
作为一种政治影响和传承
,
则对近代中国学生运动乃至
文字
,
论证过青年学生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国胜于欧洲
,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慷慨激昂的
宋代的中央官学制度来看
,
国子监下设置了国子学、太
级官员子弟的就学之所。从理论上说
,
国子生只以京朝
政府并无特别规定。政府只是简单地作出决定
:
让所有
就学
,
对这批不够入学资格的学生所提出的要求
,
宋代
度下
,
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
但
年自由则国自由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少年胜于欧洲则
此外还有“道学”
,
与唐代的“玄学”近似。其中
,
以国
数十人
,
在名义上
,
虽然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
但却有名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
少
学、四门学、广文馆、辟雍、武学、律学、小学等。为
无实。国子学中的学生主要由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组成。
(
属书艺局
)
、画学
(
属图画局
)
、医学
(
属太医局
)
等。
—
76
[
关键词
]
太学制度
;
太学生
;
参政
国子学是令世荫子孙受业的教育机构
,
其学生只有
太学制度始于汉代
,
至北宋已发展至鼎盛时期。从
[
收稿日期
]2007-07-11
一、北宋太学制度的发展及太学生救国运动
至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唤醒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
北方论丛
THENORTHERNFORUM
边 勃
(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
400047
)
两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的参政活动
爱国运动又与当时的太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深入探析宋代太学生的救亡图存活动及其特点
,
追寻他们在
民族危难之际
,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
敢与权奸作斗争
,
死而后已的顽强精神。这对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乃
[
中图分类号
]K20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3541
(
2007
)
05-0076-03
[
摘 要
]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
而太学生积极的
法”。即地方官学里的学生分为三个等级
,
由此而建立起
2400
人。到徽宗崇宁元年
(
1102
年
)
由蔡京主持对教育
家最高教育机构必须履行不分家庭背景而接纳几乎全部
辟锡庆院建立“太学”
,
时当庆历四年
(
1044
年
)
为宋朝
立也意味着拥有单独的财政来源与财政预算
,
这也许可
仲淹所倡之兴学主张也遭到攻击
,
太学发展一度受到顿
在教职人员的安排与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所拥有的特
今国子监才二百楹
,
请以锡庆院为太学。”仁宗许可
,
遂
有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上书说
:
“首善京师
,
汉太学二百四
要求入学的青年就学而不根究其入学资格。直到宋仁宗
方闻风而来。庆历四年
(
1044
年
)
,
范仲淹罢相
,
连带范
来
,
太学的独立
,
意味着太学生与国子生自此分为两途
,
No
1
5,2007
TotalNo
1
205
一个毕业生升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
,
优秀的学生能被
定先生为国子直讲
,
主持太学讲习
,
一时太学生有二三
革计划
,
政府可以从优秀的太学毕业生中擢拔人才
,
充
地
,
地方官学的优秀毕业生被荐送到太学就读。按其改
算作宋代太学的正式开始。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
,
一直
挫。之后在广泛的变法中
,
太学逐步单独建学并独立出
选送到太学就读。因此
,
“地方三舍法”的确立
,
使得国
权、所享受的固定生活津贴等方面皆有差别。太学的独
庆历年间
(
1041
—
1048
年
)
,
范仲淹当政
,
力倡兴学。遂
持续到宋神宗元丰八年
(
1086
年
)
,
太学得到进一步发
建立太学之始
,
并聘当时著名学者
,
湖州教授胡瑗、安
优秀学生的义务。第二
,
辟雍。州县官学的兴建遍及各
百人
,
先设“内舍”
,
后又增设“外舍”
,
许多士子自四
十房
,
千八百余室
,
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
,
展
,
太学学舍
,
置斋
80,
斋各
5
楹
,
容
30
人。共计学生
的改革
,
使太学教育发展到顶点
,
蔡京在崇宁元年
(
1102
年
)
广泛推行的教育改革有
:
第一
,
“地方三舍
而复兴于现代。”
太学生救亡的生涯。
[1]
(
p
1
1
)
(
事
,
结果“书闻
,
人人称快。”
其中陈东领导的太学生运动就是一
)
不陷阳德府
,
粘罕陷太原
,
金兵两路进开封
,
节节获胜
.
居于此。新的就学之所由著名建筑家李诚所规划与设计
,
不必预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即可入太学学习。经过改
次太学生救国运动。学者黄现潘在《宋代太学生救国运
任各政府部门。为了安置由地方官学荐送而来可能增多
内外形成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北宋末年
,
曾发生过数
[3]
(
三朝北盟会编
)
数百太学生遂决然影从。此次上书获得了一定成果
,
宋
它只需地方官吏保证其德行合格
,
既不需经过考试
,
也
的学生
,
蔡京遂建外学于汴京城南
,
分遣太学外舍生移
1114
年
,
陈东
28
岁时人贡太学
,
开始了其伏翎上书
,
率
“八行法”。这一政策为许多人提供了入太学就读的机会。
李邦彦占了上风
,
数次派人去金营求和
,
而金兵却提出
宋徽宗时
,
金兵屡次南下
,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
成自尽。东京被金兵包围后
,
北宋各路援军陆续抵达东
右朝廷政局
,
因陈东上书揭发其奸谋
,
结果钦宗赐梁师
再请诛权奸。时六贼之一的梁师成仍留在钦宗身边
,
左
北宋政权慑于其威势
,
下令各路援军停止前进
,
于是东
在这种形势下
,
宋代太学生激于救国救民热情
,
终南北
事
,
蔡京坏乱于前
,
梁师成阴谋于内
,
李彦结怨于西北
,
君子道消
,
小人道长
,
以致内忧外患
,
交相迫致
.
正是
[2]
大宋宣和遗事
首四方
,
以遗天下。”是为陈东第一次上书言
善外亲为渊、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
京近郊
,
特别是种师道、姚平仲所率西北劲旅
,
也抵达
追还童贯等人
,
以正刑典
,
别选忠信之人侍伺左右。上
再次南犯
,
童贯挟徽宗东行逃跑
,
陈东第二次上书
,
请
室“贬王俄崇信军节度使
,
踢李彦死并籍其家放朱酌回
()
[4]
《宋史·钦宗纪》
归故里”钦宗靖康元年
(
1126
年
)
春
,
金兵
六贼者异名而同罪
,
伏愿陛下摘此六贼
,
肆诸朝市
,
传
朱动结怨于东南
,
王献、童贯又从而结怨于二虏
,
败祖
前后
8
次上书揭发时弊
,
力主抗战
,
推动了北宋末年和
南宋初年的抗金战争。宣和七年
(
1125
年
)
12
月
,
斡离
的活动
,
从未终止。而在诸多太学生运动中
,
唯求如陈
两宋
,
太学生伏朗上书
,
要求朝廷外战异族
,
内除奸贼
次著名的救亡运动。宋代朝廷对于外患
,
难堪其侮
,
终
革
,
太学生人数多达
3800
人。太学生人数众多
,
在京城
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
,
凡有上述“八行实状”者
,
名为“辟雍”。第三
,
八行法。大观元年
(
1106
年
)
,
朝
在陈东感召下
,
东京。但种、姚二师初战失败
,
朝廷益发恐慌
,
主和派
宗之盟
,
失中国之信
,
开创边隙
,
使天下势如危卵
,
此
京被包围
,
陈东第一次上书主张抗战。书云
:
“今日之
及奏贡入太学
,
免试补为上舍生。此一入学办法称为
书第二天
,
金兵就包围了东京
,
于是陈东第三次上书
,
宋之世
,
均受强敌压迫。宋代多昏君
,
奸臣多掌权柄
,
的反抗。陈东为挽救国家危亡
,
不畏强暴
,
挺身而出
,
动》中云
:
“我国太学生之救国运动
,
始于汉
,
盛于宋
,
的苦难
,
激起了北宋人民对金兵和以蔡京为首的“六贼”
廷诏命
:
“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
东之敢言毅行
,
力低权奸
,
而精忠报国者
,
绝无仅有。
响
()
致死。
()
较学术功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
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时太学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太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
们将政治运动或其他悠闲的活动放于首位
,
甚于严肃的
系得以产生。虽有人对学生学术成绩的严格批判持反对
陈东又多次针对时政上书未取得成效
,
其本人也被迫害
当时的太学只是一个临时的聚徒讲学场所。至绍兴十二
学问。至南宋末年
,
太学生留意政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
日
,
陈东率太学生第四次上书。陈东在上书中严正提出
,
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要求宋献金五百万两
,
银五千万两
,
一直到宋亡为止。这些史实可以表明
,
太学的社会功能
料证明
,
许多外舍生甚至在
5
年内未参加任何考试。他
使它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因此
,
结构更为完备的教学体
不在太学生中安插密探。南宋太学中保留了三舍制
,
并
加某些有争议的活动。形势发展如此令人吃惊
,
以致理
时期的太学相提并论。但太学生参政意识没有减弱
,
当
半永久性的场所。无论如何
,
南宋太学显然不能与北宋
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皇宫
,
呼喊声震天动地
,
要求恢复
全的三舍制取决于太学中经常的考试。但在南宋
,
有材
识
,
这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直接参与了政治活动。包括公
然而陈东的上书却被大臣扣留
,
不为传递。当时军民愈
北宋灭亡后
,
不仅皇城被金人洗劫一空
,
就连被视
救“二帝”为内容的救国斗争。太学生俞觉民等数百人
(
1127
年
)
,
宋廷南渡
,
其流亡政府只能招收少数学生
,
民族的奇耻大辱激起了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太学、府
李邦彦不仅全盘接受这些条件
,
而且媚金使说“用兵乃
致书金军粘罕、斡离不等
,
要求放归“二帝”
,
太学生徐
宗
(
1225
—
1264
年在位
)
朝声名狼藉的宰相贾似道不得
年
(
1142
年
)
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
太学才实际上变成了
学、宗学、武学里的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
,
展开了以营
开议论朝政
,
臧否高级官员
,
罢课等等
,
甚至有时还参
集愈多
,
加上数百太学生
,
竟多达数万人
,
大街小巷的
态度
,
但一般认为三级制还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
,
健
令李、种复职
,
并命李纲为京城四壁守御使。此次上书
[6]
《宋史·陈东传》
书”。整个太学都处于军队监视之下。此后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
(
河南商丘
)
称帝。其后
,
但是此次上书之后朝廷和战大计仍未决定
,
不仅如此
,
传出后
,
引起太学生和京城市民的不满。
1126
年
2
月
5
绢纤各一百万匹
,
次如马、驴、骡等均以数万计
,
以宰
[4]
《宋史·李纲传》
李纲、姚平仲
,
非朝廷意。”李、种被罢消息
李纲的职务。在众人的压力下
,
钦宗被迫宣旨见李纲
,
为国家象征的皇帝———徽、钦二帝也被金人俘获北去
,
太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逐渐缩减。宋高宗建炎元年
此后朝廷对太学生活动极尽限制
,
下诏“禁伏朗上
二、南宋太学制度的演化及太学生的政治影
朝中忠奸之臣
,
请钦宗明辨。表达了对罢免李纲之不满。
相亲王为人质
,
并要求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与金。
一是使李纲、种师道复职
,
二是除元拓党籍学术之禁。
靖康二年
(
1127
年
)
五月
,
北宋王朝终于宣告筱灾。
—
77
—
进”
特点
大全的罪行等。
更大
,
其生员也因之更多。
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
也呈现出其一定的历史特点。
者皆处以死。太学生曾仲常宁死不往
,
还指着金军怒骂
:
无尺寸柄以死国
,
安能贪生事尔狗奴邪”。金人大怒
,
将
然
,
被金人杖死于营中。靖康二年
(
1127
年
)
四月
,
“国
一年
(
1161
年
)
,
金军首领完颜亮再次发动了新的掠夺
金军令被俘的南宋文武官吏集于府、并扬言凡藏匿不赴
是年五月初一日登基于应天府。爱国学生们拥戴赵构建
国子学只承认品官子弟
,
由此而变成了一个排他性的机
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
,
太学生积极的爱国运动与当时太
一旦朝廷出现有奸臣误国的时侯
,
太学生们依然直言敢
立新政权
,
无疑代表了当时一切要求抗金复国的人民的
战争。赵构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吓破了胆
,
主张弃城逃跑
,
意愿。建炎三年
(
1129
年
)
,
金兵犯越州
(
绍兴
)
,
城破
,
其全家四十余口抄杀于南门外。出身武学的方允武
,
当
宋孝宗赵奋以后
,
南宋政权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
睽投书金军后又只身赴金营
,
与金军首领力辨
,
大义凛
“国家何负汝
,
乃叛盟欺天
,
怂为不道。我宋世臣也
,
恨
们所立的学制
,
更是建立了完善的太学学风
,
培养出了
学办法时常更改
,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
,
太学都
量上
;
而太学则显然是一个更为积极的教育组织
,
其入
构
,
其生徒数同太学相比
,
一直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数
些名师的风范、言行
,
为后世太学生所追慕
;
而经由他
神。宋太学很注重其师资的人格与学识
,
北宋时期
,
以
向更大范围的学生开放
,
因此
,
同国子学相比
,
其影响
没其家财
,
以扩充军费。太学生们的强烈呼声
,
得到了
构陈述和战利弊后要求
,
凡以住主张
,
和议的大臣
,
一
太学生宋苞、程宏图等先后上书
,
力主抗战。他们向赵
金兵犯宜兴时
,
率乡民抗敌。“杀获数级
,
夺弓箭与旗
,
曾上书朝廷
,
乞斩奸相乔行简。太学生陈宗、刘撇、黄
胡缓、孙复、石介此数人为首
,
胡缓最具有代表性。这
铺、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人也曾上书
,
揭露奸相丁
律明正典刑
;
并要求开秦桧棺
,
戮其尸
,
以惩后人
,
抄
[4]
《宋史》卷四五二
复迁金兵于梅岭村
,
力战而段”。绍兴三十
谏
,
如太学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家核、徐士龙等
子监祭酒董道率太学生赴南京
(
河南商丘
)
奉表劝
教育的两个分支机构
,
显然大体上拥有两类不同的学生。
爱国将士和人民的支持
,
使赵构的逃跑政策未能得逞。
(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
78
()
[5]
《靖康纪闻》
()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的活动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历史
第二
,
宋太学教育培育了太学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
第一
,
宋太学制度发展了平民教育体制。宋代高等
三、两宋太学教育制度与太学生参政活动的
—
。赵构在北宋旧臣和太学生的拥戴下
,
于
()
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动不致脱离实际社会而流于空谈。
民主意识的觉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宋史
[M]
1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1
(
[
参 考 文 献
]
[6]
李鹿1师友杂说
[M]
1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1
[5]
丁特起1靖康纪闻
[M]
1台北广文出版社
,1968
1
[2]
大宋宣和遗事
[M]
1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1
[3]
徐梦莘1三朝北盟会编
[M]
1中国古籍全录典藏1
)
注重品德也就成为太学生能献身救国运动的原因之一。
学办法称为“八行法”。这一政策为许多人提供了入太学
式也只是以上书劝谏为主。由于太学生政治经验的缺乏
,
后已的顽强精神。对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乃至近代中国
也使其易成为朝廷中权势斗争的工具
,
为权系斗争所利
而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
,
这也同时决定了当时的运动形
学生与社会其他阶级之间的沟通者
,
使得太学生救国运
法制度促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皆可入学就读
,
成为太
经过考试
,
也不必预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即可入太学
[7]
赵铁寒1宋代的太学
[M]
1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1
[1]
黄现播1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
[M]
1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1
第四
,
太学生的多阶层性决定了参政活动具有了社
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
,
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
,
许多甚具风骨、不畏权势的太学生。胡缓在太学教学时
,
第三
,
太学制度造就了太学生重德的素质。在蔡京
囚禁、被留放或处死。这也是太学生们在当时赢得同情
多数参与朝廷政治的太学生
,
其结局不外乎受申诫、遭
会的代表性。太学生入学资格的多种规定
,
特别是八行
就读的机会。它只需地方官吏保证其德行合格
,
既不需
教育改革时期
,
有另一类学生得以进入太学。大观元年
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
,
凡有上述“八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
救亡图存
,
敢与权奸作斗争
,
死而
用。因此
,
太学生参政活动的最终结局也是悲惨的
,
大
学习。因此
,
各种职业的人
,
只要他符合或者表面上符
胡缓教学还重实地考察
,
以累积经验
;
文武并举
,
以全
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渊、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
行实状”者
,
及奏贡入太学
,
免试补为上舍生。此一入
面发展
[7]p
1
336
。《宋史·儒林二·胡缓传》形容他“教人有
法
,
科条纤悉备具
,
以身先之。虽盛暑
,
必公服坐堂上
,
合八行的德性标准
,
就有机会进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
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
,
但并未将矛头指向皇权
,
从
[6]
《师友杂说》
,p
1
72
就“时取当时政事
,
傅之折衷”。另者
,
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
,
太学生们能在民族危难之际
,
(
1106
年
)
,
朝廷诏命
:
“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
当然
,
太学生的参政运动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宋代权相就是宋代太学生所攻击的主要对象
,
如蔡京、
[
责任编辑 李世龙
]
2024年6月10日发(作者:张简泰河)
2007
年第
5
期
(
总第
205
期
)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研究】
子监下的国子学和太学最为典型。
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唤醒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以一段“少年智则国智
,
的兴趣不及考试中举浓烈。太学设立主要是用作延纳下
宗室子孙受教育而设的贵 学校有宗学、诸王宫学及内
小学三种。直属于中央各局的有算学
(
属太史局
)
、书学
学生参与救国运动便是一个鲜活的例证。虽然在封建制
中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两宋太学制度的发展促使了太
七品以上子孙为之
,
但许多家庭背景较低的学生也要求
但在一开始就十分明显的是
,
学生在国子学内真正读书
作为一种政治影响和传承
,
则对近代中国学生运动乃至
文字
,
论证过青年学生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国胜于欧洲
,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慷慨激昂的
宋代的中央官学制度来看
,
国子监下设置了国子学、太
级官员子弟的就学之所。从理论上说
,
国子生只以京朝
政府并无特别规定。政府只是简单地作出决定
:
让所有
就学
,
对这批不够入学资格的学生所提出的要求
,
宋代
度下
,
学生参与政治活动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
,
但
年自由则国自由
,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
少年胜于欧洲则
此外还有“道学”
,
与唐代的“玄学”近似。其中
,
以国
数十人
,
在名义上
,
虽然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
但却有名
少年富则国富
,
少年强则国强
,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
少
学、四门学、广文馆、辟雍、武学、律学、小学等。为
无实。国子学中的学生主要由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组成。
(
属书艺局
)
、画学
(
属图画局
)
、医学
(
属太医局
)
等。
—
76
[
关键词
]
太学制度
;
太学生
;
参政
国子学是令世荫子孙受业的教育机构
,
其学生只有
太学制度始于汉代
,
至北宋已发展至鼎盛时期。从
[
收稿日期
]2007-07-11
一、北宋太学制度的发展及太学生救国运动
至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唤醒都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
北方论丛
THENORTHERNFORUM
边 勃
(
重庆师范大学
,
重庆
400047
)
两宋太学制度与太学生的参政活动
爱国运动又与当时的太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深入探析宋代太学生的救亡图存活动及其特点
,
追寻他们在
民族危难之际
,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
敢与权奸作斗争
,
死而后已的顽强精神。这对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乃
[
中图分类号
]K207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0-3541
(
2007
)
05-0076-03
[
摘 要
]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活动业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
而太学生积极的
法”。即地方官学里的学生分为三个等级
,
由此而建立起
2400
人。到徽宗崇宁元年
(
1102
年
)
由蔡京主持对教育
家最高教育机构必须履行不分家庭背景而接纳几乎全部
辟锡庆院建立“太学”
,
时当庆历四年
(
1044
年
)
为宋朝
立也意味着拥有单独的财政来源与财政预算
,
这也许可
仲淹所倡之兴学主张也遭到攻击
,
太学发展一度受到顿
在教职人员的安排与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所拥有的特
今国子监才二百楹
,
请以锡庆院为太学。”仁宗许可
,
遂
有判国子监王拱辰等上书说
:
“首善京师
,
汉太学二百四
要求入学的青年就学而不根究其入学资格。直到宋仁宗
方闻风而来。庆历四年
(
1044
年
)
,
范仲淹罢相
,
连带范
来
,
太学的独立
,
意味着太学生与国子生自此分为两途
,
No
1
5,2007
TotalNo
1
205
一个毕业生升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
,
优秀的学生能被
定先生为国子直讲
,
主持太学讲习
,
一时太学生有二三
革计划
,
政府可以从优秀的太学毕业生中擢拔人才
,
充
地
,
地方官学的优秀毕业生被荐送到太学就读。按其改
算作宋代太学的正式开始。由王安石主持的变法
,
一直
挫。之后在广泛的变法中
,
太学逐步单独建学并独立出
选送到太学就读。因此
,
“地方三舍法”的确立
,
使得国
权、所享受的固定生活津贴等方面皆有差别。太学的独
庆历年间
(
1041
—
1048
年
)
,
范仲淹当政
,
力倡兴学。遂
持续到宋神宗元丰八年
(
1086
年
)
,
太学得到进一步发
建立太学之始
,
并聘当时著名学者
,
湖州教授胡瑗、安
优秀学生的义务。第二
,
辟雍。州县官学的兴建遍及各
百人
,
先设“内舍”
,
后又增设“外舍”
,
许多士子自四
十房
,
千八百余室
,
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
,
展
,
太学学舍
,
置斋
80,
斋各
5
楹
,
容
30
人。共计学生
的改革
,
使太学教育发展到顶点
,
蔡京在崇宁元年
(
1102
年
)
广泛推行的教育改革有
:
第一
,
“地方三舍
而复兴于现代。”
太学生救亡的生涯。
[1]
(
p
1
1
)
(
事
,
结果“书闻
,
人人称快。”
其中陈东领导的太学生运动就是一
)
不陷阳德府
,
粘罕陷太原
,
金兵两路进开封
,
节节获胜
.
居于此。新的就学之所由著名建筑家李诚所规划与设计
,
不必预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即可入太学学习。经过改
次太学生救国运动。学者黄现潘在《宋代太学生救国运
任各政府部门。为了安置由地方官学荐送而来可能增多
内外形成一股不可小看的力量。北宋末年
,
曾发生过数
[3]
(
三朝北盟会编
)
数百太学生遂决然影从。此次上书获得了一定成果
,
宋
它只需地方官吏保证其德行合格
,
既不需经过考试
,
也
的学生
,
蔡京遂建外学于汴京城南
,
分遣太学外舍生移
1114
年
,
陈东
28
岁时人贡太学
,
开始了其伏翎上书
,
率
“八行法”。这一政策为许多人提供了入太学就读的机会。
李邦彦占了上风
,
数次派人去金营求和
,
而金兵却提出
宋徽宗时
,
金兵屡次南下
,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
成自尽。东京被金兵包围后
,
北宋各路援军陆续抵达东
右朝廷政局
,
因陈东上书揭发其奸谋
,
结果钦宗赐梁师
再请诛权奸。时六贼之一的梁师成仍留在钦宗身边
,
左
北宋政权慑于其威势
,
下令各路援军停止前进
,
于是东
在这种形势下
,
宋代太学生激于救国救民热情
,
终南北
事
,
蔡京坏乱于前
,
梁师成阴谋于内
,
李彦结怨于西北
,
君子道消
,
小人道长
,
以致内忧外患
,
交相迫致
.
正是
[2]
大宋宣和遗事
首四方
,
以遗天下。”是为陈东第一次上书言
善外亲为渊、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恤、知君臣之
京近郊
,
特别是种师道、姚平仲所率西北劲旅
,
也抵达
追还童贯等人
,
以正刑典
,
别选忠信之人侍伺左右。上
再次南犯
,
童贯挟徽宗东行逃跑
,
陈东第二次上书
,
请
室“贬王俄崇信军节度使
,
踢李彦死并籍其家放朱酌回
()
[4]
《宋史·钦宗纪》
归故里”钦宗靖康元年
(
1126
年
)
春
,
金兵
六贼者异名而同罪
,
伏愿陛下摘此六贼
,
肆诸朝市
,
传
朱动结怨于东南
,
王献、童贯又从而结怨于二虏
,
败祖
前后
8
次上书揭发时弊
,
力主抗战
,
推动了北宋末年和
南宋初年的抗金战争。宣和七年
(
1125
年
)
12
月
,
斡离
的活动
,
从未终止。而在诸多太学生运动中
,
唯求如陈
两宋
,
太学生伏朗上书
,
要求朝廷外战异族
,
内除奸贼
次著名的救亡运动。宋代朝廷对于外患
,
难堪其侮
,
终
革
,
太学生人数多达
3800
人。太学生人数众多
,
在京城
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
,
凡有上述“八行实状”者
,
名为“辟雍”。第三
,
八行法。大观元年
(
1106
年
)
,
朝
在陈东感召下
,
东京。但种、姚二师初战失败
,
朝廷益发恐慌
,
主和派
宗之盟
,
失中国之信
,
开创边隙
,
使天下势如危卵
,
此
京被包围
,
陈东第一次上书主张抗战。书云
:
“今日之
及奏贡入太学
,
免试补为上舍生。此一入学办法称为
书第二天
,
金兵就包围了东京
,
于是陈东第三次上书
,
宋之世
,
均受强敌压迫。宋代多昏君
,
奸臣多掌权柄
,
的反抗。陈东为挽救国家危亡
,
不畏强暴
,
挺身而出
,
动》中云
:
“我国太学生之救国运动
,
始于汉
,
盛于宋
,
的苦难
,
激起了北宋人民对金兵和以蔡京为首的“六贼”
廷诏命
:
“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善内亲为睦、
东之敢言毅行
,
力低权奸
,
而精忠报国者
,
绝无仅有。
响
()
致死。
()
较学术功能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
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时太学生活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太学生具有强烈的政治意
们将政治运动或其他悠闲的活动放于首位
,
甚于严肃的
系得以产生。虽有人对学生学术成绩的严格批判持反对
陈东又多次针对时政上书未取得成效
,
其本人也被迫害
当时的太学只是一个临时的聚徒讲学场所。至绍兴十二
学问。至南宋末年
,
太学生留意政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
日
,
陈东率太学生第四次上书。陈东在上书中严正提出
,
了极为苛刻的条件。要求宋献金五百万两
,
银五千万两
,
一直到宋亡为止。这些史实可以表明
,
太学的社会功能
料证明
,
许多外舍生甚至在
5
年内未参加任何考试。他
使它有效地发挥了作用。因此
,
结构更为完备的教学体
不在太学生中安插密探。南宋太学中保留了三舍制
,
并
加某些有争议的活动。形势发展如此令人吃惊
,
以致理
时期的太学相提并论。但太学生参政意识没有减弱
,
当
半永久性的场所。无论如何
,
南宋太学显然不能与北宋
人群像潮水一样涌向皇宫
,
呼喊声震天动地
,
要求恢复
全的三舍制取决于太学中经常的考试。但在南宋
,
有材
识
,
这使他们中的许多人直接参与了政治活动。包括公
然而陈东的上书却被大臣扣留
,
不为传递。当时军民愈
北宋灭亡后
,
不仅皇城被金人洗劫一空
,
就连被视
救“二帝”为内容的救国斗争。太学生俞觉民等数百人
(
1127
年
)
,
宋廷南渡
,
其流亡政府只能招收少数学生
,
民族的奇耻大辱激起了广大军民的爱国热情。太学、府
李邦彦不仅全盘接受这些条件
,
而且媚金使说“用兵乃
致书金军粘罕、斡离不等
,
要求放归“二帝”
,
太学生徐
宗
(
1225
—
1264
年在位
)
朝声名狼藉的宰相贾似道不得
年
(
1142
年
)
政治局势趋于稳定
,
太学才实际上变成了
学、宗学、武学里的学生自发地组织起来
,
展开了以营
开议论朝政
,
臧否高级官员
,
罢课等等
,
甚至有时还参
集愈多
,
加上数百太学生
,
竟多达数万人
,
大街小巷的
态度
,
但一般认为三级制还是可以接受的。实际上
,
健
令李、种复职
,
并命李纲为京城四壁守御使。此次上书
[6]
《宋史·陈东传》
书”。整个太学都处于军队监视之下。此后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
(
河南商丘
)
称帝。其后
,
但是此次上书之后朝廷和战大计仍未决定
,
不仅如此
,
传出后
,
引起太学生和京城市民的不满。
1126
年
2
月
5
绢纤各一百万匹
,
次如马、驴、骡等均以数万计
,
以宰
[4]
《宋史·李纲传》
李纲、姚平仲
,
非朝廷意。”李、种被罢消息
李纲的职务。在众人的压力下
,
钦宗被迫宣旨见李纲
,
为国家象征的皇帝———徽、钦二帝也被金人俘获北去
,
太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逐渐缩减。宋高宗建炎元年
此后朝廷对太学生活动极尽限制
,
下诏“禁伏朗上
二、南宋太学制度的演化及太学生的政治影
朝中忠奸之臣
,
请钦宗明辨。表达了对罢免李纲之不满。
相亲王为人质
,
并要求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与金。
一是使李纲、种师道复职
,
二是除元拓党籍学术之禁。
靖康二年
(
1127
年
)
五月
,
北宋王朝终于宣告筱灾。
—
77
—
进”
特点
大全的罪行等。
更大
,
其生员也因之更多。
学制度是密不可分的
,
也呈现出其一定的历史特点。
者皆处以死。太学生曾仲常宁死不往
,
还指着金军怒骂
:
无尺寸柄以死国
,
安能贪生事尔狗奴邪”。金人大怒
,
将
然
,
被金人杖死于营中。靖康二年
(
1127
年
)
四月
,
“国
一年
(
1161
年
)
,
金军首领完颜亮再次发动了新的掠夺
金军令被俘的南宋文武官吏集于府、并扬言凡藏匿不赴
是年五月初一日登基于应天府。爱国学生们拥戴赵构建
国子学只承认品官子弟
,
由此而变成了一个排他性的机
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
,
太学生积极的爱国运动与当时太
一旦朝廷出现有奸臣误国的时侯
,
太学生们依然直言敢
立新政权
,
无疑代表了当时一切要求抗金复国的人民的
战争。赵构在敌人的进攻面前吓破了胆
,
主张弃城逃跑
,
意愿。建炎三年
(
1129
年
)
,
金兵犯越州
(
绍兴
)
,
城破
,
其全家四十余口抄杀于南门外。出身武学的方允武
,
当
宋孝宗赵奋以后
,
南宋政权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但
睽投书金军后又只身赴金营
,
与金军首领力辨
,
大义凛
“国家何负汝
,
乃叛盟欺天
,
怂为不道。我宋世臣也
,
恨
们所立的学制
,
更是建立了完善的太学学风
,
培养出了
学办法时常更改
,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中
,
太学都
量上
;
而太学则显然是一个更为积极的教育组织
,
其入
构
,
其生徒数同太学相比
,
一直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数
些名师的风范、言行
,
为后世太学生所追慕
;
而经由他
神。宋太学很注重其师资的人格与学识
,
北宋时期
,
以
向更大范围的学生开放
,
因此
,
同国子学相比
,
其影响
没其家财
,
以扩充军费。太学生们的强烈呼声
,
得到了
构陈述和战利弊后要求
,
凡以住主张
,
和议的大臣
,
一
太学生宋苞、程宏图等先后上书
,
力主抗战。他们向赵
金兵犯宜兴时
,
率乡民抗敌。“杀获数级
,
夺弓箭与旗
,
曾上书朝廷
,
乞斩奸相乔行简。太学生陈宗、刘撇、黄
胡缓、孙复、石介此数人为首
,
胡缓最具有代表性。这
铺、曾唯、陈宜中、林则祖等人也曾上书
,
揭露奸相丁
律明正典刑
;
并要求开秦桧棺
,
戮其尸
,
以惩后人
,
抄
[4]
《宋史》卷四五二
复迁金兵于梅岭村
,
力战而段”。绍兴三十
谏
,
如太学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家核、徐士龙等
子监祭酒董道率太学生赴南京
(
河南商丘
)
奉表劝
教育的两个分支机构
,
显然大体上拥有两类不同的学生。
爱国将士和人民的支持
,
使赵构的逃跑政策未能得逞。
(
作者系重庆师范大学讲师
,
博士研究生
)
—
78
()
[5]
《靖康纪闻》
()
宋代太学生参与政治的活动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历史
第二
,
宋太学教育培育了太学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
第一
,
宋太学制度发展了平民教育体制。宋代高等
三、两宋太学教育制度与太学生参政活动的
—
。赵构在北宋旧臣和太学生的拥戴下
,
于
()
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动不致脱离实际社会而流于空谈。
民主意识的觉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宋史
[M]
1北京
:
中华书局
,1977
1
(
[
参 考 文 献
]
[6]
李鹿1师友杂说
[M]
1北京
:
中华书局
,1979
1
[5]
丁特起1靖康纪闻
[M]
1台北广文出版社
,1968
1
[2]
大宋宣和遗事
[M]
1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3
1
[3]
徐梦莘1三朝北盟会编
[M]
1中国古籍全录典藏1
)
注重品德也就成为太学生能献身救国运动的原因之一。
学办法称为“八行法”。这一政策为许多人提供了入太学
式也只是以上书劝谏为主。由于太学生政治经验的缺乏
,
后已的顽强精神。对近代中国的学生运动乃至近代中国
也使其易成为朝廷中权势斗争的工具
,
为权系斗争所利
而表现出历史的局限性
,
这也同时决定了当时的运动形
学生与社会其他阶级之间的沟通者
,
使得太学生救国运
法制度促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皆可入学就读
,
成为太
经过考试
,
也不必预先接受一段时间的教育即可入太学
[7]
赵铁寒1宋代的太学
[M]
1南京
: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2
1
[1]
黄现播1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
[M]
1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937
1
第四
,
太学生的多阶层性决定了参政活动具有了社
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
,
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
,
许多甚具风骨、不畏权势的太学生。胡缓在太学教学时
,
第三
,
太学制度造就了太学生重德的素质。在蔡京
囚禁、被留放或处死。这也是太学生们在当时赢得同情
多数参与朝廷政治的太学生
,
其结局不外乎受申诫、遭
会的代表性。太学生入学资格的多种规定
,
特别是八行
就读的机会。它只需地方官吏保证其德行合格
,
既不需
教育改革时期
,
有另一类学生得以进入太学。大观元年
恤、知君臣之义为忠、达义利之分为和”
,
凡有上述“八
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
救亡图存
,
敢与权奸作斗争
,
死而
用。因此
,
太学生参政活动的最终结局也是悲惨的
,
大
学习。因此
,
各种职业的人
,
只要他符合或者表面上符
胡缓教学还重实地考察
,
以累积经验
;
文武并举
,
以全
善内亲为睦、善外亲为渊、信于朋友为任、仁于州里为
行实状”者
,
及奏贡入太学
,
免试补为上舍生。此一入
面发展
[7]p
1
336
。《宋史·儒林二·胡缓传》形容他“教人有
法
,
科条纤悉备具
,
以身先之。虽盛暑
,
必公服坐堂上
,
合八行的德性标准
,
就有机会进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
秦桧、史弥远、贾似道等
,
但并未将矛头指向皇权
,
从
[6]
《师友杂说》
,p
1
72
就“时取当时政事
,
傅之折衷”。另者
,
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
,
太学生们能在民族危难之际
,
(
1106
年
)
,
朝廷诏命
:
“士有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悌、
当然
,
太学生的参政运动也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宋代权相就是宋代太学生所攻击的主要对象
,
如蔡京、
[
责任编辑 李世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