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3日发(作者:郏锦文)
小儿垂钓的意思和解释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
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
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
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
“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
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
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
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
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
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
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
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
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
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
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
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
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
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
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
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2024年6月13日发(作者:郏锦文)
小儿垂钓的意思和解释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翻译:
一个头发蓬乱、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边学钓鱼,侧着身子坐在草
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影。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小孩漠不关心地
摆了摆手,生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赏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
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纶”是钓丝,
“垂纶”即题目中的“垂钓”,也就是钓鱼。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
加粉饰,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
真实可信。“侧坐”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
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
低等植物,从“莓苔”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
人迹罕到的所在,更是一个鱼不受惊、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
处,为后文所说“怕得鱼惊不应人”做了铺垫。“草映身”,也不只是在
为小儿画像,它在结构上,对于下句的“路人借问”还有着直接的承接
关系──路人之向他打问,就因为看得见他。
后两句中“遥招手”的主语还是小儿。他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
话,是害怕把鱼惊散。他的动作是“遥招手”,说明他对路人的问话并
非漠不关心。他在“招手”以后,又怎样向“路人”低声耳语,那是读者
想象中的事,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说明了“遥招手”的原
因以后,诗作也就戛然而止。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
但“侧坐”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
儿的神情,但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
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