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浅析日本七夕文化的发展

IT圈 admin 30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隆康盛)

浅析日本七夕文化的发展 

方琼英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广东・广州 510631) 

文章编号:1672—7894(2010)19—081—02 

年、七年分别在公众赐宴。秉承前代天皇之风,圣武天皇 

(724 ̄749年)天平六年七月七El观看了相扑比赛,当晚,在 

南苑举行了七夕诗会。随着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吸收,七夕风 

俗逐渐渗入,孝谦天皇(749~758年)天平胜宝三年记事中记 

载了最初的七夕乞巧活动,除天皇赐宴外,宫中女官还展示 

了最美的丝织物。之后的天皇几乎都延续了七夕白天观看 

相扑比赛、晚上举行七夕诗会的活动,直到淳和天皇天长元 

年(824年)七月七El,平城天皇(806~809年)去世为止。因 

为这一天成为国家忌El,七夕诗会被废除,相扑比赛也被移 

到其他日子举行了。”印 

El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联系就非常密切。从古 

代起,El本就不断地派遣使者、学僧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推古朝十五年(607)七月,日本朝廷开始了大规模的遣隋 

和此后的遣唐使的派遣。遣唐使从舒明天皇二年(630)第一 

次出发开始,到宇多天皇宽乎六年(8943停止,前后长达264 

年,这是中国文化传人H本的黄金时代。” n遣使者吸收了 

中国文化,回日本后渐渐发展为日本的文化,在唐朝时达到 

鼎盛,之后“中日习俗交流的另一个高潮时期,是中国的明 

清时期,即H本的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 

代。这一时期的交流途径是人员的交流和贸易商船的往 

来”。 H本文化的各因素中,到处可以看见中国文化的影 

之后,七夕节虽然不是作为H本正式的宫廷中的“节 

会”,但是在宫廷贵族间作为重要的节目传承了下来。“进入 

室町时代,宫廷内部举行了较为盛大的‘乞巧奠’,《建武年 

中行事》记载了七夕的节俗活动:是梨.庭院里放上四张桌, 

九盏灯台分放各角并点燃,桌上供有瓜、梨、桃、茄子、大豆、 

鲍、酒等,然后摆放上风筝,演奏一定的曲目,并有人说牛郎 

织女二星相会的故事。同时,七夕节俗活动逐渐向武家社会 

渗透,称之为‘七游’。七夕这一天,公家、武家、僧侣等聚集 

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有七百首诗歌、七调子管弦、七 

十韵连歌、七百球、七献酒等,这些游戏都带有‘七’字,明显 

子,正如El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H本文化是豆浆,中国 

文化就是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1217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 

了中国文化对El本文化的重要影响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El本吸收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全盘 

吸收,更不是照搬照抄中国文化,而是有所选择地吸收,选 

择适合H本自身发展的文化并将其进行改装换容,注入H 

本本土的文化因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El本文化,且 

时代传承下来。作为El本五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便是 

从中国传人的El本之后与El本本土文化融合并继续发展的 

实例。 

本文以日本七夕节为例,浅析七夕节在H本的演变发 

展,从日本吸收中国七夕节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发 

展我国传统节日的启示。 

是受中国七夕节俗中物品都用七个来表示的‘数字七’信仰 

的影响。还有,这一时期,七夕活动中增加了插花的内容。江 

户时代,七夕作为‘五节供’之一被确定为幕府的官方活动。 

七夕节俗活动逐渐渗透到普通庶民,在全民之间逐渐扩展 

开来。”131 

由此可见,七夕节先是在H本宫廷的贵族阶层流传,之 

后渐渐普及到民间大众百姓的家中,并延续了中国七夕节 

的很多习俗。 

2日本七夕节的发展 

中国的七夕节中的“牛郎织女”神话是个悲剧,牛郎和 

织女被拆散,天地相隔,一年只有在阴历七月七H靠喜鹊搭 

桥来相会。但是,七夕节传到日本却经过改编,成了一种面 

貌,少了离愁别离的悲惨色彩,多了祈福喜庆的节日氛围: 

据说牛郎织女被天帝撮合结婚后,织女不思织布,牛郎懒于 

放牛,被天帝知道后才惩罚他们分开,只允许七月七日相 

会。因此牛郎和织女都努力工作,争取一年一次的相会。 

从江户时代开始,七夕节开始成为El本民间的庆祝活 

动,以前只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乞巧,用于祈求婚姻美 

满幸福,仪式比较复杂繁琐。七夕节来到民间后,就没有那 

么多繁琐的仪式,人们只是用来许愿祈福的欢快El子。每年 

七夕节前后,H本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比如抬轿 

子、烟火表演和歌舞表演,有些地方还以七夕祭奠著称,吸 

1日本七夕节的历史 

中国古有“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史书上也有一些相 

关的记载,《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 

也”。“其北”值得就是天汉之北,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古诗 

十九首》中也描绘了织女的工作就是每天云锦天衣。在日本 

也有“棚机津女”的信仰。“棚机津女”是在水边搭建的棚内 

边织神衣一边等待神的来访的少女,她织出的神衣就是 

神的衣服,少女后来与神结合,成了来访神的妻子,可见“棚 

机津女”与中国“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十分相似的。 

据说七夕节在H本的奈良时代(710 794年)从中国传 

人日本,并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习惯。“中国栖息牛郎织女 

的传说传人日本并展开的时期是在日本的白凤时代,在宫 

廷蔚然成风则是奈良时代中期。”[31“El本阴历七月七日举行 

应节活动最早见于白风时代,当时宫廷内部举行了宴会,天 

皇偶尔参加。据《日本书纪》记载,持统天皇(686~697年)五 

引了很多游客观光,比较有名的有仙台七夕祭,每年吸引 

300万游客前来游玩。东京迪斯尼也入乡随俗,扮成牛郎和 

织女坐在马车上巡游,其乐融融。 

日本的普通家庭也很重视七夕节,因为七夕节已不是 

||f敏又c(下转第83页)C  

81 

韩国网络文学除了内容上存在上述问题以外,还有其 

形式上的缺欠,那就是它的不稳定性。网络文学可以不以纸 

像文学或是网络文学将会替代编辑成册的文学作品的作 

用,只不过是杞人忧天。无论网络文学,还是通过影像表现 

的文学,都无法担当起真正文学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文学 

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文学必然会成为21世纪韩国文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容小视。 

越过文化的冲击,踏破国境和民族的界限,带着所谓世 

界化的积极面和可能向着新的文化帝国主义繁衍的消极 

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但它无法拒绝也不会拒绝传统媒体, 

甚至可以说最终都将以传统媒体为指向。所谓的自由的、随 

意的、不功利的网络文学只能是网络文学一种形式,而不是 

网络文学的主要状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形式只是网络文 

学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只要作者愿意随时都会以铅字形 

式投靠到纸媒麾下。 

缺乏管制也导致了网络文学的过分自由,由于网络的 

面,21世纪的韩国文学将会无可厚非地、以不同于昨天或今 

天的全新面貌发展下去。 

从以上论及的各种观点来看,也许有人会提出韩国文 

隐匿性使网络监控成为难题,信息泛滥等问题都成为网络 

文学发展的绊脚石。当然这并不只是韩国网络文学面临的 

难题。要知道当网络空间不受任何规制地放任自流时,文学 

也同样面临着消亡。只有遵守一定的文学准则,并试图将这 

准则加以提升时,才能够称其为真正的文学,而网络文学 

也才能得到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学危机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将读者引领到多样 

的文学形式当中,创作出适合各类阶层读者特点的作品,进 

而恢复崭新的人本主义的抒情性时,文学将会负担起改变 

社会的、最直接的先驱作用。 

网络文学尽管是没有铅字的影像文学,但都会保留文 

学评价和文学氛围。当作家、评论家、学者们皈依纯粹的文 

学,同时又对变化着的世界文学流向进行适当的规正时,文 

学危机论将如微尘般被轻轻拭去。 

参考文献 

【1]区仁焕.文学的危机和2l世纪文学展望[J】.朝鲜文学,1999(8). 

3辩证视角下的韩国网络文学 

对于网络文学需要人们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一方 

面大可不必认为电脑万能的时代已经到来,就想象成电脑 

会代劳一切事务。以为按一按键盘就会像点金石一样,所有 

信息会一股脑地涌现出来,并因此一味盲从互联网。对文学 

而言,需要的并不是疾速的信息,而是思索的空间,需要能 

够唤起思索冲动的空间。读着一本书或冥想或感动时,并不 

定需要迅速涌来的大量信息,并不是信息量掌握得越多 

[2】郑英子.批评和商业主义L玎.批评文学:韩国批评文学会,1998(12). 

[3】任宪英.2l世纪和网络文学[J】.笔和文学,2001(1). 

就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小说、诗歌、评论。因此,担心影 

(上接第81页) 

编辑孙静 

中国所谓的“情人节”了,在日本,七夕节是孩子们的节日。 

这一天,家庭的七夕活动,一般是在家附近的竹林或海边进 

行。人们买来彩丝和丝线,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让孩子们把 

心愿写在上面,绑上丝线。一切准备好后,就带着孩子们来到 

附近的竹林或海边,孩子们虔诚地把彩纸挂在竹子上或是投 

入大海,再闭上眼祈祷一番。大人再带着孩子去商业街,吃上两 

串烤鸡串,或者吃上一碗炒冰,逗逗小金鱼。虽然孩子们的愿望 

不一定会实现,但对于孩子们还说,却是—件极其认真的事情, 

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待愿望实现的那一天。大人们也绝不会破 

坏了孩子们的心愿,尽量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因此,孩子们对 

七夕节非常热爱,对这一天充满期待。大人可能不是很认真, 

但是因为孩子们的喜爱也变得热衷。 

日本人过节都不是浮于形式,传统的习俗很多都保留 

了下来,许多地方举行七夕庆祝活动都是市民自发参加的, 

商业味道也不是很浓重,他们穿上传统的服装表演歌舞,且 

十分投入,令观光者、游客也称赞不已。笔者以为,这是值得 

被遗忘,甚至抹去。“牛郎织女”的故事已鲜有人讲,七夕节 

当天也没有什么传统活动流传下来,这是十分可悲的。但 

是,从中国传人日本的七夕节,日本不是照搬,而是在其基 

础上,注人日本的本土文化因子,在内容形式都有所创新, 

并且一直流传至今,甚至成为游客前往观光的节庆之一,也 

为日本创造了不少旅游新高。 

二是传统节日的传承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有法可依。 

日本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法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 

府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民族文化的建设需要法律支持,这样 

可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虽然笔者无法找到日本有关七夕节等节日的具体法律条例, 

但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日本却做了相当大的努力。 

如今,中国也渐渐认识到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特别 

是韩国申报了端午节为其传统节日,更是令中国人目瞪口 

呆。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自己却不加保护爱护,最后 

成为他国的传统,不得不令中国人反思。所以,这方面,中国 

可以向日本学习,借鉴其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新西兰中文《先驱 

报》有一则刊文《七夕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吗?》惊疑,七夕节 

中国借鉴以及学习的地方。 

3日本七夕节的几点启示 

七夕节在日本的欣欣发展以及模式的变化,确实值得 

中国人思考。同时,七夕节在日本的发展,也给了我们如何 

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怎么会是日本的呢?可再仔细~ 

想,如今的中国是如何过七夕节的呢?有一次想起韩国申报 

端午节一事,不得不让中国人深思啊…… 

参考文献 

…蔡毅编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_中华书局,2002. 

传承发展传统节日一些启示。 

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保护意识。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他国文化的民族,它可以很妙地 

将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注入本土文化的特色,发展 

为日本独特的文化,并一脉相承下来,这是令人称赞的。而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这样流传下来,全得益于日本人民的重 

视与保护发扬意识。 

七夕节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在中国,七夕节已经 

【2】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 

【3】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学刊,2007(6). 

编辑孙静 

段毛c‘83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隆康盛)

浅析日本七夕文化的发展 

方琼英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广东・广州 510631) 

文章编号:1672—7894(2010)19—081—02 

年、七年分别在公众赐宴。秉承前代天皇之风,圣武天皇 

(724 ̄749年)天平六年七月七El观看了相扑比赛,当晚,在 

南苑举行了七夕诗会。随着日本对唐朝文化的吸收,七夕风 

俗逐渐渗入,孝谦天皇(749~758年)天平胜宝三年记事中记 

载了最初的七夕乞巧活动,除天皇赐宴外,宫中女官还展示 

了最美的丝织物。之后的天皇几乎都延续了七夕白天观看 

相扑比赛、晚上举行七夕诗会的活动,直到淳和天皇天长元 

年(824年)七月七El,平城天皇(806~809年)去世为止。因 

为这一天成为国家忌El,七夕诗会被废除,相扑比赛也被移 

到其他日子举行了。”印 

El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联系就非常密切。从古 

代起,El本就不断地派遣使者、学僧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 

“推古朝十五年(607)七月,日本朝廷开始了大规模的遣隋 

和此后的遣唐使的派遣。遣唐使从舒明天皇二年(630)第一 

次出发开始,到宇多天皇宽乎六年(8943停止,前后长达264 

年,这是中国文化传人H本的黄金时代。” n遣使者吸收了 

中国文化,回日本后渐渐发展为日本的文化,在唐朝时达到 

鼎盛,之后“中日习俗交流的另一个高潮时期,是中国的明 

清时期,即H本的室町时代后期,安土桃山时代与江户时 

代。这一时期的交流途径是人员的交流和贸易商船的往 

来”。 H本文化的各因素中,到处可以看见中国文化的影 

之后,七夕节虽然不是作为H本正式的宫廷中的“节 

会”,但是在宫廷贵族间作为重要的节目传承了下来。“进入 

室町时代,宫廷内部举行了较为盛大的‘乞巧奠’,《建武年 

中行事》记载了七夕的节俗活动:是梨.庭院里放上四张桌, 

九盏灯台分放各角并点燃,桌上供有瓜、梨、桃、茄子、大豆、 

鲍、酒等,然后摆放上风筝,演奏一定的曲目,并有人说牛郎 

织女二星相会的故事。同时,七夕节俗活动逐渐向武家社会 

渗透,称之为‘七游’。七夕这一天,公家、武家、僧侣等聚集 

在一起,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有七百首诗歌、七调子管弦、七 

十韵连歌、七百球、七献酒等,这些游戏都带有‘七’字,明显 

子,正如El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曾说:“H本文化是豆浆,中国 

文化就是使它凝结成豆腐的盐卤。”1217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 

了中国文化对El本文化的重要影响作用。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El本吸收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全盘 

吸收,更不是照搬照抄中国文化,而是有所选择地吸收,选 

择适合H本自身发展的文化并将其进行改装换容,注入H 

本本土的文化因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El本文化,且 

时代传承下来。作为El本五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七夕节,便是 

从中国传人的El本之后与El本本土文化融合并继续发展的 

实例。 

本文以日本七夕节为例,浅析七夕节在H本的演变发 

展,从日本吸收中国七夕节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发 

展我国传统节日的启示。 

是受中国七夕节俗中物品都用七个来表示的‘数字七’信仰 

的影响。还有,这一时期,七夕活动中增加了插花的内容。江 

户时代,七夕作为‘五节供’之一被确定为幕府的官方活动。 

七夕节俗活动逐渐渗透到普通庶民,在全民之间逐渐扩展 

开来。”131 

由此可见,七夕节先是在H本宫廷的贵族阶层流传,之 

后渐渐普及到民间大众百姓的家中,并延续了中国七夕节 

的很多习俗。 

2日本七夕节的发展 

中国的七夕节中的“牛郎织女”神话是个悲剧,牛郎和 

织女被拆散,天地相隔,一年只有在阴历七月七H靠喜鹊搭 

桥来相会。但是,七夕节传到日本却经过改编,成了一种面 

貌,少了离愁别离的悲惨色彩,多了祈福喜庆的节日氛围: 

据说牛郎织女被天帝撮合结婚后,织女不思织布,牛郎懒于 

放牛,被天帝知道后才惩罚他们分开,只允许七月七日相 

会。因此牛郎和织女都努力工作,争取一年一次的相会。 

从江户时代开始,七夕节开始成为El本民间的庆祝活 

动,以前只是朝廷贵族的祭祀活动,乞巧,用于祈求婚姻美 

满幸福,仪式比较复杂繁琐。七夕节来到民间后,就没有那 

么多繁琐的仪式,人们只是用来许愿祈福的欢快El子。每年 

七夕节前后,H本各地都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比如抬轿 

子、烟火表演和歌舞表演,有些地方还以七夕祭奠著称,吸 

1日本七夕节的历史 

中国古有“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史书上也有一些相 

关的记载,《史记・天官书》记载了“其北织女,织女,天女孙 

也”。“其北”值得就是天汉之北,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古诗 

十九首》中也描绘了织女的工作就是每天云锦天衣。在日本 

也有“棚机津女”的信仰。“棚机津女”是在水边搭建的棚内 

边织神衣一边等待神的来访的少女,她织出的神衣就是 

神的衣服,少女后来与神结合,成了来访神的妻子,可见“棚 

机津女”与中国“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是十分相似的。 

据说七夕节在H本的奈良时代(710 794年)从中国传 

人日本,并延续了“乞巧”的风俗习惯。“中国栖息牛郎织女 

的传说传人日本并展开的时期是在日本的白凤时代,在宫 

廷蔚然成风则是奈良时代中期。”[31“El本阴历七月七日举行 

应节活动最早见于白风时代,当时宫廷内部举行了宴会,天 

皇偶尔参加。据《日本书纪》记载,持统天皇(686~697年)五 

引了很多游客观光,比较有名的有仙台七夕祭,每年吸引 

300万游客前来游玩。东京迪斯尼也入乡随俗,扮成牛郎和 

织女坐在马车上巡游,其乐融融。 

日本的普通家庭也很重视七夕节,因为七夕节已不是 

||f敏又c(下转第83页)C  

81 

韩国网络文学除了内容上存在上述问题以外,还有其 

形式上的缺欠,那就是它的不稳定性。网络文学可以不以纸 

像文学或是网络文学将会替代编辑成册的文学作品的作 

用,只不过是杞人忧天。无论网络文学,还是通过影像表现 

的文学,都无法担当起真正文学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文学 

的发展趋势来看,网络文学必然会成为21世纪韩国文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力不容小视。 

越过文化的冲击,踏破国境和民族的界限,带着所谓世 

界化的积极面和可能向着新的文化帝国主义繁衍的消极 

媒的发表为最终目的,但它无法拒绝也不会拒绝传统媒体, 

甚至可以说最终都将以传统媒体为指向。所谓的自由的、随 

意的、不功利的网络文学只能是网络文学一种形式,而不是 

网络文学的主要状态,甚至可以说这样的形式只是网络文 

学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只要作者愿意随时都会以铅字形 

式投靠到纸媒麾下。 

缺乏管制也导致了网络文学的过分自由,由于网络的 

面,21世纪的韩国文学将会无可厚非地、以不同于昨天或今 

天的全新面貌发展下去。 

从以上论及的各种观点来看,也许有人会提出韩国文 

隐匿性使网络监控成为难题,信息泛滥等问题都成为网络 

文学发展的绊脚石。当然这并不只是韩国网络文学面临的 

难题。要知道当网络空间不受任何规制地放任自流时,文学 

也同样面临着消亡。只有遵守一定的文学准则,并试图将这 

准则加以提升时,才能够称其为真正的文学,而网络文学 

也才能得到更大、更长远的发展。 

学危机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够将读者引领到多样 

的文学形式当中,创作出适合各类阶层读者特点的作品,进 

而恢复崭新的人本主义的抒情性时,文学将会负担起改变 

社会的、最直接的先驱作用。 

网络文学尽管是没有铅字的影像文学,但都会保留文 

学评价和文学氛围。当作家、评论家、学者们皈依纯粹的文 

学,同时又对变化着的世界文学流向进行适当的规正时,文 

学危机论将如微尘般被轻轻拭去。 

参考文献 

【1]区仁焕.文学的危机和2l世纪文学展望[J】.朝鲜文学,1999(8). 

3辩证视角下的韩国网络文学 

对于网络文学需要人们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一方 

面大可不必认为电脑万能的时代已经到来,就想象成电脑 

会代劳一切事务。以为按一按键盘就会像点金石一样,所有 

信息会一股脑地涌现出来,并因此一味盲从互联网。对文学 

而言,需要的并不是疾速的信息,而是思索的空间,需要能 

够唤起思索冲动的空间。读着一本书或冥想或感动时,并不 

定需要迅速涌来的大量信息,并不是信息量掌握得越多 

[2】郑英子.批评和商业主义L玎.批评文学:韩国批评文学会,1998(12). 

[3】任宪英.2l世纪和网络文学[J】.笔和文学,2001(1). 

就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创作出小说、诗歌、评论。因此,担心影 

(上接第81页) 

编辑孙静 

中国所谓的“情人节”了,在日本,七夕节是孩子们的节日。 

这一天,家庭的七夕活动,一般是在家附近的竹林或海边进 

行。人们买来彩丝和丝线,剪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让孩子们把 

心愿写在上面,绑上丝线。一切准备好后,就带着孩子们来到 

附近的竹林或海边,孩子们虔诚地把彩纸挂在竹子上或是投 

入大海,再闭上眼祈祷一番。大人再带着孩子去商业街,吃上两 

串烤鸡串,或者吃上一碗炒冰,逗逗小金鱼。虽然孩子们的愿望 

不一定会实现,但对于孩子们还说,却是—件极其认真的事情, 

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待愿望实现的那一天。大人们也绝不会破 

坏了孩子们的心愿,尽量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因此,孩子们对 

七夕节非常热爱,对这一天充满期待。大人可能不是很认真, 

但是因为孩子们的喜爱也变得热衷。 

日本人过节都不是浮于形式,传统的习俗很多都保留 

了下来,许多地方举行七夕庆祝活动都是市民自发参加的, 

商业味道也不是很浓重,他们穿上传统的服装表演歌舞,且 

十分投入,令观光者、游客也称赞不已。笔者以为,这是值得 

被遗忘,甚至抹去。“牛郎织女”的故事已鲜有人讲,七夕节 

当天也没有什么传统活动流传下来,这是十分可悲的。但 

是,从中国传人日本的七夕节,日本不是照搬,而是在其基 

础上,注人日本的本土文化因子,在内容形式都有所创新, 

并且一直流传至今,甚至成为游客前往观光的节庆之一,也 

为日本创造了不少旅游新高。 

二是传统节日的传承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有法可依。 

日本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法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 

府也发挥着积极作用。民族文化的建设需要法律支持,这样 

可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也可以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虽然笔者无法找到日本有关七夕节等节日的具体法律条例, 

但是在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方面,日本却做了相当大的努力。 

如今,中国也渐渐认识到保护传统节日的重要性,特别 

是韩国申报了端午节为其传统节日,更是令中国人目瞪口 

呆。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自己却不加保护爱护,最后 

成为他国的传统,不得不令中国人反思。所以,这方面,中国 

可以向日本学习,借鉴其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笔者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新闻报道,新西兰中文《先驱 

报》有一则刊文《七夕是日本的传统文化吗?》惊疑,七夕节 

中国借鉴以及学习的地方。 

3日本七夕节的几点启示 

七夕节在日本的欣欣发展以及模式的变化,确实值得 

中国人思考。同时,七夕节在日本的发展,也给了我们如何 

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吗?怎么会是日本的呢?可再仔细~ 

想,如今的中国是如何过七夕节的呢?有一次想起韩国申报 

端午节一事,不得不让中国人深思啊…… 

参考文献 

…蔡毅编译.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_中华书局,2002. 

传承发展传统节日一些启示。 

是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全民的参与保护意识。 

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他国文化的民族,它可以很妙地 

将他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融合,注入本土文化的特色,发展 

为日本独特的文化,并一脉相承下来,这是令人称赞的。而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这样流传下来,全得益于日本人民的重 

视与保护发扬意识。 

七夕节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是在中国,七夕节已经 

【2】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7. 

【3】毕雪飞.七夕文化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 .日本学刊,2007(6). 

编辑孙静 

段毛c‘83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