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资颐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硕士教学用案例
TCL并购汤姆逊
一、TCL并购汤姆逊的行业背景
(一)并购时国际彩电行业状况
1、全球彩电行业状况
美国和欧洲是全球两大家电市场,欧美彩电市场容量大,但增量已经放缓。1999年美国民用电子
产品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彩色电视机和DVD视频产品,随着美国地面波数字播放方式的全面普及,其市
场的主流产品向高画质和高精细度的DTV产品转换。在欧洲,民用电子产品销售最好的国家是欧洲南
部的一些国家,其次是英国,这些国家的彩电需求量一直在上升,在2000年时,欧洲地区对彩电的要
求主要集中在16:9规格以及29英寸以上的大型平面彩电。
在2003时,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经历急速平板化浪潮,并有不断加快的趋势,
作为电视平板化的先导和主力的液晶彩电,从2001年推向市场以不,每年销售量都增长一倍甚至更多。
而传统的CRT彩电,虽然在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美等地区的CRT彩电市场仍有上佳表现,但彩电消费
重要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美国、西欧和大洋洲等,消费重点将弃CRT而转向平板电视,CRT
彩电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年均下降率将为两位数,全球CRT彩电需求量因而将继续减少。同时,
全球PDP彩电的需求量从2002年以来,与液晶彩电一样也是每年增长1倍。
总体而言,并购时全球彩电市场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亚洲、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
美的增长势头仍将相当坚挺,同时,需求及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由CRT电视向平板电视的逐渐转移过程。
2、欧盟及美国对中国的彩电出口实施反倾销战略
欧洲每年的彩电需求量3900万台,欧盟电视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市场之一,在全球彩电市
场中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1998年欧盟对中国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税,基本上封杀了中国彩电出口
欧洲之路。2002年8月29日,欧盟发布公告,宣布接受中国几点出口商会及包括中国七家彩电商在价格
和数量上的承诺,批准中国彩电进入欧洲市场,至此,中国彩电厂商终于在欧洲市场上打开一条缝隙,
但条件仍然苛刻,根据配额协议,欧盟每年给中国显像管电视机的配额仅为40万台,而实际上,这远
远无法满足产能达到400万台的国内厂商庞大的出口需求。根据限价协议,14英寸彩电出口至欧盟不能
低于81欧元(约合800元人民币),而欧盟的市场零售价才70欧元不到,这样的限价条款使中国企业的
低成本低价策略在欧洲市场上行不通。
2003年5月,美国也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调查,2003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我国
出口到美国的彩色电视机存在倾销行为。如果裁决结果是肯定的,那么今后五年内,美国进口我国彩
电的税率将提高到30%以上。这样的贸易壁垒对中国彩电生产企业来说必然是毁灭性的打击。
全球电视机行业正经历着重大变革,世界彩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高清晰和网络
信息化。轻薄小巧的平面电视和支持多功能DVD格式、符合数字化视屏新标准的电视机正吸引越来越
多的电视机用户。2002年8月以前,基于如LCD、PDP等新兴技术的平面电视,和相对便宜、轻薄的平
面CRT和背投电视正在北美、日本和欧洲激发电视机需求,然而从1998年开始,中国电视机生产厂商始
1
1
本案例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专业金融硕士采用的案例。编写者为李凤云,参与编写此案例的有倪俊波等同学。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李凤云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硕士教学用案例
终困扰于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基本被阻挡在欧洲的市场之外,在中国彩电错失欧洲市场的几年里,欧
洲和北美显像管电视机市场正在极度萎缩,显像管电视已慢慢退出销售终端,取而代之的是平板电视
需求的迅速增长。
(二)并购时国内彩电行业状况
1、 中国彩电行业状况
中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到2003年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
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以及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进入第三个历史时期,中
国彩电业无论是生产技术、产销量、企业管理等已全面成熟,彩电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进
入规模化生产,1994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彩电生产大国。彩电市场供过于求,出现了阶段性、
结构性的过剩,市场增长开始出现波动,增长幅度逐年下降。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竞争日益
加剧,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导致生产企业大打价格战,利润空间减小,行业平均利润为3%左右。 在
这种情况下,我国彩电行业经过一定程度的结构调整,由90年代中期的98家生产企业减少为20世纪初
的70多家生产企业,但生产能力仍然不断增长(见表1)。
表1 我国彩电业生产规模(单位:万台)
时间
生产量
销售量
时间
生产量
销售量
1997年
2496
2481
2001年
4400
4517
1998年
3268
3160
2002年
5096.4
5175.1
1999年
3863
3773
2003年1-6月
2661.2
2673.6
2000年
3754
3883
2003年
6666.3
6691.6
数据来源:《彩电业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电子工业年鉴2002》、《中国彩电行业分析报告》
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限公司对全国家电市场的调查显示,2001年全国20个大中城市居民家庭
的电视普及率为98.1%,其中71.8%的家庭拥有1台,23.5%的家庭拥有2台,2.1%的家庭拥有3台,0.7%
的家庭拥有4台以上。我国电视机全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4亿台,每年全国销量为4000多万台,其中出
口410万台,产、销量均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20年以来,彩电工业发展迅猛,已改变过去80%左右依赖进口到现在的20%左右由我国的
合资企业生产,80%左右自产的市场结构状况。长虹、TCL王牌、康佳、创维四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彩
电已占到我国国内市场的50%以上。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彩电工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入国际彩电行业基础。
2、挑战与机遇
中国彩电业与生俱来的先天缺陷是拿来主义,整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年产4000多万台彩
电的生产大国,在核心技术上没有一项专利,彩电行业的一些重要元器件如IC、大屏幕彩管等仍需进
口,仍受制于人。
同时,国内有实力亦有国际化发展战略眼光的企业将“入世”视为一次能与国际大企业同场竞技
的机遇。以前中国企业出口,面临巨大的贸易和关税壁垒,很难打入国际市场,中国加入WTO,也就
是加入了一个全球经济的俱乐部,大家在一个公平互利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在生产组织上,可以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李凤云
2
2024年6月15日发(作者:资颐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硕士教学用案例
TCL并购汤姆逊
一、TCL并购汤姆逊的行业背景
(一)并购时国际彩电行业状况
1、全球彩电行业状况
美国和欧洲是全球两大家电市场,欧美彩电市场容量大,但增量已经放缓。1999年美国民用电子
产品市场的主流产品是彩色电视机和DVD视频产品,随着美国地面波数字播放方式的全面普及,其市
场的主流产品向高画质和高精细度的DTV产品转换。在欧洲,民用电子产品销售最好的国家是欧洲南
部的一些国家,其次是英国,这些国家的彩电需求量一直在上升,在2000年时,欧洲地区对彩电的要
求主要集中在16:9规格以及29英寸以上的大型平面彩电。
在2003时,日本、美国和西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正经历急速平板化浪潮,并有不断加快的趋势,
作为电视平板化的先导和主力的液晶彩电,从2001年推向市场以不,每年销售量都增长一倍甚至更多。
而传统的CRT彩电,虽然在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美等地区的CRT彩电市场仍有上佳表现,但彩电消费
重要国家和地区———日本、韩国、美国、西欧和大洋洲等,消费重点将弃CRT而转向平板电视,CRT
彩电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量年均下降率将为两位数,全球CRT彩电需求量因而将继续减少。同时,
全球PDP彩电的需求量从2002年以来,与液晶彩电一样也是每年增长1倍。
总体而言,并购时全球彩电市场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尤其是亚洲、中东欧、中近东和中南
美的增长势头仍将相当坚挺,同时,需求及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由CRT电视向平板电视的逐渐转移过程。
2、欧盟及美国对中国的彩电出口实施反倾销战略
欧洲每年的彩电需求量3900万台,欧盟电视机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电视机市场之一,在全球彩电市
场中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1998年欧盟对中国彩电征收44.6%的反倾销税,基本上封杀了中国彩电出口
欧洲之路。2002年8月29日,欧盟发布公告,宣布接受中国几点出口商会及包括中国七家彩电商在价格
和数量上的承诺,批准中国彩电进入欧洲市场,至此,中国彩电厂商终于在欧洲市场上打开一条缝隙,
但条件仍然苛刻,根据配额协议,欧盟每年给中国显像管电视机的配额仅为40万台,而实际上,这远
远无法满足产能达到400万台的国内厂商庞大的出口需求。根据限价协议,14英寸彩电出口至欧盟不能
低于81欧元(约合800元人民币),而欧盟的市场零售价才70欧元不到,这样的限价条款使中国企业的
低成本低价策略在欧洲市场上行不通。
2003年5月,美国也开始对中国彩电实施反倾销调查,2003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我国
出口到美国的彩色电视机存在倾销行为。如果裁决结果是肯定的,那么今后五年内,美国进口我国彩
电的税率将提高到30%以上。这样的贸易壁垒对中国彩电生产企业来说必然是毁灭性的打击。
全球电视机行业正经历着重大变革,世界彩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两个方向,即高清晰和网络
信息化。轻薄小巧的平面电视和支持多功能DVD格式、符合数字化视屏新标准的电视机正吸引越来越
多的电视机用户。2002年8月以前,基于如LCD、PDP等新兴技术的平面电视,和相对便宜、轻薄的平
面CRT和背投电视正在北美、日本和欧洲激发电视机需求,然而从1998年开始,中国电视机生产厂商始
1
1
本案例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专业金融硕士采用的案例。编写者为李凤云,参与编写此案例的有倪俊波等同学。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李凤云
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金融专业硕士教学用案例
终困扰于欧盟的反倾销调查,基本被阻挡在欧洲的市场之外,在中国彩电错失欧洲市场的几年里,欧
洲和北美显像管电视机市场正在极度萎缩,显像管电视已慢慢退出销售终端,取而代之的是平板电视
需求的迅速增长。
(二)并购时国内彩电行业状况
1、 中国彩电行业状况
中国彩电业起步于70年代中期,到2003年已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的
导入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成长期,以及90年代中后期的成熟期。进入第三个历史时期,中
国彩电业无论是生产技术、产销量、企业管理等已全面成熟,彩电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开始进
入规模化生产,1994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彩电生产大国。彩电市场供过于求,出现了阶段性、
结构性的过剩,市场增长开始出现波动,增长幅度逐年下降。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竞争日益
加剧,阶段性、结构性的过剩导致生产企业大打价格战,利润空间减小,行业平均利润为3%左右。 在
这种情况下,我国彩电行业经过一定程度的结构调整,由90年代中期的98家生产企业减少为20世纪初
的70多家生产企业,但生产能力仍然不断增长(见表1)。
表1 我国彩电业生产规模(单位:万台)
时间
生产量
销售量
时间
生产量
销售量
1997年
2496
2481
2001年
4400
4517
1998年
3268
3160
2002年
5096.4
5175.1
1999年
3863
3773
2003年1-6月
2661.2
2673.6
2000年
3754
3883
2003年
6666.3
6691.6
数据来源:《彩电业竞争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电子工业年鉴2002》、《中国彩电行业分析报告》
据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有限公司对全国家电市场的调查显示,2001年全国20个大中城市居民家庭
的电视普及率为98.1%,其中71.8%的家庭拥有1台,23.5%的家庭拥有2台,2.1%的家庭拥有3台,0.7%
的家庭拥有4台以上。我国电视机全社会保有量已经达到4亿台,每年全国销量为4000多万台,其中出
口410万台,产、销量均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20年以来,彩电工业发展迅猛,已改变过去80%左右依赖进口到现在的20%左右由我国的
合资企业生产,80%左右自产的市场结构状况。长虹、TCL王牌、康佳、创维四家企业生产和销售的彩
电已占到我国国内市场的50%以上。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彩电工业已经初步具备了加入国际彩电行业基础。
2、挑战与机遇
中国彩电业与生俱来的先天缺陷是拿来主义,整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年产4000多万台彩
电的生产大国,在核心技术上没有一项专利,彩电行业的一些重要元器件如IC、大屏幕彩管等仍需进
口,仍受制于人。
同时,国内有实力亦有国际化发展战略眼光的企业将“入世”视为一次能与国际大企业同场竞技
的机遇。以前中国企业出口,面临巨大的贸易和关税壁垒,很难打入国际市场,中国加入WTO,也就
是加入了一个全球经济的俱乐部,大家在一个公平互利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在生产组织上,可以进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李凤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