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IT圈 admin 46浏览 0评论

2024年7月9日发(作者:厍娅欣)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目 录

1、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

2、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2

…………………………………………………

……………………………………… 3、定位肩架高度B的计算公式

4、接触线拉出值a

的计算公式 …………………………………………

5、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Δa

max

的计算公式

6、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

的确定

7、定位器坡度1/X的确定

8、吊弦间距的计算公式

………………………

…………………………………

………………………………………………

………………………………………………

…………………………

………

9、吊弦、定位、限制管偏移值计算公式

10、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Hzx的确定

11、补偿器a、b值的计算公式

12、下锚拉线长度计算公式

………………………………………

…………………………………………

……………………………… 13、曲线水平力P

RC

和P

RJ

的计算公式

14、直线定位之字力P

的计算公式

15、承力索弛度的测量计算公式

16、空气绝缘间隙的计算公式

17、吊弦长度计算公式

…………………………………

…………………………………

…………………………………………

………………………………………………

………………………………………

………………………………………

18、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的计算

19、横向承力索修正长度的计算

20、外轨超高h的计算公式 …………………………………………

1.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

t

max

+t

min

① t

p

=

2

t

max

+t

min

② t

o

= -5

2

t

max

+t

min

③ t

o

= -10

2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

t

o

、t

o

—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

t

max

—设计最高温度℃;

t

min

—设计最低温度℃;

2.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n

∑L

I

3

LD=

i=1

n

∑L

I

√ i=1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n

∑L

I

3

=(L

1

3

+ L

2

3

+……+ L

n

3

)—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i=1

n

∑L

I

=(L

1

+ L

2

+……+ L

n

)—锚段中各跨距之和;

i=1

3.定位肩架高度B的计算公式

B≈H+e+I(h/d+1/10)h/2

式中 B—肩架高度(mm);

H—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定位点处轨距(mm);

h—定位点外轨超高(mm);

4.接触线拉出值a

的计算公式

H

a

=a- h

d

式中 a

—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a

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

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

h—外轨超高(mm);

d—轨距(mm);

5.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Δa

max

的计算公式

Δa

max

=I

z

-√I

2

z

-E

2

max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I

z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E

max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

6.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

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

a

15

=a±1/2Δa

max

式中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a

15

—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a

15

与a

的变化关系,主要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Δa

max

的变化量的大小,当

Δa

max

变化量较大时,则a

15

相对a值的变化较大,当Δa

max

变化量较小时,

则a

15

相对a值变化量较小。但Δa

max

的变化量又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

时E

max

值的大小,当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较大时,则Δa

max

变化也

较大,则a

15

≠a,反之偏移值较小时,则Δa

max

变化也较小,则a

15

≈a。

所以确定平均温度时定位点拉出值a

15

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在极限温度时,

拉出值不超过允许误差。除直线反定位以外,当温度高于或低于平均温度

时,拉出值都将是增大。因此,调整a

15

时应满足下列关系为好:

即:270≤ a

15

<300。曲线区段由于Δa

max

较小,a

15

≈a。即在调整

时按a值进行。

±—由定位的型式决定,直线反定位器取“+”号,其余定位型式

取“-”号。

7.定位器坡度1/X的确定:

1 1 Δhc 1

—≤ — + —— ≤ —

10 X Ld 5

式中 1/X—表示定位器在任意温度时的坡度;

Ld—定位器的长度;

Δhc—定位点在极限温度和调整温度时高度变化Δh之差,即

Δhc=Δh极-Δh调;

8.吊弦间距的计算公式

L-2×4

① X

0

简单

=

K-1

L-2×8.5

② X

0

弹性

=

K-1

式中 X

0

简单

—简单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X

0

弹性

—弹性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L —跨距长度(m);

K—跨中吊弦布置的根数;

9.吊弦、定位、限制管偏移值计算公式

E=La(t

x

-t

p

式中 E—偏移值(m);

L—所计算的吊弦、定位器、限制管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a—线胀系数1/℃(全补偿吊弦偏移值E计算时:a=a

j

-a

c

,a

j

表示

接触线线胀系数,a

c

表示承力索线胀系数);

t

x

—检调时温度(℃);

t

p

—平均温度(℃);

10.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Hzx的确定

H

zx

=H

0

+Δh±f+30

式中H

zx

—在任意温度时,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mm);

H

0

—导线设计高度

Δh—第一吊弦点(即定位点)高度变化量

f—中心锚结辅助绳固定处接触线弛度

“±”—取决于调整时的温度,当调整温度大于无弛度温度时取“-”

号,反之取“+”;

11.补偿器a、b值的计算公式

① a=a

min

+nLa(t

x

-t

min

② b=b

min

+nLa(t

max

-t

x

式中 a—补偿绳回头末端至定滑轮或制动部件的距离(m);

b— 补偿器坠砣底面距基础(或地)面最高点的距离(m);

n—传动比,传动比为1:2时,n=2;传动比为1:3时,n=3;

a

min

—a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b

min

—b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L—补偿器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t

max

—设计最高温度(℃);

t

min

—设计最低温度(℃);

t

x

—检调时温度(℃);

a—线胀系数1/℃;

12.下锚拉线长度计算公式

L

钢绞线

=ßH+2×500-U

T

-N

G

式中 L

钢绞线

—拉线(钢绞线)下料长度(mm);

ß—计算系数,它的值由拉线与地面的夹角a确定:当∠a=45

0

时,ß=1.414;当∠a=60

0

时,ß=1.155;

H—支柱出土点至承锚、线锚角钢的距离(mm);

U

T

—表示U

T

楔形线夹(或调整螺栓)的长度(mm);

N

G

—拉线拉杆长度(mm);

13.曲线水平力P

RC

和P

RJ

的计算公式

① 承力索:P

RC

=T

C

L/R

② 接触线:P

RJ=

T

J

L/R

式中 P

RC

—承力索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P

RJ

—接触线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T

C

—承力索张力(N);

T

J

—接触线张力(N);

R—曲线半径(m);

L—跨距长度(m),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不等时,则

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

14.直线定位之字力P

的计算公式

P

=4T

j

a/L

式中 P

—直线定位之字力(N);

T

j

—接触线张力(N);

a—定位点拉出值(m);

L—跨距长度(m),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不等时,则

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

15.承力索弛度的测量计算公式

F=(A+C)/2-B

式中 F—承力索弛度(mm);

L=(L

1

+L

2

)/2

L=(L

1

+L

2

)/2

A和C—两悬挂点承力索至轨面的高度(mm);

B—跨中承力索最低点至轨面的高度(mm);

16.空气绝缘间隙的计算公式

d=0.1+U

e

/150

式中 d—空气绝缘间隙(m);

U

e

—接触网额定电压(kv);

17.吊弦长度计算公式

C=h-gx(L-x)/2T

c

或 C=h-4XF

o

(L-x)/L

2

式中 C—所求吊弦长度(m);

L—跨距长度(m);

h—悬挂点结构高度(m);

x—所求吊弦距支柱定位点的距离(m);

g—每米接触悬挂的重量(kg);

T

c

—承力索的张力(kg);

F

o

—接触线无弛度时承力索的弛度(m);

18.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的计算

b

n

=√c

2

h

+ a

2

n

式中 b

n

—承力索分段长度(m);

c

h

—相邻两直吊弦的高度差(m);

a

n

—横向承力索上相邻两悬挂间的水平距离(m);如a

1

、a

2

、a

3

…a

n

19.横向承力索修正长度的计算

ΔB=16F/3L-ΔC

式中 ΔB—横向承力索长度变化值(mm);

L—横向承力索在两支柱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mm);

F—横向承力索的弛度(mm);

ΔC—最短吊弦长度变化值(mm);

20. 外轨超高h的计算公式

h=7.6V

2

max

/R

式中 h—外轨超高(mm);

V

max

—列车最大运行速度(km/h);

R—曲线半径(m);

2024年7月9日发(作者:厍娅欣)

接触网常用计算公式

目 录

1、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

2、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2

…………………………………………………

……………………………………… 3、定位肩架高度B的计算公式

4、接触线拉出值a

的计算公式 …………………………………………

5、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Δa

max

的计算公式

6、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

的确定

7、定位器坡度1/X的确定

8、吊弦间距的计算公式

………………………

…………………………………

………………………………………………

………………………………………………

…………………………

………

9、吊弦、定位、限制管偏移值计算公式

10、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Hzx的确定

11、补偿器a、b值的计算公式

12、下锚拉线长度计算公式

………………………………………

…………………………………………

……………………………… 13、曲线水平力P

RC

和P

RJ

的计算公式

14、直线定位之字力P

的计算公式

15、承力索弛度的测量计算公式

16、空气绝缘间隙的计算公式

17、吊弦长度计算公式

…………………………………

…………………………………

…………………………………………

………………………………………………

………………………………………

………………………………………

18、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的计算

19、横向承力索修正长度的计算

20、外轨超高h的计算公式 …………………………………………

1.平均温度t

p

和链形悬挂无弛度温度t

o

的计算

t

max

+t

min

① t

p

=

2

t

max

+t

min

② t

o

= -5

2

t

max

+t

min

③ t

o

= -10

2

式中 t

p

—平均温度℃(即吊弦、定位处于无偏移状态的温度);

t

o

、t

o

—分别表示弹性链形悬挂和简单链形悬挂的无弛度温度℃;

t

max

—设计最高温度℃;

t

min

—设计最低温度℃;

2.当量跨距计算公式

n

∑L

I

3

LD=

i=1

n

∑L

I

√ i=1

式中L

D

—锚段当量跨距(m);

n

∑L

I

3

=(L

1

3

+ L

2

3

+……+ L

n

3

)—锚段中各跨距立方之和;

i=1

n

∑L

I

=(L

1

+ L

2

+……+ L

n

)—锚段中各跨距之和;

i=1

3.定位肩架高度B的计算公式

B≈H+e+I(h/d+1/10)h/2

式中 B—肩架高度(mm);

H—定位点处接触线高度(mm);

e—支持器有效高度(mm);

I—定位器有效长度(包括绝缘子)(mm);

d—定位点处轨距(mm);

h—定位点外轨超高(mm);

4.接触线拉出值a

的计算公式

H

a

=a- h

d

式中 a

—拉出值标准时,导线垂直投影与线路中心线的距离(mm)。

a

为正时导线的垂直投影应在线路的超高侧,a

为负时导线的垂直投影

应在线路的低轨侧。

H—定位点接触线的高度(mm);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

h—外轨超高(mm);

d—轨距(mm);

5.接触线定位拉出值变化量Δa

max

的计算公式

Δa

max

=I

z

-√I

2

z

-E

2

max

式中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I

z

—定位装置(受温度影响)偏转的有效长度(mm);

E

max

—极限温度时定位器的最大偏移值(mm);

由上式可知 E=0时 Δa=0

6.定位器无偏移时拉出值a

15

的确定:(取平均温度t

p

=15℃)

a

15

=a±1/2Δa

max

式中 a—导线设计拉出值(mm);

Δa

max

—定位点拉出值的最大变化量(mm);

a

15

—定位器无偏移时(即平均温度时)的拉出值(mm)。a

15

与a

的变化关系,主要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Δa

max

的变化量的大小,当

Δa

max

变化量较大时,则a

15

相对a值的变化较大,当Δa

max

变化量较小时,

则a

15

相对a值变化量较小。但Δa

max

的变化量又取决于定位器在极限温度

时E

max

值的大小,当定位器在极限温度时偏移值较大时,则Δa

max

变化也

较大,则a

15

≠a,反之偏移值较小时,则Δa

max

变化也较小,则a

15

≈a。

所以确定平均温度时定位点拉出值a

15

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在极限温度时,

拉出值不超过允许误差。除直线反定位以外,当温度高于或低于平均温度

时,拉出值都将是增大。因此,调整a

15

时应满足下列关系为好:

即:270≤ a

15

<300。曲线区段由于Δa

max

较小,a

15

≈a。即在调整

时按a值进行。

±—由定位的型式决定,直线反定位器取“+”号,其余定位型式

取“-”号。

7.定位器坡度1/X的确定:

1 1 Δhc 1

—≤ — + —— ≤ —

10 X Ld 5

式中 1/X—表示定位器在任意温度时的坡度;

Ld—定位器的长度;

Δhc—定位点在极限温度和调整温度时高度变化Δh之差,即

Δhc=Δh极-Δh调;

8.吊弦间距的计算公式

L-2×4

① X

0

简单

=

K-1

L-2×8.5

② X

0

弹性

=

K-1

式中 X

0

简单

—简单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X

0

弹性

—弹性链形悬挂吊弦间距(m);

L —跨距长度(m);

K—跨中吊弦布置的根数;

9.吊弦、定位、限制管偏移值计算公式

E=La(t

x

-t

p

式中 E—偏移值(m);

L—所计算的吊弦、定位器、限制管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a—线胀系数1/℃(全补偿吊弦偏移值E计算时:a=a

j

-a

c

,a

j

表示

接触线线胀系数,a

c

表示承力索线胀系数);

t

x

—检调时温度(℃);

t

p

—平均温度(℃);

10.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Hzx的确定

H

zx

=H

0

+Δh±f+30

式中H

zx

—在任意温度时,中心锚结线夹处导线高度(mm);

H

0

—导线设计高度

Δh—第一吊弦点(即定位点)高度变化量

f—中心锚结辅助绳固定处接触线弛度

“±”—取决于调整时的温度,当调整温度大于无弛度温度时取“-”

号,反之取“+”;

11.补偿器a、b值的计算公式

① a=a

min

+nLa(t

x

-t

min

② b=b

min

+nLa(t

max

-t

x

式中 a—补偿绳回头末端至定滑轮或制动部件的距离(m);

b— 补偿器坠砣底面距基础(或地)面最高点的距离(m);

n—传动比,传动比为1:2时,n=2;传动比为1:3时,n=3;

a

min

—a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b

min

—b的最小允许值,应为0.2m;

L—补偿器距中心锚结(或硬锚)的距离(m):

t

max

—设计最高温度(℃);

t

min

—设计最低温度(℃);

t

x

—检调时温度(℃);

a—线胀系数1/℃;

12.下锚拉线长度计算公式

L

钢绞线

=ßH+2×500-U

T

-N

G

式中 L

钢绞线

—拉线(钢绞线)下料长度(mm);

ß—计算系数,它的值由拉线与地面的夹角a确定:当∠a=45

0

时,ß=1.414;当∠a=60

0

时,ß=1.155;

H—支柱出土点至承锚、线锚角钢的距离(mm);

U

T

—表示U

T

楔形线夹(或调整螺栓)的长度(mm);

N

G

—拉线拉杆长度(mm);

13.曲线水平力P

RC

和P

RJ

的计算公式

① 承力索:P

RC

=T

C

L/R

② 接触线:P

RJ=

T

J

L/R

式中 P

RC

—承力索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P

RJ

—接触线在曲线上产生的水平力(N);

T

C

—承力索张力(N);

T

J

—接触线张力(N);

R—曲线半径(m);

L—跨距长度(m),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不等时,则

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

14.直线定位之字力P

的计算公式

P

=4T

j

a/L

式中 P

—直线定位之字力(N);

T

j

—接触线张力(N);

a—定位点拉出值(m);

L—跨距长度(m),若支柱两侧的跨距L不等时,则

即取支柱两侧跨距的平均值;

15.承力索弛度的测量计算公式

F=(A+C)/2-B

式中 F—承力索弛度(mm);

L=(L

1

+L

2

)/2

L=(L

1

+L

2

)/2

A和C—两悬挂点承力索至轨面的高度(mm);

B—跨中承力索最低点至轨面的高度(mm);

16.空气绝缘间隙的计算公式

d=0.1+U

e

/150

式中 d—空气绝缘间隙(m);

U

e

—接触网额定电压(kv);

17.吊弦长度计算公式

C=h-gx(L-x)/2T

c

或 C=h-4XF

o

(L-x)/L

2

式中 C—所求吊弦长度(m);

L—跨距长度(m);

h—悬挂点结构高度(m);

x—所求吊弦距支柱定位点的距离(m);

g—每米接触悬挂的重量(kg);

T

c

—承力索的张力(kg);

F

o

—接触线无弛度时承力索的弛度(m);

18.横向承力索分段长度的计算

b

n

=√c

2

h

+ a

2

n

式中 b

n

—承力索分段长度(m);

c

h

—相邻两直吊弦的高度差(m);

a

n

—横向承力索上相邻两悬挂间的水平距离(m);如a

1

、a

2

、a

3

…a

n

19.横向承力索修正长度的计算

ΔB=16F/3L-ΔC

式中 ΔB—横向承力索长度变化值(mm);

L—横向承力索在两支柱悬挂点间的水平距离(mm);

F—横向承力索的弛度(mm);

ΔC—最短吊弦长度变化值(mm);

20. 外轨超高h的计算公式

h=7.6V

2

max

/R

式中 h—外轨超高(mm);

V

max

—列车最大运行速度(km/h);

R—曲线半径(m);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