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日发(作者:叶寻凝)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文字研究
2022-07-06 00:00
发表于四川
收录于合集 #文化教育思想 830个
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一 吴元年与明之国号
我国历史上之朝代称号,或从初起之地名,或因所封之爵邑,或
追溯其所自始,要皆各有其独特之意义,清赵翼曾畅论之:三代以下
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公
孙述建号成家,亦以据成都起事也。【宗贝】人李雄建号大成,盖亦
袭述旧称也。金太祖始取义于金之坚固,遂不以国邑而以金为号(按
《金志》太祖以国产金,且有金水源,故称大金)。然犹未用文义也。
金末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真,始有以文义而为号
者。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如辽之称契丹也。世祖至元八年
(1271)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国号
取文义自此始。其诏有曰:“诞膺景命,必有美名,唐之为言荡也,
虞之为言乐也……世降以还,事殊非古;称秦称汉者,着从初起之地
名,曰隋曰唐者,即因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
经制之权宜。今特建国号曰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云。命世之
君,创制显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袭前代,此其一端也。
(《廿二史札记卷二九·元建国始用文义》)
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1367)称吴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
国号曰大明,纪元洪武。吴非国号,亦非年号。至大明则既非初起之
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后唐后汉之追溯其所自始,如以其文
义“光明”言,亦无所归属。《明实录》、《明史》诸书记太祖即位
诏书,仅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一语,明清两代学人著述,亦从
未涉及“吴元年”及“大明”一名词之意义者。按太祖起自红军,奉
宋帝小明王韩林儿正朔。宋龙凤七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封吴
国公,十年进爵为吴王(《国初群雄事略·引《龙凤事迹》)。军中文
移布告均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国初群雄事略》)。十二年弑
宋帝,宋亡。是所谓吴元年者,如以为吴王受封之吴,则当为吴四年,
如以为国号,则先此张士诚已据吴称吴王,且太祖时方遣将伐吴,不
应踵袭敌国之称号。如以为纪元之称,则有史以来,从未有一字之年
号!又其时天完、吴、夏、汉诸国,国号纪元,皆粲然备具。太祖后
起,且承宋后,为红军正统,不应既无国号,又无纪元,仅称无所指
属之吴元年也。太祖幕中多儒生,不应瞢忽至此!颇疑太祖于杀韩林
儿后,仍称宋国,仍奉龙凤十三年正朔。其称吴元年者,开国后讳其
起于红军,更讳言臣于小明王,曾奉其正朔。遂于宋明之际,追改龙
凤十三年为吴元年,以示其非承宋而起也。推度当时情事,应是如此。
然明初史迹经《太祖实录》之三修,已湮没不可详,姑系臆说于此。
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以为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
《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
出于明教。明教自唐代输入,至南宋而益盛,穷流溯源,因并及之。
明教又与出自佛教之弥勒佛传说及白莲社合,文中牵连述及,仅凭史
书。至二教经典则以滇中无从得书,参合比较,请俟异日。所述明教
唐宋二代史迹,大部分多从沙畹(E. Chavannes)《摩尼教流行中国
考》(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版)、王国维先生《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一一》)、陈垣先生《摩尼教入中国考》
(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一卷二号)、牟润孙先生《宋代摩尼教》
(辅仁大学《辅仁学志》七卷一、二期)诸文引用,他山之助,谨申
谢意。
二 明教
明教即摩尼教(Manichaeism),波斯人摩尼(Mani,216—
277)所创。我国史籍中有称之为牟尼者,摩尼之异译也。有称之为末
摩尼者,古波斯文(Pehlavi)mar mani之译文,华言摩尼主也。有
称之为末尼者,末摩尼之省文也(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国考》页八—
九)。其教杂糅祅教、基督教、佛教而成,主要经典有《二宗三际
经》,二宗者明与暗也,明暗斗争,时有轩轾,明终克暗,至安乐处。
法国巴黎图书馆藏《摩尼教残经出家仪第六·初辩二宗》:求出家者,
须知明暗各宗,性情悬隔,若不辨识,何以修为?三际者,过去未来
现在也。同上《次明三际》:一、初际,二、中际,三、后际。初际
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痴,诸所动静,无不相背。
中际者,暗既侵明,恣情驰逐,明来入暗,委质推移,大患厌离于形
体,火宅愿求于出离,劳身救性,圣教固然,即妄为真,孰闻听命?
事须辨识,求解脱缘。后际者,教化事毕,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
暗亦归于积暗,二宗各复,两者交归。初际明暗相背,中际明暗混糅,
后际明暗划分。明为善,为理;暗则为恶,为欲。其神为明使,亦称
明尊,即摩尼也。有净风善母二光明使。又以净气、妙风、妙明、妙
水、妙火为五明使。北平图书馆藏《摩尼教残经》:若有明使,出兴
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诸苦。又云:其惠明使亦复如是,既入故城,
坏惠敌已,当即分判明暗二力,不令杂乱。又云:《应轮经》云:若
电
2024年8月3日发(作者:叶寻凝)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文字研究
2022-07-06 00:00
发表于四川
收录于合集 #文化教育思想 830个
吳晗:明教與大明帝國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
一 吴元年与明之国号
我国历史上之朝代称号,或从初起之地名,或因所封之爵邑,或
追溯其所自始,要皆各有其独特之意义,清赵翼曾畅论之:三代以下
建国号者,多以国邑旧名:王莽建号曰新,亦以初封新都侯故也。公
孙述建号成家,亦以据成都起事也。【宗贝】人李雄建号大成,盖亦
袭述旧称也。金太祖始取义于金之坚固,遂不以国邑而以金为号(按
《金志》太祖以国产金,且有金水源,故称大金)。然犹未用文义也。
金末宣抚蒲鲜万奴据辽东,僭称天王,国号大真,始有以文义而为号
者。元太祖本无国号,但称蒙古,如辽之称契丹也。世祖至元八年
(1271)因刘秉忠奏,始建国号曰大元,取“大哉乾元”之意,国号
取文义自此始。其诏有曰:“诞膺景命,必有美名,唐之为言荡也,
虞之为言乐也……世降以还,事殊非古;称秦称汉者,着从初起之地
名,曰隋曰唐者,即因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见闻之狃习,要一时
经制之权宜。今特建国号曰大元,取《易经》乾元之义”云。命世之
君,创制显庸,必有以新一代之耳目,而不肯因袭前代,此其一端也。
(《廿二史札记卷二九·元建国始用文义》)
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1367)称吴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
国号曰大明,纪元洪武。吴非国号,亦非年号。至大明则既非初起之
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后唐后汉之追溯其所自始,如以其文
义“光明”言,亦无所归属。《明实录》、《明史》诸书记太祖即位
诏书,仅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一语,明清两代学人著述,亦从
未涉及“吴元年”及“大明”一名词之意义者。按太祖起自红军,奉
宋帝小明王韩林儿正朔。宋龙凤七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封吴
国公,十年进爵为吴王(《国初群雄事略·引《龙凤事迹》)。军中文
移布告均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国初群雄事略》)。十二年弑
宋帝,宋亡。是所谓吴元年者,如以为吴王受封之吴,则当为吴四年,
如以为国号,则先此张士诚已据吴称吴王,且太祖时方遣将伐吴,不
应踵袭敌国之称号。如以为纪元之称,则有史以来,从未有一字之年
号!又其时天完、吴、夏、汉诸国,国号纪元,皆粲然备具。太祖后
起,且承宋后,为红军正统,不应既无国号,又无纪元,仅称无所指
属之吴元年也。太祖幕中多儒生,不应瞢忽至此!颇疑太祖于杀韩林
儿后,仍称宋国,仍奉龙凤十三年正朔。其称吴元年者,开国后讳其
起于红军,更讳言臣于小明王,曾奉其正朔。遂于宋明之际,追改龙
凤十三年为吴元年,以示其非承宋而起也。推度当时情事,应是如此。
然明初史迹经《太祖实录》之三修,已湮没不可详,姑系臆说于此。
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以为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
《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
出于明教。明教自唐代输入,至南宋而益盛,穷流溯源,因并及之。
明教又与出自佛教之弥勒佛传说及白莲社合,文中牵连述及,仅凭史
书。至二教经典则以滇中无从得书,参合比较,请俟异日。所述明教
唐宋二代史迹,大部分多从沙畹(E. Chavannes)《摩尼教流行中国
考》(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版)、王国维先生《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一一》)、陈垣先生《摩尼教入中国考》
(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一卷二号)、牟润孙先生《宋代摩尼教》
(辅仁大学《辅仁学志》七卷一、二期)诸文引用,他山之助,谨申
谢意。
二 明教
明教即摩尼教(Manichaeism),波斯人摩尼(Mani,216—
277)所创。我国史籍中有称之为牟尼者,摩尼之异译也。有称之为末
摩尼者,古波斯文(Pehlavi)mar mani之译文,华言摩尼主也。有
称之为末尼者,末摩尼之省文也(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国考》页八—
九)。其教杂糅祅教、基督教、佛教而成,主要经典有《二宗三际
经》,二宗者明与暗也,明暗斗争,时有轩轾,明终克暗,至安乐处。
法国巴黎图书馆藏《摩尼教残经出家仪第六·初辩二宗》:求出家者,
须知明暗各宗,性情悬隔,若不辨识,何以修为?三际者,过去未来
现在也。同上《次明三际》:一、初际,二、中际,三、后际。初际
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痴,诸所动静,无不相背。
中际者,暗既侵明,恣情驰逐,明来入暗,委质推移,大患厌离于形
体,火宅愿求于出离,劳身救性,圣教固然,即妄为真,孰闻听命?
事须辨识,求解脱缘。后际者,教化事毕,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
暗亦归于积暗,二宗各复,两者交归。初际明暗相背,中际明暗混糅,
后际明暗划分。明为善,为理;暗则为恶,为欲。其神为明使,亦称
明尊,即摩尼也。有净风善母二光明使。又以净气、妙风、妙明、妙
水、妙火为五明使。北平图书馆藏《摩尼教残经》:若有明使,出兴
于世,教化众生,令脱诸苦。又云:其惠明使亦复如是,既入故城,
坏惠敌已,当即分判明暗二力,不令杂乱。又云:《应轮经》云:若
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