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单反相机和微单有什么区别

IT圈 admin 59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13日发(作者:错友珊)

单反相机和微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单反

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

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随着照片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

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数码单反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采用

单镜头取景成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

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

在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反射各种光线的五棱

镜,这些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成为

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与无反或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

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

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

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之一。

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

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

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

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

从示意图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

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接收光信

1

号),那么反光镜必须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

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

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镜抬起时,光线直

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和成像

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

通过这个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利用单个镜头完成取景、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和光

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数码单反相机。

了解其他机种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

是有。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

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

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

构。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什么也看不到的

原因。而旁轴,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观察,因为光路

不同。

后期单反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单反相机基本做到了所见即

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终成像的景物,

因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过一个镜头完成。而双反和旁轴等相机,由于

取景、成像光路有差异,最终成像往往与人们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

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目前双反相机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旁轴

联动测距相机则依然有一些贵族品牌在生产,如德国的徕卡。这类相

2

机在改革后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视差,而且还拥有单反无法比拟的优

越性。例如对焦精度更高,机身更小巧,且拍摄时没有反光板抬起放

下的动作,不会产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减少了相机抖动等。

电子取景的发展

2006年,著名相机品牌奥林巴斯发布了一款型号E-330的单反

相机,这是一款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相机。内部反光板采用非传统侧翻

结构,另一方面这款单反还支持电子取景。不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E-330并非首款支持电子取景的相机,电子取景相机的出现比E-330

早了十多年,但电子取景器出现在单反上还是首次。

前面我们提到,单反是一种支持光学取景的相机,这也是单反与

无反、便携式数码相机最大的差异所在,并且也谈到了单反取景和成

像所见即所得的特性。那么无反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是如何取景的呢?

什么是电子取景呢?

2008年,奥林巴斯和松下联合发布了一种名为Micro 4/3格式(简

称M4/3)的相机标准。松下在当年年底推出首款M4/3标准的相机G1,

这台相机的特色在于大胆地去除了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但相机镜头

仍然是可以更换的。这款相机由于去除反光板,已经不具备单反的特

点,因此无法再称作单反相机。

既然没有了反光板,如何实现取景呢?在取消反光板之后,光线

可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G1就通过实时读取感光元件的图像数据

实现在相机后背LCD屏幕上取景。这种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

换为电子信号并实时输出到屏幕(或电子取景器)上的取景方式就是

3

电子取景。G1的这一取景形式也是基于奥林巴斯E-330单反的前期

准备。

随后的几年中,多家相机制造商纷纷推出类似结构的可更换镜头

电子取景数码相机。

2010年,索尼对原有单反相机的结构进行了改造,首先在保留

反光板的前提下去除了上方的五棱镜,反光板改用半透明半反射材料,

当被摄物体光线入射后,一部分光线可被反射到对焦系统,另一部分

则直接透射到感光元件上,进而实现电子取景。另外这块半透反光板

是固定结构,按下快门时无需再抬起反光板,因为反光板本身就透光

——索尼将这种结构的相机称作单电。

同年,索尼也和其他厂商一样推出了去除反光板与五棱镜的可更

换镜头数码相机,索尼将之命名为微型单电,简称微单。其他厂商也

纷纷将自家这种不含反光板、五棱镜,但支持镜头更换和电子取景的

相机称为微单。

后来,民间和媒体对“微单”、“单电"这两个词汇进行了混用,

微单和单电一度可以同时用来称呼这种可更换镜头但没有反光结构

的数码相机。另外索尼的单电相机仍在市场上流通。

不同机型在结构上的差别

当代几乎所有主流的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像头都

采用电子取景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取景才真正达到了所见即

所得,而光学取景仍然存在视差,并且无法观察白平衡、亮度等实时

情况。下面在谈到两种取景形式的优劣时,我们还会谈得更多。

4

通常,对相机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单反和无反的差异根本就在如

上所述的取景方式上,这话说得没错,但实际上单反和无反在主要结

构方面仍有各种差异,构成这些差异的本质直接体现在相机的体积上。

相机的本质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达到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好的

图像质量。但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往往要以牺牲相机体积和便携

性为代价的。当相机出现在家庭、旅游、生活纪录等场合时,便携性

就显得尤为重要。无反正是试图平衡便携性和成像质量二者状态的中

庸之道。

业界如此迫切地将单反内部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去除,正是基于

消费用户对便携性和图像质量的共同追求,单反相机中最累赘的结构

无非就是五棱镜和反光板。

无反的这种变革带来取景方式的差异化。那么电子取景相较光学

取景是否处于弱势呢?至少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并不尽然。实际上我

们在讨论电子取景和光学取景的优劣问题时,并不仅仅是针对无反和

单反两种相机进行的探讨,也可视作对单反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

差异的探讨,并且从这一点也可基本了解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取景发展早期的劣势比较明显,由于电子取景需要相机内部

的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器实时工作,并且需要在屏幕上较为迅速地显

示给用户看,这对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来说本身就是个不小的任务,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及手机在取景时存在较

为严重的时滞问题,甚至严重到可能发生几秒的延迟,取景屏幕上的

图像卡顿无比。

5

不过自无反崛起后,这一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但内部电子器件

的取景过程仍为不停工作状态,所以在耗电方面是比较厉害的,至少

单反光学取景是完全的物理结构,理论上不存在耗电的情况。而且屏

幕显示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会影响拍摄者对图像取景的判断,在外界

过亮的环境下,LCD屏幕的不可读性也是电子取景的弱点,之后无反

相机在单反光学取景器的位置换上EVF取景器,用眼睛靠近才能观察

电子取景内容,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但电子取景也有光学取景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去除反光板和五

棱镜显然可以让相机变得更小。重点优势还在于进行照片拍摄时没有

反光板升抬的机械动作,既不会产生噪音,也不会产生因反光板升抬

导致的机器震动。

机背屏幕取景时,无需用眼睛靠近取景器就能看到整个取景内容,

另外特别的可翻转屏幕设计,更是让拍摄者可将相机置于任何特殊角

度进行拍摄,查看取景屏幕上的内容毫无压力。

另一方面,电子取景在直观性上更到位,除了能实时地观察取景

效果,了解色彩、亮度、白平衡,还能在屏幕上显示直方图、辅助线

等方便用户构图、测光的参考内容,有预见地拍到用户预想中的画面,

这些是单反的光学取景无法达成的。

实时电子取景的潜在优势远不止这些,在取景过程中完成对焦和

测光才是电子取景存在的根本之道。

单反与无反测光方式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拍照的人说“曝光”一词,比如“这张照片过曝了”

6

“这张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说,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胶片)接收

到外界光线入射的量,这个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曝光过度会让整个画

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则会让画面过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画面的细

节过分丢失。

曝光量是由许多不同参数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线的强弱、快

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长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

确定这些参数应当如何设置,测定光量的多少,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对于不是特别崇尚构图效果的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将画面真实地

纪录下来是拍照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

中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中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过程可由相机傻瓜式的完

成,无需用户干预,所有曝光参数的设置也无需用户关心。但许多情

况下,这种智能的拍摄方式会让手动拍摄的乐趣大减,而且对某些场

景也将无能为力,比如逆光拍摄,可能让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要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则无从

谈起照片的艺术性。当用户尝试自行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进行调

节时,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参

数的设置由相机自动完成,测光的准确性也尤为关键。

单反的测光系统

相机出现的早期,测光是个相对人工化的过程,摄影师要了解所

需拍摄场景的光线亮度,就要用到外部的测光仪器,通过测光仪器的

7

示数结合摄影师的经验,得到正确的曝光参数,并且设置最终的光圈、

快门等值。这种测光方法不仅麻烦,而且相当不准确,毕竟所测光线

是进入镜头的层层镜片后才最终抵达胶片的,外部测光器显然无法考

虑镜头对进光量的影响。

后来,单反相机中出现了TTL内测光系统,即是在五棱镜后方位

置安上一个专用的测光感应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五棱镜的作用是

将被摄物体的反射光线经多次反射后送达光学取景器。在这里,五棱

镜还起到了分光的作用,一部分光送至光学取景器,另一部分则送达

测光感应器。测光感应器的原理可类比为现在手机正面普遍都有的光

线感应器,通过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亮度的测量,手机屏幕的亮度也

能智能化地调节。

TTL测光系统通过类似的方式,推算出相机主感光元件的受光量,

以便用户能够以测光系统的示数作为参考,手动调整曝光的各项参数。

所以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或者肩屏和主显示屏)中,图像下方

总有一个曝光参考读数,此读数根据进入镜头影像的不同亮度实时发

生变化,热爱体验手动操控相机乐趣的用户即是以测光表为参考确定

曝光所需的正确设置,确保不会过曝或曝光不足。

TTL测光方式相较早期的外部测光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由于测

光感应器位于相机内部,不仅方便,而且是对光线经过镜头后的测光

过程,加上测光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与相机的主感光元件所处环境相同,

得到的测光结果更为准确。

但这种测光机制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测光系统独立于

8

成像、对焦甚至取景系统之外,导致单反整体的内部构造变得更为复

杂。其次测光感应器和光学取景器之间离得很近,光学取景器实际上

是个透光的小框,这些漏光可能影响测光感应器的工作。当然,现在

的单反大多同时具备光学取景和电子取景的能力,为了让测光系统工

作更准确,当相机使用电子取景照相时,用户可手动关闭光学取景器,

避免漏光的问题。

另外,许多单反的测光感应器只能感知亮度,无法识别色彩,所

得结果很容易造成最终成像某些色彩的高光溢出。最后测光感应器和

主感光元件毕竟还是不同的个体,所测光量和最终主感光元件受光量

总会有所出入,导致可能存在的曝光误差。

无反的测光系统

其实就无反和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并没有单独成为一

套系统,内部也没有像单反那样复杂的测光感应器装置。测光过程完

全由相机主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完成。

这一点与无反内部没有反光板结构和自身取景方式有很大关联。

在没有反光板结构的情况下,光线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

将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实时输出到屏幕及图像处理器中,由图像处

理器对这些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且最终得到正确的曝光设置——这

就是无反测光的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结合我们上面所说的内容,无反的测光、成像以及取

景实际都是同一套系统。那么这种测光方式除了系统逻辑更为简单外,

相较单反的TTL测光有何优劣呢?

9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要获得较为平均的测光结果,也就是最终

所得照片每个位置都有较好的光亮及细节表现,那么就要求测光系统

对画面分块测光。单反的TTL测光可以实现对整个画面进行分区测光,

但即便是高端单反,测光感应器所能分配的区域也不过区区几十个;

而无反相机由于采用主感光元件测光,理论上这种全数字化的测光方

式可将测光区域细分到上千个,并且是可以实现的,索尼的NEX-5N

就能实现1200区测光。

另外,用图像处理器对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获得一些额外

的参考数据,例如实时显示直方图,相较单反的曝光参考读数,这对

用户手动控制曝光参数而言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再者,由于采用感

光元件测光,而感光元件又是最终的成像组件,所以所测得的光量也

就完全等于最终成像的光量。

不过采用感光元件测光,主要缺陷与其电子取景缺陷相同。因为

整个测光过程是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反复不停转换数据、采样、分

析数据、输出的实时过程,所以耗电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图像处

理器的性能不佳,也足以影响测光的实时性,造成对拍摄过程的影响,

这一点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就目前来看,在实际应用中,TTL测光方式已经相当成熟,而主

感光器测光未来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已有高端单反对TTL测光的缺

陷进行了弥补。例如将传统测光感应器换为RGB测光感应器,使之实

现对颜色的感应,配合图像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

10

2024年8月13日发(作者:错友珊)

单反相机和微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单反

单反的全称是“单镜头反光相机”。单反并非数码时代的产物,

早在胶片时代就已经存在。随着照片载体走向数码化,单反也随同进

入数码时代,现在我们所说的单反通常都是说数码单反相机。

单反的特点就在“单”和“反”上,其实随着主流相机普遍采用

单镜头取景成像,“单”的概念已经不是那么重要,而“反”则体现

了这种相机和其他相机产品的本质差异。

在单反的内部结构中,有一个反光镜和用于反射各种光线的五棱

镜,这些将外部光线通过物理反射送达取景器的反光镜和五棱镜成为

单反相机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单反与无反或其他便携式数码相机的

最大差别。

通过镜面反射最终让人眼能够在相机的取景器中观察到被摄物

体,这种取景器被称作光学取景器。是否拥有光学取景器也可以认为

是单反与其他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的最大差异之一。

至于单反的这个“单”字,它所体现的意义也很好理解。这得从

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及格的朋友应该对小孔

成像原理有个大概的了解。相机的成像与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

机在构造上更为复杂一些,但整体框架是一致的。

从示意图不难看出,单反数码相机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镜遮挡,

所以如果要让画面在感光元件上产生投影(或更准确地说是接收光信

1

号),那么反光镜必须首先抬起——也就是说,当反光镜放下时,这

面反光镜将被摄景物的光线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镜,并最终到达光学取

景器和人眼,此时反光镜起着取景的作用;当反光镜抬起时,光线直

接抵达感光元件,此时可以完成相机的成像过程——虽然取景和成像

在单反上是两套系统,但它们都是通过一个镜头进行的,光线只有在

通过这个镜头后,相机才能进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们将利用单个镜头完成取景、成像过程,存在反光板和光

学取景器的数码相机称作数码单反相机。

了解其他机种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有单反相机,那有没有双反相机呢?还真

是有。早期单反尚未成为主流的时候,还有双反、旁轴等多种相机。

比如双反就在相机正面配备了两个镜头,其中一个镜头用于取景,另

一个镜头用于成像;旁轴也是如此,不过旁轴相机并不存在反光板结

构。这也是为什么当把单反的镜头盖盖上时,取景器什么也看不到的

原因。而旁轴,即便主镜头被挡住,也不影响取景器观察,因为光路

不同。

后期单反成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于,单反相机基本做到了所见即

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学取景器中观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终成像的景物,

因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过一个镜头完成。而双反和旁轴等相机,由于

取景、成像光路有差异,最终成像往往与人们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

入,逐渐被时代所淘汰。目前双反相机已经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旁轴

联动测距相机则依然有一些贵族品牌在生产,如德国的徕卡。这类相

2

机在改革后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视差,而且还拥有单反无法比拟的优

越性。例如对焦精度更高,机身更小巧,且拍摄时没有反光板抬起放

下的动作,不会产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减少了相机抖动等。

电子取景的发展

2006年,著名相机品牌奥林巴斯发布了一款型号E-330的单反

相机,这是一款具备划时代意义的相机。内部反光板采用非传统侧翻

结构,另一方面这款单反还支持电子取景。不过在此需要说明的是,

E-330并非首款支持电子取景的相机,电子取景相机的出现比E-330

早了十多年,但电子取景器出现在单反上还是首次。

前面我们提到,单反是一种支持光学取景的相机,这也是单反与

无反、便携式数码相机最大的差异所在,并且也谈到了单反取景和成

像所见即所得的特性。那么无反和便携式数码相机是如何取景的呢?

什么是电子取景呢?

2008年,奥林巴斯和松下联合发布了一种名为Micro 4/3格式(简

称M4/3)的相机标准。松下在当年年底推出首款M4/3标准的相机G1,

这台相机的特色在于大胆地去除了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但相机镜头

仍然是可以更换的。这款相机由于去除反光板,已经不具备单反的特

点,因此无法再称作单反相机。

既然没有了反光板,如何实现取景呢?在取消反光板之后,光线

可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G1就通过实时读取感光元件的图像数据

实现在相机后背LCD屏幕上取景。这种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将光信号转

换为电子信号并实时输出到屏幕(或电子取景器)上的取景方式就是

3

电子取景。G1的这一取景形式也是基于奥林巴斯E-330单反的前期

准备。

随后的几年中,多家相机制造商纷纷推出类似结构的可更换镜头

电子取景数码相机。

2010年,索尼对原有单反相机的结构进行了改造,首先在保留

反光板的前提下去除了上方的五棱镜,反光板改用半透明半反射材料,

当被摄物体光线入射后,一部分光线可被反射到对焦系统,另一部分

则直接透射到感光元件上,进而实现电子取景。另外这块半透反光板

是固定结构,按下快门时无需再抬起反光板,因为反光板本身就透光

——索尼将这种结构的相机称作单电。

同年,索尼也和其他厂商一样推出了去除反光板与五棱镜的可更

换镜头数码相机,索尼将之命名为微型单电,简称微单。其他厂商也

纷纷将自家这种不含反光板、五棱镜,但支持镜头更换和电子取景的

相机称为微单。

后来,民间和媒体对“微单”、“单电"这两个词汇进行了混用,

微单和单电一度可以同时用来称呼这种可更换镜头但没有反光结构

的数码相机。另外索尼的单电相机仍在市场上流通。

不同机型在结构上的差别

当代几乎所有主流的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以及手机摄像头都

采用电子取景的形式。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取景才真正达到了所见即

所得,而光学取景仍然存在视差,并且无法观察白平衡、亮度等实时

情况。下面在谈到两种取景形式的优劣时,我们还会谈得更多。

4

通常,对相机有所了解的人都认为单反和无反的差异根本就在如

上所述的取景方式上,这话说得没错,但实际上单反和无反在主要结

构方面仍有各种差异,构成这些差异的本质直接体现在相机的体积上。

相机的本质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达到的目标自然是越来越好的

图像质量。但要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往往要以牺牲相机体积和便携

性为代价的。当相机出现在家庭、旅游、生活纪录等场合时,便携性

就显得尤为重要。无反正是试图平衡便携性和成像质量二者状态的中

庸之道。

业界如此迫切地将单反内部反光板和五棱镜结构去除,正是基于

消费用户对便携性和图像质量的共同追求,单反相机中最累赘的结构

无非就是五棱镜和反光板。

无反的这种变革带来取景方式的差异化。那么电子取景相较光学

取景是否处于弱势呢?至少就现在的形势来看,并不尽然。实际上我

们在讨论电子取景和光学取景的优劣问题时,并不仅仅是针对无反和

单反两种相机进行的探讨,也可视作对单反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

差异的探讨,并且从这一点也可基本了解相机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子取景发展早期的劣势比较明显,由于电子取景需要相机内部

的感光元件与图像处理器实时工作,并且需要在屏幕上较为迅速地显

示给用户看,这对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来说本身就是个不小的任务,

所以我们不难发现早期的电子取景数码相机及手机在取景时存在较

为严重的时滞问题,甚至严重到可能发生几秒的延迟,取景屏幕上的

图像卡顿无比。

5

不过自无反崛起后,这一问题已经几乎不存在,但内部电子器件

的取景过程仍为不停工作状态,所以在耗电方面是比较厉害的,至少

单反光学取景是完全的物理结构,理论上不存在耗电的情况。而且屏

幕显示质量的好坏实际上也会影响拍摄者对图像取景的判断,在外界

过亮的环境下,LCD屏幕的不可读性也是电子取景的弱点,之后无反

相机在单反光学取景器的位置换上EVF取景器,用眼睛靠近才能观察

电子取景内容,有效地避免了这一问题。

但电子取景也有光学取景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去除反光板和五

棱镜显然可以让相机变得更小。重点优势还在于进行照片拍摄时没有

反光板升抬的机械动作,既不会产生噪音,也不会产生因反光板升抬

导致的机器震动。

机背屏幕取景时,无需用眼睛靠近取景器就能看到整个取景内容,

另外特别的可翻转屏幕设计,更是让拍摄者可将相机置于任何特殊角

度进行拍摄,查看取景屏幕上的内容毫无压力。

另一方面,电子取景在直观性上更到位,除了能实时地观察取景

效果,了解色彩、亮度、白平衡,还能在屏幕上显示直方图、辅助线

等方便用户构图、测光的参考内容,有预见地拍到用户预想中的画面,

这些是单反的光学取景无法达成的。

实时电子取景的潜在优势远不止这些,在取景过程中完成对焦和

测光才是电子取景存在的根本之道。

单反与无反测光方式的差异

我们经常听到拍照的人说“曝光”一词,比如“这张照片过曝了”

6

“这张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说,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胶片)接收

到外界光线入射的量,这个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曝光过度会让整个画

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则会让画面过暗,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画面的细

节过分丢失。

曝光量是由许多不同参数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线的强弱、快

门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长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

确定这些参数应当如何设置,测定光量的多少,这个过程就是测光。

对于不是特别崇尚构图效果的普通用户来说,如何将画面真实地

纪录下来是拍照的首要任务。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

中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测光和对焦是照相过程中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对于消费级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过程可由相机傻瓜式的完

成,无需用户干预,所有曝光参数的设置也无需用户关心。但许多情

况下,这种智能的拍摄方式会让手动拍摄的乐趣大减,而且对某些场

景也将无能为力,比如逆光拍摄,可能让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要拍出令人满意的作品,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则无从

谈起照片的艺术性。当用户尝试自行对光圈、快门速度等参数进行调

节时,相机内部的测光系统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参

数的设置由相机自动完成,测光的准确性也尤为关键。

单反的测光系统

相机出现的早期,测光是个相对人工化的过程,摄影师要了解所

需拍摄场景的光线亮度,就要用到外部的测光仪器,通过测光仪器的

7

示数结合摄影师的经验,得到正确的曝光参数,并且设置最终的光圈、

快门等值。这种测光方法不仅麻烦,而且相当不准确,毕竟所测光线

是进入镜头的层层镜片后才最终抵达胶片的,外部测光器显然无法考

虑镜头对进光量的影响。

后来,单反相机中出现了TTL内测光系统,即是在五棱镜后方位

置安上一个专用的测光感应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五棱镜的作用是

将被摄物体的反射光线经多次反射后送达光学取景器。在这里,五棱

镜还起到了分光的作用,一部分光送至光学取景器,另一部分则送达

测光感应器。测光感应器的原理可类比为现在手机正面普遍都有的光

线感应器,通过光线感应器对环境光亮度的测量,手机屏幕的亮度也

能智能化地调节。

TTL测光系统通过类似的方式,推算出相机主感光元件的受光量,

以便用户能够以测光系统的示数作为参考,手动调整曝光的各项参数。

所以单反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或者肩屏和主显示屏)中,图像下方

总有一个曝光参考读数,此读数根据进入镜头影像的不同亮度实时发

生变化,热爱体验手动操控相机乐趣的用户即是以测光表为参考确定

曝光所需的正确设置,确保不会过曝或曝光不足。

TTL测光方式相较早期的外部测光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由于测

光感应器位于相机内部,不仅方便,而且是对光线经过镜头后的测光

过程,加上测光感应器所处的环境与相机的主感光元件所处环境相同,

得到的测光结果更为准确。

但这种测光机制实际上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测光系统独立于

8

成像、对焦甚至取景系统之外,导致单反整体的内部构造变得更为复

杂。其次测光感应器和光学取景器之间离得很近,光学取景器实际上

是个透光的小框,这些漏光可能影响测光感应器的工作。当然,现在

的单反大多同时具备光学取景和电子取景的能力,为了让测光系统工

作更准确,当相机使用电子取景照相时,用户可手动关闭光学取景器,

避免漏光的问题。

另外,许多单反的测光感应器只能感知亮度,无法识别色彩,所

得结果很容易造成最终成像某些色彩的高光溢出。最后测光感应器和

主感光元件毕竟还是不同的个体,所测光量和最终主感光元件受光量

总会有所出入,导致可能存在的曝光误差。

无反的测光系统

其实就无反和普通便携式数码相机来说,测光并没有单独成为一

套系统,内部也没有像单反那样复杂的测光感应器装置。测光过程完

全由相机主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完成。

这一点与无反内部没有反光板结构和自身取景方式有很大关联。

在没有反光板结构的情况下,光线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

将光信号转换为图像信号实时输出到屏幕及图像处理器中,由图像处

理器对这些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并且最终得到正确的曝光设置——这

就是无反测光的整个过程。

由此可见,结合我们上面所说的内容,无反的测光、成像以及取

景实际都是同一套系统。那么这种测光方式除了系统逻辑更为简单外,

相较单反的TTL测光有何优劣呢?

9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要获得较为平均的测光结果,也就是最终

所得照片每个位置都有较好的光亮及细节表现,那么就要求测光系统

对画面分块测光。单反的TTL测光可以实现对整个画面进行分区测光,

但即便是高端单反,测光感应器所能分配的区域也不过区区几十个;

而无反相机由于采用主感光元件测光,理论上这种全数字化的测光方

式可将测光区域细分到上千个,并且是可以实现的,索尼的NEX-5N

就能实现1200区测光。

另外,用图像处理器对图像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获得一些额外

的参考数据,例如实时显示直方图,相较单反的曝光参考读数,这对

用户手动控制曝光参数而言具有更好的参考价值。再者,由于采用感

光元件测光,而感光元件又是最终的成像组件,所以所测得的光量也

就完全等于最终成像的光量。

不过采用感光元件测光,主要缺陷与其电子取景缺陷相同。因为

整个测光过程是感光元件和图像处理器反复不停转换数据、采样、分

析数据、输出的实时过程,所以耗电情况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图像处

理器的性能不佳,也足以影响测光的实时性,造成对拍摄过程的影响,

这一点有时甚至是致命的。

就目前来看,在实际应用中,TTL测光方式已经相当成熟,而主

感光器测光未来还有较大的改善空间。已有高端单反对TTL测光的缺

陷进行了弥补。例如将传统测光感应器换为RGB测光感应器,使之实

现对颜色的感应,配合图像处理器进行数据分析。

10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