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试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现实意义

IT圈 admin 81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佟佳睿思)

龙源期刊网

试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现

实意义

作者:柳保吉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7期

摘 要:當前,学术界从当代实践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正在热切的讨

论,对个体生命和命运的关切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

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把“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可见,重识马克思

“现实的个人”观,探析其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极为必要。

关键词: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是人们公认的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其

内核和基石。然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论其历史观同以往哲学之区别时,并不是强调对客

观规律的承认或不承认,而是强调了关于历史的前提问题,这值得深思。

一、重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对以往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关于“人”的理

解的基础上批判形成的,他针对性的提出了原子式或精神性、市民与公民相统一、还有作为类

的或人的个人概念形式,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梯度。有人以唯物史观的入口处作为切入点,对现

实的个人作了论述,认为“个人概念”的演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是马克思长时间探

索的重要结果。也有人认为现实的个人具有人本维度属性,其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人

本维度与历史维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展开了论述。这都深刻体现出“现实的个人”在唯物史观

中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科学内涵

“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阐发的。书中写到:“我们开始要谈

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

生活条件,……。”[1](P516-519)这就表明,马克思阐述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参与社

会实践的,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1](P525)它们是要在

一定社会条件下进步发展的个人或群体。这些经典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丰富的

内涵。

(一)“现实的个人”是生活于自然界中的自然人。

龙源期刊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519)与其他生物一样,

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诞生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就像婴儿虽然刚出生就进入了社会,但它首先遇到

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是血缘的、自然的联系一样。在它们的幼年时期,对于个体而言

的以家庭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及其与身边环境的联系,都在最初表现出了明显的自然特

性。所以,从根本上讲,人是从属于自然界并具有一切生物的特征,“现实的个人”是具有自然

属性的自然人。

(二)“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密切依存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

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

个人的共同活动。”[1](P532)在社会大家庭里,人们不断参与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参与

社会共同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关系网逐渐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更加显

现,与社会的交融进一步增强,也促使人们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三)“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历史环境中的个人。

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土壤,也要受客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表现

在自然基础和历史基础上,这两方面通俗理解就是人们的生存条件,或物质生活条件。自然

地,人的生产活动只能在这种已有的条件下开始,历史也只有在这具体的条件中被创造,否

则,一切都将失去其真实性,人也会变成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因此,要从历史中汲取

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力量,把以实现自己目的的进程转变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创造

属于“人的历史”。

(四)“现实的个人”是参与实践活动的个人。

实践是人的特性,也是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P519)可以发现,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

事着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只有人才能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从大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

料。人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密切联系,自然也慢慢有了人的色彩,成为人化自

然,进而实现两个世界的统一。

“现实的个人”观全面反映了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这一概念使得马克思与自己以往的哲

学分道扬镳,走向了透彻地理解“人类历史”“社会”“历史规律”的唯物史观。

三、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理

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龙源期刊网

(一)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发展过

程中,仍然与自然存在着矛盾,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这也威胁到

了人的生存。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P559)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阐发了新的唯物

主义自然观,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

本方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中国梦”是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中国化的生动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坚定实践,充分显示了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

奋斗的坚定信心。在新中国成立70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主

要矛盾,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柳保吉,1993. 3.1,男,甘肃庄浪,汉族,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研究。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佟佳睿思)

龙源期刊网

试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及其现

实意义

作者:柳保吉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27期

摘 要:當前,学术界从当代实践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问题正在热切的讨

论,对个体生命和命运的关切已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但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性著

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就把“现实的个人”视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可见,重识马克思

“现实的个人”观,探析其丰富的内涵和现实意义极为必要。

关键词:唯物史观;现实的个人;现实意义

唯物史观是人们公认的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其

内核和基石。然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论其历史观同以往哲学之区别时,并不是强调对客

观规律的承认或不承认,而是强调了关于历史的前提问题,这值得深思。

一、重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对以往思想家,如黑格尔、费尔巴哈、施蒂纳等关于“人”的理

解的基础上批判形成的,他针对性的提出了原子式或精神性、市民与公民相统一、还有作为类

的或人的个人概念形式,表现出深刻的思想梯度。有人以唯物史观的入口处作为切入点,对现

实的个人作了论述,认为“个人概念”的演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维度,是马克思长时间探

索的重要结果。也有人认为现实的个人具有人本维度属性,其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始终,人

本维度与历史维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展开了论述。这都深刻体现出“现实的个人”在唯物史观

中的重要地位。

二、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科学内涵

“现实的个人”观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阐发的。书中写到:“我们开始要谈

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

生活条件,……。”[1](P516-519)这就表明,马克思阐述的“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参与社

会实践的,而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1](P525)它们是要在

一定社会条件下进步发展的个人或群体。这些经典的论述体现了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丰富的

内涵。

(一)“现实的个人”是生活于自然界中的自然人。

龙源期刊网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P519)与其他生物一样,

人作为个体生命的诞生是纯粹的自然现象。就像婴儿虽然刚出生就进入了社会,但它首先遇到

的并不是真正的社会联系,而是血缘的、自然的联系一样。在它们的幼年时期,对于个体而言

的以家庭为主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及其与身边环境的联系,都在最初表现出了明显的自然特

性。所以,从根本上讲,人是从属于自然界并具有一切生物的特征,“现实的个人”是具有自然

属性的自然人。

(二)“现实的个人”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的社会人。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与一定的社会关系密切依存的,而这种社会关系是

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得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

个人的共同活动。”[1](P532)在社会大家庭里,人们不断参与社会生产、交换和消费,参与

社会共同活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不断加强,社会关系网逐渐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更加显

现,与社会的交融进一步增强,也促使人们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

(三)“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历史环境中的个人。

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土壤,也要受客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表现

在自然基础和历史基础上,这两方面通俗理解就是人们的生存条件,或物质生活条件。自然

地,人的生产活动只能在这种已有的条件下开始,历史也只有在这具体的条件中被创造,否

则,一切都将失去其真实性,人也会变成抽象的人,而不是现实的人。因此,要从历史中汲取

改造世界和人类自身的力量,把以实现自己目的的进程转变为促进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创造

属于“人的历史”。

(四)“现实的个人”是参与实践活动的个人。

实践是人的特性,也是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P519)可以发现,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

事着生产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只有人才能够通过自身实践活动从大自然中获取生产生活资

料。人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世界和自然世界密切联系,自然也慢慢有了人的色彩,成为人化自

然,进而实现两个世界的统一。

“现实的个人”观全面反映了现实的个人的科学内涵,这一概念使得马克思与自己以往的哲

学分道扬镳,走向了透彻地理解“人类历史”“社会”“历史规律”的唯物史观。

三、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对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理

论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龙源期刊网

(一)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两者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发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发展过

程中,仍然与自然存在着矛盾,甚至违背自然规律,对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这也威胁到

了人的生存。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P559)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阐发了新的唯物

主义自然观,为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引。新时代,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

本方略,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

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中国梦”提供理论基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中国梦”是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中国化的生动阐释。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为新时

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初心和使命的坚定实践,充分显示了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

奋斗的坚定信心。在新中国成立70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解决主

要矛盾,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柳保吉,1993. 3.1,男,甘肃庄浪,汉族,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发展研究。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