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睡虎地秦简“纸”字新释

IT圈 admin 77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阙和玉)

睡虎地秦简“纸”字新释

“纸”字首见于《睡虎地秦简》,学者或径训为“纸”,或训为“扺”,或训为“抵”,

然置诸上下文,皆扞格难通。本文结合故训及古代医籍的相关记载,提出新解,

认为“纸”当训“砥”,意为“磨”。并认为“煮蕡履以纸”条不宜以迷信之说笼统概之,

其相对完整地记录了人们对疾病积极诊断、治疗的过程。

标签:睡虎地秦简 纸 砥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代社会重要的出土文献,学术价值

颇高。然部分材料受保存环境影响,字迹多有残缺漫漶,加之语有楚夏,字有古

今,故尚有一些文字的训读至今悬而未决。其中,曾引起学界广泛讨论的“纸”

字,即为一例。由于“纸”为同时期文献所仅见,加之载诸巫医杂糅的《日书》,

文意殊难贯通,故诸家训释,颇为审慎。虽有多种意见,然笔者认为均非达诂,

兹进一新解,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睡虎地秦墓竹简》图版部分收录该字(见左图),笔画稍有漫漶,然谛视

墨痕,其形尚可准确辨识,字从糸从氏,整理小组隶定为“纸”[1](P108),其说

可从。兹迻录原文如下:

“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

该段文字的训释,学界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睡简》整理小组以及吴小强、

刘乐贤、魏德胜、王子今等先生读断为:“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

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1](P214)吴小强先生释为:“人无缘无故头

发眉毛胡须都卷曲像虫子一样,这是因为疾病之气附在了身上。把麻鞋用开水煮

了后,投掷出去,病气就会消失了。”[2](P143)钱存训先生读断为:“人毋故

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释为:“如果

没有原因,人的头发像虫子或须眉一样竖立起来,这是秽气。处理之法是煮草鞋

以纸,就可以制止。”[3](P71)

对“蕡屦”的训释,诸家意见较为一致,“蕡屦”即麻鞋;但对“挢”“纸”的训释

及“处之”的读断则存在较大分歧。《说文》:“挢,举手也。从手,乔声。一曰:

挢,擅也”,所举义项与简文无涉。按,“挢”当从手从乔,乔亦声。《尔雅·释木》:

“上勾曰乔”,又曰:“小枝上缭为乔”;《说文》:“乔,高而曲也”,是其证。据“挢

若虫”判断,“挢”当以卷曲之说为长。

“处之”的读断,尚可与《睡简》其它简文相互比勘:“人毋(无)故室皆伤,

是粲迓之鬼处之,取白茅及黄土而西(洒)之,周其室,则去矣。”“夏大署(暑),

室毋(无)故而寒,幼蠪处之。取牡棘烰室中,蠪去矣。”循此文例,以“处之”

上属殆无疑虑。

据此,我们赞同第一种读断意见,即“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

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

秦简中出现的“纸”与后世为人们广泛使用的“纸”的概念尚不能等量齐观。由

于缺乏秦及秦以前有关造纸技术的文献记载和实物佐证,这一“纸”字成为了秦简

绝无仅有之孤例。整理小组认为例属通假,并列有两种意见:“纸:扺,《说文》:

侧击也。一说,读为抵,义为投。”钱存训则认为“纸”当从本字,解释为“含有纤

维体的薄页”,并引《说文》以证其说。《说文》:“纸:絮一苫也。”屦多为麻类

所制,而麻为造纸原料之一。循此思路,钱提出“以纸”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为

“煮草履以成纸”;一种为“以草掩盖”或“以纸覆盖发上”。钱认为:“如果只是因为

‘以纸’难以解释,而将此字改读为‘扺’,释为‘抵’,似乎不太合理。”[3](P72)

对“纸”的不同训释,实际上反映出各家对“煮蕡屦以纸”在这一句式的两种不

同理解。

1.煮蕡屦以纸→煮麻鞋以抵/扺(抵、扺为动词,“以”作连词,表动作的顺承。)

2.煮蕡屦以纸→以纸煮麻鞋(纸为名词,“以”作介词,表工具、对象的介引。)

钱训“以”为“以成”,与同批秦简中其它“以”字的用法并不相类,其说恐难成

立。而释为“以草掩盖”或“以纸覆盖发上”,则是增字为训,引证亦颇为牵强,难

以取信;第二种句式虽可成立,但“纸”于此只能作为煮的添加物或燃烧物理解,

于事理不合。

显然,第一种句式分析更为合理,换言之,将“纸”字在作为动词看待,于义

为长。诸家视“纸”为通假,或训为“扺”,或训为“抵”,于音理、语法无悖。按纸

从氏得声,抵从氐得声,上古音系“氏”属禅钮支部,“氐”属端钮脂部,禅端准旁

钮,之支通转,音理上可以沟通。又,林义光《文源》及日人白静川氏谓古氏、

氐同字。[4](P525)同样出土于湖北而时间稍早的《上博楚简》,李零先生据《讼

城氐》篇释出“讼城氐”即《庄子·胠箧》所言之“容成氏”,“氐”当作“氏”[5](P293);

陈剑先生考证《诗论》篇“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认为“氏”当作“袛”[6](P3),

“氏”系字与“氐”系字互可通假,是为其证。

训“纸”为“扺”或“抵”,取义为“击”或“投”,似乎与《睡简·日书》中的如下两

条简文也联系得上:

大祙(魅)恒入人室,不可止,以桃更毄(击)之,则止矣。

凡鬼恒执匴以入人室,曰“气(饩)我食”云,是是饿鬼。以屦投之,则止矣。

不难看出,“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

止矣”与上述两句句式颇多相似之处。

然细绎文意,“击”与“投”字义厘然有别,“击”为持物以击,“投”为投物以击。

就对象言之,“大祙(魅)”“饿鬼”入人室,且能言语,当为迷信中可以捉摸之物,

因此击(投)之则止;而本句中所言“恙气”,附着于身,则并非如以上所言之实

在,使用击、投的方式,恐难以奏效;再者,遇不祥之物,“以屦投之”则可,何

以“煮蕡屦”以投,过程之繁复,令人匪夷所思。故“纸”之训“扺”或“抵”,仍不无

疑问。

笔者认为,《日书》的性质颇为驳杂,医术与巫术等相互糅合而难分彼此,

这客观上增加了简文训释的难度。兹结合故训以及古代医籍的相关记载,对此展

开进一步论述。

“煮蕡屦”一事颇为费解,何以“煮屦”,文献中可资参证的材料相对有限,故

前贤对此鲜有讨论。王子今先生引有二例,《东观汉记·朱勃传》:“士民饥馑,煮

履啖弩。”《隗嚣传》:“时民饥馑,乃噉弩煮履。”[7](P416)然此二条所举似与

《日书》中煮屦之功用相去甚远,恐难为据。细究简文,其中“煮”字颇耐人寻味,

在此问题的认识上,先秦相关的医学材料为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灵枢经·百病

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

则抵深。”“邪从毛发入”与“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在病理认识上取径

一致,毛发之病在“腠理”,《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烫)熨之所及也。”

结合二者看来,“煮蕡屦以纸”实际就是针对“发挢若虫及须眉”进行的类似“烫熨”

一类的治疗。其过程为,将麻鞋在温水中加热后,对头发等病患部位进行熨烫,

以除恙气。麻鞋作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同时,又可作为简单的医疗工具,在生产

水平相对低下的战国时期,并不难理解。

“发挢若虫”之病患部位在头部,“煮蕡屦”之作用在熨烫,寻求二者间的关联,

则“纸”之含义实已呼之欲出!“煮蕡屦以纸”中的“纸”理当训为“砥”,义为“磨”。

句意为“将麻鞋煮后进行磨擦(熨烫)”。

在《睡简·日书》疏解的过程中,刘乐贤先生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检出

的一条例证亦值得重视:“《五十二病方》有‘以履下靡抵之’一句,可与本简

对照”[8](P243)。按:“履下靡”即敦煌文书中所习见的“脚靡”,学者们认为“脚

靡”是一种袜子[9](P1),即不中,亦不远。刘氏训“靡”为“磨”,不与“履下”为辞,

大误!“抵”读本字,亦功亏一篑。据上所引,我们认为“抵”并非本字而仍为通假,

理当训“砥”,全句意为“用袜子进行摩擦”,这与《睡简》采用的方法如出一辙。

《五十二病方》与《睡虎地·日书》出现相似用例并非偶然,二者都是医术与巫

术杂糅的文献,在诸多问题上二者可以相互明。不同的是,前者巫术的成分多于

医术,后者的医术成分多于巫术,反映了古代巫术向医术不断发展的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首见于《睡虎地秦简》的“纸”字,为我们寻求该字的语源,

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材料。

《说文》:“纸:絮一苫也。”朱骏声《通训定声》:“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

而成之,后汉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鱼网为之。今亦用竹质木皮,其细

者有致密竹帘荐焉。”实际上,“纸”字早在东汉以前便已产生,以蔡伦造纸为界,

而有古纸与今纸之别,《初学记》云:“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名曰幡

纸,故其字从糸。”现已佚亡的王隐《晋书》也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

截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此形声也。后和帝元兴中,中常侍蔡伦以故布捣剉

作纸,故字从巾,是其声虽同,糸巾为殊,不得言古纸为今纸。”西汉“灞桥纸”

的出土为纸的使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西汉《居延汉简》对“纸”亦有记载:

“五十一纸重五斤”[10](P101),更是文献之明证。

《说文》只局限于记载“今纸”,而对“古纸”未加说明,《原本玉篇·糸部》援

引了当时所见《说文》的相关记录:“《说文》:纸,箁也,一曰絮也。或为帋字,

在巾部”。由此可知,“纸”在东汉时期已有“纸”与“帋”两种写法。从“纸”的材质来

说,古纸为“随事截绢”,而今纸“以故布捣剉”,故而“糸巾为殊”,不得言古纸为

今纸。就其语源关系而言,《释名》:“纸,砥也,谓平滑如砥石也。”形义甚为赅

洽,平滑可以书写的就属于“纸”类,也符合纸张的特性,“纸”之音义来源于“砥”,

殆毋庸置疑。

检传世文献,“纸”与“砥”相通尚不乏其例。《管子·法法》:“故农夫不失其时,

百工不失其功,商无废利,民无游日,财无砥墆。”《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后

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高诱注:“底读曰纸。”按“底滞”即“砥墆”,

“底”又可读曰“纸”,循此则“砥”与“纸”音义关联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睡简》中的“纸”当训为“砥”,义为“磨”。全句大意是:

“人无缘无故头发卷曲像虫子一样至于须眉,这是疾病之气附身了,将鞋子煮后

进行磨擦(熨烫),即可治愈。”并认为该条简文不宜以迷信之说笼统概之,“煮

蕡屦以纸(砥)”的治疗方法虽嫌简略,却是战国晚期至秦代朴素医学观念的客

观反映。

(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0YJA760051];吉首大学校级课题

[10JDY027]。)

注 释:

[1]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

社,2002.

[4]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

[6]陈剑.《孔子诗论》补释一则[J].国际简帛研究通讯,2002,(2).

[7]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3.

[8]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9]彭金章.敦煌吐鲁番所出随葬衣物疏中“脚靡”新探[J].敦煌研

究,2002,(6).

[10]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1998.

(邱亮 王焕林 湖南吉首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16000)

2024年9月10日发(作者:阙和玉)

睡虎地秦简“纸”字新释

“纸”字首见于《睡虎地秦简》,学者或径训为“纸”,或训为“扺”,或训为“抵”,

然置诸上下文,皆扞格难通。本文结合故训及古代医籍的相关记载,提出新解,

认为“纸”当训“砥”,意为“磨”。并认为“煮蕡履以纸”条不宜以迷信之说笼统概之,

其相对完整地记录了人们对疾病积极诊断、治疗的过程。

标签:睡虎地秦简 纸 砥

《睡虎地秦墓竹简》是研究战国晚期至秦代社会重要的出土文献,学术价值

颇高。然部分材料受保存环境影响,字迹多有残缺漫漶,加之语有楚夏,字有古

今,故尚有一些文字的训读至今悬而未决。其中,曾引起学界广泛讨论的“纸”

字,即为一例。由于“纸”为同时期文献所仅见,加之载诸巫医杂糅的《日书》,

文意殊难贯通,故诸家训释,颇为审慎。虽有多种意见,然笔者认为均非达诂,

兹进一新解,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睡虎地秦墓竹简》图版部分收录该字(见左图),笔画稍有漫漶,然谛视

墨痕,其形尚可准确辨识,字从糸从氏,整理小组隶定为“纸”[1](P108),其说

可从。兹迻录原文如下:

“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

该段文字的训释,学界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睡简》整理小组以及吴小强、

刘乐贤、魏德胜、王子今等先生读断为:“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

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1](P214)吴小强先生释为:“人无缘无故头

发眉毛胡须都卷曲像虫子一样,这是因为疾病之气附在了身上。把麻鞋用开水煮

了后,投掷出去,病气就会消失了。”[2](P143)钱存训先生读断为:“人毋故

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释为:“如果

没有原因,人的头发像虫子或须眉一样竖立起来,这是秽气。处理之法是煮草鞋

以纸,就可以制止。”[3](P71)

对“蕡屦”的训释,诸家意见较为一致,“蕡屦”即麻鞋;但对“挢”“纸”的训释

及“处之”的读断则存在较大分歧。《说文》:“挢,举手也。从手,乔声。一曰:

挢,擅也”,所举义项与简文无涉。按,“挢”当从手从乔,乔亦声。《尔雅·释木》:

“上勾曰乔”,又曰:“小枝上缭为乔”;《说文》:“乔,高而曲也”,是其证。据“挢

若虫”判断,“挢”当以卷曲之说为长。

“处之”的读断,尚可与《睡简》其它简文相互比勘:“人毋(无)故室皆伤,

是粲迓之鬼处之,取白茅及黄土而西(洒)之,周其室,则去矣。”“夏大署(暑),

室毋(无)故而寒,幼蠪处之。取牡棘烰室中,蠪去矣。”循此文例,以“处之”

上属殆无疑虑。

据此,我们赞同第一种读断意见,即“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

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止矣。”

秦简中出现的“纸”与后世为人们广泛使用的“纸”的概念尚不能等量齐观。由

于缺乏秦及秦以前有关造纸技术的文献记载和实物佐证,这一“纸”字成为了秦简

绝无仅有之孤例。整理小组认为例属通假,并列有两种意见:“纸:扺,《说文》:

侧击也。一说,读为抵,义为投。”钱存训则认为“纸”当从本字,解释为“含有纤

维体的薄页”,并引《说文》以证其说。《说文》:“纸:絮一苫也。”屦多为麻类

所制,而麻为造纸原料之一。循此思路,钱提出“以纸”两种可能的解释:一种为

“煮草履以成纸”;一种为“以草掩盖”或“以纸覆盖发上”。钱认为:“如果只是因为

‘以纸’难以解释,而将此字改读为‘扺’,释为‘抵’,似乎不太合理。”[3](P72)

对“纸”的不同训释,实际上反映出各家对“煮蕡屦以纸”在这一句式的两种不

同理解。

1.煮蕡屦以纸→煮麻鞋以抵/扺(抵、扺为动词,“以”作连词,表动作的顺承。)

2.煮蕡屦以纸→以纸煮麻鞋(纸为名词,“以”作介词,表工具、对象的介引。)

钱训“以”为“以成”,与同批秦简中其它“以”字的用法并不相类,其说恐难成

立。而释为“以草掩盖”或“以纸覆盖发上”,则是增字为训,引证亦颇为牵强,难

以取信;第二种句式虽可成立,但“纸”于此只能作为煮的添加物或燃烧物理解,

于事理不合。

显然,第一种句式分析更为合理,换言之,将“纸”字在作为动词看待,于义

为长。诸家视“纸”为通假,或训为“扺”,或训为“抵”,于音理、语法无悖。按纸

从氏得声,抵从氐得声,上古音系“氏”属禅钮支部,“氐”属端钮脂部,禅端准旁

钮,之支通转,音理上可以沟通。又,林义光《文源》及日人白静川氏谓古氏、

氐同字。[4](P525)同样出土于湖北而时间稍早的《上博楚简》,李零先生据《讼

城氐》篇释出“讼城氐”即《庄子·胠箧》所言之“容成氏”,“氐”当作“氏”[5](P293);

陈剑先生考证《诗论》篇“吾以《葛覃》得氏初之诗”,认为“氏”当作“袛”[6](P3),

“氏”系字与“氐”系字互可通假,是为其证。

训“纸”为“扺”或“抵”,取义为“击”或“投”,似乎与《睡简·日书》中的如下两

条简文也联系得上:

大祙(魅)恒入人室,不可止,以桃更毄(击)之,则止矣。

凡鬼恒执匴以入人室,曰“气(饩)我食”云,是是饿鬼。以屦投之,则止矣。

不难看出,“人毋故而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乃煮蕡屦以纸,即

止矣”与上述两句句式颇多相似之处。

然细绎文意,“击”与“投”字义厘然有别,“击”为持物以击,“投”为投物以击。

就对象言之,“大祙(魅)”“饿鬼”入人室,且能言语,当为迷信中可以捉摸之物,

因此击(投)之则止;而本句中所言“恙气”,附着于身,则并非如以上所言之实

在,使用击、投的方式,恐难以奏效;再者,遇不祥之物,“以屦投之”则可,何

以“煮蕡屦”以投,过程之繁复,令人匪夷所思。故“纸”之训“扺”或“抵”,仍不无

疑问。

笔者认为,《日书》的性质颇为驳杂,医术与巫术等相互糅合而难分彼此,

这客观上增加了简文训释的难度。兹结合故训以及古代医籍的相关记载,对此展

开进一步论述。

“煮蕡屦”一事颇为费解,何以“煮屦”,文献中可资参证的材料相对有限,故

前贤对此鲜有讨论。王子今先生引有二例,《东观汉记·朱勃传》:“士民饥馑,煮

履啖弩。”《隗嚣传》:“时民饥馑,乃噉弩煮履。”[7](P416)然此二条所举似与

《日书》中煮屦之功用相去甚远,恐难为据。细究简文,其中“煮”字颇耐人寻味,

在此问题的认识上,先秦相关的医学材料为我们打开了方便之门。《灵枢经·百病

始生》:“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

则抵深。”“邪从毛发入”与“发挢若虫及须眉,是是恙气处之”在病理认识上取径

一致,毛发之病在“腠理”,《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汤(烫)熨之所及也。”

结合二者看来,“煮蕡屦以纸”实际就是针对“发挢若虫及须眉”进行的类似“烫熨”

一类的治疗。其过程为,将麻鞋在温水中加热后,对头发等病患部位进行熨烫,

以除恙气。麻鞋作为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同时,又可作为简单的医疗工具,在生产

水平相对低下的战国时期,并不难理解。

“发挢若虫”之病患部位在头部,“煮蕡屦”之作用在熨烫,寻求二者间的关联,

则“纸”之含义实已呼之欲出!“煮蕡屦以纸”中的“纸”理当训为“砥”,义为“磨”。

句意为“将麻鞋煮后进行磨擦(熨烫)”。

在《睡简·日书》疏解的过程中,刘乐贤先生于《马王堆汉墓帛书》中检出

的一条例证亦值得重视:“《五十二病方》有‘以履下靡抵之’一句,可与本简

对照”[8](P243)。按:“履下靡”即敦煌文书中所习见的“脚靡”,学者们认为“脚

靡”是一种袜子[9](P1),即不中,亦不远。刘氏训“靡”为“磨”,不与“履下”为辞,

大误!“抵”读本字,亦功亏一篑。据上所引,我们认为“抵”并非本字而仍为通假,

理当训“砥”,全句意为“用袜子进行摩擦”,这与《睡简》采用的方法如出一辙。

《五十二病方》与《睡虎地·日书》出现相似用例并非偶然,二者都是医术与巫

术杂糅的文献,在诸多问题上二者可以相互明。不同的是,前者巫术的成分多于

医术,后者的医术成分多于巫术,反映了古代巫术向医术不断发展的轨迹。

值得一提的是,首见于《睡虎地秦简》的“纸”字,为我们寻求该字的语源,

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文献材料。

《说文》:“纸:絮一苫也。”朱骏声《通训定声》:“造纸昉于漂絮,以苫荐

而成之,后汉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巾鱼网为之。今亦用竹质木皮,其细

者有致密竹帘荐焉。”实际上,“纸”字早在东汉以前便已产生,以蔡伦造纸为界,

而有古纸与今纸之别,《初学记》云:“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截之,名曰幡

纸,故其字从糸。”现已佚亡的王隐《晋书》也说:“古之素帛,依书长短,随事

截绢,枚数重沓,即名幡纸,此形声也。后和帝元兴中,中常侍蔡伦以故布捣剉

作纸,故字从巾,是其声虽同,糸巾为殊,不得言古纸为今纸。”西汉“灞桥纸”

的出土为纸的使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佐证,西汉《居延汉简》对“纸”亦有记载:

“五十一纸重五斤”[10](P101),更是文献之明证。

《说文》只局限于记载“今纸”,而对“古纸”未加说明,《原本玉篇·糸部》援

引了当时所见《说文》的相关记录:“《说文》:纸,箁也,一曰絮也。或为帋字,

在巾部”。由此可知,“纸”在东汉时期已有“纸”与“帋”两种写法。从“纸”的材质来

说,古纸为“随事截绢”,而今纸“以故布捣剉”,故而“糸巾为殊”,不得言古纸为

今纸。就其语源关系而言,《释名》:“纸,砥也,谓平滑如砥石也。”形义甚为赅

洽,平滑可以书写的就属于“纸”类,也符合纸张的特性,“纸”之音义来源于“砥”,

殆毋庸置疑。

检传世文献,“纸”与“砥”相通尚不乏其例。《管子·法法》:“故农夫不失其时,

百工不失其功,商无废利,民无游日,财无砥墆。”《淮南子·原道训》:“所谓后

者,非谓其底滞而不发,凝结而不流。”高诱注:“底读曰纸。”按“底滞”即“砥墆”,

“底”又可读曰“纸”,循此则“砥”与“纸”音义关联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睡简》中的“纸”当训为“砥”,义为“磨”。全句大意是:

“人无缘无故头发卷曲像虫子一样至于须眉,这是疾病之气附身了,将鞋子煮后

进行磨擦(熨烫),即可治愈。”并认为该条简文不宜以迷信之说笼统概之,“煮

蕡屦以纸(砥)”的治疗方法虽嫌简略,却是战国晚期至秦代朴素医学观念的客

观反映。

(本文系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10YJA760051];吉首大学校级课题

[10JDY027]。)

注 释:

[1]睡虎地秦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吴小强.秦简日书集释[M].长沙:岳麓书社,2000.

[3]钱存训.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

社,2002.

[4]王辉.古文字通假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2.

[6]陈剑.《孔子诗论》补释一则[J].国际简帛研究通讯,2002,(2).

[7]王子今.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3.

[8]刘乐贤.睡虎地秦简日书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9]彭金章.敦煌吐鲁番所出随葬衣物疏中“脚靡”新探[J].敦煌研

究,2002,(6).

[10]简牍整理小组.居延汉简补编[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

研究所,1998.

(邱亮 王焕林 湖南吉首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416000)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