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滚烫的生命,冰冷的死亡——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南京!南京!》

IT圈 admin 25浏览 0评论

2024年9月27日发(作者:闻人兰泽)

第26卷第5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V01.26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10 

滚烫的生命,冰冷的死亡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南京!南京!》 

安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作为纪录片风格的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展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件。其纪录片 

般真实的关学风格承载着真实的巨大力量,却又带给观众几乎痛苦的观影体验。文章从接受主义美学的视角,对 

于电影《南京!南京!》的美学风格、叙事视角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接受主义;纪录片风格;叙事视角 

doi z 10.3969/i.issn.1000—5757.2010.05.055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10)05-0055-02 

尽管几乎所有观众在进入电影院之前都作好了面对大 

作为历史事件的南京大屠杀留下的伤痕至今仍清晰可 

屠杀这段痛苦历史的心理准备,但当排山倒海一样的死亡 

见,作为电影艺术的《南京!南京!》也承载着很多宝贵的 

瞬间向我们袭来的时候,很多人还是走到了脆弱的边缘,泪 美学特质值得学习,最值得称赞的是其纪录片般真实的美 

水顺着脸颊畅快地流下来。这种冰冷的城市、黑白的尸体、 

学风格和独特的叙事视角。 

铺天盖地的恐惧和秃鹫一般随时冲出来的死亡,使《南京! 

纪录片般真实的美学风格 

南京!》注定与其他任何一次观影经历都有所不同。 

好莱坞式花好月圆的虚情假意已经不再能超出观众的 

看过《太极旗飘扬》,看过《辛德勒名单》,看过《钢琴 

期待视野,提起他们的兴趣,长期以来虚假的真善美终于伤 

家》,看过《美丽心灵》,看过《兵临城下》…战争题材的电影, 害了观众,人们开始越来越热衷于真实并且有力量的作品。 

总会与杀戮和死亡相联系,面对血腥的场面,大多数观众似 

《南京!南京!》的英文翻译叫The City ofLive and Death,这 

乎已经习惯观看残忍,并为其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暴力美 

是一出大悲剧,死亡是注定的命运,尽管不可抗拒,但却是 

学”;已经习惯只是对文本或导演意图感兴趣,而不再被电影 那样突然,那样惨烈,利落而且不可遏制。子弹拖着长长的 

本身所触动。无可否认,《南京!南京!》颠覆了观众的预 

白烟,死亡的气息四处弥漫,建筑的残垣像肢体一样矗立, 

期,这种痛苦而又充满力量的真实,足以震撼每一位观众。 黑白的画面像刀子一样冷冷划过每一颗跳动的心,这种切 

重视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 

肤之痛,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无从逃避。 J 

观众在接受电影所传达的信息的同时,其实也在回忆、联 具有史诗风格的《南京!南京!》承载着真实的力量。 

想、反思自己过去的经验。美学家姚斯认同了哲学家波普 

史诗的质地是粗糙的,但它散发出的气质,展现出的精髓, 

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提出的“期待视野”的概念。 却应当是精致的。教堂一场戏无疑展示了这种精致,它是 

他曾经指出,如果作品的意味超出观众的阅读感受和期待 

全片最美的镜头,却也是最震撼的。难民营里,德国慈善人 

视野,这种新体验将会使观众振奋,丰富和拓展新的期待视 

拉贝宣布必须有100名女人到日本军营当慰安妇,以换取 

野。反之,则感到索然寡味。【l 张牙舞爪外加愚蠢至极的 

所有难民的食品和衣物。这是生与死,尊严与耻辱的选择, 

日本人、勇猛无比的中国战士、以弱胜强的精彩战事、或者 长时间死寂般的沉默之后,一只手缓缓举起,像火炬一样神 

如有神助,每每化险为夷的战地英雄…无疑,《南京!南 圣和高贵,刺破沉默,刺破恐惧,刺破乌云,带来了希望和阳 

京!》的真实力量大大超越了人们脑海中这些根深蒂固的 

光。这只高高举起的妓女的手,是《南京!南京!》的标志, 

“历史概念”,以至于当看到很多老百姓在阻止中国士兵溃 

它代表着中国人抗拒命运的从容,代表着面临集体苦难的 

逃时被活活踩死,当看到日本军官角川面对死亡的那种恐 

淡定,更代表着从容赴死的勇敢。 

惧,当看到几百个躲在教堂里手拿武器的难民却甘愿对一 

姚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导言”中认为, 

小队日本人举枪投降时,观众明白了真实的力量,明白了人 

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个体期待视野与他的具体观看存在一 

性的复杂,更明白了战争的荒诞。 个“审美距离”,并不断发生变化。当观众与艺术作品中的 

收稿日期:20lO—D2-06 

作者简介:安悦(1985一),女, )11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55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屠杀、强奸和种种令人窒息的残忍和血腥以后,角川最终选 

审美距离过大或过小,期待视野对接受的制导作用趋近于 

零时,就无法获得审美感受。‘3 街头巷战一节,充分展示了 

这种欣赏作品审美距离的张力。炮弹横飞在灰白的天空 

择了结束生命。自我肉体的终结是对这场荒诞战争的最好 

诠释。影片的另一个主线式人物是唐先生。比起角川,这 

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角色,从一开始作为拉贝秘书时面对日 

中,恐怖的气氛像蜘蛛网一样笼罩南京,在炸毁的城墙后, 

在死人堆里,小心翼翼地潜伏着。不论是陆剑雄,还是角 

军的惊恐和隐忍到后来面对死亡的从容和勇敢,从唐先生 

身上能看到中国人精神延续的希望。唐先生常常唯唯诺诺 

用日语说:“朋友,朋友”,以期得到活下去的权力。和很多 

川,在死神面前,所有人都紧绷神经,甚至能看见他们脸上 

突起的青筋,能听见急促的呼吸。死亡的到来是那样突然, 

挑战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理预期。残忍的大屠杀段落将这种 

中国人一样,顺从和忍受是他的保命哲学,只要能活下去, 

不惜巴结日本军官。然而,唐先生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失去 

张力展现到完美。火烧、刺杀、活埋…在集体面临屠杀的时 

候,任何哭泣或哀嚎、眼泪与挣扎的画面都不足以像沉默一 

样表达透彻心扉的恐惧和控诉,死一样寂静之后是对滚烫 

了自己的家。当日本人把女儿从窗口扔下去,肉体坠落的 

那一声闷响彻底击碎了唐先生的希望和信心,也击碎了唐 

先生委曲求全的痴心妄想。终于,面对死亡,他第一次昂起 

头对日本人说:“我太太又怀上了”,这句话给影片注入一 

抹温暖的阳光。 

生命的摧毁。长时间的绝望与毁灭终于沉寂下来,一群日 

本人在跳舞,镜头缓缓下摇,轻快舞步下是沙砾里凸现的被 

活埋的人头,在这片刚刚进行屠杀的血腥土地上,战争的野 

兽踏平了宁静与和平,撕碎每一个人的心。… 

二、《南京!南京!》独特的叙事视角 

《南京!南京!》的公映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 

义课。在影片中,观众找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集体归属感和 

在《南京!南京!》中,只有历史才是真正的主角。陆 

剑雄、唐氏夫妇、姜淑芸、角川、拉贝、孩子…只是南京大屠 

杀众生相中的一隅,他们代表的不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 

系,而是人类和战争的关系。导演陆川在采访时说:“南京 

大屠杀的可怕之处,不是一群野兽干了野兽该干的事情,而 

是一群人干了野兽该干的事情。” 影片采用了一个日本 

士兵角川的视角来描述这场可怕的屠杀。他原本脆弱、单 

纯,甚至心怀怜悯,在强大的军国主义包裹下渐渐强壮、勇 

猛、麻木不仁。在招魂祭祀一场戏中,他和所有的日本军人 

集体责任感;看到了大屠杀的血腥与残忍;感受到了导演的 

热血与担当。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它引起了人们对战争的 

复杂与荒唐的反思,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麦纳苏泰大学 

出版社,1982. 

[2] 林少雄,吴小丽.影视理论文献导读[M].上海:上 

海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3. 

起,在撒满中国人热血的土地上,和着诡异的鼓点,招魂 

祭祀,给死去的日本亡灵祈祷,却更加增添了战争的荒谬。 

与其说角川是一个日本侵略者中的另类,不如说是导演刻 

[4] 杨宁舒,刘春蕊.《南京!南京!》陆川换一个角度讲 

述历史[EB/OL].http://www.}djdaily.coln.cn/xw— 

whyl/system/2009/04/23/010347628.shtml(2009/04/ 

23)[2010一O1—25] 

意安排的符号性人物。角川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 

才是日本侵略者。也正是基于人性的脆弱,在经历了巷战、 

ReceivableAestheticsAspect ofNanjmg!Nanjing! 

An Yue 

(School of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As a documentary—style patriotic iflm,Nu ̄ng!Nanjing[reveal8 the true historical event:Nanjing Massacre.The doeu— 

mentary—like aesthetic style carries the real true great power,but the audience ̄ewing of receiving experience is almost pain“.This pa- 

per analyzes the mm§aesthetic ̄tyl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ivable aegthetics. 

Key words:aeepetionalism;documentary style;narrative perspective 

(责任编辑:迟一责任校对:迟一) 

56 

2024年9月27日发(作者:闻人兰泽)

第26卷第5期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V01.26 

JOURNAL OF SICH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May.2010 

滚烫的生命,冰冷的死亡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南京!南京!》 

安悦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成都610068) 

摘要:作为纪录片风格的爱国主义电影,《南京!南京!》展现的是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历史事件。其纪录片 

般真实的关学风格承载着真实的巨大力量,却又带给观众几乎痛苦的观影体验。文章从接受主义美学的视角,对 

于电影《南京!南京!》的美学风格、叙事视角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接受主义;纪录片风格;叙事视角 

doi z 10.3969/i.issn.1000—5757.2010.05.055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5757(2010)05-0055-02 

尽管几乎所有观众在进入电影院之前都作好了面对大 

作为历史事件的南京大屠杀留下的伤痕至今仍清晰可 

屠杀这段痛苦历史的心理准备,但当排山倒海一样的死亡 

见,作为电影艺术的《南京!南京!》也承载着很多宝贵的 

瞬间向我们袭来的时候,很多人还是走到了脆弱的边缘,泪 美学特质值得学习,最值得称赞的是其纪录片般真实的美 

水顺着脸颊畅快地流下来。这种冰冷的城市、黑白的尸体、 

学风格和独特的叙事视角。 

铺天盖地的恐惧和秃鹫一般随时冲出来的死亡,使《南京! 

纪录片般真实的美学风格 

南京!》注定与其他任何一次观影经历都有所不同。 

好莱坞式花好月圆的虚情假意已经不再能超出观众的 

看过《太极旗飘扬》,看过《辛德勒名单》,看过《钢琴 

期待视野,提起他们的兴趣,长期以来虚假的真善美终于伤 

家》,看过《美丽心灵》,看过《兵临城下》…战争题材的电影, 害了观众,人们开始越来越热衷于真实并且有力量的作品。 

总会与杀戮和死亡相联系,面对血腥的场面,大多数观众似 

《南京!南京!》的英文翻译叫The City ofLive and Death,这 

乎已经习惯观看残忍,并为其冠以一个好听的名字“暴力美 

是一出大悲剧,死亡是注定的命运,尽管不可抗拒,但却是 

学”;已经习惯只是对文本或导演意图感兴趣,而不再被电影 那样突然,那样惨烈,利落而且不可遏制。子弹拖着长长的 

本身所触动。无可否认,《南京!南京!》颠覆了观众的预 

白烟,死亡的气息四处弥漫,建筑的残垣像肢体一样矗立, 

期,这种痛苦而又充满力量的真实,足以震撼每一位观众。 黑白的画面像刀子一样冷冷划过每一颗跳动的心,这种切 

重视期待视野与审美距离,是接受美学的一大特征。 

肤之痛,这种令人窒息的气氛,无从逃避。 J 

观众在接受电影所传达的信息的同时,其实也在回忆、联 具有史诗风格的《南京!南京!》承载着真实的力量。 

想、反思自己过去的经验。美学家姚斯认同了哲学家波普 

史诗的质地是粗糙的,但它散发出的气质,展现出的精髓, 

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提出的“期待视野”的概念。 却应当是精致的。教堂一场戏无疑展示了这种精致,它是 

他曾经指出,如果作品的意味超出观众的阅读感受和期待 

全片最美的镜头,却也是最震撼的。难民营里,德国慈善人 

视野,这种新体验将会使观众振奋,丰富和拓展新的期待视 

拉贝宣布必须有100名女人到日本军营当慰安妇,以换取 

野。反之,则感到索然寡味。【l 张牙舞爪外加愚蠢至极的 

所有难民的食品和衣物。这是生与死,尊严与耻辱的选择, 

日本人、勇猛无比的中国战士、以弱胜强的精彩战事、或者 长时间死寂般的沉默之后,一只手缓缓举起,像火炬一样神 

如有神助,每每化险为夷的战地英雄…无疑,《南京!南 圣和高贵,刺破沉默,刺破恐惧,刺破乌云,带来了希望和阳 

京!》的真实力量大大超越了人们脑海中这些根深蒂固的 

光。这只高高举起的妓女的手,是《南京!南京!》的标志, 

“历史概念”,以至于当看到很多老百姓在阻止中国士兵溃 

它代表着中国人抗拒命运的从容,代表着面临集体苦难的 

逃时被活活踩死,当看到日本军官角川面对死亡的那种恐 

淡定,更代表着从容赴死的勇敢。 

惧,当看到几百个躲在教堂里手拿武器的难民却甘愿对一 

姚斯在他的《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导言”中认为, 

小队日本人举枪投降时,观众明白了真实的力量,明白了人 

观众在接受信息时,个体期待视野与他的具体观看存在一 

性的复杂,更明白了战争的荒诞。 个“审美距离”,并不断发生变化。当观众与艺术作品中的 

收稿日期:20lO—D2-06 

作者简介:安悦(1985一),女, )11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影视美学。 

55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5月 

屠杀、强奸和种种令人窒息的残忍和血腥以后,角川最终选 

审美距离过大或过小,期待视野对接受的制导作用趋近于 

零时,就无法获得审美感受。‘3 街头巷战一节,充分展示了 

这种欣赏作品审美距离的张力。炮弹横飞在灰白的天空 

择了结束生命。自我肉体的终结是对这场荒诞战争的最好 

诠释。影片的另一个主线式人物是唐先生。比起角川,这 

是一个令人心酸的角色,从一开始作为拉贝秘书时面对日 

中,恐怖的气氛像蜘蛛网一样笼罩南京,在炸毁的城墙后, 

在死人堆里,小心翼翼地潜伏着。不论是陆剑雄,还是角 

军的惊恐和隐忍到后来面对死亡的从容和勇敢,从唐先生 

身上能看到中国人精神延续的希望。唐先生常常唯唯诺诺 

用日语说:“朋友,朋友”,以期得到活下去的权力。和很多 

川,在死神面前,所有人都紧绷神经,甚至能看见他们脸上 

突起的青筋,能听见急促的呼吸。死亡的到来是那样突然, 

挑战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理预期。残忍的大屠杀段落将这种 

中国人一样,顺从和忍受是他的保命哲学,只要能活下去, 

不惜巴结日本军官。然而,唐先生失去了自己的女儿,失去 

张力展现到完美。火烧、刺杀、活埋…在集体面临屠杀的时 

候,任何哭泣或哀嚎、眼泪与挣扎的画面都不足以像沉默一 

样表达透彻心扉的恐惧和控诉,死一样寂静之后是对滚烫 

了自己的家。当日本人把女儿从窗口扔下去,肉体坠落的 

那一声闷响彻底击碎了唐先生的希望和信心,也击碎了唐 

先生委曲求全的痴心妄想。终于,面对死亡,他第一次昂起 

头对日本人说:“我太太又怀上了”,这句话给影片注入一 

抹温暖的阳光。 

生命的摧毁。长时间的绝望与毁灭终于沉寂下来,一群日 

本人在跳舞,镜头缓缓下摇,轻快舞步下是沙砾里凸现的被 

活埋的人头,在这片刚刚进行屠杀的血腥土地上,战争的野 

兽踏平了宁静与和平,撕碎每一个人的心。… 

二、《南京!南京!》独特的叙事视角 

《南京!南京!》的公映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 

义课。在影片中,观众找到了作为中国人的集体归属感和 

在《南京!南京!》中,只有历史才是真正的主角。陆 

剑雄、唐氏夫妇、姜淑芸、角川、拉贝、孩子…只是南京大屠 

杀众生相中的一隅,他们代表的不是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 

系,而是人类和战争的关系。导演陆川在采访时说:“南京 

大屠杀的可怕之处,不是一群野兽干了野兽该干的事情,而 

是一群人干了野兽该干的事情。” 影片采用了一个日本 

士兵角川的视角来描述这场可怕的屠杀。他原本脆弱、单 

纯,甚至心怀怜悯,在强大的军国主义包裹下渐渐强壮、勇 

猛、麻木不仁。在招魂祭祀一场戏中,他和所有的日本军人 

集体责任感;看到了大屠杀的血腥与残忍;感受到了导演的 

热血与担当。当然,最为重要的是,它引起了人们对战争的 

复杂与荒唐的反思,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M].麦纳苏泰大学 

出版社,1982. 

[2] 林少雄,吴小丽.影视理论文献导读[M].上海:上 

海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岳川,胡经之.文艺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3. 

起,在撒满中国人热血的土地上,和着诡异的鼓点,招魂 

祭祀,给死去的日本亡灵祈祷,却更加增添了战争的荒谬。 

与其说角川是一个日本侵略者中的另类,不如说是导演刻 

[4] 杨宁舒,刘春蕊.《南京!南京!》陆川换一个角度讲 

述历史[EB/OL].http://www.}djdaily.coln.cn/xw— 

whyl/system/2009/04/23/010347628.shtml(2009/04/ 

23)[2010一O1—25] 

意安排的符号性人物。角川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次 

才是日本侵略者。也正是基于人性的脆弱,在经历了巷战、 

ReceivableAestheticsAspect ofNanjmg!Nanjing! 

An Yue 

(School of Literature,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China) 

Abstract:As a documentary—style patriotic iflm,Nu ̄ng!Nanjing[reveal8 the true historical event:Nanjing Massacre.The doeu— 

mentary—like aesthetic style carries the real true great power,but the audience ̄ewing of receiving experience is almost pain“.This pa- 

per analyzes the mm§aesthetic ̄tyl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eivable aegthetics. 

Key words:aeepetionalism;documentary style;narrative perspective 

(责任编辑:迟一责任校对:迟一) 

56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