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7日发(作者:符诗双)
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17军
[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04-9-14 19:03:19 阅读: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发
展而来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最早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1940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青
年营扩编的独立团。另一部分是1944年冬,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第1分区特务
连、第5分区两个连合编组成的平原党校特务团,1945年6月,平原党校特
务团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
在1945年秋到1946年春,冀鲁豫军区又先后将东平基干队、阳谷基干队、聊城基干队、单县基干
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组建成第1分区第2、第6团;第2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3分区第1、第4团;
第4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6分区第3团等8个团,在当地坚持开展武装斗争。
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
2、第6团合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
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
军指挥。7月初参加鲁西南战役。其它几个团分别编入独立第2、第3旅。
1947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适应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
第3旅在河南省鄄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霖芝、
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独立第2旅改编为第32旅、独立第3旅
改编为第33旅。同时,为了继续坚持当地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回民大队、第2分区基
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
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
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城武地区进
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豫皖苏地区。4
月下旬进至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
5月底至7月初,参加了在豫东睢县、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第11纵队在兄弟
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睢县东北方向逻
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5师。
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淮海战役。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
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役中,首先攻占敌
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
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河南项城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
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萧元礼任副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
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况玉纯任师政治委员;第32
旅改称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卿正兴任师政治委员;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
编组成第51师,闵学胜任师长,崔子明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
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长江,挺进浙赣两省,追歼国民党军第55军、第96
军逃兵8000余人。5月中旬,第17军进至闽北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
地区整训。9月初,奉命开始向西南进军。11月初,在黔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9军第149师大部。12
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军云南
省政府主席卢汉部,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
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贵州。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
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
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第17军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县以上城镇32座,共有
1932名指战员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
2024年9月27日发(作者:符诗双)
我军历史上的70个军—第17军
[ 作者:佚名 发表时间:2004-9-14 19:03:19 阅读: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发
展而来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最早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1940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青
年营扩编的独立团。另一部分是1944年冬,冀鲁豫军区特务连、冀南军区特务连、冀鲁豫第1分区特务
连、第5分区两个连合编组成的平原党校特务团,1945年6月,平原党校特
务团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
在1945年秋到1946年春,冀鲁豫军区又先后将东平基干队、阳谷基干队、聊城基干队、单县基干
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改编组建成第1分区第2、第6团;第2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3分区第1、第4团;
第4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6分区第3团等8个团,在当地坚持开展武装斗争。
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整编,由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分区独立团、第1分区第
2、第6团合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
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连同原有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
军指挥。7月初参加鲁西南战役。其它几个团分别编入独立第2、第3旅。
1947年8月,为壮大野战部队,适应解放战争大反攻形势的需要,冀鲁豫军区奉命以独立第1、第2、
第3旅在河南省鄄城地区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纵队司令员王秉璋、政治委员张霖芝、
参谋长刘星、政治部主任裴志耕。独立第1旅改编为第31旅、独立第2旅改编为第32旅、独立第3旅
改编为第33旅。同时,为了继续坚持当地武装斗争,同年8月,中原冀鲁豫军区回民大队、第2分区基
干第5团、第6分区河防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8年3月,又由第3分区第9团、第5
分区第14团、第6分区第11团组成新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3旅。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建后,为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配合陈(毅)粟(裕)野战军在鲁西南
地区坚持斗争,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1948年1月,第11纵队在城武地区进
行土地改革教育和“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豫皖苏地区。4
月下旬进至太康地区进行军事整训。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
5月底至7月初,参加了在豫东睢县、杞县地区发起的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战役。第11纵队在兄弟
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第11纵队又在睢县东北方向逻
岗、董店地区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国民党军第75师。
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淮海战役。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
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役中,首先攻占敌
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
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1月下旬,第11纵队奉命开赴河南项城地区整训,准备渡江作战。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
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省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
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萧元礼任副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
部主任,王耀华任后勤部部长。原辖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况玉纯任师政治委员;第32
旅改称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卿正兴任师政治委员;由原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
编组成第51师,闵学胜任师长,崔子明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
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徽省安庆以西江咀地区渡过长江,挺进浙赣两省,追歼国民党军第55军、第96
军逃兵8000余人。5月中旬,第17军进至闽北地区,协助地方建立人民政权。6月至8月,在江西贵溪
地区整训。9月初,奉命开始向西南进军。11月初,在黔南地区歼国民党军第49军第149师大部。12
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军云南
省政府主席卢汉部,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
1950年1月,第17军入滇部队返回贵州。3月初,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了加强地方工作,
第17军军部奉命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
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第17军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县以上城镇32座,共有
1932名指战员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