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客家六虎牌(1-4)

IT圈 admin 136浏览 0评论

2024年10月5日发(作者:欧阳香馨)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客家六虎牌(一)

六虎牌的拾、貫兩門(按圖放大)。

代表一拾的「百子」,充滿馬弔特色(下篇再談)。

香港是移民城市,薈萃多元文化,但城市急促發展,令不少民間傳統技藝逐漸消失。中國的兩大類傳

統牌戲,天九及馬弔,前者已慢慢失傳。 即使在香港這個全世界最後的天九堡壘,今人懂得玩的天

九遊戲,大致上亦只餘打天九、牌九、十五湖釣魚及斜釘四種。除了賭博味極重的牌九之外,其他三

種,日後恐怕後繼無人。

至於繼承了馬弔花色的遊戲,香港人最好打麻雀,在華人世界及日本,麻雀運動亦方興未艾。然而港

人受本地電視古裝劇荼毒多年,以為麻雀即是古時的馬弔,源遠流長。查實馬弔與麻雀確有淵源,但

後者只繼承了前者的牌面花色。玩法方面,馬弔是以大擊小的鬥牌術,麻雀卻是鬥快結成牌組的湊牌

之術,兩者「大纜都扯唔埋」。

真正保育了古代馬弔文化的人,在香港也可以找到,那就是客家人。客家人有多種傳統牌戲,現今玩

的主要有「四色牌」跟「六虎牌」,而後者正是馬弔嫡傳。

索、綫(此處「綫」通「錢」)兩門

本文摘自/2010/11/

代表一綫的「毛×」大有文章。

我第一次聽說六虎牌這玩意,是電鋸想寫這個題目,問我懂不懂。我不是客家人,主力研究的亦只是

天九,因此愛莫能助,不過天九的歷史,跟馬弔有好些糾結的地方,所以經電鋸一問,就勾起了興趣。

可惜我本身不懂六虎牌,而且我們當時關心的又是牌例,所以即使搜集了一些網上資料,也沒自信整

理。直至最近,讀者王小發君留言解釋六虎牌的玩法, 令我瞭解多些,也覺得可以先不管牌例,只

雜談六虎牌的特質。

六虎牌的起源無從稽考,它是否由客家人發明,我們亦不清楚,甚至要為遊戲釋名,也有一定困難。

現時有關六虎牌的最早記述,見於 1886 年由 J.W. Young (1855-1898) 所著的荷蘭語文章《親

生、收養與寄養兒童:大清律例之中的有關條款》

[1]

,英語文獻則最早見於 1895 年,由漢學家及

曾任英國駐華及駐韓總領事的務謹順爵士 (Sir W.H. Wilkinson, 1858-1930) 所寫的 Chinese

Origin of Playing Cards。據務謹順文中所述,六虎牌當時的名稱音譯為 "lieh chih",而此語的

註解為 "waste paper" (廢紙)。

我想不起有解作廢紙而拼音為 lieh chih 的中文詞語。讀過務謹順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務謹順人如其

名,下筆向來嚴謹,資料務求準確,但他始終是老外,說不定有搞錯的地方。事實上,以後我們會看

到他文章中一個明顯錯處,不過現在先回說這個 lieh chih。

由於馬弔花色源自對錢幣的稱呼,故按其音譯,我起初猜測 lieh chih 並非「廢紙牌」,而是「烈紙

牌」。烈紙就是燒紙錢的意思。然而燒紙錢通常令人聯想起喪事,所以照道理,人們不應為牌戲取這

麼不吉的名字。當然,說不定在六虎牌的起源地,六虎牌是節日才玩的東西,而人們也會在節慶燒紙

錢,不過這樣的猜測,還是有點誇張。

之後蒙讀者 wing 賜教,發現 lieh chih 可能是「列子」。從網上搜尋,亦知「列子」現今在內地

一些地方是牌戲術語,乃組合的意思。稱六虎牌為列子牌很貼切,不過舊日有無「列子」這個術語,

有點疑問。

本文摘自/2010/11/

Stewart Culin (source: )

再後來,又發現網頁 Andy's Playing Cards 將 lieh chih 譯成「甩紙」。以「甩紙」解廢紙,

聞所未聞,但是加上一個「牌」字,就豁然開朗 ── lieh chih 牌,不就是甩紙牌嗎?

讀者 wing 的猜想跟 Andy's Playing Cards 的猜想都好有道理,不過從街坊生活去看,似乎後者

的較有可能。受務謹順訪問的人,或許不過說他們在「甩紙牌」(即是打紙牌),但務謹順以為「甩紙

牌」是專有名詞,就誤將「甩紙」當作牌戲的名稱。

故事來到這裏,又多一個曲折。上世紀研究中國牌戲,最權威者有二人。一位是務謹順,而另一位比

他更權威的,是Stewart Culin (1858-1929)。讀過我的天九系列文章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曾

多次引用他們兩位的著作。Culin 是賓汐凡尼亞大學的考古及古生物學者,也是著名的民俗學家及遊

戲收藏家。我寫六虎牌這個題目,竟然沒有先翻一翻他的著作,簡直是愚蠢的過失。其實 Culin 於

The Game of Ma-Jong(1924) 一文曾經提起務謹順和這個 lieh chih 牌,但他於文章內將牌名音

譯為 lut chi,並提及務謹順的兩副 lut chi 牌是從 Swatow (汕頭的舊稱)與廣州購入。比起務

謹順,Culin 的文章往往用的是近粵音的音譯,所以 lut chi 這個譯法,是支持「甩紙」一說的,不

過這並非完滿的證據,因為我們不敢肯定「甩」的粵音讀 lat1(粵拼),是從多久前才開始的事。

說到底,若無中文記錄,我們很難確定 lieh chih 或 lut chi 的本名是甚麼。

無論舊稱如何,今天「六虎牌」才是遊戲的名稱,可是名字中的「虎」字,也只是有音無字。考究天

九及馬弔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傳統牌戲之中,以「虎」、「和」、「湖」作名字的並不罕見,例如看

虎、鬭虎、遊湖、遊和、碰和、默和等等;現今麻雀術語之中的「胡牌、食糊、詐胡/糊」的「胡/糊」

字,本字也實為「湖」,出自清代「十湖牌」。依循這個框架去看,「六 fu 牌」的 fu 字,應離不開

「虎」、「和」、「湖」三者

[2]

。然而,我曾經請教王小發君客家話的讀音,卻發現這個 fu,客家話發

音有若粵音的「父」、「庫」之間,與虎(讀若 ku)、胡/糊(聲調若粵音的「符」)等等,發音未盡相

同。

這種差異,可能由於 fu 的本字確非虎、和或湖,但另一個解釋,是六 fu 牌本非客家人發明,而且

fu 也是虎、和或湖三者之一,只是於牌戲傳入客家社群途中產生音變,就正如香港人說的「埋單」

(結賬),傳入內地卻變成「買單」一樣。真相如何,又是一個謎。

三十八隻牌的最後兩款。

本文摘自/2010/11/

係乜花與乜綫?連客家人都搞錯。

下篇揭曉。

本文以「六虎牌」作為遊戲的名稱,主因是現今六虎牌有所謂「五虎下山」的玩法。無論 fu 的本字

是甚麼,以「虎」作 fu,早已進入遊戲之中。另一個原因,是有關六虎牌的文字記述,似多已接受

「六虎牌」這個稱呼。例如 C.T. Dobree 所著的 Gambling Games of Malaya 一書,就以中

文「六虎牌」及英文 "Luk Foo Pai" 並註解 "Six Tigers Cards" 作遊戲名稱。Dobree 雖非漢學

家,但他並非一般作家,而是馬來西亞的前助理警察局長。馬來西亞的賭博法 Betting Act 1953

內文直接提及他的著作,因此他所定的名稱,就算無學術參考價值,亦有實質影響力。

[1] J.W. Young, Versterfrecht, adoptie en pleegkinderen bij de Chineezen.

Behandeling der betrekkelijke artikelen van het wetboek Tai Tshing Loet L

é

,

Tijdschrift voor Indische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 XXXI, pp. 269-302, 1886.

[2] 其實還有一個「壺」字。清李斗《揚州畫舫錄》:

畫舫多作牙牌、葉格諸戲,以為酒食東道。„„葉格以「馬吊」為上„„次之碰壺,

以十壺為上。四人合局,三人輪鬥,每一人歇,謂之「作夢」。„„近今盡鬥十壺,

而諸例俱廢,„„

當中提及的「碰壺」,很可能就是「碰和」。「壺」音跟現今「胡牌」或「食糊」的「胡/糊」

音顯然吻合,而上文說「以十壺為上」、「近今盡鬥十壺」,可見遊戲也有一「壺數」,但不知

與六虎的「糊數」或麻雀的翻數是否相同。由於舊文獻之中,暫時只知《揚州畫舫錄》簡短

地以「壺」字入牌,故「壺」字暫不列作「胡/糊/fu」音的可能出處。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客家六虎牌(二)

(Last revised on 2011-01-10)

深圳102歲人瑞黃水娣婆婆最愛打六虎牌

(圖片來源:深圳市民政局)

從歷史發展來看,沒有猶太教,就沒有伊斯蘭教。然而,縱使穆斯林也奉猶太教的摩西五經為上帝啟

示的聖書,但沒有人會說「伊斯蘭教是猶太教的分支」。馬弔跟麻雀的關係也一樣,無論兩者淵源多

厚,後者也不應視作前者的後裔。

追本溯源,麻雀的遠祖其實是一種由清代馬弔突變而成,稱為「默和牌」的牌戲,而麻雀的直系前身,

是一種不知源於何時,但在十九世紀中葉依然流行,叫做「棍牌」的紙牌戲。默和牌與棍牌的發展,

應該與許多馬弔及非馬弔系的紙牌戲互有影響,但是由於缺乏文獻,今天我們已難以釐清其中細節,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默和牌之前的馬弔遊戲,莫不以鬥牌為目的。因此默和牌這種湊牌遊戲

的出現,可說是一大類基於馬弔花色的紙牌遊戲「脫馬入麻」的分水嶺。現代麻雀風行,更差不多消

滅了正宗的馬弔本身。這與天九之反其道而行,從宋、明兩代以湊牌為本的宣和牌之式微,演至明、

清兩代以鬥牌為本的「鬭天九」及「打天九」之興起,形成有趣的對比。

今日馬弔系的紙牌戲並未消亡,散居全球各地的客家人居功至偉。縱使六虎牌與明代馬弔大相逕庭,

但其牌面花色及玩法,仍深具傳統馬弔的特色。要說六虎是現代馬弔,一點也不為過。

本文摘自/2010/11/

圖一

首行左起:一拾(百子)至九拾

次行左起:一貫至九貫

第三行左起:一索至九索

尾行左起:一綫(毛公)至九綫

右邊另有兩隻特殊牌「×花」與「×綫」

拾貫索綫:馬弔的牌制

一副六虎牌共有三十八隻,包括拾、貫、索、綫四門(圖一,其中「綫」通「錢」,但不讀「錢」),

及另外兩隻單牌(圖二)。明代馬弔本有四門花色,分別為十、萬、索、錢,六虎牌只改稱「萬」為

「貫」,但仍保留四門;相比之下,麻雀改「錢」為「筒」,並廢去十字門,只留三門。

如果麻雀只是缺了一門,六虎牌並不會顯得特別有馬弔味,但是再作比較,就看得出兩者之別。相信

讀者已然發覺,六虎牌作「一拾」及「一綫」用的兩隻牌,是另外取名的「百子」及「毛公」。從務

謹順的Chinese Origin of Playing Cards,以至我於網上看到的其他英文網頁,似都認為「百子」

是「百子千孫」的百子 (a hundred sons) 之意。這很可能是誤解。馬弔四門牌共四十隻,其中十、

綫兩門各十一隻,萬、索各九,每一門從大到小,排列如下:

十字門:尊萬萬貫、千萬、百萬、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

萬字門:尊九萬貫、八萬、七萬、六萬、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

索字門:尊九索、八索、七索、六索、五索、四索、三索、二索、一索。

錢字門:尊空沒文、半文錢、一錢、二錢、三錢、四錢、五錢、六錢、七錢、八錢、九錢。

上面四門牌的定制,並不很有邏輯。根據明代潘之恆《葉子譜》所述,牌名中若有「尊」字,則該牌

為同門之中最大。「空沒文」的「空」指錢幣的孔洞;由於錢幣面值愈大孔洞亦愈大,所以以空為尊,

本來最小的空沒文,亦因為取「空」字的意頭,變成最大。因此馬弔之中,錢字門的大小順序跟其他

三門相反,以大額作細牌,小額作大牌。另外,半文錢別稱「枝花」,一錢即一文錢,一百文錢即一

本文摘自/2010/11/

索,但十索卻稱一萬。十字門的「十」,則指十萬。

從馬弔牌張可見,六虎牌的「百子」其實在是十字門的「百萬」,只是六虎因保留了馬弔的十字門缺

「一十」牌的特色,故於遊戲中挪用「百子」作「一拾」用。至於錢字門,雖則馬弔本有一錢,但以

空沒文為尊。六虎牌也許因此不取「一綫」本身,而以一隻特別牌作一綫用 。六虎牌亦統一了各門

順序,以一綫為小,九綫為大,較馬弔的順序方便學習。

「一綫」的真身

今日當一綫用的六虎牌,如圖一所示,是「毛公」。然而它兩隻特殊單牌之中,「×綫」(圖一最右有

紅印的牌)也以綫為名,因此以「×綫」為一綫,好像才較為合理。

我懷疑「×綫」才是真的一綫,而以毛公作一綫,可能是現代玩家搞錯。 首先,按務謹順所述,以

前的六虎牌,毛公才是兩隻特別單牌之一,一綫反而是一隻不知名的 "ace of cash"。其次,務謹順

指綫字門牌張順序,於三人玩的時候,由大至小為:

ace of cash、九綫、八綫、七綫、六綫、五綫、四綫、三綫、二綫。

四人玩的時候,「毛公」及「×花」均歸綫字門,但牌序卻倒過來,從大至小為:

毛公、×花、二綫、三綫、„„、九綫、ace of cash。

比較馬弔與上述三人局與四人局的牌序,可見務謹順年代的六虎牌揚棄了「一綫」,而另外引入一隻

ace of cash。若除去「一綫」牌,又不理會 ace of cash,則四人局的牌序與馬弔相同。由此可見,

毛公其實對應馬弔的尊空沒文,而「×花」對應枝花 / 半文錢(兩者以花為名,亦合)。根據消去法,

「×綫」亦應屬綫字門的 ace of cash。因此,若六虎牌要改變成今天的牌序,以一綫為小,九綫為

大,則空沒文(毛公)、半文錢(×花)與 ace of cash(×綫)之中,似乎以挪用並無用數字作名

稱的 ace of cash 作一綫最為合適。

歷史上的毛公

講開毛公,務謹順繙譯為 Prince of Mao(即「毛國的國公」),十分搞笑。他於文章中認為毛公是

水滸傳一百零八個好漢之一,但這一百零八人的星宿名、綽號及姓名當中,只有「錦毛虎」燕順、「毛

頭星」孔明及「金毛犬」段景住才有「毛」字,而稱他們任何一人為「毛公」,似乎十分勉強。查實

「毛公」是戰國時代的一名職業賭徒,載於《史記‧魏公子列傳》: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

聞所在,乃閒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

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

「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

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

以為羞,其不足從游。」乃裝為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

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信陵君)聽說有兩個才德兼備但沒有從政的人(處士),一位是藏身賭徒當中的毛公,另一位

本文摘自/2010/11/

是藏身酒館的薛公。他欲見二人,但二人卻躲起來避見公子。 公子打聽到他們藏身所在,就悄悄步

去找他們,結果相交甚歡。平原君聽到這個消息,就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夫人的弟弟魏公子

是個天下無雙的賢人,如今我聽說他竟然跟賭徒與賣酒的交往,他只是個胡作妄為的人罷。」夫人將

此話轉告公子,公子聽了就跟夫人告辭,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

足平原君的請求。卻原來平原君與人交往,只是顯示豪闊,不是求取人才。我身處大梁時,就常常聽

說毛公、薛公二人賢能,到了趙國,唯恐見他們不著。像我這種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

如今平原君竟以結交他們為恥,這個人不值得結識。」於是收拾行裝準備離去。夫人把公子的話全告

訴平原君,平原君聽了就去向公子脫帽謝罪,堅決挽留。平原君的食客們聽聞此事,有一半人離開轉

投公子,於是天下的士人又歸附公子門下,令平原君的賓客又因仰慕而盡投信陵君。

所以毛公是 Mr Mao,不是 Prince of Mao。六虎牌的設計者自詡才德兼備(處士),相當幽默。聽

聞四川的「貓公牌」與客家六虎牌相近,若然屬實,相信是四川人只識 Chairman Mao 而不知 Mr

Mao,方把毛公訛為貓公。

鹿花、梨花與雲錢

無論真正的一綫是毛公抑或「×綫」,今日六虎牌玩家已經習慣以「×花」與「×綫」作兩隻特殊牌。

打牌的規則是約定俗成的,我們不應自以為是地要求客家人更正。

「×花」與「×綫」的本稱,於客家人之間似已失傳。據網上幾個有關六虎牌的英文網頁所述,如今

客家人似乎多將「×花」唸成「麗花」,將「×綫」唸作「麗綫」。讀者王小發君亦私下跟我說,有客

家人亦將麗綫念作「喱綫」。

由於上述英文網頁的作者及王君都各有客家朋友作資料來源,因此這些稱謂應有一定程度的流通。然

而「×花」與「×綫」兩隻單牌的「×」字字型顯然不同,因麗花/麗綫一說,實在存疑。

兩隻單牌的名稱,其實於由 J.W. Young (1855-1898) 撰寫的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Chineesche hazard- en kaartspelen (1886) 一文中早有記載:「×花」實為「梨花」,而「×綫」

實為「雲錢」。「錢」字給寫成現今牌上的「綫」字,也可能是製造商出錯所致。

讀者也許會覺得,說六虎牌中的「×綫」為「雲綫」,字型還算相似,但是「×花」的「×」,怎樣也

不似是「梨」字呀!這個矛盾其實很易解釋 ── 「梨花」牌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做「鹿花」,而現

今六虎牌上所印的,正是後者。據《隸辨》所載(見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鹿」字有異體字

鹿花與雲錢兩個名稱,其他文獻亦有記載。務謹順的文章就稱「×花」為 "Stagflower",直譯就

是鹿花。文章也提及當時人稱六虎牌及棍牌中的鹿花為「白花」(Whiteflower)。從 W.A. Chatto

所著 Facts and Speculations on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Playing Cards (1848, p.58) 一

書,我們可以找到棍牌(書內稱為「千萬紙牌」Tseen-wan-che-pae)之中「白花」的樣色。何

以白花又稱鹿花,讀者看圖自會明白:

。去掉了頂部及邊旁的一撇,就與牌中的字型相似。

本文摘自/2010/11/

圖二:「千萬紙牌」的「白花」

Stewart Culin 於 Korean Games: with Notes on the Corresponding Games of China and

Japan(1895, p.139) 一書中,亦用類似粵語拼音將「×花」譯成 Luk Fa、將「×綫」拼成 Wan

T'sin。從前者可見「×花」是鹿花;至於後者,Culin 於書的第 135 頁將「千萬」拼成 Ts'in

Man,可知 Wan 不是「萬」,亦即是說他拼的並非官話。從粵音推想,Wan T'sin 應是雲錢。王

小發君說客家人將「×綫」唸成「喱綫」,可能是客家人先將「梨花」變音唸成「喱花」,然後再將「×

花」與「×綫」的兩個「×」字混淆成同一個字之故。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客家六虎牌(三)

(Last revised on 2011-01-10)

圖一(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

東風西漸:六虎牌是中國牌藝西傳的 missing link?

上圖是一套西班牙紙牌木刻印版的印刷樣本。驟眼看去,大扺任何香港人都會想起現代麻雀的花色,

但這塊印板其實是大英博物館於 1896 年收入的藏品。

紙牌研究者一般都同意紙牌由中國人率先發明,但西洋牌究竟源自中國,抑或只是發展中受中國紙牌

影響,就人言人殊。前文提及的 W.A. Chatto,就提到西洋紙牌有中國紙牌的淵源,而務謹順爵士

就說得更白,單看其文章標題 Chinese Origin of Playing Cards(注意,不是 Origin of Chinese

Playing Cards!),就知道他力主中國起源論。務謹順於文中提出了不少西洋紙牌源於中國的蛛絲馬

跡,譬如早期意大利與西班牙紙牌上的「杯」和「棍」,務謹順就認為是西洋人錯把「万」字倒轉,

當作杯的圖案,以及將索子的圖案誤認為棍子的結果。而於他的理論當中,客家六虎牌的地位尤其獨

特。

務謹順覺得,若以中國紙牌為西洋紙牌的起源,會有難解之處。比如西洋紙牌多有四門(例如撲克牌

有黑桃、紅心、方塊與梅花),但務謹順那個年代的中國紙牌,卻多只有三門(例如棍牌的公、條、

餅);此外,好些中國紙牌的各門都是不相統轄的,但西洋紙牌各門卻可以分大小(例如在一些撲克

牌遊戲中,黑桃 > 紅心 > 方塊 > 梅花)。務謹順認為,六虎牌有四門,而四門又分高下(拾 >

貫 > 索 > 綫),正好填補了這個迷失的環節。他甚至認為西班牙及意大利紙牌之中的 "Caballo"

(馬),實際上是西方人將中國紙牌帶回歐洲時,指「鹿」(客家牌的「鹿花」)為「馬」的緣故。

本文摘自/2010/11/

然而,若然英文維基百科的說法屬實,現今的研究者似乎認為西洋紙牌源自埃及,而不是中國,但無

論如何,務謹順的文章確實點出了一些西洋紙牌跟中國紙牌的共通點,不過現代六虎牌的設計,卻又

反過來受到西洋牌的影響。

西風東漸:現代六虎牌花色設計

現代六虎牌花色的美術設計很有趣,不但「貫、索、綫」三字用上了特別的美術字體,二至九各個數

字,更像「鬼劃符」。可是,若細心觀看的話,讀者會發現牌中的「二、三、四、六」四個數目字,

其實用上了撲克牌的黑桃、紅心及方塊(沒有梅花)。從其他網頁(例如 Dylan Sung 的六虎牌網

頁)所載的六虎牌照片,我們更發現牌張中的「八」字,與阿拉伯數目字 8 有相似的地方,而我更

感興趣的,是牌張中的「五」字,究竟是一盞神燈,還是一個水壼?

圖二

「大字紙牌」原是「十字紙牌」

上圖所用的是由「源利」公司所製六虎牌。若將牌中各門「二、六」兩組牌張拼在一起,得出的就是

「大字紙牌,源利廠造」八個字(見圖三左)。以前六虎牌承繼了馬弔牌的花色設計,牌張用的是繪

牌(例如見本博《重構明代馬弔牌例(一)》所載圖片)。我初時以為現代六虎牌所謂大字紙牌,是指

牌的花色並非繪牌,而是用加大字體顯示牌張名稱。然而按 J.W. Young 所撰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Chineesche hazard- en kaartspelen (1886,相關段落見此)及 James Platt 所

寫的 Chinese London and Its Opium Dens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v.274,

pp.272-282, 1895),我們卻發現「大字紙牌」原來是「十字紙牌」之訛。前文提過在 W.A. Chatto

的書中,棍牌乃稱為「千萬紙牌」。相信於晚清時期,有些紙牌製造商只以牌面花色的特色作牌具名

稱,因此有「千萬」(又稱千兵)的棍牌就稱為「千萬紙牌」,而仍保留馬弔十字一門的六虎牌,就稱

作「十字紙牌」。

姑勿論「大字紙牌」的本義,若要用源利廠所製六虎牌拼出「大字紙牌」四字,四隻牌卻要依貫、綫、

索、拾來排列,與六虎牌本身「拾貫索綫」的牌序不同。

本文摘自/2010/11/

圖三

讀者可能會以為,只是源發廠造的六虎牌才是這般排法,但翻查 C.T. Dobree 的 Gambling

Games of Malaya 一書,以及幾個網站的圖片,可發現無論是馬來西亞的「大發財」嘜、香港天生

公司的「雙魚嘜」、中國江蘇製的某品牌,以及上圖香港源利廠所造的六虎牌,基本上除了公司名稱

不同之外,用的都是同一款設計。(前文圖中由在下精製的「Alone in the Fart 嘜最靚六虎牌」是

例外。為求一致,「大字紙牌」四字改以「拾貫索綫」順序排列。)

為了瞭解這四字的排列方法有甚麼玄機,我將「大字紙牌」四字以逆時針方向排列(圖三中),卻看

不出任何頭緒,不過當我將四牌以「拾貫索綫」的次序按逆時針方向排列的時候(圖三右),就發現

「大字紙牌」四字,是以先直後橫的方式排列,可是橫排的「紙牌」二字,是由左至右排列,與九萬

貫之中的「源利」二字從右至左排列不同。所以,若要一致的話,「拾貫索綫」四門就應以順時針方

向來排(亦即是在圖三右之中,掉換一拾與一索兩者),不過這又與現代一般中國牌戲,以逆時針定

坐次的慣例不同。

到底「大字紙牌」的排列設計只是巧合或單純的錯誤,抑或六虎牌的玩家坐次根本是順時針方向?現

代六虎牌又是誰人所設計?這些可能是永遠無法解開之謎。

以上各篇講的主要都是牌面花色。下篇,我們會約略從牌規着眼,探索六虎牌在中國牌藝之中的位置。

客家六虎牌(一) 、(二)、(三)、(四);客家六虎牌例(中 / 英)

同場加映:從 0:58 開始有許多六虎牌出現的客家 MV。據作者杜邦傑自述:「因為我是

外籍人士,雖然對於客家文化並不十分熟悉,但藉著這次的參賽機會,除了蒐集一些客家的

資料,另外,我還發現傳統的客家牌遊戲,所以我選擇牌面較大的代表男生,反之牌面較小

的當作女生。這代表在愛情的世界裡其實男女地位有時是不對等的,就像這首歌的歌詞也讓

我有所感觸一樣。」

视频地址:/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AGYLZNuFooc

Label(s): 傳統遊藝(天九、馬弔、麻雀 „)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客家六虎牌(四)

(Revised on 2011-01-13, 2011-01-26)

之前我們說過六虎牌是「現代馬弔」,實際上只是為了將就讀者,才有這簡單的說法。

明代用馬弔牌玩的熱門遊戲有三種,分別是馬弔、看虎與扯五章/扯三章。看虎及扯章均去掉馬弔牌

的十字門,只留萬子、索子及文錢三門,後世花色與馬弔牌相近的中國牌戲,絕大部份亦持同樣做法,

麻雀也不例外。現今流行的牌戲中,仍保有馬弔四門花色的,應該只剩客家六虎牌,因此比起其他現

代牌戲,六虎牌最符合馬弔的嫡傳身份。

然而六虎牌的玩法,承襲的並非馬弔,而是看虎的部份特色。

若隱若現的看虎

看虎於中國牌戲的發展之中,若隱若現。晚明潘之恆於《續葉子譜》中提及鬭天九(現代「打天九」

的前身)時,就提到看虎遊戲:

鬭天九之戲,汪喬孫自廣陵傳來,云是吳興鬬牌法,頗與看虎相似,宜即廣陵人為之然。約法

三章甚簡略,於中亦可致思,足術也。去穎入於葉子,亦從其類之變法爾。

看虎跟馬弔、扯章和打天九一樣,都是鬥牌遊戲,而不是如打麻雀般的湊牌遊戲。也許民間認為打天

九與看虎較相似吧,根據清末民初徐珂所編的《清稗類鈔》,當時人們又稱打天九為打四虎。

看虎去掉馬弔的十字門,只留三門。到了清初,出現了一些專門製作,只得馬弔三門牌的牌具,人們

亦將此牌具及用它來玩的牌戲,統稱遊湖,不過當時人們對於遊湖的起源,已經開始混淆。在雍正一

朝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汪師韓,就於《談書錄》之中提到(《清稗類鈔》亦引之):

世人多謂馬吊之後,變為遊湖,亦非也。二者為一時並有,特馬吊先得名耳。馬吊本名馬掉腳,

約言之曰馬掉,後又改掉為弔(謂馬四足失一不可行;明時或設腳為角) 。遊湖廣三十葉為

六十葉,其名自康熙開始有。然前人用三十葉,其曰看虎(一名鬭虎),曰扯三章,曰扯五章

者,即遊湖也。(杭之西湖、蘇之虎邱、揚之紅橋,其船皆曰湖船,客皆曰遊湖。馬掉取乘馬

之義,遊湖取乘舟之義耳。)

可見汪師韓認為馬弔與遊湖應有同等地位,只不過馬弔先得名字,才令一般人以為遊湖類的遊戲是從

馬弔而來。

看虎變 khanhoo,鬥牌變湊牌

看虎從清中葉開始式微,但到了清末,其名稱卻給另一種遊戲承繼。務謹順及 Culin 都提過清末一

種用時稱棍牌的牌具來玩的遊戲,稱為 khanhoo。務謹順學得這種遊戲之後,大為鍾愛,於是他

本文摘自/2010/11/

於 1890 年代將這種遊戲引入歐洲,改用撲克牌玩,並說服紙牌製造商 Charles Goodall 生產附

有 khanhoo 說明書的撲克牌。他晚年甚至以 William Khanhoo Wilkinson 的名字來寫書。

Culin 於 The Game of Ma-jong (1924) 一文中,將此遊戲的名字另外音譯為 kán ú。文章附圖

顯示,這種 khanhoo 所用牌具,無疑就是現今的東莞遊湖牌。由於看虎屬於遊湖類別,而 khanhoo

及 kán ú 的發音又與看虎相近,因此我相信 khanhoo 就是看虎的音譯。

電鋸曾經和我私下討論過東莞遊湖牌。那時我仍未認真考究過馬弔紙牌的歷史,故誤以認為東莞遊湖

遊戲即汪師韓年代的看虎。電鋸卻正確地指出,汪師韓年代的遊湖牌用的是三十或六十張牌(「廣三

十葉為六十葉」,見上面《談書錄》引文),東莞遊湖牌不計鬼牌,也「廣六十葉為一百二十葉」。雖

說以雙倍的牌張來玩同一種遊戲並不出奇,但箇中可能有真正的分別。現在我們知道,明代或清初的

看虎是鬥牌遊戲,而根據 Culin 的記載,棍牌或 khanhoo 當時又稱為 Ma Tskeuk "Sparrow",

亦即麻雀,是現代麻雀的前身,屬湊牌遊戲。故此兩種「看虎」的內涵並不相同。

明代看虎

務謹順引入歐洲的 khanhoo 規則,頗有現代麻雀「上牌」(內地及台灣稱為「吃牌」)的精神,詳

情可看上述 Culin 的文章,或維基百科的 khanhoo 條目。儘管此 khanhoo 及現今的東莞遊湖牌

承繼了「看虎」及「遊湖」兩個名稱,它們卻無明代看虎這種鬥牌法的內涵。

明代看虎既是鬥牌,自有其合法牌型。打天九有九種合法牌組,看虎的牌型數目也不相上下,但比較

缺乏系統,故此處不贅,但它主要的牌型有兩種:

三張同數字但不同門的,稱為「豹」,例如三萬三索三錢,類似撲克牌的「三條」;

三張同門而且數字相連的,稱為「順」,例如三十四十五十,類似撲克牌的「同花順」,但只

得三隻牌。

這兩類牌組至今仍留存在六虎牌之中,其中「豹」改稱為「各」,但由於六虎牌有四門,因此「各」

除了三條之外,還有四條;「順」則仍稱「順」,不過六虎牌的順子可由三隻至九隻不等,較看虎有彈

性。

時間的潮流,淹沒了歷史的痕跡。明代馬弔及看虎的精粹,多已不再存在於現代中國牌戲之中,客家

六虎牌的「各」及「順」卻是滄海遺珠。玩慣撲克牌的朋友,可能不覺得這兩種牌型有何特別,但其

實在中國古今各類牌戲之中,它們是罕見的特色。

中國惠斯特?

這兩種牌型,以及六虎牌上所印的黑桃、紅心及方塊,都是撲克牌也有的特點。六虎牌其實還有兩項

鮮見於中國牌戲,但令人聯想到西方橋牌的規條。第一項就是「叫牌」。每局六虎牌開始之前,玩家

都會輪流叫牌,以決定一種稱為「做牌」的權利誰屬。詳見本網誌不日推出的六虎牌例。這種叫牌法,

僅見於客家六虎牌,而不見於古今其他中國牌戲。另一項是與叫牌相關的「夢家」制度。合約橋牌四

名玩家之中,會有一名作夢,這點六虎牌也一樣。不過做夢的規矩自清乾隆年間已有,根據《揚州畫

舫錄》記載,當時有一種稱為「碰壼」的牌戲(名稱很可能「碰和」的變音,但不知規則與碰和牌有

多近似),在畫舫上流行的玩法是『四人合局,三人輪鬥,每一人歇,謂之「作夢」』。由於文中並無

關於叫牌的記載,而且撲克牌於清末才開始於中國流行,所以此夢家制度似是由清代人獨立發展出來。

本文摘自/2010/11/

現今有些客家玩家說作夢的時候,會說「捉夢」,此語淵源甚古。明代馮夢龍於《馬弔腳例》中,就

說「取之曰捉,縱之曰放」,這裏「捉」的意思是擊牌,不過到了後世,客家人的「取之曰捉」就變

成「取得夢家地位的謂之『捉夢』」了。

儘管叫人想起西方牌戲的,是客家六虎牌而非務謹順所述的 khanhoo,但諷刺的是,根據英國海軍

少將E.C. Sim 的遊記 Our Travels Round The World 1892-94,khanhoo 當時竟又稱為

chinese whist

[1]

(中國惠斯特;whist 是現代橋牌的前身)。月前我到衣紙舖買「客家牌」,老闆

又以為我要買「東莞牌」。真是既生瑜,何生亮。(本系列完)

客家六虎牌(一) 、(二)、(三)、(四) ;客家六虎牌例(中 / 英)

註:

[1] Sim 所謂 chinese whist,應該只是一種通俗稱呼,而非專有名詞。惠斯特橋牌之中

確有一類稱為 chinese whist,例如見 Foster's Complete Hoyle (1897),

pp.147-148,不過這種橋牌與 khanhoo 或看虎毫無關係,也應該並非由中國人發明。

就好像「德國橋牌」、「西班牙炒飯」或者股票期權的 "European call" 一樣,此處地名只

是個用作識別的記號,而不具發源地的意義。

本文摘自/2010/11/

5 則留言:

Lingkun Cheng 說...

謝詳細講解。

我覺得客家六虎牌很像西方橋牌:

1)對家為“夢家”。

2)開牌前有權選擇做與不做。

3)如閣下所言,牌張共有四門。

中國傳統遊戲當中,好像只有客家六虎牌才有像西方橋牌一樣的“夢家”。不知前人有否對此有所研

究?

2010年12月18日 下午12:53

The suffocated 說...

這麼巧,我於(但未刊出的)牌例中,也是說六虎令人聯想起合約橋牌。

除了你說的幾點,六虎牌還:

4) 於「大字紙牌」中使用了撲克牌的圖案,

5) 有順子、三條及四條。

所以六虎是云云傳統中國牌戲中最接近撲克牌的。不過 3), 5) 都是明代遺留,若說跟撲克牌有關,

那反而是撲克牌受了中國牌戲影響(即務謹順所持的中國起源論)。第 4) 點則很難相信並非從撲克

牌抄過來。

最不清楚的,反而是 1), 2) 兩點。我未聽過前人對此有甚麼研究。事實上,古書有較詳細記錄的馬

弔系及麻雀系舊遊戲玩法,來來去去都只是馬弔、看虎與扯三章/扯五章與默和、碰和幾種。除非是

務謹順那個年代的洋人,可以親身目睹牌戲進行,否則一般人對其他牌戲,頂多都是只知其名而不知

其內容。

忘了那本書(好像是楊蔭深的《中國遊藝研究》)說過,中西牌戲相似之處,也許只是巧合而已。然

而六虎的夢家與叫牌,似是前所未有的特色,而它也確實叫人聯想起橋牌。兩者究竟有何關係,頗堪

玩味。有趣的,是六虎一直都只流傳於客家人當中,但撲克牌卻風行全國。若說六虎吸納了橋牌的特

色,那奇怪的就是為何它好像是唯一一種受影響的牌戲?

2010年12月18日 下午5:49

本文摘自/2010/11/

The suffocated 說...

剛剛發現原來「夢家」的制度於乾隆年代已有。根據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有一種稱為「碰壼」的牌

戲(很可能「碰和」的變音),在畫舫上流行的玩法是『四人合局,三人輪鬥,每一人歇,謂之「作

夢」』,不過文中並無關於叫牌的記載。

2010年12月19日 下午9:08

Lingkun Cheng 說...

妙哉。原來此例早已有之。

《揚州畫舫錄》一文頗堪玩味:

“牙牌以竹代之,四人合局,得四為上,謂之“四狠”,色目有“四翻身”、“自來大”諸名。以末

張為上者,謂之“添九”,色目有“三長四短”、“自尊大結”諸名。”

”以末張為上”,難道是指天九牌中,以大雞細雞等細牌作為至尊無上 ? “添九” 難道是天九?

“自尊“ 難道是至尊?

同文,又,“紙牌始用三十張,即馬吊去十子一門,謂之“鬥混江”“

雖無番子,此即為現今之麻雀也。

2010年12月19日 下午10:41

The suffocated 說...

「添九」、「自尊」的確可能指天九及至,譬如文中「得四為上」,也可能指天九以四戙打和的玩法,

不過我還是覺得作者描述的是另一種(已失落的)天九遊戲。須知天牌於宋朝時已稱天牌,而「天九」

二字又非難字,所以「天九」無理由會訛為「添九」。況且《揚州畫舫錄》的作者李斗本身是江蘇人,

應該不會搞錯揚州畫舫上的讀音才對。也許他描述的,是用天九牌玩的另一種遊戲,而非打天九。事

實上,三長四短(即三隻長牌加四隻短牌)也非明代鬬天九或近代打天九的牌例所有。

文中「鬥混江」的意思,似乎純粹指去掉馬弔牌的十字一門,並不一定與麻雀有關。只用馬弔三門,

是明代的扯張與看虎已有的做法。清代一些牌戲不過是一脈相承而已。

論牌式,文中所指用一百二十隻牌(即三門馬弔牌各四副)加上福祿壽財喜,才真的接近麻雀的編制,

亦與後世的江西紙牌完全相同。不過文中的碰壺的實際玩法為何,到底是湊牌還是鬥牌,我們並不清

楚。

本文摘自/2010/11/

有些詞典將碰壺視同碰和,卻沒有說明原因。其實「碰和」一語本身也是混亂的根源。原本的碰和遊

戲(從默和牌演變而成)是湊牌法,也是麻雀的祖先,但是清代人對「碰和」一詞的用法,卻相當籠

統。清初的情況還待考,但清末的時候,「碰和」一詞差不多已成為「打牌」的俗稱。若於有文獻提

及「碰和」,除非有描述玩法,否則不應想當然地以為它指的是原本的碰和牌。

2010年12月20日 下午7:49

2024年10月5日发(作者:欧阳香馨)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客家六虎牌(一)

六虎牌的拾、貫兩門(按圖放大)。

代表一拾的「百子」,充滿馬弔特色(下篇再談)。

香港是移民城市,薈萃多元文化,但城市急促發展,令不少民間傳統技藝逐漸消失。中國的兩大類傳

統牌戲,天九及馬弔,前者已慢慢失傳。 即使在香港這個全世界最後的天九堡壘,今人懂得玩的天

九遊戲,大致上亦只餘打天九、牌九、十五湖釣魚及斜釘四種。除了賭博味極重的牌九之外,其他三

種,日後恐怕後繼無人。

至於繼承了馬弔花色的遊戲,香港人最好打麻雀,在華人世界及日本,麻雀運動亦方興未艾。然而港

人受本地電視古裝劇荼毒多年,以為麻雀即是古時的馬弔,源遠流長。查實馬弔與麻雀確有淵源,但

後者只繼承了前者的牌面花色。玩法方面,馬弔是以大擊小的鬥牌術,麻雀卻是鬥快結成牌組的湊牌

之術,兩者「大纜都扯唔埋」。

真正保育了古代馬弔文化的人,在香港也可以找到,那就是客家人。客家人有多種傳統牌戲,現今玩

的主要有「四色牌」跟「六虎牌」,而後者正是馬弔嫡傳。

索、綫(此處「綫」通「錢」)兩門

本文摘自/2010/11/

代表一綫的「毛×」大有文章。

我第一次聽說六虎牌這玩意,是電鋸想寫這個題目,問我懂不懂。我不是客家人,主力研究的亦只是

天九,因此愛莫能助,不過天九的歷史,跟馬弔有好些糾結的地方,所以經電鋸一問,就勾起了興趣。

可惜我本身不懂六虎牌,而且我們當時關心的又是牌例,所以即使搜集了一些網上資料,也沒自信整

理。直至最近,讀者王小發君留言解釋六虎牌的玩法, 令我瞭解多些,也覺得可以先不管牌例,只

雜談六虎牌的特質。

六虎牌的起源無從稽考,它是否由客家人發明,我們亦不清楚,甚至要為遊戲釋名,也有一定困難。

現時有關六虎牌的最早記述,見於 1886 年由 J.W. Young (1855-1898) 所著的荷蘭語文章《親

生、收養與寄養兒童:大清律例之中的有關條款》

[1]

,英語文獻則最早見於 1895 年,由漢學家及

曾任英國駐華及駐韓總領事的務謹順爵士 (Sir W.H. Wilkinson, 1858-1930) 所寫的 Chinese

Origin of Playing Cards。據務謹順文中所述,六虎牌當時的名稱音譯為 "lieh chih",而此語的

註解為 "waste paper" (廢紙)。

我想不起有解作廢紙而拼音為 lieh chih 的中文詞語。讀過務謹順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務謹順人如其

名,下筆向來嚴謹,資料務求準確,但他始終是老外,說不定有搞錯的地方。事實上,以後我們會看

到他文章中一個明顯錯處,不過現在先回說這個 lieh chih。

由於馬弔花色源自對錢幣的稱呼,故按其音譯,我起初猜測 lieh chih 並非「廢紙牌」,而是「烈紙

牌」。烈紙就是燒紙錢的意思。然而燒紙錢通常令人聯想起喪事,所以照道理,人們不應為牌戲取這

麼不吉的名字。當然,說不定在六虎牌的起源地,六虎牌是節日才玩的東西,而人們也會在節慶燒紙

錢,不過這樣的猜測,還是有點誇張。

之後蒙讀者 wing 賜教,發現 lieh chih 可能是「列子」。從網上搜尋,亦知「列子」現今在內地

一些地方是牌戲術語,乃組合的意思。稱六虎牌為列子牌很貼切,不過舊日有無「列子」這個術語,

有點疑問。

本文摘自/2010/11/

Stewart Culin (source: )

再後來,又發現網頁 Andy's Playing Cards 將 lieh chih 譯成「甩紙」。以「甩紙」解廢紙,

聞所未聞,但是加上一個「牌」字,就豁然開朗 ── lieh chih 牌,不就是甩紙牌嗎?

讀者 wing 的猜想跟 Andy's Playing Cards 的猜想都好有道理,不過從街坊生活去看,似乎後者

的較有可能。受務謹順訪問的人,或許不過說他們在「甩紙牌」(即是打紙牌),但務謹順以為「甩紙

牌」是專有名詞,就誤將「甩紙」當作牌戲的名稱。

故事來到這裏,又多一個曲折。上世紀研究中國牌戲,最權威者有二人。一位是務謹順,而另一位比

他更權威的,是Stewart Culin (1858-1929)。讀過我的天九系列文章的讀者,應該都知道我曾

多次引用他們兩位的著作。Culin 是賓汐凡尼亞大學的考古及古生物學者,也是著名的民俗學家及遊

戲收藏家。我寫六虎牌這個題目,竟然沒有先翻一翻他的著作,簡直是愚蠢的過失。其實 Culin 於

The Game of Ma-Jong(1924) 一文曾經提起務謹順和這個 lieh chih 牌,但他於文章內將牌名音

譯為 lut chi,並提及務謹順的兩副 lut chi 牌是從 Swatow (汕頭的舊稱)與廣州購入。比起務

謹順,Culin 的文章往往用的是近粵音的音譯,所以 lut chi 這個譯法,是支持「甩紙」一說的,不

過這並非完滿的證據,因為我們不敢肯定「甩」的粵音讀 lat1(粵拼),是從多久前才開始的事。

說到底,若無中文記錄,我們很難確定 lieh chih 或 lut chi 的本名是甚麼。

無論舊稱如何,今天「六虎牌」才是遊戲的名稱,可是名字中的「虎」字,也只是有音無字。考究天

九及馬弔的歷史,我們會發現中國傳統牌戲之中,以「虎」、「和」、「湖」作名字的並不罕見,例如看

虎、鬭虎、遊湖、遊和、碰和、默和等等;現今麻雀術語之中的「胡牌、食糊、詐胡/糊」的「胡/糊」

字,本字也實為「湖」,出自清代「十湖牌」。依循這個框架去看,「六 fu 牌」的 fu 字,應離不開

「虎」、「和」、「湖」三者

[2]

。然而,我曾經請教王小發君客家話的讀音,卻發現這個 fu,客家話發

音有若粵音的「父」、「庫」之間,與虎(讀若 ku)、胡/糊(聲調若粵音的「符」)等等,發音未盡相

同。

這種差異,可能由於 fu 的本字確非虎、和或湖,但另一個解釋,是六 fu 牌本非客家人發明,而且

fu 也是虎、和或湖三者之一,只是於牌戲傳入客家社群途中產生音變,就正如香港人說的「埋單」

(結賬),傳入內地卻變成「買單」一樣。真相如何,又是一個謎。

三十八隻牌的最後兩款。

本文摘自/2010/11/

係乜花與乜綫?連客家人都搞錯。

下篇揭曉。

本文以「六虎牌」作為遊戲的名稱,主因是現今六虎牌有所謂「五虎下山」的玩法。無論 fu 的本字

是甚麼,以「虎」作 fu,早已進入遊戲之中。另一個原因,是有關六虎牌的文字記述,似多已接受

「六虎牌」這個稱呼。例如 C.T. Dobree 所著的 Gambling Games of Malaya 一書,就以中

文「六虎牌」及英文 "Luk Foo Pai" 並註解 "Six Tigers Cards" 作遊戲名稱。Dobree 雖非漢學

家,但他並非一般作家,而是馬來西亞的前助理警察局長。馬來西亞的賭博法 Betting Act 1953

內文直接提及他的著作,因此他所定的名稱,就算無學術參考價值,亦有實質影響力。

[1] J.W. Young, Versterfrecht, adoptie en pleegkinderen bij de Chineezen.

Behandeling der betrekkelijke artikelen van het wetboek Tai Tshing Loet L

é

,

Tijdschrift voor Indische Taal-, Land- en Volkenkunde, XXXI, pp. 269-302, 1886.

[2] 其實還有一個「壺」字。清李斗《揚州畫舫錄》:

畫舫多作牙牌、葉格諸戲,以為酒食東道。„„葉格以「馬吊」為上„„次之碰壺,

以十壺為上。四人合局,三人輪鬥,每一人歇,謂之「作夢」。„„近今盡鬥十壺,

而諸例俱廢,„„

當中提及的「碰壺」,很可能就是「碰和」。「壺」音跟現今「胡牌」或「食糊」的「胡/糊」

音顯然吻合,而上文說「以十壺為上」、「近今盡鬥十壺」,可見遊戲也有一「壺數」,但不知

與六虎的「糊數」或麻雀的翻數是否相同。由於舊文獻之中,暫時只知《揚州畫舫錄》簡短

地以「壺」字入牌,故「壺」字暫不列作「胡/糊/fu」音的可能出處。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1月17日星期三

客家六虎牌(二)

(Last revised on 2011-01-10)

深圳102歲人瑞黃水娣婆婆最愛打六虎牌

(圖片來源:深圳市民政局)

從歷史發展來看,沒有猶太教,就沒有伊斯蘭教。然而,縱使穆斯林也奉猶太教的摩西五經為上帝啟

示的聖書,但沒有人會說「伊斯蘭教是猶太教的分支」。馬弔跟麻雀的關係也一樣,無論兩者淵源多

厚,後者也不應視作前者的後裔。

追本溯源,麻雀的遠祖其實是一種由清代馬弔突變而成,稱為「默和牌」的牌戲,而麻雀的直系前身,

是一種不知源於何時,但在十九世紀中葉依然流行,叫做「棍牌」的紙牌戲。默和牌與棍牌的發展,

應該與許多馬弔及非馬弔系的紙牌戲互有影響,但是由於缺乏文獻,今天我們已難以釐清其中細節,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就是默和牌之前的馬弔遊戲,莫不以鬥牌為目的。因此默和牌這種湊牌遊戲

的出現,可說是一大類基於馬弔花色的紙牌遊戲「脫馬入麻」的分水嶺。現代麻雀風行,更差不多消

滅了正宗的馬弔本身。這與天九之反其道而行,從宋、明兩代以湊牌為本的宣和牌之式微,演至明、

清兩代以鬥牌為本的「鬭天九」及「打天九」之興起,形成有趣的對比。

今日馬弔系的紙牌戲並未消亡,散居全球各地的客家人居功至偉。縱使六虎牌與明代馬弔大相逕庭,

但其牌面花色及玩法,仍深具傳統馬弔的特色。要說六虎是現代馬弔,一點也不為過。

本文摘自/2010/11/

圖一

首行左起:一拾(百子)至九拾

次行左起:一貫至九貫

第三行左起:一索至九索

尾行左起:一綫(毛公)至九綫

右邊另有兩隻特殊牌「×花」與「×綫」

拾貫索綫:馬弔的牌制

一副六虎牌共有三十八隻,包括拾、貫、索、綫四門(圖一,其中「綫」通「錢」,但不讀「錢」),

及另外兩隻單牌(圖二)。明代馬弔本有四門花色,分別為十、萬、索、錢,六虎牌只改稱「萬」為

「貫」,但仍保留四門;相比之下,麻雀改「錢」為「筒」,並廢去十字門,只留三門。

如果麻雀只是缺了一門,六虎牌並不會顯得特別有馬弔味,但是再作比較,就看得出兩者之別。相信

讀者已然發覺,六虎牌作「一拾」及「一綫」用的兩隻牌,是另外取名的「百子」及「毛公」。從務

謹順的Chinese Origin of Playing Cards,以至我於網上看到的其他英文網頁,似都認為「百子」

是「百子千孫」的百子 (a hundred sons) 之意。這很可能是誤解。馬弔四門牌共四十隻,其中十、

綫兩門各十一隻,萬、索各九,每一門從大到小,排列如下:

十字門:尊萬萬貫、千萬、百萬、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

萬字門:尊九萬貫、八萬、七萬、六萬、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

索字門:尊九索、八索、七索、六索、五索、四索、三索、二索、一索。

錢字門:尊空沒文、半文錢、一錢、二錢、三錢、四錢、五錢、六錢、七錢、八錢、九錢。

上面四門牌的定制,並不很有邏輯。根據明代潘之恆《葉子譜》所述,牌名中若有「尊」字,則該牌

為同門之中最大。「空沒文」的「空」指錢幣的孔洞;由於錢幣面值愈大孔洞亦愈大,所以以空為尊,

本來最小的空沒文,亦因為取「空」字的意頭,變成最大。因此馬弔之中,錢字門的大小順序跟其他

三門相反,以大額作細牌,小額作大牌。另外,半文錢別稱「枝花」,一錢即一文錢,一百文錢即一

本文摘自/2010/11/

索,但十索卻稱一萬。十字門的「十」,則指十萬。

從馬弔牌張可見,六虎牌的「百子」其實在是十字門的「百萬」,只是六虎因保留了馬弔的十字門缺

「一十」牌的特色,故於遊戲中挪用「百子」作「一拾」用。至於錢字門,雖則馬弔本有一錢,但以

空沒文為尊。六虎牌也許因此不取「一綫」本身,而以一隻特別牌作一綫用 。六虎牌亦統一了各門

順序,以一綫為小,九綫為大,較馬弔的順序方便學習。

「一綫」的真身

今日當一綫用的六虎牌,如圖一所示,是「毛公」。然而它兩隻特殊單牌之中,「×綫」(圖一最右有

紅印的牌)也以綫為名,因此以「×綫」為一綫,好像才較為合理。

我懷疑「×綫」才是真的一綫,而以毛公作一綫,可能是現代玩家搞錯。 首先,按務謹順所述,以

前的六虎牌,毛公才是兩隻特別單牌之一,一綫反而是一隻不知名的 "ace of cash"。其次,務謹順

指綫字門牌張順序,於三人玩的時候,由大至小為:

ace of cash、九綫、八綫、七綫、六綫、五綫、四綫、三綫、二綫。

四人玩的時候,「毛公」及「×花」均歸綫字門,但牌序卻倒過來,從大至小為:

毛公、×花、二綫、三綫、„„、九綫、ace of cash。

比較馬弔與上述三人局與四人局的牌序,可見務謹順年代的六虎牌揚棄了「一綫」,而另外引入一隻

ace of cash。若除去「一綫」牌,又不理會 ace of cash,則四人局的牌序與馬弔相同。由此可見,

毛公其實對應馬弔的尊空沒文,而「×花」對應枝花 / 半文錢(兩者以花為名,亦合)。根據消去法,

「×綫」亦應屬綫字門的 ace of cash。因此,若六虎牌要改變成今天的牌序,以一綫為小,九綫為

大,則空沒文(毛公)、半文錢(×花)與 ace of cash(×綫)之中,似乎以挪用並無用數字作名

稱的 ace of cash 作一綫最為合適。

歷史上的毛公

講開毛公,務謹順繙譯為 Prince of Mao(即「毛國的國公」),十分搞笑。他於文章中認為毛公是

水滸傳一百零八個好漢之一,但這一百零八人的星宿名、綽號及姓名當中,只有「錦毛虎」燕順、「毛

頭星」孔明及「金毛犬」段景住才有「毛」字,而稱他們任何一人為「毛公」,似乎十分勉強。查實

「毛公」是戰國時代的一名職業賭徒,載於《史記‧魏公子列傳》:

公子聞趙有處士毛公藏於博徒,薛公藏於賣漿家,公子欲見兩人,兩人自匿不肯見公子。公子

聞所在,乃閒步往從此兩人游,甚歡。平原君聞之,謂其夫人曰:「始吾聞夫人弟公子天下無

雙,今吾聞之,乃妄從博徒賣漿者游,公子妄人耳。」夫人以告公子。公子乃謝夫人去,曰:

「始吾聞平原君賢,故負魏王而救趙,以稱平原君。平原君之遊,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

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遊,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

以為羞,其不足從游。」乃裝為去。夫人具以語平原君。平原君乃免冠謝,固留公子。平原君

門下聞之,半去平原君歸公子,天下士復往歸公子,公子傾平原君客。

公子(信陵君)聽說有兩個才德兼備但沒有從政的人(處士),一位是藏身賭徒當中的毛公,另一位

本文摘自/2010/11/

是藏身酒館的薛公。他欲見二人,但二人卻躲起來避見公子。 公子打聽到他們藏身所在,就悄悄步

去找他們,結果相交甚歡。平原君聽到這個消息,就對他的夫人說:「當初我聽說夫人的弟弟魏公子

是個天下無雙的賢人,如今我聽說他竟然跟賭徒與賣酒的交往,他只是個胡作妄為的人罷。」夫人將

此話轉告公子,公子聽了就跟夫人告辭,說:「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

足平原君的請求。卻原來平原君與人交往,只是顯示豪闊,不是求取人才。我身處大梁時,就常常聽

說毛公、薛公二人賢能,到了趙國,唯恐見他們不著。像我這種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

如今平原君竟以結交他們為恥,這個人不值得結識。」於是收拾行裝準備離去。夫人把公子的話全告

訴平原君,平原君聽了就去向公子脫帽謝罪,堅決挽留。平原君的食客們聽聞此事,有一半人離開轉

投公子,於是天下的士人又歸附公子門下,令平原君的賓客又因仰慕而盡投信陵君。

所以毛公是 Mr Mao,不是 Prince of Mao。六虎牌的設計者自詡才德兼備(處士),相當幽默。聽

聞四川的「貓公牌」與客家六虎牌相近,若然屬實,相信是四川人只識 Chairman Mao 而不知 Mr

Mao,方把毛公訛為貓公。

鹿花、梨花與雲錢

無論真正的一綫是毛公抑或「×綫」,今日六虎牌玩家已經習慣以「×花」與「×綫」作兩隻特殊牌。

打牌的規則是約定俗成的,我們不應自以為是地要求客家人更正。

「×花」與「×綫」的本稱,於客家人之間似已失傳。據網上幾個有關六虎牌的英文網頁所述,如今

客家人似乎多將「×花」唸成「麗花」,將「×綫」唸作「麗綫」。讀者王小發君亦私下跟我說,有客

家人亦將麗綫念作「喱綫」。

由於上述英文網頁的作者及王君都各有客家朋友作資料來源,因此這些稱謂應有一定程度的流通。然

而「×花」與「×綫」兩隻單牌的「×」字字型顯然不同,因麗花/麗綫一說,實在存疑。

兩隻單牌的名稱,其實於由 J.W. Young (1855-1898) 撰寫的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Chineesche hazard- en kaartspelen (1886) 一文中早有記載:「×花」實為「梨花」,而「×綫」

實為「雲錢」。「錢」字給寫成現今牌上的「綫」字,也可能是製造商出錯所致。

讀者也許會覺得,說六虎牌中的「×綫」為「雲綫」,字型還算相似,但是「×花」的「×」,怎樣也

不似是「梨」字呀!這個矛盾其實很易解釋 ── 「梨花」牌還有另一個名稱,叫做「鹿花」,而現

今六虎牌上所印的,正是後者。據《隸辨》所載(見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鹿」字有異體字

鹿花與雲錢兩個名稱,其他文獻亦有記載。務謹順的文章就稱「×花」為 "Stagflower",直譯就

是鹿花。文章也提及當時人稱六虎牌及棍牌中的鹿花為「白花」(Whiteflower)。從 W.A. Chatto

所著 Facts and Speculations on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Playing Cards (1848, p.58) 一

書,我們可以找到棍牌(書內稱為「千萬紙牌」Tseen-wan-che-pae)之中「白花」的樣色。何

以白花又稱鹿花,讀者看圖自會明白:

。去掉了頂部及邊旁的一撇,就與牌中的字型相似。

本文摘自/2010/11/

圖二:「千萬紙牌」的「白花」

Stewart Culin 於 Korean Games: with Notes on the Corresponding Games of China and

Japan(1895, p.139) 一書中,亦用類似粵語拼音將「×花」譯成 Luk Fa、將「×綫」拼成 Wan

T'sin。從前者可見「×花」是鹿花;至於後者,Culin 於書的第 135 頁將「千萬」拼成 Ts'in

Man,可知 Wan 不是「萬」,亦即是說他拼的並非官話。從粵音推想,Wan T'sin 應是雲錢。王

小發君說客家人將「×綫」唸成「喱綫」,可能是客家人先將「梨花」變音唸成「喱花」,然後再將「×

花」與「×綫」的兩個「×」字混淆成同一個字之故。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1月27日星期六

客家六虎牌(三)

(Last revised on 2011-01-10)

圖一(圖片來源:大英博物館)

東風西漸:六虎牌是中國牌藝西傳的 missing link?

上圖是一套西班牙紙牌木刻印版的印刷樣本。驟眼看去,大扺任何香港人都會想起現代麻雀的花色,

但這塊印板其實是大英博物館於 1896 年收入的藏品。

紙牌研究者一般都同意紙牌由中國人率先發明,但西洋牌究竟源自中國,抑或只是發展中受中國紙牌

影響,就人言人殊。前文提及的 W.A. Chatto,就提到西洋紙牌有中國紙牌的淵源,而務謹順爵士

就說得更白,單看其文章標題 Chinese Origin of Playing Cards(注意,不是 Origin of Chinese

Playing Cards!),就知道他力主中國起源論。務謹順於文中提出了不少西洋紙牌源於中國的蛛絲馬

跡,譬如早期意大利與西班牙紙牌上的「杯」和「棍」,務謹順就認為是西洋人錯把「万」字倒轉,

當作杯的圖案,以及將索子的圖案誤認為棍子的結果。而於他的理論當中,客家六虎牌的地位尤其獨

特。

務謹順覺得,若以中國紙牌為西洋紙牌的起源,會有難解之處。比如西洋紙牌多有四門(例如撲克牌

有黑桃、紅心、方塊與梅花),但務謹順那個年代的中國紙牌,卻多只有三門(例如棍牌的公、條、

餅);此外,好些中國紙牌的各門都是不相統轄的,但西洋紙牌各門卻可以分大小(例如在一些撲克

牌遊戲中,黑桃 > 紅心 > 方塊 > 梅花)。務謹順認為,六虎牌有四門,而四門又分高下(拾 >

貫 > 索 > 綫),正好填補了這個迷失的環節。他甚至認為西班牙及意大利紙牌之中的 "Caballo"

(馬),實際上是西方人將中國紙牌帶回歐洲時,指「鹿」(客家牌的「鹿花」)為「馬」的緣故。

本文摘自/2010/11/

然而,若然英文維基百科的說法屬實,現今的研究者似乎認為西洋紙牌源自埃及,而不是中國,但無

論如何,務謹順的文章確實點出了一些西洋紙牌跟中國紙牌的共通點,不過現代六虎牌的設計,卻又

反過來受到西洋牌的影響。

西風東漸:現代六虎牌花色設計

現代六虎牌花色的美術設計很有趣,不但「貫、索、綫」三字用上了特別的美術字體,二至九各個數

字,更像「鬼劃符」。可是,若細心觀看的話,讀者會發現牌中的「二、三、四、六」四個數目字,

其實用上了撲克牌的黑桃、紅心及方塊(沒有梅花)。從其他網頁(例如 Dylan Sung 的六虎牌網

頁)所載的六虎牌照片,我們更發現牌張中的「八」字,與阿拉伯數目字 8 有相似的地方,而我更

感興趣的,是牌張中的「五」字,究竟是一盞神燈,還是一個水壼?

圖二

「大字紙牌」原是「十字紙牌」

上圖所用的是由「源利」公司所製六虎牌。若將牌中各門「二、六」兩組牌張拼在一起,得出的就是

「大字紙牌,源利廠造」八個字(見圖三左)。以前六虎牌承繼了馬弔牌的花色設計,牌張用的是繪

牌(例如見本博《重構明代馬弔牌例(一)》所載圖片)。我初時以為現代六虎牌所謂大字紙牌,是指

牌的花色並非繪牌,而是用加大字體顯示牌張名稱。然而按 J.W. Young 所撰 Bijdrage tot de

kennis der Chineesche hazard- en kaartspelen (1886,相關段落見此)及 James Platt 所

寫的 Chinese London and Its Opium Dens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v.274,

pp.272-282, 1895),我們卻發現「大字紙牌」原來是「十字紙牌」之訛。前文提過在 W.A. Chatto

的書中,棍牌乃稱為「千萬紙牌」。相信於晚清時期,有些紙牌製造商只以牌面花色的特色作牌具名

稱,因此有「千萬」(又稱千兵)的棍牌就稱為「千萬紙牌」,而仍保留馬弔十字一門的六虎牌,就稱

作「十字紙牌」。

姑勿論「大字紙牌」的本義,若要用源利廠所製六虎牌拼出「大字紙牌」四字,四隻牌卻要依貫、綫、

索、拾來排列,與六虎牌本身「拾貫索綫」的牌序不同。

本文摘自/2010/11/

圖三

讀者可能會以為,只是源發廠造的六虎牌才是這般排法,但翻查 C.T. Dobree 的 Gambling

Games of Malaya 一書,以及幾個網站的圖片,可發現無論是馬來西亞的「大發財」嘜、香港天生

公司的「雙魚嘜」、中國江蘇製的某品牌,以及上圖香港源利廠所造的六虎牌,基本上除了公司名稱

不同之外,用的都是同一款設計。(前文圖中由在下精製的「Alone in the Fart 嘜最靚六虎牌」是

例外。為求一致,「大字紙牌」四字改以「拾貫索綫」順序排列。)

為了瞭解這四字的排列方法有甚麼玄機,我將「大字紙牌」四字以逆時針方向排列(圖三中),卻看

不出任何頭緒,不過當我將四牌以「拾貫索綫」的次序按逆時針方向排列的時候(圖三右),就發現

「大字紙牌」四字,是以先直後橫的方式排列,可是橫排的「紙牌」二字,是由左至右排列,與九萬

貫之中的「源利」二字從右至左排列不同。所以,若要一致的話,「拾貫索綫」四門就應以順時針方

向來排(亦即是在圖三右之中,掉換一拾與一索兩者),不過這又與現代一般中國牌戲,以逆時針定

坐次的慣例不同。

到底「大字紙牌」的排列設計只是巧合或單純的錯誤,抑或六虎牌的玩家坐次根本是順時針方向?現

代六虎牌又是誰人所設計?這些可能是永遠無法解開之謎。

以上各篇講的主要都是牌面花色。下篇,我們會約略從牌規着眼,探索六虎牌在中國牌藝之中的位置。

客家六虎牌(一) 、(二)、(三)、(四);客家六虎牌例(中 / 英)

同場加映:從 0:58 開始有許多六虎牌出現的客家 MV。據作者杜邦傑自述:「因為我是

外籍人士,雖然對於客家文化並不十分熟悉,但藉著這次的參賽機會,除了蒐集一些客家的

資料,另外,我還發現傳統的客家牌遊戲,所以我選擇牌面較大的代表男生,反之牌面較小

的當作女生。這代表在愛情的世界裡其實男女地位有時是不對等的,就像這首歌的歌詞也讓

我有所感觸一樣。」

视频地址:/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AGYLZNuFooc

Label(s): 傳統遊藝(天九、馬弔、麻雀 „)

本文摘自/2010/11/

2010年12月5日星期日

客家六虎牌(四)

(Revised on 2011-01-13, 2011-01-26)

之前我們說過六虎牌是「現代馬弔」,實際上只是為了將就讀者,才有這簡單的說法。

明代用馬弔牌玩的熱門遊戲有三種,分別是馬弔、看虎與扯五章/扯三章。看虎及扯章均去掉馬弔牌

的十字門,只留萬子、索子及文錢三門,後世花色與馬弔牌相近的中國牌戲,絕大部份亦持同樣做法,

麻雀也不例外。現今流行的牌戲中,仍保有馬弔四門花色的,應該只剩客家六虎牌,因此比起其他現

代牌戲,六虎牌最符合馬弔的嫡傳身份。

然而六虎牌的玩法,承襲的並非馬弔,而是看虎的部份特色。

若隱若現的看虎

看虎於中國牌戲的發展之中,若隱若現。晚明潘之恆於《續葉子譜》中提及鬭天九(現代「打天九」

的前身)時,就提到看虎遊戲:

鬭天九之戲,汪喬孫自廣陵傳來,云是吳興鬬牌法,頗與看虎相似,宜即廣陵人為之然。約法

三章甚簡略,於中亦可致思,足術也。去穎入於葉子,亦從其類之變法爾。

看虎跟馬弔、扯章和打天九一樣,都是鬥牌遊戲,而不是如打麻雀般的湊牌遊戲。也許民間認為打天

九與看虎較相似吧,根據清末民初徐珂所編的《清稗類鈔》,當時人們又稱打天九為打四虎。

看虎去掉馬弔的十字門,只留三門。到了清初,出現了一些專門製作,只得馬弔三門牌的牌具,人們

亦將此牌具及用它來玩的牌戲,統稱遊湖,不過當時人們對於遊湖的起源,已經開始混淆。在雍正一

朝曾任翰林院庶吉士的汪師韓,就於《談書錄》之中提到(《清稗類鈔》亦引之):

世人多謂馬吊之後,變為遊湖,亦非也。二者為一時並有,特馬吊先得名耳。馬吊本名馬掉腳,

約言之曰馬掉,後又改掉為弔(謂馬四足失一不可行;明時或設腳為角) 。遊湖廣三十葉為

六十葉,其名自康熙開始有。然前人用三十葉,其曰看虎(一名鬭虎),曰扯三章,曰扯五章

者,即遊湖也。(杭之西湖、蘇之虎邱、揚之紅橋,其船皆曰湖船,客皆曰遊湖。馬掉取乘馬

之義,遊湖取乘舟之義耳。)

可見汪師韓認為馬弔與遊湖應有同等地位,只不過馬弔先得名字,才令一般人以為遊湖類的遊戲是從

馬弔而來。

看虎變 khanhoo,鬥牌變湊牌

看虎從清中葉開始式微,但到了清末,其名稱卻給另一種遊戲承繼。務謹順及 Culin 都提過清末一

種用時稱棍牌的牌具來玩的遊戲,稱為 khanhoo。務謹順學得這種遊戲之後,大為鍾愛,於是他

本文摘自/2010/11/

於 1890 年代將這種遊戲引入歐洲,改用撲克牌玩,並說服紙牌製造商 Charles Goodall 生產附

有 khanhoo 說明書的撲克牌。他晚年甚至以 William Khanhoo Wilkinson 的名字來寫書。

Culin 於 The Game of Ma-jong (1924) 一文中,將此遊戲的名字另外音譯為 kán ú。文章附圖

顯示,這種 khanhoo 所用牌具,無疑就是現今的東莞遊湖牌。由於看虎屬於遊湖類別,而 khanhoo

及 kán ú 的發音又與看虎相近,因此我相信 khanhoo 就是看虎的音譯。

電鋸曾經和我私下討論過東莞遊湖牌。那時我仍未認真考究過馬弔紙牌的歷史,故誤以認為東莞遊湖

遊戲即汪師韓年代的看虎。電鋸卻正確地指出,汪師韓年代的遊湖牌用的是三十或六十張牌(「廣三

十葉為六十葉」,見上面《談書錄》引文),東莞遊湖牌不計鬼牌,也「廣六十葉為一百二十葉」。雖

說以雙倍的牌張來玩同一種遊戲並不出奇,但箇中可能有真正的分別。現在我們知道,明代或清初的

看虎是鬥牌遊戲,而根據 Culin 的記載,棍牌或 khanhoo 當時又稱為 Ma Tskeuk "Sparrow",

亦即麻雀,是現代麻雀的前身,屬湊牌遊戲。故此兩種「看虎」的內涵並不相同。

明代看虎

務謹順引入歐洲的 khanhoo 規則,頗有現代麻雀「上牌」(內地及台灣稱為「吃牌」)的精神,詳

情可看上述 Culin 的文章,或維基百科的 khanhoo 條目。儘管此 khanhoo 及現今的東莞遊湖牌

承繼了「看虎」及「遊湖」兩個名稱,它們卻無明代看虎這種鬥牌法的內涵。

明代看虎既是鬥牌,自有其合法牌型。打天九有九種合法牌組,看虎的牌型數目也不相上下,但比較

缺乏系統,故此處不贅,但它主要的牌型有兩種:

三張同數字但不同門的,稱為「豹」,例如三萬三索三錢,類似撲克牌的「三條」;

三張同門而且數字相連的,稱為「順」,例如三十四十五十,類似撲克牌的「同花順」,但只

得三隻牌。

這兩類牌組至今仍留存在六虎牌之中,其中「豹」改稱為「各」,但由於六虎牌有四門,因此「各」

除了三條之外,還有四條;「順」則仍稱「順」,不過六虎牌的順子可由三隻至九隻不等,較看虎有彈

性。

時間的潮流,淹沒了歷史的痕跡。明代馬弔及看虎的精粹,多已不再存在於現代中國牌戲之中,客家

六虎牌的「各」及「順」卻是滄海遺珠。玩慣撲克牌的朋友,可能不覺得這兩種牌型有何特別,但其

實在中國古今各類牌戲之中,它們是罕見的特色。

中國惠斯特?

這兩種牌型,以及六虎牌上所印的黑桃、紅心及方塊,都是撲克牌也有的特點。六虎牌其實還有兩項

鮮見於中國牌戲,但令人聯想到西方橋牌的規條。第一項就是「叫牌」。每局六虎牌開始之前,玩家

都會輪流叫牌,以決定一種稱為「做牌」的權利誰屬。詳見本網誌不日推出的六虎牌例。這種叫牌法,

僅見於客家六虎牌,而不見於古今其他中國牌戲。另一項是與叫牌相關的「夢家」制度。合約橋牌四

名玩家之中,會有一名作夢,這點六虎牌也一樣。不過做夢的規矩自清乾隆年間已有,根據《揚州畫

舫錄》記載,當時有一種稱為「碰壼」的牌戲(名稱很可能「碰和」的變音,但不知規則與碰和牌有

多近似),在畫舫上流行的玩法是『四人合局,三人輪鬥,每一人歇,謂之「作夢」』。由於文中並無

關於叫牌的記載,而且撲克牌於清末才開始於中國流行,所以此夢家制度似是由清代人獨立發展出來。

本文摘自/2010/11/

現今有些客家玩家說作夢的時候,會說「捉夢」,此語淵源甚古。明代馮夢龍於《馬弔腳例》中,就

說「取之曰捉,縱之曰放」,這裏「捉」的意思是擊牌,不過到了後世,客家人的「取之曰捉」就變

成「取得夢家地位的謂之『捉夢』」了。

儘管叫人想起西方牌戲的,是客家六虎牌而非務謹順所述的 khanhoo,但諷刺的是,根據英國海軍

少將E.C. Sim 的遊記 Our Travels Round The World 1892-94,khanhoo 當時竟又稱為

chinese whist

[1]

(中國惠斯特;whist 是現代橋牌的前身)。月前我到衣紙舖買「客家牌」,老闆

又以為我要買「東莞牌」。真是既生瑜,何生亮。(本系列完)

客家六虎牌(一) 、(二)、(三)、(四) ;客家六虎牌例(中 / 英)

註:

[1] Sim 所謂 chinese whist,應該只是一種通俗稱呼,而非專有名詞。惠斯特橋牌之中

確有一類稱為 chinese whist,例如見 Foster's Complete Hoyle (1897),

pp.147-148,不過這種橋牌與 khanhoo 或看虎毫無關係,也應該並非由中國人發明。

就好像「德國橋牌」、「西班牙炒飯」或者股票期權的 "European call" 一樣,此處地名只

是個用作識別的記號,而不具發源地的意義。

本文摘自/2010/11/

5 則留言:

Lingkun Cheng 說...

謝詳細講解。

我覺得客家六虎牌很像西方橋牌:

1)對家為“夢家”。

2)開牌前有權選擇做與不做。

3)如閣下所言,牌張共有四門。

中國傳統遊戲當中,好像只有客家六虎牌才有像西方橋牌一樣的“夢家”。不知前人有否對此有所研

究?

2010年12月18日 下午12:53

The suffocated 說...

這麼巧,我於(但未刊出的)牌例中,也是說六虎令人聯想起合約橋牌。

除了你說的幾點,六虎牌還:

4) 於「大字紙牌」中使用了撲克牌的圖案,

5) 有順子、三條及四條。

所以六虎是云云傳統中國牌戲中最接近撲克牌的。不過 3), 5) 都是明代遺留,若說跟撲克牌有關,

那反而是撲克牌受了中國牌戲影響(即務謹順所持的中國起源論)。第 4) 點則很難相信並非從撲克

牌抄過來。

最不清楚的,反而是 1), 2) 兩點。我未聽過前人對此有甚麼研究。事實上,古書有較詳細記錄的馬

弔系及麻雀系舊遊戲玩法,來來去去都只是馬弔、看虎與扯三章/扯五章與默和、碰和幾種。除非是

務謹順那個年代的洋人,可以親身目睹牌戲進行,否則一般人對其他牌戲,頂多都是只知其名而不知

其內容。

忘了那本書(好像是楊蔭深的《中國遊藝研究》)說過,中西牌戲相似之處,也許只是巧合而已。然

而六虎的夢家與叫牌,似是前所未有的特色,而它也確實叫人聯想起橋牌。兩者究竟有何關係,頗堪

玩味。有趣的,是六虎一直都只流傳於客家人當中,但撲克牌卻風行全國。若說六虎吸納了橋牌的特

色,那奇怪的就是為何它好像是唯一一種受影響的牌戲?

2010年12月18日 下午5:49

本文摘自/2010/11/

The suffocated 說...

剛剛發現原來「夢家」的制度於乾隆年代已有。根據揚州畫舫錄記載,當時有一種稱為「碰壼」的牌

戲(很可能「碰和」的變音),在畫舫上流行的玩法是『四人合局,三人輪鬥,每一人歇,謂之「作

夢」』,不過文中並無關於叫牌的記載。

2010年12月19日 下午9:08

Lingkun Cheng 說...

妙哉。原來此例早已有之。

《揚州畫舫錄》一文頗堪玩味:

“牙牌以竹代之,四人合局,得四為上,謂之“四狠”,色目有“四翻身”、“自來大”諸名。以末

張為上者,謂之“添九”,色目有“三長四短”、“自尊大結”諸名。”

”以末張為上”,難道是指天九牌中,以大雞細雞等細牌作為至尊無上 ? “添九” 難道是天九?

“自尊“ 難道是至尊?

同文,又,“紙牌始用三十張,即馬吊去十子一門,謂之“鬥混江”“

雖無番子,此即為現今之麻雀也。

2010年12月19日 下午10:41

The suffocated 說...

「添九」、「自尊」的確可能指天九及至,譬如文中「得四為上」,也可能指天九以四戙打和的玩法,

不過我還是覺得作者描述的是另一種(已失落的)天九遊戲。須知天牌於宋朝時已稱天牌,而「天九」

二字又非難字,所以「天九」無理由會訛為「添九」。況且《揚州畫舫錄》的作者李斗本身是江蘇人,

應該不會搞錯揚州畫舫上的讀音才對。也許他描述的,是用天九牌玩的另一種遊戲,而非打天九。事

實上,三長四短(即三隻長牌加四隻短牌)也非明代鬬天九或近代打天九的牌例所有。

文中「鬥混江」的意思,似乎純粹指去掉馬弔牌的十字一門,並不一定與麻雀有關。只用馬弔三門,

是明代的扯張與看虎已有的做法。清代一些牌戲不過是一脈相承而已。

論牌式,文中所指用一百二十隻牌(即三門馬弔牌各四副)加上福祿壽財喜,才真的接近麻雀的編制,

亦與後世的江西紙牌完全相同。不過文中的碰壺的實際玩法為何,到底是湊牌還是鬥牌,我們並不清

楚。

本文摘自/2010/11/

有些詞典將碰壺視同碰和,卻沒有說明原因。其實「碰和」一語本身也是混亂的根源。原本的碰和遊

戲(從默和牌演變而成)是湊牌法,也是麻雀的祖先,但是清代人對「碰和」一詞的用法,卻相當籠

統。清初的情況還待考,但清末的時候,「碰和」一詞差不多已成為「打牌」的俗稱。若於有文獻提

及「碰和」,除非有描述玩法,否則不應想當然地以為它指的是原本的碰和牌。

2010年12月20日 下午7:49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