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发(作者:衣雪卉)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21)申请号 CN2.0
(22)申请日 2019.06.12
(71)申请人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26601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恒联路88号
(72)发明人 陈鑫涛 唐文君 姚金龙 孙月玲 向中林 杨正华 蒋龙宇 徐小评
(74)专利代理机构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江平
(51)
(10)申请公布号 CN 1101300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9.08.16
权利要求说明书 说明书 幅图
(54)发明名称
一种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
(57)摘要
一种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
法,属于纺织生产技术领域,先将T400长
丝合股增加捻度,然后采用大直径筒壳进
行络筒,再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
的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所述大直径
筒壳和小直径筒壳的长度相等,最后进行
染色。本发明对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处
理实现预定型,然后再使用大直径筒壳络
筒,而后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
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采用这种转移
法络筒的方法可提高小直径筒壳上筒子纱
的密度,为后续的染色过程预留收缩空
间,保证筒子纱的收缩不会导致筒壳变
形,保证PET和PTT不同纤维不会发生粘
搭引起破丝,以便于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2021-08-03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2019-09-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9-08-16
公开
法律状态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
撤回
实质审查的生效
公开
权 利 要 求 说 明 书
1.一种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然后
采用大直径筒壳进行络筒,再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
壳上,所述大直径筒壳和小直径筒壳的长度相等,最后进行染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倍捻机处理的
T400长丝的捻度为100~500捻/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直径筒壳
进行络筒时,张力为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小直径筒壳放置
在大直径筒壳上方,在小直径筒壳的上方向下施加挤压力,使小直径筒壳替换大直径
筒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转移至小直径筒壳
上的筒子纱的密度为0.27±0.01g/cm
3
。
说 明 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筒子纱染色工艺。
背景技术
T400纤维是由PET和PTT(50/50)两种不同涤纶纤维制成的双组份并列复合纤维。
这两种组份的纤维遇热收缩率不同,可产生一种平滑的、螺旋状的卷曲。在染色和
整理过程中,纤维受热后产生的卷曲,使得用T400纤维制成的织物和服装具有优良
永久的拉伸性和回弹性。
现行的T400筒子纱染色步骤是:络筒、前处理煮纱、脱水、重新络筒、染色,该工
敢步骤繁琐,重新络筒后筒子密度较紧,只能控制在0.36±0.01g/cm
3
,而且PET与PTT的遇热收缩率差异大,染色过程中受到的高温高压处理,使得纱线
剧烈收缩,导致松式壳容易爆裂变形。若松筒密度达到0.3g/cm
3
以下时,纱线有足够的空间收缩,但纱线之间纤维在收缩过程中容易产生粘搭的现象,
导致纱线破丝影响后道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T400长丝在染色过程中剧烈收缩的现象,本发明提出一种可保证正常生产的
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是:先将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然后采用大直
径筒壳进行络筒,再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所述
大直径筒壳和小直径筒壳的长度相等,最后进行染色。
本发明对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处理实现预定型,使松散的纤维在径向上受到拉伸
的作用力,纤维之间相互抱合,减少纤维松散程度,提升纤维抱合力,以减少纱线与纱线
之间纤维的粘搭。由于在退绕过程中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会形成纤维断头,纱线破
丝的现象,故通过增加纱线捻度的方法来杜绝此现象的发生。
然后再使用大直径筒壳络筒,而后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纱线转移至小直
径筒壳上,采用这种转移法络筒的方法可提高小直径筒壳上筒子纱的密度,为后续的
染色过程预留收缩空间,保证筒子纱的收缩不会导致筒壳变形,保证PET和PTT不同
纤维不会发生粘搭引起破丝,以便于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倍捻机处理的T400长丝的捻度为100~500捻/米。
在大直径筒壳进行络筒时,张力为0。
纱线张力是络筒工序中决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参数。络筒张力适当,能使
络筒的成形良好,结构紧密而不损伤纱线的物理机构性能,并有利于筒子在后道工序
中的顺利退绕;张力过小,卷绕筒子松软,张力过大,卷绕成形不良,不利于后续加工。
采用张力为0,筒子密度更加松软,更有利于转移法络筒。
将小直径筒壳放置在大直径筒壳上方,在小直径筒壳的上方向下施加挤压力,使小直
径筒壳替换大直径筒壳。即,大直径筒壳被小直径筒壳推出筒子纱,使纱线自动缠绕
在小直径筒壳上。
传统松筒是直接松筒在小直径筒壳上,密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该方法是利用弹力纱的
弹性,在转移过程中弹性收缩,形成密度较小、较松软的筒子,同时可以达到传统松筒
达不到的密度,有利于染色生产。
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的筒子纱的密度为0.27±0.01g/cm
3
。
若松筒密度过大,会导致T400在高温作用下剧烈收缩,导致筒壳变形,且纱线粘搭,不
利于倒筒,也会出现染色不匀等现象。若松筒密度过小,会导致筒子纱从筒壳上滑落,
不利于染色,且也存在染色不匀的风险,经过多次试验,0.27±0.01g/cm3的筒子纱密度,
不仅预留了T400足够收缩的空间,也保证了筒子纱的外观质量,利于后道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一、T400长丝预定型
1、T400长丝在HKV101C络筒机上络丝工艺:
将T400原纱筒放原纱锭座上,纱尾依次穿过导纱钩、导纱瓷眼、清纱隔距、张力器、
导纱瓷眼、导纱杆,然后缠绕在铝制筒管上。
2、将铝制筒管上的纱线通过倍捻机合股增加捻度,使捻度达到每米100~500捻。
由于在退绕过程中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会形成纤维断头,纱线破丝的现象,本工艺可
使松散的纤维在径向上受到拉伸的作用力,纤维之间相互抱合,减少纤维松散程度,提
升纤维抱合力,以减少纱线与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实践证明通过增加纱线捻度的
方法来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
二、转移法络筒
将φ12cm、高度18cm的大直径筒壳放置在德一络筒机上,单筒重0.5kg/只(不含筒
壳重量),设定长度54000米,车速500m/min,张力0。
络筒结束后,将φ6.5cm、高度18cm的常规筒壳放置在大直径筒壳上方,利用机械挤
压装置对常规筒壳的上方施以向下的压力,使常规筒壳向下推出大直径筒壳,纱线则
自动缠绕在常规筒壳上,取得筒子纱。
经测试,取得的筒子纱的密度为0.27±0.01g/cm
3
。
三、染色工艺
1、染色配方:
(1)配方1:
以去油剂和水混合组成,其中去油剂含量为1g/L。
(2)配方2:
以分散染料、冰醋酸、醋酸钠、1011匀染剂和水混合组成,其中分散染料的质量占
比为3%、冰醋酸0.8g/L、醋酸钠1.2g/L、1011匀染剂1g/L。
2、工艺参数:
筒子纱和染料的浴比为1:10。
将配方1置于1号染缸中,将1号染缸中配方1升温至90°C,将筒子纱置于该染缸中
处理15min。
将配方2置于2号染缸中,此时2号染缸中配方2为常温,将自1号染缸中取出的筒
子纱放入2号染缸中处理5min,然后以3°C/min的升温速度将2号染缸中配方2升
温至90°C后处理5min,再以0.6°C/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C后处理10min,最后
以1°C/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30°C后处理30min,取得染色筒子纱。
四、倒筒工艺
1、先将染色筒子纱经过脱水机脱水;
2、将脱水后筒子置于SSM-TW2倒筒机上倒筒,车速800m/min。
倒筒后则可将纱线用于后续的织机生产。
五、具体实施:
如成品规格[50
S
×75DT400/150×80],将本发明工艺与原工艺进行对比,结果如下表所示:
工艺类型
原有工艺
本发明工艺
络筒密度
0.36±0.01g/cm3
0.27±0.01g/cm3
倒筒断头率
每54000米30次以上
每54000米1~2次
坯布布面质量
布面破丝露丝
布面光洁平整
成品30min伸长率[ASTMD3107-09a(2015)]
8.0%
20.8%
成品30min回复率[ASTMD3107-09a(2015)]
82.4%
81.8%
成品30min残余伸长率[ASTMD3107-09a(2015)]
1.2%
3.2%
由上可见:经过将T400长丝原纱预处理,增加纱线捻度可解决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
问题,使用大直径筒壳络筒可为纱线染色时收缩预留足够空间,解决染色后筒壳变形
问题,不仅可以解决T400长丝的倒筒效率,提高布面质量,同时可减少弹性损失。
2024年11月3日发(作者:衣雪卉)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21)申请号 CN2.0
(22)申请日 2019.06.12
(71)申请人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226601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城东镇恒联路88号
(72)发明人 陈鑫涛 唐文君 姚金龙 孙月玲 向中林 杨正华 蒋龙宇 徐小评
(74)专利代理机构 扬州市锦江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江平
(51)
(10)申请公布号 CN 11013002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9.08.16
权利要求说明书 说明书 幅图
(54)发明名称
一种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
(57)摘要
一种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
法,属于纺织生产技术领域,先将T400长
丝合股增加捻度,然后采用大直径筒壳进
行络筒,再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
的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所述大直径
筒壳和小直径筒壳的长度相等,最后进行
染色。本发明对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处
理实现预定型,然后再使用大直径筒壳络
筒,而后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
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采用这种转移
法络筒的方法可提高小直径筒壳上筒子纱
的密度,为后续的染色过程预留收缩空
间,保证筒子纱的收缩不会导致筒壳变
形,保证PET和PTT不同纤维不会发生粘
搭引起破丝,以便于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2021-08-03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撤回
2019-09-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2019-08-16
公开
法律状态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
撤回
实质审查的生效
公开
权 利 要 求 说 明 书
1.一种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先将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然后
采用大直径筒壳进行络筒,再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
壳上,所述大直径筒壳和小直径筒壳的长度相等,最后进行染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倍捻机处理的
T400长丝的捻度为100~500捻/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大直径筒壳
进行络筒时,张力为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小直径筒壳放置
在大直径筒壳上方,在小直径筒壳的上方向下施加挤压力,使小直径筒壳替换大直径
筒壳。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转移至小直径筒壳
上的筒子纱的密度为0.27±0.01g/cm
3
。
说 明 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筒子纱染色工艺。
背景技术
T400纤维是由PET和PTT(50/50)两种不同涤纶纤维制成的双组份并列复合纤维。
这两种组份的纤维遇热收缩率不同,可产生一种平滑的、螺旋状的卷曲。在染色和
整理过程中,纤维受热后产生的卷曲,使得用T400纤维制成的织物和服装具有优良
永久的拉伸性和回弹性。
现行的T400筒子纱染色步骤是:络筒、前处理煮纱、脱水、重新络筒、染色,该工
敢步骤繁琐,重新络筒后筒子密度较紧,只能控制在0.36±0.01g/cm
3
,而且PET与PTT的遇热收缩率差异大,染色过程中受到的高温高压处理,使得纱线
剧烈收缩,导致松式壳容易爆裂变形。若松筒密度达到0.3g/cm
3
以下时,纱线有足够的空间收缩,但纱线之间纤维在收缩过程中容易产生粘搭的现象,
导致纱线破丝影响后道生产。
发明内容
针对T400长丝在染色过程中剧烈收缩的现象,本发明提出一种可保证正常生产的
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T400长丝筒子纱的生产方法是:先将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然后采用大直
径筒壳进行络筒,再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纱线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所述
大直径筒壳和小直径筒壳的长度相等,最后进行染色。
本发明对T400长丝合股增加捻度处理实现预定型,使松散的纤维在径向上受到拉伸
的作用力,纤维之间相互抱合,减少纤维松散程度,提升纤维抱合力,以减少纱线与纱线
之间纤维的粘搭。由于在退绕过程中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会形成纤维断头,纱线破
丝的现象,故通过增加纱线捻度的方法来杜绝此现象的发生。
然后再使用大直径筒壳络筒,而后通过机械方式将大直径筒壳上的纱线转移至小直
径筒壳上,采用这种转移法络筒的方法可提高小直径筒壳上筒子纱的密度,为后续的
染色过程预留收缩空间,保证筒子纱的收缩不会导致筒壳变形,保证PET和PTT不同
纤维不会发生粘搭引起破丝,以便于生产能够正常进行。
进一步地,本发明:通过倍捻机处理的T400长丝的捻度为100~500捻/米。
在大直径筒壳进行络筒时,张力为0。
纱线张力是络筒工序中决定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重要参数。络筒张力适当,能使
络筒的成形良好,结构紧密而不损伤纱线的物理机构性能,并有利于筒子在后道工序
中的顺利退绕;张力过小,卷绕筒子松软,张力过大,卷绕成形不良,不利于后续加工。
采用张力为0,筒子密度更加松软,更有利于转移法络筒。
将小直径筒壳放置在大直径筒壳上方,在小直径筒壳的上方向下施加挤压力,使小直
径筒壳替换大直径筒壳。即,大直径筒壳被小直径筒壳推出筒子纱,使纱线自动缠绕
在小直径筒壳上。
传统松筒是直接松筒在小直径筒壳上,密度达不到设计要求,该方法是利用弹力纱的
弹性,在转移过程中弹性收缩,形成密度较小、较松软的筒子,同时可以达到传统松筒
达不到的密度,有利于染色生产。
转移至小直径筒壳上的筒子纱的密度为0.27±0.01g/cm
3
。
若松筒密度过大,会导致T400在高温作用下剧烈收缩,导致筒壳变形,且纱线粘搭,不
利于倒筒,也会出现染色不匀等现象。若松筒密度过小,会导致筒子纱从筒壳上滑落,
不利于染色,且也存在染色不匀的风险,经过多次试验,0.27±0.01g/cm3的筒子纱密度,
不仅预留了T400足够收缩的空间,也保证了筒子纱的外观质量,利于后道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一、T400长丝预定型
1、T400长丝在HKV101C络筒机上络丝工艺:
将T400原纱筒放原纱锭座上,纱尾依次穿过导纱钩、导纱瓷眼、清纱隔距、张力器、
导纱瓷眼、导纱杆,然后缠绕在铝制筒管上。
2、将铝制筒管上的纱线通过倍捻机合股增加捻度,使捻度达到每米100~500捻。
由于在退绕过程中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会形成纤维断头,纱线破丝的现象,本工艺可
使松散的纤维在径向上受到拉伸的作用力,纤维之间相互抱合,减少纤维松散程度,提
升纤维抱合力,以减少纱线与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实践证明通过增加纱线捻度的
方法来杜绝以上现象的发生。
二、转移法络筒
将φ12cm、高度18cm的大直径筒壳放置在德一络筒机上,单筒重0.5kg/只(不含筒
壳重量),设定长度54000米,车速500m/min,张力0。
络筒结束后,将φ6.5cm、高度18cm的常规筒壳放置在大直径筒壳上方,利用机械挤
压装置对常规筒壳的上方施以向下的压力,使常规筒壳向下推出大直径筒壳,纱线则
自动缠绕在常规筒壳上,取得筒子纱。
经测试,取得的筒子纱的密度为0.27±0.01g/cm
3
。
三、染色工艺
1、染色配方:
(1)配方1:
以去油剂和水混合组成,其中去油剂含量为1g/L。
(2)配方2:
以分散染料、冰醋酸、醋酸钠、1011匀染剂和水混合组成,其中分散染料的质量占
比为3%、冰醋酸0.8g/L、醋酸钠1.2g/L、1011匀染剂1g/L。
2、工艺参数:
筒子纱和染料的浴比为1:10。
将配方1置于1号染缸中,将1号染缸中配方1升温至90°C,将筒子纱置于该染缸中
处理15min。
将配方2置于2号染缸中,此时2号染缸中配方2为常温,将自1号染缸中取出的筒
子纱放入2号染缸中处理5min,然后以3°C/min的升温速度将2号染缸中配方2升
温至90°C后处理5min,再以0.6°C/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10°C后处理10min,最后
以1°C/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130°C后处理30min,取得染色筒子纱。
四、倒筒工艺
1、先将染色筒子纱经过脱水机脱水;
2、将脱水后筒子置于SSM-TW2倒筒机上倒筒,车速800m/min。
倒筒后则可将纱线用于后续的织机生产。
五、具体实施:
如成品规格[50
S
×75DT400/150×80],将本发明工艺与原工艺进行对比,结果如下表所示:
工艺类型
原有工艺
本发明工艺
络筒密度
0.36±0.01g/cm3
0.27±0.01g/cm3
倒筒断头率
每54000米30次以上
每54000米1~2次
坯布布面质量
布面破丝露丝
布面光洁平整
成品30min伸长率[ASTMD3107-09a(2015)]
8.0%
20.8%
成品30min回复率[ASTMD3107-09a(2015)]
82.4%
81.8%
成品30min残余伸长率[ASTMD3107-09a(2015)]
1.2%
3.2%
由上可见:经过将T400长丝原纱预处理,增加纱线捻度可解决纱线之间纤维的粘搭
问题,使用大直径筒壳络筒可为纱线染色时收缩预留足够空间,解决染色后筒壳变形
问题,不仅可以解决T400长丝的倒筒效率,提高布面质量,同时可减少弹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