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香子辰)
小说专题训练-------创作意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承父业
杨春艳
午后,锦溪一条老街巷里,几个头戴梅花点蓝色染布头巾的阿婆,正围坐在一个小桌边,每人面前一套蓝色盖碗,盖碗里是浓酽的茶水,桌子中间一个捧盒,不同格子里放着瓜子、袜底酥、茴香豆、红枣等五六样吃食,阿婆们边喝着阿婆茶,边聊开了。
“有听说不?李木匠的儿子从上海的啥子复旦大学读完书回来,说是要继承李木匠的手艺,做木匠呢。”
“哪能不晓得,可把李木匠气坏了。四年前他的儿子考了个镇上的状元,那时候可真是风光啊,李木匠指望着儿子有大出息呢,这下好了,大上海不待,跑回这旮旯里来了,李木匠这个脸真是丢大了!”
“看起来蛮机灵的小伙子,竟然这样犯傻,四年书算是白念了。”
几个阿婆正说着,看到李木匠的儿子李莞正朝这边走来,远远地就朝她们微一欠身,阿婆们闭了嘴,彼此碰一碰衣袖,促狭地笑了。
李莞心里清楚,对于他窝在锦溪老街子承父业,街坊四邻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不用说,爹娘对他也很失望。但李莞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拍着胸脯向李木匠保证:五年,给我五年时间,我一定重新让二老脸上有光,为我这个儿子骄傲。
李木匠不置可否。李莞向他请教怎么做木匠活,他一副“你爱干吗干吗,老子可不管你”的冷淡模样,一声不吭乒乒乓乓干自己的活。李莞呢,也不生气,嘻嘻哈哈跟在爹后面,亦步亦趋地仿效爹的动作。手很快磨破了,脚被木头、锤子砸过好几回,好不容易做出的椅子,表面糙糙地扎着小毛刺,多处榫头有偏差,歪歪扭扭的,但李莞却心满意足地笑了。对着这张小椅子咔咔咔拍照,在微信朋友圈里炫耀:李大师第一件作品。
李木匠以为儿子瞎倒腾一阵,新鲜劲一过也就知难而退了。不想,李莞正经八百买回来一摞书,《实用木材手册》《明式家具珍赏》《欧美家具品鉴》……忙完手头木工活,把身上的木屑抖干净,又如痴如醉地钻研起这些书来。李木匠见儿子来真的,心头五味杂陈,得,得,得,老子认命了,老李家就只是个匠人的命。李木匠不再死扛着不理李莞了,从最开始嗫嚅着提醒“再下两手刨子”,到自然地脱口而出“注意接口处拼色”,李木匠越教越起劲,李莞的手上功夫也越来越娴熟。咂摸着老李家后继有人,李木匠生出一股传承的使命感和满足感。
哪知这下又轮到李莞不干了,特别是去上海见了一次同学后,李莞的意志一下子消沉了。最近订单多,李木匠一个人忙不过来,几次催李莞过来搭手,李莞都摇摇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李木匠恼火了:“咋地,这就准备撂挑子了?”
“是该撂了,再弄下去,真成地道木工师傅了,看我这双手,粗糙到女同学的手都不敢握了。他们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把我当乡巴佬看呢,一个个洋气的呢,保养好的呢,这个副总那个总监的,事业不要太好哦,找的老婆登对的呢。我却打着光棍,窝在这里挣血汗钱。爹,你说,我还怎么弄得下去?” “哦,这时候你知道后悔了,早劝过你的啊!还说五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这才坚持了几年?”
“爹,这不跟我想的不一样嘛!你看我们接的订单,量大,式样简单,价格低廉,每天疲于奔命地赶货,一点艺术感都没有,一点工匠精神的神圣感都体会不到,没劲!”
“哟,小子,总算说出心里话了,你又不是作秀当艺术家,是用手艺实打实讨生活,你走错行当了吧。”
“随便爹怎么说吧,反正我不想干了,明天就找上海的同学联系工作。”
李木匠心一沉,怅然若失,他沉默一会,慨然地说:“也好,不过凡事得有个善始善终,你找工作前最后打一套家具,甭管卖不卖得出去,就全依着你的心思来,也算漂漂亮亮收个尾。打完这套,你到天涯海角我都不过问。”
看爹说得慎重,李莞内心震动了一下,他也慎重地一点头:“行!”
李莞于是又像换了个人,进入了疯魔模式,为了设计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家具,不厌其烦地画了上千张草图,翻了上十本书,不断地调整花纹、尺寸、形状、颜色,常常忙得夜以继日。李木匠临时找来几个师傅,只顾赶自己的订单,从不过问李莞的进度。
这天,李莞终于完成了自己沉甸甸的作品,他眼含热泪,轻轻地按下快门,上传到朋友圈时,近乎敬畏地写道:李莞的最后一套作品。
这之后,李莞离开了锦溪镇,在上海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女朋友,过起了本该属于他的生活,手上的老茧逐渐退去,一副精英男的派头,但他总觉得,似乎缺失点什么。 半年后,李莞忽然接到一个远在英国的同学的电话,告诉他,一位英国伯爵看到了李莞晒在朋友圈的那套家具,极为赞叹,想购买来放到他新买的庄园,并说,他的庄园很大,问李莞还有没有类似的家具,他想用这些家具填满整个庄园。
李莞挂起一抹咧到脸颊的笑:“有,有,有,就是填满整个英国我也有!”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1.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探究本文的创作意图。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疗马
吕树国
寒露日,午后。阴。
马军头急红了眼,舍弟被关了禁闭。
我去禁闭室看舍弟,他说,哥,算了,我们已经尽了力了,我们斗不过瘟疫的。
我说,不为马,只为你。
我又说,为我们的这一大家子,为我们的“元亨相畜驿”。
舍弟说,天命如此,我们斗不过天。舍弟脸色沮丧,看样子已不抱希望。
舍弟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不甘心。我们喻家祖上有训:“不做良相,便做良医。”良相治世,良医治人。我也算饱读诗书了,曾经有段日子,亦想走仕途,做济世良相。可这个混乱的世道……我知道良相我是做不成了。
说起来话长,很久以前,为躲避战乱,我随家人、族人从遥远的故乡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坳里安家落户。这里是大山深处的一片滩涂草场,我们刚到时,遍布茅草,比及人肩,族人就割下茅草,搭房盖屋。天长日久,落地生根,族人为图方便,就地取名为茅滩场。我良相之梦破灭后,便遵照先祖遣训,带着舍弟走上了行医之路,主要治人,兼治牲口。茅滩场在我看来是块福地,我常在采草药的时候,站在山头远眺、俯瞰。四周大山高耸而苍茫,山下的茅滩场形同锅底,山上雪水泉水,渗到锅底里,而锅底的正中央的平地正好凸出来,形成了环形河流,四面青山的倒影跌进环流里,上下一碧,茅滩场里便山风清朗,水草丰茂,颇有点陶公《桃花源记》的味道。
哪承想朝廷看中了茅滩场,认为它是养马的天然牧场,又远离外界,算是大后方。一时间,一向宁静的茅滩场人欢马嘶。牲口多了,我和舍弟就成了专业兽医。说来凑巧,管理军马的军官也姓马,人们都叫他马军头,他到了茅滩场不久,拜访了我们兄弟俩,最后他说出来拜访我们的真正目的:听说你们治牲口有一套,来做我的专职马医吧。我说,军爷放心,术业有专攻,民马也好军马也罢,都是马,只要生病了,我们理当救治。马好,马军头态度也好,看到了老远就抱拳致意。
瘟疫开始后,眼见军马一匹匹倒下,马军头脸色越来越难看,见到我们抱拳致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杀气。舍弟每次都躲在我身后,不敢直视他。 一天晚上,我查阅了先师祖马师皇残卷,发现一味药方,能治此病。药方的原理不复杂,是“以毒攻毒”的疗法,内服汤药驱毒,外施针灸放毒。我欣喜若狂,次日一早便叫上舍弟,前往北山燕山寨。燕山寨顶峰遍生毒草,我们采了一筐马上下山,煮沸,准备好银针,先在我自家的小马驹身上做实验。小马驹刚染病不久,尚未显出病态,只是身上微烫,眼里没了多少神采。如果治好了它,就大功告成了。我和舍弟满怀期望地把汤药灌进它的嘴里,在它嘴唇上扎了一排银针。俄顷,毒血顺着小马驹鼻孔和针眼慢慢流出来,眼睛也亮了一下。舍弟对我一笑,但我没敢掉以轻心,我心里明白,要是能挺过今夜,才算成功。当晚小马驹精神了些,吃下几口草料。我让舍弟去睡,我守着。三星偏西之时,我听到小马驹喉咙里咕咕几声,扑通倒地,喘了几口气后,不动了。我呆呆地看着小马驹的尸体,按照药理,没有出错,可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巨大的惶惑之中。蓦然回头,发现舍弟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了身后,神情默然。
天亮之时,门外一阵嘈杂,一队士兵闯了进来,二话不说,绑了舍弟。出门时,一个小队长模样的士兵对我喊道:喻本元,我们军头说了,要你赶紧想出治马的方子,用方子来换你兄弟!
谷雨日。晴。
我去了一趟双蟾寺。
本来以为寻得了药方,结果却治死了小马驹,舍弟也因治马无力被抓去关了禁闭,我心下郁闷,便想去双蟾寺找住持慧远大师聊聊,他是我的朋友,也懂医术,不妨让他看看方子,指点一二亦未可知。 进得寺中,我没过多客套,把方子给慧远过目,也把治马过程说了说。慧远看着方子,脸色严肃,说,兄台这方子,方略没问题,老衲只是觉得用药太猛,你看,你用的都是虎狼之药,大病需慢治,用药过猛,适得其反啊。
我一听,醍醐灌顶,只怪自己用心太躁。马上决定告辞,回去找温和的方子,再行实验。
慧远说,兄台不必操之过急,用了斋饭再走不迟。我想想也是,说,看我这急性子,大师见笑了。
小僧将斋饭端至院中一棵紫薇树下的石桌上,我吃得很香,说实话,多少天了没吃过一顿饱饭。饭后用茶之际,慧远指着紫薇树说,紫薇树又叫痒痒树,何哉?是说这树长得不疾不徐,无论多高,根茎都一样粗,长到一定程度,必定摇摆,像是挠痒痒一样。看似根基不牢,但是一摇一摆间却练就了韧性,怎么都不会倒。兄台,所谓大刚若柔,大砺若温,民间智慧啊,做人如此,我想用药也理当如此。
我放下茶盏,一躬到地:谢大师教诲,本元懂了!
从双蟾寺回来的路上,我已想到两味药,黄连,性燥湿,但能泻火解毒;甘草,性温,调和诸药,能缓解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如果把这两味药结合使用,二者平衡,再配以针灸,祛除马匹体内毒素,加以精料调养,必能药到病除。想到此,我脚下生风,很快回到茅滩场。我没有回家,直接去了禁闭室,自那次去看望了舍弟一次,很久没去了,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上次去看他时,他很绝望,我要给他信心,也想听听他的意见。 舍弟在木栏后面看我兴冲冲的样子,说,哥,是不是找到药方了?见我笑而不语。又说,哥,先别说,看我俩是不是想到一块儿了,你是不是想把内服药换成黄连和甘草?
我喜出望外,热泪盈眶,说,本亨吾弟,咱哥俩想一块儿了!
舍弟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事,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这才想明白,正等你来跟你说呢,你就来了,哈哈。
我笑说,吾弟这禁闭关得值……
之后的事情简单了,我带领几个弟子按方施药,果然控制了瘟疫,解救了舍弟,也让“元亨相畜驿”再次声名远播。
(有删改)
2.在谈及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时,吕树国强调他是想通过这篇小说来表达“疗马,也是疗人心”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注】巴金
第一封信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利莎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她抿着嘴笑。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
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着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
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第五封信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3.上世纪80年代,巴金在回顾创作历程时,特别提到在抗战作品中创作了“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并“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本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
参考答案:
1.①小说通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回来继承父亲木工手艺的故事,聚焦当下如何继承传统手工艺的问题。②小说通过李莞在继承父亲手艺的同时,还借鉴书籍理论,关注传统手工艺如何发扬光大的问题。③小说通过李莞的作品引起外国人注意的情节,提出传统手工艺如何保持民族特色的问题。④小说通过李木匠接活虽然量大,但式样简单、价格低廉,与李莞期望的工匠精神的神圣感的矛盾,启示人们思考传统手工艺应该走规模化还是走精品化的问题。⑤小说通过李莞选择木工生活不如意而同学事业顺利的对比,通过李莞找到高薪工作后却若有所失的细节,启示人们思考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择业观的问题。
2.①从喻本元的角度来说:喻本元行事操之过急,用心太躁,得到疗马良方之后小马驹仍不得救,后来在慧远的点拨之下,他明白做事应不疾不徐,刚柔并济,做到大刚若柔,大砺若温。②从喻本元之弟的角度来说:喻本元之弟一开始认为斗不过瘟疫,在经过禁闭之后说出“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的话,这可以看出他内心得到成长,懂得遇到困境不怨天尤人。
3.①通过叙写小人物的遭遇,表达作者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
②通过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这美好的人性是民族力量的源泉。
2023年12月14日发(作者:香子辰)
小说专题训练-------创作意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子承父业
杨春艳
午后,锦溪一条老街巷里,几个头戴梅花点蓝色染布头巾的阿婆,正围坐在一个小桌边,每人面前一套蓝色盖碗,盖碗里是浓酽的茶水,桌子中间一个捧盒,不同格子里放着瓜子、袜底酥、茴香豆、红枣等五六样吃食,阿婆们边喝着阿婆茶,边聊开了。
“有听说不?李木匠的儿子从上海的啥子复旦大学读完书回来,说是要继承李木匠的手艺,做木匠呢。”
“哪能不晓得,可把李木匠气坏了。四年前他的儿子考了个镇上的状元,那时候可真是风光啊,李木匠指望着儿子有大出息呢,这下好了,大上海不待,跑回这旮旯里来了,李木匠这个脸真是丢大了!”
“看起来蛮机灵的小伙子,竟然这样犯傻,四年书算是白念了。”
几个阿婆正说着,看到李木匠的儿子李莞正朝这边走来,远远地就朝她们微一欠身,阿婆们闭了嘴,彼此碰一碰衣袖,促狭地笑了。
李莞心里清楚,对于他窝在锦溪老街子承父业,街坊四邻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不用说,爹娘对他也很失望。但李莞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拍着胸脯向李木匠保证:五年,给我五年时间,我一定重新让二老脸上有光,为我这个儿子骄傲。
李木匠不置可否。李莞向他请教怎么做木匠活,他一副“你爱干吗干吗,老子可不管你”的冷淡模样,一声不吭乒乒乓乓干自己的活。李莞呢,也不生气,嘻嘻哈哈跟在爹后面,亦步亦趋地仿效爹的动作。手很快磨破了,脚被木头、锤子砸过好几回,好不容易做出的椅子,表面糙糙地扎着小毛刺,多处榫头有偏差,歪歪扭扭的,但李莞却心满意足地笑了。对着这张小椅子咔咔咔拍照,在微信朋友圈里炫耀:李大师第一件作品。
李木匠以为儿子瞎倒腾一阵,新鲜劲一过也就知难而退了。不想,李莞正经八百买回来一摞书,《实用木材手册》《明式家具珍赏》《欧美家具品鉴》……忙完手头木工活,把身上的木屑抖干净,又如痴如醉地钻研起这些书来。李木匠见儿子来真的,心头五味杂陈,得,得,得,老子认命了,老李家就只是个匠人的命。李木匠不再死扛着不理李莞了,从最开始嗫嚅着提醒“再下两手刨子”,到自然地脱口而出“注意接口处拼色”,李木匠越教越起劲,李莞的手上功夫也越来越娴熟。咂摸着老李家后继有人,李木匠生出一股传承的使命感和满足感。
哪知这下又轮到李莞不干了,特别是去上海见了一次同学后,李莞的意志一下子消沉了。最近订单多,李木匠一个人忙不过来,几次催李莞过来搭手,李莞都摇摇头,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李木匠恼火了:“咋地,这就准备撂挑子了?”
“是该撂了,再弄下去,真成地道木工师傅了,看我这双手,粗糙到女同学的手都不敢握了。他们看我的眼神都怪怪的,把我当乡巴佬看呢,一个个洋气的呢,保养好的呢,这个副总那个总监的,事业不要太好哦,找的老婆登对的呢。我却打着光棍,窝在这里挣血汗钱。爹,你说,我还怎么弄得下去?” “哦,这时候你知道后悔了,早劝过你的啊!还说五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呢,这才坚持了几年?”
“爹,这不跟我想的不一样嘛!你看我们接的订单,量大,式样简单,价格低廉,每天疲于奔命地赶货,一点艺术感都没有,一点工匠精神的神圣感都体会不到,没劲!”
“哟,小子,总算说出心里话了,你又不是作秀当艺术家,是用手艺实打实讨生活,你走错行当了吧。”
“随便爹怎么说吧,反正我不想干了,明天就找上海的同学联系工作。”
李木匠心一沉,怅然若失,他沉默一会,慨然地说:“也好,不过凡事得有个善始善终,你找工作前最后打一套家具,甭管卖不卖得出去,就全依着你的心思来,也算漂漂亮亮收个尾。打完这套,你到天涯海角我都不过问。”
看爹说得慎重,李莞内心震动了一下,他也慎重地一点头:“行!”
李莞于是又像换了个人,进入了疯魔模式,为了设计出一套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家具,不厌其烦地画了上千张草图,翻了上十本书,不断地调整花纹、尺寸、形状、颜色,常常忙得夜以继日。李木匠临时找来几个师傅,只顾赶自己的订单,从不过问李莞的进度。
这天,李莞终于完成了自己沉甸甸的作品,他眼含热泪,轻轻地按下快门,上传到朋友圈时,近乎敬畏地写道:李莞的最后一套作品。
这之后,李莞离开了锦溪镇,在上海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也很快有了自己的女朋友,过起了本该属于他的生活,手上的老茧逐渐退去,一副精英男的派头,但他总觉得,似乎缺失点什么。 半年后,李莞忽然接到一个远在英国的同学的电话,告诉他,一位英国伯爵看到了李莞晒在朋友圈的那套家具,极为赞叹,想购买来放到他新买的庄园,并说,他的庄园很大,问李莞还有没有类似的家具,他想用这些家具填满整个庄园。
李莞挂起一抹咧到脸颊的笑:“有,有,有,就是填满整个英国我也有!”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
1.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探究本文的创作意图。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疗马
吕树国
寒露日,午后。阴。
马军头急红了眼,舍弟被关了禁闭。
我去禁闭室看舍弟,他说,哥,算了,我们已经尽了力了,我们斗不过瘟疫的。
我说,不为马,只为你。
我又说,为我们的这一大家子,为我们的“元亨相畜驿”。
舍弟说,天命如此,我们斗不过天。舍弟脸色沮丧,看样子已不抱希望。
舍弟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可我不甘心。我们喻家祖上有训:“不做良相,便做良医。”良相治世,良医治人。我也算饱读诗书了,曾经有段日子,亦想走仕途,做济世良相。可这个混乱的世道……我知道良相我是做不成了。
说起来话长,很久以前,为躲避战乱,我随家人、族人从遥远的故乡来到这个偏远的山坳里安家落户。这里是大山深处的一片滩涂草场,我们刚到时,遍布茅草,比及人肩,族人就割下茅草,搭房盖屋。天长日久,落地生根,族人为图方便,就地取名为茅滩场。我良相之梦破灭后,便遵照先祖遣训,带着舍弟走上了行医之路,主要治人,兼治牲口。茅滩场在我看来是块福地,我常在采草药的时候,站在山头远眺、俯瞰。四周大山高耸而苍茫,山下的茅滩场形同锅底,山上雪水泉水,渗到锅底里,而锅底的正中央的平地正好凸出来,形成了环形河流,四面青山的倒影跌进环流里,上下一碧,茅滩场里便山风清朗,水草丰茂,颇有点陶公《桃花源记》的味道。
哪承想朝廷看中了茅滩场,认为它是养马的天然牧场,又远离外界,算是大后方。一时间,一向宁静的茅滩场人欢马嘶。牲口多了,我和舍弟就成了专业兽医。说来凑巧,管理军马的军官也姓马,人们都叫他马军头,他到了茅滩场不久,拜访了我们兄弟俩,最后他说出来拜访我们的真正目的:听说你们治牲口有一套,来做我的专职马医吧。我说,军爷放心,术业有专攻,民马也好军马也罢,都是马,只要生病了,我们理当救治。马好,马军头态度也好,看到了老远就抱拳致意。
瘟疫开始后,眼见军马一匹匹倒下,马军头脸色越来越难看,见到我们抱拳致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杀气。舍弟每次都躲在我身后,不敢直视他。 一天晚上,我查阅了先师祖马师皇残卷,发现一味药方,能治此病。药方的原理不复杂,是“以毒攻毒”的疗法,内服汤药驱毒,外施针灸放毒。我欣喜若狂,次日一早便叫上舍弟,前往北山燕山寨。燕山寨顶峰遍生毒草,我们采了一筐马上下山,煮沸,准备好银针,先在我自家的小马驹身上做实验。小马驹刚染病不久,尚未显出病态,只是身上微烫,眼里没了多少神采。如果治好了它,就大功告成了。我和舍弟满怀期望地把汤药灌进它的嘴里,在它嘴唇上扎了一排银针。俄顷,毒血顺着小马驹鼻孔和针眼慢慢流出来,眼睛也亮了一下。舍弟对我一笑,但我没敢掉以轻心,我心里明白,要是能挺过今夜,才算成功。当晚小马驹精神了些,吃下几口草料。我让舍弟去睡,我守着。三星偏西之时,我听到小马驹喉咙里咕咕几声,扑通倒地,喘了几口气后,不动了。我呆呆地看着小马驹的尸体,按照药理,没有出错,可问题出在哪儿呢?我陷入了巨大的惶惑之中。蓦然回头,发现舍弟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了身后,神情默然。
天亮之时,门外一阵嘈杂,一队士兵闯了进来,二话不说,绑了舍弟。出门时,一个小队长模样的士兵对我喊道:喻本元,我们军头说了,要你赶紧想出治马的方子,用方子来换你兄弟!
谷雨日。晴。
我去了一趟双蟾寺。
本来以为寻得了药方,结果却治死了小马驹,舍弟也因治马无力被抓去关了禁闭,我心下郁闷,便想去双蟾寺找住持慧远大师聊聊,他是我的朋友,也懂医术,不妨让他看看方子,指点一二亦未可知。 进得寺中,我没过多客套,把方子给慧远过目,也把治马过程说了说。慧远看着方子,脸色严肃,说,兄台这方子,方略没问题,老衲只是觉得用药太猛,你看,你用的都是虎狼之药,大病需慢治,用药过猛,适得其反啊。
我一听,醍醐灌顶,只怪自己用心太躁。马上决定告辞,回去找温和的方子,再行实验。
慧远说,兄台不必操之过急,用了斋饭再走不迟。我想想也是,说,看我这急性子,大师见笑了。
小僧将斋饭端至院中一棵紫薇树下的石桌上,我吃得很香,说实话,多少天了没吃过一顿饱饭。饭后用茶之际,慧远指着紫薇树说,紫薇树又叫痒痒树,何哉?是说这树长得不疾不徐,无论多高,根茎都一样粗,长到一定程度,必定摇摆,像是挠痒痒一样。看似根基不牢,但是一摇一摆间却练就了韧性,怎么都不会倒。兄台,所谓大刚若柔,大砺若温,民间智慧啊,做人如此,我想用药也理当如此。
我放下茶盏,一躬到地:谢大师教诲,本元懂了!
从双蟾寺回来的路上,我已想到两味药,黄连,性燥湿,但能泻火解毒;甘草,性温,调和诸药,能缓解药物的毒性和烈性,如果把这两味药结合使用,二者平衡,再配以针灸,祛除马匹体内毒素,加以精料调养,必能药到病除。想到此,我脚下生风,很快回到茅滩场。我没有回家,直接去了禁闭室,自那次去看望了舍弟一次,很久没去了,不知道他怎么样了。上次去看他时,他很绝望,我要给他信心,也想听听他的意见。 舍弟在木栏后面看我兴冲冲的样子,说,哥,是不是找到药方了?见我笑而不语。又说,哥,先别说,看我俩是不是想到一块儿了,你是不是想把内服药换成黄连和甘草?
我喜出望外,热泪盈眶,说,本亨吾弟,咱哥俩想一块儿了!
舍弟说,这些天我一直在想这事,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这才想明白,正等你来跟你说呢,你就来了,哈哈。
我笑说,吾弟这禁闭关得值……
之后的事情简单了,我带领几个弟子按方施药,果然控制了瘟疫,解救了舍弟,也让“元亨相畜驿”再次声名远播。
(有删改)
2.在谈及这篇小说的创作意图时,吕树国强调他是想通过这篇小说来表达“疗马,也是疗人心”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还魂草【注】巴金
第一封信
敏,五年了,我没给你写过一个字。
然而今天在林那拿到你托他转给我的短笺。你的亲切的微笑浮现在我眼前,还是那么生动,就像你昨天才离开我似的。
傍晚,我离开林,匆匆赶回小镇。回到家里,半睡半醒地躺了好一会儿,直到一个小女孩清脆的声音从楼梯上送进来。
“黎伯伯,你的信来了!”利莎快乐地叫着。 她略带黑色的宽脸上闪耀着一对漆黑发亮的大眼珠,嘴带笑地张开;雪白的牙齿露在外面。她把信递给我后,小小的手伸起来指着她的浓黑头发,得意中略含一点羞惭,说:“你看,好不好?”
一只红缎子扎的大蝴蝶伏在她的乌亮头发上,映着灯光发出炫目的光彩。
“好看得很,”我称赞道,“哪个给你戴上的?”
“妈妈,”她笑了,“黎伯伯,你给我讲个像还魂草那样好听的故事啊!”她抿着嘴笑。
“你还想听得哭起来吗?”我笑说。
敏,你该记得还魂草的故事,这是我们敬爱的一个年长朋友根据传说改编的。我第一次听到它时,还同你住在一起。我们被感动得许久说不出话,默默地互相注视。这个情景我至今还不能忘记。
敏,你的短笺我反复诵读。在你忙碌的生活中,还时时在打听我的消息。可是我却像石人一样地沉默了。我为这件事情感到惭愧。
我预备写一封信,告诉你我最近的生活情形,应该从什么地方写起呢?
我的书桌就放在窗前,窗上玻璃被炸弹全震破了,现在补上了几块,也留着几个空洞。只要起一阵风,大股的尘土就会灌进房里来。你看,我们就是在灰尘中生活着的。
昨天早晨,我又被利莎喜悦的声音唤醒了,秦家凤也来了。两个女孩年轻的笑脸灿烂地发亮,把我从充满阴郁气氛的世界中救出来了。她们表情有点相似,纯洁、善良、友爱等等,两张脸上都有,而且同样充满朝气,好像早晨刚刚开放的花朵。只是利莎多一点稚气,秦家凤略带一点沉静的大人气。
利莎望着我,央求说:“黎伯伯,给我们讲个故事罢。”她又看看秦家凤说:“秦姐姐,你不是来听黎伯伯讲故事吗?”
我在利莎的头上轻轻敲了一下:“就你一个人花样多。”
“黎伯伯,不是她一个人,我也是来听你讲故事的。”秦家凤忙解释道。她亲密地看着利莎。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还魂草的故事。故事里不是也有两个这样年纪的孩子么?他们不也是这样亲密地过着日子么?
起初她们听我讲两个孩子的友情,还以为我在拿她们开玩笑,后来跟着我的叙述她们看见两个孩子长成了,两颗热烈的心连结在一起,用同样的脚步,四处去找寻那个普照万物、永不熄灭的明灯。……
她们的笑容没有了,利莎的手被捏在秦家凤的手里。
我继续讲下去:在一个寒冷的夜里,在黑暗的荒山中,两人中的一个跌在岩石上受了重伤。另一个人用尽方法仍然不能挽救朋友的性命。那时据说有这样一种还魂草,要用活人的热血培养,才会长成粗大的叶子,可以用来救人。这个人找到了,他每天早晚用自己的血来浇这棵草,救活了他的朋友。
敏,还魂草的故事已经加进了我的感情,我随讲随编,给故事换了一个乐观的结局。我看见两张年轻的脸上都笼罩着明澈无比的微笑,一股热气进了我的心中,我全身都感到了温暖,我感激地微笑了。
第五封信
敏,这封信对你是一个意外,对我更是。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血像一层雾在我的想象中升上来。我无处逃避。
炸弹在小镇上空刷刷落下时,我和利莎一家人正在川康银行的防空洞里。飞机盘旋声,炸弹下落声,然后便是震撼山岳似的霹雳巨响。举目四顾,眼前只有黑暗。我听见利莎担心地自言自语:
“秦姐姐不晓得躲在哪儿。”
“她们一定在城里躲防空洞的。”我安慰她。利莎默默地捏住我的手,她的手在微微颤动。
听见解除警报,她脸上还挂着愁云,低声说:“黎伯伯,我们先到秦家去。”我拉着她的手走出银行,转眼便是横街,前面显得异常拥挤。街的右边高坡上,一排平屋变成了大堆瓦砾,人们就站在坡上挖掘。利莎丢了我的手疯狂地往前跑去。我跟着她跑。那里原先有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现在树上只剩下几根光秃的空枝,树下连接地摊开两张草席,一只小小的带泥的腿静静地伸在外面。
席子旁边,秦家凤的父亲埋着头在那里痛哭。一切的疑惑都是多余的了。死吞食了那个垂着双辫的瓜子脸的小姑娘和那个瘦弱的中年妇人。利莎呜呜地哭起来。
天色突然暗起来,太阳落到天外去了。
我们走上野草丛生的土坡,利莎的哭声停止了。她弯下身子,拔起一棵叶子粗大颜色碧绿的草,捏在手里,出神凝视。
“黎伯伯,这是什么草?”
“这是野草,我叫不出名字。”
“我要带它回去,拿针刺出手指头的血来培养它。”她庄重自语道。 “这种野草?有什么用?”我惊奇地问。
“那么这不是还魂草了。”她失望地说。
“黎伯伯,你给我找一根还魂草来,我会培养它,要我流多少血,我都不怕。”她的脸颊上还留着泪痕,这个平时脸上永远带笑的孩子现在却有这么多的眼泪,我不能再开口了,我不能再写下去了。
(有删改)
【注】《还魂草》写于1941年,以抗战时期的重庆为背景,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创作的一篇书信体小说。小说共六封信,本文节选自第一封和第五封。
3.上世纪80年代,巴金在回顾创作历程时,特别提到在抗战作品中创作了“看不见英雄的小人小事”,希望借此表达“自己肚里火似的东西”,并“探索民族力量的源泉”。请结合本文,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小人物”来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的。
参考答案:
1.①小说通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回来继承父亲木工手艺的故事,聚焦当下如何继承传统手工艺的问题。②小说通过李莞在继承父亲手艺的同时,还借鉴书籍理论,关注传统手工艺如何发扬光大的问题。③小说通过李莞的作品引起外国人注意的情节,提出传统手工艺如何保持民族特色的问题。④小说通过李木匠接活虽然量大,但式样简单、价格低廉,与李莞期望的工匠精神的神圣感的矛盾,启示人们思考传统手工艺应该走规模化还是走精品化的问题。⑤小说通过李莞选择木工生活不如意而同学事业顺利的对比,通过李莞找到高薪工作后却若有所失的细节,启示人们思考青年人应该有怎样的择业观的问题。
2.①从喻本元的角度来说:喻本元行事操之过急,用心太躁,得到疗马良方之后小马驹仍不得救,后来在慧远的点拨之下,他明白做事应不疾不徐,刚柔并济,做到大刚若柔,大砺若温。②从喻本元之弟的角度来说:喻本元之弟一开始认为斗不过瘟疫,在经过禁闭之后说出“是病总有解救之方,与天命无关”的话,这可以看出他内心得到成长,懂得遇到困境不怨天尤人。
3.①通过叙写小人物的遭遇,表达作者对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愤怒控诉;
②通过小人物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友情的珍视,表达作者对美好人性的赞美,这美好的人性是民族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