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磨雪艳)
“蝴蝶”的破茧重生
——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
摘要:“意识流”在中国发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王蒙是新时期典型地运用“意识
流”创作手法的作家之一。其《杂色》《蝴蝶》《春之声》等作品都有明显的“意
识流”技巧的运用。本文将以《蝴蝶》为镜像,主要关注作者对“意识流”的借
鉴以及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现实主义
“十年”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学的新时期,随之袭来一阵现代主义的文
学思潮,出现了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崭新的风貌。
代表作家如茹志娟、宗璞等。虽然王蒙认为将他的作品归为“意识流”是种“皮
相的判断”
①
,但他在新时期初创作的《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6部
作品的确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成为新时期发起探讨创作手法热潮的
领军者。以王蒙为代表的这种“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中国产生、发展有什么样
的历史因素?王蒙的小说又是怎样体现对“意识流”的借鉴的?那这是否意味
着这是一种截然脱离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本文将以王蒙的《蝴蝶》为辐线,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
首先认识一下意识流。从前的写实小说是作者从外面叙述故事的主线、人
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事件的情节的。到20世纪,作家不露脸,重点放在直
接描写表露人物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因此突破了从前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倾向。
20世纪20~40年代,这种“意识流”小说风靡一时,并形成一种流派。虽然
这种流派已经过时,但它仍然给当代小说很大影响。大多数观点认为,“现在
所说的‘意识流’是一种方法”。
②
李陀也有说,“纯粹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描
写对象是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有密切联系的思想、意识。在叙述方面没有像
传统文学那样,作者露脸从外部进行介绍、描写、评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
描写手法。而是直接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和其中的矛盾来展示
人物的感情和思想。为此,常常点到时间,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意识与
存在相互渗透、交错。所以可见句子结构变化激烈,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多层次
的结构”。
③
小说中常存在着回忆、想象、联想、推理、猜测等等相互魂擦而像
水流一样活动的心理形态。因此,文学中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就必然具有流动
性、混杂性、呈现性,典型的如《尤利西斯》与《喧哗与骚动》。西方有名的
意识流大家,如伍尔夫、乔伊斯、福克纳等。总的来说,意识流这种手法在作
家的叙述角度、作品的表达内容、结构等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提出了挑
战。
1
了解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本身有一种向导作用,所以在
这里简单概括下意识流最初在西方产生的背景以及王蒙在新时期运用明显意
识流手法的社会因素。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
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因此,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
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
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
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
种真正的规范。作家们也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实复杂的社
会人生。他们认为对客观真实地了解是间接的,这种了解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内
心描写和透彻的精神感受来表达和阐释,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地持久地反映现实
和刻画生活。外在的结构和客观的表面只是一种金玉其外的短暂性和肤浅的文
化存在。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心理学与哲学的影响。20世纪法国哲学
家伯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的潜意识与无意识
学说为意识流作家提供了动力和依据。
《蝴蝶》是新时期80年代初作家王蒙创作的6篇运用“意识流”手法的
作品之一,是较早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作家。虽则较之更早有茹志娟、李国文
等人也运用过“意识流”手法,但或是比较隐讳,或是部分运用,王蒙在新时
期的这6篇作品《夜的眼》《布礼》《蝴蝶》《风筝飘带》《海的梦》《杂色》则
更如一连串激流,“不仅扫荡了视现代派为洪水猛兽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拨开
了历史的阴霾,而且把小说创作形式、技巧的探索提上了日程,大大拓展了作
家和读者的鉴赏视野: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④
《蝴蝶》创作于1980年8月,诚如其它5篇,所处的是新时期文学初期。
这个现象的出现是有其社会历史必然性的。十年“文革”结束了,这场直捣人
们内心的摧毁战把人们从虔诚引向怀疑和否定,正如程文超所说,“人们陷入
了两难的境地:刚刚醒来,又陷入困惑;刚刚确立无疑,却又进入焦虑状态;
刚刚展望美好未来,又有荒谬如潮袭来。这样一个语境使人们有着比‘五四’
更强烈的现代主义话语欲望”。
⑤
另一方面,十年浩劫把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思维变得单一、麻木,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渴望与
幻想。进入80年代,在思想解放和艺术革新的大潮中,人们的心灵世界空前
活跃,接受者的心理需求推动了作家写作技巧的革新,于是大胆借鉴西方侧重
内心描写的艺术手法。那些偏向内心化的作品一度成为文坛的宠儿。尽管王蒙
认为将他的作品仅仅归结为“意识流”是一种“皮相的判断”,并自称“早在
没有看到过意识流小说,甚至不知道意识流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类似
的主张,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这6篇作品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蝴
蝶》这部中篇小说以张部长魂归故里为引子,勾起了“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
年”生活的回忆。主人公张思远亦梦亦现实般的人生历程就是体现着作者的一
种思考,思考历史,思考城市、乡村。这种现实的反映“不是按照生活自己的
结构,而是按照生活在人们心灵中的投影,经过人的心灵的反复的消化,反复
的咀嚼,经过记忆、沉淀、怀念、遗忘又重新回忆后的生活现实”。
⑥
如此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以内心描写为主要特色的“意识流”手法
的产生与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当然除此之外也包括一些道
德、文化因素等,但前者是主要的驱动因素。这也许也能解释作家共同的创作
2
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磨雪艳)
“蝴蝶”的破茧重生
——从《蝴蝶》透视王蒙对意识流的借鉴和创新
摘要:“意识流”在中国发展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王蒙是新时期典型地运用“意识
流”创作手法的作家之一。其《杂色》《蝴蝶》《春之声》等作品都有明显的“意
识流”技巧的运用。本文将以《蝴蝶》为镜像,主要关注作者对“意识流”的借
鉴以及与现实主义的关系。
关键词:王蒙;意识流;现实主义
“十年”文革结束后,迎来了文学的新时期,随之袭来一阵现代主义的文
学思潮,出现了许多现代主义作品,展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和崭新的风貌。
代表作家如茹志娟、宗璞等。虽然王蒙认为将他的作品归为“意识流”是种“皮
相的判断”
①
,但他在新时期初创作的《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6部
作品的确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成为新时期发起探讨创作手法热潮的
领军者。以王蒙为代表的这种“意识流”创作手法在中国产生、发展有什么样
的历史因素?王蒙的小说又是怎样体现对“意识流”的借鉴的?那这是否意味
着这是一种截然脱离于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本文将以王蒙的《蝴蝶》为辐线,
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一
首先认识一下意识流。从前的写实小说是作者从外面叙述故事的主线、人
物性格、心理活动以及事件的情节的。到20世纪,作家不露脸,重点放在直
接描写表露人物的内心生活的意识,因此突破了从前的写实主义手法的倾向。
20世纪20~40年代,这种“意识流”小说风靡一时,并形成一种流派。虽然
这种流派已经过时,但它仍然给当代小说很大影响。大多数观点认为,“现在
所说的‘意识流’是一种方法”。
②
李陀也有说,“纯粹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描
写对象是与作品中的人物的行为有密切联系的思想、意识。在叙述方面没有像
传统文学那样,作者露脸从外部进行介绍、描写、评论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等
描写手法。而是直接表现人物的自我意识,通过自我意识和其中的矛盾来展示
人物的感情和思想。为此,常常点到时间,过去与现在、现实与梦幻、意识与
存在相互渗透、交错。所以可见句子结构变化激烈,构成空间与时间的多层次
的结构”。
③
小说中常存在着回忆、想象、联想、推理、猜测等等相互魂擦而像
水流一样活动的心理形态。因此,文学中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就必然具有流动
性、混杂性、呈现性,典型的如《尤利西斯》与《喧哗与骚动》。西方有名的
意识流大家,如伍尔夫、乔伊斯、福克纳等。总的来说,意识流这种手法在作
家的叙述角度、作品的表达内容、结构等方面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提出了挑
战。
1
了解意识流产生的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作品本身有一种向导作用,所以在
这里简单概括下意识流最初在西方产生的背景以及王蒙在新时期运用明显意
识流手法的社会因素。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经济的窘迫
形态加剧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导致了民众普遍的孤独感和苦闷感,因此,
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转向内心化,为了发泄内心的失望、孤独、彷徨、抑
郁、苦闷、恐惧等,知识分子用文学手段将人们的心理活动与意识生活完整、
细致地刻画出来,意识流小说的出现满足了这种需要。另一方面,社会的动荡
导致人们对传统信念的动摇,人们开始怀疑过去的一切,认为不确定性才是一
种真正的规范。作家们也在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表现真实复杂的社
会人生。他们认为对客观真实地了解是间接的,这种了解只有通过深层次的内
心描写和透彻的精神感受来表达和阐释,才能真正做到真实地持久地反映现实
和刻画生活。外在的结构和客观的表面只是一种金玉其外的短暂性和肤浅的文
化存在。还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心理学与哲学的影响。20世纪法国哲学
家伯格森的“心理时间说”和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的潜意识与无意识
学说为意识流作家提供了动力和依据。
《蝴蝶》是新时期80年代初作家王蒙创作的6篇运用“意识流”手法的
作品之一,是较早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作家。虽则较之更早有茹志娟、李国文
等人也运用过“意识流”手法,但或是比较隐讳,或是部分运用,王蒙在新时
期的这6篇作品《夜的眼》《布礼》《蝴蝶》《风筝飘带》《海的梦》《杂色》则
更如一连串激流,“不仅扫荡了视现代派为洪水猛兽的根深蒂固的偏见,拨开
了历史的阴霾,而且把小说创作形式、技巧的探索提上了日程,大大拓展了作
家和读者的鉴赏视野: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④
《蝴蝶》创作于1980年8月,诚如其它5篇,所处的是新时期文学初期。
这个现象的出现是有其社会历史必然性的。十年“文革”结束了,这场直捣人
们内心的摧毁战把人们从虔诚引向怀疑和否定,正如程文超所说,“人们陷入
了两难的境地:刚刚醒来,又陷入困惑;刚刚确立无疑,却又进入焦虑状态;
刚刚展望美好未来,又有荒谬如潮袭来。这样一个语境使人们有着比‘五四’
更强烈的现代主义话语欲望”。
⑤
另一方面,十年浩劫把人们的思想禁锢起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的思维变得单一、麻木,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渴望与
幻想。进入80年代,在思想解放和艺术革新的大潮中,人们的心灵世界空前
活跃,接受者的心理需求推动了作家写作技巧的革新,于是大胆借鉴西方侧重
内心描写的艺术手法。那些偏向内心化的作品一度成为文坛的宠儿。尽管王蒙
认为将他的作品仅仅归结为“意识流”是一种“皮相的判断”,并自称“早在
没有看到过意识流小说,甚至不知道意识流这个名词的时候”就已经有了类似
的主张,但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这6篇作品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重要特色。《蝴
蝶》这部中篇小说以张部长魂归故里为引子,勾起了“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
年”生活的回忆。主人公张思远亦梦亦现实般的人生历程就是体现着作者的一
种思考,思考历史,思考城市、乡村。这种现实的反映“不是按照生活自己的
结构,而是按照生活在人们心灵中的投影,经过人的心灵的反复的消化,反复
的咀嚼,经过记忆、沉淀、怀念、遗忘又重新回忆后的生活现实”。
⑥
如此叙述,我们可以发现,这种以内心描写为主要特色的“意识流”手法
的产生与作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当然除此之外也包括一些道
德、文化因素等,但前者是主要的驱动因素。这也许也能解释作家共同的创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