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毋思山)
学校代码:!Qi鲤分类号:kQ研究生学号I密10200200420509级:玉⑨东牡啼荭太季硕士学位论文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研究IhsearchontheSubjectiveIdeasofCollinwood’sHistoricalCognition作者:王鸱指导教师学科专业研穿方向学位类型周巩固教授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6年5月
摘要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界争论的焦点,实证主义者认为,历史认识不应成为浪漫主义的臆测和虚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确立过去的事实并努力去解释它们,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人们有可能从历史事实中发现规律,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完全摒除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因素。相对主义者对实证主义者进行了批判,认为历史认识不是客观的,历史学家的主观性起了决定作用。无论是单纯强调历史认识中的客观性或是主观性都是片面的,都不能科学地认识历史。柯林武德作为20世纪影响很大的历史哲学家,他对于历史认识论的看法是值得研究的,他作为相对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突出了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强调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作用,但是他身上还有一些实证主义者的影子,他并不否定历史认识应该从史料开始。他把历史研究的对象定义为过去行动者的思想,并主张在心灵中重演这些过去的思想,将认识中的主客体统一在一起,并强调了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对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他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是他历史哲学的核心,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指导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是有益的。关键词: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客观性
Abstractmsu协ectivityalldobjec曲埘访llistoricalcognmonhavebeenthefocusofdiscussioninwestemhisco血alp:Ililosophy.Itconjectureandismou曲tbyPositivismthatmehistoricalcogni廿ontasksofshouldn’tbetllef如ricationbyroma曲cism.Tkllist鲥allistoconfirmtllefbtsi11thepastand仃ytoexplaillthem.Duetothesimilaritiesi11natIlrebetw∞nmehistoricaldevelopiIlgprocessandtllenaturalprocess,tllescien虹ficmethod_~Positivememodcog血tionc趾alsobeusedinmstory.PeoplecaIlreachmeobjecdVityofllistoricalthroughthenlles也at也ey矗nd.mhistoricalfhc乜andalsodesPitemeTheRelatiViSIIlcriticizesS1】bjectivcthef融orsinhistoricaloforco卿tionhascomplctelyaobjective,舭dtosubjectMtyobjectivityhi渤rianmedecisiveeffect.Itislopsidedonlyem】陋asize也esubject王vityinllis协rical∞删tion.Thehi咖rycan’tbeunderstoodscientmcallyAsaninfluendalllistoricalphilosoph盯in20mcemury,Collinwood’sideaa_boutllistoricalepistemologyiswor协researchiⅡg.AstllerepresentatiVeofRelativismllistoty,hepointedout也erelativityofhi曲oricalcogllitionand如叩h嬲izedmet11esubjective如删onsofdenythatmehistoricalsubjects.ButhealsohadsoInefeaturesofPositivism.Hedi血’tc0911itionshouldbegin丘om也ehistoricalmaterials.Hedefmedtllercsearchasobjectsofhjstoricalt11eidcasof也ethattllep删iousideasinofollr111j咖,砌tcdtheobj黜ofco髓mon缸dhada11emphasizedsIlbjectivef如torssubjectsdecisive触1ction洫historicalcorecogllition.Hissubjcctive0nideasof王1istoricalitiscogllitionisthetoofhisllistoricalphilosophyResearchinghelp伽foruSund啪talld恤relationsmenaturebe帆en也eofjlisto叫s喇ectivhyandobjectivitydobjstoricalof豳嘶calsd胁ti矗callyarldrese础underitsins缸lction.cognition,undefstalldKeywords:R.Gcouinwood;Hist砸calCo鲥tion;subjectiv毋;objecth毋II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垒扭叁臼期:麴!《:!:均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盟日(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期:期:’丝』=工2刍日趣2』:S驾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
导论一、问题的由来西方国家对历史哲学流行着一种二分法,它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沃尔什在1951年出版的《历史哲学一导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沃尔什把关予历史的哲学称之为思辨的历史哲学,把关于历史认识的哲学称之为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焦点就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西方历史哲学界经过长期争论,这一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西方历史哲学在历史的客观性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一种是以兰克、孔德等实证主义者为代表的绝对主义观点,一种是以毕尔德、柯林武德等人为代表的相对主义观点。实证主义者认为,历史不应成为浪漫主义的臆测和虚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确立过去的事实并努力去解释它们,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人们有可能从历史事实中发现规律,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相对主义者对实证主义者进行了批判,他们对历史认识客观性表示质疑,认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等因素影响,因此无法达到完全真实、客观的历史认识,相对主义者更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的主客观性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柯林武德作为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对历史认识的主客观性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对实证主义的历史观进行了批判,突出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但是他又没有完全否定了实证主义中的合理成分。他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曾引起了史学界极大的震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他的思想进行过研究,对他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进行研究虽然也不能解决有关历史认识主客观性问题之间的争论,但是对于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这一争论的实质是有益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搞好历史研究是非常有益处的。二、研究现状及本文思路柯林武德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关于历史认识论方面的思想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许多学者都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过研究。沃尔什在他的《历史哲学一导论》中称柯林武德是“历史哲学方面在语言上最为清晰而又最为深刻的作者之一”,o并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史哲学方面在语言上最为清晰而又最为深刻的作者之一”,o并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英】沃尔什t《历史哲学一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太学m版杜。20叭年,第43页1
哲学思想进行了阐释与批判。艾洛尔・哈里斯在其论文《柯林武德的历史学理论》中认为:“相比任何对已知历史事实的一般解释,对历史知识的本质和它真正的题材的研究也许更配得上成为‘历史哲学’。对这一题材进行过研究和探寻的思想家异乎寻常的少,而柯林武德是这些人中最著名的一位。㈣威廉・德雷在《柯林武德论反思的思想》中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解释理论进行了阐释。总之,国外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都有所论及。国内理论晃对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很多,但大多是零散性的研究,论及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某个方面,缺乏整体性的把握。迄今为止对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何兆武、张文杰先生翻译了柯林武德的名著《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以及何兆武先生在译序中对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述评。罗风礼主编的《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和张广智、张广勇著的《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都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过介绍。另外,胡大牛在《柯林武德历史哲学观点评述》(载《探索》1992年第4期)中认为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相对主义,并对其相对主义观点进行评述;胡耀华在《橱林武德对历史哲学发展的贡献》(载《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中认为:“柯林武德是第一个真正意识到批判的历史哲学与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区别,并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批判的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张文杰在《略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中论及了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陈宇光在《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与人性科学》(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10期)中从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与人性科学之间的关系角度,揭示了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本质内涵。总的说来,国内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尚处于零散的缺乏总体性把握的状态。基于上述缘由,笔者尝试着以微弱的学识对柯林武德的历史主观性思想进行一下相对全面系统的探讨,始终突出历史认识主观性这一核心问题,追溯其根本的哲学主张,考察历史认识的主观性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尽可能使其思想得到系统的展现,以期或许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学理上的凭借。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中有一句最为人们熟悉的论断“~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研究历史就是要探究前人的思想,我们在这里研究柯林武德的历史主观性思想,并不奢求也不可能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仅仅是柯林武德的著作,而对于这些著作我们又有许多主观性的想法,所以我们并不能声称自己已经完全理解和准确把握了柯林武德的思想,我们只是在自己认为的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的原意的基础上展开一些探讨。为了能够尽可①【美】艾洛尔・哈里斯:《柯林武德的历史学理论,,章可译,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三辑,柯林武的历史思想,郑州,大象出版杜,2004年,第103页。2
能把握原意,我尝试着仅仅把握历史认识主观性这一问题,把柯林武德看成是一个同我们一样在思想和探索同一问题的人,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柯林武德的思想,这也是柯林武德所一直倡导的方法。三、柯林武德其人及其基本哲学主张橱林武德(R—G,Colling:wood,i889一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业余画家。1889年2月22日出生于英国兰开郡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w.G.柯林武德(willi锄Gershomcollmgwood,1854一1932)是位艺术家、考古学家,对维京人遗址颇有研究,曾任英国作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Il’1819—1900)的私人秘书。柯林武德13岁之前一直在受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也许因为这层关系小柯林武德秉承了艺术家的某些气质,如他的美学理论把艺术建立在表象和想象的基础之上。柯林武德一生与牛滓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908年考入牛津大学,1912年被选为牛津大学导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征从事战时工作,服务于英国海军参谋部下属机构。战后重返牛津在彭步鲁克学院任研究员:1934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935年任牛津温弗莱特形而上学教授,至1941年退休。柯林武德一般被称为新黑格尔主义者或者唯心主义者,学问渊博,著述甚丰,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尤其是历史哲学领域,都有贡献。主要著作有《史学原理》、《历史的观念》、《艺术原理》、《自然的观念》、《新利维坦》、《牛津英国史》(第一卷)、《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论》等。正如柯林武德在其自传的原序里写到:“一个以思想为毕生事业的人,他的自传应当记叙的是他思想的历程。”o为了更好的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我们有必要对柯林武德其人及其基本哲学主张做一追溯。19lO年柯林武德在牛津开始读哲学的时候,格林学派仍然在统治着学院,这一学派的是以托马斯-希尔・格林为代表的,主要成员由弗兰西斯・赫伯特・布拉德雷、伯纳德・鲍桑葵、威廉-华莱士等人。这一学派的哲学既是19世纪中期英格兰和苏格兰土生土长的哲学的延续,同时又是对这一哲学的批判。这一学派的对立派以诋毁格林学派的全部研究为己任,他们自称为“实在论者”,代表人物是柯林武德的逻辑老师约翰・库克・威尔逊。柯林武德的导师E.F凯里特也是实在论学派的一个主要成员,在此时柯林武德虽然也以实在论者自称,但他实际上是反对实在论者的观点的。正如他自己说:“我仍然是一个实在论者,直到我最后证实,这~学派的实证学说是虚假的,他们的批评方法也是不能成立的。”o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已属于实在主义,尤以摩尔和罗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英1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jE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第1页。。[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第24页。
主义最为风行。凡是反对实在主义的就自行归入唯心派,以实在主义者的论敌和对手出现的柯林武德,也技列入其中。柯林武德哲学思想的中心论点是:“哲学是反思。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绝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丽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它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因此哲学也可以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柯林武德认为:“实在论者的全部论点就是:迸行认知的心灵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条件,因为它积极地参与了认知,但是它是~个简单的条件,其中并不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它的功能不是别的而只是认知。”。柯林武德自称他继承的是笛卡尔和培根的传统,即一种哲学理论就是哲学家对自己所提出的某种问题的解答,凡是不能理解所提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的人,也就不可能希望他理解这种哲学理论是什么。柯林武德认为他自己在历史思想里所学到的东西与实在论的知识学说完全不同,他所谓的“提问活动”不是达到与对象同在或理解对象的那种活动,也不是为进行认知活动所做的准备,而是认知活动的一半,另一半便是回答问题,问答的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认知。这就是柯林武德的问答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不重视哲学史,尤其反对形而上学,柯林武德则坚持历史哲学中形而上学的重要性。作为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很自然地把史学带入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家大多从科学入手,而柯林武德强调历史知识与历史研究对于人类认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视的。柯林武德面对许多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理论,这些都取决于他的根本的哲学主张。。f窜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立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页。以下凡自《历史的观念》中的内容,只标明页码。。【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4
第一章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的思想背景我们既然要研究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就首先要考察一下他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思想背景,正如柯林武德所主张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由一个行动的过程所组成的,研究历史就是要把自己放在行动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设身处地地去研究行动者的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做一些历史考察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领会哲学家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所面对的思想境遇,体验他探索的心路历程,从而与哲学家一起来思考问题。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界对历史学的深刻反思是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思想形成的整体理论背景。我们将揭示各派学说在历史认识论上的见解以更好的理解柯林武德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所走的心路历程。一、实证主义史学的兴起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乐观主义气氛。人们开始坚信自已能依靠科学最终控制自然界,并认为科学以精确性为特征,通过它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近代科学观念深刻影响了其他学科的礴立和发展。历史学也不甘落后,开始了它迈向科学的进程。于是出现了实证主义史学。实证主义首先风行于哲学界,由孔德为实证主义史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孔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主义的哲学家。实证主义是指要求任何科学必须以可感觉到的事实为出发点,并限于描述这些可感觉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哲学观点。“实证”一词的意思,按孔德解释有四种意义:一是与虚幻相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立的有用,三是与犹疑相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立的精确。。孔德认为他发现了人类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神学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必须的起始阶段.实证阶段是最终的确立阶段,而形而上学阶段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当在神学阶段,入们在连基本科学问题都无力回答的情况下,贪婪地想认识万物的起源,这样,人们就不得不凭借直觉来认识各种现象,而且自认为对它们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形而上学阶段是一种变相的神学阶段。同样倾向于解释万事万物的本质、起源及现象的。章士嵘编:《西方思想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169页。@AugIlsteBelcomte'拍e伽矿妇强糖}脚矗Rob矾MBums龃d脚Tnent.Pic酬ed'鼢妇印^泌。,船‘叫jing:Pe蛙ngUniversityPfess。2004,p.107T
产生方式,但它不再采用超自然的因索来解释,而是以实体或抽象物来代替。实证阶段是理性的科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类不再凭空想象式地追求绝对的知识,而是集中力量进行真实的观察,并陈述它们相互联系的规律。孔德认为历史是证明他的实证哲学的工具。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符合他的进化三阶段的规律,早期是神权社会,中期是科学知识形而上学化,政治上则由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则所取代,未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实证的社会,人们按实证政治的原则来办事。概括起来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孔德把人类历史的演化看成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第二,孔德的实证哲学号召人们进行确定、实在地研究。孔德为实证主义史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影响并出现了大量实证主义史家。实证主义思想在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英国的巴克尔和法国的泰纳。英国史家巴克尔自学成才,精通十余种语言,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写作了《英国文明史》使其蜚声史坛。巴克尔主张把自然科学的因果决定论引入历史学。在他看来,人的行为动机必有前因,可以用统计方法展示历史中的铁的因果关系的主宰作用。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有自然规律、道德规律和知识规律,但自然环境只有通过人的思想才能发生作用,人的智力和知识才是决定性的因素,知识是支配文明的唯一力量。他反对把历史看作是偶然现象的堆积和超自然力量的干预。他不同意兰克学派注重历史事实的个别性、变动性、不可重复性,认为历史现象无法归纳和概括,科学的历史学是让史料自己说话。他强调科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立规律,历史学家应对史料进行处理和概括,以便发现规律,使历史从孤立的个别现象成为可理解的东西。o法国史家泰纳同样是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有《英国文学史》、《现代法国的由来》、《古代政体》、《智力论》等等。他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想大多反映在他的名著《英国文学史》中。泰纳同巴克尔一样,不只是仅仅醉心于人文科学,在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和博物学方面同样造诣颇深。他在早年即已持有这样的信念:科学方法必须应用到对文明的记录上去,而他对医药与解剖学的研究又培养了他对精确观察的热爱。他认为,三种力量合在一起产生了文明,并决定它的转变,那就是,种族、环境与时机。“历史是一个机械学的问题。唯一的差别是,不能以同样的方法来测量,或同样精确地下定义。”@泰纳认为历史就是“心理解剖学”。他在《智力论》的序言中说:“史学就是应用心理学。历史家记录和探索一个人的分子或一群人的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章士嵘编:《西方思想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188页.。f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上册第405页。
来说明这些变化。”。《现代法国的由来》一书是泰纳运用心理解剖的典范。他用生物学家观察昆虫那样的方法对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先有了假设,然后搜集证据证实它。在泰纳的解释中,他正是依赖于自己所理解的人性的心理规律,运用生物分类学的方法将证据安排在合理的结构内,从而完成了他的任务。总之,实证主义对于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实证主义对事实的重视促使历史学家提倡对史料的批判和审查,使得历史研究变得更为严谨;第二,实证主义者力求在历史中寻求科学的规律,促使历史学向自然科学靠拢。函实证主义认为,历史不应成为浪漫主义的臆测和虚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确立过去的事实并努力去解释它们,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入们有可能从历史事实中发现规律,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但实证主义认识论片面强调史料高于一切,把历史仅仅等同于历史事实,历史认识由此沦为枯燥的、缺少历史渝见的史料考据,丧失了方向感和意义,把历史认识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过于苛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完全抹杀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遭到了相对主义者的诘难。二、相对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随着西方分析哲学的发展,实证主义史学观曰益遭到质疑,19世纪末20世纪初狄尔泰和克罗齐、柯林武德等相对主义者开始对实证主义史学提出质疑与批判。狄尔泰是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狄尔泰的主要理论兴趣体现在他强调入文科学研究的独特性。狄尔泰历史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将入文科学视为类似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态度。狄尔泰从生命哲学的立场说明了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狄尔泰的生命概念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专指人类的精神生命;它不是孤单的个体生命,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构成社会历史文化的个体生命。在狄尔泰看来,个体的希望与恐惧、思想和行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制度及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思想,都是生命的部分,都从一个方面表现了生命。这样的生命才是哲学的适当的对象,哲学就是对人类精神生命活动的意识和说明,哲学的进步就表现在这种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生命与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学的对象就是人类的精神生命,历史学因此就与自然科。[英1乔治・皮搏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驮淡虹i季。北京:商务印书镇,19孵年.上册,第406页。。王晴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7
学有着根本的区别。o狄尔泰认为,体验是历史认识论中的首要概念。对于人类历史,不能要求客观的真实性,而应该依靠感情的体验,依靠内省和直观。“理解”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即通过感情的体验,将历史学家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理解”包括内省和直观,在无法直观的地方,需要创造性的想象。狄尔泰将历史学视为精神科学,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将主体与客体通过精神而联系起来。狄尔泰的历史认识论思想对克罗齐和柯林武德等后世的历史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克罗齐认为在历史认识中追求纯粹客观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是现时现刻活动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思想,是历史学家思维的结果,是注入历史学家当代主体意识的史学著作。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的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现在的兴趣的。”国历史只有当某个历史学家给它注入生命之时才存在,它只存在于这个历史学家活着的时代,离开了历史学家,只是废纸一堆。他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批评尤为深刻。实证主义者要求人们注重于对事实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再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克罗齐认为,第一,人们寻求因果关系,那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就人们的认识能力而言,只能在某一个原因上止步,这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对于事实的搜集和整理,也非易事。在搜集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带有思想。因此,在克罗齐眼中,实证主义史学是自相矛盾的。在他看来,“终极历史学”的信仰应当作空想将他抛弃,人们关于过去的知识是通过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加工才传下来的,其中不可能包含不可变更的基本元素或与人无关的原子事实。一切历史判断都参杂着人的或者是历史学家的观点,他们彼此都一样是正确的,不存在什么客观的历史真理。克罗齐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对历史认识论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历史认识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历史认识客体的,相反,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因素对历史认识具有重大的作用。柯林武德对实证主义史学极为不满,称之为“剪刀加糨糊”的历史学,认为这种史学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忽视了历史学的自律性。实证主义的历史观念是把历史学仅仅当作是处理事实而且仅仅是事实。他认为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家在处理事实时采用了两条方法上的准则:(i)每桩事实都被看作是可以通过一项单独的认识行动或研究过程而被确定的事物,于是历史可知的整个领域便被分割成无数细微的事实,每件事实都要单独予以考虑。(ii)每件事实都要被思考为不仅独立于其他一切事实之外,而且也独立于认知者之外,因此历史学家观点中的一切主观成分就必须一概删除。历史学家一定不要对事实作任何判断,他只。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62页。。【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页。
应该说事实是什么。固第一条原则导致了历史学家过度的注意微观的问题,而无力处理大型的问题。第二条原则,反对对事实进行判断,同样是有害的。拒绝判断事实也就意味着,历史只能是外界事件的历史,而不是产生这些事件的思想的历史。这就使实证主义史学把历史等同于政治史,而忽视了艺术、宗教、科学等等的历史,因为它无力处理这些问题。在柯林武德看来。历史学中的“事实”是由于按照一种复杂的准则和假设的体系来解释资料的过程而推论出来的。历史知识的理论就会发现这些准则和假设都是什么,并且会问它们之成为必要的和合法的都到了什么程度。而所有这一切都被实证主义的历史学家所全然忽略了,他们总是在误解历史事实的性质,从而歪曲了历史研究的实际工作。。柯林武德作为克罗齐的后学,深受克罗齐思想的影响。很多国外学者都认为,柯林武德的思想直接承袭于克罗齐。@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直观。柯林武德在追述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时多次解释,他所提出的历史哲学观点全都来自亲身的历史学或考古学实践。回作为一个专业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善于由历史学或考古学研究的切身体验来带动对历史哲学的思考。这突出地反映在他有关历史观念的认识上。所以柯林武德不是简单地重复了克罗齐的思想,而是有所取舍,有所超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历史认识的思想。。《历史的观念》,第194页。。《历史的观念》,第197页。。Al柚Do“ag雠,“cDⅣ垤wD耐}眈6f¨D.0cP”,胁以胁w胁帆volumc81,I鸽uc32,1972,p.265,。【英1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第25页。9
第二章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探讨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思想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的实质。“人希望认识一切,也希望认识他自己。丽且他并不是在他所希望认识的事物之中唯一的一种。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知识就是不完备的;因为要认识某种事物而不认识自己在认识,就仅仅是半・认识,而要认识自己在认识也就是要认识自己。自我.认识对于人类是可愿望的而又是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缘故,而且是作为一种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其他的知识能够批判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且牢固地被建立起来。砌柯林武德将人认识自我的学问或者说研究人类心灵或精神的学问称为“人性的科学”。柯林武德分析了以休谟为代表的传统的人性科学,深刻揭示了传统的人性科学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伪科学。他指出历史上人性科学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方法被自然科学的类比所歪曲”。o直到现代思想中真正的新要素——历史学的崛起,人性科学才“重见天日”。柯林武德认为,新的历史学涵盖了人类过去的整体,而唯有历史的思维才能重建人类的过去,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历史学就是人性科学所自命的那种东西”@柯林武德将人性科学溶解在历史学中,可见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的宗旨就在于解释人性、实现入韵自我认识。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实质上就是人性科学,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也正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科学的理解上的。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是柯林武德探索人性、实现入的自我认识的根本原则。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门科学。在柯林武德看来,所谓科学,就是那种提出问题并试图作出答案所依靠的思想形式。就此而言,历史学就决不是将我们已经知道的一系列已知的事件收集起来并给予一定的排列与组合,而在于努力去发现并把握我们迄今尚未知晓的某些东西。诚然,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思维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充当着历史学家由未知到已知的一种有用的手段。实证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她们轻率地把收集和整理历史事件视为历史学家的主要目标。而柯林武德更倾向于把历史事件当作史学家借以提出问题的客体。。《历史的观念》,第290页。。《历史的观念》,第294页。。《历史的观念》,第296页。
柯林武德认为,实证主义史学的根本谬误就在于混淆了历史过程和自然过程,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力图以自然科学那样的普遍规律来归纳历史现象,却不知历史过程与自然过程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在他看来,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雨历史过程则由人的行动构成,但并不是~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历史的行动,历史学家对吃、睡、性爱这类满足自然本能或欲望的行为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人们用自己的思想所创立的社会习惯,是由思想所支配的人类的行动。因而唯有历史事件才可以划分为事件的外部和内部这两个方面。所谓事件的外部,就是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它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如凯撒带着某些人在某个时刻渡过了~条叫做卢比康的河流,或者凯撒的血在另一个时刻流在了元老院的地面上。所谓事件的内部,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如凯撒对共和国法律的蔑视,或者他本人和他的谋杀者之间有关宪法政策的冲突。历史学家决不会只关心这两个之中的任何一个,而把另一个排除在外。他进行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在这里所谓单纯的事件,是指一个事件仅只有外部而没有内部),而是行动;而一个行动则是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体。历史学家的工作是由发现一个事件的外部而开始,但决不能在那里结束;他必须经常牢记事件就是行动,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嚣此,历史,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其内在方面”的“行动的过程”;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思想一词具有双重性。作为名词,它是思维的某种结构,但必须存于思维活动中雨决不会游离于思维之外,否则就不是思想。作为动词,实质上就是思想借以实现自身的运动过程,即思维活动本身。思想作为名词,总是一种完成状态,它反映着过去某一过程,故任何思想都属于历史思想;作为动词总是表现为某人在此时的思维状态,表征着现在的某一过程,因而任何思想都具有过程性。“思想”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柯林武德将历史等同于思想,没有思想,历史就无以言喻,思想若与历史相异,则发现思想亦无助于认识历史。只有历史与思想同一,历史才具有意义和可理解性。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的“思想”正包含了思想的双重概念,即历史思想和历史思维也就是对思想的反思。柯林武德将历史的过程等同于思想的过程。而历史过程不外乎就是历史行动的过程,因而历史思想首先指的就是行动者的思想。当这种思想尚未进入行动过程之前,它仅仅是行动者头脑中有着的某种设想,这时思想尚处于抽象肯定阶段。当这种思想进入行动过程,思想就被定位于具体否定阶段,即思想被行动所否定,但思想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已转化为实际行动,即思想自身溶合在行动之中。这时思想已具有现实的确定的内容。相对于抽象的思想而言,它毕竟是以行动来。《历史的观念》,第300页。
表现自我,因而具有现实的内容,但它本身还只是一种孤立的自我,表明一种单纯的过去,因而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想。只要这种思想仍然属于独处的状态,它还不能被称之为是历史的恩想,只有它被另一种思想所映照,或把它作为自己的对象时,即造成对这个思想的思想时,它才会提升到具体的肯定阶段,并成为一种真正的历史思想。从历史本身讲,历史的内容是思想史。这是对实证主义史学的反动,实证主义史学认为历史的内容就是各种历史事件的组合,而历史事实也就是某种在知觉中直接给定的东西。然而,事实本身不能说话,所以即使在事实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我们也无法理解。柯林武德并不排斥历史事实,但他只把事实看作是可以提出问题的载体,也就是说从历史事实中去探究历史事实内部的思想。历史事实如果不凭借思想的过程就不能获得其历史意义。既然历史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思想,两思想又是人类理性的重要表征,所以思想的过程就是一种理性活动的过程。史学家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史家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物在历史的思维过去的思想。也就是说,现在的思想,即史学家所处时代的思想对过去的思想,即行动者的思想所作的一种历史思维,它本质上是历史思想假手史学家心灵进行的一种自我认识的活动。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因而人类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一种理性的发展过程。历史思想发端于前人的所思所想,结束于史学家的历史思维,它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潜在形式。就历史思想是行为者的思想而言,它具有确定性,因为它曾是作为过去的历史知识所得以保存下来的前人的思想。然而,它一旦成为史家的思想对象,它就会因为处于某种思想关系中而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因为史学家将行为者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进行再思想就必然会受到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前人的所思所想仅构成历史知识的一部分,其另一部分则靠史学家的历史思维去充实和展开。从这个意义讲,历史思想在史学家心灵中就是一种活着的过去,而且它不是被动地活着,而是积极地活着,它在进行着自我创造活动。所以历史思想本质上就是思想过程本身,就是历史思维。二、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历史思想若还只是与自身统一,它就不是历史,而仅仅是历史的潜在形式,历史思想只有通过历史思维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史学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再恩想即反恩前人的思想,历史思想才能显示其意义,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知识。柯林武德之所以具有这种史学思想是因为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在本质上具有哲学性的一面。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一开始论及哲学时说到:“哲学是反思的。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决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而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它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因此哲学也可以
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o对于历史学来说,历史知识是以思想作为其固定的对象的,那不是被思想的事物,而是思维这一行动的本身。@在柯林武德看来。“思想”一词包含了三种级别的思维,且都是与纯粹的“直接经验”或是“感觉”相对的。第一级是思想的最萌芽形式,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始终贯穿着它的各种不同的行动的同一个活动。这种自我意识是纯粹的“作为一种感觉活动的自我愚想”,是“用简单地感觉冷和能够说‘我感觉冷’这二者间的区别”来显示出其自身。@第二级是知觉,在这一级思想中,我“设想出被感觉到的乃是某种东西,它那实在性并不是它对我感觉的当前存在所能穷尽的”。回在此级,如同第一级一样。我是“自我意识的”。这是所有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尽管在知觉级,我依然认为我没有“意识到我正在思想,我只是意识到我正在感觉。”只有到了第三级的思想即“意识到我正在思维,也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思想,我们可以称为反思。”固柯林武德的“反思”一词就是在思想者自己所知觉或意识到的思想,和他未能知觉或意识蜀的思想之间做出区分。反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心灵的自我认识活动。”“历史思维总是反思;因为反思就是在思维着思维的行动,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一切历史思维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既然是反思就必定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作为客体,思想成为其对象,故而历史思维必以历史思想为对象,舍此便无历史思维可言。作为主体,思维内在于思想之中,成为思想自我运动的一种功能。因此,历史思维决不是外在于历史思想的理想活动,而是历史思想所固有的一种功能。换言之。历史思想是借助于历史思维的激活两进入反思状态,因雨在历史思想实现其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历史思维充当中介或环节的角色。没有这个中介,历史思想就不能实现自我认识,没有这个环节,历史思想无立身之地。这个中介就是由史学家的心灵来扮演的。柯林武德说过:“历史思想自身能够在历史学家的心灵里复活,历史学家的心灵则必须是可以为那种复活提供一所住宅的心灵。”。这样,史学家的心灵即是历史思维的“物质承担者”,同时又是历史思想的“寓所”。从现象观之,人们所看到的确实是史学家在进行历史认识或历史思维,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历史思想假手历史思维实现自我认识的一耪反思括动。历史思维又是以何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呢,按照柯林武德的说法,历史思维只能通过史学家心灵的重演活动得以实现,即史学家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是历史思维的一种具体的运作方式。…《历史的观念》,第22页。o《历史的观念》,第420页。叫《历史的观念》,第42I页。o《历史的观念》。第42l页。o《历史的观念》.第422页。o《历史的观念》,第422页。o《历史的观念》,第418页。
思想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我们如何才能了解一个思想的历史呢,那就是在心灵中重演它们。当然要捕捉古人的思想和活动,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例如,要重演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的思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纳尔逊想的与柯林武德想的必须是同一个思想;而就另一方面而言又不是同~个思想,而是两个不同的思想。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背景不同。纳尔逊在指挥战斗时的思想,对纳尔逊来说是“现在的”思想,而对柯林武德来说就是一种活在现在的过去的思想。因此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必须能够想象他自己就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角色的环境之中,并在这一点上把自己和自己所研究的角色等同起来。柯林武德提出,历史学家解释历史事件时要能证明,这些历史事件是自觉而有目的的行动者的过去思维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历史学家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中重演这样的思维活动。史学家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是离不开推理和想象的,然而推理必然以一定的己知的条件为基础。这种条件是不可能靠推理来获得的。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家有种先验的想象力,正是依靠这种想象力,史学家才利用证据勾画出一幅有关历史的画面。他认为,历史学家和小说家有某种相似性:鼍他们各自都把构造出一幅图画当作是自己的事业,这幅画面部分地是叙述事件,部分地是描写情境、展示动机、分析人物。他们各自的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画面成为~个一贯的整体,在那里面每个人物和每种情境都和其余的是那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在这种情况下的这个人物就不能不以这种方式而行动,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想象他是以别的方式而行动。小说和历史学两者都必须是有意义的;除了必然的东西而外,两者都不能容许有任何别的东西,而对这种必然性的判断者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想象。o然而,历史学与艺术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历史学家的画面要力求真实,而小说家只是单纯地构造出一幅一贯的、有意义的画面。历史学的画面受三种方法规则的限制,这使它区别于小说。第一,历史学家的画面必须在时空中定位:第二.这幅画面耍与历史一致{第三,历史学家的图画与历史证据处于特殊的关系之中,它需要历史证据加以证实。。正如柯林武德屡次在《自传》中宣称他的知识是来自历史和考古学的研究,柯林武德是十分重视历史证据的。柯林武德坚持认为,历史学家在他重演过去经验的努力中,不该仅仅重复对历史特性的思考,而是在他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他自己的行为。更进一步地,由于历史学家的目标是追踪那个思想的发展轨迹,考察过去和当下的思考对它的影响以及对下一代思想的作用,因而除了重演其经验,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是批判它。批判是一种否定力量,没有真正的否定,就不会有真正的肯定。没有对历史思想的否定,便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知识。柯林武德指出,我们通过历史思。《历史的观念》,第343页。。《历史的观念》,第343页。14
维去获得真理性知识,决不是靠“生吞活剥我们的权威们告诉我们的东西,而是靠批判它”。o历史思维经过批判,才能使历史思想获得自我认识,从而变成真正的历史知识。柯林武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不是别的。不管是研究过去的人物,还是研究过去遗留下来的遗物都是要发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当你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时,你登须设身处地去想,也就是说,你要处在你所研究的对象的环境、局势中,站在当时当地的立场上,即在你的心灵中重演你所研究的人物的经验,这样你就和你所研究的人物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同一性”。“客体”也就简单地并入到“主体”中,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过去的思想不是死去和消逝的,而是能够和现在放在一起加以想象并加以比较的。思想的对象和思想的行动,是处在时间之外的,是可以统一的。同一个思想行动可以经历时间的流逝,在搁置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复活。也就是说,历史学家在他们的头脑中重演过去的思想时,就变成了自己的、主观的;它就不再是客观的;它变成了现在的,因此就不再是过去的了。真正的历史知识就是靠历史学家这一主观性的思考过程而获得的。三、历史认识要追求主观性实证主义史学以客观直书为原则,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如实客观的记载历史,而不该带有自己的主观偏见。历史学家真能做到如实客观没有偏见吗?柯林武德给出的答案是:“不能。”他将偏见定义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另一种是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也可以说一种是单纯的偏见另一种是价值的判断。”@对于第一种,也就是单纯的偏见。柯林武德认为,偏见导致我们预先判断问题或是根据证据预先判断结果。比如,“一个人对牛津和剑桥哪一所最先成为大学的时间较早进行研究,如果时间越早就意味着光荣,那么他肯定会认为是他自己的大学会获此殊荣,他会带有偏见的提出牛津比剑桥历史悠久的观点。同样,在研究一战的过程中也会带有全都是德国人的错误的偏见。”@事实上历史学家的偏见不仅来自其自身,他的家庭、家乡、国家、民族、阶级、职业、宗教、种族都会对他的研究产生影响。对于~个问题,答案是A或B,如果你认为答案为A,那么你就会重视所有能证明A正确的证据,而忽略关于B的证据,反过来同样。历史学家是不可能摆脱偏见的,像格罗特、蒙森、麦考莱这些有过政治经历的人。《历史的观念》,第338页。。凡GcoIlI“gwood,弛e^m∞d船D,月bf叩‘ediledbywHD豫y锄dwJ.v锄derDusscn,NewYorka:oxford妤tePr枷clp|es巧H1s}ory,P“o.uniVers时P北ss,1999,p.209以下凡引自丁k尸r抽c牵出F矿胁计口,y中的内容,只标明页码。
在他们所写的历史著作中都能反映出他们自己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理想。如果要做到历史著作中没有主观偏见,那么哲学家就不应该写哲学史,因为他们会倾向于自己的哲学主张。为了避免偏见,不同主题的历史应该由对这一主题毫无兴趣的人来写。对政治没有偏见的历史学家自己应该没有个人的政治观点;艺术史家应该没有艺术品位;战争史家如果参加过某场战争,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不合格的;如此等等。按照这种逻辑,对一个女人美丽的最公正的判断应该来自于一个太监。柯林武德将这种原则称为历史学家的“太监教条”。。这种教条虽然在理论上是很吸引人的,但实际上很难被运用。历史学家不是太监,他们有自己强烈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导致他们写出不朽的作品。历史学家是要在自己的心灵里重演过去某些人的思想。如果一个历史学家没有关于政治的和战争的经验他又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像李希留那样的政治家和马乐伯那样的战士呢。柯林武德认为“太监理论”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偏见无处不在,历史学家即使在一个方面避免了偏见也会在另一方面陷入偏见。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写政治史,即便他不会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产生偏见,他也会因为强烈的愿望想要证明他所崇拜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是他所讨厌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产生偏见。“正如我们崇拜的斯塔布斯所说,没有精神因素存在的历史作品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没有偏见的历史学家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历史学家越接近于没有偏见,他也就越没有能力能处理好他研究的课题,因为对于那些可以使他理解他研究对象的经验他是没能力理解的。不能否认的是,偏见导致史学家偏重于某方面的证据,丽忽略其它方面的证据。这怎么办?柯林武德找到两种方法。“第一,与其伪善地宣称我们没有偏见或是枉然地想要消除偏见,我们应该检验我们自己的思想,找出我们的偏见是什么。我们应该肯定偏见的存在,去发现它们,并且训练我们自己去留心那些与我们的偏见相反的观点的证据。尽量抛弃先入为主的观点,来着手进行批判。第二,如果我们因为我们的偏见太强,无法克服,我们也要找出这些偏见,并且对公众承认。这样,才会使我们更率直、诚恳地研究历史。这样也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相反地,偏见越深,价值越高。因为,只有非常强烈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只有强烈的愿望才会导致历史学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自己课题的研究,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偏见自身就变成了历史研究的动力。”。就好像中世纪早期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双方都试图在哲学的层面上证明自己的教义是正确的。双方因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了分歧,这导致的实践结果是,基督教哲学家自觉地去研究非常深奥和困难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正是这种研究导致了在中世纪末期形成了庞大的哲学体。m丹加c柳P,口,捕j细7'p.2¨.圆强e41hn沁舻胁o,肋J呻,p.212.Prtnciptes可Hist。净昂血5.16
系,进而导致了所有近代思想的建立。柯林武德进而认为,所有天才的历史刨见都是从偏见得出的,所有真正的历史恩想都出自于偏见。所以,对于历史学家的工作来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知道他的偏见是什么,而不是去隐藏它:偏见的第二种涵义,也就是对历史事实进荦亍道德的或是价值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公正的历史学家应该是仅仅去发现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过去的人的行为,而不必论述这些事是好是坏,这些人是对是错。把事实仅仅看作为事实,就像自然科学家那样来观察事实,而不让自己的精神进行干预。他的道德原则就是用道德来规范自己做出公正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去观察事物,而不对它们做出价值判断,在这种原则指导下,近代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科学的突出成就也刺激了历史学,过去150年来的历史研究一直处在自然科学的阴影下,历史学家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像自然科学那样不任意做出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得出科学的结论,历史学家追求的就是这种公正性。一个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去历史上的入或事时能不能避免价值判断。柯林武德认为,只有在一种意义上是可能的。就是历史学家仅仅描述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用正确的材料按照正确的方式排列它们,仅仅说明这些事是什么,而不做任何有关价值的判断。就好像“我读的威尔士编年史里面记载了,在第126年吉尔达斯死了,在第129年阿德亚德战役发生,在第130年,修道院长布伦丹死了,等等这些事。我能肯定的是作者对这些事也做了价值判断,只是他没告诉我们这些判断是什么罢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只是些没有价值的记忆,我们能从中学到的知识就是记住它们。”o但是,像知道吉尔达斯死于公元570年,即威尔士编年的第126年,而不知道吉尔达斯是谁,这样的知识是历史知识吗?柯林武德认为,“不是”。“对于我来说,知道这些就好像是用一个鸽子笼来接收历史知识,也就是说,仅仅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事件本身。事件的本身是指一个著名的修道士的死,一个凯尔特大教堂的圣人,一个华而不实但很有说服力的文体家,一个著名的痛斥低级的威尔士国王的恶行的小册子作家。这个人留给我们最好的,就是他对第五和第六世纪英国的情况的描述。但是说过这些后,我就已经做出了价值判断,而且我不能再将吉尔达斯的死这一单纯的历史知识放进鸽子笼里,而不对他这个人做出价值判断。同样,我也可以将拿破仑放入鸽子笼里来研究面不对他是个军事天才做出判断。"圆柯林武德将仅仅知道历史事件的名字和知道历史事件本身作出了区分,仅仅知道历史事件的名字可以不对它做出价值判断,但是如果要知道历史事件自身,那么就肯定要做出价值判断。就好像凯撒在公元前44疆ThPrt∽Lpteso,H口to攀静2、6.蕾T}∞Principieso,HtltDryp216.
年3月15日被谋杀,这是一个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本身是什么呢?这个事件的本身是:凯撒是一个比同时代的人拥有更多智慧的人。他看的出罗马共和国将要灭亡而无力复苏。他看的非常清楚,罗马需要一个新的宪法,最好的形式就是就是象希腊那样的君主政体。但是其它的愚蠢的人认为这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们想阻止凯撒。并杀了他。对这个事件本身的描述充满了价值判断。柯林武德认为,“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历史。”o在柯林武德看来,价值判断是历史学家对人们的行动的深层含义理解的结果。外在的讲,人类的行为仅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内在的它是一种思想的认识。这种思想自身是对外在世界的表达。外在的讲凯撒的死仅仅是他的身体器官的死亡;内在的讲,它是凯撒的政策的失败,证明他犯了个错误。历史学家期望可以内在的研究事件.他们本身必须得承认他们作出了价值判断。而历史学家会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历史学家。一个想要写20世纪诗歌史的历史学家肯定不会忽略艾略特和威尔考克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诗非常有价值。写诗歌史的历史学家必须得是知道好诗之成为好诗的原因的那个人,他的整个的历史就是他的那些观点的详细阐述。排除“好诗与坏诗”的价值判断,就无法写出诗歌的历史。同样,写哲学史的历史学家必须具备判断一种哲学是好或是坏的能力,写政治史的历史学家也必须具有认清政治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学家要想对他的研究课题能做出价值判断,必须得深入了解它所研究的课题。每一代人的价值尺度是不同的,在以前被认为是失败的东西,现在可能会看作是成功的;在以前被看作是野蛮的现在可能被认为是高雅的;曾被认为是进步的,现在可能会被看作是倒退的。这就导致每一代人重写历史。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持续的重写历史是承认历史是失败的,因为在历史中没有确定的和永恒的知识。而柯林武德却认为,“这不仅是知识的进步,而且是~个人类道德态度的整体进步。”国柯林武德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责任不仅仅是发现事实,而是要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来对这些事实进行判断,如果历史学家不能承担这份责任,他就应该放弃历史研究去干些别的。在历史研究中完全刨除历史学家的主观偏见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些主观偏见才导致历史学家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研究,历史学家正是依靠这些主观性思想来进行历史认识,才能得出有价值的历史。历史认识就是要追求这些主观性思想。四、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的影响柯林武德强调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作用,以重视史学家主体活动的全新思路雹TkPr‘∞fplesq『Hist。叮母孙12n培Pr{们iPks研H妇tory蕾:n皂18
冲破了把历史看成是史料堆砌的陈旧观念,系统论证了历史是史学家“主体重构”的史学新意识对西方历史认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有许多历史学家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表示怀疑和批评。沃尔什认为,柯林武德的主要论纲是经不住考验的,尽管他同意柯林武德关于历史学是探讨人类的思想和经验的论断,但是他认为历史学家深入到他研究的那些事件的内部性质中去,从内部掌握它们是不可能的。“我们以直觉的洞见一举就能掌握和理解过去的人的思想,这是不真确的。我们必须通过解释摆在我们面前的证据来发现他们在思想着什么,并且找出他们为什么那样想;而这个解释过程也就是我们在其中至少要隐然地参考普遍真理的过程。尬还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理论将历史学限定在了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而对大规模的社会事件、社会运动是无力解决的。“帕特里克・加尔丁纳认为柯林武德过于强调历史学家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那些能影响人们行为的社会习俗和普遍真理的研究。费雪则完全否认了历史学家能够对思想进行重演的可能性。旧尽管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但是他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影响仍是巨大的,许多历史学家都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了柯林武德的影响。柯林武德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对传统的强调历史认识是摒除史学家主观思想参与的、全然客观的历史认识论进行了批判,突出了在历史认识中史学家主体的能动作用,导致了许多历史哲学家对历史认识中史学家自身主观因素的重视。德雷认为历史学家在考虑客观事实时,也必须同时考虑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或主体性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性或主体性,这本身就是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称为客观。真正的客观必须包括承认主观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如实地了解客观,就包括如实地了解主观在内。@雷蒙・阿隆认为,历史认识是不可避免主体性因素的介入的,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爱德华・卡尔认为,历史事实之所以存在,是历史学家主观选择的结果。所以,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弗兰克・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学家的伦理的和政治的价值与历史实在是非常的接近,因而将伦理的和政治的标准引入历史研究中并不会对过去真正如何造成曲解,相反对理解过去是有帮助的而不是~种障碍。我们不应该对主观性有所恐惧,就好像它是历史学家的道德罪恶,而应当欢迎它,把它当作一种对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和当代及未来的政治策略做出的不可或缺的。【英】沃尔什:《历史哲学一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4页。。wH.D哪锄胁如叫』趔朋妇哪e邝珂饿5幻叫,NewYork:EJ.Bml,1989,p.19L。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④王晴佳著r《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王喷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19
贡献。8柯林武德强调历史研究中所不可避免的主观性,突出了现实对于历史学家思想的制约作用和历史著作的暂时性。开拓了历史的理论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我们重点考察了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的主要思想,进而论述了其理论的主要影响。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中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进丽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著:《为历史主观性而辨》(下),陈新译,学术研究,2003,(3):第80丽。20
第三章对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的反思柯林武德在批判传统的实证主义的历史观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认识论观点,强调了史家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主观性思想,在西方历史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实际上柯林武德也没有解决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关于历史认识的主客性问题在西方历史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直到现在也无法解决。像柯林武德这样伟大的历史哲学家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任何人也不可能真正消除人们在历史认识主客观性闯题上的分歧。借用柯林武德的话说,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我们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进行反思,就是对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思想的思想。柯林武德强调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突出了史学家的主体地位,虽然对传统意义上的史学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但实际上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只不过是不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那种科学罢了。尽管柯林武德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唯心主义史观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在柯林武德身上还会看到一些实证主义者的影子,柯林武德十分重视历史证据的重要性,十分重视考古学的成果,就像他自己《自传》中经常宣称的那样,他的很多知识都来自于他的考古活动。事实上,尽管很多历史学家不原意承认在历史研究中有自己主观因素的介入,想要为历史学贴上客观的标签,但实际上正如柯林武德所言,在历史研究中是不可能消除史学家的主观偏见的。对柯林武德历史观念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的主客观性问题,对我们迸行历史研究是有很大的益处的。一、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关系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认为只要在主观上坚持从客观历史实际出发,就可以在历史研究中排除主观因素的渗透,达到完全的客观。相对主义史学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认为客观的历史过程是无法把握的,对历史的探讨始于历史事实,而历史事实在任何历史学家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历史成为了可以随主观喜好而任意加以伸张的东西。在历史认识中,无论是单纯的强调客观性而否定主观性因素的影响或是单纯的强调主观性而否定历史的客观性都是一种错误的倾向。以往有很多学者认为,“柯林武德把史家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推向了极端,把历史认识论的相对性绝对化,这就否定了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a”。其实这是对柯林武德的一种误解,柯林武德虽然强调了历史认识中主体的喂艳国、黄长义:《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与探索,t99I.(6):第128页。21
主观性,但其并未否定历史认识中的客观性因素,其很多结论都来自他从考古中得来的知识,只是他过分夸大了主体的作用,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正是从柯林武德的思想中,我们得出结论:企图排除主体主观性的纯客观的史学研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史学的客观性只是指排除主体主观因素的消极干扰,而不是否定任何主观性。历史学中的“客观性”同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而历史学中的客观性只是一个弹性的概念,具有量的而不是质的属性。在历史研究中主体是很难摆脱主观性因素的介入。导致历史阐述非客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个人的好恶、集团的偏见、根本的哲学对立等等。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索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研究的对象,以一种全然非个人的方式去研究他们的事实,以在历史学中追求那种物理学中的所谓非个人性。历史思维中的“主观成分”的存在是历史学成其为历史学的关键。无论是单纯片面强调批判史料的实证主义史学,抑或是过分夸大主体作用的以柯林武德为代表的相对主义史学,在处理史学主客体关系时都遇到了困惑,都没能全面、科学地说明历史认识的形成及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关于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也未能得到解决。而唯物史观似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认识是史学主体即历史认识者经由严格批判的史料中介而对历史客体即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过程的能动反映。这说明了历史认识既非史学主体脱离史料中介的“主观精神构造”,也非脱离“主体重构”的纯客观主义的史料再现与堆积,只能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里所谓的“能动反映”,应该包括如下两层意思:一是史学客体制约史学主体,史学主体在形成历史认识时,必须以反映历史客体的真实史料为依据;一是史学主体根据真实史料重构历史客体时,具有自觉意识、选择意识、创造意识。并且能在重构历史客体时对历史提出本质性的认识。历史认识是主体通过对社会遗留下来的文献、遗迹、文物等史料,间接地认识与重构已经消失了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就决定了认识主体不能原原本本、毫厘不差的反映历史客体。而史料是经过记录者、整理者之手所记载的或陈述的直接或间接的所见所闻,因此具有局限性,或者误记误载的可能,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以审慎的态度对所用的史料进行清理、考证、鉴别,做“去伪存真”的工作。当历史学家在确认历史事实,重构或复原历史过程、历史事件时,还应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史料进行筛选、分类、排比、分析、综合,发现期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历史的本质。历史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的统一,因而主体的历史观、方法论、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历史认识的效果和真实程度。因此,历史学者应该在历史研究中大量的
占有资料并对其做出认真地考订、辨析,并努力学习、运用现代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史学实践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史学观念,以提高史学认知能力,才能做出科学的历史判断。那种认为只有“排除自我”、“纯客观”的批判与罗列史料才能重现历史本来面目的观点与忽视历史客体、淡化史料中介作用,认为历史只是历史学家的“活着的心灵的体现”,是历史学家“主观精神的写照”的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二、认识历史认识主观性的意义基于以上论述,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认识中存在着主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否认它,排斥它。历史认识是一种主蕊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历史科学中的主观性因素较之其它学科要大得多,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合理的主观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史学修养、知识水平,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历史认识中非合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可分为两点:一为反映上的主观性,系指主体在处理客观信息时不可避免地、必然地运用或渗入了主观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翻译”、重构等等。二为评价上的主观性,它是由历史认识的需求决定的。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样,历史认识不可能仅仅是力历史两历史,它必然要为现实服务。雷蒙・阿隆指出:“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丽重建死者的生活。”@这就是历来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总结历史的经验”,等等。这些主观性因素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必然性,是历史认识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承认历史认识含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是要把两者互相对立起来。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取消了客观性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主观性,纯粹主观性的“认识”那就根本不是历史认识了。在对已经考证的历史事实的表述中,客观性有可能具有最大程度,但任何表达又都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它总是或多或少,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融入认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意志、感情,融入认识主体能力,历史认识是具有相对性的。所以,在历史认识中,客观性是主要的.是基础,而主观价值评价则是次要的,是依附于客观侄的,但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历史研究中,二者紧密结台,彼此辩证地交融在一起。我们不能追求排斥主体意志的纯客观性“历史事实”,再B会使历史认识走进死胡同;又不能脱离客观性随意杜撰历史,标新立异,那样历史认识就失去了科学意义。我们所应该做的是追求合理的主观性,并努力使主观性与客观性达到辩证的统一。王晴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23
结语柯林武德对史家主体的反思和史家主体作用的强调、分析,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成就。尽管其理论中有些地方仍值得推敲。比如,柯林武德强调~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对于历史上非个人的力量几乎不着一词,无视于起巨大历史作用的非思想的物质力量。其历史重演论也引起很大争论,有人评价柯林武德所谓的重演只是假说,尚有待于事实来验证。。20世纪上半叶历史研究总的趋势也证明了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并非被广泛接受。大多数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仍是以实证主义作为其方法论依据的。但其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仍给后人以很大启示,他强调在历史认识中要重视作为个人的历史学家在历史思维中的作用,突出历史认识的相对性,使人们认识到历史并非如自然科学般的那样客观,历史学有其学科自律性。关于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柯林武德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遇到困惑,也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也不能简单地说,唯物史蕊是科学的,难心史观是错误的,每个人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二十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笔者以自己浅显的知识在面对柯林武德深邃的思想时,常常觉得无所适从,只是对柯林武德的思想进行一些在自己理解意义上的复原,希望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些微弱的启示。进行一些在自己理解意义上的复原,希望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些微弱的启示。。多纳根(A.船Dona鲫)编《历史哲学》(英文版),1965年,第20页。转引自何兆武、陈启能差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k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80页.“
参考文献中文译著[1][美】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历史的真相【M】,刘北成、薛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英]沃尔什:历史哲学一导论[M],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l。【3】f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托京:商务印书馆,1997。【4】【英】ILF.阿特金森: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眼中的史学【A】,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一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f英】罗宾・科林伍德: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A】,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一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桂林:广嚣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历史主观性而辩(上)[J】,陈新译,学术研究,2003,(3):80一85。【8]【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历史主观性面辩(下)[J],陈新译,学术研究,2003,(4):75—82。中文著作及论文【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a【10】王学典主编:述往知来一历史学的过去、现状和前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1】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嗍。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4]刘昶:人心中的历史一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51汝信主编:现代珏方思想文化糖要【hq,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6】罗风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p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杜,1996。[17】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l,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8】罗冬阳: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简论[J],学习与探索,1989,(3):131—134。[19】胡大牛:柯林武德历史哲学观点评述[J],探索,1992,(4):61—64。【20】胡耀华:柯林武德历史哲学贡献[J],江西社会科学,199l,(6):51—54。[21】张艳国、黄长义:评“一切真历史都是思想史”[J],学习与探索,199l,(6):120
一12yo[22】张文杰:略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4):59—63。[23]陈宇光: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与人性科学[J],社会科学,1993,(10):64—68。[24]陈宇光: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三个核心观念及其相关观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1995,(3),124一131。[25】陈宇光:试论历史观念的发展(上)一兼析柯林武德历史观念的理论渊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2):34—37。[26】陈宇光:试论历史观念的发展(下)一兼析柯林武德历史观念的理论渊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30—34。[27】贾海涛:评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一兼谈历史观和历史研究的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8—33。【28】于沛:历史认识中的“历史事实”问题[A],翟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9】于沛: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理论思维[J],史学理论研究,1992,(3):29—39。[30】于沛: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J],历史研究,2003,(1):4一12。[31】张耕华:关于历史认识论的几点思考[J],历史研究,1995,(4):96—110。[32】张耕华:从怀疑论、配景论说到历史学Ⅱ的普遍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1999,(1):73—87。[33】林壁属:历史认识主体性与客观真理性[J],史学理论研究,1997,(3):85—95。[34】林壁属:评现代西方史学主体认识论[J],学术月刊,1996,(7):82—88。[35]刘笃成、唐准:西方历史哲学焦点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0,(4):31—34。【36]赵吉惠:当代历史认识论的反省与重建[J],历史研究,1993,(4):3一15。【37]苏民:历史认识论中的主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7—101。英文著作[38]BuITls,R0bcrt.M舢dRayment-Piclcaed,Hu曲.ed.:尸^ff。J0p^协o,胁幻秒加m凸垤向把删删[39]calⅡnicos’Alex:劢Por妇墨础d. ̄:纠咖【M】,c黜bridge:P0l时Press,1995.【40】christi螂蚰,Paul:n脚船D,脓州c口№岘即枷咖[A】’WJ.ⅥmDerDussenandLjonel如,Ds加以拥妙[M】,BeiiiIlg;Pekingunjvefs埘Press,2004.Rubfm。芹edhed,D怠詹cf如i≯,jl庇历口d甜矗勘加“,,胁【c】,NewYork:E.J.BriII,1991.[4l】colnngwood,R.Gz舵Pr加印kD,肪幻秒【M],ediledbyw.}LD州蚰dwJ.ⅥmDerDussen,NewY0rk:Oxfordumvers姆Press,1999.[42】Dray,Ⅵlli啪.H:踟舶fD叫谢朋舶s。p矗e坩矿踟叻[M】,NewYork:E.J.Brnl,1989.【43】Rubino正Lioncl:劢5,口啦渺口耐∞Pcffv砂【A],wJ.V叭DerDussena11dLionelR曲ino疗
ed№d,06加c删砒脓聃耐,铆d肋触o,№w【c】,NewYork;E.J.BrilJ,199l[44】ⅥmDerD吣∞rI’w.J:砀e胁lfo砌l础d上班EV胁,lce【A],w.J.VanDerDuss∞蛐dLiondRubino丘edited,0啦ffv妙,胁旃耐勰dPo加r。,陆MC],NewYork:E.J.B呲199127
后记论文终于完成了,当我捧着这本沉甸甸的论文时,心中涌起了很多的感想。两年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十分充实。在这两年中,自己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在我看来史学理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史学理论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哲学功底。还得有聪慧的头脑。我在这两方面也许都有所欠缺,但我不缺的就是勤奋,有了这一法宝,使我有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日子继续进行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认真阅读前人研究成果,自己思考总结,不断自我否定又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不足,以此来鞭策自己继续努力。这个过程凝聚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也凝聚了老师们、朋友们对我的关爱和鼓励。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周巩固老师。周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维敏捷,为人正直。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老师为培养我们成人成才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从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感谢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时给予我的指导和鼓励。回想起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正是从听老师讲授“世界古代史”的课程开始,使自己意识到原来历史也可以那么生动有趣,也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自己才考了史学理论这一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枯燥晦涩的学科的研究生,继续进行学习。现在还考了这一学科的博士,打算终身从事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些都源于老师的鼓励和言传身教。恩师的教诲我会永远铭记,我也将更加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地迎接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其次,我还要感谢即将成为我博士导师的赵轶峰老师。在开题的时候,他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使我茅塞顿开,消除了很多论文中的困惑。他思想上的睿智和治学上的严谨令我深感崇敬,也坚定了我未来跟赵老师认真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我还要感谢王晋新老师、徐家玲老师和吉林大学的张乃和老师,他们在我开题的时候,不辞繁忙地认真阅读了我的开题报告,给我提出了许多十分中肯的意见,使我的论文撰写的更加合理,思路也更加清晰,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才能写出这篇论文。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师兄王邵励和谢进东,在论文选题的时候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时常向他们请教,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们的热心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师姐张继芸,她十分热心的帮助和鼓励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使我们迅速的适应了研究生的生活。作为周老师指导的第一届史学理论的学生,张作成、李玉芳和我在一起共同学习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即将毕业,心中有很多不舍,在这里向他们两个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在以上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学习,我总算完成了这篇毕业论文的写作。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这篇论文必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缺陷,希望各位师长批评、指正。再一次对每一位在我学习和生活中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
2024年2月20日发(作者:毋思山)
学校代码:!Qi鲤分类号:kQ研究生学号I密10200200420509级:玉⑨东牡啼荭太季硕士学位论文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研究IhsearchontheSubjectiveIdeasofCollinwood’sHistoricalCognition作者:王鸱指导教师学科专业研穿方向学位类型周巩固教授史学理论及西方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6年5月
摘要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界争论的焦点,实证主义者认为,历史认识不应成为浪漫主义的臆测和虚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确立过去的事实并努力去解释它们,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人们有可能从历史事实中发现规律,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完全摒除了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因素。相对主义者对实证主义者进行了批判,认为历史认识不是客观的,历史学家的主观性起了决定作用。无论是单纯强调历史认识中的客观性或是主观性都是片面的,都不能科学地认识历史。柯林武德作为20世纪影响很大的历史哲学家,他对于历史认识论的看法是值得研究的,他作为相对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突出了历史认识的相对性,强调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作用,但是他身上还有一些实证主义者的影子,他并不否定历史认识应该从史料开始。他把历史研究的对象定义为过去行动者的思想,并主张在心灵中重演这些过去的思想,将认识中的主客体统一在一起,并强调了主体的主观性因素对历史认识的决定作用。他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是他历史哲学的核心,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们理清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历史的本质,从而指导我们进行历史研究是有益的。关键词: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客观性
Abstractmsu协ectivityalldobjec曲埘访llistoricalcognmonhavebeenthefocusofdiscussioninwestemhisco血alp:Ililosophy.Itconjectureandismou曲tbyPositivismthatmehistoricalcogni廿ontasksofshouldn’tbetllef如ricationbyroma曲cism.Tkllist鲥allistoconfirmtllefbtsi11thepastand仃ytoexplaillthem.Duetothesimilaritiesi11natIlrebetw∞nmehistoricaldevelopiIlgprocessandtllenaturalprocess,tllescien虹ficmethod_~Positivememodcog血tionc趾alsobeusedinmstory.PeoplecaIlreachmeobjecdVityofllistoricalthroughthenlles也at也ey矗nd.mhistoricalfhc乜andalsodesPitemeTheRelatiViSIIlcriticizesS1】bjectivcthef融orsinhistoricaloforco卿tionhascomplctelyaobjective,舭dtosubjectMtyobjectivityhi渤rianmedecisiveeffect.Itislopsidedonlyem】陋asize也esubject王vityinllis协rical∞删tion.Thehi咖rycan’tbeunderstoodscientmcallyAsaninfluendalllistoricalphilosoph盯in20mcemury,Collinwood’sideaa_boutllistoricalepistemologyiswor协researchiⅡg.AstllerepresentatiVeofRelativismllistoty,hepointedout也erelativityofhi曲oricalcogllitionand如叩h嬲izedmet11esubjective如删onsofdenythatmehistoricalsubjects.ButhealsohadsoInefeaturesofPositivism.Hedi血’tc0911itionshouldbegin丘om也ehistoricalmaterials.Hedefmedtllercsearchasobjectsofhjstoricalt11eidcasof也ethattllep删iousideasinofollr111j咖,砌tcdtheobj黜ofco髓mon缸dhada11emphasizedsIlbjectivef如torssubjectsdecisive触1ction洫historicalcorecogllition.Hissubjcctive0nideasof王1istoricalitiscogllitionisthetoofhisllistoricalphilosophyResearchinghelp伽foruSund啪talld恤relationsmenaturebe帆en也eofjlisto叫s喇ectivhyandobjectivitydobjstoricalof豳嘶calsd胁ti矗callyarldrese础underitsins缸lction.cognition,undefstalldKeywords:R.Gcouinwood;Hist砸calCo鲥tion;subjectiv毋;objecth毋II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垒扭叁臼期:麴!《:!:均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盟日(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期:期:’丝』=工2刍日趣2』:S驾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电话:——邮编:——
导论一、问题的由来西方国家对历史哲学流行着一种二分法,它是由英国历史学家沃尔什在1951年出版的《历史哲学一导论》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沃尔什把关予历史的哲学称之为思辨的历史哲学,把关于历史认识的哲学称之为分析的(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现代西方历史哲学的焦点就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西方历史哲学界经过长期争论,这一问题仍未得到真正解决。西方历史哲学在历史的客观性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立场。一种是以兰克、孔德等实证主义者为代表的绝对主义观点,一种是以毕尔德、柯林武德等人为代表的相对主义观点。实证主义者认为,历史不应成为浪漫主义的臆测和虚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确立过去的事实并努力去解释它们,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人们有可能从历史事实中发现规律,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相对主义者对实证主义者进行了批判,他们对历史认识客观性表示质疑,认为历史认识必然要受到人们的立场、方法、心理、价值、伦理、宗教等因素影响,因此无法达到完全真实、客观的历史认识,相对主义者更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的主客观性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柯林武德作为相对主义的代表人物对历史认识的主客观性问题的思考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他对实证主义的历史观进行了批判,突出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但是他又没有完全否定了实证主义中的合理成分。他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观点曾引起了史学界极大的震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他的思想进行过研究,对他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进行研究虽然也不能解决有关历史认识主客观性问题之间的争论,但是对于我们能更好的理解这一争论的实质是有益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历史、搞好历史研究是非常有益处的。二、研究现状及本文思路柯林武德作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关于历史认识论方面的思想是他的历史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许多学者都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过研究。沃尔什在他的《历史哲学一导论》中称柯林武德是“历史哲学方面在语言上最为清晰而又最为深刻的作者之一”,o并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史哲学方面在语言上最为清晰而又最为深刻的作者之一”,o并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英】沃尔什t《历史哲学一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太学m版杜。20叭年,第43页1
哲学思想进行了阐释与批判。艾洛尔・哈里斯在其论文《柯林武德的历史学理论》中认为:“相比任何对已知历史事实的一般解释,对历史知识的本质和它真正的题材的研究也许更配得上成为‘历史哲学’。对这一题材进行过研究和探寻的思想家异乎寻常的少,而柯林武德是这些人中最著名的一位。㈣威廉・德雷在《柯林武德论反思的思想》中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解释理论进行了阐释。总之,国外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都有所论及。国内理论晃对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进行过研究的学者也很多,但大多是零散性的研究,论及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某个方面,缺乏整体性的把握。迄今为止对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何兆武、张文杰先生翻译了柯林武德的名著《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以及何兆武先生在译序中对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述评。罗风礼主编的《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和张广智、张广勇著的《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都对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进行过介绍。另外,胡大牛在《柯林武德历史哲学观点评述》(载《探索》1992年第4期)中认为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的最大特色就是相对主义,并对其相对主义观点进行评述;胡耀华在《橱林武德对历史哲学发展的贡献》(载《江西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中认为:“柯林武德是第一个真正意识到批判的历史哲学与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区别,并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批判的历史哲学的理论框架。”;张文杰在《略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4期)中论及了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陈宇光在《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与人性科学》(载《社会科学》1993年第10期)中从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与人性科学之间的关系角度,揭示了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本质内涵。总的说来,国内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尚处于零散的缺乏总体性把握的状态。基于上述缘由,笔者尝试着以微弱的学识对柯林武德的历史主观性思想进行一下相对全面系统的探讨,始终突出历史认识主观性这一核心问题,追溯其根本的哲学主张,考察历史认识的主观性问题的研究进程,从而尽可能使其思想得到系统的展现,以期或许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些学理上的凭借。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中有一句最为人们熟悉的论断“~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研究历史就是要探究前人的思想,我们在这里研究柯林武德的历史主观性思想,并不奢求也不可能能够完整、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因为我们所面对的仅仅是柯林武德的著作,而对于这些著作我们又有许多主观性的想法,所以我们并不能声称自己已经完全理解和准确把握了柯林武德的思想,我们只是在自己认为的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的原意的基础上展开一些探讨。为了能够尽可①【美】艾洛尔・哈里斯:《柯林武德的历史学理论,,章可译,陈恒、耿相新主编,新史学第三辑,柯林武的历史思想,郑州,大象出版杜,2004年,第103页。2
能把握原意,我尝试着仅仅把握历史认识主观性这一问题,把柯林武德看成是一个同我们一样在思想和探索同一问题的人,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柯林武德的思想,这也是柯林武德所一直倡导的方法。三、柯林武德其人及其基本哲学主张橱林武德(R—G,Colling:wood,i889一1943),英国哲学家、历史学家、业余画家。1889年2月22日出生于英国兰开郡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w.G.柯林武德(willi锄Gershomcollmgwood,1854一1932)是位艺术家、考古学家,对维京人遗址颇有研究,曾任英国作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RuskiIl’1819—1900)的私人秘书。柯林武德13岁之前一直在受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也许因为这层关系小柯林武德秉承了艺术家的某些气质,如他的美学理论把艺术建立在表象和想象的基础之上。柯林武德一生与牛滓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1908年考入牛津大学,1912年被选为牛津大学导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征从事战时工作,服务于英国海军参谋部下属机构。战后重返牛津在彭步鲁克学院任研究员:1934年被选入皇家学会;1935年任牛津温弗莱特形而上学教授,至1941年退休。柯林武德一般被称为新黑格尔主义者或者唯心主义者,学问渊博,著述甚丰,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哲学、形而上学、政治哲学、自然哲学,尤其是历史哲学领域,都有贡献。主要著作有《史学原理》、《历史的观念》、《艺术原理》、《自然的观念》、《新利维坦》、《牛津英国史》(第一卷)、《哲学方法论》、《形而上学论》等。正如柯林武德在其自传的原序里写到:“一个以思想为毕生事业的人,他的自传应当记叙的是他思想的历程。”o为了更好的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我们有必要对柯林武德其人及其基本哲学主张做一追溯。19lO年柯林武德在牛津开始读哲学的时候,格林学派仍然在统治着学院,这一学派的是以托马斯-希尔・格林为代表的,主要成员由弗兰西斯・赫伯特・布拉德雷、伯纳德・鲍桑葵、威廉-华莱士等人。这一学派的哲学既是19世纪中期英格兰和苏格兰土生土长的哲学的延续,同时又是对这一哲学的批判。这一学派的对立派以诋毁格林学派的全部研究为己任,他们自称为“实在论者”,代表人物是柯林武德的逻辑老师约翰・库克・威尔逊。柯林武德的导师E.F凯里特也是实在论学派的一个主要成员,在此时柯林武德虽然也以实在论者自称,但他实际上是反对实在论者的观点的。正如他自己说:“我仍然是一个实在论者,直到我最后证实,这~学派的实证学说是虚假的,他们的批评方法也是不能成立的。”o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已属于实在主义,尤以摩尔和罗素为代表的逻辑实证。【英1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jE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第1页。。[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第24页。
主义最为风行。凡是反对实在主义的就自行归入唯心派,以实在主义者的论敌和对手出现的柯林武德,也技列入其中。柯林武德哲学思想的中心论点是:“哲学是反思。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绝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丽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它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因此哲学也可以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柯林武德认为:“实在论者的全部论点就是:迸行认知的心灵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条件,因为它积极地参与了认知,但是它是~个简单的条件,其中并不具有复杂性的多样性,它的功能不是别的而只是认知。”。柯林武德自称他继承的是笛卡尔和培根的传统,即一种哲学理论就是哲学家对自己所提出的某种问题的解答,凡是不能理解所提出的问题究竟是什么的人,也就不可能希望他理解这种哲学理论是什么。柯林武德认为他自己在历史思想里所学到的东西与实在论的知识学说完全不同,他所谓的“提问活动”不是达到与对象同在或理解对象的那种活动,也不是为进行认知活动所做的准备,而是认知活动的一半,另一半便是回答问题,问答的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认知。这就是柯林武德的问答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一般都不重视哲学史,尤其反对形而上学,柯林武德则坚持历史哲学中形而上学的重要性。作为一位专业的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很自然地把史学带入哲学。近代西方哲学家大多从科学入手,而柯林武德强调历史知识与历史研究对于人类认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大多数哲学家所忽视的。柯林武德面对许多历史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史学理论,这些都取决于他的根本的哲学主张。。f窜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立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8页。以下凡自《历史的观念》中的内容,只标明页码。。【英】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6页。4
第一章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的思想背景我们既然要研究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就首先要考察一下他提出这一思想主张的思想背景,正如柯林武德所主张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由一个行动的过程所组成的,研究历史就是要把自己放在行动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设身处地地去研究行动者的思想,为了更好地理解哲学家的思想观点,做一些历史考察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领会哲学家们在思考某一问题时所面对的思想境遇,体验他探索的心路历程,从而与哲学家一起来思考问题。二十世纪西方历史哲学界对历史学的深刻反思是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思想形成的整体理论背景。我们将揭示各派学说在历史认识论上的见解以更好的理解柯林武德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所走的心路历程。一、实证主义史学的兴起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乐观主义气氛。人们开始坚信自已能依靠科学最终控制自然界,并认为科学以精确性为特征,通过它获得的知识是最可靠的。近代科学观念深刻影响了其他学科的礴立和发展。历史学也不甘落后,开始了它迈向科学的进程。于是出现了实证主义史学。实证主义首先风行于哲学界,由孔德为实证主义史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孔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证主义的哲学家。实证主义是指要求任何科学必须以可感觉到的事实为出发点,并限于描述这些可感觉的事实及其规律的哲学观点。“实证”一词的意思,按孔德解释有四种意义:一是与虚幻相对立的真实,二是与无用相对立的有用,三是与犹疑相对立的肯定,四是与模糊相对立的精确。。孔德认为他发现了人类智力发展的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神学阶段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必须的起始阶段.实证阶段是最终的确立阶段,而形而上学阶段仅仅是一个过渡阶段。当在神学阶段,入们在连基本科学问题都无力回答的情况下,贪婪地想认识万物的起源,这样,人们就不得不凭借直觉来认识各种现象,而且自认为对它们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形而上学阶段是一种变相的神学阶段。同样倾向于解释万事万物的本质、起源及现象的。章士嵘编:《西方思想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169页。@AugIlsteBelcomte'拍e伽矿妇强糖}脚矗Rob矾MBums龃d脚Tnent.Pic酬ed'鼢妇印^泌。,船‘叫jing:Pe蛙ngUniversityPfess。2004,p.107T
产生方式,但它不再采用超自然的因索来解释,而是以实体或抽象物来代替。实证阶段是理性的科学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类不再凭空想象式地追求绝对的知识,而是集中力量进行真实的观察,并陈述它们相互联系的规律。孔德认为历史是证明他的实证哲学的工具。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符合他的进化三阶段的规律,早期是神权社会,中期是科学知识形而上学化,政治上则由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则所取代,未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实证的社会,人们按实证政治的原则来办事。概括起来说,孔德的实证主义历史哲学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孔德把人类历史的演化看成是一个合乎规律的过程。第二,孔德的实证哲学号召人们进行确定、实在地研究。孔德为实证主义史学奠定了哲学基础,影响并出现了大量实证主义史家。实证主义思想在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英国的巴克尔和法国的泰纳。英国史家巴克尔自学成才,精通十余种语言,广泛涉猎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写作了《英国文明史》使其蜚声史坛。巴克尔主张把自然科学的因果决定论引入历史学。在他看来,人的行为动机必有前因,可以用统计方法展示历史中的铁的因果关系的主宰作用。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有自然规律、道德规律和知识规律,但自然环境只有通过人的思想才能发生作用,人的智力和知识才是决定性的因素,知识是支配文明的唯一力量。他反对把历史看作是偶然现象的堆积和超自然力量的干预。他不同意兰克学派注重历史事实的个别性、变动性、不可重复性,认为历史现象无法归纳和概括,科学的历史学是让史料自己说话。他强调科学的主要特征就是建立规律,历史学家应对史料进行处理和概括,以便发现规律,使历史从孤立的个别现象成为可理解的东西。o法国史家泰纳同样是实证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有《英国文学史》、《现代法国的由来》、《古代政体》、《智力论》等等。他的实证主义史学思想大多反映在他的名著《英国文学史》中。泰纳同巴克尔一样,不只是仅仅醉心于人文科学,在生物学、心理学、生理学和博物学方面同样造诣颇深。他在早年即已持有这样的信念:科学方法必须应用到对文明的记录上去,而他对医药与解剖学的研究又培养了他对精确观察的热爱。他认为,三种力量合在一起产生了文明,并决定它的转变,那就是,种族、环境与时机。“历史是一个机械学的问题。唯一的差别是,不能以同样的方法来测量,或同样精确地下定义。”@泰纳认为历史就是“心理解剖学”。他在《智力论》的序言中说:“史学就是应用心理学。历史家记录和探索一个人的分子或一群人的分子所表现出来的变化,并根据他们的心理。章士嵘编:《西方思想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第188页.。f英】乔治・皮博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上册第405页。
来说明这些变化。”。《现代法国的由来》一书是泰纳运用心理解剖的典范。他用生物学家观察昆虫那样的方法对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他像自然科学家那样先有了假设,然后搜集证据证实它。在泰纳的解释中,他正是依赖于自己所理解的人性的心理规律,运用生物分类学的方法将证据安排在合理的结构内,从而完成了他的任务。总之,实证主义对于史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一,实证主义对事实的重视促使历史学家提倡对史料的批判和审查,使得历史研究变得更为严谨;第二,实证主义者力求在历史中寻求科学的规律,促使历史学向自然科学靠拢。函实证主义认为,历史不应成为浪漫主义的臆测和虚构,历史学家的任务是确立过去的事实并努力去解释它们,由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自然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自然科学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历史。入们有可能从历史事实中发现规律,达到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但实证主义认识论片面强调史料高于一切,把历史仅仅等同于历史事实,历史认识由此沦为枯燥的、缺少历史渝见的史料考据,丧失了方向感和意义,把历史认识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过于苛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完全抹杀了历史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遭到了相对主义者的诘难。二、相对主义对实证主义的批判随着西方分析哲学的发展,实证主义史学观曰益遭到质疑,19世纪末20世纪初狄尔泰和克罗齐、柯林武德等相对主义者开始对实证主义史学提出质疑与批判。狄尔泰是德国生命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狄尔泰的主要理论兴趣体现在他强调入文科学研究的独特性。狄尔泰历史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将入文科学视为类似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态度。狄尔泰从生命哲学的立场说明了历史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狄尔泰的生命概念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而是专指人类的精神生命;它不是孤单的个体生命,而是处于相互联系中的、构成社会历史文化的个体生命。在狄尔泰看来,个体的希望与恐惧、思想和行动、人类所创造的各种制度及法律、宗教、艺术和哲学思想,都是生命的部分,都从一个方面表现了生命。这样的生命才是哲学的适当的对象,哲学就是对人类精神生命活动的意识和说明,哲学的进步就表现在这种意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样的生命与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历史学的对象就是人类的精神生命,历史学因此就与自然科。[英1乔治・皮搏迪・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驮淡虹i季。北京:商务印书镇,19孵年.上册,第406页。。王晴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51页。7
学有着根本的区别。o狄尔泰认为,体验是历史认识论中的首要概念。对于人类历史,不能要求客观的真实性,而应该依靠感情的体验,依靠内省和直观。“理解”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即通过感情的体验,将历史学家和历史人物联系起来。“理解”包括内省和直观,在无法直观的地方,需要创造性的想象。狄尔泰将历史学视为精神科学,强调历史研究的主观性,将主体与客体通过精神而联系起来。狄尔泰的历史认识论思想对克罗齐和柯林武德等后世的历史哲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克罗齐认为在历史认识中追求纯粹客观是根本不可能的,历史是现时现刻活动在历史学家头脑中的思想,是历史学家思维的结果,是注入历史学家当代主体意识的史学著作。克罗齐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因此,这种过去的事实,只要和现在的生活的一种兴趣打成一片,它就不是针对一种过去的兴趣而是针对现在的兴趣的。”国历史只有当某个历史学家给它注入生命之时才存在,它只存在于这个历史学家活着的时代,离开了历史学家,只是废纸一堆。他对实证主义史学的批评尤为深刻。实证主义者要求人们注重于对事实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再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克罗齐认为,第一,人们寻求因果关系,那是一个无穷尽的过程。就人们的认识能力而言,只能在某一个原因上止步,这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第二,对于事实的搜集和整理,也非易事。在搜集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带有思想。因此,在克罗齐眼中,实证主义史学是自相矛盾的。在他看来,“终极历史学”的信仰应当作空想将他抛弃,人们关于过去的知识是通过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加工才传下来的,其中不可能包含不可变更的基本元素或与人无关的原子事实。一切历史判断都参杂着人的或者是历史学家的观点,他们彼此都一样是正确的,不存在什么客观的历史真理。克罗齐提出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观点对历史认识论有重大的意义,它表明历史认识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历史认识客体的,相反,历史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因素对历史认识具有重大的作用。柯林武德对实证主义史学极为不满,称之为“剪刀加糨糊”的历史学,认为这种史学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忽视了历史学的自律性。实证主义的历史观念是把历史学仅仅当作是处理事实而且仅仅是事实。他认为19世纪实证主义史学家在处理事实时采用了两条方法上的准则:(i)每桩事实都被看作是可以通过一项单独的认识行动或研究过程而被确定的事物,于是历史可知的整个领域便被分割成无数细微的事实,每件事实都要单独予以考虑。(ii)每件事实都要被思考为不仅独立于其他一切事实之外,而且也独立于认知者之外,因此历史学家观点中的一切主观成分就必须一概删除。历史学家一定不要对事实作任何判断,他只。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62页。。【意】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页。
应该说事实是什么。固第一条原则导致了历史学家过度的注意微观的问题,而无力处理大型的问题。第二条原则,反对对事实进行判断,同样是有害的。拒绝判断事实也就意味着,历史只能是外界事件的历史,而不是产生这些事件的思想的历史。这就使实证主义史学把历史等同于政治史,而忽视了艺术、宗教、科学等等的历史,因为它无力处理这些问题。在柯林武德看来。历史学中的“事实”是由于按照一种复杂的准则和假设的体系来解释资料的过程而推论出来的。历史知识的理论就会发现这些准则和假设都是什么,并且会问它们之成为必要的和合法的都到了什么程度。而所有这一切都被实证主义的历史学家所全然忽略了,他们总是在误解历史事实的性质,从而歪曲了历史研究的实际工作。。柯林武德作为克罗齐的后学,深受克罗齐思想的影响。很多国外学者都认为,柯林武德的思想直接承袭于克罗齐。@但我认为这种看法过于直观。柯林武德在追述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时多次解释,他所提出的历史哲学观点全都来自亲身的历史学或考古学实践。回作为一个专业历史学家,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善于由历史学或考古学研究的切身体验来带动对历史哲学的思考。这突出地反映在他有关历史观念的认识上。所以柯林武德不是简单地重复了克罗齐的思想,而是有所取舍,有所超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关于历史认识的思想。。《历史的观念》,第194页。。《历史的观念》,第197页。。Al柚Do“ag雠,“cDⅣ垤wD耐}眈6f¨D.0cP”,胁以胁w胁帆volumc81,I鸽uc32,1972,p.265,。【英1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自传》,陈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杜,2005年,第25页。9
第二章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在探讨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思想之前,我们先研究一下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的实质。“人希望认识一切,也希望认识他自己。丽且他并不是在他所希望认识的事物之中唯一的一种。没有关于他自己的某种知识,他关于其他事物的知识就是不完备的;因为要认识某种事物而不认识自己在认识,就仅仅是半・认识,而要认识自己在认识也就是要认识自己。自我.认识对于人类是可愿望的而又是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缘故,而且是作为一种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没有其他的知识能够批判地被证明是正确的并且牢固地被建立起来。砌柯林武德将人认识自我的学问或者说研究人类心灵或精神的学问称为“人性的科学”。柯林武德分析了以休谟为代表的传统的人性科学,深刻揭示了传统的人性科学是一种充满矛盾的伪科学。他指出历史上人性科学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方法被自然科学的类比所歪曲”。o直到现代思想中真正的新要素——历史学的崛起,人性科学才“重见天日”。柯林武德认为,新的历史学涵盖了人类过去的整体,而唯有历史的思维才能重建人类的过去,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认识。“历史学就是人性科学所自命的那种东西”@柯林武德将人性科学溶解在历史学中,可见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的宗旨就在于解释人性、实现入韵自我认识。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实质上就是人性科学,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也正是建立在他对人性科学的理解上的。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柯林武德历史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是柯林武德探索人性、实现入的自我认识的根本原则。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思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门科学。在柯林武德看来,所谓科学,就是那种提出问题并试图作出答案所依靠的思想形式。就此而言,历史学就决不是将我们已经知道的一系列已知的事件收集起来并给予一定的排列与组合,而在于努力去发现并把握我们迄今尚未知晓的某些东西。诚然,历史事件在整个历史思维活动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充当着历史学家由未知到已知的一种有用的手段。实证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她们轻率地把收集和整理历史事件视为历史学家的主要目标。而柯林武德更倾向于把历史事件当作史学家借以提出问题的客体。。《历史的观念》,第290页。。《历史的观念》,第294页。。《历史的观念》,第296页。
柯林武德认为,实证主义史学的根本谬误就在于混淆了历史过程和自然过程,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力图以自然科学那样的普遍规律来归纳历史现象,却不知历史过程与自然过程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在他看来,自然过程仅仅是事件的集合,雨历史过程则由人的行动构成,但并不是~切人类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历史的行动,历史学家对吃、睡、性爱这类满足自然本能或欲望的行为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人们用自己的思想所创立的社会习惯,是由思想所支配的人类的行动。因而唯有历史事件才可以划分为事件的外部和内部这两个方面。所谓事件的外部,就是指属于可以用身体和它们的运动来加以描述的一切事物:如凯撒带着某些人在某个时刻渡过了~条叫做卢比康的河流,或者凯撒的血在另一个时刻流在了元老院的地面上。所谓事件的内部,是指其中只能用思想来加以描述的东西:如凯撒对共和国法律的蔑视,或者他本人和他的谋杀者之间有关宪法政策的冲突。历史学家决不会只关心这两个之中的任何一个,而把另一个排除在外。他进行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在这里所谓单纯的事件,是指一个事件仅只有外部而没有内部),而是行动;而一个行动则是一个事件的外部和内部的统一体。历史学家的工作是由发现一个事件的外部而开始,但决不能在那里结束;他必须经常牢记事件就是行动,而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自己放到这个行动中去思想,去辨识出其行动者的思想。。嚣此,历史,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其内在方面”的“行动的过程”;而历史学家所要寻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思想一词具有双重性。作为名词,它是思维的某种结构,但必须存于思维活动中雨决不会游离于思维之外,否则就不是思想。作为动词,实质上就是思想借以实现自身的运动过程,即思维活动本身。思想作为名词,总是一种完成状态,它反映着过去某一过程,故任何思想都属于历史思想;作为动词总是表现为某人在此时的思维状态,表征着现在的某一过程,因而任何思想都具有过程性。“思想”是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柯林武德将历史等同于思想,没有思想,历史就无以言喻,思想若与历史相异,则发现思想亦无助于认识历史。只有历史与思想同一,历史才具有意义和可理解性。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的“思想”正包含了思想的双重概念,即历史思想和历史思维也就是对思想的反思。柯林武德将历史的过程等同于思想的过程。而历史过程不外乎就是历史行动的过程,因而历史思想首先指的就是行动者的思想。当这种思想尚未进入行动过程之前,它仅仅是行动者头脑中有着的某种设想,这时思想尚处于抽象肯定阶段。当这种思想进入行动过程,思想就被定位于具体否定阶段,即思想被行动所否定,但思想本身并没有消失,而是已转化为实际行动,即思想自身溶合在行动之中。这时思想已具有现实的确定的内容。相对于抽象的思想而言,它毕竟是以行动来。《历史的观念》,第300页。
表现自我,因而具有现实的内容,但它本身还只是一种孤立的自我,表明一种单纯的过去,因而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想。只要这种思想仍然属于独处的状态,它还不能被称之为是历史的恩想,只有它被另一种思想所映照,或把它作为自己的对象时,即造成对这个思想的思想时,它才会提升到具体的肯定阶段,并成为一种真正的历史思想。从历史本身讲,历史的内容是思想史。这是对实证主义史学的反动,实证主义史学认为历史的内容就是各种历史事件的组合,而历史事实也就是某种在知觉中直接给定的东西。然而,事实本身不能说话,所以即使在事实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我们也无法理解。柯林武德并不排斥历史事实,但他只把事实看作是可以提出问题的载体,也就是说从历史事实中去探究历史事实内部的思想。历史事实如果不凭借思想的过程就不能获得其历史意义。既然历史不是单纯的事实,而是思想,两思想又是人类理性的重要表征,所以思想的过程就是一种理性活动的过程。史学家的思维过程实际上是史家作为一种理性存在物在历史的思维过去的思想。也就是说,现在的思想,即史学家所处时代的思想对过去的思想,即行动者的思想所作的一种历史思维,它本质上是历史思想假手史学家心灵进行的一种自我认识的活动。是一种理性的活动。因而人类的历史过程也就是一种理性的发展过程。历史思想发端于前人的所思所想,结束于史学家的历史思维,它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潜在形式。就历史思想是行为者的思想而言,它具有确定性,因为它曾是作为过去的历史知识所得以保存下来的前人的思想。然而,它一旦成为史家的思想对象,它就会因为处于某种思想关系中而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因为史学家将行为者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进行再思想就必然会受到自己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前人的所思所想仅构成历史知识的一部分,其另一部分则靠史学家的历史思维去充实和展开。从这个意义讲,历史思想在史学家心灵中就是一种活着的过去,而且它不是被动地活着,而是积极地活着,它在进行着自我创造活动。所以历史思想本质上就是思想过程本身,就是历史思维。二、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历史思想若还只是与自身统一,它就不是历史,而仅仅是历史的潜在形式,历史思想只有通过历史思维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也就是说只有史学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再恩想即反恩前人的思想,历史思想才能显示其意义,才能成为真正的历史知识。柯林武德之所以具有这种史学思想是因为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在本质上具有哲学性的一面。柯林武德在《历史的观念》中一开始论及哲学时说到:“哲学是反思的。进行哲学思考的头脑,决不是简单地思考一个对象而已。当它思考任何一个对象时,它同时总是思考着它自身对那个对象的思想。因此哲学也可以
叫做第二级的思想,即对于思想的思想。”o对于历史学来说,历史知识是以思想作为其固定的对象的,那不是被思想的事物,而是思维这一行动的本身。@在柯林武德看来。“思想”一词包含了三种级别的思维,且都是与纯粹的“直接经验”或是“感觉”相对的。第一级是思想的最萌芽形式,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是一种始终贯穿着它的各种不同的行动的同一个活动。这种自我意识是纯粹的“作为一种感觉活动的自我愚想”,是“用简单地感觉冷和能够说‘我感觉冷’这二者间的区别”来显示出其自身。@第二级是知觉,在这一级思想中,我“设想出被感觉到的乃是某种东西,它那实在性并不是它对我感觉的当前存在所能穷尽的”。回在此级,如同第一级一样。我是“自我意识的”。这是所有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尽管在知觉级,我依然认为我没有“意识到我正在思想,我只是意识到我正在感觉。”只有到了第三级的思想即“意识到我正在思维,也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思想,我们可以称为反思。”固柯林武德的“反思”一词就是在思想者自己所知觉或意识到的思想,和他未能知觉或意识蜀的思想之间做出区分。反思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心灵的自我认识活动。”“历史思维总是反思;因为反思就是在思维着思维的行动,而且我们已经看到一切历史思维都是属于这一类的”@既然是反思就必定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作为客体,思想成为其对象,故而历史思维必以历史思想为对象,舍此便无历史思维可言。作为主体,思维内在于思想之中,成为思想自我运动的一种功能。因此,历史思维决不是外在于历史思想的理想活动,而是历史思想所固有的一种功能。换言之。历史思想是借助于历史思维的激活两进入反思状态,因雨在历史思想实现其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历史思维充当中介或环节的角色。没有这个中介,历史思想就不能实现自我认识,没有这个环节,历史思想无立身之地。这个中介就是由史学家的心灵来扮演的。柯林武德说过:“历史思想自身能够在历史学家的心灵里复活,历史学家的心灵则必须是可以为那种复活提供一所住宅的心灵。”。这样,史学家的心灵即是历史思维的“物质承担者”,同时又是历史思想的“寓所”。从现象观之,人们所看到的确实是史学家在进行历史认识或历史思维,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历史思想假手历史思维实现自我认识的一耪反思括动。历史思维又是以何种形式得以实现的呢,按照柯林武德的说法,历史思维只能通过史学家心灵的重演活动得以实现,即史学家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是历史思维的一种具体的运作方式。…《历史的观念》,第22页。o《历史的观念》,第420页。叫《历史的观念》,第42I页。o《历史的观念》。第42l页。o《历史的观念》.第422页。o《历史的观念》,第422页。o《历史的观念》,第418页。
思想作为历史研究的对象,我们如何才能了解一个思想的历史呢,那就是在心灵中重演它们。当然要捕捉古人的思想和活动,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例如,要重演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的思想,就会产生一个问题,纳尔逊想的与柯林武德想的必须是同一个思想;而就另一方面而言又不是同~个思想,而是两个不同的思想。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背景不同。纳尔逊在指挥战斗时的思想,对纳尔逊来说是“现在的”思想,而对柯林武德来说就是一种活在现在的过去的思想。因此一个好的历史学家必须能够想象他自己就置身于他所研究的角色的环境之中,并在这一点上把自己和自己所研究的角色等同起来。柯林武德提出,历史学家解释历史事件时要能证明,这些历史事件是自觉而有目的的行动者的过去思维活动的表现。也就是说,历史学家必须在自己的思想中重演这样的思维活动。史学家在心灵中重演过去的思想是离不开推理和想象的,然而推理必然以一定的己知的条件为基础。这种条件是不可能靠推理来获得的。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家有种先验的想象力,正是依靠这种想象力,史学家才利用证据勾画出一幅有关历史的画面。他认为,历史学家和小说家有某种相似性:鼍他们各自都把构造出一幅图画当作是自己的事业,这幅画面部分地是叙述事件,部分地是描写情境、展示动机、分析人物。他们各自的目的都是要使自己的画面成为~个一贯的整体,在那里面每个人物和每种情境都和其余的是那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在这种情况下的这个人物就不能不以这种方式而行动,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想象他是以别的方式而行动。小说和历史学两者都必须是有意义的;除了必然的东西而外,两者都不能容许有任何别的东西,而对这种必然性的判断者在两种情况下都是想象。o然而,历史学与艺术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历史学家的画面要力求真实,而小说家只是单纯地构造出一幅一贯的、有意义的画面。历史学的画面受三种方法规则的限制,这使它区别于小说。第一,历史学家的画面必须在时空中定位:第二.这幅画面耍与历史一致{第三,历史学家的图画与历史证据处于特殊的关系之中,它需要历史证据加以证实。。正如柯林武德屡次在《自传》中宣称他的知识是来自历史和考古学的研究,柯林武德是十分重视历史证据的。柯林武德坚持认为,历史学家在他重演过去经验的努力中,不该仅仅重复对历史特性的思考,而是在他这样做的同时,也要意识到他自己的行为。更进一步地,由于历史学家的目标是追踪那个思想的发展轨迹,考察过去和当下的思考对它的影响以及对下一代思想的作用,因而除了重演其经验,历史学家的任务之一是批判它。批判是一种否定力量,没有真正的否定,就不会有真正的肯定。没有对历史思想的否定,便不会有真正的历史知识。柯林武德指出,我们通过历史思。《历史的观念》,第343页。。《历史的观念》,第343页。14
维去获得真理性知识,决不是靠“生吞活剥我们的权威们告诉我们的东西,而是靠批判它”。o历史思维经过批判,才能使历史思想获得自我认识,从而变成真正的历史知识。柯林武德强调: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不是别的。不管是研究过去的人物,还是研究过去遗留下来的遗物都是要发现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当你研究一个历史人物时,你登须设身处地去想,也就是说,你要处在你所研究的对象的环境、局势中,站在当时当地的立场上,即在你的心灵中重演你所研究的人物的经验,这样你就和你所研究的人物之间有着:“一种直接的同一性”。“客体”也就简单地并入到“主体”中,从而达到主客体的统一。过去的思想不是死去和消逝的,而是能够和现在放在一起加以想象并加以比较的。思想的对象和思想的行动,是处在时间之外的,是可以统一的。同一个思想行动可以经历时间的流逝,在搁置一段时间之后重新复活。也就是说,历史学家在他们的头脑中重演过去的思想时,就变成了自己的、主观的;它就不再是客观的;它变成了现在的,因此就不再是过去的了。真正的历史知识就是靠历史学家这一主观性的思考过程而获得的。三、历史认识要追求主观性实证主义史学以客观直书为原则,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如实客观的记载历史,而不该带有自己的主观偏见。历史学家真能做到如实客观没有偏见吗?柯林武德给出的答案是:“不能。”他将偏见定义为两种:“一种是我们想要做什么,另一种是我们认为什么是对的。也可以说一种是单纯的偏见另一种是价值的判断。”@对于第一种,也就是单纯的偏见。柯林武德认为,偏见导致我们预先判断问题或是根据证据预先判断结果。比如,“一个人对牛津和剑桥哪一所最先成为大学的时间较早进行研究,如果时间越早就意味着光荣,那么他肯定会认为是他自己的大学会获此殊荣,他会带有偏见的提出牛津比剑桥历史悠久的观点。同样,在研究一战的过程中也会带有全都是德国人的错误的偏见。”@事实上历史学家的偏见不仅来自其自身,他的家庭、家乡、国家、民族、阶级、职业、宗教、种族都会对他的研究产生影响。对于~个问题,答案是A或B,如果你认为答案为A,那么你就会重视所有能证明A正确的证据,而忽略关于B的证据,反过来同样。历史学家是不可能摆脱偏见的,像格罗特、蒙森、麦考莱这些有过政治经历的人。《历史的观念》,第338页。。凡GcoIlI“gwood,弛e^m∞d船D,月bf叩‘ediledbywHD豫y锄dwJ.v锄derDusscn,NewYorka:oxford妤tePr枷clp|es巧H1s}ory,P“o.uniVers时P北ss,1999,p.209以下凡引自丁k尸r抽c牵出F矿胁计口,y中的内容,只标明页码。
在他们所写的历史著作中都能反映出他们自己的政治经验和政治理想。如果要做到历史著作中没有主观偏见,那么哲学家就不应该写哲学史,因为他们会倾向于自己的哲学主张。为了避免偏见,不同主题的历史应该由对这一主题毫无兴趣的人来写。对政治没有偏见的历史学家自己应该没有个人的政治观点;艺术史家应该没有艺术品位;战争史家如果参加过某场战争,那么他的作品一定是不合格的;如此等等。按照这种逻辑,对一个女人美丽的最公正的判断应该来自于一个太监。柯林武德将这种原则称为历史学家的“太监教条”。。这种教条虽然在理论上是很吸引人的,但实际上很难被运用。历史学家不是太监,他们有自己强烈的感情,正是这种感情导致他们写出不朽的作品。历史学家是要在自己的心灵里重演过去某些人的思想。如果一个历史学家没有关于政治的和战争的经验他又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像李希留那样的政治家和马乐伯那样的战士呢。柯林武德认为“太监理论”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偏见无处不在,历史学家即使在一个方面避免了偏见也会在另一方面陷入偏见。一个历史学家如果写政治史,即便他不会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产生偏见,他也会因为强烈的愿望想要证明他所崇拜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是正确的,或是他所讨厌的历史学家的观点是错误的而产生偏见。“正如我们崇拜的斯塔布斯所说,没有精神因素存在的历史作品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没有偏见的历史学家也是不存在的。”@一个历史学家越接近于没有偏见,他也就越没有能力能处理好他研究的课题,因为对于那些可以使他理解他研究对象的经验他是没能力理解的。不能否认的是,偏见导致史学家偏重于某方面的证据,丽忽略其它方面的证据。这怎么办?柯林武德找到两种方法。“第一,与其伪善地宣称我们没有偏见或是枉然地想要消除偏见,我们应该检验我们自己的思想,找出我们的偏见是什么。我们应该肯定偏见的存在,去发现它们,并且训练我们自己去留心那些与我们的偏见相反的观点的证据。尽量抛弃先入为主的观点,来着手进行批判。第二,如果我们因为我们的偏见太强,无法克服,我们也要找出这些偏见,并且对公众承认。这样,才会使我们更率直、诚恳地研究历史。这样也是具有历史价值的。相反地,偏见越深,价值越高。因为,只有非常强烈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才会得出正确的答案。只有强烈的愿望才会导致历史学家更进一步地加深对自己课题的研究,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偏见自身就变成了历史研究的动力。”。就好像中世纪早期时,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哲学家之间的争论。双方都试图在哲学的层面上证明自己的教义是正确的。双方因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产生了分歧,这导致的实践结果是,基督教哲学家自觉地去研究非常深奥和困难的逻辑学和形而上学的问题。正是这种研究导致了在中世纪末期形成了庞大的哲学体。m丹加c柳P,口,捕j细7'p.2¨.圆强e41hn沁舻胁o,肋J呻,p.212.Prtnciptes可Hist。净昂血5.16
系,进而导致了所有近代思想的建立。柯林武德进而认为,所有天才的历史刨见都是从偏见得出的,所有真正的历史恩想都出自于偏见。所以,对于历史学家的工作来说,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知道他的偏见是什么,而不是去隐藏它:偏见的第二种涵义,也就是对历史事实进荦亍道德的或是价值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公正的历史学家应该是仅仅去发现过去曾经发生过的事、过去的人的行为,而不必论述这些事是好是坏,这些人是对是错。把事实仅仅看作为事实,就像自然科学家那样来观察事实,而不让自己的精神进行干预。他的道德原则就是用道德来规范自己做出公正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就是去观察事物,而不对它们做出价值判断,在这种原则指导下,近代的自然科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科学的突出成就也刺激了历史学,过去150年来的历史研究一直处在自然科学的阴影下,历史学家认为历史研究应该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像自然科学那样不任意做出道德评判和价值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得出科学的结论,历史学家追求的就是这种公正性。一个历史学家在研究过去历史上的入或事时能不能避免价值判断。柯林武德认为,只有在一种意义上是可能的。就是历史学家仅仅描述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用正确的材料按照正确的方式排列它们,仅仅说明这些事是什么,而不做任何有关价值的判断。就好像“我读的威尔士编年史里面记载了,在第126年吉尔达斯死了,在第129年阿德亚德战役发生,在第130年,修道院长布伦丹死了,等等这些事。我能肯定的是作者对这些事也做了价值判断,只是他没告诉我们这些判断是什么罢了,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只是些没有价值的记忆,我们能从中学到的知识就是记住它们。”o但是,像知道吉尔达斯死于公元570年,即威尔士编年的第126年,而不知道吉尔达斯是谁,这样的知识是历史知识吗?柯林武德认为,“不是”。“对于我来说,知道这些就好像是用一个鸽子笼来接收历史知识,也就是说,仅仅是一个事件,而不是事件本身。事件的本身是指一个著名的修道士的死,一个凯尔特大教堂的圣人,一个华而不实但很有说服力的文体家,一个著名的痛斥低级的威尔士国王的恶行的小册子作家。这个人留给我们最好的,就是他对第五和第六世纪英国的情况的描述。但是说过这些后,我就已经做出了价值判断,而且我不能再将吉尔达斯的死这一单纯的历史知识放进鸽子笼里,而不对他这个人做出价值判断。同样,我也可以将拿破仑放入鸽子笼里来研究面不对他是个军事天才做出判断。"圆柯林武德将仅仅知道历史事件的名字和知道历史事件本身作出了区分,仅仅知道历史事件的名字可以不对它做出价值判断,但是如果要知道历史事件自身,那么就肯定要做出价值判断。就好像凯撒在公元前44疆ThPrt∽Lpteso,H口to攀静2、6.蕾T}∞Principieso,HtltDryp216.
年3月15日被谋杀,这是一个事件,但是这个事件本身是什么呢?这个事件的本身是:凯撒是一个比同时代的人拥有更多智慧的人。他看的出罗马共和国将要灭亡而无力复苏。他看的非常清楚,罗马需要一个新的宪法,最好的形式就是就是象希腊那样的君主政体。但是其它的愚蠢的人认为这是行不通的,因此他们想阻止凯撒。并杀了他。对这个事件本身的描述充满了价值判断。柯林武德认为,“没有价值判断就没有历史。”o在柯林武德看来,价值判断是历史学家对人们的行动的深层含义理解的结果。外在的讲,人类的行为仅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情,内在的它是一种思想的认识。这种思想自身是对外在世界的表达。外在的讲凯撒的死仅仅是他的身体器官的死亡;内在的讲,它是凯撒的政策的失败,证明他犯了个错误。历史学家期望可以内在的研究事件.他们本身必须得承认他们作出了价值判断。而历史学家会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他想成为什么样的历史学家。一个想要写20世纪诗歌史的历史学家肯定不会忽略艾略特和威尔考克斯,因为他们两个人的诗非常有价值。写诗歌史的历史学家必须得是知道好诗之成为好诗的原因的那个人,他的整个的历史就是他的那些观点的详细阐述。排除“好诗与坏诗”的价值判断,就无法写出诗歌的历史。同样,写哲学史的历史学家必须具备判断一种哲学是好或是坏的能力,写政治史的历史学家也必须具有认清政治的能力。也就是说,历史学家要想对他的研究课题能做出价值判断,必须得深入了解它所研究的课题。每一代人的价值尺度是不同的,在以前被认为是失败的东西,现在可能会看作是成功的;在以前被看作是野蛮的现在可能被认为是高雅的;曾被认为是进步的,现在可能会被看作是倒退的。这就导致每一代人重写历史。有些人会认为这样持续的重写历史是承认历史是失败的,因为在历史中没有确定的和永恒的知识。而柯林武德却认为,“这不仅是知识的进步,而且是~个人类道德态度的整体进步。”国柯林武德认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的责任不仅仅是发现事实,而是要用自己的道德观念来对这些事实进行判断,如果历史学家不能承担这份责任,他就应该放弃历史研究去干些别的。在历史研究中完全刨除历史学家的主观偏见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些主观偏见才导致历史学家更深入的进行历史研究,历史学家正是依靠这些主观性思想来进行历史认识,才能得出有价值的历史。历史认识就是要追求这些主观性思想。四、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的影响柯林武德强调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作用,以重视史学家主体活动的全新思路雹TkPr‘∞fplesq『Hist。叮母孙12n培Pr{们iPks研H妇tory蕾:n皂18
冲破了把历史看成是史料堆砌的陈旧观念,系统论证了历史是史学家“主体重构”的史学新意识对西方历史认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有许多历史学家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观念表示怀疑和批评。沃尔什认为,柯林武德的主要论纲是经不住考验的,尽管他同意柯林武德关于历史学是探讨人类的思想和经验的论断,但是他认为历史学家深入到他研究的那些事件的内部性质中去,从内部掌握它们是不可能的。“我们以直觉的洞见一举就能掌握和理解过去的人的思想,这是不真确的。我们必须通过解释摆在我们面前的证据来发现他们在思想着什么,并且找出他们为什么那样想;而这个解释过程也就是我们在其中至少要隐然地参考普遍真理的过程。尬还有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理论将历史学限定在了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内,而对大规模的社会事件、社会运动是无力解决的。“帕特里克・加尔丁纳认为柯林武德过于强调历史学家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对那些能影响人们行为的社会习俗和普遍真理的研究。费雪则完全否认了历史学家能够对思想进行重演的可能性。旧尽管柯林武德的史学观念受到了一些批评和质疑,但是他对西方历史哲学的影响仍是巨大的,许多历史学家都自觉不自觉的受到了柯林武德的影响。柯林武德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对传统的强调历史认识是摒除史学家主观思想参与的、全然客观的历史认识论进行了批判,突出了在历史认识中史学家主体的能动作用,导致了许多历史哲学家对历史认识中史学家自身主观因素的重视。德雷认为历史学家在考虑客观事实时,也必须同时考虑历史学家的主观因素或主体性在历史理解中的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性或主体性,这本身就是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一点,就不能称为客观。真正的客观必须包括承认主观的存在这一客观事实。如实地了解客观,就包括如实地了解主观在内。@雷蒙・阿隆认为,历史认识是不可避免主体性因素的介入的,历史展示出现在与过去的一种对话,在这种对话中,现在采取并保持着主动。@爱德华・卡尔认为,历史事实之所以存在,是历史学家主观选择的结果。所以,相信历史事实的硬核客观地、独立地存在于历史学家的解释之外,这是一种可笑的谬论,然而这也是一种不易根除的谬论。@弗兰克・安克斯密特认为,历史学家的伦理的和政治的价值与历史实在是非常的接近,因而将伦理的和政治的标准引入历史研究中并不会对过去真正如何造成曲解,相反对理解过去是有帮助的而不是~种障碍。我们不应该对主观性有所恐惧,就好像它是历史学家的道德罪恶,而应当欢迎它,把它当作一种对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和当代及未来的政治策略做出的不可或缺的。【英】沃尔什:《历史哲学一导论》,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4页。。wH.D哪锄胁如叫』趔朋妇哪e邝珂饿5幻叫,NewYork:EJ.Bml,1989,p.19L。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258页。④王晴佳著r《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3页。。王喷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7页。19
贡献。8柯林武德强调历史研究中所不可避免的主观性,突出了现实对于历史学家思想的制约作用和历史著作的暂时性。开拓了历史的理论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的认识,促进了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我们重点考察了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的主要思想,进而论述了其理论的主要影响。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代中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进丽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历史研究。。【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著:《为历史主观性而辨》(下),陈新译,学术研究,2003,(3):第80丽。20
第三章对柯林武德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的反思柯林武德在批判传统的实证主义的历史观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历史认识论观点,强调了史家主体在历史研究中的主观性思想,在西方历史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实际上柯林武德也没有解决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关于历史认识的主客性问题在西方历史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直到现在也无法解决。像柯林武德这样伟大的历史哲学家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事实上任何人也不可能真正消除人们在历史认识主客观性闯题上的分歧。借用柯林武德的话说,反思就是对思想的思想。我们对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进行反思,就是对柯林武德历史认识论思想的思想。柯林武德强调了历史认识的主观性,突出了史学家的主体地位,虽然对传统意义上的史学科学性提出了质疑,但实际上柯林武德认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只不过是不同于自然科学意义上的那种科学罢了。尽管柯林武德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唯心主义史观的代表人物,但实际上在柯林武德身上还会看到一些实证主义者的影子,柯林武德十分重视历史证据的重要性,十分重视考古学的成果,就像他自己《自传》中经常宣称的那样,他的很多知识都来自于他的考古活动。事实上,尽管很多历史学家不原意承认在历史研究中有自己主观因素的介入,想要为历史学贴上客观的标签,但实际上正如柯林武德所言,在历史研究中是不可能消除史学家的主观偏见的。对柯林武德历史观念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的主客观性问题,对我们迸行历史研究是有很大的益处的。一、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关系实证主义史学强调历史认识的客观性,认为只要在主观上坚持从客观历史实际出发,就可以在历史研究中排除主观因素的渗透,达到完全的客观。相对主义史学强调历史认识的主观性,认为客观的历史过程是无法把握的,对历史的探讨始于历史事实,而历史事实在任何历史学家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历史成为了可以随主观喜好而任意加以伸张的东西。在历史认识中,无论是单纯的强调客观性而否定主观性因素的影响或是单纯的强调主观性而否定历史的客观性都是一种错误的倾向。以往有很多学者认为,“柯林武德把史家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推向了极端,把历史认识论的相对性绝对化,这就否定了历史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a”。其实这是对柯林武德的一种误解,柯林武德虽然强调了历史认识中主体的喂艳国、黄长义:《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与探索,t99I.(6):第128页。21
主观性,但其并未否定历史认识中的客观性因素,其很多结论都来自他从考古中得来的知识,只是他过分夸大了主体的作用,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正是从柯林武德的思想中,我们得出结论:企图排除主体主观性的纯客观的史学研究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史学的客观性只是指排除主体主观因素的消极干扰,而不是否定任何主观性。历史学中的“客观性”同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是一个刚性概念,而历史学中的客观性只是一个弹性的概念,具有量的而不是质的属性。在历史研究中主体是很难摆脱主观性因素的介入。导致历史阐述非客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个人的好恶、集团的偏见、根本的哲学对立等等。在历史思维中有着一种无法排除的主观成分在起作用,这个因索限制了历史学家所能希望获得的客观性。人们不能要求历史学家们不带任何预设地进入他们研究的对象,以一种全然非个人的方式去研究他们的事实,以在历史学中追求那种物理学中的所谓非个人性。历史思维中的“主观成分”的存在是历史学成其为历史学的关键。无论是单纯片面强调批判史料的实证主义史学,抑或是过分夸大主体作用的以柯林武德为代表的相对主义史学,在处理史学主客体关系时都遇到了困惑,都没能全面、科学地说明历史认识的形成及其内在的运行机制。关于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也未能得到解决。而唯物史观似乎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唯物史观认为,历史认识是史学主体即历史认识者经由严格批判的史料中介而对历史客体即已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或过程的能动反映。这说明了历史认识既非史学主体脱离史料中介的“主观精神构造”,也非脱离“主体重构”的纯客观主义的史料再现与堆积,只能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里所谓的“能动反映”,应该包括如下两层意思:一是史学客体制约史学主体,史学主体在形成历史认识时,必须以反映历史客体的真实史料为依据;一是史学主体根据真实史料重构历史客体时,具有自觉意识、选择意识、创造意识。并且能在重构历史客体时对历史提出本质性的认识。历史认识是主体通过对社会遗留下来的文献、遗迹、文物等史料,间接地认识与重构已经消失了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这就决定了认识主体不能原原本本、毫厘不差的反映历史客体。而史料是经过记录者、整理者之手所记载的或陈述的直接或间接的所见所闻,因此具有局限性,或者误记误载的可能,这就需要史学工作者以审慎的态度对所用的史料进行清理、考证、鉴别,做“去伪存真”的工作。当历史学家在确认历史事实,重构或复原历史过程、历史事件时,还应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史料进行筛选、分类、排比、分析、综合,发现期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历史的本质。历史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的统一,因而主体的历史观、方法论、认知结构、认知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历史认识的效果和真实程度。因此,历史学者应该在历史研究中大量的
占有资料并对其做出认真地考订、辨析,并努力学习、运用现代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指导自己的史学实践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史学观念,以提高史学认知能力,才能做出科学的历史判断。那种认为只有“排除自我”、“纯客观”的批判与罗列史料才能重现历史本来面目的观点与忽视历史客体、淡化史料中介作用,认为历史只是历史学家的“活着的心灵的体现”,是历史学家“主观精神的写照”的看法,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二、认识历史认识主观性的意义基于以上论述,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历史认识中存在着主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不能否认它,排斥它。历史认识是一种主蕊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所以历史科学中的主观性因素较之其它学科要大得多,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合理的主观性因素。因此,我们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应十分注意提高自己的史学修养、知识水平,并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尽可能地消除历史认识中非合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中的主观性可分为两点:一为反映上的主观性,系指主体在处理客观信息时不可避免地、必然地运用或渗入了主观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翻译”、重构等等。二为评价上的主观性,它是由历史认识的需求决定的。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一样,历史认识不可能仅仅是力历史两历史,它必然要为现实服务。雷蒙・阿隆指出:“历史是由活着的人和为了活着的人丽重建死者的生活。”@这就是历来人们常说的“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总结历史的经验”,等等。这些主观性因素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存在的必然性,是历史认识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承认历史认识含有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是要把两者互相对立起来。历史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是辩证统一的,取消了客观性也就从根本上取消了主观性,纯粹主观性的“认识”那就根本不是历史认识了。在对已经考证的历史事实的表述中,客观性有可能具有最大程度,但任何表达又都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它总是或多或少,以这样那样的方式融入认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意志、感情,融入认识主体能力,历史认识是具有相对性的。所以,在历史认识中,客观性是主要的.是基础,而主观价值评价则是次要的,是依附于客观侄的,但也是必不可缺的。在历史研究中,二者紧密结台,彼此辩证地交融在一起。我们不能追求排斥主体意志的纯客观性“历史事实”,再B会使历史认识走进死胡同;又不能脱离客观性随意杜撰历史,标新立异,那样历史认识就失去了科学意义。我们所应该做的是追求合理的主观性,并努力使主观性与客观性达到辩证的统一。王晴佳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95页。23
结语柯林武德对史家主体的反思和史家主体作用的强调、分析,是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成就。尽管其理论中有些地方仍值得推敲。比如,柯林武德强调~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对于历史上非个人的力量几乎不着一词,无视于起巨大历史作用的非思想的物质力量。其历史重演论也引起很大争论,有人评价柯林武德所谓的重演只是假说,尚有待于事实来验证。。20世纪上半叶历史研究总的趋势也证明了柯林武德的史学理论并非被广泛接受。大多数历史学家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仍是以实证主义作为其方法论依据的。但其历史认识主观性思想仍给后人以很大启示,他强调在历史认识中要重视作为个人的历史学家在历史思维中的作用,突出历史认识的相对性,使人们认识到历史并非如自然科学般的那样客观,历史学有其学科自律性。关于历史认识中的主客观性问题一直是西方历史哲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至今仍未得到解决,柯林武德在面对这个问题时也遇到困惑,也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也不能简单地说,唯物史蕊是科学的,难心史观是错误的,每个人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作为二十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的历史认识论思想还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笔者以自己浅显的知识在面对柯林武德深邃的思想时,常常觉得无所适从,只是对柯林武德的思想进行一些在自己理解意义上的复原,希望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些微弱的启示。进行一些在自己理解意义上的复原,希望给后来的研究者以一些微弱的启示。。多纳根(A.船Dona鲫)编《历史哲学》(英文版),1965年,第20页。转引自何兆武、陈启能差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k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80页.“
参考文献中文译著[1][美】乔伊斯・阿普尔比、林恩・亨特、玛格丽特・雅各布:历史的真相【M】,刘北成、薛绚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2】【英]沃尔什:历史哲学一导论[M],何兆武、张文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l。【3】f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托京:商务印书馆,1997。【4】【英】ILF.阿特金森: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眼中的史学【A】,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一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f英】罗宾・科林伍德:历史哲学的性质和目的【A】,张文杰编.历史的话语一现代西方历史哲学译文集[C],桂林:广嚣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意】贝奈戴托・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M].傅任敢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7】[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历史主观性而辩(上)[J】,陈新译,学术研究,2003,(3):80一85。【8]【荷兰】弗兰克-安克斯密特:为历史主观性面辩(下)[J],陈新译,学术研究,2003,(4):75—82。中文著作及论文【9]袁吉富: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a【10】王学典主编:述往知来一历史学的过去、现状和前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11】王晴佳:西方的历史观念一从古希腊到现代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李振宏: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嗍。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4]刘昶:人心中的历史一当代西方历史理论述评【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151汝信主编:现代珏方思想文化糖要【hq,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16】罗风礼主编:现代西方史学思潮评析p棚,北京:中央编译出版杜,1996。[17】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Ml,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8】罗冬阳:柯林武德历史哲学思想简论[J],学习与探索,1989,(3):131—134。[19】胡大牛:柯林武德历史哲学观点评述[J],探索,1992,(4):61—64。【20】胡耀华:柯林武德历史哲学贡献[J],江西社会科学,199l,(6):51—54。[21】张艳国、黄长义:评“一切真历史都是思想史”[J],学习与探索,199l,(6):120
一12yo[22】张文杰:略论柯林武德的历史重演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4):59—63。[23]陈宇光: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与人性科学[J],社会科学,1993,(10):64—68。[24]陈宇光:柯林武德历史哲学中三个核心观念及其相关观点思考[J],学习与探索,1995,(3),124一131。[25】陈宇光:试论历史观念的发展(上)一兼析柯林武德历史观念的理论渊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1、2):34—37。[26】陈宇光:试论历史观念的发展(下)一兼析柯林武德历史观念的理论渊源[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30—34。[27】贾海涛:评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一兼谈历史观和历史研究的方法[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8—33。【28】于沛:历史认识中的“历史事实”问题[A],翟林东主编,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2年卷[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9】于沛:史学的科学认识功能和理论思维[J],史学理论研究,1992,(3):29—39。[30】于沛: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和主体的创造性[J],历史研究,2003,(1):4一12。[31】张耕华:关于历史认识论的几点思考[J],历史研究,1995,(4):96—110。[32】张耕华:从怀疑论、配景论说到历史学Ⅱ的普遍问题[J],史学理论研究,1999,(1):73—87。[33】林壁属:历史认识主体性与客观真理性[J],史学理论研究,1997,(3):85—95。[34】林壁属:评现代西方史学主体认识论[J],学术月刊,1996,(7):82—88。[35]刘笃成、唐准:西方历史哲学焦点一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0,(4):31—34。【36]赵吉惠:当代历史认识论的反省与重建[J],历史研究,1993,(4):3一15。【37]苏民:历史认识论中的主体[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7—101。英文著作[38]BuITls,R0bcrt.M舢dRayment-Piclcaed,Hu曲.ed.:尸^ff。J0p^协o,胁幻秒加m凸垤向把删删[39]calⅡnicos’Alex:劢Por妇墨础d. ̄:纠咖【M】,c黜bridge:P0l时Press,1995.【40】christi螂蚰,Paul:n脚船D,脓州c口№岘即枷咖[A】’WJ.ⅥmDerDussenandLjonel如,Ds加以拥妙[M】,BeiiiIlg;Pekingunjvefs埘Press,2004.Rubfm。芹edhed,D怠詹cf如i≯,jl庇历口d甜矗勘加“,,胁【c】,NewYork:E.J.BriII,1991.[4l】colnngwood,R.Gz舵Pr加印kD,肪幻秒【M],ediledbyw.}LD州蚰dwJ.ⅥmDerDussen,NewY0rk:Oxfordumvers姆Press,1999.[42】Dray,Ⅵlli啪.H:踟舶fD叫谢朋舶s。p矗e坩矿踟叻[M】,NewYork:E.J.Brnl,1989.【43】Rubino正Lioncl:劢5,口啦渺口耐∞Pcffv砂【A],wJ.V叭DerDussena11dLionelR曲ino疗
ed№d,06加c删砒脓聃耐,铆d肋触o,№w【c】,NewYork;E.J.BrilJ,199l[44】ⅥmDerD吣∞rI’w.J:砀e胁lfo砌l础d上班EV胁,lce【A],w.J.VanDerDuss∞蛐dLiondRubino丘edited,0啦ffv妙,胁旃耐勰dPo加r。,陆MC],NewYork:E.J.B呲199127
后记论文终于完成了,当我捧着这本沉甸甸的论文时,心中涌起了很多的感想。两年的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十分充实。在这两年中,自己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目前所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在我看来史学理论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研究史学理论必须要具备深厚的哲学功底。还得有聪慧的头脑。我在这两方面也许都有所欠缺,但我不缺的就是勤奋,有了这一法宝,使我有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日子继续进行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是一个认真阅读前人研究成果,自己思考总结,不断自我否定又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收获很多,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大的不足,以此来鞭策自己继续努力。这个过程凝聚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也凝聚了老师们、朋友们对我的关爱和鼓励。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周巩固老师。周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思维敏捷,为人正直。在这里我非常感谢老师为培养我们成人成才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从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更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些对于我来说是受益终身的。感谢老师在我撰写论文时给予我的指导和鼓励。回想起与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正是从听老师讲授“世界古代史”的课程开始,使自己意识到原来历史也可以那么生动有趣,也正是由于老师的鼓励,自己才考了史学理论这一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枯燥晦涩的学科的研究生,继续进行学习。现在还考了这一学科的博士,打算终身从事史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这些都源于老师的鼓励和言传身教。恩师的教诲我会永远铭记,我也将更加积极乐观、充满自信地迎接未来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其次,我还要感谢即将成为我博士导师的赵轶峰老师。在开题的时候,他给我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使我茅塞顿开,消除了很多论文中的困惑。他思想上的睿智和治学上的严谨令我深感崇敬,也坚定了我未来跟赵老师认真学习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我还要感谢王晋新老师、徐家玲老师和吉林大学的张乃和老师,他们在我开题的时候,不辞繁忙地认真阅读了我的开题报告,给我提出了许多十分中肯的意见,使我的论文撰写的更加合理,思路也更加清晰,正是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才能写出这篇论文。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师兄王邵励和谢进东,在论文选题的时候和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时常向他们请教,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我,这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们的热心帮助。我还要感谢我的师姐张继芸,她十分热心的帮助和鼓励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使我们迅速的适应了研究生的生活。作为周老师指导的第一届史学理论的学生,张作成、李玉芳和我在一起共同学习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我们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结成了深厚的友谊。即将毕业,心中有很多不舍,在这里向他们两个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的帮助和鼓励。在以上各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经过两年的学习,我总算完成了这篇毕业论文的写作。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这篇论文必定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缺陷,希望各位师长批评、指正。再一次对每一位在我学习和生活中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