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房琛瑞)
2021《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1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书是海攀校长赠送,我阅读这本书时是因自己身体缘故,在家休养的时候。在孤寂疲倦中,我被卢梭的宁静慢慢带入,我与他一起漫步遐想。阳光温柔地洒在书页上,我一行行读下去,心灵渐渐进入空宁的状态。卢梭在书中写道,他“对孤独生活抱有强烈的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这种孤独的旅程。
本书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跟随着卢梭的记录过程中,我被他牵引到漫步者遐想的小径上,沿着他的步伐,走进孤独者的遐想中思考。在漫步的第五篇,关于宁静与遐想的思考中写道:“安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平和的思想掠过心的水面而不搅动心底的波澜之前,安宁就更加宜人。只第1页 共6页
要有安宁就能够回忆往事,忘记痛苦。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去作这种遐想。”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上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或者躺在随风飘荡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涛汹涌的湖边,或者站在一条美丽的小河旁或流水冲激砺石湍湍作响的溪边,孤独一人,静静沉思。然而,他只能在岛上居住两个月,不是他不想呆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居然,事实他更想一辈子就在这岛上生活,可是,别人只让他在岛上居住两个月,就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翻起另一页书页,在漫步者九说到,关于善良的思考。“善良无关乎金钱,只与内心的慈悲有关,它是一种心灵的关怀。”卢梭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一次,卢梭在布洛涅树林遇见一位教师领着二十来个小女孩游戏。旁边有个卖蛋饼的小贩,他带来一个摇奖的转盘,只要交几个钱,就能摇一回,指针停在哪个数字上,就能得几个蛋饼。卢梭见小姑娘们都盯着蛋饼,其中有两三个显然有几毫零钱,便征得教师的同意去玩一回。期间,他付钱让孩子们摇奖还暗地叫小贩调整机关,尽可能让孩子们摇到大奖,他还暗示摇到大奖的孩子要把蛋饼拿出来与同伴分享,用这种方法,使每人得到的蛋饼大致相同而且大家也更加快乐。对这段描写着实令我感动,那天下午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个下午,卢梭的心永远是敞开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他感受着这份快乐施与者的快乐。可是时代的恶意中伤已经让卢梭成了一切哀怨、痛苦、愤怒的出气桶。善良,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对所有人都善良。
读完此书,我有点伤感,又觉得心灵异常空灵平静。是的,生活第2页 共6页
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学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能获得足够前行的动力。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2
大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和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第3页 共6页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亲人、恋人和朋友,我们为他人付出了一点便渴望着回报,一旦不能有,我们就会陷入沮丧失望和痛苦之中。我们关注着纷繁的世界,关注着明星的绯闻,关注着别人,唯独忘了关注自己的灵魂。我特别喜欢这句“心安是家”,一个人要跨越多少磨难,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一个人要历经多少沧桑,才懂得珍惜这份难得的馈赠。心灵的宁静并不意味着心如止水,更不意味着无情无义。
在这本书中,卢梭探讨了幸福的真谛。“我注意到沧桑一世中,我最常忆及的倒不是那类极乐的享受,这些短暂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种状态。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简单却更持久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也许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它的魅力却与日俱增,直到最后,它会给人一种极致的幸福。”在这里卢梭发现了生活中快乐的奥秘。他也承认幸福并不是永久的状态,然而这种发现并不流于悲观,他告诉我们平淡的幸福才能持久。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3
卢梭的遗作《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长盛不衰。大作家歌德说的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第4页 共6页
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不知道老路易读的是卢梭的哪些书,里面有没有这部遗作?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我的余生,我知道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安慰,希望与安宁,所以我只关注我自己。我将把我最后的这些日子用来研究我自己,我将整个儿地投入与我自己的灵魂甜蜜温馨的交谈之中,我的灵魂是他们唯一无法从我身上夺走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复述作为“人文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卢梭那悲伤动荡的一生,他耀眼的声明和他最后遭到放逐的结局。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这样的名人,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首先卢梭告诉我们的对待逆境的态度。“逆境无疑是一位好老师,但这位老师收取的学费着实太高了,我们从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们为此付出的。”通常在一些泛滥的心灵鸡汤等书本中,我们看到的第5页 共6页
是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然而卢梭不愧是一个深入思考的智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逆境的双面效应,他并没有过份夸大逆境对一个人成长的正面效应。“有的厄运当然有可能会使心灵变得崇高坚强起来,然而有的厄运却会使心灵遭受打击,从而扼杀了它,就是这种厄运使我深受折磨,使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仅不会嘲笑卢梭的软弱,反而会感动于他的真实。是的,我讨厌看那些板着面孔说教的文字,那些所谓的伟人,如先知般启示我们人生的哲理,然而他们是那样的不食人间烟火,那样的高高在上,我对他们写的哲理心存怀疑。而卢梭,他的真实他的坦然让我心存欢喜。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6页 共6页
2024年2月23日发(作者:房琛瑞)
2021《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1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这本书是海攀校长赠送,我阅读这本书时是因自己身体缘故,在家休养的时候。在孤寂疲倦中,我被卢梭的宁静慢慢带入,我与他一起漫步遐想。阳光温柔地洒在书页上,我一行行读下去,心灵渐渐进入空宁的状态。卢梭在书中写道,他“对孤独生活抱有强烈的兴味,甚而再也不想离开这种生活”。所以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卢梭也不曾放弃这种孤独的旅程。
本书分为十章,是卢梭对不同事物的思考的记录。读完整本书让我最为感慨的是卢梭的遭遇,我深刻的感受到他在遭到众人背弃时的无奈与绝望,于是只好远离或者说是漠视他们,以此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
跟随着卢梭的记录过程中,我被他牵引到漫步者遐想的小径上,沿着他的步伐,走进孤独者的遐想中思考。在漫步的第五篇,关于宁静与遐想的思考中写道:“安宁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在平和的思想掠过心的水面而不搅动心底的波澜之前,安宁就更加宜人。只第1页 共6页
要有安宁就能够回忆往事,忘记痛苦。无论在哪里,只要能够静下来,就可以去作这种遐想。”卢梭在圣皮埃尔岛上就经常处于这种状态,或者躺在随风飘荡的船中,或者坐在波涛汹涌的湖边,或者站在一条美丽的小河旁或流水冲激砺石湍湍作响的溪边,孤独一人,静静沉思。然而,他只能在岛上居住两个月,不是他不想呆在这个美丽的岛上居然,事实他更想一辈子就在这岛上生活,可是,别人只让他在岛上居住两个月,就重新开始他的流浪生活。翻起另一页书页,在漫步者九说到,关于善良的思考。“善良无关乎金钱,只与内心的慈悲有关,它是一种心灵的关怀。”卢梭讲了一个自己的小故事,一次,卢梭在布洛涅树林遇见一位教师领着二十来个小女孩游戏。旁边有个卖蛋饼的小贩,他带来一个摇奖的转盘,只要交几个钱,就能摇一回,指针停在哪个数字上,就能得几个蛋饼。卢梭见小姑娘们都盯着蛋饼,其中有两三个显然有几毫零钱,便征得教师的同意去玩一回。期间,他付钱让孩子们摇奖还暗地叫小贩调整机关,尽可能让孩子们摇到大奖,他还暗示摇到大奖的孩子要把蛋饼拿出来与同伴分享,用这种方法,使每人得到的蛋饼大致相同而且大家也更加快乐。对这段描写着实令我感动,那天下午是他一生中最满意的一个下午,卢梭的心永远是敞开的,他用自己善良的灵魂,孤独地承受着正直与良知的压迫,他感受着这份快乐施与者的快乐。可是时代的恶意中伤已经让卢梭成了一切哀怨、痛苦、愤怒的出气桶。善良,每个人都有,但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对所有人都善良。
读完此书,我有点伤感,又觉得心灵异常空灵平静。是的,生活第2页 共6页
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停下来进行反思,只有反思才能进步,只有学会深刻地反省自己,才能获得足够前行的动力。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2
大作家歌德说过一句话,“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和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第3页 共6页
曾几何时,我们曾经把自己的欢乐和幸福寄托在别人的身上,亲人、恋人和朋友,我们为他人付出了一点便渴望着回报,一旦不能有,我们就会陷入沮丧失望和痛苦之中。我们关注着纷繁的世界,关注着明星的绯闻,关注着别人,唯独忘了关注自己的灵魂。我特别喜欢这句“心安是家”,一个人要跨越多少磨难,才能找到心灵的宁静,一个人要历经多少沧桑,才懂得珍惜这份难得的馈赠。心灵的宁静并不意味着心如止水,更不意味着无情无义。
在这本书中,卢梭探讨了幸福的真谛。“我注意到沧桑一世中,我最常忆及的倒不是那类极乐的享受,这些短暂的神秘心醉,根本不算是一种状态。我追念的幸福而是简单却更持久的状态。这种状态本身也许不会给人带来强烈的快感,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它的魅力却与日俱增,直到最后,它会给人一种极致的幸福。”在这里卢梭发现了生活中快乐的奥秘。他也承认幸福并不是永久的状态,然而这种发现并不流于悲观,他告诉我们平淡的幸福才能持久。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读后感3
卢梭的遗作《一个孤独者的漫步遐想》出版了好多年,一直长盛不衰。大作家歌德说的好,“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时代,而卢梭则开始了一个时代。”的确,相较于伏尔泰,今天的人们更熟悉卢梭,因为我们依然生活在由他开创的时代。卢梭1776年的溘然去世,成就了文学史又一部未完成的衷曲。这部《忏悔录》的续篇1782年出版,在当时立马受到卢梭崇拜者的热烈追捧,而后不到几年,法国革命爆发,人间天翻地覆。沦为阶下囚的路易十六竟也读起了伏尔泰和卢梭,第4页 共6页
不禁喟然长叹:“这两个人毁了法国。”不知道老路易读的是卢梭的哪些书,里面有没有这部遗作?
据说这是卢梭最后的`一部作品,写于1778年4月,后来就没有继续下去,到7月卢梭猝然逝世。中国有一句古话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评论界一向把这部作品看成是卢梭临终时的善言。“我就这样在世界上落得孤单一人,再也没有兄弟朋友,没有任何人可以往来,人类最亲善最深情的一个啊,竟然遭到大家一致的摈弃。”如果我们相信卢梭的话,那么我想他在写这十篇遐想的时候一定重新找回了灵魂的安宁。
“我的余生,我知道只能在自己身上找安慰,希望与安宁,所以我只关注我自己。我将把我最后的这些日子用来研究我自己,我将整个儿地投入与我自己的灵魂甜蜜温馨的交谈之中,我的灵魂是他们唯一无法从我身上夺走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再复述作为“人文学科”奠基人之一的卢梭那悲伤动荡的一生,他耀眼的声明和他最后遭到放逐的结局。看完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实这本书真正的目的不是在于卢梭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哲理和智慧,他的经历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中都可以和自己交谈,和自己的灵魂深入地对话,而这种生活的智慧不仅仅属于卢梭这样的名人,也适合我们每个人。
首先卢梭告诉我们的对待逆境的态度。“逆境无疑是一位好老师,但这位老师收取的学费着实太高了,我们从中得到的通常不及我们为此付出的。”通常在一些泛滥的心灵鸡汤等书本中,我们看到的第5页 共6页
是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然而卢梭不愧是一个深入思考的智者,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逆境的双面效应,他并没有过份夸大逆境对一个人成长的正面效应。“有的厄运当然有可能会使心灵变得崇高坚强起来,然而有的厄运却会使心灵遭受打击,从而扼杀了它,就是这种厄运使我深受折磨,使我成为一个无用的人。”看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仅不会嘲笑卢梭的软弱,反而会感动于他的真实。是的,我讨厌看那些板着面孔说教的文字,那些所谓的伟人,如先知般启示我们人生的哲理,然而他们是那样的不食人间烟火,那样的高高在上,我对他们写的哲理心存怀疑。而卢梭,他的真实他的坦然让我心存欢喜。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