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

IT圈 admin 53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禹飞鸣)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如何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源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此有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源泉是科学技术,是物

化劳动,因而仅适用于物物交换或简单商品经济的劳动价值论(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已经过时。第二种观点认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的源泉依然是劳动,人的劳动依

然是决定性要素。任何自动化生产体系都是由人研制设计的,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人控制和

维修。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是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变资本,其价值只有转移

问题,没有创造问题。但使用生产自动化机器体系的资本家却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

一,首先使用生产自动化机器体系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

源泉问题又可分为外企业转移说和本企业创造说,前者认为它是从比较落后的企业转移过

来的,后者认为它由这种劳动生产力特别高的企业自己创造的,因为这种劳动会起到自乘

劳动的作用,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要比一般劳动力多。第二,当整个社会普遍

使用自动化机器体系时,资本家阶级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第三,普遍使用自动化机器

体系的行业,其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能够从资本有机构成

低的部门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第四,首先使用生产自动化机器的国家,其国别价值低于

国际价值,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得国际超额剩余价值。第五,从事生产自动化机器体系的

劳动,都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能够在同样的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一种观点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就必然

存在,反映这种经济关系的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所谓科学技术或物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讲的其本质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价值,因为科学技术或物化劳

动这些物的东西,既无法创造这种特定含义的价值,这些物本身又没有获取某种利益的意

识或需求,它们只不过是受某种特定人群的意志支配,并为其利益服务罢了。在商品经济

中,任何形式的经济活动,想躲开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都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观点虽

然基本符合理论逻辑,但缺乏现实感,不易具体深入地解释复杂多变的现实,使人们难免

认为这种理论的苍白与空洞,难以令人信服地解释活生生的现实。超额剩余价值的本企业

创造与马克思劳动生产率的概念相矛盾,其转移说也很难与现实相符。在现实中,当首先

使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取高利润后,同部门内其余企业的利润并未减少,或减少的数额远

不及先进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在该类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尤其如此。也有人质疑,

劳动复杂程度并不高的高中毕业生,经过短训就可以从事自动化机器体系的操作,这种操

作却能生产出大量的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往往能够取得十分可观的

销售收入。对于以上质疑,要做出符合实际和理论要求的回答,就必须深化、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发展的有效理

论。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研究问题的坐标或思路,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视角建立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改变为从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深化、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我们应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在建立

他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时,当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既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有很大的不同,更与我们当代科技加速发展和高度扩散所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有着根本的区分。作为对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要能够准确、具体和及时地反映

这种变化,这是我们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要求。

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复杂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关系。这是两个联系紧密

又有明显区分的概念。一般而言,越是复杂劳动力,其劳动就越可能具有创造性。因为越

是复杂劳动力,他们就越是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知识,他们的实践就越

具有前沿性。但绝不能把复杂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等同起来。前者是从这种劳动力的形成特

2024年3月11日发(作者:禹飞鸣)

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如何认识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源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否过时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此有两种基本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源泉是科学技术,是物

化劳动,因而仅适用于物物交换或简单商品经济的劳动价值论(包括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已经过时。第二种观点认为,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价值的源泉依然是劳动,人的劳动依

然是决定性要素。任何自动化生产体系都是由人研制设计的,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人控制和

维修。任何先进的生产工具都是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变资本,其价值只有转移

问题,没有创造问题。但使用生产自动化机器体系的资本家却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第

一,首先使用生产自动化机器体系的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关于超额剩余价值的

源泉问题又可分为外企业转移说和本企业创造说,前者认为它是从比较落后的企业转移过

来的,后者认为它由这种劳动生产力特别高的企业自己创造的,因为这种劳动会起到自乘

劳动的作用,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要比一般劳动力多。第二,当整个社会普遍

使用自动化机器体系时,资本家阶级可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第三,普遍使用自动化机器

体系的行业,其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较高,在利润率平均化过程中,能够从资本有机构成

低的部门转移一部分剩余价值。第四,首先使用生产自动化机器的国家,其国别价值低于

国际价值,在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得国际超额剩余价值。第五,从事生产自动化机器体系的

劳动,都是复杂程度较高的劳动,能够在同样的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第一种观点的错误是明显的,只要商品经济存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就必然

存在,反映这种经济关系的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所谓科学技术或物化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不可能是马克思所讲的其本质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价值,因为科学技术或物化劳

动这些物的东西,既无法创造这种特定含义的价值,这些物本身又没有获取某种利益的意

识或需求,它们只不过是受某种特定人群的意志支配,并为其利益服务罢了。在商品经济

中,任何形式的经济活动,想躲开人与人之间经济利益关系都是不可能的。第二种观点虽

然基本符合理论逻辑,但缺乏现实感,不易具体深入地解释复杂多变的现实,使人们难免

认为这种理论的苍白与空洞,难以令人信服地解释活生生的现实。超额剩余价值的本企业

创造与马克思劳动生产率的概念相矛盾,其转移说也很难与现实相符。在现实中,当首先

使用先进技术的企业获取高利润后,同部门内其余企业的利润并未减少,或减少的数额远

不及先进企业所获取的利润。在该类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尤其如此。也有人质疑,

劳动复杂程度并不高的高中毕业生,经过短训就可以从事自动化机器体系的操作,这种操

作却能生产出大量的高质量、高性能的产品,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往往能够取得十分可观的

销售收入。对于以上质疑,要做出符合实际和理论要求的回答,就必须深化、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使之能够真正成为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发展的有效理

论。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研究问题的坐标或思路,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视角建立

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改变为从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深化、丰富和

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同时,我们应坚持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在建立

他自己的劳动价值论时,当时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既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

会有很大的不同,更与我们当代科技加速发展和高度扩散所引起的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有着根本的区分。作为对社会经济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要能够准确、具体和及时地反映

这种变化,这是我们深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要求。

首先,我们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复杂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之间的关系。这是两个联系紧密

又有明显区分的概念。一般而言,越是复杂劳动力,其劳动就越可能具有创造性。因为越

是复杂劳动力,他们就越是系统全面地掌握了某一特定领域的理论知识,他们的实践就越

具有前沿性。但绝不能把复杂劳动与创造性劳动等同起来。前者是从这种劳动力的形成特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