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隋菱凡)
列宁论文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摘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
宁在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论述俄国社会主
义革命的重要文章。文章中,列宁通过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
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关于否定俄国社会主义
革命的基本论点作出了总结性的答复。他创造性地论证了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批驳了那种把西欧发
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庸
俗生产力论的界限。
[关键词]列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宁在
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论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的重要文章。文章写成后,由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转交《真
理报》编辑部,在同年5月30日《真理报》第117号上发
表。原文无标题。标题是由《真理报》编辑部加的。
尼苏汉诺夫是俄国的孟什维克。在1922年柏林-彼得堡
-莫斯科格尔热宾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札记》一书的第3卷
和第4卷中,苏汉诺夫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足以实
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作为唯一的论据,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也是当时第二
国际领导人对俄国革命所采取的共同立场。
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列宁通过评尼苏汉诺夫的札
记,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关于否定俄国社会主
义革命的基本论点做出了总结性的答复。在文章中,他创造
性地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批驳了
那种把西欧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划清了马
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
由于列宁当时在病中,他口授的这篇文章是很简短的,
但是由于它回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一个崭新的关
键性问题,因而在理论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列宁阐明的有
关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捍卫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了重要
的历史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比较落后的
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道路这个问题,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争论
1.苏汉诺夫等是怎样否定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直到1913年,
它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42.1%,
农业占57.9%。对于俄国这样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搞
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严重的争
论。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后,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伯恩施
2024年3月12日发(作者:隋菱凡)
列宁论文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摘要]《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
宁在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论述俄国社会主
义革命的重要文章。文章中,列宁通过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
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关于否定俄国社会主义
革命的基本论点作出了总结性的答复。他创造性地论证了俄
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批驳了那种把西欧发
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庸
俗生产力论的界限。
[关键词]列宁;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论我国革命——评尼苏汉诺夫的札记》,是列宁在
1923年1月16日和17日口授的一篇论述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的重要文章。文章写成后,由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转交《真
理报》编辑部,在同年5月30日《真理报》第117号上发
表。原文无标题。标题是由《真理报》编辑部加的。
尼苏汉诺夫是俄国的孟什维克。在1922年柏林-彼得堡
-莫斯科格尔热宾出版社出版的《革命札记》一书的第3卷
和第4卷中,苏汉诺夫以“俄国的生产力还没有达到足以实
现社会主义的水平”作为唯一的论据,否定俄国进行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也是当时第二
国际领导人对俄国革命所采取的共同立场。
在《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列宁通过评尼苏汉诺夫的札
记,对俄国孟什维克和第二国际领导人关于否定俄国社会主
义革命的基本论点做出了总结性的答复。在文章中,他创造
性地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历史条件,批驳了
那种把西欧发展道路固定化、公式化的错误倾向,划清了马
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
由于列宁当时在病中,他口授的这篇文章是很简短的,
但是由于它回答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一个崭新的关
键性问题,因而在理论上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列宁阐明的有
关思想,不仅在当时对于捍卫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了重要
的历史作用,而且在今天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经济比较落后的
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道路这个问题,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关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争论
1.苏汉诺夫等是怎样否定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
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直到1913年,
它主要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42.1%,
农业占57.9%。对于俄国这样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能不能搞
社会主义这个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存在着严重的争
论。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前后,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伯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