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满雁蓉)
龙源期刊网
影像发声法的设计思路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作者:曲映蓓 辛自强
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年第08期
摘要作为一种行动研究方法,影像发声法通过组织行动者拍摄特定主题的照片,对照片进
行小组讨论,思考问题成因和对策,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改变。影像发声法的实施包括五步:
确定目标与主题、招募被试、拍摄前准备、照相和讨论活动、结果分析。该方法具有转换看待
问题视角、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以视觉图像为工具和便于弱势群体发声的优势,但它缺乏客
观评估体系,成本较高,研究费时,容易涉及伦理问题。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影像发声法和心理
学干预实验,兼用质化和量化证据进行研究效果评估。
关键词影像发声法; 行动研究; 设计思路; 应用
分类号B841
DOI: 10.16842/2095-5588.2017.08.006
影像发声法作为行动研究的方法之一,秉持其重“实践”与“参与”的特点,同时因其以视觉
图像作为研究工具,便于将弱势群体纳入研究,提高行动者的积极性,使得研究者可以从新的
视角看待问题,但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因其研究成本较高、耗时较长以及缺乏客观评价体系等原
因,较少使用该方法开展研究。本文介绍影像发声法的概念、背景、实施步骤、优缺点与案例
等,希望能抛砖引玉,促进该方法的使用;同时,本文将影像发声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希望该
方法能更好地帮助普通人解决实际问题,让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1什么是影像发声法
影像发声法(photovoice)是一种行动研究的方法,使用该方法时要让行动者用手中的相
机拍摄相关主题的照片、记录其真实的生活,由研究者组织行动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照片,共
同分享各自独特的经历和知识,通过多次拍摄与讨论活动,提高行动者对问题的认识,找到相
关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从而激发行动者和社会的改变(曲映蓓, 2017;
Chonody, Ferman, Amitrani-Welsh, & Martin, 2012; Wang & Burris, 1994)。该方法的
核心是照相和讨论:其中photo即影像、照相,指行动者拍摄相关主题的照片,voice即发声、
讨论,指行动者讨论所拍摄的照片,“影像”是“发声”的工具与媒介,“发声”是“影像”的反映与
结果。
影像发声法这一参与式的研究方法,由影像小说发展而来。影像小说以照片作为推动项目
进行的工具,强调用照片或简笔画等图片来讲述个人经历或开展教学(Wang & Burris,
1994)。影像发声法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通过照相与讨论引起行动者以及社会的改变。
影像发声法以批判意识的教育、女性主义理论以及纪实摄影为基础(Wang & Burris, 1994,
龙源期刊网
1997)。巴西教育学家Paulo Freire(1973)强调“人是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应该
意识到其改变生活与社会的能力”,社会的“边缘人”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解放自己、改
变社会;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应关注那些未被充分重视的“边缘人”,批评那些认为女性是他人的
附属品而不是行动主体的言论,认为男性应该“与女性并肩而行”而不是“凌驾于女性之上”,女
性应该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Rowbotham, 1973; Wang & Burris, 1997);纪实摄影以记
录真实生活为目的,如实反映拍摄者所看到的事与人(Wang & Burris, 1997)。以上述三者
为基础,影像发声法强调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发出自己批判性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与需
求,以引发自己和社会的改变。
影像发声法最初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首创者是密歇根大学华裔学者Caroline 以
及福特基金会的Mary Ann Burries。她们于1992年在中国云南农村开展“云南女性生殖健康和
发展项目”,通过向乡村女性发放照相机让其拍摄生活照片,并用照片为媒介进行采访,从而
了解云南乡村女性的生活状况(Wang, Burris, & Xiang, 1996)。自此这种以照片为工具和
媒介的研究方法成为了参与式研究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涉及的研究包括:拉丁
裔青少年的移民经历(Streng, Rhodes, Ayala, Eng, Aroceo, & Phipps, 2004)、外来务
工家庭母亲形象项目(朱眉华, 吴世友,Chapman, 2012)、图书馆用户的需求调查(谢
卫,2015)、青少年眼中的社会暴力问题(Chonody, Ferman, AmitraniWelsh, & Martin,
2012)、护理研究(Burke & Evans, 2011)等。
2影像发声法的实施步骤
结合多名学者的研究(如朱眉华, 吴世友, Chapman, 2013; Wang & Burris, 1994;
Wang & Burris, 1997),我们将影像发声法的实施过程划分为 5个阶段:确定目标与主题、
招募行动者、拍摄前的准备、照相与讨论、结果分析。
(1)确定目标与主题。影像发声法实施前需要确定研究的目标与主题。虽然该方法提倡
让行动者自己发现问题,但这并不是指行动者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纳入研究的范围,而是仍然需
要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主题,让行动者在该主题的指导下发现有关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需
要注意的是主题的选择应该避免敏感话题,需要的是对行动者有吸引力的、可供行动者发挥的
主题(Julien, Given, & Opryshko, 2013)
(2)招募行动者。根据目标与主题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行动者,有时可能需要特殊
群体,而有时则需要“普通人”。如Ferman等学者(2013)研究青少年眼中的暴力问题,则找
寻了几个暴力问题多发的社区的青少年参加项目;谢卫(2015)调查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则需
寻找最“普通”的图书馆用户。因为影像发声法是用照相机拍摄照片并讨论照片,所以对行动者
的年龄、教育水平、表达能力等没有太多要求。
(3)拍摄前的准备。招募行动者后需要向其解释研究的目标、自己所担任的角色、研究
持续多长时间、需要做什么等信息。在确认行动者已了解该研究并且愿意继续参加后,向被试
发放照相机并教导其如何使用,现在也可使用行动者自己手机的照相功能来代替照相机。此
龙源期刊网
外,需要告知行动者拍摄照片的主题并注意拍摄过程中保护他人的隐私,也需要与相关人员确
定开展讨论活动的时间与地点,以方便行动者参加讨论活动。
(4)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与讨论是影像发声法的核心环节,影像是促进讨论的工具与
媒介,讨论是对影像做出的回应。通常研究中包含多轮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前要告知行动者
拍摄的主题,提醒其参加讨论活动时携带照片。在征得行动者的同意后对讨论过程进行录音,
以便于后续做结果分析。讨论中让每位行动者分别根据自己的照片说说照片的内容是什么、从
照片中能发现什么、照片反映了什么问题或优势等,也可参照Wang(1999)提出的
SHOWED提问法,即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What do you See here)、照片中实际发生了什
么(Whats really Happening here)、它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How does this relate to Our
lives)、为什么存在这些缺陷或优势(Why does this problem, concern, or strength Exist)、
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What can we Do about it)。具体谈论内容可根据主题与目标而定。每一
轮照相与讨论活动结束后,需要提醒行动者继续拍摄相关主题的照片以及按时参加下一次的讨
论活动。
(5)结果分析。将每次讨论活动的录音整理成文本资料,根据行动者拍摄的照片以及文
本资料,分析行动者的改变。可以通过展示典型照片以及文本资料的方式来表明影像发声法解
决了某问题或改变了某现象,可以用定性分析软件(如ATLAS,NVivo等)来分析资料。
3影像发声法的优缺点
影像发声法是行动研究的方法之一。行动研究强调由研究者与行动者共同参与,在现实生
活中寻找问题,在实际行动中共同研究,使得行动者在此过程中了解、掌握和运用解决问题的
方法,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古学斌, 2013; 李小云, 齐顾波, 徐秀丽, 2008;
陶蕃瀛, 2004; Lewin, 1947)。影像发声法秉持着行动研究重“实践”与“参与”的理念,坚持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较其他研究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缺
点。
31影像发声法的优点
(1)转换看待问题视角。以往研究多是由研究者发现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以及自己的
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Wang, 1999; Wang & Pies, 2004)。但是研究者发现的问题并
不一定是行动者认为重要的问题,研究者依据理论及经验提出的解决方法也许在真实环境的实
施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碍。而影像发声法假定“行动者自己最了解自己”,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应该让行动者主动发现问题、解释其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法(曲映蓓, 2017; 朱眉华
等, 2012; Wang & Burris, 1994; Wang & Burris, 1997)。将看待问题的视角由研究者转
变为行动者,也许能发现被忽略的问题并找到简易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2)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和“执行者”,由研究
者决定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问题。而行动者只是研究的“配角”和“被执行者”,只需要被动地
龙源期刊网
配合研究者的工作。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研究方式使得行动者的积极性较低,无法发挥其作
用。而影像发声法将研究“授权于”行动者,让其通过自身的力量推动研究的进展。这使得行动
者成为研究的“主人”,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可以提高行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
用。
(3)以视觉图像为工具。影像发声法相较其他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视觉图像作为
研究工具与媒介。视觉图像生动、直接、真实的特点可以给行动者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朱眉
华,吴世友, Chapman, 2012)。视觉图像作为真实生活的反映,可以作为讨论活动中的刺
激物,帮助行动者在讨论中捕捉问题的细微之处,同时,也可作为研究者分析研究结果的可靠
资料。
(4)便于弱势群体发声。在以往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有一定教育背景的、社会主流人
士,忽视了缺乏读写能力的人或弱势群体,这就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而影像发声法以视觉
图像为工具,用照片代替文字。行动者可以通过拍摄的照片来表达其观点,并通过与其他行动
者讨论照片而激发改变。行动者可以在工作、生活、休闲等方面的任何一个合适场所拍摄照
片,这有利于反映其真实生活,提高了研究的灵活性。
总之,影像发声法以视觉图像为工具,使得研究者能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行动者的角
度发现问题,使得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行动者的积极性。影像发声法的这些优势使
得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
32影像发声法的缺点
(1)缺乏客观评估方法。影像发声法的研究根据行动者拍摄的照片展开的讨论来发现问
题并找寻解决方法。但是行动者拍摄的照片各有差异,它们是否能反映整个群体的问题与需求
还有待考察。另外,在行动者讨论的过程中,讨论了什么、没讨论什么、如何讨论等都是经过
行动者个人加工的,也许他们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而他人却不可知(朱眉华,吴世友,
Chapman,
2012; Wang, Yuan, & Feng, 1996)。除此之外,研究者只能从定性角度分析结果,
缺乏客观衡量结果的定量方法。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招募行动者阶段需要尽量选择能代表研究对象群体的行动者。在拍照
阶段鼓励行动者征询他人关于相关问题的观点,并在讨论活动中进行讨论。研究者可以采取在
行动者讨论过程中录音、保存其每次拍摄的照片等方法,使后续的分析有据可依。对录音以及
照片的分析最好有多个研究者共同参与,以减少研究者的个体差异可能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2)研究成本较高、耗时较长。影像发声法以视觉图像作为工具,让行动者用照相机拍
摄相关问题的照片,这就需要研究者向行动者提供充足数量的照相机供其使用,还需要教导行
动者如何使用照相机,这使得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在影像发声法中,研究者只是整个过程的见
龙源期刊网
证者和记录者,行动者是研究的主体,由其发现问题并逐渐找寻解决方法,但这一过程通常是
缓慢的,这使得很多研究需要持续两个月及以上。研究持续时间过长,增加了行动者流失的风
险,且不能排除研究之外的无关事件对结果的影响。
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者目前可以让行动者使用自己手机的照相功能代替照相机,以降低
项目的成本。研究者可在研究过程中适度参与,如根据行动者前一次拍照与讨论的内容,给下
一次拍摄活动拟定专门的主题,以此来推动研究的进展。
(3)伦理问题。影像发声法需要行动者拍摄相关问题的照片,照片中有事物,更可能有
人物,这就涉及研究的伦理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拍摄照片时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是需要行动者澄清的问题(Wang, 1999; Wang & RedwoodJones, 2001)。研究者使用照片
时,是否得到拍摄者以及照片中被拍摄者的同意,也是需要反复确认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者需要在拍照与讨论活动前告知行动者拍摄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人隐
私,提醒其拍摄中容易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目前影像发声法仍然存在缺乏客观评估方法、成本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容易涉及伦理问
题等局限,也正是因为这些局限,使其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较少。但不可否认它是转换研究思
路、让研究改变现实的有效方法。
4影像发声法的研究案例
自1992年Caroline 和Mary Ann Burries首次用影像发声法在中国云南农村开展“云
南女性生殖健康和发展项目”以来,国外学者使用该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并且近几年国内学
者也逐渐接受并开始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学者们将影像发声法与各自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并做
出相应改进。下面介绍两个研究案例。
41用影像发声法探寻青少年眼中的暴力问题
学者Ferman, AmitraniWelsh和Martin在2010年的夏天开展了“青少年眼中的暴力问题”
的研究,试图了解青少年眼中暴力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1)主题与目标。暴力问题是困扰美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而暴力问题通常与种族、
贫穷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社会的稳定。在暴力问题中受伤害最严重的是青少年群体,而他们
却经常被社会所忽视,尤其是来自于贫穷家庭的少数族裔青少年。所以该研究以探寻“青少年
眼中的暴力”为主题,让青少年谈谈暴力现象、暴力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
(2)行动者。该研究行动者为10名15至17岁的青少年,其中9人为非裔美国人,1人
为多种族,所有人都为低收入者。由于行动者的年龄均小于18岁,所以均需获得其父母的同
意。
龙源期刊网
(3)拍摄前的准备。向行动者分发照相机并教导其使用方法,但是因为许多行动者生活
在高犯罪率的社区,为了防止照相机可能给行动者带来的潜在危险,所以行动者不能将照相机
带回家。
(4)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与讨论活动共持续6个星期,每次讨论活动前研究者要求行
动者拍摄有关暴力问题的照片,并选择一张最喜欢的为其命名。在讨论活动中根据选择的照片
回答:“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这张照片对你有什么意义”、“这张照片如何代表了主题”以
及“是什么造成了照片中的情况”这几个问题。为了探寻暴力的根源,研究者与行动者在白板上
画了一棵树,树枝、树叶代表暴力的次要原因,树根代表暴力的主要原因,用这种直观、形象
的方法辅助行动者探寻暴力的根源。
(5)结果分析。研究团队的成员将录音转录成文本资料,通过对照片以及文本资料的分
析发现,行动者认为金钱、毒品以及不忠是造成暴力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如何解决暴力问题,
多数行动者表示无奈,认为若社区成员间不再继续冷漠,也许可以缓解暴力问题。
学者组织青少年拍摄有关暴力问题的照片,让青少年根据照片讨论暴力的原因以及可能的
解决方法。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用“画树”的方式做辅助,从而使得行动者发现金钱、毒
品以及不忠是暴力的根本原因。研究虽然未能获得解决暴力问题的方法,但为解决社会暴力问
题提供了思路。
42基于影像发声法的社区参与项目设计
国内学者将影像发声法与心理学实验法相结合,以有前后测的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为框架,
设计社区参与项目(曲映蓓,2017)。具体来说,通过影像发声法干预居民某一具体的社区参
与行为——垃圾分类行为,让居民拍摄有关社区垃圾分类问题的照片,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照
片,最终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影像发声法的干预改善了居民垃圾分类现
状,提高了居民社区参与行为,增加了邻里互动,加强了社区认同。
(1)主题与目标。居民社区参与不足是目前阻碍我国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项目以
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为目标。但因社区参与包括一系列行为,所以项目以居民关心的垃圾分类
问题作为切入点,期望通过影像发声法改善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和行为,进而增加社区参与、邻
里互动和社区认同。
(2)行动者。行动者为北京市T社区居民,共74人,其中干预组30人,对照组44人。
干预组居民参加影像发声法活动,对照组不参加活动。
(3)前测。为了弥补影像发声法研究缺乏定量数据的缺陷,该研究在前期测量行动者的
垃圾分类、社区参与、邻里互动以及社区认同现状。
龙源期刊网
(4)拍摄前的准备。在居民填写前测问卷后向其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方法、所需时间等
信息,告知其用手机拍摄有关垃圾分类问题的照片,并根据人口学信息将干预组居民分为3个
讨论小组。
(5)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与讨论活动共3次,在征得行动者同意后对每次讨论进行录
音。以往影像发声法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为了减少项目持续时间以提高效率,该研究通过向
每次照相与讨论赋予“小主题”的方式推动项目进行,小主题分别为:“垃圾分类现状”、“阻碍
垃圾分类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及“帮垃圾找到家”。
(6)后测。3次照相与讨论活动结束后,再次测量干预组及对照组居民的垃圾分类、社
区参与、邻里互动以及社区认同状况。
(7)结果分析。将录音转化成文字资料,对照片与文字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对前后测所
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居民垃圾分类状况有所改善,社区参与增加,邻里互动
增多,社区认同提高。
该研究在传统的影像发声法基础上进行了方法改进。一是将影像发声法与心理学实验法相
结合,通过干预前后对相关变量的测量获得定量数据,从而较有效地解决了影像发声法研究结
果缺乏定量分析的问题。二是通过设置干预组与对照组,可以明确干预效果,获得因果性认
识。三是通过向每次照相与讨论活动赋予“小主题”的方式减少了项目的持续时间。四是用手机
的照相功能代替照相机,降低了项目的成本。这一基于影像发声法的社区参与项目的实施,不
仅提高了我们的理论认识,探明了干预的作用机制,而且改变了现实——最终改善了居民的垃
圾分类知识和行为,增加了社区参与和邻里互动,提高了居民的社区认同。
5小结:影像发声法与心理学干预实验的结合
综上所述,影像发声法重视行动者的主体作用,鼓励行动者发挥自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
题,即通过组织行动者拍摄照片并讨论照片的方法,激发行动者与社会的改变,从而解决相关
问题。影像发声法作为行动研究的方法之一,重视“如何做”的问题,侧重于改变现实、解决问
题。与之相对,心理学实验注重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
果关系,重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一类问题,围绕“发现现象”和“解释原因”展开研究。当
下的研究多将“如何做”这一问题与“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一类问题分开来讨论。但事实上理
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只有同时重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合
理地、系统地解决问题,达到心理学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的目的(辛自强, 2017)。行
动研究的优点是可以“解决问题”,但其研究对象大多只有十几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也仅仅采
用定性分析。与之相对,传统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优点为逻辑缜密、可用客观的数据支持实验结
果,但并没有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所以应该将行动研究与心理学实验研究相结合,
在实验研究的框架下行动,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实验,使得“理解”与“改变”相结合(辛自强,
2017)。通常,影像发声法收集到的资料均只能用来做定性分析,如分析照片、录音等。定性
分析虽生动、具体,但缺乏客观性,若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则能使得研究结果既
龙源期刊网
有“骨骼”支撑,又有“血肉”使其丰满。如在上述的社区参与项目中(曲映蓓, 2017),通过前
后测获得相关变量的数据,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则能为研究结论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同时
分析行动者拍摄的照片与讨论的内容,丰富研究结果。
影像发声法通过行动者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行动者是研究的主要推动人,所以应该注
意区分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是影像发声法的作用还是行动者对自己行为的积极回应。具体来说,
研究者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得出研究有效的结论后,应区分“有效”是来自于影像发声法改
变了行动者对问题的认识、找到了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行动者仅仅因为参与研究、投入
精力而暂时做出“研究有效”的回应。为了澄清该问题,可以在研究结束后的几个月再次对问题
进行考察,看看研究结果是影像发声法的长期作用还是参与研究的短期效应。影像发声法的目
标是“改变现实”,即促进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整体的改变,而行动者个人的改变是零散
的、不成体系的,需要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支持与引导。所以影像发声法的研究要注意将政策制
定者与决策者纳入研究过程,使其改变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制定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与
制度,真正做到将研究“应用于”生活,用研究“改变”生活。
参考文献
古学斌 (2013). 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10(1), 1-30.
李小云, 齐顾波, 徐秀丽 (2008). 行动研究: 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中国农村观察, 79
(1), 2-10.
陶蕃瀛 (2004). 行动研究: 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 应用心理研究, (23),
33-48.
曲映蓓 (2017). 基于影像发声法的社区参与项目设计及效果评估. 硕士学位论文,中央
财经大学.
谢卫 (2015). 基于影像发声法的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研究. 图书馆论坛, 2015(1),
63-67.
辛自强 (2017). 改变现实的心理学: 必要的方法论变革. 心理技术与应用, 5(4),
245-256.
朱眉华, 吴世友, Chapman, M. V. (2012). 社会工作介入与研究的新方法: 影像发声
法—以T村外来务工家庭的母亲形象项目为例.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27(4), 1-8.
朱眉华, 吴世友, Chapman, M. V. (2013, 10月). 流动家庭母亲的心声与社会工作
的回应—基于T村母亲形象影像发声项目的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5), 86-91.
龙源期刊网
Burke, D., & Evans, J. (2011). Embracing the creative: The role of photo novella in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10(2), 164-177.
Chonody, J., Ferman, B., AmitraniWelsh, J., & Martin, T. (2012). Violence
through the eyes of youth: A photovoice explorat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1
(1), 84-101.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Julien, H., Given, L. M., & Opryshko. (2013). Photovoice: A promising method for
studies of individuals information practic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5(4),
257-263.
Lewin, K. (1947).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
(4), 34-46.
Rowbotham, S. (1973). Womans consciousness, mans world. London: Penguin Books.
Streng, J. M., Rhodes, S. D., Ayala, G. X., Eng, E., Aroceo, R., & Phipps, S.
(2004). Realidad Latina: Latino adolescents, their school, and a university use photovoice to
examine and address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tion.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18(4),
403-415.
Wang, C. C., & Burris, M. A. (1994). Empowerment through photo novella: Portraits
of particip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1(2), 171-186.
Wang, C. C., Burris, M. A., & Xiang, Y. P. (1996). Chinese village women as visual
anthropologists: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reaching policymake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2(10), 1391-1400.
Wang, C. C., Yuan, Y. L., & Feng, M. L. (1996). Photovoice as a tool for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The communitys view of process and impac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ealth, 4(4), 47-49.
Wang, C. C., & Burris, M. A. (1997). Photovoice: 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4(3), 369-387.
Wang, C. C. (1999). Photovoice: 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strategy applied to
womens health.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8(2), 185-192.
龙源期刊网
Wang, C. C., & RedwoodJones, Y. A. (2001). Photovoice ethics: Perspectives from
flint photovoice.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8(5), 560-572.
Wang, C. C., & Pies, C. A. (2004). Famil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through
photovoic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8(2), 95-102.
Research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hotovoice Approach
QU Yingbei; XIN Ziqi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School of Society and Psycholog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As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photovoice approach aims to promote personal and societal
change by organizing participants to take photographs regarding a salient personal or societal
concern, share these photos in discussion groups, and reflect on the causes and cures for the issue.
Implementing photovoice methodology involves five steps, namely, identification of the goals and
themes, participant 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photography and discussion, and data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of photovoice methodology might comprise of the shift in research
perspective from researchers toward participants, the enhancement of participants motivation, the
utilization of visual images as a tool,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to have a voice.
Likewise, the weaknesses of this approach may lie in lack of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substantial cost, long duration, and ethical issu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researchers have put
forward several solutions. Specifically, it is recommended to combine photovoice methodology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xperiments whereby the effectiveness on photovoice research can be
evaluated based on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idence.
Key words: photovoice; action research; design ideas; application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满雁蓉)
龙源期刊网
影像发声法的设计思路及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作者:曲映蓓 辛自强
来源:《心理技术与应用》2017年第08期
摘要作为一种行动研究方法,影像发声法通过组织行动者拍摄特定主题的照片,对照片进
行小组讨论,思考问题成因和对策,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改变。影像发声法的实施包括五步:
确定目标与主题、招募被试、拍摄前准备、照相和讨论活动、结果分析。该方法具有转换看待
问题视角、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以视觉图像为工具和便于弱势群体发声的优势,但它缺乏客
观评估体系,成本较高,研究费时,容易涉及伦理问题。今后的研究可结合影像发声法和心理
学干预实验,兼用质化和量化证据进行研究效果评估。
关键词影像发声法; 行动研究; 设计思路; 应用
分类号B841
DOI: 10.16842/2095-5588.2017.08.006
影像发声法作为行动研究的方法之一,秉持其重“实践”与“参与”的特点,同时因其以视觉
图像作为研究工具,便于将弱势群体纳入研究,提高行动者的积极性,使得研究者可以从新的
视角看待问题,但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因其研究成本较高、耗时较长以及缺乏客观评价体系等原
因,较少使用该方法开展研究。本文介绍影像发声法的概念、背景、实施步骤、优缺点与案例
等,希望能抛砖引玉,促进该方法的使用;同时,本文将影像发声法引入心理学研究,希望该
方法能更好地帮助普通人解决实际问题,让心理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1什么是影像发声法
影像发声法(photovoice)是一种行动研究的方法,使用该方法时要让行动者用手中的相
机拍摄相关主题的照片、记录其真实的生活,由研究者组织行动者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照片,共
同分享各自独特的经历和知识,通过多次拍摄与讨论活动,提高行动者对问题的认识,找到相
关问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从而激发行动者和社会的改变(曲映蓓, 2017;
Chonody, Ferman, Amitrani-Welsh, & Martin, 2012; Wang & Burris, 1994)。该方法的
核心是照相和讨论:其中photo即影像、照相,指行动者拍摄相关主题的照片,voice即发声、
讨论,指行动者讨论所拍摄的照片,“影像”是“发声”的工具与媒介,“发声”是“影像”的反映与
结果。
影像发声法这一参与式的研究方法,由影像小说发展而来。影像小说以照片作为推动项目
进行的工具,强调用照片或简笔画等图片来讲述个人经历或开展教学(Wang & Burris,
1994)。影像发声法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通过照相与讨论引起行动者以及社会的改变。
影像发声法以批判意识的教育、女性主义理论以及纪实摄影为基础(Wang & Burris, 1994,
龙源期刊网
1997)。巴西教育学家Paulo Freire(1973)强调“人是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受体,应该
意识到其改变生活与社会的能力”,社会的“边缘人”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来解放自己、改
变社会;女性主义理论强调应关注那些未被充分重视的“边缘人”,批评那些认为女性是他人的
附属品而不是行动主体的言论,认为男性应该“与女性并肩而行”而不是“凌驾于女性之上”,女
性应该有发出自己声音的机会(Rowbotham, 1973; Wang & Burris, 1997);纪实摄影以记
录真实生活为目的,如实反映拍摄者所看到的事与人(Wang & Burris, 1997)。以上述三者
为基础,影像发声法强调社会弱势群体应该发出自己批判性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与需
求,以引发自己和社会的改变。
影像发声法最初应用于公共卫生领域,首创者是密歇根大学华裔学者Caroline 以
及福特基金会的Mary Ann Burries。她们于1992年在中国云南农村开展“云南女性生殖健康和
发展项目”,通过向乡村女性发放照相机让其拍摄生活照片,并用照片为媒介进行采访,从而
了解云南乡村女性的生活状况(Wang, Burris, & Xiang, 1996)。自此这种以照片为工具和
媒介的研究方法成为了参与式研究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涉及的研究包括:拉丁
裔青少年的移民经历(Streng, Rhodes, Ayala, Eng, Aroceo, & Phipps, 2004)、外来务
工家庭母亲形象项目(朱眉华, 吴世友,Chapman, 2012)、图书馆用户的需求调查(谢
卫,2015)、青少年眼中的社会暴力问题(Chonody, Ferman, AmitraniWelsh, & Martin,
2012)、护理研究(Burke & Evans, 2011)等。
2影像发声法的实施步骤
结合多名学者的研究(如朱眉华, 吴世友, Chapman, 2013; Wang & Burris, 1994;
Wang & Burris, 1997),我们将影像发声法的实施过程划分为 5个阶段:确定目标与主题、
招募行动者、拍摄前的准备、照相与讨论、结果分析。
(1)确定目标与主题。影像发声法实施前需要确定研究的目标与主题。虽然该方法提倡
让行动者自己发现问题,但这并不是指行动者的任何问题都可以纳入研究的范围,而是仍然需
要研究者确定研究的主题,让行动者在该主题的指导下发现有关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需
要注意的是主题的选择应该避免敏感话题,需要的是对行动者有吸引力的、可供行动者发挥的
主题(Julien, Given, & Opryshko, 2013)
(2)招募行动者。根据目标与主题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行动者,有时可能需要特殊
群体,而有时则需要“普通人”。如Ferman等学者(2013)研究青少年眼中的暴力问题,则找
寻了几个暴力问题多发的社区的青少年参加项目;谢卫(2015)调查图书馆用户的需求,则需
寻找最“普通”的图书馆用户。因为影像发声法是用照相机拍摄照片并讨论照片,所以对行动者
的年龄、教育水平、表达能力等没有太多要求。
(3)拍摄前的准备。招募行动者后需要向其解释研究的目标、自己所担任的角色、研究
持续多长时间、需要做什么等信息。在确认行动者已了解该研究并且愿意继续参加后,向被试
发放照相机并教导其如何使用,现在也可使用行动者自己手机的照相功能来代替照相机。此
龙源期刊网
外,需要告知行动者拍摄照片的主题并注意拍摄过程中保护他人的隐私,也需要与相关人员确
定开展讨论活动的时间与地点,以方便行动者参加讨论活动。
(4)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与讨论是影像发声法的核心环节,影像是促进讨论的工具与
媒介,讨论是对影像做出的回应。通常研究中包含多轮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前要告知行动者
拍摄的主题,提醒其参加讨论活动时携带照片。在征得行动者的同意后对讨论过程进行录音,
以便于后续做结果分析。讨论中让每位行动者分别根据自己的照片说说照片的内容是什么、从
照片中能发现什么、照片反映了什么问题或优势等,也可参照Wang(1999)提出的
SHOWED提问法,即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What do you See here)、照片中实际发生了什
么(Whats really Happening here)、它与我们的生活有怎样的联系(How does this relate to Our
lives)、为什么存在这些缺陷或优势(Why does this problem, concern, or strength Exist)、
对此我们能做些什么(What can we Do about it)。具体谈论内容可根据主题与目标而定。每一
轮照相与讨论活动结束后,需要提醒行动者继续拍摄相关主题的照片以及按时参加下一次的讨
论活动。
(5)结果分析。将每次讨论活动的录音整理成文本资料,根据行动者拍摄的照片以及文
本资料,分析行动者的改变。可以通过展示典型照片以及文本资料的方式来表明影像发声法解
决了某问题或改变了某现象,可以用定性分析软件(如ATLAS,NVivo等)来分析资料。
3影像发声法的优缺点
影像发声法是行动研究的方法之一。行动研究强调由研究者与行动者共同参与,在现实生
活中寻找问题,在实际行动中共同研究,使得行动者在此过程中了解、掌握和运用解决问题的
方法,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古学斌, 2013; 李小云, 齐顾波, 徐秀丽, 2008;
陶蕃瀛, 2004; Lewin, 1947)。影像发声法秉持着行动研究重“实践”与“参与”的理念,坚持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较其他研究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但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缺
点。
31影像发声法的优点
(1)转换看待问题视角。以往研究多是由研究者发现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以及自己的
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Wang, 1999; Wang & Pies, 2004)。但是研究者发现的问题并
不一定是行动者认为重要的问题,研究者依据理论及经验提出的解决方法也许在真实环境的实
施中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阻碍。而影像发声法假定“行动者自己最了解自己”,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应该让行动者主动发现问题、解释其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法(曲映蓓, 2017; 朱眉华
等, 2012; Wang & Burris, 1994; Wang & Burris, 1997)。将看待问题的视角由研究者转
变为行动者,也许能发现被忽略的问题并找到简易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2)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和“执行者”,由研究
者决定研究什么、如何研究等问题。而行动者只是研究的“配角”和“被执行者”,只需要被动地
龙源期刊网
配合研究者的工作。这种被“牵着鼻子走”的研究方式使得行动者的积极性较低,无法发挥其作
用。而影像发声法将研究“授权于”行动者,让其通过自身的力量推动研究的进展。这使得行动
者成为研究的“主人”,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可以提高行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
用。
(3)以视觉图像为工具。影像发声法相较其他研究方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用视觉图像作为
研究工具与媒介。视觉图像生动、直接、真实的特点可以给行动者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朱眉
华,吴世友, Chapman, 2012)。视觉图像作为真实生活的反映,可以作为讨论活动中的刺
激物,帮助行动者在讨论中捕捉问题的细微之处,同时,也可作为研究者分析研究结果的可靠
资料。
(4)便于弱势群体发声。在以往研究中,研究对象多为有一定教育背景的、社会主流人
士,忽视了缺乏读写能力的人或弱势群体,这就限制了研究结果的推广。而影像发声法以视觉
图像为工具,用照片代替文字。行动者可以通过拍摄的照片来表达其观点,并通过与其他行动
者讨论照片而激发改变。行动者可以在工作、生活、休闲等方面的任何一个合适场所拍摄照
片,这有利于反映其真实生活,提高了研究的灵活性。
总之,影像发声法以视觉图像为工具,使得研究者能转换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行动者的角
度发现问题,使得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提高行动者的积极性。影像发声法的这些优势使
得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
32影像发声法的缺点
(1)缺乏客观评估方法。影像发声法的研究根据行动者拍摄的照片展开的讨论来发现问
题并找寻解决方法。但是行动者拍摄的照片各有差异,它们是否能反映整个群体的问题与需求
还有待考察。另外,在行动者讨论的过程中,讨论了什么、没讨论什么、如何讨论等都是经过
行动者个人加工的,也许他们忽略了某些重要信息而他人却不可知(朱眉华,吴世友,
Chapman,
2012; Wang, Yuan, & Feng, 1996)。除此之外,研究者只能从定性角度分析结果,
缺乏客观衡量结果的定量方法。
为了解决该问题,在招募行动者阶段需要尽量选择能代表研究对象群体的行动者。在拍照
阶段鼓励行动者征询他人关于相关问题的观点,并在讨论活动中进行讨论。研究者可以采取在
行动者讨论过程中录音、保存其每次拍摄的照片等方法,使后续的分析有据可依。对录音以及
照片的分析最好有多个研究者共同参与,以减少研究者的个体差异可能对结果产生的影响。
(2)研究成本较高、耗时较长。影像发声法以视觉图像作为工具,让行动者用照相机拍
摄相关问题的照片,这就需要研究者向行动者提供充足数量的照相机供其使用,还需要教导行
动者如何使用照相机,这使得该方法的成本较高。在影像发声法中,研究者只是整个过程的见
龙源期刊网
证者和记录者,行动者是研究的主体,由其发现问题并逐渐找寻解决方法,但这一过程通常是
缓慢的,这使得很多研究需要持续两个月及以上。研究持续时间过长,增加了行动者流失的风
险,且不能排除研究之外的无关事件对结果的影响。
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者目前可以让行动者使用自己手机的照相功能代替照相机,以降低
项目的成本。研究者可在研究过程中适度参与,如根据行动者前一次拍照与讨论的内容,给下
一次拍摄活动拟定专门的主题,以此来推动研究的进展。
(3)伦理问题。影像发声法需要行动者拍摄相关问题的照片,照片中有事物,更可能有
人物,这就涉及研究的伦理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拍摄照片时是否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是需要行动者澄清的问题(Wang, 1999; Wang & RedwoodJones, 2001)。研究者使用照片
时,是否得到拍摄者以及照片中被拍摄者的同意,也是需要反复确认的问题。
为了解决该问题,研究者需要在拍照与讨论活动前告知行动者拍摄过程中注意保护他人隐
私,提醒其拍摄中容易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目前影像发声法仍然存在缺乏客观评估方法、成本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容易涉及伦理问
题等局限,也正是因为这些局限,使其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较少。但不可否认它是转换研究思
路、让研究改变现实的有效方法。
4影像发声法的研究案例
自1992年Caroline 和Mary Ann Burries首次用影像发声法在中国云南农村开展“云
南女性生殖健康和发展项目”以来,国外学者使用该方法展开了大量研究,并且近几年国内学
者也逐渐接受并开始使用这种研究方法。学者们将影像发声法与各自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并做
出相应改进。下面介绍两个研究案例。
41用影像发声法探寻青少年眼中的暴力问题
学者Ferman, AmitraniWelsh和Martin在2010年的夏天开展了“青少年眼中的暴力问题”
的研究,试图了解青少年眼中暴力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1)主题与目标。暴力问题是困扰美国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而暴力问题通常与种族、
贫穷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影响社会的稳定。在暴力问题中受伤害最严重的是青少年群体,而他们
却经常被社会所忽视,尤其是来自于贫穷家庭的少数族裔青少年。所以该研究以探寻“青少年
眼中的暴力”为主题,让青少年谈谈暴力现象、暴力的原因以及解决方式。
(2)行动者。该研究行动者为10名15至17岁的青少年,其中9人为非裔美国人,1人
为多种族,所有人都为低收入者。由于行动者的年龄均小于18岁,所以均需获得其父母的同
意。
龙源期刊网
(3)拍摄前的准备。向行动者分发照相机并教导其使用方法,但是因为许多行动者生活
在高犯罪率的社区,为了防止照相机可能给行动者带来的潜在危险,所以行动者不能将照相机
带回家。
(4)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与讨论活动共持续6个星期,每次讨论活动前研究者要求行
动者拍摄有关暴力问题的照片,并选择一张最喜欢的为其命名。在讨论活动中根据选择的照片
回答:“你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这张照片对你有什么意义”、“这张照片如何代表了主题”以
及“是什么造成了照片中的情况”这几个问题。为了探寻暴力的根源,研究者与行动者在白板上
画了一棵树,树枝、树叶代表暴力的次要原因,树根代表暴力的主要原因,用这种直观、形象
的方法辅助行动者探寻暴力的根源。
(5)结果分析。研究团队的成员将录音转录成文本资料,通过对照片以及文本资料的分
析发现,行动者认为金钱、毒品以及不忠是造成暴力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如何解决暴力问题,
多数行动者表示无奈,认为若社区成员间不再继续冷漠,也许可以缓解暴力问题。
学者组织青少年拍摄有关暴力问题的照片,让青少年根据照片讨论暴力的原因以及可能的
解决方法。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用“画树”的方式做辅助,从而使得行动者发现金钱、毒
品以及不忠是暴力的根本原因。研究虽然未能获得解决暴力问题的方法,但为解决社会暴力问
题提供了思路。
42基于影像发声法的社区参与项目设计
国内学者将影像发声法与心理学实验法相结合,以有前后测的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为框架,
设计社区参与项目(曲映蓓,2017)。具体来说,通过影像发声法干预居民某一具体的社区参
与行为——垃圾分类行为,让居民拍摄有关社区垃圾分类问题的照片,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照
片,最终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分析结果。结果发现影像发声法的干预改善了居民垃圾分类现
状,提高了居民社区参与行为,增加了邻里互动,加强了社区认同。
(1)主题与目标。居民社区参与不足是目前阻碍我国社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项目以
提高居民的社区参与为目标。但因社区参与包括一系列行为,所以项目以居民关心的垃圾分类
问题作为切入点,期望通过影像发声法改善居民垃圾分类知识和行为,进而增加社区参与、邻
里互动和社区认同。
(2)行动者。行动者为北京市T社区居民,共74人,其中干预组30人,对照组44人。
干预组居民参加影像发声法活动,对照组不参加活动。
(3)前测。为了弥补影像发声法研究缺乏定量数据的缺陷,该研究在前期测量行动者的
垃圾分类、社区参与、邻里互动以及社区认同现状。
龙源期刊网
(4)拍摄前的准备。在居民填写前测问卷后向其介绍该项目的目标、方法、所需时间等
信息,告知其用手机拍摄有关垃圾分类问题的照片,并根据人口学信息将干预组居民分为3个
讨论小组。
(5)照相与讨论活动。照相与讨论活动共3次,在征得行动者同意后对每次讨论进行录
音。以往影像发声法的研究持续时间较长,为了减少项目持续时间以提高效率,该研究通过向
每次照相与讨论赋予“小主题”的方式推动项目进行,小主题分别为:“垃圾分类现状”、“阻碍
垃圾分类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以及“帮垃圾找到家”。
(6)后测。3次照相与讨论活动结束后,再次测量干预组及对照组居民的垃圾分类、社
区参与、邻里互动以及社区认同状况。
(7)结果分析。将录音转化成文字资料,对照片与文字资料进行定性分析,对前后测所
获得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居民垃圾分类状况有所改善,社区参与增加,邻里互动
增多,社区认同提高。
该研究在传统的影像发声法基础上进行了方法改进。一是将影像发声法与心理学实验法相
结合,通过干预前后对相关变量的测量获得定量数据,从而较有效地解决了影像发声法研究结
果缺乏定量分析的问题。二是通过设置干预组与对照组,可以明确干预效果,获得因果性认
识。三是通过向每次照相与讨论活动赋予“小主题”的方式减少了项目的持续时间。四是用手机
的照相功能代替照相机,降低了项目的成本。这一基于影像发声法的社区参与项目的实施,不
仅提高了我们的理论认识,探明了干预的作用机制,而且改变了现实——最终改善了居民的垃
圾分类知识和行为,增加了社区参与和邻里互动,提高了居民的社区认同。
5小结:影像发声法与心理学干预实验的结合
综上所述,影像发声法重视行动者的主体作用,鼓励行动者发挥自身的力量解决自己的问
题,即通过组织行动者拍摄照片并讨论照片的方法,激发行动者与社会的改变,从而解决相关
问题。影像发声法作为行动研究的方法之一,重视“如何做”的问题,侧重于改变现实、解决问
题。与之相对,心理学实验注重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
果关系,重视“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一类问题,围绕“发现现象”和“解释原因”展开研究。当
下的研究多将“如何做”这一问题与“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一类问题分开来讨论。但事实上理
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只有同时重视“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合
理地、系统地解决问题,达到心理学描述、解释、预测与控制的目的(辛自强, 2017)。行
动研究的优点是可以“解决问题”,但其研究对象大多只有十几人,对研究结果的分析也仅仅采
用定性分析。与之相对,传统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优点为逻辑缜密、可用客观的数据支持实验结
果,但并没有告诉人们应该如何“解决问题”。所以应该将行动研究与心理学实验研究相结合,
在实验研究的框架下行动,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实验,使得“理解”与“改变”相结合(辛自强,
2017)。通常,影像发声法收集到的资料均只能用来做定性分析,如分析照片、录音等。定性
分析虽生动、具体,但缺乏客观性,若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则能使得研究结果既
龙源期刊网
有“骨骼”支撑,又有“血肉”使其丰满。如在上述的社区参与项目中(曲映蓓, 2017),通过前
后测获得相关变量的数据,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则能为研究结论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同时
分析行动者拍摄的照片与讨论的内容,丰富研究结果。
影像发声法通过行动者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行动者是研究的主要推动人,所以应该注
意区分研究所取得的成效是影像发声法的作用还是行动者对自己行为的积极回应。具体来说,
研究者通过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得出研究有效的结论后,应区分“有效”是来自于影像发声法改
变了行动者对问题的认识、找到了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行动者仅仅因为参与研究、投入
精力而暂时做出“研究有效”的回应。为了澄清该问题,可以在研究结束后的几个月再次对问题
进行考察,看看研究结果是影像发声法的长期作用还是参与研究的短期效应。影像发声法的目
标是“改变现实”,即促进从微观到宏观、从个别到整体的改变,而行动者个人的改变是零散
的、不成体系的,需要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支持与引导。所以影像发声法的研究要注意将政策制
定者与决策者纳入研究过程,使其改变对问题的认识,从而制定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与
制度,真正做到将研究“应用于”生活,用研究“改变”生活。
参考文献
古学斌 (2013). 行动研究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10(1), 1-30.
李小云, 齐顾波, 徐秀丽 (2008). 行动研究: 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中国农村观察, 79
(1), 2-10.
陶蕃瀛 (2004). 行动研究: 一种增强权能的助人工作方法. 应用心理研究, (23),
33-48.
曲映蓓 (2017). 基于影像发声法的社区参与项目设计及效果评估. 硕士学位论文,中央
财经大学.
谢卫 (2015). 基于影像发声法的图书馆用户需求调查研究. 图书馆论坛, 2015(1),
63-67.
辛自强 (2017). 改变现实的心理学: 必要的方法论变革. 心理技术与应用, 5(4),
245-256.
朱眉华, 吴世友, Chapman, M. V. (2012). 社会工作介入与研究的新方法: 影像发声
法—以T村外来务工家庭的母亲形象项目为例.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 27(4), 1-8.
朱眉华, 吴世友, Chapman, M. V. (2013, 10月). 流动家庭母亲的心声与社会工作
的回应—基于T村母亲形象影像发声项目的分析.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5), 86-91.
龙源期刊网
Burke, D., & Evans, J. (2011). Embracing the creative: The role of photo novella in
qualitative nursing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10(2), 164-177.
Chonody, J., Ferman, B., AmitraniWelsh, J., & Martin, T. (2012). Violence
through the eyes of youth: A photovoice exploratio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41
(1), 84-101.
Freire, P. (1973).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Julien, H., Given, L. M., & Opryshko. (2013). Photovoice: A promising method for
studies of individuals information practic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35(4),
257-263.
Lewin, K. (1947).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
(4), 34-46.
Rowbotham, S. (1973). Womans consciousness, mans world. London: Penguin Books.
Streng, J. M., Rhodes, S. D., Ayala, G. X., Eng, E., Aroceo, R., & Phipps, S.
(2004). Realidad Latina: Latino adolescents, their school, and a university use photovoice to
examine and address the influence of immigration. Journal of Interprofessional Care, 18(4),
403-415.
Wang, C. C., & Burris, M. A. (1994). Empowerment through photo novella: Portraits
of participation.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1(2), 171-186.
Wang, C. C., Burris, M. A., & Xiang, Y. P. (1996). Chinese village women as visual
anthropologists: A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reaching policymaker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42(10), 1391-1400.
Wang, C. C., Yuan, Y. L., & Feng, M. L. (1996). Photovoice as a tool for
participatory evaluation: The communitys view of process and impact.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ealth, 4(4), 47-49.
Wang, C. C., & Burris, M. A. (1997). Photovoice: Concept, methodology, and use
for participatory needs assessment.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4(3), 369-387.
Wang, C. C. (1999). Photovoice: A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strategy applied to
womens health.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8(2), 185-192.
龙源期刊网
Wang, C. C., & RedwoodJones, Y. A. (2001). Photovoice ethics: Perspectives from
flint photovoice. Health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8(5), 560-572.
Wang, C. C., & Pies, C. A. (2004). Family,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through
photovoice.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8(2), 95-102.
Research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hotovoice Approach
QU Yingbei; XIN Ziqi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t School of Society and Psychology,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As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photovoice approach aims to promote personal and societal
change by organizing participants to take photographs regarding a salient personal or societal
concern, share these photos in discussion groups, and reflect on the causes and cures for the issue.
Implementing photovoice methodology involves five steps, namely, identification of the goals and
themes, participant recruitment, training and instruction, photography and discussion, and data
analysis. The advantages of photovoice methodology might comprise of the shift in research
perspective from researchers toward participants, the enhancement of participants motivation, the
utilization of visual images as a tool, and the opportunity for disadvantaged groups to have a voice.
Likewise, the weaknesses of this approach may lie in lack of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substantial cost, long duration, and ethical issue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researchers have put
forward several solutions. Specifically, it is recommended to combine photovoice methodology wit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experiments whereby the effectiveness on photovoice research can be
evaluated based on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idence.
Key words: photovoice; action research; design ideas; application